时间:2023-09-24 10:58: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政行业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婴幼儿早期的教育问题重视起来,而聘请保育员对婴幼儿进行科学的护理和早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保育员逐渐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职业领域。
(一)婴幼儿保育员简介
婴幼儿保育员,顾名思义,即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小学里负责照顾、照看婴幼儿生活的人员。婴幼儿保育员在婴幼儿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在婴幼儿的早期生活与教育中扮演着照顾者、教育者等多种角色,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以及个性、情感等各方面均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婴幼儿保育员工作职责
婴幼儿保育员在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小学等保育机构中,需要辅助教师负责婴幼儿的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等工作。
1.婴幼儿保育员需要负责本班房间、设备、环境等的清洁卫生工作,需要做到按时打扫婴幼儿生活、学习环境,并进行室内通风,保证婴幼儿有个舒适、干净的生活、学习环境。
2.婴幼儿保育员需要认真做好水杯、毛巾、碗筷等的消毒工作,以及饭前饭后餐具及餐桌的消毒工作,并且做好每天的厕所清洁工作,保持厕所清洁无异味。
3.婴幼儿保育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好婴幼儿的一日生活,做到教育与生活兼顾,全面了解婴幼儿的饮食、睡眠等各项情况,保持婴幼儿的仪表整洁等,认真细心护理婴幼儿生活。
4.婴幼儿保育员需要在教师及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园区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夏天做好防暑降温以及预防蚊、蝇等工作,冬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定时清洁婴幼儿玩具。
二、保育员与家长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在婴幼儿保育员工作过程中,与婴幼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日常的、及时的沟通尤为重要,是实现保育机构与家庭之间共同培养婴幼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而且,这也是一个优秀的婴幼儿保育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有利于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之间对婴幼儿保育工作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有利于保育机构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进行,共同促进婴幼儿的全面发展,保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发展的正常、有序进行。
在婴幼儿保育工作进行过程中,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育员与家长相互沟通、互相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保育工作的进行。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促使家长理解及支持保育机构的各项工作、理解保育员工作的艰辛,促使家长与婴幼儿保育员就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及内容、作息安排等各方面达成一致,相互理解、互相支持,更加有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保育员与家长及时沟通的技巧
(一)建立健全沟通制度、拓宽沟通渠道
在保育机构中,需要建立健全保育员与婴幼儿家长的沟通交流制度,拓宽相互沟通的渠道,定期开展相对应的活动,鼓励家长多参加保育机构举行的各项有利于保育员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活动,促使家长多渠道地了解婴幼儿在保育机构的生活状态、了解保育机构的日常工作重点,促使家长亲眼看见婴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保育员的照顾下学习、生活、做游戏以及婴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使家长全方面、多渠道了解保育工作,增加家长们对保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二)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语气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在就婴幼儿问题进行讨论时,要多采用“您觉得…怎么样”或者“我认为…更好”等委婉的、商量性的语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也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保育员的建议,以防止因语气等问题导致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而当涉及婴幼儿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时,也不能一味地谦让,必要时可以采用强势的、十分肯定的语气,使家长们相信保育员的一些有利于婴幼儿发展的建议,以及对婴幼儿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意见不容置疑,只有合理地注意与家长沟通时的语气,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基础,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有针对性
婴幼儿保育员在c家长沟通时,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答家长们的疑问时,或者在给家长建议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对婴幼儿出现的具体情况,或者家长的具体疑问给出具体的解答,针对各婴幼儿的实际情况给家长提出宝贵的、有效的意见。每一位婴幼儿保育员需要时刻观察婴幼儿的情况,做到了解婴幼儿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优缺点等,以便于就婴幼儿的具体情况可以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家长的问题,使家长及时了解婴幼儿生活状况以及学习情况,使家长听瞳保育员建议,使保育员工作得到家长们的肯定。
(四)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换位思考
在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例如,在孩子生病时,家长会心疼孩子,而此时如果保育员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态度,甚至觉得家长是大惊小怪的话,会直接影响保育员在家长心中的形象,此时需要保育员做到换位思考,以父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者将婴幼儿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家长的心情。在与家长沟通时,也要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五)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以孩子情况为主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以反映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主,保育员需要借助具体事件,来反映孩子的日常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感受到保育员对孩子的关注与关心。在反映孩子情况时,要做到就每个孩子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切忌不可笼统地介绍孩子的近况,这样只会让家长感觉保育员是在应付自己,通过分析每个孩子的不同,就具体事情与家长进行交流,才能使家长感受到保育员对孩子的关注与上心。
(六)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家长自尊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难免会遇到反映孩子情况的事件,在反映孩子情况时,要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不可以用告状的口吻说话,也不可以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当遇到需要反映孩子缺点的情况,要注意谈话地点,尽量避开其他家长,进行单独谈话。同时,反映情况要采取“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从侧面反映出孩子的情况而又不伤害到家长的自尊以及孩子的形象,尽量多采用“孩子在校园里特别积极,喜欢参加各项活动,非常值得表扬,要是……就更好了,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他会变得更加优秀,更加乐于助人”的形式来反映情况,既维护了家长们的自尊,又反映出了孩子们的情况。
四、结语
【关键词】婴幼儿;输液;隐患;措施
1 门诊患儿输液的隐患因素
1.1 药物因素(医嘱问题 药品因素 )
市场上针对婴幼儿的药品种类繁多,新品层出不穷,医生很难控制新药品针对婴幼儿的药剂量以及配伍用药会导致药剂量与婴幼儿的年龄与病情不符。药物名称和外包装极度相似,医生在书写病历开药单时书写药物名称字迹欠清晰会都会导致护士配错药物。
1.2 环境因素(穿刺问题 药液外渗 社会环境因素)
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目前独生子女占多数,往往一个患儿就医有多名家长陪护,门诊输液室患者及家属人员多,环境噪杂,护士工作量大且被动,在护理过程中,家长反复询问,并且对一针成功的期望较高,在多次思维干扰的过程中,护士压力增大,影响操作的准确度,在未能如愿的情况下,家长对护士会产生意见,容易发生矛盾和纠纷。
患儿对注射的心理反应强烈,自我约束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再加上家长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会顺从孩子做一些不允许的情况,增加了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导致婴幼儿局部肿胀的现象,以及药物污染或其他意外。
2 门诊患儿输液隐患相应的措施
2.1 加强专业培训规范操作流程
加强儿科门诊输液护士的专业培训,要求掌握基本操作水平的同事要不断的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与患儿以及陪同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并能及时对紧急事件进行应急处理的能力[2]。护士在接到门诊输液单后,首先要核对药物以及剂量是否相宜,并要注意药物的特殊性针对患儿进行皮试。并核对患儿的姓名以及其他信息,以免出现错误注射。在注射过程中要与患儿的家属以及陪同人员进行沟通,缓解患儿的焦躁情绪并告知家属以及陪同人员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药物反应[1]。医院也可根据情况对输液区进行特色服务,可以配备电视机、有各种儿童读物,墙上还贴了很多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这样可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惧感,使患儿在气氛融洽,愉快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输液过程。缓解患儿的恐惧,增加了护士与患儿的亲和力[4]。
2.2 加强婴幼儿的健康知识教育与宣传
儿科门诊输液的健康宣教应采用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的方法。注射前应告知家长用药目的,注意事项,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强调不要擅自调节输液速度及其危害,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注射过程中,护士巡视时,要帮助家长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肢体的对侧,以防家长身体触及针头;避免将衣物覆盖患儿的穿刺部位;不能外出输液,以免发生药液污染、输液反应或其它意外事件,而得不到及时救治等等。另外,采取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重点教育,使每位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嘱,护士收取输液治疗单后,必须将门诊病历医嘱与医嘱单核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药名、剂量是否有误,发现有疑问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待问题解决后方可执行。
综上所述,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普及,患者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护理安全措施不仅仅停留在对护理人员法制观念的教育,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重要的是落实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据我院门诊输液的特点,制定了改进输液室的设置与合理的操作流程,加强输液编号和姓名的双核对制度;做好输液患儿的巡视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护患沟通技巧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活动[3]。取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有效保证输液的顺利完成,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凌云,陈朔晖,诸纪华,等.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28.
[2] 刘业惠,王元国.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分析与适应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4):536 538.
关键词:白族;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74-02
乳牙大多在出生后四至六个月开始萌出,萌出顺序依次为四颗下切牙,四颗上切牙,四颗第一乳磨牙,四颗尖牙,最后萌出四颗第二乳磨牙。乳牙萌出后,家长容易忽视牙齿的保健,导致在婴幼儿阶段容易出现龋齿。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婴幼儿龋的患病率2岁组为7.5%、3岁组为11.35%[1]。研究表明预防龋齿的最佳时期在婴幼儿阶段[2]。本文针对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以大理市白族婴幼儿为例对龋齿预防保健进行干预。
一、婴幼儿龋齿的概念
婴幼儿龋齿是指在萌出时间不长而被龋坏的上颌切牙,通常发生在不容易被变形链球菌破坏的颊侧面。
二、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
对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并结合国内外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与喂养方式、喂养习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主要龋齿菌、遗传因素有关[3]。
1.喂养方式。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方式。国际上存在对三种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发生的关系的争议[4]。单纯认为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有相关关系是不正确的。客观喂养方式过程中还有主观的喂养习惯存在。文雪[5]等专家认为抑制因子可能是母乳中含有的一种可以降低婴幼儿龋齿发生率的物质,母乳喂养较混合喂养其致婴幼儿龋菌在口腔内定居的时间可延缓,但母乳喂养只是一种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2.喂养习惯[6]。与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发现主要不良的喂养习惯有断奶时间晚、喂养时间过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据国内杨丹、葛学军等专家认为,国内产妇有喂养时间过长和让婴幼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不良的喂养习惯,而这类习惯与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呈相关性关系。当孩子含着奶瓶或睡着以后牙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婴幼儿所食的都是含糖分较高的乳制品,其黏性比其他食物更明显,在婴幼儿进入睡眠以后,乳制品或者乳汁黏附在牙齿上,睡眠中唾液流量减少,吞咽率下降,牙齿受到酸性环境的冲击减少,因此这是给予龋齿形成的一个很好的环境。
3.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7]。在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验证专家所研究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了对婴幼儿牙齿保健的重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很少有关于龋齿的研究报道。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的牙齿健康情况越关注。在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许多家庭非常重视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在孩子一周岁以前会定时到牙医处进行检查。婴幼儿吃完奶或者食物以后,都应该对其口腔进行清洁,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和经济允许的家庭里,会去购买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软毛刷,在孩子出了第一颗乳牙以后轻轻的进行清洁,用专用毛巾对牙槽进行清洁。大理市白族婴幼儿的大部分家庭都不注重在乳牙期发生的龋齿。他们认为乳牙总是会换成恒牙的,无需过多注重乳牙的健康情况,熟不知乳牙龋齿会给恒牙的生长带来的坏处。
4.主要致龋菌[8]。许多细菌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变形链球菌有关,是一种微生物专一性疾病。变形链球菌是一种病原因子,除此之外,乳酸杆菌也是一种影响因素。在患有龋齿的和正常的婴幼儿的口腔里都发现了变形变链菌和乳酸杆菌。但是患有龋齿的婴幼儿口中的细菌数量是正常婴幼儿的100倍。变形变链菌的定居时间越早对婴幼儿牙齿的危害就越大。这种变形链球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由母亲传播给婴幼儿。途径有亲吻、经口喂养等。
5.遗传因素[9]。在杨晓等专家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中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患有龋齿的孩子其喂养龋的发生率高于无龋父母的孩子。在国内外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血锌、氟、钙等有关系,而血锌、氟、钙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三、婴幼儿龋齿的坏处
乳牙是否健康会给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未来恒牙的生长带来影响。当龋齿发生,乳牙被损害以后提早掉落使得婴幼儿的咀嚼功能下降,影响其消化功能、营养吸收,导致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次,某些乳牙被损害提早脱落后,会打乱恒牙的萌出顺序,继而使孩子的恒牙排列不整齐甚至导致错颌畸形;从而影响孩子的外形,导致牙周病的发病率增加。孩子会因为外表畸形而产生自卑等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孩子健康的同时阻碍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四、婴幼儿龋齿的预防
1.喂养方式和习惯。在母乳喂养时,母亲应养成给婴幼儿定时喂养的习惯,乳汁中含有乳糖,定时喂养可以减少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在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时,家长应养成定时喂养的习惯从而避免婴幼儿含着奶瓶睡觉而增大了奶瓶龋的患病率。三种喂养方式后都应对婴幼儿口腔进行清洁,最大限度的减少患龋率。
2.家庭护理。提高家长对乳牙健康状况的重视。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亲应在婴幼儿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为婴幼儿进行牙齿保健,预防龋齿。可以选择使用指套式牙刷清洁乳牙,或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为婴幼儿清理口腔残留的乳汁或辅食残渣。在婴幼儿的成长中应培养其对刷牙的兴趣,尽早令他们自主刷牙。婴幼儿牙齿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自我保健的同时,还需定期到医院进行牙齿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婴幼儿的定期检查时间为二至三个月[10]。
3.致龋菌的预防。致龋菌的传播途径是亲吻,经口喂养等。父母亲与婴幼儿亲近时应尽量避免亲吻,或成人须在饭后清洁口腔减少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降低其粘附性。在喂养过程中应避免经口喂养,减少致龋菌的传播,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4.饮食[11]。婴幼儿于出生四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父母可以在辅食中添加有益于牙齿的食物。首先是鱼蛋肉奶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其次是豆类和五谷杂粮。饮食中的甜食对于婴幼儿而言是诱惑力极大的食物,在满足婴幼儿的同时也做到保护他们的乳牙需做到:首先,限制婴幼儿的摄糖量;其次糖果尽量选择糖分含量较低、黏性较低的种类;第三,糖或糖分的摄入尽量与正餐同时进行;第四,摄入糖分后,家长应主动为婴幼儿漱口,为其清洁口腔;最后,在婴幼儿睡前避免摄入糖分。在孩子乳牙萌出基本完成时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咀嚼食物,通过咀嚼食物也能够促进唾液的分泌,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良好,同时也是有益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5.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定期随访[12]。于宏专家研究发现南京市婴幼儿龋齿大约占门诊量的40%,婴幼儿龋齿治疗痊愈后因为家长不够重视口腔健康,婴幼儿龋齿的复发概率也较高。因此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患有婴幼儿龋齿的家庭进行定期电话随访,随访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喂养方式和习惯是否改变、婴幼儿口腔的清洁情况、饮食的均衡情况、是否定期检查牙齿等。研究发现,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定期随访能够有效的降低婴幼儿龋齿的复发率,引起家长对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的重视,使婴幼儿口腔情况得以改善。
对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针对婴幼儿龋的发生因素给予相关的预防措施。婴幼儿的乳牙成长与恒牙的健康是相关联的,家长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乳牙的重视,从喂养的方式和习惯、家庭护理、致龋菌的预防、饮食等方面着手对乳牙进行保护,对婴幼儿龋齿进行预防,为恒牙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白族婴幼儿进行随访,可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晓芳,等.婴幼儿龋危险因素的研究近况[J].牙体牙髓牙周病杂志,2003,13(9).
[2]毛兰萍,等.婴幼儿期预防龋病60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7).
[3]努尔比亚木・麦麦提依明,等.乌鲁木齐市两族儿童婴幼儿龋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
[4]张莉琴,等.婴幼儿龋的病因及干预分析[J].甘肃医药,2008,27(2).
[5]文雪,等.母乳喂养对儿童牙齿健康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
[6]黄新文,等.家长对口腔健康行为的态度与婴幼儿龋的关系[N].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1).
[7]何岚.美国儿童卫生保健之所见[N].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
[8]张博学.爱护牙齿从早坐起,从小坐起[J].中国乡村医学杂志,2013,20(1).
[9]杨晓,等.杭州地区入托幼儿喂养龋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6).
[10]崔福实.关于婴幼儿牙齿健康的讨论[J].新西部,2011,30.
6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4-02
婴幼儿是小儿神经系统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婴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在能力较强。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小儿心理神经的发育,对小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儿童保健门诊服务不断发展,对婴幼儿保健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婴幼儿保健中早期健康教育的临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婴幼儿保健工作对儿童发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孕周为37-41周,胎儿出生时体质量为2500-3400g,在围产期均未出现合并症的高危因素。将首次体检时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能够根据指导进行保健训练的婴幼儿25例,作为观察组,将其余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婴幼儿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8.8±1.5)天;观察组婴幼儿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7.3±1.2)天。两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婴幼儿根据传统的标准体检模式进行体格检查。对照组婴幼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6个月前每个月1次,6个月至12个月每两个月检查1次,1岁至2岁每3个月检查1次。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①早期教育,进行系统化训练方案的制定。由专业小儿保健医生进行项目教学与动作示范,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对发育相对落后或延迟的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指导。②健康教育:为婴幼儿家长开设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婴幼儿、母乳喂养、婴儿辅食添加与影响、早期教育、心理保健与疾病预防的内容。
1.3评价方法两组婴幼儿均在1岁时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儿童1年后体格发育情况检测效果比较。研究组婴儿1年后体质量、身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方法:对我院2011年10月到2012年7月开展的518例健康儿童预防接种护理以及不同阶段的健康儿童的专科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实施健康儿童护理对儿童茁壮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518例健康儿童实施健康护理效果明显。
结论:健康儿童护理是通过发现可能对儿童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不利因素,因而采取的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确保儿童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能够沿着理想的成长轨迹发育。健康儿童护理对儿童正常发育和健康茁壮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健康儿童护理健康成长预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76-02
健康儿童护理在儿童成长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做好儿童时期的护理有利于孩子在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我们在每个时期都对孩子进行安全健康的护理护理工作,这样孩子才能健康茁壮的长大,身体才会强壮,学习才会有充沛的精力。
1资料
我院2011年10月到2012年7月开展的518例健康儿童预防接种护理以及不同阶段健康儿童的专科护理,健康儿童预防接种护理498例,婴幼儿护理455例,学龄前期护理466例,学龄期护理457例。详见表1。
2结果
实施健康儿童护理对儿童茁壮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518例健康儿童实施健康护理效果明显。接受预防接种护理的498例健康儿童,在最大程度上预防了传染病的发生。接受婴幼儿护理的455例健康儿童培养了儿童的良好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卫生习惯,为入学作好准备,预防了传染病的发生。接受学龄前期护理的466例健康儿童,预防了近视眼和龋齿的发生,端正孩子的坐、立、行姿势,使得学习和锻炼有规律,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3讨论
3.1健康儿童预防接种。儿童机体免疫系统尚处在发育阶段,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是传染病的主要易感人群之一。按规定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是保障儿童不受传染病感染的有效手段。
3.1.1健康儿童预防接种时应当详细了解《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的所有内容,明确疫苗接种次数以及接种的时间。对一些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疫苗接种,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预防接种,比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须在每年的5月份进行疫苗接种。
3.1.2对儿童的基本健康情况详细了解,虽然免疫接种程序的安排是考虑到了儿童接种疫苗的最佳接种时期,但是疫苗使用说明中有明确规定的,儿童处于一些疾病状态时是不能进行疫苗接种的。例如高烧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及恢复期、过敏体质(哮喘、荨麻疹)、重症的慢性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病、急慢性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血液系统病儿)、严重化脓性皮肤病、婴儿重度营养不良等症状或疾病均须暂缓接种。在接种前最近6周注射过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也应延缓活疫苗接种,这样可以避免对所接种疫苗的干扰。
3.1.3明确儿童在接种疫苗后要注意的事项,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保障预防接种质量。接种后接种后观察30min后,无任何异常反应,方可离开。同时,对家长做好离院指导,详细讲解接种疫苗后需注意的各个事项,避免儿童剧烈活动,注意适当休息,保持注射部位皮肤干燥、清洁。免疫接种的对象是健康儿童,儿童的每个阶段心理不一样,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儿童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为了使免疫接种者安全、准确地接种疫苗,保证免疫效果,其护理质量的作用至关重要[2]。
3.2不同阶段的健康儿童的护理。
3.2.1婴幼儿阶段的健康儿童的护理。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速度较新生儿时期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其活动范围变大,接触事物逐渐增多,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还是不足,因此应注意防止婴幼儿出现意外创伤和中毒的事件。饮食已从乳汁转变为饭菜,因此需要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这个时期接触外界较广,而其自身免疫力比较低是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时期,因此防病是此时期的护理重点。
3.2.2学龄前期阶段的健康儿童的护理。学龄前这个时期的孩子体格发育速度较慢,而智能发育比较快,求知欲强,能参与较复杂的动作,能够学会照顾自己,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卫生习惯,为入学作好准备。学龄前的孩子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随着接触多,仍可能发生传染病。
3.2.3学龄期阶段的健康儿童的护理。学龄期的孩子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脑的形态已基本趋于完善,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理解、分析、控制能力增强,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发病率比以前要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的发生,端正孩子的坐、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正常的休息。
综上所述,运用综合保健护理措施对儿童进行护理干预对其早期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儿童时期的健康成长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心理生理的发育,采用科学方法养育孩子能使孩子少生病,一旦生了病,护理得当,恢复起来就快[3]。疾病痊愈要靠身体的抵抗力,打针吃药只是协助身体战胜疾病。因此健康儿童护理可以预防和解决为大多数家长们所担忧的儿童正常发育和健康茁壮成长的问题提供保障和护理的依据。采取的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确保儿童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能够沿着理想的成长轨迹发育。健康儿童护理对儿童正常发育和健康茁壮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娜,管敏.健康儿童护理的有效措施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1年27期
中职教育 行为导向法 《幼儿卫生学》
《幼儿卫生学》是研究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营养和身心保健的一门科学,是幼儿师范学校及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引入“行为导向法”,打破章节限制,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建立综合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优化幼儿卫生学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中职学生学习行为的特殊性
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九年义务教育不成功的部分”,是普通高中入学招生中的“剩男剩女”。他们文化基础差,又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加之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专业课程学习上一般都比较吃力。而且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上还往往具有比较强烈的挫败感。从小到大,中职学生在学习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如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重新鼓起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是中职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职学生在学习中的优点,如他们动手能力强,乐于实践,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爱思考,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有较强的可塑性,等等。
二、当前中职学校《幼儿卫生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卫生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目前幼儿卫生学的整个教学现状十分滞后,大多数从事幼儿卫生学教学的教师与幼儿园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他们并不十分了解幼儿园的现状,不了解做一个幼儿园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教学内容上基本是教师根据教材来照本宣科,教学方式上依然采取在教室里讲授为主的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满堂灌”形式。
要解决以上问题,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最有效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进行教学,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而是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或主持人,学生不再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他们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基本模式
行为导向法是近几年来从德国引进的现代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其目标层次是培养人的行为能力,方法层次是人的行为活动。这种教育以行为为目标,教学以行为为导向,教学是学生参与的全面的教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来进行学习的过程。
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对学习者来说,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现在的学习是为今后的职业服务。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为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确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行为模式,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个性能力,以达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幼儿卫生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卫生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必定昏昏入睡,不知所言。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掌握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基本的保育方法和技能,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做到保教结合;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了解婴幼儿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急救措施;了解婴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幼儿卫生学课堂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运用案例分析法,模拟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现场观摩法等灵活的教学技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自主学习,学生心脑并用,以“当事人”、“参与者”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为此在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打破章节限制,合理设置“任务”。根据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把幼儿卫生学分为三大任务: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第一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针对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掌握他们的生长发育特点和保育要点,做好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并为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卫生健康部分(包括第二章婴幼儿营养,第三章预防常见病,第四章预防传染病,第五章常用护理技术和急救术,第六章婴幼儿心理健康),明确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掌握儿童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掌握常用的护理技术和急救技术,具有检测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指标的能力,并能做出正确的健康评价;幼儿园常规管理部分(包括第七章集体儿童保健),明确幼儿生活制度建立的依据和原则,并有能力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合理安排一日的生活日程。三大任务层层分解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要求学生理解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技能技巧,培养的关键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与实际联系密切,目标容易达成。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愉悦感,学习有兴趣,有盼头,有干劲。教学中应根据任务,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内容,适当地增加教材中没有的常识和技能,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如组织幼儿开展“利用自然因素进行锻炼”,远视与近视,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2.挑战传统教学方法,应用多种教学技术。“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隐性,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生实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技术。
(1)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如学习运动系统时,分析案例:早上,妈妈叫醒3岁幼儿芊芊起床,可芊芊还没睡醒,妈妈赶紧拽她出被窝,没想到,莹莹猛然哭闹起来,用左手指着右胳膊说 “疼,疼死了”。芊芊妈妈吓坏了,赶紧带她去医院看急诊。芊芊的右胳膊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请你给芊芊妈妈提出好建议。学习幼儿园设备卫生时,分析案例:阳光幼儿园准备为儿童订做一批新桌椅,请你提出设计要求,并说明你建议的科学依据。课堂上,同学们有时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有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应用案例教学法,学生能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思维空间拓宽了,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提高了,培养了专业能力,养成正确的情感和态度,为今后职业做准备。
(2)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任务,把教学过程安置在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供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如学习学前儿童常用护理技术和急救技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急救技术和处理方法的相关技能,可以设计一定的情景,准备一些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分别扮演救护者和伤员,进行现场的急救和包扎,并且边操作边讲解操作要领。学习预防常见病时,让学生扮演患儿,掌握对病儿的护理技巧。通过这种模拟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重复练习的机会,随时进行过程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相关技能,突出了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现场观摩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参观考察,验证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并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保育工作中去。如学习幼儿一日生活日程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跟班见习一周,参与保育工作,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学习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与体格检查,掌握测量幼儿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的技能。学习婴幼儿营养时,组织学生记录幼儿园的一周食谱并进行分析。学习儿童集体保健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察并协助保健教师接待幼儿入园、进行晨间检查,了解晨检的内容及过程。学生以未来幼儿教师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体验职业角色,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处理幼儿园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基础,能很快地适应幼儿教师的岗位要求。
3.改革考试制度,全面评价学生。以往幼儿卫生学的考试与文化课考试一样,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实践能力考查,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这样“高分低能”的考试导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教师的岗位要求,背离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全面评价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进行一次考试,要求学生人人任务达标。考试内容不仅要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对专业操作基本技能要素、语言表达技能等方面的考核,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考试方式采取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评分方式的采用五级分制,把学生成绩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别。技能考核时,邀请高一年级的五名同学作为评委小老师。在期末评定学生成绩时,更注重学生的过程考核,平时的“任务”考试占70%,期末考试占30%。
《幼儿卫生学》教学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要深入幼儿园,了解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岗位实践的差距。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代美霞.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实效.职业技术教育,2008,(7).
[2]刘仲卿.浅谈中职教学创新在幼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3]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我院检验科在2004年引进钨舟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铅镉。最初检测时,虽然所有操作程序均严格按照出产单位的操作规程进行,但检测结果有时无法合理解释。2006年卫生部规范血铅临床检验技术,通过学习法规后规范了检测程序,加强了质量控制,提高了检测准确性,打消了临床医生的质疑。现总结如下。
检测前质量控制
采血室:采血室必须远离铅污染,要有流水洗手设备,房间四壁和地面要易于清洁。
采血人员:采血人员均经严格培训并熟悉采血过程,知晓操作技术对血铅检测结果的影响;采血时戴乳胶手套或用肥皂搓洗双手,用流水清洗干净,双手烘干。
被采血者:采血前用肥皂仔细搓洗双手,特别是拟采血的手指,用流水冲洗后,再用经空白检验的纸手巾将手擦干,如果是婴幼儿,护理婴幼儿的成人也应同时洗手。依次用0.2%硝酸、纯水、碘酒、酒精棉球清洁采血手指,自然晾干。
采样:用一次性采血针刺破无名指指腹,立即转动手指,使刺口向下,让血液形成自然血滴流出,放弃第一滴血液,用做过空白检验的微量吸管准确吸取末梢血40μl,擦去管外余血,将吸管插入有铅镉专用稀释液的离心管的底部,轻轻将血放出,并吸取上清液冲洗吸管3次,盖紧离心管盖子混匀,置于4~6℃冰箱保存。
检测中质量控制
使用已校准的钨舟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微量移液器,钨舟使用次数<300次,温控参数与钨舟的使用次数相符和,打开氩气瓶分量表在规定压力内,铅镉元素灯的AA、BG值均可调至100~110之间,工作基线平稳,做日常保养、维护擦拭钨舟上积碳,擦拭左右透镜及观察窗。
上机操作人员是经过培训的熟练检验员,所有操作人员均熟知电脑和仪器主机的操作程序,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先将铅镉标准液和样品放置室温,然后充分混匀静置,每次检测前必须制备标准曲线,我科选择方式二、四点定标,标准液浓度分别是0、100、200、300μg,应用的标准曲线信号与浓度相关系数r≥0.995,利用标准曲线推测样本浓度时,样本浓度必须在所做校准曲线的浓度范围以内,不得将标准曲线任意外延。然后测定质控品,当质控品测定结果可接受时再进行样品测定铅镉的标准液和质控物均符合国家标准物质的要求。
绘制室内质控图,以每工作日实际检测的质控物的不同浓度的检测结果,分别标点制图。我科参加了2010年卫生部临检中心血铅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对接收的室间质控样加入日常血铅样品检测序列中进行检测,以真正反映我们实验室的实际检测水平;根据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决定是否采取纠正措施。
要如实记录原始数据,登记过的数据不能涂改。
检测后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