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8: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绿色新能源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能源技术;绿色建筑;应用
1、导言
建筑产业是全球土地、环境资源的开发使用者,对于能源方面消耗也十分巨大。因此,房地产开发商们在建设房屋时,除了将房屋建造的宜人以外,也要思考关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相关问题,因此新能源应运而生。所熟知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都是可再生的新能源。对于这些新能源的研究、使用与开发,会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外,物美价廉、安全可靠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若加强对新能源的利用,就会减少对煤、碳、石油的开采,稳定生态系统,更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
2、绿色建筑与新能源
2.1绿色建筑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有关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是这样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通过最大限度地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方面节约资源,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目的,促进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也就是说,绿色建筑是一种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具有全寿命期、绿色化、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整体设计等特点,实现了“以人为本”与“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2.2新能源
对比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可以发现,新能源具有丰富的来源,且新能源具有用不完的特征,同时在利用新能源的过程中也很少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生态性、清洁性。目前我国新能源主要分为传统的生物质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等、大中型水电三类。而一次能源(如核电站外的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大中型水电站、常规的化石能源是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主要的新能源。这些资源的优势在于干净清洁、可再生、具有丰富的资源,将其作为替代性能源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潜力。
3、新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3.1地源热泵节能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温度,并持续的减少建筑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在应用到绿色节能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地理进行建设和理性的选择自然环境的特点,特别是在大温差的地区,其中重要的是我们要保障施工的合理性。在使用地源热泵的成果上,夏天时,它可以对建筑内部进行有效的吸收多余的热量,在冬天时又会对室内产生大量的热量,以最合理的方式稳定的调整着温度。在所有绿色的节能建筑中,墙地源热泵技术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够应用到实际的节能技术,当前我国的技术与世界领先的水平还有着不小的差距,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对绿色的节能技术加强研究和推广,这样才会更好地实现高效、绿色节能建筑的节能。
3.2太阳能技术
3.2.1太阳能建筑
现在传统的太阳能建筑主要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因为设计步骤太为复杂、地理原因产生的成本过高,因此不易建造,基本没有出现在现实的住宅产业中。被动式的太阳能建筑由于整个过程中不主动使用能源,因而相对会比较简约,容易设计和操作,也是现行住宅中使用的比较多的形式。被动式太阳能住宅主要使用栏杆等围护结构来实现自我的放热吸热,不依靠任何外界的辅助手段,广受人们的喜爱。如使房间朝向南边,阳光直射过来;在房屋的顶部建造一个水池,也可以聚集热量。
3.2.2太阳能发电与发热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就是太阳能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就是太阳能发热技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供暖和利用太阳能发电都是常用的方式。现在许多住宅小区中,随处可见有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板,其被广泛的使用于楼道、路灯和草坪灯等多处照明设备。值得一提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已成为使用范围最广、技术最成熟的一个家用产品。用户在顶楼上放置一个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收集太阳能将水进行加热,然后连通管道到住户,就可以坐在家中使用热水,这项开发给业主带来方便。如何将太阳能充分吸收和有效的进行采集,是建造房屋保温工艺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我国北方广泛采用的是被动式的太阳能建筑系统,设计者采用特殊的建筑部件,使建造出来房屋的屋顶、墙壁以及地面都带有一定的保温效果。防止外界的高温进入室内,需要隔热墙的防护。冬天的时候可以收集大量的太阳的热能,从而使房间的温度升高;夏天的时候能对热量产生一个特定的通路,加快气体的流动,从而使房间的温度下降。另外,储热墙还有一个功能,防止外界的气体进入,同时也阻止内部的气体散发,通俗来讲,即里面的东西出不去,外面的东西进不来。利用太阳能还能制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需要用到机械装置,太阳能让机械装置开始工作,机械装置自行制冷;二需要吸收式制冷机,太阳能让吸收式制冷剂工作,然后制冷机制冷。
3.3可再生能源利用
所谓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像现在常见的太阳能与风能等,我们就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这样就可以减少日常所需补充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能源消费的问题。目前,太阳能、风能是大多数使用较为熟练应用的节能技术。利用常见的太阳能,大部分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外墙安置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可利用的太阳能光电、在其他建筑物中经常会用到的就是电力和热水,这些节能方式大部分是使用风能的设施,在我们常见的风力发电技术中一般会使用简单明了的建筑设计,从而减少了建筑物、工作内部线路节能建筑。
结论
总之,新能源在建筑的应用可有效减低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发展方向,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融合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必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走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青睐。
【参考文献】:
[1]常慧.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节能,2013,04:39-41.
新能源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是在新技术条件下所开发利用的能源资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洁净煤技术、氢能、核能等。起始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之后,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被提到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并被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美国、欧盟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发展,既着眼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更从战略的高度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美国率先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显示了其对研发替代能源、发展新能源和改变美国能源消费方式的决心。2009年2月15日,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其中新能源为主攻领域之一,重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风能、太阳能等;美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须占总发电量的20%,到2025年,美国新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投资规模将高达1900亿美元。欧盟把新能源产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2007年初,欧盟就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能源供应量20%的新能源政策。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为了加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2009年3月, 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战略规划,从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全力打造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
新能源产业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中国政府把新能源产业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2009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要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而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升级变革在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等方面都进行了部署,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期内对新能源产业累计增加5万亿元投资,将每年增加1.5万亿元产值,增加1500万社会就业岗位。
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然而在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在新能源关键技术上掌握得还不多,在太阳能、电力储存、风电等诸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困境,因此积极开展新能源外交已成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通过加强国际间合作与对话交流、开展务实合作,拓展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新能源技术合作,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外新能源技术、设备和成果,以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
二、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机制分析
中国开展新能源合作,主要是以美国、欧盟为主要对象的双边合作,目前已在产业政策、双边合作和科技交流方面形成了能源合作机制。近年来中国与美欧更将新能源作为突破口,新能源国际合作领域逐步扩宽,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一) 中美新能源合作机制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两国在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开展新能源合作不仅促进中美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改善,也推动国际气候合作机制的建设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成效。基于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空前重视,中美两国新能源合作便有了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中美新能源合作不断深化,逐渐走向机制化和成熟化。
中美能源政策对话,是双方探讨新能源合作的重要机制,在2005年首次能源政策对话中,双方谈到在清洁能源、核电节能方面的合作;2006年第二次对话中美双方一致同意,将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作为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领域;2007年第三次对话双方签署了《关于工业能效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美两国强调加强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2009年第四次对话中美双方就两国新能源政策、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洁净煤技术、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事关中美能源发展的重大政策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签署了清洁燃料领域合作、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合作等三项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协议。
以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为契机,中美除正式签署《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外,为了对两国从事清洁能源联合研发提供便利,并为两国研究人员提供合作平台,双方还签署了《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关于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并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至少1.5亿美元,重点开展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清洁煤等课题研究。此外,双方还明确表示将在多个新能源领域进行合作,包括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煤技术合作以及推动双方在利用太阳能、风能、先进生物燃料等方面技术和政策合作等。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则把中美新能源合作明确定位到战略层次,也进一步凸显新能源合作与气候变化这一重大全球性议题的关联性。2010年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煤技术合作以及推动两国在利用风能、太阳能、先进生物燃料和现代电网制定路线方面的技术和政策合作等达成共识;并签署《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国国务院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核安全局和美国核管制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西屋AP1000核反应堆核安全合作备忘录》等五项合作协议。2011年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新能源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将深入开展智能电网、大规模风电开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页岩气和航空生物燃料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并在《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和《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利坚合众国国务院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的谅解备忘录》框架下签署了6对新的绿色合作伙伴关系。
(二) 中欧新能源合作机制
中欧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深入,主要是双方对节能减排和环境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共识。中欧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双方在产业政策、双边合作和科技交流方面形成了新能源合作机制。创立于1994年的中国―欧盟能源合作大会,是中欧能源合作最大规模和最高级别的会议,也是中欧新能源合作的重要平台。2006年第六次中欧能源大会上,中欧签署《有关二氧化碳捕捉和储存近零排放发电技术合作协议》,中欧双方就煤炭近零排放技术的研发、展示以及示范工作开展合作;2008年第七次中欧能源合作大会上,中欧双方就可再生能源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生物燃料技术、煤和气水化合物技术、以及先进核能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2010年第八次中欧能源合作大会则侧重于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清洁汽车三个领域开展技术和产业合作。
中欧峰会是中欧双方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对话与合作机制。2005年第八次中欧峰会签署了《能源交通战略对话谅解备忘录》,并发表《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宣言内容包括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对话,以促进中欧经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九次中欧峰会上,双方强调增强务实合作,特别是加强在在《清洁煤行动计划》和《能效与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框架》内下的新能源合作;2008年第十一次中欧峰会签署《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声明深化了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2009年第十二次中欧峰会签署《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就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炭、生物燃料等新能源领域进行具体合作达成一致。2010年4月30日中欧清洁能源中心项目在北京启动,资金规模为1240万欧元,项目执行期5年。该中心将着重于推动欧洲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化,并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的技术方案,方案涉及可再生能源、清洁煤技术、绿色建筑等领域。
三、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由于中国和美国、欧盟新能源产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政策导向和出发点也有所差异, 这使新能源国际合作面临信任机制、技术合作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的挑战。
(一)新能源合作信任机制有待加强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战略产业,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成为大势所趋,维护自身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使得新能源合作信任机制的建立成为一种必然。在中国和美欧新能源国际合作过程中,为了维护产业的竞争力,中国和美欧之间的互信对话机制在某些时期会处于脆弱的状态,这就导致双方非常重视合作的收益。
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将可能成为中国和美国、欧盟之间竞争和冲突的新领域。发展低碳核心竞争力、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对美国和欧盟未来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影响重大,二者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和绿色壁垒以其竞争力,同时削弱中国等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新能源国际合作中,美国、欧盟担忧中国强大的仿制和技术升级能力,害怕在技术转移后,还未从中国新能源市场获得足够利益就被排挤出去。
(二)新能源技术合作壁垒的挑战
新能源是新的技术革命,但由于中国新能源领域创新能力不足, 许多高技术设备和材料严重依赖于进口, 诸多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因此,中国希望加大从美国和欧盟进口新能源技术力度,而相关技术出口的管制已经成为中国和美欧之间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障碍。
美国在高技术领域对华出口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美国出口管理条例》和《美国出口管制商品清单》是其进行出口管制的两个重要政策文件。2007 年6月美国商务部相继出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阐释》、《新的经验证最终用户制度》、《进口证明与中国最终用户说明要求的修改》,这是在《清单》基础上专门针对我国的新规定。这些出口管制政策给中美两国的新能源技术合作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美国认为很多新能源设备、技术及关键材料会被中国军方使用。自1996 年的“瓦森纳协议”,再到2000 年欧盟通过的“1334 号法令”,以及欧盟各国自行实施的技术出口管理法规等,欧盟对我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从未间断过。在新能源合作领域,欧盟大力推进新能源技术转让的商业化, 意图以高价出售设备谋取高额利润;而中国则主张欧盟应考虑实际情况, 以较为优惠的条件向中国转让新能源新技术。
(三)新能源合作的贸易保护主义
全球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发展困难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美国、欧盟和中国的经济摩擦日益增多,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突出表现为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等规则实行贸易保护,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绿色贸易壁垒和碳关税等措施,范围已向新能源产业扩展。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自2020年起,将对包括来自中国在内,未达到美国所规定碳排放标准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些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排放密集型的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产品连续遭遇美国的双反调查。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1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输美风电产品展开反补贴和反倾销“双反”调查,这是继太阳能电池后美国又一次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
欧盟碳关税进展更值得关注,2009年7月,在法国国内推出碳税之际,萨科奇总统积极推动设立 “欧盟碳税边界机制”,对未加入减排体系的国家开征出口商品碳税。2011年5月,欧盟宣布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实施碳关税,即自2012年起,凡是进出欧盟以及在欧盟内部航线飞行的航空公司(包括外国航空公司),都将被纳入碳排放交易配额制中,即航空公司将被分配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美国、欧盟“碳关税”政策的推出以及实施,将削弱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传统优势和成本优势,对中国外贸出口将带来严重冲击,并将引发中方采取相应反制举措,相关领域的贸易摩擦将影响中国与美国、欧盟在双边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四、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前景
中国能源外交正处在使用传统能源和开发新型能源“两种形态能源的交织期”。由于我国的传统能源比较欠缺,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很大,且面临节能减排问题的紧迫性,凸显出新型能源可持续发展性的优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但是目前我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筹划
第一,构建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规划。我国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着眼于推动国家能源的多元化,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新能源国际合作既服务于中国能源安全,又服务于产业的发展;既争取国际新能源互利合作,又确保中国利益最大化。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重点在于支持和促进提高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积极促进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建设,为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把政策激励和产业自身发展动力结合起来,使中国新能源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二,加强新能源国际合作机制。新能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把新能源国际合作和节能减排相结合,积极地吸收和引进美欧新能源先进技术、设备和成果,以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能源对话,阐述我国在新能源的立场、态度和政策,争取新能源领域的话语权,积极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第三,完善新能源国际合作手段。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部门、企业等多方面主体的合力作用。首先,充分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峰会等战略对话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努力消除误解和分歧,建立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战略互信,明确合作目标、强化机制建设。其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新能源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发挥外交、经贸、发展援助等多方面优势,全方位拓展与美欧新能源合作领域和空间。最后,加强民间、学术界与美欧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扩展合作规模,增加合作渠道,通过项目合作、标准制定、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推动新能源科技合作的发展。
第四,强化新能源国际合作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新能源国际合作的重点在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新能源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新能源国际合作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机制,把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核能等列入与美欧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提升新能源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研究机构的优势,积极参与美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联合建设创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积极吸收国外新能源先进技术和应用经验,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后充分发挥新能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为新能源国际合作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和合作交流等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康晓,中国开展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的途径与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6期
关键词:新能源 民用建筑 节能减排 应用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能源的应用在当前社会中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而且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用能量也急速攀升。据统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民用建筑的采暖、照明和空调三项能源消耗就占到建筑总消耗的50%——70%。近年来,我国为节能减排,建造绿色建筑而开始大量应用一些新能源技术,下文就对新兴的绿色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及其使用技术在民用建筑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探讨如何更好地使用新能源技术。
一 新能源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1 太阳能
太阳能指的是太阳光的辐射能量,是一种绿色且可再生能源,其具有资源丰富、清洁无害和地域限制少等诸多的优点,因而其相关产品及应用技术与建筑的结合成为实现民用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太阳能在民用建筑上的应用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太阳能的直接热能应用。主要是采用平板或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来实现热能的回收。通常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可使热水达到70℃——90℃,而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可使热水达110℃的高温,这就为利用热能取暖,生活热水以至空调制冷等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由于太阳能容易受天气的影响而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需要利用电炉或燃气炉进行必要的能量补给。
(2)太阳能间接电能应用。主要是利用硅晶片的光电效应来产生电能,这个完全可以满足民用建筑的通风能耗需求。
目前多数建筑对太阳能的光热利用还普遍停留在“生产生活热水”这样低水平的应用层面上,再加上产品成本较高,价格恶性竞争等原因,使得一些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导致消费者产生了信任危机,从而使太阳能技术和产品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推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 地热能
地热能是贮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的洁净能源。地热资源的利用可分为地表地热和深层地热,在民用建筑中多为地表地热的应用。我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利用地表浅层地热的地源热泵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低温天气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高温天气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从而达到供热或制冷的目的。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供应生活用水,可谓一举三得,是一种有效利用能源的方式。
地源热泵包括三种不同的系统:
(1)以利用土壤作为冷热源的土壤源热泵;
(2)以利用地下水为冷热源的地下水热泵系统;
(3)以利用地表水为冷热源的地表水热泵系统。
其最大的技术特点就是只需消耗少量的高品位能源,便能将蕴藏在浅层地下的低品位能源开发利用,以此来满足建筑物的供暖、空调和热水供应需求,这样达到了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因此利用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项新技术。但是我国的热泵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对岩土地质材料的性质缺乏全面系统的测试和统计分析,因而该技术仍处于按经验设计实施的阶段,导致时常发生热泵系统运行效果与设计要求偏离过大的现象,造成了地热资源的无谓浪费。 3 风能
风能就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是一种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自然现象。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有风力发电和风能动力两种,其中又以风力发电这一形式为主。在民用建筑中大多选用微型或者是小型的风力式发电机,这类相关产品在我国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目前在风电技术和设备制造方面我国已具有领先的优势,但当务之急是应当加快探索我国沿海岛屿、城镇乡村的建筑领域,尤其是在城市高层建筑上因地制宜地发展直接利用风能资源的先进技术。
二 新能源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在民用建筑领域,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问题。譬如,目前风力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民用建筑中使用时,由于造价过高,不能产生规模效应,出现电能效益与其系统造价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而陷入了无法收回投资成本的尴尬境地。在大力开发新能源的今天,建筑领域在有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还需考虑如何合理降低开发和转化利用的成本,摆脱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步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这已然成为当前新能源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应根据不同地方的气候和环境特点,制定出相应的适合各地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分步实施。与此同时,需进一步加强财政、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方面的探讨工作,适时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措施。另外,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国家应尽快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并从建设规划、设计、监理和工程竣工验收以及运行效果等各关键环节强化监督管理,尤其应重点加强对新能源技术在民用建筑应用中的能效考评工作,使新能源绿色建筑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的建设环境得以逐步形成。
2应打破目前该行业中各自为阵的分散局面,加强行业或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新能源产品与建筑产品的集成化技术研究工作,使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相关设施与建筑进行有机的结合,并满足与建筑主体同时设计、同步施工和具备相同使用周期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新能源解决民用建筑供暖、空调、照明和生活热水等日常用度需求,使建筑产品在逐渐降低对常规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能逐步实现绿色环保和低能耗的建设目标。
3应该在太阳能的转化技术方面突破低温利用的制约瓶颈,着力开发中高温太阳能光热利用的核心技术产品,特别应在新型高效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开发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太阳能装置转换效率的基础上拓宽太阳能技术产品的应用领域。
4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地热能这一宝贵的清洁能源, 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测试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并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及宝贵经验。严格制定地热资源开发的审批制度,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逐步推动地热开发利用向着规范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需避免造成地热资源的浪费或地下水质资源污染,使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技术早日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民用建筑行业风生水起的现状下,开源节流是降低能耗的关键。民用建筑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是顺应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大趋势的有效举措。这不仅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先决条件,还是提高能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水平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需要从根本上克服各种阻力,将全社会利于新能源发展的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民用建筑领域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工作,从而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谷海玲,彭宏艳,佟晓鹏,等.民用建筑节能影响因素分析[J].节能,2008(6)
[2] 陈淑琴,李念平,付祥钊,等.住宅建筑能耗统计方法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7(3)
5月20日,清华大学电机系与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清华大学(电机系)-远景能源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研究所以智慧风场研究为核心,智能电网研究为边界,从微观技术和宏观政策层面应对风电发展的挑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王骏肯定了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成立的意义。他表示,新能源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产学研合作方式能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国家电网调度中心主任张智刚介绍了国家电网风电并网的相关情况及国家电网调度中心应对新能源领域发展的措施。龙源集团总经理谢长军评价了中国风电发展的情况并提出了建议,表示将积极支持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的建设发展。江苏省能源局副局长陈勇对江苏地区风能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清华大学与远景能源的合作提出了期待。随后,与会领导与嘉宾召开了智慧风电圆桌会议,就新能源发展的挑战、政策、技术等方面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智慧风电技术研究所的成立,旨在发挥双方优势,应对目前风电发展遇到的问题,推动风电与智能电网的发展。(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意绿色能源实验室落成
2012年5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中意绿色能源实验室落成。该项目系2007年11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和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签订合作协议,就建立关于建筑能耗研究与测试及“低碳”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达成共识。项目名称为“绿色能源实验室”,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中意楼由意大利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出资,并配备了中国和意大利环境、能源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相关设备,由上海交通大学制冷研究所所长王如竹所代领的团队承担大楼内建筑低碳技术的研究。中意绿色能源楼中的20余项绿色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集热技术(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中温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太阳能空调技术(吸附式空调、吸收式空调、太阳能除湿空调)、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及热水、CO2空气源热泵能源中心)、新型高效末端技术(制冷与采暖辐射板技术、小温差风机盘管、地板采暖与送风)、分布式能源技术(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风光互补、燃气冷热电联产CCHP)、智能电网技术(太阳能、风能为基础的CCHP智能微网)、零碳住宅(以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光热利用和热泵为基础)、智能家居(能耗实时检测、平板电脑实时控制,网络远程控制)。整个绿色能源楼建筑设计和施工严格按照节能、节水、节材以及资源回收利用等原则,按照65%节能率设计,并配置了意大利外遮阳技术,由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设备,整个楼宇可以脱离中央电网独立运行,甚至可以输出电力。项目负责人王如竹介绍,这20余项技术都是可以运行的技术,其中有近一半是上海交通大学自主开发的技术,中意绿色能源楼将成为一个新能源与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测试以及展示的平台,也将是一个高度国际化合作交流的平台。(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共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6月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共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挪威科技大学校长Torbjorn Digernes,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副校长黄震出席揭牌仪式。张杰说,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大学,在过去的几年里,两校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领域建立了友好关系。特别是今年5月签署可持续能源研发协议以来,双方合作取得很大进展,成绩令人振奋。张杰希望两校的合作能一直延续下去,为取得非凡的学术成就而共同努力。Digernes校长表示,双方在科研和教育领域还有很多长远计划要实现。此次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两校合作史上又一里程碑。同时,两校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双方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随后,张杰与Digernes签署合作协议,并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据介绍,该中心将在绿色建筑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二氧化碳制冷工质技术、风电与智能电网技术、能源系统与社会研究、合作策略和管理等一系列能源研究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努力实现建立世界领先的可持续能源研究中心的目标。未来,双方还将合作延伸到教育领域,设立可持续能源双硕士项目,加强硕士生、博士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努力实现合作培养研究生和课程交流。(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室揭牌
5月11日下午,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成立揭牌仪式举行。联合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余爱水教授表示,上海电气集团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室,以综合利用双方的优势互补,瞄准国际电化学储能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研究开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化学电源体系及材料,推进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的研发进度,实现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产业化示范应用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储能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瓯指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在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和提供现代装备综合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实力,在高效清洁能源、新能源装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他说,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通过真诚密切的实质性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一定会达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之目的,必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复旦大学)
抑制个人汽车消费的过快增长,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集约化、社会化和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注重汽车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为当前缓解矛盾的主要措施。客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客车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客车行业将迎来发展良机。
这首先得益于政策给力。进入2011年后,“汽车下乡”、“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征”等政策戛然而止,目前仅存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同时为缓解日益突出的矛盾,各城市的“限车”措施相继出台。补贴政策和措施着力于平衡和消弭汽车与城市之间的诸多矛盾以及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出行方式,在限制家庭乘用车数量的同时,为客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在多元化的运输格局下,客车仍然担当运输主力。虽然公路客运运输在运量上受到航空和铁路运输的剧烈竞争,但是2008年和2009年仍占据了全社会客运总量的93%以上。此前高铁建设对公路交通造成的影响被高估。高铁城际直达的特点为客车公路接驳和转运留下巨大的填补空间,而且高铁相对昂贵的定价限定了部分消费人群。在竞争关系的视角下,高铁和民航构成了直接竞争,而与公路运输形成差异化竞争。这种差异化,不仅没有给公路运输带来实质性影响,甚至还可能为两者创造出新的合作机会。
在城市客车运输市场,城市化进程导致市区人口增加,出行的需求使公交作为城市的公用事业而备受重视。虽然受到个人轿车和城市地铁的竞争,但是由于城市公交所具有的高密度网络化、无缝连接转乘、利于环保以及低廉的使用成本的特点,仍然保证了公交客车在城市公交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北京2010年的缓堵措施允许校车和班车在公交专用车道上行驶,其在北京市以及引起的示范效应对于客车生产企业是一大利好。另外,国内经济形势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国内各地重视旅游市场的开发,也使旅游客车保持高需求状态。
此外,客车行业占据了节能和新能源技术的高地。传统客车虽然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但是在燃料方面如果还是单纯依赖传统化石能源,在环保目标上只能做到“减排”而非“零排”,那么节能和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将保证客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即将出台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最终将明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产业布局和政策,并继续实施相关补贴政策以及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在锂电池技术本质突破尚未明朗前,整车应用主要集中在客车领域,特别是公交车受益程度相对较大。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上,都有电动客车示范运行。未来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作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专项资金,在客车行业中将重点培育10家左右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
当日,中国客车业巨鳄宇通客车在河南郑州正式对外睿控(英文名为Rectrl)技术,这是宇通在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的重要技术,该消息一便引来行业强烈关注。
随着中国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已经超越老牌的工业污染,成为空气污染不容忽视的“罪魁祸首”。近期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治理移动源污染防治”作为篇幅最长的部分之一,将治污矛头直指日益严重的机动车污染。
相关调查显示,在北京的PM2.5颗粒来源中,机动车排放占22.2%,是当地污染中的首要污染源;在上海,车船尾气排放占比达到25%;而天津、杭州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对该市PM2.5的影响度高达33%。
在中国大范围频现“雾霾袭城”的当下,“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公交俨然已成共识。宇通睿控技术的“横空出世”被业内称为一场“及时雨”。
以技术论英雄
此前国务院通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2020年时超过500万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2013年在比利时举行的世界客车博览会上,大多数欧洲的主流客车品牌都推出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产品。然而,在人类资源日趋枯竭和环境恶化的今天,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共同趋势,已不单是汽车企业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能更有效地取得技术突破,进而找到更具市场化的能源支撑。因此,汽车制造商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在新能源技术上抢占先机。
据了解,宇通的睿控技术经过了充分的市场研究和产品实践,很好地实现了“电动四化”和“智能四化”,这使得宇通的节能与新能源产品在“绿色经济时代”脱颖而出。
据宇通新能源技术部部长朱光海介绍,相比传统车辆,搭载睿控系统的车辆能节省燃料30%以上,PM排放值降低90%以上。“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将是宇通的主要方向,纯电动客车为辅助。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比纯电动客车的成本低,对客户来说价格更易接受,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朱光海告诉记者,目前,宇通已经建立了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平台,形成10-18米系列化产品,并拥有相应的产品公告和补贴目录,其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成本合理、操作舒适等优势,可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且在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大规模推广。
作为跟宇通合作多年的“老主顾”,杭州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深有感触,该公司科技部部长杨国强对其技术及服务赞赏有加:“我感觉,宇通客车在研究客车节能减排的技术上花了不少心血,并解决了很多问题,为整个城市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将宇通在技术方面的发展总结为“质”和“量”,“质”就是朝着国Ⅳ国Ⅴ方向发展,“量”就是通过纯电动等技术降低排放量。
事实上,早在2006年,杭州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便跟宇通等客车厂家共同研究新能源车辆的应用。杨国强透露称,近几年,杭州市要强制淘汰800多辆欧Ⅱ(国Ⅱ)级以下排放的车辆,到明年年底,所有欧Ⅱ排放量的车辆要全部淘汰,更新报废的或新增的车辆力度都要加大。而这批新增车辆,基本上全是新能源车辆。到今年年底,杭州公交的新能源车辆所占比例将达到40%左右。
“这项技术代表了我国在节能与新能源技术上的变革,是在肩负满足用户价值最大化使命的同时,找到通向新能源美好未来的钥匙。” 业内专家对此评价道。
开疆辟地
据了解,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及宇通新能源客车的高品质,宇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自2010年实现批量销售以来,已在郑州、天津、杭州、昆明等54个城市,推广节能与新能源客车5151辆,其中,2012年宇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销售1770辆,2013年达2285辆,在新能源非示范城市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销售量和占有率均持续保持行业第一,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引导及外界环境要求下,加大新能源汽车发展力度,已不是一线城市的“专属”,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也纷纷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据悉,郑州、苏州也跟杭州一样,在新能源公交推广方面投入巨大。数据显示,郑州公交数量共计5548辆,其中BRT 数量为479辆,占车辆总数的8.6%。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机务处处长翟景森透露称,今年下半年,郑州将批复一个新的BRT项目,届时,该市BRT车辆总数将达到近800辆。这些新增车辆均是宇通新能源客车。
宇通新能源客车何以发展如此迅速?在繁复众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中,宇通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客户的一些评价似乎给出了答案。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宇通新能源公交车节能效果非常显著,百公里能耗值在行业同类产品中表现非常突出,且车辆性能很稳定。因此,我们最终选择宇通的产品。”杨国强说道。
江苏吴江城市彩虹公交有限公司机务处副总经理徐江海对此表示赞同,此外,他还做了进一步的补充:“除了性能优异、节能出色外,售后服务机制也是我们选择产品的重中之重。宇通为所有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从交付前期到送车过程直到交付后,宇通都能保障车辆使用过程中始终有专业人员来解决车辆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全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2020年,我国每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与2015年相比要求降低18%,并着重将电力行业作为重点行业进行管控。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电力行业纷纷致力于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低碳发展的目标。从欧美先进经验来看,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主要实现路径。而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立足于可持续低碳经济,促进电力能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急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中国电力能源发展现状
我国正处于高度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依靠煤炭的火力发电仍是主要的发电方式。2016年我国总发电量59897亿千瓦时,其中依靠煤炭燃烧的火力发电占比高达71.60%,虽然相比于2015年火力发电同比略有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的发电结构相比,仍远远高于其他清洁能源的占比(见表1)。中国电力行业作为煤炭消费大户,如果按照现在电力能源的消耗速度来算,煤炭的可开采期限将不足60年。同时,在产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NO2等温室气体,将不利于我国低碳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逐步实施以下措施促进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煤炭总量控制。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将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国家力争到2020年,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②。第二,改革煤炭清洁发电技术。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特殊国情,燃煤发电的大形势在一定时期内并不会改变,因此清洁煤炭技术的研发成为了我国电力行业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必要路径。我国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绿色煤电”计划,并设立了示范电站及示范项目,意图提高燃煤发电能源转换效率,降低燃煤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利用。中国具备较为充足的风能、水能、核能基础,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致力于风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运用,并为行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此来加快电力行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升级,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第四,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国政府借鉴国际先进的碳减排经验,分别成立了北京、上海、天津等碳排放交易试点,并明确提出要在2017年建立全国范围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国电力、纺织、石油等重点行业作为温室气体高排放行业被强制纳入其中,碳减排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与企业的直接经济利益挂钩,这一举措将倒逼电力企业内部对于能源利用开发的技术革新,从根本上促进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电力能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力能源正实施包括煤炭总量控制、改革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研发利用清洁新能源、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措施促进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但笔者对上述电力能源措施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现阶段可能存在以下几点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电力能源发展规划不明确
如上文所述,我国当前的电力能源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燃煤发电为主,其他清洁新能源的比重相对较低,且燃煤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高效低碳、清洁环保的要求,缺少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此外,我国煤炭资源大多数分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电机组大多设置在中东部发达地区,“西煤东运”成为了当前采用的主要方式。但是这项举措加大了发电过程的运输成本,只能解决燃煤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目前,我国缺少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电力能源发展规划,对于燃煤发电减排技术的研发政策还不够明确,不能从根本上转变电力能源结构,满足不了全国范围的电力需求。
(二)新能源技术支持不够
虽然国家鼓励电力行业研发和使用新能源,但是由于技术壁垒、开发成本等原因,各种新能源开发技术的水平都不够高。比如说风能发电中最重要的是风电场所的选址,如何测量一定时期内的有效风速,如何保证风速的稳定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太阳能发电设备如何降低成本、水能发电设备如何避免季节性影响、其他生物质等新能源设备如何完善收购处理过程等,均很大程度地制约了我国新能源发电的进程。
(三)新能源电价难以确定
随着电力新能源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发电初始建设成本较高,相应的新能源电价在一定时期内比燃煤发电的价格高,将影响电力行业对于发电方式的选择。较低的销售电价与新能源开发成本等因素成为了短期难以避免的矛盾,在缓解这一矛盾的基础上,如何确定合适的新能源电价将成为我国新能源发电顺利转型的重要一环。
(四)新能源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方针促进电力能源的发展转型,但是仍缺少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持。以核能发电为例,我国欠缺关于核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核电技术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具有专业资格高核燃料处理能力的核电企业、核电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将导致新能源发展的缓慢,影响绿色、安全、经济的新能源发电体系的构建。
四、中国电力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笔者从低碳经济电力能源发展的视角,针对我国当前电力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制定电力能源发展规划
我国政府需要全盘规划低碳发展目标,将经济规划、环保规划相挂钩,结合各部门、电力行业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为电力能源发展设置约束性指标,并实施全面的计量、监督与考核,不断改进与优化。政府还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全方位建设特高压输配电网,从跨区域输煤发电向输电转变,解决当前发电与配电不均衡的矛盾。此外,电力行业需要在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下加大对燃煤发电清洁技术的研发力度,按照碳减排指标考核体系对自身碳排放量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结果约束过程,促进电力能源结构转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电力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进行考评。
(二)强化新能源技术开发
要实现电力能源低碳转型就必须要提高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工作。从国际先进的经验来看,政府部门在电力行业新能源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还要根据国内资源特点,建立研究、开发和示范一体化管理体系,并组织科研机构、电力企业等单位共同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制。各电力企业要充分运用发达的信息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学习贯通国外的新能源技术,为新能源发电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深化电价体制改革
我国电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新能源电价定价方面。政府需要继续深化电价体制改革,形成既满足市场供求关系,又能考量资源环境成本的合理电价机制;对于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产电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可再生能源补贴发展基金;加大对于电价、碳排放、低碳经济的宣传,引导电力企业、社会大众提高对新能源的关注,从意识层面推进清洁能源快速发展。
(四)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政府部门要响应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共同推进电力能源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以上文提到的核能发电为例,一方面需要健全核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电力企业核能发电制度保障体系,统一核电技术标准,为发电企业核电设施投资提供制度支持。电力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我们需要“以人为本”,制定系统的新能源人才规划及培养方案,从而保障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构建碳排放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