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摊文化经济

地摊文化经济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0:58: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摊文化经济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摊文化经济

篇(1)

关键词:地摊经营;文物保护;地摊文化

兰州城隍庙位于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中段。始建于宋代,有殿3楹。明代重修后改名城隍庙。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千多平方米。1998年,城隍庙重建修葺,以全新的面貌向社会开放。兰州古玩市场位于城隍庙内。如今城隍庙内有古玩商100多户,集中分布于庙内前后4块相对独立的交易场所。最南边靠近城隍庙大门的交易场所,摊位划分整齐,物品分类明确,以各种特色纪念品为主。第二块交易场所主要经营各种文物古玩。第三块交易场所以古旧图书为主,两边的店铺以销售字画为主。最北面的交易市场是一些零散的、自发的摊位,摊主席地而坐,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形形的地摊吸引着收藏者驻足观望。

“地摊经济”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商品交换(早期地摊经济),是因为人类劳动分工的存在和个体生产力的差异①。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鼓励个体经营。时至今日,这些地摊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难题。更成为城市文化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兰州城隍庙古玩市场以“地摊淘宝”的独特收藏文化气息吸引着大批的收藏爱好者。可以说“地摊”这种相对轻松开放的经营环境更能吸引观众的参与。但是,不规范的“地摊经营”方式又让收藏者在淘宝时增添了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收藏市场日益兴旺,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收藏大军已达八千余万。②但在收藏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危机。随着一些关于文物的电视节目兴起,同时一些不负责任的文物专家给遗留在民间的珍贵文物估价,③导致我国国内文物市场赝品泛滥,珍贵文物外流等地摊市场的弊端集中体现。全国各地区都进行大力度的整治,可是效果甚微。这种巨额利润驱使的交易,单靠行政部门是不能解决的。既然这种“地摊经营”不能取缔,那我们应该研究利用这种经营方式来为我国民间的文物保护做出贡献。

首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地摊生意兴旺反映出收藏市场的繁荣。然而不规范的市场势必无法进一步发展,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则是古玩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全国多个地区的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收藏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政策引导、环境整治、设施升级等方式,发掘各类文物古玩市场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以南京文物市场为例,南京市筹建的多条”文化街区“等古旧藏品交易市场,从而形成南京特色的收藏市场氛围。④

其次,普及文物法规,明确经营范围。普及对象有商家、收藏爱好者,在商户与收藏爱好者集中的古玩市场普及文物法规的,让他们了解合法的收藏程序、国家对收藏文物的相关管理制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明确商家的经营范围,有利于文物市场的良性发展。

第三,政府转变角色,商户成立自治协会。政府鼓励地摊经营者以民选的方式成立一个自治协会。政府从原来的“猫捉老鼠”,到现在的合理引导。经营者以自治为主并相互监督,既可以保证文物的流通,同时确保经营者不会涉及珍贵文物的非法买卖,客观上对我国贵重文物有保护作用。

政府在这个行为中虽然退出与地摊经营者的直接对立,却需要拥有更加有效的引导能力。故只有形成一种文化支持即“地摊文化”才能确保“地摊经营”的良性的发展。文化是一种资源,具有可开发性、社会共享性和稳定性。引导社会力量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释放其潜能,凸现其价值,实现其资源与效益的共享,是促进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地摊经营的实施产生了“地摊文化”,“地摊文化”推动地摊经营模式的良性发展。在古玩市场上,一方面鼓励文物流通的进行,保证经营者的利益。只有文物流通才能发现收藏于民间的珍贵文物,并被相关单位收藏、保护。另一方面要引导地摊经营者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久而久之,会在这个行业中形成一种习惯,这也是一种文化,我称之为“地摊文化”。

“地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形成这种文化,其对地摊经营模式的推动作用无可估量。

“地摊文化”形成的前提是政府应该规范文物市场经营,进一步促进文物市场发展。根据国家提出的“适度发展、调整布局、规范经营、加强管理”的方针,应进一步制定文物市场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制定出文物经营的行业规范标准,严格监督执行,维护市场的秩序,保护文物产权和民间契约的履行。

“地摊文化”形成的保障是通过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充分尊重和发挥小商贩经营的权利和兴趣,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同时通过各种有可能的方式不断提高文物经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不断消除经营运作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树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逐渐摒弃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高水平、懂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创造出良性的市场环境。

“地摊文化”形成的巩固是政府各部门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文物艺术品流通对繁荣文化市场,弘扬爱国主义和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让广大群众对收藏文物有一种自豪感,这样才能积极引导群众履行保护文物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全社会范围内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求得到全社会对文物市场的关注和支持。

地摊经营这种通过摆摊获得收入的营销方式,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均能见到。虽然地摊经营给城市环境、交通以及公共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在缓解就业压力,满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和谐的巨大贡献。“存在即合理”⑤,我们应该摒弃对地摊文化的偏见,客观的看待这种营销模式,并积极引导其向着科学合理方向发展。

文物古玩地摊经营模式是现阶段文物营销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操作模式,在实施中难免会产生误区。需要一种理念,即一种文化——“地摊文化”的指导。“地摊文化”形成的前提、保障和巩固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注解

①马宁,《和谐社会视野下发展地摊经济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9期。

②辛友,《第九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在成都召开》,《收藏界》,2009年第12期

③俄军编著,《文物法学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p278。

篇(2)

很多人都有这种带着美好和惆怅的记忆。蝉声阵阵的仲夏,明亮的阳光和翠绿的树荫中,一年一度的大学校园摆地摊活动又开场了。因为,又有一批学子将离开校园啦,他们有很多的东西,包括书本杂志、影碟CD、小书架小台灯,甚至包括电脑、玩具娃娃、植物等等,带不走,扔不下,愿意以低廉的价格出售,让学弟学妹们延续对它们的使用。从前,我们兴致勃勃地逛学长学姐们的地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物品,后来,摆地摊的成了我们,美好的大学时光,就这样开始和结束。

细心想来,对地摊的感情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潜伏多年。除了在大学时代那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摊生活,童年的时候有了一点零用钱,我们不是喜欢在地摊中串来串去,找好吃的好玩的?每次外出旅行,不是很喜欢到乡下的市集中找新鲜古老稀奇古怪的玩意?

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中,子君到温哥华看女儿,不出两天就觉得沉闷无比,“天天都逛这些地方,历史博物馆、广阔的公园、洁净的街道、大百货公司……”深有同感,尤其是对她所说的“大百货公司”。只有初到城里的乡下人,才会对如今所谓的这些国际化大都市里的SHOPINGMAIL、大百货公司、超市生出无限景仰、赞叹、欢喜之情。时间一久,恐怕也是,天河城?中华广场?北京路?唉,好腻。去逛家乐福?百佳?好又多?万佳?神经病。类同的店铺,类同的商品,类同的装修风格,甚至类同的电梯类同的冷气……好没意思啊。

怀念地摊。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生机勃勃的人气,常常意想不到的小东西,流通的空气,朴素直接的沟通,多样性、多元化营造了可以长久持续的趣味和热情。地摊原本是传统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在20世纪以前,有的地方还很少控制集市、市场、小贩和店铺,在各个城市,都可见到类似“清明上河图”里的朗朗乾坤下人世经济繁荣景象,庙会、天桥、货郎等生活景观也比比皆是,古龙小说里经常出现的“卖花郎、煎饼娘”等各行业小民云集的街头小景也是社会实态。如今?拜国际大都市的口号所赐,拜一刀切的城市管治所赐,这种充满人情味和活力的地摊景观成了杯弓蛇影的“走鬼”档。

又见地摊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地摊在生活中的复兴。除了包罗万象的一般性的地摊内容,跳蚤市场和创意市集大受欢迎。把自己已经用不上,但扔之又可惜的物品设地摊摆卖,跳蚤市场从一开始就体现着浓厚的环保意识和珍惜精神;已经拥有一定时光痕迹的物件在不同的人手里传递,又带着历史、情感流传的人文意义。每年夏天大学校园的地摊摆卖就体现出典型的跳蚤市场特色。在国外,有很多住宅区,节假日的时候人们都会自发拿一些旧物品出来摆卖,既是对物品的再利用,也可以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社区文化。英国伦敦的PORTOBELLO MARKET跳蚤市场,出售物品包括古玩、珠宝、古老的英式香烟盒、二手衣服等,既是城市里的集市,又是游客颇感兴趣的观光点。

篇(3)

民以食为天,画家亦不例外。画家靠什么手段谋食?画画,卖画而已,在宋庄混世界,到哪里卖得了画儿?画廊、美术馆、街头地摊,还是私人勾搭,端的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宋庄的画廊,大大小小够百十来号,这些个画廊,大多是格局拘谨的屋子,里面可以容纳的画作着实有限。一间画廊里,若是放置一个画家的作品,尚嫌局促,几千个画家的画要是都装在这些屋子里,门儿都没有。所以,在宋庄混的画画儿的,80%攀不上画廊这样的门脸儿。能够攀上画廊这样的门脸,一要画得上道儿,二要人头子熟络,板眼得合辙押韵、入巷对路。即便是如此,能够在画廊里烧香拜佛,也不一定能花开结果呢,多数时候,不过望梅止渴,自娱自乐而已。

按照西方舶来的美术品交易方式,沿袭多年中规中矩的套路,应该是画家――画廊――买家,这样一个销售链。可是这种交易链一旦到了中国,便离了辙跑了调儿,多数的画廊玩儿起这套来老不灵光。所因者何?一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根本没有时间培育美术品的健康消费市场,国民在这方面的素质极为低下。我一个堂弟,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毕业,专业学历可谓不低。他结婚时,装修完房子以后,墙上想挂一些画儿。他们夫妻财力不缺,但是对艺术品全无品位,买了几张小画,全是那种极低劣的小风景行画,自己挂在客厅里,笑眉笑眼地瞅着,以为自家的品位也高雅了起来。

中国社会的畸形发展,派生了许许多多旁门左道无厘头的交易方式,这些个交易方式,几乎无一不是破坏了“画家――画廊――买家”这样的交易链条。在中国美术品交易的一派乱象之中,画廊的日子,十之八九都不大好过,多数是有一口没一口地撑着混着,尽量把往里搭钱撑门面的成本降到最低。一些画廊老板,时不时眼冒金星、臭棋乱飞象,两手空空生出些幺蛾子蒙事儿混钱。

前些日子,宋庄万盛园美术馆外面一个小画廊女老板在自己博客上信口开河。该女老板原是一画家老婆,离婚后把自家在小堡买的农民院翻盖成了一个家庭式画廊,画廊的牌子是亮出去了,可买卖却有一搭没一搭地熬着。老话说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可是不开张的画廊在宋庄何止一家。女老板画廊的招牌亮着,渐渐地便有了些独立寒秋的滋味浮涌上来。在直投美术杂志上买版面做个广告,她舍不得银子,便在艺术网站博客上经营自己的盘丝洞。她在博客上称自家的画廊几多韵致,内里的家具陈设多是民国老家具,参观者如果看上了,也可以连画带家具买上拿走。不几日,没见动静,女老板又放出风来,冒充行家称近来版画收藏成了热门,某某版画如何如何的,每幅值银数千。这些艺人的作品,她这里都有,然后在网上放出些版画勾人眼目。其实所谓版画收藏热纯属子虚乌有,岂止火热,连温热都没有,中国人认版画的更其稀少。女老板这些个烟雾弹,不过惦记着把自家的版画趁势脱手而已。

过了数日,版画无人关注,女老板又在网上放风说,她的朋友、摄影家某某图片真好、真便宜,每幅才5000多块钱云云。笔者上网看了此人的照片,不过是去各地旅游拍的一些风光照而已,水平极为一般,笔者留言指出这样的照片便是在业余的里头,水平也是一般的,何来著名一说?女老板一见内行砸了她的场子,立马删了帖子。做买卖的给自己的东西吆喝吆喝,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昧着良心为那些不上道的玩意儿胡乱吹捧,便不厚道了。该女老板自称是作家,声称正在写一本书,她写的书靠不靠谱,笔者不知,但其作为一个画廊老板,关于美术品的言行,是极不靠谱、极没有品位的,她的作派完全是蒙一个算一个。

一个健康的商业社会,画廊是一肩挑两家的角色,它不但要靠卖画谋取生活,它还要靠卖画输出一种真正的文化理念。而在一个不大健康的商业社会中,画廊有时却充当了一头骗两家的角色。

除了画廊这种美术品交易机构之外,拍卖行则是另一个艺术品交易的中间机构。按照西式的艺术品交易模式,把画廊称为艺术品一级市场,拍卖称为艺术品交易二级市场。似乎合乎市场交易规则的玩儿法,艺术品应该是先在画廊交易,然后再进入拍卖行交易,但是这些规矩一到宋庄,便全部失灵。去年年末,某文化公司在宋庄原创艺术博览中心举行了一次拍卖活动,该活动宗旨设立得很好,说是为了广大画家能够有个机会卖掉自己的画作,200多个画家送来了400多幅画作,作品大多是一些不盈尺的小画儿。

拍卖的日子近了,众画家翘首以盼。等到拍卖前两天,文化公司贴出了广告:拍卖推迟若干天,画家那厢又提心吊胆地等。等到了拍卖前二天,又被告知拍卖推迟若干天,如是者三,最后,文化公司通知,由于没有买家前来参拍,本次拍卖活动取消。

文化公司策划的一次创意秀就此流产。像这种有卖无买的拍卖交易,在宋庄亦不多见。宋庄这块地界,交易量最多的,当数地摊书画市场。该市场属自发性质,位于小堡文化广场南侧马路边上,举凡油画、国画、书法、陶瓷、旧书、工艺品应有尽有。能到这个自由市场进行交易的,大概有两类人,一类是类似于深圳大芬村那样的画行画的画手,另一类是到宋庄混的没有其他门路的走投无路放下身段的画家。但凡对艺术尚怀有几分进取之心的人,宁肯清水煮挂面,找点儿零活儿干干,也不肯把自己精神结晶的画作拿到地摊儿上吆喝。在宋庄混到地摊儿的份儿上,将来还怎么登上大雅之堂啊。

地摊儿上以油画居多,这些油画多是以模仿各种风景、静物、人物的居多,技术手法匠气十足。像在当代艺术领域里走红的一些画家的画作,也有人稍加改头换面,整出些龇牙咧嘴的形象摆在地上,等着换钱。

地摊上的油画,多数是百八十块钱,小幅的有几十块钱一张的,这个地摊市场,存在了大约两年之久。原来是在周六周日两天上街,近来笔者发现,只要不刮风下雨,每日里市场都会开张。从这势头看上去,这种交易方式能够维持一部分人的生活。虽然这样的方式让那些认为自己是艺术家或是准备成为艺术家的人所不齿或者不屑。

篇(4)

市场的形成

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喜欢旧货古玩的人们自发地聚集到潘家园附近的马路旁进行交易。1992年,这里才建起正规的市场,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旧货交易市场。

舒建军1985年底还在北京的街头游走刻章,2000年来到潘家园摆地摊。印章在中国古代的周朝就有了雏形,其制作讲究书法、刀法、章法(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和边款。

中国的民间文化地域不同,丰富多彩,却在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下急剧瓦解、流失。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席卷了整个中国。到1990年代,灵敏的生意人发现,那些流落民间的文化遗存可以兑换成现金。于是,全国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具、玉器饰品包括修路盖楼出土的文物,都通过游走的商贩集中到了潘家园。从事出版行业的周文盛经常到潘家园淘货,他说:“只要有市场,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都转化成了商品。”

“现在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年成交额大概在4到6个亿之间。”潘家园市场办公室主任王丽梅说。潘家园市场建造得古色古香,一排排商铺按照经营内容分为家具区、陶瓷区、织品区、字画区和玉器饰品区5个区域,还留出大片空间给摆地摊的临时商户。

周末的潘家园是最热闹的,会涌进大批摆地摊的经营者占满整个市场。他们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脸上黝黑光亮,赤脚穿着廉价的皮鞋,散漫地席地而坐,似乎在用言谈举止和服装告诉人们“我这可是祖传的玩意儿”。舒建军坦言自己店里的大部分印章都是新做的,“一枚珍贵的古代印章要高过千元。”潘家园里的很多手艺人都有一手绝活。舒建军的印章因美观而得到“天下一刀”的称赞,每刻一幅肖像680元,而刻一个字也要50元。

“在1985年前后,潘家园用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珍贵的清朝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周文盛说,那时潘家园最常看到的是硬木家具、名人字画、明清瓷器以及种种精美的摆件。后来人越来越多了,很多外国人看重中国民间的物品,民间文化遗存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周文盛说:“这里有很多好东西,但也充斥着仿制品。”有时候一个大大的瓷花瓶,店主要价380元,出价50元照样可以买走。

历史的流失

舒建军在用自己的手艺传承着中国的一项古老工艺。他说:“很多印章都与特别的历史事件有关联,十分珍贵。”舒建军说,自己的很多顾客是觉得好玩,但真正热爱并收藏印章的人不多。”潘家园的大部分商品是被出售的文化遗存。只要市场欢迎一类物品,它们便会在潘家园大批出现。

周文盛回忆说,1990年代初期,一位朋友怕一扇巨大的明代雕花门流失海外,用很高的价钱把它要了下来。但这些东西随后大批地涌进了市场。“只要有人买,只要能赚钱,这东西就算再也保不住了。”周文盛叹道。古代的梳妆盒来到市场,表明这些富有中国风情的物件在农村也已经被淘汰了。而年画木版走上市场,说明木版年画也退出了中国人的民俗生活。周文盛说:“民间的文化遗存毕竟有限,当一种民间物品从潘家园市场上看不见了,便意味着这种文化形态绝迹了。”

王丽梅有不同的看法,“潘家园相当于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博物馆,这里好多物品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物质缩影,人们来这里能找到他们的记忆。潘家园可以保护文物和传统工艺,比如民间的传统手艺、旧物件,如果没有潘家园早看不到影儿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中国文化好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王丽梅说:“根据入口处的人流量粗略统计,北京奥运会期间,平均每分钟就有三四名外国游客。”保加利亚总统格奥尔基・珀尔瓦诺夫到潘家园买了一个黄杨木做成的佛摆件。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也到潘家园淘宝,一把折扇商户要价1000元,他砍到了350元。

“做这赚钱”

市场内商铺排列在一起,每一个角落都堆满了货物。这里的店主人通常情况下表情漠然,却永远那么悠闲,他们要么在看报,要么在算账或喝茶。当碰到非中国人面孔时,才会热情地说出简单却流畅的英文,对他们的购买力充满信任。

外国游客大多对中国民俗物品非常好奇。意大利游客马克曾在中国生活多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舒建军为他刻了一幅肖像和中文名字的印章。“这些年顾客很多,收入不错。”闯荡过上海、深圳、在北京买下了房子的舒建军说。

逛潘家园的人络绎不绝,因此各个商铺的生意都不错。在家具商店,一位中年男人买了一套仿制的明清桌椅。老板说,现在有钱人喜欢这些高雅的古董,而仿制品又比较便宜。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使国际名牌销售猛增,文物古董也走进了新富阶层的生活。他们购买豪车和LV的包,同时也购买古典家具。“现在很多文化遗存成了时尚生活的点缀,潘家园的很多物品价格相对便宜,买来放在家里,既省钱又有品位。”周文盛说。

王丽梅说:“有些收藏家来淘珍品赚钱,那就要靠个人的眼光了,现在从名人字画,一直到民间家具、老照片都有仿制品。”舒建军说,就印章而言,你要收藏就必须了解这枚印章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每方印章都有它特有的时代印记。

如果买主以极低的价格买到珍贵的古玩就是“捡漏儿”,这是古玩行里的行话。周文盛曾在潘家园花300元钱买了个瓷盘,经鉴定竟然是元代的青花瓷,市场估价37万。

篇(5)

【关键词】六盘山社火;社火音乐;传承;发展

基金课题:宁夏科学艺术规划课题《六盘山社火音乐研究》 青年项目

课题编号:14NXYCDB34

一、民俗语境中的六盘山社火

社火是中国农村在春节期间流行的表演仪式和民俗活动,是人们娱神、娱人的民间艺术形态。社火包含历史、宗教、文化、音乐、舞蹈、脸谱、绘画、剪纸、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及乐户等诸多内容。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六盘山地区存在着神秘古老、丰富灿烂的民间艺术,社火就是其中富于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之一。六盘山社火因其起源早、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生活色彩浓厚、传统特色鲜明而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其中,隆德的高台马社火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流传至今,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主要有宗教仪式功能、文化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沟通功能和教育功能。社火活动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与日常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参与社火活动而增进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同时提高审美水平。

目前,在六盘山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关于社火的研究很多,部分论述提到社火音乐,但关于六盘山社火音乐研究的却很少。社火这种承载移民文化生态变迁的典型个案在被表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其音乐元素如乐器、唱腔、唱词等对于了解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本文通过对宁夏隆德社火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对六盘山社火及音乐窥见一斑,为六盘山社火、社火音乐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照。

二、六盘山社火传承与发展现状

六盘山地区社火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宁夏固原、甘肃静宁、陕西陇县和赤沙镇三寺村都是社火传承和发展较好的县市。宁夏隆德位于六盘山西麓,宁南边陲,隆德社火兴盛于清末民初,形式多以配唱曲调兼造型和表演。隆德县的高台马社火,于2008年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种类有:高台社火、马社火、鼓乐社火、跑社火、舞狮舞龙、划旱船、赶毛驴、高跷、社火脸谱艺术、地摊社火、彩旗方队、秧歌社火、议程社火等20多种,是我国社火类型最丰富的县市之一,被誉为“中国社火文化之乡”。

隆德社火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传承人的永续、各界的关注和根植于一方热土的文化与情感记忆。隆德县只有三名“高台马社火”传承人,且年龄都在60岁左右。隆德社火发展至今,已有传承人200多名,涌现出张国勤、梁尔敦、党国智、张志芳、杜彦新、杜志和、杜汉义、苏维童、张福荣、辛昌盛、等民间社火艺人及一大批社火文化研究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其中张国勤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梁尔敦被确定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隆德高台马社火由家族传承演变为多地区、多家庭传承。作为社火的传承人不仅要学习脸谱化妆、舞台表演、马社火设计、制作艺术,还要掌握乐器、各种秦腔、曲调和剧目。小曲、地摊、锣鼓、吹拉的乐人在社火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说、拉、弹、唱都极具强烈的乡土气息,渗透着艺人们对社火的热爱。在传承的基础上,艺人们还收集并更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民俗生活来丰富演出题材,形成自身特色,为社火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继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六盘山社火、社火音乐传承与发展现状的思考及对策

通过对社火活动的调查与研究发现,社火活动中“社火音乐”传承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要做好社火及社火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争取政府大力支持。多年来,政府对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社火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这一民间艺术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社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有弊,总体来说,利大于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社火等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宁夏自治区在2006年颁布实施了《非遗保护条例》,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在前列。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永久的,保护与传承不得力,就被清除。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保护和支持,同时也对传承人和相关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传承和发展为宗旨,排除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为由的营利、炒作、假公济私等行为,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和延续文化精髓,使“社火”得到健康永续发展。

第二,重视保护乐人乐户。社火音乐贯穿社火活动的始终,从锣鼓、小曲到地摊,乐人在社火活动中有着极为特殊的身份。耍社火离不开锣鼓、唱小曲、地摊子等,乐人所奏乐器如锣鼓、三弦、管子、小锣小镲等在社火活动中必不可少。音乐可以通灵,也可以抒感。乐人的传承对社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乐人、乐户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乐人数量少且老龄化。社火活动需要的唱词唱段和乐器并不受年轻人青睐,且演唱和演奏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口传心授和大量的实践。因此这方面的传承人有断层现象,制约和影响了社火传承和发展。其次,作品生长的土壤不断变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社火表演内容有了很大变化,古典古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在延续古典古籍和民间故事等传统剧目的基础上,需要改编、更新、搜集新题材来充实社火内容。这种发展和变化对乐人提出新的要求,停滞不前、因循守旧都会影响社火的传承和发展。制约和影响乐人和乐户的传承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使“社火”得到传承和发展,重视乐人和乐户的培养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利用高科技保存整理社火相关资料。“社火”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需要书籍、图片和视频的积累与整理。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音视频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人们可以将传统技艺、活动程序等声情并茂地保存起来,恢复社火活动原貌,有利于技艺的传承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原本真实的文字、图片和音视资料。

总之,从古至今“社火”这一民间艺术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孕育滋养了一代一代的先民。现今社会的“社火”传承人和研究者需要永葆对社火的爱和热情,用执着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把这一文化宝藏延续和发展下去,让“社火”得到活态地传承。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杰文编著.民间社火.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

[3]杨继国,六盘山社火[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4邹 荣,六盘山传统文化探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9月

篇(6)

地摊拾得“宝中宝”

1956年,金广为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长春铁路中学读书。一天课余,他在长春市邮局外面的地摊邮市闲逛,当时兜里总共有父母给的一角零花钱,他逛了一圈,这个对所有邮票都充满好奇的小男孩花5分钱购买了一张幅面较大的外国邮票。当时,金广为只是觉得这枚外国邮票上的人物动作(高山滑雪动作)很奇特、很惊险,以前没有看过这样的运动姿势,加上邮票本身幅面很大,花5分钱能买这么大的邮票很划算。回到学校,金广为向同学炫耀了一番后,就把邮票夹在自己的语文书里保存起来。

一晃就是几十年。随着年龄及知识的增长,金广为逐渐知道这张邮票的图案是冬季高山跳雪动作,是德国邮票。后来又听别人说,那是1935年12月,德国为1936年2月在德国举办的第四届冬奥会而特别发行的邮票。金广为喜出望外,从此与德国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4年9月,金广为通过国家级刊物《集邮》杂志介绍得知,邮票上的图案是奥运“五环”标志首次出现在邮票上。金广为惊讶地翻开自己的邮册,“请”出那枚“沉睡”48年的邮票,细细观察,在运动员的服装上“五环”标志清楚可见。他又查阅了世界邮票目录,证明在这枚邮票之前,也就是1935年12月以前的各国邮票上,没有出现过“五环”图案,而这枚邮票就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五环”标志的邮票。如今,各国出现在邮票上的“五环”图案,已经成千上万,而金广为却在不经意间拥有了第一枚,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在我国收藏德国邮票的专家很多,但拥有此邮票却让金广为成为中国集邮迷心目中的“德国邮票大师”。

如今,已经65岁的金广为家中的书架、床角上都摆满了各种有关集邮的书籍、报刊和杂志,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集邮知识,进一步增长鉴赏能力,发掘更多的宝中之宝。

方寸世界美名扬

1987年,我国铁道部派遣青年工人到德国进行培训,金广为作为长春客车厂的领队,带领长春客车厂85名员工来到当时为东德的鲍岑市车辆厂。

在德国,邮票不仅是一种表示邮资大小的票证,而且是一种小型的美术摄影艺术品,它集中反映了德国的文化、艺术、政治、思想以及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金广为发现,德国邮票很多采用正方形,又较早地频繁发行小版张。单枚邮票面值100-110芬尼,小版张含10枚就要10马克,折合人民币后,每一小版张卖到50元左右。一同前去的集邮爱好者抱怨:太贵了,买不起。西欧的集邮高消费,超出了中国普通工人的承受能力。在德两年间,别人买摩托车、电视机往家里寄,金广为几乎把全部酬金用在了购买邮票上。不久,他收集了当时东德发行的全部邮票,这让德国集邮界大为吃惊。在德国,本国能够收集全东德所有邮票的收藏家也是寥寥无几,一个东方的中国人,一名来自长春客车厂的普通干部,竟有如此成果,简直就是个奇迹。鲍岑市市长思查穆为了表示敬意,亲自写了封感谢信,并将纪念鲍岑市成立1000周年特别发行的邮票和纪念戳赠送给金广为。一时间,金广为赢得了德国集邮界的“中国大使”美名,集邮人士敬重他、崇拜他,纷纷与他联系,交流邮票,探讨集邮知识,增进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促进两国集邮文化的发展。德国著名集邮人士海尔玛尔写来信件:“感谢金广为先生,几百万德国集邮爱好者开始关注中国邮票,从贵国邮票上,我们感到了中国人民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到了中国经济的繁荣昌盛,祝愿中德集邮地久天长。”金广为回国后设计的《轨道客车与客运》邮票专题共80贴片,邮票600多枚,小型张、邮资片、纪念封等100枚,很多得益于在德国的收藏。

邮苑集宝现精神

篇(7)

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现状、过程、方式以及参与过程中各个主体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1],同时探讨了社区参与旅游失败的原因[2]。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于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或者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地区的社区参与情况研究较少。张骁鸣(2012)研究了北京798艺术街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社区参与状况[3],此文探讨了在发达地区的社区的参与状况,将研究的重点由不发达地区转移到发达地区。北京798地处北京市,是新兴的艺术街区,主要是由于一批艺术家的进入使得该地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而以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形象吸引游客去参观,而广州市小洲村,同样地处于广州这一发达城市,且同样是由于艺术家的入驻使其被大众所知,其定位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因而笔者想要了解一下在相似的条件下,小洲村的社区参与状况是怎么样的?小洲村的原住民是否也像北京798艺术街区那样被边缘化了?小洲村的居民在旅游开发中是否获益?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访谈法。笔者进入小洲村对小洲村的原住民与外来人员分别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对象包括小洲村原住民,嫁到小洲村的居民,在小洲村开咖啡厅、工艺品店的店主及员工,在小洲村开画室的艺术家,在小洲村做建筑的外来人口(注:因为小洲村现在有很多人在建房,因而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

三、研究结果

(一)小洲村概况

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村民世代以种果为生,果树成片,瀛洲生态公园与附近的果林共约2万亩,素有广州“南肺”之称。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二)小洲村社区居民的参与现状

1.经济参与状况

小洲村目前的经济参与形式主要包括开咖啡厅、工艺品店、杂货铺、摆地摊卖手工艺品、摆地摊卖特色小吃、开店卖特色小吃、租房子收取房租等。

在小洲村有很多杂货铺,笔者随机选取了其中2家进行访问。一家的老板是年轻女性,大概30岁左右,一家的老板是一位年纪大的男性,年龄大概60岁左右。第一家的老板是小洲村原住民,他们家总共有5口人,这个店铺是他们家两年前开的。在开店之前,他们家主要是她跟他老公在外面上班,开店了之后,是她上班,她老公在家里开店,她说开了店之后的收入比之前两个人上班的时候多了一些。另外一个杂货铺的老板也是本地人,开了这家杂货铺已经30多年了,旅游开发后的收入比之前的多。

对于杂货铺这种经济形式,本地人参与的比较多,有的是因为旅游开发而新开的,有的则是开了很多年的。不过不管是哪种,旅游开发使得他们的收入增加了。

在小洲村简氏祠堂广场附近,有很多人在摆摊卖小洲村的特色美食,比如芝麻糊、钵仔糕、糯米糍等等这些小吃,这些小吃的价格在2块到3块钱左右。经访问得知,在这里摆摊的大部分都是小洲村本地人,这些小吃也都是自己手工做出来的。访问的其中一家老板是50多岁的女性,她说以前一直在这里摆摊,并不是因为最近几年旅游开发才开始摆的摊。离开这里,往前走了大概一百米左右,有一个卖棉花糖的店铺,,该老板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经了解得知,该男子以前没有工作,因为小洲村旅游开发后才开摆摊卖棉花糖,大概两年左右,周末一定会摆摊,平常不一定,不过一周至少会摆摊5天,一个月大概可以挣1千到2千元。这种摊位是不需要交管理费,而且也没有固定的摊位,但是大家一般都会有自己固定的摆摊点。

对于小洲村这种摆地摊卖特色小吃的商铺,一般的经营者是小洲村的本地人,他们自己约定了每家摆摊的地方,一般不会出现摊位被别人霸占的情况。

小洲村里有很多店铺是专卖特色小吃的,比如猪脚姜等等。通过访问得知,这种卖特色小吃的店铺大都是外地人在经营。其中一家的店主是年轻的男性,他并不是小洲村当地人,也不住在小洲村,每天早上从别的地方赶到这里开店,平时是自己一个人守店,周末的时候会雇佣一个兼职员工。他这个店铺的租金每月是2000元。

小洲村的一大特色是隐藏在小巷里的咖啡厅跟手工艺品店。这些店主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有的是几个年轻人合租的房子经验咖啡厅或者手工艺品,一些则是自己独资开的店铺。经过了解发现这些店的老板一般都是外地人,这些人通常是租当地人的房子来开展经营。

对于卖特色小吃的店铺、咖啡厅和手工艺品店,这些店主大多是外地人,他们一般是租当地人的房子,也会雇佣一些员工,但是有的员工是从外面招进来的。

对于住房出租,我访问的本地人中有一些表示她们家并没有出租住房,其中一些是没有出租住房的意愿,另外一些则表示如果房间有空余的话可以出租。当询问到您是否知道您的朋友有谁出租住房的话题的时候,访问者说不知道。租金价格不等。

2.政治参与状况

小洲村一共有16个小队,小队之上是大队,每个小队都会有一个小队长,全村有一个大队长(村长)。小队的队长是由每个小队的居民自己选出来的,每到选举的时候,大家会去简氏祠堂前的广场上匿名投票,选小队长的时候没有提名,大家想选谁就可以选谁,选出来的小队长一般都是该小队居民较为熟悉的,三年选举一次小队长。通过了解,发现在选取小队长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人通过送礼等方式拉选票。而大队长则是由村里的党员选举的,一些受访者表示大队长的选举不关她的事,而且很多受访者都表示不知道大队长是谁,也没有机会接触他们,同时也不清楚大队的组织结构是怎么样的。

村里还有民兵,一般都是村里年轻的男性,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巡村,但是一般的村民不知道整个大队到底有多少民兵,同时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大队长对这些民兵是否有管辖的权利。当村里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需要表决的时候,一般是每个小队选取几个人作为整个小队的代表。在访谈中,那个卖棉花糖的老板说他对村委会的管理觉得一般,认为村委会管理像他这种摆摊的人管的太严,有人检查的话就不让摆摊。

另外,小洲村的居民对小洲村未来的规划并不是很清楚,当询问到您知道小洲村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的时候,受访者表示好像要建一个什么生态公园,但是并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