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0:57: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

篇(1)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特殊素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286-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护理人员的要求日益增高,导致医务人员承受的压力和承担的风险愈来愈大,而儿科作为面向未成年人的医疗窗口,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加高。新生儿病房作为儿科中的一个部门,由于护理群体的特殊性,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更应具有一些特殊素养。

1 新生儿病房的特殊性

1.1 患儿均为生后28天以内的新生儿,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和调节性差[1]。

1.2 新生儿由于其生理特点,抵抗力差,病种多且病情变化快,急危重症较多。

1.3 新生儿不会言语表达与沟通、常以身体语言表述其生理需求及病理表现,病情观察较年长儿困难。

1.4 患儿家长一般不允许进入病室陪护,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工作较为繁重。且由于家长不能随时见到患儿,导致护患交流的诸多问题发生。

2 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特殊素养

2.1 强烈的责任心:作为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应把每一个患儿视作一个宝贵的生命,看护和照顾好每个柔弱娇嫩的生命是护理人员的职责所在。因此新生儿室的护理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患儿面前承担其父母的职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新生儿护理工作,做到工作细致认真,慎重对待每一个患儿,及时巡视每个哭闹的患儿,避免因缺乏责任心而导致患儿病情加重、用药剂量错误等后果。如在护理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疏忽大意,不认真执行诊疗常规、护理规章制度,就可能引起护患纠纷甚至导致严重的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从患儿的健康及患儿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处处关心、体贴患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2]。

2.2 充足的耐心和爱心:新生儿的护理工作繁重,除了一些治疗疾病所需的护理措施外,新生儿的喂养、卫生清洁等工作均由护理人员承担完成,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足够的耐心,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每个患儿,才能保证患儿的健康成长。此外,新生儿病房不断出现的哭闹声会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善于自我调节,维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患儿都是各个家庭的关注重心,作为护理人员应具有充足的爱心对待每个患儿,应视患儿为己出,轻柔地进行每项护理操作。在生理需求以外,新生儿还特别需要爱的哺育,作为患儿,缺乏父母亲人在身边的照顾和关爱,因此更需要护理人员代替家人给予其爱的眼神、言语、抚摸和拥抱,平等地对待每个患儿,不能因患儿有生理缺陷或不足而取笑,不能因患儿哭闹不止而怒斥,应以母性的胸怀给予每个新生命温柔的关爱。

2.3 慎独精神: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新生儿病房一般为单独隔离的区域,父母亲属一般不允许进入探视和陪护,因此作为无陪护患儿的护理人员更应具有慎独精神。曾有报道一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将患儿作为玩具,粗暴地对待患儿,甚至拍照取笑,这些护理人员就严重缺乏慎独精神。不能因无人看护就丧失护理人员应有的职业操守,不能因患儿无能力保护自己就肆意地虐待患儿,应该做到无人与有人时一个样,严格恪守职业规范,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尊重、善待每个新生命。

2.4 娴熟的操作技能:新生儿个体小、血管细、皮肤娇嫩,生理状况的特殊性及个体的差异性导致新生儿护理操作技术的难度较高,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就相对较高。反复穿刺会损伤新生儿皮肤及血管,且易引起家属的意见,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各项儿科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如头皮静脉输液法、温箱使用法、光照疗法等,实际操作时才能做到既快又准,从而争取抢救的时间、减少患儿的痛苦。针对新生儿输液成功率的情况,可以在科室内设立患儿模拟输液、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训练,并每月进行实际操作考核1次,使低年资护士尽快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并指定高年资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一帮一带教,排班时注意护士合理搭配,在输液穿刺时请同事协作,增强自信,做到一针见血,针对确实不易穿刺的血管由技术好的护士进行穿刺,保证穿刺成功[3]。此外,对新生儿的各项护理措施均应动作轻柔、操作规范,因新生儿所需睡眠时间较长,因此应集中护理,避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2.5 细致的观察力:新生儿疾病多样,病情多变,而患儿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语言交流,一般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其需求、痛苦及情绪,如哭闹、表情、姿势或阳性体征等。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细致的观察力,勤巡视,多观察,熟悉新生儿各种身体语言的表达含义及不良的身体反应,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病情的进展和变化,从而早期干预,以达到较好的护理效果。

2.6 良好的沟通能力:《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患者(家长)有权了解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及病情预后等情况[4]。因新生儿家属与患儿分离,护理人员更应站在患儿家属的角度,多与家属进行交流沟通,让家属了解患儿病情进展和治疗护理方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患儿家属的疑惑,以宽容亲切的态度舒缓患儿家属的情绪,并同时多了解患儿的家族史和出生史,更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护理工作繁重、责任重大,但是每个新生命又会给护理人员带来新的希望和快乐,因此只有热爱护理工作,尊重关爱患儿,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才能做好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工作,才能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崔炎.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

[2] 严秀芳.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69-70

篇(2)

【关键词】 PDCA循环法;新生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89-01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为无陪护病房,护理工作繁琐细致、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1],如何进行一种有效、安全、优质的护理管理模式一直是我们护理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自2010年7月以来,我们将PDCA循环应用于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生儿科(NICU除外)共有床位56张,护理人员23人,主管护师及以上6人,护师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5人,专科8人,床护比为1:0.4。开展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前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4%。

1.2实施方法

1.2.1 P阶段―全科动员,统一思想 在开展PDCA循环法前科室安排合理而足够的人员配置,新增护理人员4人,召开全科护理人员动员大会,让每一个护理人员都了解其目的及实施方案,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达到全员重视的目的。

1.2.2 D阶段―调整步骤,重点突出,体现专科特点 ①制订本科室护理工作年度、季度和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和质量标准等具体目标;②健全并更新科室制度:调整各班职责内容、制定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认真履行告知宣教义务、严格交接班制度;③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认真检查并执行晨间护理常规、沐浴常规、喂奶常规、光疗常规、高危儿护理常规及微量输液泵、血糖监测仪等仪器的护理操作常规,特别是对重、危新生儿的护理要求观察、管理到位,护士须给予重点监护;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防止交叉感染;⑤注重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实行24 h封闭式管理,除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外,还必须严格核对腕带标识,做到万无一失,科内规定每周四下午为探视日,家属可通过探视走道探视患儿1次;⑥加强设备管理,每台设备责任人明确,建立设备登记和维修登记本,定时检修,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维修,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⑦重视宣教和沟通,我科每周集体对患儿健康宣教和婴儿护理知识指导进行讲解,解答家长疑问,了解家长需求,对家属提出意见和建议整合上报,并作出回答,以增进了与家长的沟通;⑧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文件书,因新生儿会随时发生各种变化,护理人员的必须严格观察,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病情变化,避免遗漏、错写等情况[2]。⑨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安排科室,每月举行一次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小讲课,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如新生儿复苏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新生儿疾病观察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等,每季度进行一次专科护理理论考试,每年进行“三基”和“专科”知识考试两次、操作考试两次。从而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个人,职责分明。

1.2.3 C阶段― 三级质控,亦查亦修 科室实行逐级护理质量监控制度。由质控组长、护理小组长组成一级质量组负责对护理核心制度、等级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和健康教育质量,每日进行分段检查;二级质控由护士长和护理小组长组成负责对人员仪表、无菌操作、技术操作、规章制度进行检查[3],对科室现存和潜在质量问题进行质量讲评,让全体护理人员吸取经验教训。三级检查为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的护理大查房,每月护理大查护理质量一次,每季全面检查考评一次,使护理质量控制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并将质量控制的内容以简明的要求,通过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向家属作不定期的调查,让患儿家属真实地反映对护理工作的意见。

1.2.4 A阶段―及时总结,奖惩并举 在实施过程中,护士长每日督查、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对每次检查的护理工作质量结果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点评,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限期整改,并将效率和效益与奖金、工资挂钩、将工作业绩记入档案中作为晋升、提拔、进修的主要依据,或通过召开工休座谈会对病人家属提出表扬的护士给予奖励,每季度将考核第一名的评为季度服务之星、二星护士,由医院进行表彰,并张贴相片在专栏上向患者和社会公示。

2效果评价

自2010年7月新生儿病房开始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后,科室护理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合格率不断上升,不仅建立了市重点、省重点专科,护理质量在创“三甲”、“质量管理年”、“百姓放心医院”中各等项检查评议中达到优秀水平。我科PDCA实施前后各类护理质控指标比较见附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过统计学X2检验分析,2010年与2009年的护理总的质量合格率及家属满意度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8.7,P

3 讨论

综合上述,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不仅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提高新生儿护理工作质量,促进了护士长的管理工作,而且PDCA循环管理使护士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护理人员整体的素质也不断增强,家属满意度也随之提升。在新生儿科病房,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家属对护理要求的期望值高,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培养不断增强的专业素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持续改进、持续进步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取得家属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汪秀华,宋立弟,刘恋.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04 :195.

篇(3)

【关键词】新生儿科 医院感染 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繁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同时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尤其是低体重儿、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儿科病房由于以上所述的自身特点,防止医院感染是一个重要课题,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科病房防治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更显突出。

一、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和原因

1.皮肤感染:新生儿皮肤粘膜薄嫩,易于破损,本身处于不通风的房间,皮肤排汗不畅,容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尿布皮炎、红斑等,常发生在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医护人员和探视者常为传染源。

2.脐部感染: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垫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污染而发生感染。

3.口腔感染: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尤其是以出生一周以后及早产儿多见,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及带菌的医护人员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尿布。如果口腔护理不当,容易引起白色念珠菌入侵,并大量繁殖。

4.肺部感染:由于新生儿抵抗力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能力降低,尤其早产儿吸吮力低,如喂养不当,极易发生误吸呛咳从而引发肺部感染。

二、新生儿病房制度规范化是防治医院感染的保障

1.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半年健康检查一次,凡有呼吸道、皮肤粘膜、肝脏、胃肠道或其它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均不能在新生儿科病房工作。

2.坚持对陪人、探视、参观人员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与患儿接触前要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3.坚持手消毒制度,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室之前,应先在洗手间用肥皂、刷子在脚踏式自来水下洗刷双手直至肘关节以上,在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常规床边手消毒。

4.坚持新生儿病房分区制度,新生儿住院期间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特殊感染与普通感染患儿分开。

5.坚持新生儿科病房每日的清洁工作分区进行,新生儿科病房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清洁卫生工具要分开,进出清洁区必须更衣换鞋。

6.坚持清洁卫生消毒制度,新生儿科病房每日通风,冬季2次,夏季4次,每次15~20min,不具备生物净化条件病房可采用紫外线、化学消毒剂喷雾、乳酸烟熏、臭氧、空气净化机等方法消灭空气中的致病菌,每天用清水洗净的拖把拖洗地面4次,若有体液或血液污染地面需及时用消毒液拖洗。门、窗、窗台、墙壁、桌椅、台面用清水抹布擦洗,每日1次。新生儿床、暖箱、开放暖床、新生儿推车、治疗车、输液架等每日用清水擦拭1次。

7.新生儿病室内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婴儿用的粉扑、油膏、沐浴液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奶瓶奶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应单独使用,双消毒,定期进行细菌培养,特别注重细节检查,如蓝光箱排风口、灯管无灰尘,暖箱各窗户、湿化器、空气过滤材料、各衔接处严格清洗消毒,无污迹。光照疗法用眼罩、纱布、手套,每日消毒灭菌,纱布用后弃去。患儿出院后对使用的温箱、用具进行终末消毒。

三、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关键

良好的护士素质是安全护理的基础,当护士的素质不符合护理工作的要求,就会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作为护理人员,尤其要关注如下工作:

1.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注重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如喂奶后必须为患儿拍背,并保持患儿头偏向一侧,多给患儿以。

2.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皮肤、口腔清洁、粘膜完整,感染性疾病应床旁隔离,自觉履行严格消毒措施。

3.强化新生儿科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的训练,如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新生儿心肺复苏、鼻饲管置管、留置针静脉穿刺、头皮静脉穿刺、光照疗法等。

4.新生儿科病房的护士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对有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加强巡视,每30~60min观察1次,每班床边交班时查看留置针情况,发现局部有渗出、留置针脱落等情况应及时拔除,气管插管患儿应及时观察插管位置,通气是否有效,每日进行口腔护理1次,防止口腔感染。

篇(4)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治疗的84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其采用如文中所述的窒息复苏及护理措施。结果:有56例转至儿科进行下一步的治疗,26例进入母婴同室病房进行后续观察,2例患儿放弃治疗。复苏成功率达到了97.6%,并且没有一例患儿出现并发症。结论:细致、及时、科学、准确的护理工作是新生儿窒息能否成功复苏的决定性因素,不仅能够有效保障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能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所谓新生儿窒息,就是指新生儿在娩出后,呼吸受阻,进而导致气体交换功能出现障碍,诱发pH值降低及二氧化碳潴留,一般是子宫内缺氧的延续。只要是能够引起胎儿与母体血液与气体交换的因素,都能够诱发功能窘迫、宫内缺氧或胎儿出生后1min内无呼吸仅有心跳的问题,最终导致与呼吸衰竭有关的一系列并发症。为了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次研究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治疗的84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作为分析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1712例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有84例出现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为4.9%。其中,有74例为轻度窒息、10例为重度窒息。男性患儿为46例,女性患儿为38例。

1.2 方法

1.2.1 窒息复苏及护理方式: 对于新生儿的窒息,应以预防为主,在分娩之前,医护人员就应该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以便使对窒息的抢救更加及时、有效。参与抢救的人员应有儿科医师、产科医师和护士,且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具备相应的复苏技术。我院对于这84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主要采取以下复苏及护理措施。

(1)新生儿的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全,而窒息则会使其热量产生能力下降,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就容易使新生儿的体温失衡,最终导致一系列的器官功能损害及代谢功能紊乱。为此,我院的医护人员先将窒息新生儿放置在远红外辐射抢救台上,在将温度控制在30~32℃之后进行窒息复苏。另外,新生儿出生以后,医护人员应注意立即使用干毛巾将附着在婴儿身上的黏液、羊水擦拭干净,同时确保操作台的干燥度。

(2)呼吸道的清理及呼吸重建: 由于新生儿经常会将羊水吸入,因此确保呼吸道的通常对于窒息复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在娩出后,需要对其咽部、口鼻进行两次清理。第一次是在头部娩出后,将婴儿口鼻中的羊水和黏液挤净。第二次是在肩部娩出后,使用纱布对婴儿口腔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另外,在新生儿首次呼吸之前,还要注意使用吸痰管将仍滞留在其呼吸道内的羊水和黏液清理干净。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操作后,患儿仍然没有自主呼吸,就必须要立即采取措施,促使其自主呼吸的恢复。首先,应该对患儿的背部进行快速摩擦,对其自主呼吸能力进行刺激。若无效果,则立即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式,即先将患儿的口鼻用无菌纱布覆盖,一只手将颈部托起,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对患儿腹部进行轻压,避免气体进入胃部。随后,对患儿的口鼻均匀呼气,直至患儿的腹部略微隆起为止,置于腹部的手此时进行轻压,以帮助患儿将气体呼出。

(3)药物治疗: 如果在进行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按摩0.5min后,新生儿的心率仍没有出现显著的回升,就应使用1:1000肾上腺素按照0.1~0.3mL/kg的比例进行静脉注射。大多数的重度窒息患儿都会伴有混合性酸中毒,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对酸中毒进行纠正,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脑组织因缺氧所受到的损害,方法为静脉注射8~10mL 5%碳酸氢钠+0.1g维生素C+10mL50%葡萄糖溶液+10mL25%葡萄糖溶液,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的不同,可重复给药。

1.2.2 窒息复苏后的临床护理: 对于窒息患儿的成功复苏,只是整个护理工作的开始,成功复苏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将患儿转入监护病房提供更加严密的临床护理。复苏后的新生儿大多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因此需要对其病情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控,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了控制。监控的主要内容有颅内压、血压、呼吸、心率、体温、脉搏等体征变化内容,同时也要对其排尿、肤色变化等给予关注。

若温度较低,新生儿的新陈代谢就会加强,容易导致高二氧化碳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低氧等问题。所以务必要确保患儿的干燥、温暖,尽可能降低热量的流失,使其体温稳定在36.5~37.5℃之间。

一般来说,窒息复苏新生儿的哺乳应有所延迟,其原因在于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呼吸能力还比较弱,此时哺乳容易引起呕吐反应。大多数患儿可以在2~3d的禁食之后,根据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原则进行试喂。肾功能或心功能受损的患儿,则应将每日静脉输液量控制在<60mL/kg的水平,同时对其尿量进行观察和记录。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84例新生儿经过如上文所述的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有56例转至儿科进行下一步的治疗,26例进入母婴同室病房进行后续观察,2例患儿放弃治疗。复苏成功率达到了97.6%,并且没有一例患儿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一般是子宫内缺氧的延续,胎儿、孕母、分娩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问题,而这些因素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胎心监护、B超、体检等检测手段予以发现,所以,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会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细致、及时、科学、准确的护理工作是新生儿窒息能否成功复苏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将极大的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和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仅有效保障了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能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大幅降低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使患儿未来的康复治疗得到更多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翠卿.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2):2039-2039.

篇(5)

【关键词】新生儿的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69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94-02

1 前言

新生儿在医学上是指出生并不足29天的婴儿。在这个时期不仅是胎儿延续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的发育的基础时期。在新生儿期,婴儿的各项功能处于不断调整,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阶段,因此这个时候的婴儿的生理功能与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很容易染上病,甚至夭折。因此护士应该不断提高护理的质量,避免护理中隐患产生。

2 新生儿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2.1护理之中的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良莠不齐,经验不足,更有甚者,有的护理人员本身的责任意识以及责任感不强,工作中只求效率而不管质量。对于护理中的新生儿这一特殊的人群,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着扎实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有着加强的责任意识,有着良好的服务态度,良好的与家长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家长放心。

2.2由于新生儿的身份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没有陪护人员,患儿无法进行语言沟通),因此在护理之中出现疏忽的情况比较常见。在新生儿中,容易出现红臀,交叉感染等;在新生儿沐浴的时候,可能会发生烫伤等情况。

2.3护理人员对于新生儿的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在护理以及在患儿出院的时候不认真核婴儿的床头卡等证明身份的物品,造成新生儿身份弄错的事故。在新生儿入院的时候,对于新生儿的体检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的隐藏病情,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2.4护理工作中的工作日志记录不认真,不规范。因为这些日志是护理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在时候出现医疗纠纷中的重要凭证,因此护理记录日志非常重要。但是有些护士没有认真记录,这样就不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连续以及完整性,有时候还会出现涂改的痕迹。

2.5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较其他类型的护理工作更加的琐碎,繁杂,再加上新生儿本身身体素质不高,病情的变化周期非常短,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密切的观察患儿的病情。新生儿易哭闹加上不配合更加会使医护人员心情很烦躁,如果还有不能良好的休息以及很好的心理调节,护理人员很容易精神紧张,并且工作的积极性会降低很多。

3 防范措施

3.1加大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各项素质的培训,定期开展专业护理知识的学习以及护理工作实践的培训,还要在培训后进行严格的考核,让医护人员从思想的深处理解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作为新生患儿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耐心,同情心,更要具备极强的工作责任心,不断的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身的心态,不断强化自身的护理水平,并且加强自身与新生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能力,尽量达到让新生患儿家长信任,增加家长的安全感的目的。

3.2严格执行科室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各种不同的疾病的常规护理,加强各自的责任意识,并且开展定期考核。这样做可以让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以及法律义务和责任。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做好基础的护理工作,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应该及时上报上级解决

3.3严格执行交接班以及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制度。对于护理人员交接班,要求提前十分钟到,并且在床头交接班,认真的核实新生患儿的真实身份。对于新生患儿出院或者外出的时候,要求有两位护理人员同时检查,将患儿的身份核实清楚无误后再与家属共同核实然后家属方可带患儿离开。

3.4定期开展对于护理记录知识的培训,并且还要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这样能够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护理记录书写的要求与规范,以免造成以后的麻烦

3.5医院要安排足够的医护人员,帮助医护人员降低工作强度。还要对其工作提出支持与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增强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4 小结

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新生儿护理的工作中,贯穿着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并且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并且在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现自我问题,改正问题,最终达到优质的新生儿护理水平。同时也要加强与新生儿家长的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强化自身在医疗服务中的法律义务以及责任。尽全力得到新生儿家长对自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新生儿高高兴兴出院,家属信任医院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桂凤.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2-06

[2]储辉.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

[3]曹颖.临床护理不安全隐患及防范[J].中国水电医学,2011-06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 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 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 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通过对产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相关内容系统培训,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

 

3 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 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 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

篇(7)

【关键词】新生儿科整体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2.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86-01

1 新生儿科整体护理要点

1.1、合理排班,实施弹性排班。 合理的人员配备,是确保整体护理开展的基本要求,一是增加全院护理人员数,二是护理部经常深入临床一线,根据治疗、护理工作量,随时调配护士,同时要求各科室实行弹性排班,星期天、节假日应有较充足的护理人员数,以保障系统的护理程序为病员服务。实行病房护士分组管理,将病房护士分成 5―6个小组[1],由学历高的或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任组长,每组负责一定数目的病人(根据床位数而定),为病人做好各种治疗、护理、宣教,主动做好各种护理。

1.2、按病人病情实施分层管理。 严格按患儿病情轻重,进行分工,对危重症及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高的患儿由护理组长或执行护士进行护理,病情平稳及恢复期患儿由助理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以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以保证护理安全。做好科内护士的临时调配及调配登记工作,严格按护理部要求合理排班,做好弹性排班工作,做到护理组长责任制,根据科内实际情况,下半年进行护理组长竞聘。人员到位的情况下,增加中夜班护士人数,保障护理安全并提高夜班工作质量,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关心护士的生活和身心健康,保证同工同酬,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护士工作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2]。

1.3、加强护理质量监控。 加强质量控制与评价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以整体护理质量标准为依据,建立护理质控组,护理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检查,检查时注意患儿的实际效果,反映护理工作的有效性,通过询问,听取患儿家属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

1.4、注意护理工作实效。 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接受完整的健康教育,完善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护理工作程序、质量评价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规范护理记录,设立健康教育答询护士,让护士有限的时间用在患儿的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上。

1.5、组织管理落实。,在原来整体护理小组的基础上,增加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医院整体护理实施方案,指导和督促科室的工作,协调解决在整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护士长加强节假日及晚夜班查房力度。护士长参加每日晨间护理,参加晚夜班值班,节假日值班,督导薄弱环节护理工作质量,确保节假日安全。

1.6、运用激励机制,提高护士素质。 将整体护理的内涵落实到对护士的素质评价、护理诊断率、护理措施以及病人的满意率等方面,护理部每月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让病人评选“最满意的护士”,使护理人员看到自身价值体现,从而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新生儿科整体护理体会

2.1 促使护理人员学习和掌握护理程序 整体护理病房要求护理人员为病人解决各种护理问题,对病人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介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进行休息、饮食、服药、特殊检查前及出院指导,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就无法做好这项工作;护理人员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积极学习整体护理相关知识及专科理论,提高了理论水平,,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临床。

2.2 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护士长每天进行两次以上护理查房,检查护理人员工作情况,促使责任护士全面了解患儿病情、治疗情况,主动观察病情,及时解决护理问题,技术操作精益求精,不断地改善服务态度,主动关心和体贴病人,加强了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3 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护理查房能够及时发现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程序的失误或遗漏,便于及时纠正或弥补,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2.4 提高了护士长的自身素质 护士长检查护理程序运用情况及病房管理,促使她们需运用新的思维方法,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更新知识,掌握更多的现代医学及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使护理工作更加正规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