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7: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间文化艺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民间文化 艺术遗产 管理系统
民间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民间的知识、文化、语言、风俗、音乐、礼仪、建筑等艺术形式,属于精神消费产业的范畴。到目前为止,除了在某个地区对于某个民间艺术采取被动的管理与保护之外,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还是一个放任自流的状况。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需要对其中的每个要素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1、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更是丰富多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收集、整理、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在传承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随着民间老艺人的年龄不断增长,一些艺人已经相继离世。因为没有健全的传承培养管理体系,一些民间文化艺术在逐渐的消失。比如:民间的多版套色画布、木版年画等艺术,由于老一代人的离世,又没有继承者来发扬光大,都有可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其次,整体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藏管理也不到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就陕西省来说,十一个市区当中只有宝鸡市馆中收藏有民间艺术文化遗产。而藏品比较丰富、品种较全的是省艺术馆。再次,缺少专业的民间表演艺术的研究工作者。在我国的很多艺术馆中,60%以上的艺术馆都没有专业的表演艺术研究人员。由于缺少专业人员进行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发展处在顺其自然的状态。
2、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放任自流的自然状态不能对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利用。随着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热潮一波高过一波,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工作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由于民间文化艺术管理是个综合性系统,所以要对系统各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构建民间文化艺术管理系统的框架主要包括六个要素: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化。要把这六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
2.1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目标
建立在综合系统基础上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把我国所有的民间文化艺术管理活动都包含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去。就是在有关部门的战略指导下进行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对于不同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根据其具体生存特点的不同,在相关部门大的管理框架之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计划。比如,对于不可再生的艺术遗产怎么保护,对于一些民间创造艺术应该怎样推动其发展等等。
从整个管理的框架来看,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目标不仅仅是一个大的综合目标,还分为很多个小的目标系统,从而构成一个个的目标体系。这就需要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对于各个遗产管理的不同状况进行分析,制定出来的管理目标更加实用。
2.2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化管理是整个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工作进行的前提。进行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使得管理活动规范、有序。但是事实上,可以作为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参考的法律相对缺失,在民间文化建设上没有足够的法律规范。法律的不完善就会导致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管理工作不到位。所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
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之内,具有关联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就需要考虑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把精神方面的利益放在最前面,遵循宽容性原则,有利于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创新,从而产生经济功能。于此同时,还有注意不可再生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要根据其特性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开发的时候要以不破坏其资源为前提条件。
2.3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组织
进行合理有效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就要有合适的组织来实施管理措施,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就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来说,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相对比较分散,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逐渐的趋向产业化和综合化,所以,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成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发展中的障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要不断的强调监督和检查的功能,从而保证民间文化艺术产业能够协调发展。所以,对于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组织来说,现行的文化机构以及事业管理部门可以重新进行精简,对于那些传统管理机制没有到位的地方进行改进,加强盲区管理,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使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机构更加的系统化。对于文化资源管理进行统一的配置,提高各个相关部门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功能。
2.4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方法
建立系统化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就要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去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系统思维方法是一种相对科学的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要建立总的目标框架,在这个总的目标中逐个分析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不能跟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传统的管理方式只是单纯的计算经济效益,还有的是计算生存风险等,考虑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要对各个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分类、评价,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采取模型技术,从而把人为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外,这样才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2.5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信息系统
合理有效的管理来自于系统的应用,只有良好的信息系统的运用才能更好的实现管理目标。在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系统化管理的时候,要认识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络。除了整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现状信息,还要在认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的理论,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2.6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文化
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是在民间流传的,属于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它的发展需要发动公众的力量。因此在进行面见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时候,要不断加强民俗文化的建设,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民间艺术的认可度,营造生发民族文化认识的人文化境。管理文化的形成,要把重点放在建设和引导的力度上,制定出民间艺术管理规划,营造其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把民俗融入百姓的生活。同时利用现代化媒体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宣传,增大其在公众审美模式中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要积极的培养传承民间文化的人才,可以举办培训班,也可以鼓励民间老艺人招收徒弟,相关部门要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专家队伍监督实施。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系统,对于系统中的要素进行逐个的分析、研究,为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翟红霞, 李敏.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 2) : 60- 65.
[2]胡攀.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文化消费需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0( 3) : 97- 100.
一、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文化全球化对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利弊兼有,机遇与挑战并存,清楚地认识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对保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漫长而复杂,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应时刻保持其独立性和完整性。文化全球化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会相互碰撞、摩擦,甚至发生激烈的冲突。
第二,文化交流中的主动与被动、文化传播技术的先进与落后,都会产生文化不平等现象。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等文化强权思想依然存在,文化全球化会出现文化入侵或文化殖民主义的现象。
第三,文化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但不排除一些文化糟粕对民族文化的先进性产生不良影响。无疑,文化全球化会给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带来冲击,但全球化过程又具有客观存在性。为保护文化的民族性而逃避全球化进程既不合理也不现实。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是抛弃文化民族性的过程,而是整合创新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陕北民间文化艺术虽然还未完全纳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但毫无疑问,这一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文化已经在逐渐走向世界,走进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面临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将保护民族性作为发展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原则,在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影响中,始终坚持文化的先进性。
二、陕北民间文化艺术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
明确了文化全球化与陕北民间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矛盾和冲击有利于陕北民间文化艺术对外传播路径的正确选择,有利于在文化全球化中发展并保护陕北民间文化艺术及其民族性。
第一,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力度,为陕北民间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平台。据笔者考察,尽管目前陕北民间文化的对外交流日益增多,但总体上发展比较滞后。互联网是打破地域障碍的主要渠道,但以陕北民间文化为主体的网络宣传平台较少,对外宣传模式单一,并且比较被动。安塞腰鼓和陕北民歌是陕北民间文化的代表,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但除了这两项艺术形式外,农民画、陕北剪纸、道情戏、陕北酒曲、石刻、泥塑等其它艺术形式的发展却比较落后,甚至面临断代失传的困境,更别说在文化全球化中占得一席之位。而这些艺术形式同样是陕北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是陕北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表现。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对外交流平台,以民间文化传承人或团体为单位建立双语门户网站,加大宣传力度,打破制约陕北民间文化对外传播的地域和语言局限性。
第二,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构建合理发展模式,并保持陕北民间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推动力。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逐渐将文化以及文化服务物质化、商品化。民间文化是使民族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的一系列共享的意义、信仰和价值,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虽然在文化产业化之前,文化交流早已存在,但文化作为思维模式、地方风俗、思维惯式无法大规模传播。文化产业将文化的意识态势转变为文化产品、文化消费,使文化传播得以开展。目前,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较为单一,文化产业市场发展不规范,深刻地制约了陕北民间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政府应通过立法、制定相关政策的方法,规范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产业良性发展,从文化花钱转变为文化赚钱。推动目前仍属少数人搞文化产业的局面到一大批人经营文化的转变;推动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变文化业找政府为找市场,并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文化产业营销人,引进文化产业市场化的优秀人才,为打造良性发展的文化产业市场创造机会和平台。于此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文化产业化发展可能会对陕北民间文化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如去民族化或单一化。陕北民歌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劳动者在地里山坡创造的歌唱艺术,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创造陕北民歌的劳动者也逐渐离开土地,走向城市。失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陕北民歌面临发展的困境,歌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在各大演出比赛中总是老调重弹,使听众产生审美疲劳。然而,开拓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大众审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着力培养推出民间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承人,将保持民间文化民族性作为重要原则,开发新的歌唱内容以及歌唱形式,避免这一艺术形式迷失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
第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提高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旅游产业是文化发展全球化的推动力之一。目前,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开发是陕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加强陕北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产业,是继石油、汽车工业之后的第三大重要经济产业。近年来,陕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也呈上升态势。延安地区对外开放的重点旅游景区已达35处,包括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7处,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旅游强县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旅游专业村60个,乡村旅游专业户2000户。“十五”期间延安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720.5万人次,“十一五”达到4158.33万人次,比“十五”增长2.42倍;旅游综合收入“十五”期间累积达到64.97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220.44亿元,比“十五”增长3.39倍。然而,这些数字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延安市的红色旅游以及一年一度的“黄陵祭祖”,诸多其它形式民俗文化游则形同虚设,未起到真正传播陕北民间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来延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远远高于国外游客,而后者对民俗文化旅游更具浓厚兴趣。文化旅游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向游客展示内容丰富、历史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开发新的旅游路线,继续加强红色旅游,力争打造出“服务质量高、文化内涵高、旅游资源知名度高”的陕北民间文化旅游产业。
三、结语
关键词:民间民俗;群众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
在现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徜徉在科技的海洋。人们不再像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娱乐全靠看演员面对面表演,或者只有上集市上才能看到杂技表演者的表演。现在许多娱乐都可以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实现,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起来。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有些文化宝藏来不及登上时代的大船,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该文就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探究,呼吁大家保护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
1民间民俗文化不断地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水平,就体现了当时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说文化和经济基本上是挂钩的。一个时期的经济水平如何,完全能够从文化发展水平看得出来。比如,在和平年代,文化发展水平基本比较高,因为和平年代大家都吃饱穿暖,温饱问题解决了,就会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了,那就是会想着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再比如,在战乱的年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个时候天天打仗,饭都吃不饱命随时可能会没有,谁有闲余时间去提高文化呢?由此可见,了解了前人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基本上就可以窥探过去古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把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下去。
1.1传承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共有的文化。有文化的产生就必须要有传承,要不然这个文化就会失传。而群众就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只有通过群众的口耳相传,代代流传,有许多古时候的民间民俗文化才能够被传承下来,呈现在当代人的眼前。群众文化大多都是大家共有的文化,而传承民间民俗文化就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群众文化的作用,但是传承也有失误的时候,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难免会出现误差,但出现误差的传承依然能够让我们窥见当时年代的辉煌。
1.2传承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之路
中华上下五千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人们不知道给我们积累了多少文化的精华,可是现代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快餐文化,对古人留下来的民间民俗逐渐遗忘。中国好好的传统节日不去过,反而要去过外国的节日。还有多少人记得“小年”这个节日?大多数“00后”估计只知道外国的平安夜、圣诞节。而我们中国有许多像节日一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渐渐被人遗忘。说起中国画、工笔画,又有多少人了解,大家现在所熟知的大概都是水粉画、油画之类的绘画技巧吧。还有关于技艺方面的,有许多民间老艺人,因为找不到静下心来学习技艺的弟子,而导致手艺失传。大家也许看过“变脸”的杂技,只觉得好看精彩,又有谁知道这个技艺也快要失传?还有用复杂手法制作出来的油纸伞,古朴又美丽,但是又有多少个人关注过它复杂的制作过程?现在民间民俗文化在渐渐没落,要想发展群众文化,就必须先传承民间民俗文化,传承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之路。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的确很艰难,但是万事开头难,做好第一步之后接下来的就都容易了。而发展群众文化的第一步其实就是开展娱乐文化活动。毕竟娱乐文化活动最接地气,最容易将群众聚集在一起。而且现在大家最感兴趣的活动估计也是娱乐文化活动。可以先从老年人入手,可以以广场舞或者打太极的活动将老年人聚集起来,然后慢慢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的思想渐渐渗透到老年人当中,老年人应该会更容易接受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的思想,毕竟许多老年人也是从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对许多民间民俗文化可能会了解得更加全面。然后再由点到面,再慢慢向中年人、青年人以及儿童传播民间民俗文化,发展群众文化的思想。娱乐文化是最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彼此熟悉起来。所以开展娱乐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打入群众内部的切入点,是一个发展群众文化的绝佳办法。娱乐文化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的思想渗透到群众中去。
1.3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动力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群众文化也不例外,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即民族性和民主性。因此,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切不可将这两大特征丢失,否则将不再具有文化意义。且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其快速地传承下去,达到又好又快的效果。
1.3.1发展群众文化中的继承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群众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群众文化来源于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寓于群众文化之中。因此,群众文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传承性。受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传统的群众文化的发展较为缓慢,或者说举步不前,甚至可以说呈现出倒退趋势。另一方面,群众文化还有一个相对的特征就是独立性,简单理解为即使经济体制瓦解甚至灭亡,群众文化中优秀、突出的部分仍然可以被传承下去。由于人们过度的依赖于电子科技产品的使用,导致民间民俗艺术文化严重缺失,久而久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就会变得很淡薄,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未来的每一代人,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科技产品的味道,民俗文化的发展将更加困难。且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式又过于单一,对两者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完全融入进去。再者我们在传承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文化衍生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淘汰,也要适当的做些借鉴。例如,在商周时期,人们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虽然现在这种文化已经不存在了,但也说明了我国的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应该保持理智的态度去看待这种问题,做出正确的审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3.2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是无数的积累、创新和扬弃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的创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是内容的创新。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容易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组成元素中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是形式的更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同时是思想交流和表达的渠道,要求我们要学会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更新。而无论是从本质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要保证两者的辩证统一性。
2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方式
2.1通过旅游业来发展民间民俗文化艺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娱乐项目的建设。不难发现,旅游业在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人们工作之余必备的娱乐项目了。尤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乡镇旅游是一项高度放松的活动,让他们在身体得到享受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很大满足。笔者想绝大多数人喜欢旅游的原因无外乎是欣赏美景,而这恰好为民间民俗艺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渠道,所以,民间民俗艺术文化相对浓厚的地方就更适合发展旅游业来传播当地的文化了。但是,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过犹不及,虽然要发展商业化,但是也不能过于商业化。要在保证当地居民收入的基础上,更加地注重文化的传播,而不是商业的发展。
2.2适度整理、加工及规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民间民俗艺术文化和群众文化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看它相似的、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缺陷的一面。而对于两者文化,我们不仅要了解其精髓所在,还要了解其缺陷所在,然后通过合理地挖掘、整理,将其发展传承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民间民俗文化中优质的部分,要进一步整理和挖掘,而那些不太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则可以淘汰,推陈出新,将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
2.3依靠民俗文化资源,造就地方文化品牌
所谓民俗文化也就是蕴含着传统的文化,是对过去精神和文明的一种别称。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飞快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节奏飞快,如果想要将这些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首先要保证它能与时俱进,因此,我们需要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对它进行创新,加入一些与时俱进的元素。不难发现,在近些年,我国的GDP总值上升得很快,也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改变都将民俗文化的发展推向低谷,使它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创新才能让其继续传承下去。民俗文化既然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其创新当然也不只是简单的加入一些新元素就可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将现代工艺和技术融入进去,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接轨,变成一种群众文化,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随后才能延绵不断地被传承下去。例如,我们可以将民间艺术品发展为工艺品、在乡俗风情较浓重的地方开发旅游景区、将民间文化列入世界文化范围内以及利用网络来发展民俗文化等。虽然群众文化是财富的源泉和保障,但民间民俗文明才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将民间民俗文化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将群众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此来造就地方文化品牌。
一、我国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
要想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应用我国民间文化元素,首先要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和形态概念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负责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对我国民间文化有所了解以后,才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将我国民间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其实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是一种由我国最淳朴、普通的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和环境所创造出来的简单易懂的文化艺术,在民间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弘扬。同时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种民间文化艺术与大众眼中较为优雅高贵的文化艺术有所区别,民间文化艺术具备更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民族特点。现如今,民间文化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深层次地探究了解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十分有必要。
民间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既是相同的,又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审美特点,全面了解和掌握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有助于将民间文化元素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就一般情况而言,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是自发性,自发性是民间文化尤为典型的审美特点。主要是由于民间文化具有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创作和调整的特点,因此概括出自发性的特点。在一些比较高贵优雅的文化艺术中,将艺术性作为精神追求,其表现形式较为系统化,规范体系更是严谨,但在民间文化中与之相反,不受规章制度、条条框框的约束和限制。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民间文化的主要目的是消磨无聊时光,使得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具趣味性、娱乐性,所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对其进行规范约束,从而将民间文化自发性的审美特点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其二是传承性。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流传至今,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强的传承性。人们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间文化,分别是“言传身教”以及“口口相传”。其三是趣味性和实用性。我国民间文化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民间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际劳作的过程中为了愉悦自身所创造出来的。与此同时,劳动人民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也融入民间文化中,民间文化能够将劳动人民的情感完美诠释出来,所以其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四是程式化。民间文化的程式化审美特点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在创作民间文化时采用的是极为常见且简单易懂的形式,因此社会大众很容易接受和认可这种文化审美形态。
二、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各个民族的思想感情、精神信仰以及审美品位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灵感来源,民间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所以能够传承到现在。现阶段,在我国舞台美术设计中将多种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包括皮影、刺绣、剪纸、杂技、蜡染、雕刻等。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我国民间文化元素与众不同的魅力。
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将民间文化元素应用其中,对于提升现代舞台表演效果有极大的帮助,能使现代舞台美术更具我国民族特点,美术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助于陶冶观看舞台表演的人们的艺术情操。负责设计现代舞台美术的相关工作人员将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方案中,充分展现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态度,从中探寻符合自身设计需求的文化艺术形式。除此之外,负责设计现代舞台美术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布置舞台时将现代化科学技术、材料资源与舞台美术相结合,营造出简洁、淳朴、自然的表演氛围,使得观看者在观看现代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气势磅礴的美感。将民间文化元素运用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对于大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为远离自然环境生活于城市中的现代都市人民带来与自然近距离接触的体验与机会。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师在实际设计现代舞台美术的过程中,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心去感受和发现其中需要调整的地方,突破惯性思维的约束,充分展现出主观意识和感受,进而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激发观看者的想象力,为观众提供无限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应用民间文化元素的经典案例有:舞剧《霸王别姬》、歌舞剧《云南映象》、歌剧《苍原》等。
与此同时,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师也将大量的代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图案应用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之中。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文化内容对我国民间文化影响颇深,因此代表民间文化的传统图案具备生动、形象、优美、简洁的艺术特点。在传统图案运用中对于形态上的相似度不是很重视,更加注重传达出具有趣味性的内心想法,大多都是以手工方式制作出来,并且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因为传统图案形态普遍都很抽象。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师可以借助民间文化中的传统图案贴近实际生活的审美特点,采用夸张合理的手段和措施将其融入在现代舞台美术实际设计的过程中,从而将新时代背景下生活的人所具备的审美标准和思想感情全部展现出来。现代化的民间文化图案是以传统图案为基础的,结合新型多元化构图形态,从而促使民间文化图案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我国民间文化中的传统图案应用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过程中,不再按照传统单一的舞台美术设计模式制定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方案,对表达个性化思想提升重视程度,使得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在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还可以弘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独特的魅力。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师通过这种设计理念将现代舞台美术内容变得更具层次感,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将现代化舞台形式和设计师自身独特的个性想法结合起来,通过现代舞台美术设计表现出来。总而言之,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民间文化元素有极大的作用,主要通过传统图案等文化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民间文化 创意产业 健康持续 发展
河北是民间文化遗产大省,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浓郁的民间文化环境。作为黄河中下游平原大省,这里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2006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河北省有39个项目进入了该名录,位于全国第四,其中包括武强木版年画、丰宁满族剪纸、曲阳石雕、蔚县剪纸、衡水内画等。在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中,玉田的泥塑、定瓷传统烧制技艺等被收录其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我省民间文化也面临着中国问题,一些民间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境地。
一、河北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大多数民间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机
目前,我省的民间文化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虽在个别地区已见成效,但更多的地区及其艺术品种仍停留在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阶段。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艺术文化只是掌握在传统老艺人的手上,正在面临着后继无人、即将灭绝的危机。
2、新兴文化产业后劲不足
与国内一线发达城市相比,河北省创意文化产业开发不足,区域间严重发展不平衡。影响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传承。由于保护机制的不健全,缺乏知识产权意识,造成了同质化严重现象愈演愈烈。
3、民间文化品牌意识差
在我省,大部分民间文化艺术家是靠自己的一些手艺来维持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在街边看到的吹糖人、捏泥人艺术家,仅将其作为一种手艺,作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
二、河北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促进河北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产业链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间文化与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转化为文化产业
国务院总理提出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激励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活跃知识产权交易,为保护和鼓励创新、更好实现创意和设计成果价值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提供法律保障, 积极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1、强化政府在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服务职能
对于河北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分级进行开发与保护,明确从省级到县级各级职能。开展招商引资,为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注入市场资金。可以借助政府的名义,为河北民间文化资源与著名商场、旅游场所、贸易中心牵线搭桥,促进民间文化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为河北民间文化品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重点发展河北民间文化特色品牌
根据地域特色,重点培育民间文化特色品牌,以龙头品牌带动全省民间文化的发展。目前有这种意识的是民间文化还要当属焦式剪纸文化,现在焦式剪纸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同时也使得蔚县剪纸品牌享誉国内外,发扬了剪纸艺术文化品牌。因此,在河北民间文化品牌的发展上,鼓励民间文化艺术带头人兴办民间文化公益企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充分挖掘民间文化的历史底蕴,大力发展一批特色民间文化园区,充分发挥创意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有力抓手的作用。
(二)民间文化实施品牌经营才能可持续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品牌机制已经广泛深入各个领域,因此,引入市场与品牌对于民间文化的创意产业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多角度渗入,打造文化消费品
市场主导,才能春风化雨。开辟新的营销渠道,规避民间文化不为人知的弊端。因此,为更好地做好河北民间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必须以企业发展为主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民间文化与现代工业产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研究科学的河北省民间艺术文化发展之路,需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消费产品,合理规划,充分运用,从而为河北省民间艺术文化创新道路提供新的支持,凸显依附在产品中的文化价值,既发展了民间文化,又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利于河北省民间艺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树品牌,做好品牌推广工作
做好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及传播。统一由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进行整体品牌策划与宣传,首先做好文化品牌定位,优化民间文化资源。宣传中注重介绍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中丰富的地域特色,建立民间艺术传媒产业。大力吸引社会专业团队,将我省各地民间文化进行优秀资源整合,使得民间文化品牌经过专业化的加工后形成地域特色,再借助各类媒体的宣传,比如电视娱乐教育型节目,积极学习他省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树立民间文化品牌形象,打造专属我省特色民间文化品牌,推广我省民间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3.事件营销为河北民间文化造势,吸引更多关注
对于企业或者产品,通常会借助策划组织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来吸引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各地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和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这些节日与当地的民间艺术文化紧密结合着。因此,我们的民间文化也要适时地举办民间文化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借助各种事件营销手段来实现民间文化品牌声名鹊起,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我省民间文化品牌,全力打造成国际品牌,保证民间文化可以得到持久恒远的发展。
4.创新革新,创意产业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意
河北省拥有众多知名的文化艺术品牌,如武强年画、衡水内画、定州瓷器、曲阳石雕、承德木雕、滕氏布糊画、玉田泥塑、廊坊风筝、磁州窑陶瓷、固安柳编、易水古砚、唐山陶瓷、唐山皮影、胜芳花灯等。文化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意文化的发展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动力引擎,其关键也在于文化创意。随着人们现代审美的发展,在民间文化品牌的打造过程中要求我们对民间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审视、改造,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利用现代高科技和营销手段,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民间文化有它的特殊性,属于小众文化,其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密不可分,如何把创意地将民间文化资源深化开发转化为大众文化消费品,被社会普通大众接受,这是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的关键所在。
三、总结
河北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在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以品牌的形式赢得市场吸引消费者和欣赏者。健全的民间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形成仍然需要各部门多角度配合,并且与现代各行业相融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形式促进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我省民间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邓达.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与知识产权[J].管理世界,2006,(8)
3、邱静.谈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张婷.民间艺术自发地转型创意产业园[J].凤凰周刊,2006,(11)
5、朱晓清.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探讨[J].新视野,2006,(3)
为了切实解决我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遇到的新情况和存在的新问题,为此,旗人民政府将在全旗范围内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系统工程(以下简称“保护工程”)。
一、实施“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1.实施“保护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民族民间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其民族性与大众性特点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相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先进文化带来了强劲的生命基因,增强了吸引力和感召力。
2.实施“保护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振奋民族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我国文化的战略措施。
二、“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方针和原则
1.总体目标
通过“保护工程”建设,到2020年,使我旗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在全旗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努力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氛围,基本实现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
2.保护方针
“保护工程”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处理好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确保我旗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抢救和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
3.实施原则
“保护工程”的实施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期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理。
三、保护对象和方式
(一)“保护工程”的对象主要是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包括:口述文学和语言文学,传统戏曲、曲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剪纸岁日节令、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竞技、蒙药制作技艺、蒙古族木制手工艺、皮匠手工艺及使用,传统种植、蒙古族服饰服装、驯马技术、蒙古族打猎方式、银匠制作技术、毡子制作技术、蒙古族条子编制技术、具有考古意义的遗址等,与上述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材料。
(二)基本保护方式
1.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
2.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3.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厚价值的文化乡镇,进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4.通过对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和鼓励,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宣传、弘扬和振兴。
四、主要实施内容
(一)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年度计划。
(二)建立健全阿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的有具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
(四)建立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采取资助扶持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等手段,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五)依据有关条件建立生态保护区,命名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乡镇。
(六)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七)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
(八)建立健全“保护工程”组织,建立起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九)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协会,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民间文化、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通的人员和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者。
五、实施步骤
(一)实施时间
“保护工程”的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普查阶段。在全旗范围内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普查,摸清家底,制定“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并进行抢救;第二阶段,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在普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第三阶段,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逐步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制,对不完善的地方加以完善。
(二)第一期阶段目标
1.普查:制定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方案,由文体广电局统一组织在全旗范围内调查摸底、确认、记录工作,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目录清单。
2.制定规划:制定“保护工程”阶段性计划和长远规划,再据此制定“保护工程”实施细则。
3.建立名录:研究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申报办法,促进各乡镇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为申报市、自治区及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作好准备。
4.建立传承机制: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乡镇,撰写调查报告并落实工作。
5.宣传展示:举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果展览、艺术展览和艺术品展览,积极对“保护工程”进行广泛宣,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
6.建立数据库:成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协会”,旗文化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档案资料数据库,同时,根据现有条件编辑出版“旗民歌演唱集”。
六、组织机构
七、保护措施
(一)加强宣传。要加强对“保护工程”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制定细则。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区的实施情况,依据旗政府出台的保护方案,制定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细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这个层次通常被称为群落。如果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那么,在生物层之上就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上有一种共存关系。”(3)这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文化的创造。文化生态学虽然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为基础和方法论,但由于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化的产物,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把文化放到整个环境中去,来考察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异的过程,即人如何适应环境,并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某种文化类型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受到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并非是自然环境和物质活动单方面的产物。自然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活动,同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又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另外,由于社会制度、组织形式等也为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所以文化生态学主张从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作用及相互关系来研究不同社会、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态和模式。
由此来看,文化生态学是一种综合、整体、全面、动态的社会文化研究,而不是孤立地考察文化因素的某一项内容或某一方面,只有把各种复杂的文化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够说明环境因素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才能够说明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4)文化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先生为我们列出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以说明文化生态学研究中文化受自然环境以及各种文化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在这一模式图中,从人类社会依次往外推,各种文化因素相隔越近,对人类的社会化影响越直接;反过来,从自然环境往里推,文化因素相隔越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就越密切,相互影响也越大。因此,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它不只讲自然生态,而且讲文化与上述各种变量的共存关系。”(5)
可以看出,文化生态学依据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来解释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是一种联系的、综合的观点,是对文化的整合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特别在现实的情景下,文化生态学理论对现代文化的反思有助于人类、自然及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动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种族社会、经济技术各种综合因素都对艺术的创造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既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独自影响艺术的创造,艺术作为社会的产物,它的文化生态是完整的,因素是综合的。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ArnoldHaus-er,?—1978)曾经将影响艺术创造的因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静止或相对静止的因素;另一类是文化的、社会的、可变的因素,这两类因素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影响同样重要。“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然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把文化结构的产生看成了‘神秘的自然过程’。
假使我们过分强调意识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会创造出某种没有内容的怪物来。”(22)他指出,艺术创造活动的所有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都是在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中发生作用的,而不是依赖于部分“独立的变项”和“不变项”,它是相互依赖的变项之间互动的结果。我们认为,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来解释自身的创造、发展与传承是一种更宽泛的研究视角。民间艺术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环境、价值观念、信仰观念、社会制度、道德伦理以及经济技术形式等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这些因素既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和背景条件,它影响、制约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同时这些因素也是民间艺术体现的重要内容,民间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这些综合因素有所影响,而这些综合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联系,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整体。丹纳以自然界的生物现象来讲述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生物规律有相似之处是有一定道理的,之所以不能直接转借,是因为文化艺术的人类学研究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虽然人类与动植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类又同时是社会化的产物,自然生物世界与人文社会世界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因而艺术的产生、发展和转化不同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消亡。丹纳所说的环境也并非全面的,而我们所探讨的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相互联系的,同时还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对于传统民间艺术来说,由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和经济技术条件,文化艺术创造活动对自然的依赖是显著的,环境因素对艺术创造的影响也是强烈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发展,自然环境对民间艺术创造的影响也在减弱,这也是历史的现实,但这种变化以及对自然界的控制,对艺术的生存和自然的影响是否是一种进步和必然是既令人深思又需要及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民间艺术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它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是民间文化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民间文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民间文化的造物观念、价值观念、信仰观念、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基础形式以及对自然的认识都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存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文化的规约。民间艺术的性质和特征是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民间文化的性质、特征。
那么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就是对民间文化的研究,而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反过来更有助于我们从民间艺术的基础或本质上来认识民间艺术,二者是水融、不可分割的。对民间艺术文化基础和本质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更本质地把握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和发展脉搏,而且可以更为全面、整体、系统地认识民间艺术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因为民间文化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背景和生态基础。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是民间艺术得以健全生存的基础,而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则意味着民间艺术生存环境的失落。探讨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更全面整体地认识民间文化,协调民间文化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谋求对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对民间艺术来说,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可以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和传承基因。民间艺术的历史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和传承提供了优良的土壤,与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相吻合的各种丰富多彩、形制各异的民间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体现了民众智慧的民居及相关建筑,反映民间信仰观念、价值观念的祭祀供奉神像及其用品,具有实用功能和社会意义、文化内涵的各种民族民间服装鞋帽及其装饰,还有审美意识强、文化功能突出的剪纸、年画、皮影等等,莫不是民间文化肥沃土地上结出的果实,而各种民间艺术品类及其内涵的衰微或演变,正是由于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演化或转变。
我们不能一味地为民间文化的现实境遇吟唱挽歌,而更应该考量民间文化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变化与民间社会、自然环境及民众自身之间的整体关系,以把握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发展变化中的协调性。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民间艺术创造的文化生态基础,从而有效地传承民间艺术,这才是一种全面、系统、整体的民间艺术研究。对于民间艺术来说,文化生态论不仅是一种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背景下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的状况。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同一切理论论题一样,它不只是缘自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理论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现实境遇的认识与理性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科技文明的巨大进步,人类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环境问题又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此,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不仅超越了传统自然生态学的内容,拓宽了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而且由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科学渗透或结合,产生了诸多边缘性或综合性的学科,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从自然界的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空气污染、草原沙化、臭氧层空洞、地球升温、植物变异、动物濒危、洪水泛滥等自然生态的恶化和灾难,到人类情感的疏离冷漠、心理的障碍、伦理道德的变异、精神的空虚、物欲横流、文化粗俗、浮夸功利等人文生态、精神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的失衡和无序,人类不仅呼唤自然生态的伦理观,同时也呼唤文化生态的健全,人们既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危机,也在感受精神的危机。对于中国民间艺术来说,品类的消失、技艺的失传、功能的庸俗、内涵的肤浅也同样像自然生态一样,在遭受着自然与人为的破坏,要留住传统的艺术,就要守护民间文化的生态,培养健全的文化土壤,正确对待民间文化的传统,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健康地传承,并获得文化艺术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