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57: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既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1]。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2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2]。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笔者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2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并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做出明确性的展开研究。因为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所以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须早提上议事日程。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而没有从“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相比,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应该及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3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一是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二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3],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三是基于上述2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4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4]。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5参考文献
[1] 王洪跃,张雄.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6):397-398.
[2] 梁永平.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与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论丛,2001(5):33-36,50.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to do some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subject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advice.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今天的中国,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分化加速,社会危机易发,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效率公平、民主多元等自然和社会矛盾亦日渐凸现。这其中,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也是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所在,突出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合理、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城乡社会保障不均、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机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原则
1.1科学规划原则
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为了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地域职能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性部署。把握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本质首先需要对其科学性加以认识,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等诸多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典型特点,此外,城乡一体化规划也是建立在对城乡发展演变深度分析基础上,对城乡未来发展的一种科学预测与引导。因此,科学规划的原则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现状,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统一步骤,逐步推进。
1.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科学性、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深刻影响着城乡未来的发展走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与未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模式。就城乡一体化规划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再生能力,注重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秉承集约式的空间增长理念,适度控制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寻求一种具有其自身发展特色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2]。
1.3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需求当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民意,群策群力,时时处处着意于营造和谐适宜的人居环境,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形态,以健全的生活服务设施配置、积极主动的各方参与,来满足广大群众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生产生活需求。城乡一体化规划,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以社会民意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在体现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履行各级政府社会服务、统筹城乡建设的政府职能。
2城乡一体化规划主体框架的构建
2.1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前者又是后者重要的实施途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首要就是考虑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都是通过特定措施,调整城乡两大区域的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标与过程是一致的。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创新农村管理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意义重大。
2.2 区域产业发展升级
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依托,可以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经济支撑。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区别于增长)的主体动因是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夕阳产业的及时淘汰。换言之,产业结构的调整于优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区域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于升级的动态变化过程。区域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促进城市化模式以及区域形态的有序演进,反过来,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也离不开区域空间扩展、城乡职能体系调整等城市化过程中诸多方面的支撑与拉动。总之,区域产业发展升级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
2.3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是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性结构要素,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供电等生产性设施,还包括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金融保险等社会公用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城乡建设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支撑,更是城乡各种网络要素进行流通的依托和保障。因此,要重点做好城乡交通、供水、供热、供电及垃圾处理厂、商贸市场、休闲广场、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空间良性运作的有力支撑,并对空间优化起到促进与引导作用。
3结论
总之,城乡分割的二元机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水源置换;城乡一体化;管理吴桥县
自2005年至201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共建设农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以下简称农村水厂)25处,1000m3/d以上(千吨万人)农村水厂14处,供水规模1.825万m3/d;200~1000m3/d农村水厂11处,供水规模0.60万m3/d;总投资937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356万元,地方投资4023万元,解决了23.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并安装一户一表,按表收费标准。
1供水工程
1.1城区与农村供水区别
1.1.1城区供水工程现状吴桥县现有地下水厂设计供水能力1.0万m3/d,供水点3处,深井8眼,深400~600m,现日供水量7500m3/d。城区供水管网直接延伸到桑园镇及宋门乡、曹洼乡、安陵镇的部分行政村,入户水为合格的饮用水。城区地表水厂在建规模近期为3.0万m3/d,包括城区、桑园镇,还有宋门乡、曹洼乡、安陵镇的部分行政村。远期为6.0万m3/d。1.1.2农村供水现状吴桥县现有农村水厂25处。供水主管道均通至各村村口,与村内管网相连,管道水直接入户。但入户水为地下水,含氟量高,只能作为洗衣、洗菜等日常生活用水,不能直接做为饮用水。目前村民日常饮用水为经过降氟处理后水质合格的桶装水。
1.2水污染现状
吴桥县境内主要河流为宣惠河和南运河。宣惠河为水功能区,现状水质为水质劣Ⅴ类水体,目标为Ⅳ类。地表水不符合工业用水和生活饮用水标准,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地下水主要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浅(50m左右),与当地大气降水或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潜水或弱承压水。由于其埋层浅,未经深层岩石过滤,水体极易被工厂排放的污水和农田残留的农药污染,不适合饮用。深层地下水(埋藏150m以上),其水质较好,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但含氟量较高,需进行降氟处理。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
吴桥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水源置换为重点,在加强现有供水工程管护、维修、扩建,保障供水能力的基础上,将南水北调地表水厂与农村水厂连通;充分利用优质地表水源,替代高氟水、苦咸水等劣质水源,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群众饮用高氟水、苦咸水问题。考虑当地乡(镇)村及人口分布状况、城镇化发展趋势、区域内外可利用水源、地形条件等因素,与当地城镇发展和水资源中长期规划等相协调;结合南水北调水、黄河水,规划到2020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2.1水源置换工程
2.1.1水量供需分析2.1.1.1供水水源吴桥县现状地表水供水水源:①南水北调水,每年供水628万m3;②引黄水,每年购买2000万m3灌溉用水及500万m3生活用水,用来弥补农业和生活用水不足。2.1.1.2城区需水量预测根据吴桥县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参照我国类似城市给水设施概略性需水指标,依照GB50013—201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按综合生活用水量、工业企业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管网漏损水量、消防用水量,对城区需水量进行分项预测。(1)综合生活用水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河北省地区中小城市最高日生活综合用水定额为150~240L/人•d。据统计城区每年实际用水量437万m3,实际用水人口8.4万人(城区、常住、部分村镇),实际每天平均用水量143L/人•d,故确定综合用水指标现状150L/人•d。(2)由于各行各业用水定额比较复杂,根据SL429—2008《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需水预测采用预测工业增加值乘以工业万元增加值需水定额计算。考虑工业生产工艺逐年完善和改进,工业用水量预测可按每年耗水定额下降1%~5%计算。根据(2013~2030)《吴桥城乡规划》国民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年均工业增长增加值率8.5%、2030年均工业增长增加值率7.0%。(3)除城区地表水厂主要供给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企业用水外,浇洒道路、广场和绿地用水由吴桥县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供给。(4)管网漏损水量按综合生活用水和工业企业用水量之和10%计算。(5)未预见水量按综合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和管网漏损水量之和10%计算。(6)结合县城具体情况,按同时发生2起火灾考虑,一次灭火用水量35L/s,火灾延续时间2h。则消防1次用水量504m3/d。消防用水应存储于清水池中,一般情况下应保证不被动用。消防用水不计入总用水量。综合以上,城区需水量,2015基准年为2.033万m3/d,2020年为3.659万m3/d,2030年5.916万m3/d。2.1.1.3农村需水量预测农村人均最高日生活用水指标按80L/人•d计算,则现状农村人口需水量1.65万m3/d。依据(2013~2030)《吴桥县城乡总体规划》,2020年,城乡总人口33.2万人,城区中心人口达到14.0万人,则农村人口19.2万人,需水量1.538万m3/d。2030年,城乡总人口39万人,城区中心人口达21.7万人,则农村人口17.3万人,需水量1.384万m3/d。另宋门工业园区生活用水0.3万m3/d,则农村饮水安全需水量现状1.95万m3/d,2020年1.836万m3/d,2030年1.684万m3/d。2.1.1.4供需平衡分析吴桥县已建城区地表水厂近期规模为3.0万m3/d,远期规模扩建到6.0万m3/d。水量供需平衡如表1。通过表1可知,现状城区地表水厂水量供水能力有富余,但也只能满足部分农村需求;近期2020年加上原有地下水厂的1.0万m3/d,满足城区用水要求;远期2030年6.0万m3/d的规模,仅满足城区用水要求。为提升农村供水质量,实现供水城乡一体化,故农村饮水安全需扩建城区地表水厂1.6万m3/d。2.1.2城区地表水厂扩建规模通过对城区和农村饮水安全水量供需平衡分析,2020年需水量差额1.495万m3/d,2030年需水量差额1.6万m3/d。按远期农村饮水安全需水量考虑,城区地表水厂扩建规模1.6万m3/d。2.1.3管线连通工程规划吴桥县现状农村饮水安全为城乡结合,其中县城自来水管网延伸覆盖行政村数50个。本次规划将25处农村水厂统一由城区地表水厂供水。为实现供水城乡一体化,现有水厂管线连通工程数25处,连通管线长112.28km,投资7340万元,新增受益人口20.66万人。
2.2城区地表水厂扩建工程
吴桥县农村饮水安全水源置换工程需扩建城区地表水厂,扩建规模1.6万m3/d。扩建水厂工程占地面积1.76hm2。水厂供水工艺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常规处理方法。厂区扩建工程由净水车间、清水池、送水泵房、污泥处理设施、加药间等附属建筑物组成,建筑物面积3800m2。
2.3管线连通工程管材选择
目前我国生产使用的大口径输水管材主要有钢管(SP)、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球墨铸铁管(DIP)和PE复合管(PE)。2.3.1钢管(SP)钢管虽然具有管材重量轻、强度高、管道接口精度高、供水安全性好、对各种地形和地质条件适应性强、运输及施工相对较容易的优点。在采用适当的内、外防腐和电化学保护措施以后,管道使用寿命亦可达40年以上,其缺点是该管材综合费用较高。2.3.2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压力管(PCCP)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压力管(PCCP)同时兼有钢管和混凝土管的优点,管道承插口采用钢板冷加工成型、公差配合,加工精度高;插口密封采用双胶圈,密闭性能好;可随安装、随试压,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其缺点是管材自重较大。2.3.3球墨铸铁管(DIP)球墨铸铁管是选用优质生铁,采用水冷金属型模离心浇注技术,并经退火处理,获得稳定均匀的金相组织,能保持较高的延伸率,故亦称可延性铸铁管。球墨铸铁管均采用柔性接口。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而且具有较好的韧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耐高压等优良性能,故被广泛运行于有压输水、输气等。其功能与价格比是其他管材无法替代的理想管材。2.3.4PE复合管PE管近年来发展很快,是典型的柔性管。具有内壁光滑不结垢,水头损失小,耐腐蚀,重量轻,加工和接口方便等特性。易于施工,减少开槽土方量,可不设刚性基础,而以碎石、黄沙代替。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工时和施工费用。综上所述,本输水工程设计的推荐管材为球墨铸铁管与PE复合管组合的形式,即正常敷设段管径d>DN300采用球墨铸铁管,管径d≤DN300采用PE复合管。
2.4管网水力
2.4.1管道糙率在输水管道计算中,对管径计算影响较大的是管道糙率系数的取值。2.4.1.1球墨铸铁管球墨铸铁管内壁采用了与焊接钢管内防腐相同的水泥砂浆衬里方式,其管道内壁糙率与钢筒混凝土管内壁糙率相近。根据CECS10:89《埋地给水钢管道水泥砂浆衬里技术标准》中规定,钢管采用水泥砂浆衬里后粗糙系数n值应不大于0.012。由于本输水线路局部阻力损失按照沿程阻力损失10%进行计算,则粗糙系数取值确定为n=0.0122。2.4.1.2PE复合管由于PE管材水力条件好、内壁光滑,不结垢,水流阻力小,其糙率系数在0.008~0.01。本次计算n=0.010。2.4.2水力计算管道总水头损失应该等于沿程水头损失及局部水头损失之和,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水头损失10%计算。管线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公式式中Hi为沿程水头损失(m);L为管道长度(m);V为均流速(m/s);C为谢才系数;R为水力半径(m);n为粗糙系数;Q为设计流量(m3/s)。根据计算,最不利管线城区地表水厂~陈扬农村水厂损失25.3m,最不利点末端预留水头5m。
2.5管道埋深的确定
本工程区域最大冻土深度44cm。管顶覆土深度主要取决于冰冻厚度、外部荷载、管材强度、管道交叉及土壤地基等因素。根据穿越工程的具体情况,经综合考虑并计算,输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不小于1.5m。
2.6水质化验室
按照“县级统筹、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依托县自来水公司水质检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建立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在地表水厂配套水质化验室1处,以提升工程水质检测水平和检测能力,满足农村供水工程的常规水质检测需求。日常水质检测项目为42项,频率为半年1次。为保证饮水水源长期运用,进一步健全水质卫生常规监测制度,完善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在有条件的村镇供水厂开展水质自检工作。每个供水站需配套6参数常规水质(pH、色度、嗅和味、混浊度、肉眼可见物、余氯(CLO2)检测设备。对于专项检测供水调度中心与卫生部门配合进行水质检测,做到资源共享。
3结语
(1)该工程规划实施后,吴桥县实现供水城乡一体化,解决473个村、23.55万人的饮水水质问题。(2)通过规划实施,建立县、乡镇两级水质检测网络。(3)通过水源置换,地下水开采大幅度减少,每年压采地下水521.4万m3,逐渐缓解吴桥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北省吴桥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R].2016.
[2]戴乙,王立明.海河流域农村地下饮用水源污染研究[J].海河水利,2007(4).
[3]岳恒.农村饮水安全基本现状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6(8).
[4]罗华,赵天荣,付荣生,等.农村集中式供水状况及饮用水质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8).
[5]戴梅,郑树森,杨凤栋,等.海兴县饮水安全规划与设计[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1).
[6]刘建强,金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技术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5(11).
[7]徐瑛丽,俞双恩,王建文,等.滨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5).
关键词 集中与分散;城乡一体化;村庄布局;乡村发展;区域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14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24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和城市偏向发展战略是导致我国城乡差距拉大的根源之一。在长期的城市偏向制度下,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始终滞后不前,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人口膨胀及其人地矛盾激化,同时也使乡村人口萎缩及其人力资源薄弱成为制约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从而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1-3]。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乡村人口从分散和偏远的地区向城镇和居民点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集聚与整合[4-6],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这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国内有关乡村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村庄整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村庄的整治和乡村的发展都予以密切关注,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总体而言,研究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与对策、农村土地整理的方法与模式的文献居多[7-8],而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乡村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村庄布局规划的技术要求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基于适度集中与相对分散的视角对新时期乡村人口迁移特征和村庄布局规划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实证研究。
1 新时期乡村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1.1 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乡村人口迁移的影响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城规划;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是确保各项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两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均等分配,具体包括产业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新城处于城市空间单元与乡村空间单元的过渡地带,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核心突破口;同时新城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及乡村地区影响制约,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新城作为中心城市人流溢出的空间载体,同时吸引着乡村人口的流入,是城乡社会文化的融合交汇区;此外新城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职能,对接乡村产业需求,是城乡产业发展的供需对接区;因此新城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1、背景
新城往往伴随着中心城市人口的外迁和用地的扩张,尽管各个新城在功能、形态上存在差异但是新城规划的初衷都是相似的,即使其成为新的地区增长点或经济新的复兴地,英国最早的新城就是为了疏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市、社会问题是促使新城形成的内在因素,工业污染严重、人口密度大、住房质量低、卫生环境差、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蔓延,这些问题矛盾在原有空间单元内无法解决,此时新城应运而生,成为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良方。
新城最早是以卫星城的形式出现的,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启发,在大城市郊区或附近地区新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新城不论距母城远近,均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并有交通相连。之后经过昂温(R. Unwin)、帕克等人的改善和优化,新城从最初的卧城逐步向半独立、完全独立式发展。现已形成具有较大人口规模、便捷交通联系通道、完善产业职能、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完全独立的区域增长点[1]。
目前,我国已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大城市面临着中心城区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普遍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特殊情况,作为“城”、“乡”空间的过渡地带,新城迎来了建设,大城市纷纷兴起新城规划以此来扩展原有城市空间,向外疏散人口、转移产业,缓解中心城的压力。
2、实践案例
(1)美国哥伦比亚新城
哥伦比亚城作为新城位于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哈佛县境内,规模相当庞大,占地约6000 hm2,共有24个会所,2 500个行业,5万个工作岗位,24所中、小学校,4 所大学和1个社区学院。为建设“有活力”的社区,规划构筑清晰的“新城—小区—组团”的三级结构体系(图1),延续地区历史,强调“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人的共存空间,实现社区人口构成的多样化,增强居民的社区感,被公认的美国最成功的新城开发项目[2]。
图1:哥伦比亚新城图解图2:2001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图
(2)北京新城建设
为整合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北京市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发展战略构想,其中将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三个新城,控制人口规模为70-90万,并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设施将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并成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相结合的“中心城-新城-建制镇”三级区域反磁力系统[3]。
(3)上海新城建设
1959年上海市为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的现象提出建设5个卫星城,并规划12个新卫星城;2001年规划11个新城,每个新城规划人口20-30万人,并提出上海郊区“一城九镇”的空间格局(图2),以加快郊区产业集聚、促使郊区人口集中,增强郊区城镇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4];之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4级城乡体系。夏丽卿认为上海市新城已出具规模,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已优于中心城,已经成为上海城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5]。
通过对新城规划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梳理,可以看出新城是区域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城通过转移承接中心城市的部分人流和产业职能,拓展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圈,并作为传输带或传输链条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作用于中小城镇并伸入乡村地区,采用“中心城带动新城、新城带动中小城镇、中小城镇带动广大乡村腹地”的方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新城发展动力机制解析
新城位于中心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空间上的必然延伸,新城(城市副中心、新市镇、新区)是大都市发展后续力量的重要载体,总的来说新城主要受三重作用力共同作用,一方面是来自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吸引力,这是新城产生、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一方面是来自乡村地区的外部推动力,乡村之所以一直是区域发展的弱势单元,源于其落后的生活环境、就业环境和服务设施,缺乏内在凝聚力,表现为乡村内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外消散,而新城作为地区新的增长点由于其便捷的区位优势必然是乡村能流汇集的首选之地,因此来自乡村地区的外部推动力是新城快速发展的主要助力;另一方面是新城自身的内在生长力,新城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内部充斥着各种流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内在的、复杂的、动态的流运动促使新城呈螺旋状上升趋势,促使新城的生长和发展(图3)。新城在这三种作用力下规模不断增长扩张,功能不断提升完善,城市结构不断优化完整,同时城乡体系不断健全,逐步实现一体化。
图3:新城动力机制模式图
4城乡一体化导向下新城规划的发展模式
根据新城产生的主导作用力的不同,可将新城发展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1)承接转移产业主导型发展模式
这类新城产生的主要目的是舒缓中心城市的问题和矛盾、承担部分城市职能,根据采取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产业园区依托型、大学城依托型、城市结构优化型、城市功能置换联动型等。其中产业园区依托型、大学城依托型是从区域层面对中心城市的功能空间调整的结果,新建产业园区或者集中设置科研教育院校,分离出部分城市职能,并依此作为雏形单元向外扩张,不断完善配套其他功能空间。城市结构优化型是中心城市调整内部用地,化零为整,重组空间结构的结果。城市功能置换联动型主要是中心城市面临转型期,需进行功能结构升级转型,而将原有产业及职能转移、过渡到新城,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市的错位联动发展。
(2)乡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乡村城镇化为路径、以农业产业化为催化剂,通过构建地区产业体系,借助“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将新城作为生活、工作、物资集聚的中心区,逐步形成功能多元、规模合理、产业多样的新城体系。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应大力培养乡村增长点,通过乡村的外部推动力促使新城发展,为新城注入发展动力。
(3)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托于新城的资源优势,包括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等,相应的形成旅游新城、现代农业新城、资源型新城。其中旅游新城凭借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大打“旅游品牌”来吸引人流,加快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发展,通过与中心城市差异性发展,迅速实现新城“蜕变”,例如北京市亦庄新城、京津塘交叉地段的河北廊坊、西安曲江新区; 现代农业新城是依托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及设施农业基础,采用现代化农业管理技术,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科技化发展,如杨凌;资源型新城主要是依矿产资源而兴,这一类型的新城往往存在着产城融合及城市功能转型的问题。
5总结
新时期,以大城市-新城-一般城镇-乡镇为核心的区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已经成为普遍的认知,新城作为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其重要作用已经显现。只有科学的、全面的了解新城发展的动力机制,准确把握新城规划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更高效的缓解和分流大城市的压力,才能更好的与中心城市及乡村地区协调融合,构建等级层次明确、职能分工合理的区域空间格局,才能促使区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颖,孙斌栋,胥建华.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引导上海新城建设.城市研究[J].2012:104-109.
[2] 杨靖,司玲.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的新城规划.规划师[J].2005,21(6):87-90.
[3] 王亚钧,吕佳.新城规划: 构建城市空间新格局.北京规划建设[J].2011:43-4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关系正努力从城乡发展的冲突阶段向城乡一体化阶段转变。在这个转变阶段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各大城市进行近一步的规划和内在的升级,同时还需对广大农村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要以协调城乡关系为核心,以城市和农村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设计。
一、 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建设,不仅要建设好大、中城市,还要完善和努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如今我国对大、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有关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已经着手对大、中城市的交通、社会秩序、住房及基本公共设施的配置近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再加上我国对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管理不完善势必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由于小城镇和农村没有踏上正式规划建设的轨道和正规的设计程序,因此会出现许多无规划的私人建设。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城市,许多耕地闲置无人规划和开发,居民住宅年久失修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农村生活的整体风貌。建设者的无序建造也会使农村的交通变得混乱不堪,交通问题直接影响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建设。
小城镇和农村有许多建筑都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检测和审核,其中不仅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更是我国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缺失。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因为没有具体详细的建设规划设计,就会出现公共绿地少、排水渠道不合理、电路保护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总的来说现今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总的问题就是我国缺少对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具体建设规划设计,并且政府对城乡建设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也不够。
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就国家的方针政策而言,落实城乡一体化建设设计规划是完成我国“十二
五”规划的基础。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则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大力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尤其要着重加强农村建设,通过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规划的各方面的建设,拉近城乡的生活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是指导城乡建设的理论依据。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落后的农村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是必然的要求。农村建设要紧跟城市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逐渐拉近城乡的距离,实现全国整体化前进的道路。
(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标准。通过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逐步提高与完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建立起一个设施完善,宜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设计只有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城乡现状的设计方案才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通过有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走进城市和农村进行实地的检测和考察,彻底的了解现今城乡建设中所存在的不足,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才能为人民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空间,才能使我国城乡健康的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实施
(一)在贯彻落实以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前提就是提高相关部门及部门领导对城乡建设的重视度。各个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来相互学习与借鉴工作经验,争取建立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这样就大幅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政府也需大力宣传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及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充分的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城乡建设的积极性,也就能保证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道路顺利的进行。
(二) 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是设计方案的重要部分。应时刻联系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并分别抓住城市和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我国的城乡建设。
首先,城市的关键点在于,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使城市的人口容量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通过把这个主要的城市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以解决它所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为主要规划设计的内容,就可以制定出符合城市现状的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其次,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是城乡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以解决农村人口减少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为规划设计的内容,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三) 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方式必须要以拉近城乡距离为主要目的。
可以通过合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通连接,保证农业生产,保证人民生活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四)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要通过专家的严格的审查、论证,还要经过规划管理部门审查和相应级别政府的审议批复后,才可以进入实施阶段。对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应有严格的审批标准,根据我国城乡的现实状况可以初步得出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紧跟党的方针和路线,以“十二五”规划为目标,以十报告中所指出的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进行编排和规划设计。
2、城、乡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进必须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来。
3、城、乡的建筑物必须规划的整齐,使城乡的整体面貌和生活环境以及交通的问题得到解决。
4、水、电等管线问题既要做到走进每家每户,又要做到安全美观。
5、在规划设计方案中还需体现每个部门所负责的专项内容,便于管理。
四、结束语
城乡建设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在城乡建设中逐渐拉近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可以使农村资源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搞好城乡建设也就等于满足了人民对于物质、精神水平的需求,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0,34(12):24-32
[2]宋思曼.城乡统筹:创新与发展―重庆市城乡整体规划及其实施机制探索[J].城市规划,2010,34(3):44―47,56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