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文化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传承 保护 风俗文化 价值 重要性

一、阿育迈村情况

(一)阿育迈村的来历

阿育迈村是一个海波800米的阿卡族村寨,距离清莱市64公里,距离皇太后县城18公里。该村坐落在山脊的斜坡处,周围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红豆杉、柚木等天然林。土壤肥沃,可种植玉米、咖啡等。离阿育迈村4公里的地方,有中学、医疗站,村里通水电,有手机信号。

阿育迈村的阿卡族是属于黝倮阿卡支系,大部分村民信奉万物有灵,因此有许多风俗是源自于万物有灵的。从村子里的长者那里得知:本村建于1972年,最初有19户人家来到这里建寨,这里不仅交通便利,而且资源丰富。一开始来到这里,村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最玛”的人选,因为举行各种风俗仪式都需要“最玛”的领导,且以后对本村风俗习惯的管理需要“最玛”完成。所以,他们推选出地位和学识很高的一位巫医担任村子里的“最玛”。

之后,在1982年泰国政府进入村寨来普查时,正式将这个村子命名为阿育迈村,且属于清莱府皇太后县管理。第一任村长叫做阿惹・培米亚,从那时候开始这个村就有村长处理对外事务,现在的村长已经40多岁了。

阿卡族在建寨的时候,最玛的家是建在寨子的中心,这也是最玛的权利被村中的人认可的象征。在村子的中心还有个大操场,可以供小孩娱乐玩耍,也是商量各种大小事务的场所及老老少少聊天的好去处。

(二)社会生活

现在,阿育迈村已从最初的19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59户人家,共有289人。其中,男性131人,女性158人;21岁-50岁年龄段的男性有67人,女性有86人。一般家庭最多2个孩子,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使他们控制着家庭成员数。

村民们主要种植旱稻、玉米及饲养家畜。种植旱稻不仅是大部分阿卡族的主要职业,而且是与他们的风俗仪式息息相关的;至于种植玉米,主要是用来饲养鸡、猪等家畜的,而这些家畜常常是用在各种风俗仪式和祭祖仪式中。除此之外,村民们也在离村子5、6公里的地方种些蔬菜供使用及饲养牲畜。因此,种植旱稻田是体现阿卡文化的一项事务,它与风俗仪式的产生相辅相成,丰富了阿卡社会内容。

自1989年政府实施引入电力、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事业的发展计划,这些事业的引入是村民增加就业机会和阿卡族信仰改变的原因。虽然如此,村民的主要职业还是种植和养殖业,上述的那些职业还不能成为村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些消费的费用快速增长,无论是送孩子上学也好,还是盖房也好,费用都上涨;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如冰箱、录像机、摩托等一些电器的使用使得费用也增加,这就需要村民们增加收入,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卷心菜、茄子和咖啡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及最早一批商贩的产生,商贩也介入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例如:曾经种植玉米的一季能获得收入大约1万多元,但后来商贩们压低经济作物的买卖价格,不久之后村民们都不种地了,外出打工,村里的年轻人学业结束后就到曼谷、佛统府、清迈府等地方打工,只有少部分人还留在村子里种地。阿卡族的生活方式正遭到来自金钱和资本体系的挑战,村子里的很多家庭为了外出打工挣钱,都不能够像以前一样定期举行风俗仪式,因为现在举行仪式要花很多钱,为了支付日常生活费用和举行仪式的开销,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并把这项工作交给了老一辈。

综上所述,种植旱稻和玉米不仅是阿育迈村民们的主要职业,而且是产生各种风俗仪式的主要职业。虽然几乎每家人都种地,但阿卡族的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因为仅种地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他们更愿意去大城市打工挣钱。

(三)教育情况

阿育迈村没有小学和中学,只有幼儿园和教成年人学习中小学知识的夜校,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就要去几公里外的学校上课。家境好点的家庭可以骑车送孩子上学,而家庭困难的则只能走路去,在雨季来临的时候,走路上学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现在,村里的孩子受过大学教育的只有2人,受过高中教育的有10人,受过初中教育的33人。可见,村里的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普遍都比较低。

(四)管理

在阿育迈村还存在传统的社会风俗,亲朋好友之间互相帮助扶持的体系,以及对最玛的推崇。最玛是村子里的各种风俗习惯得以实施的领导者,坚持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并继承阿卡先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阿卡族遵照“阿卡章”的规定幸福地生活着,如果产生与村子格格不入的家庭,头人就会让他们搬出村去。现在,阿卡村寨的管理存在两种形式:

第一种,通过选举产生村长及村委会成员,还有一些自愿为村子事务找政府官员接洽的人员,这些人管理着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第二种,风俗仪式的管理者“最玛”,以前的“最玛”还管理村子里的行政事务,而现在他只负责风俗仪式等方面的事务,任期是一辈子。

二、阿育迈村阿卡族传承和保护风俗文化的具体措施

阿卡族的每个支系通过学习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随着阿卡社会渐渐融入泰国这个信仰佛教文化的国度,阿卡族知道的很多生活方式不能融入现代生活中,使得他们的一些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正在消失。因此,抢救消失的风俗文化,使之能一直延续到阿卡族的子孙后代成为现在生活在泰国的阿卡族的重要工作。阿育迈村的阿卡族也同样意识到了保护风俗文化对后代的重要性,他们从阿卡青少年的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着手,为风俗习惯得以延续引导他们实施以下措施:

第一,自学。让年轻一代人认识大自然,总结自己的实际经验,同时学习一些阿卡的治病方法、草药知识等;学习辨别好与坏,并能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从家族成员那里学习老一辈具有的知识。例如:阿卡族少年可以从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及奶奶那里学到一些生活的经验、生活方式与手艺等。阿卡族的主要职业是种植和养殖家畜,通过老一辈的经验,他们可以不必走弯路,增产增收。另外,阿卡族的刺绣也是比较有特点的工艺品,这也是通过老一辈的教授。

第三,从各种风俗仪式中吸取知识。他们要参加每个月村寨里举行的各种风俗仪式,例如:春耕节仪式、耶苦扎节仪式、建寨仪式、婚嫁习俗中的各种仪式,等等。通过参加各种仪式,他们可以了解阿卡族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并能够学习到举行仪式的时间、地点及物品,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整个风俗仪式的过程,为其得以延续提供保障。

为了使年轻一代能学以所用,老一辈对他们的所学都有检验办法,让他们背诵和反复地念。这样有助于他们记忆,记住了就能更好地理解并应用。

由于阿卡族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与重要人士紧密相连,因此传承和保护阿卡族文化需要加入一些科技手段。以前,阿卡族没有文字可以用来记录发生的事情,所以人就成了重要的记录载体,各种风俗仪式都是通过人记住,一代传一代。现在,传承和保护出现的问题是阿卡青年一代不能够真正明白和理解风俗文化的意义,就不能明白价值在哪里,他们不懂得风俗文化的价值,也就不能很好地践行这些风俗文化仪式。老一辈们做了各种努力,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大都市的生活中,像耕种、养殖等传统农业已从原来的重要地位变成了现在的副业,而与这些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一些风俗习惯也随之消失,这意味着风俗文化的消失。风俗文化的消失使阿卡族没了本民族的特色,所以,了解阿卡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对青年一代有很大帮助。

三、阿卡族文化对阿卡青少年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阿育迈村,风俗文化对阿卡青少年的价值和重要性表现如下:

第一,在工作方面的价值的主要体现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是阿卡族的主要职业,也是风俗习惯产生的根源,更是阿卡社会文化产生之源。有了这些职业,随之而产生的风俗也会一直存在,有助于本民族风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第二,语言方面,由于阿卡族先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风俗习惯及仪式就成为记录阿卡族历史和传承阿卡族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后来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才通过歌曲、故事、谚语等记录阿卡历史和文化,且依旧根据风俗习惯举行各式各样的仪式。由此可见,风俗文化无论是在有文字时期还是没文字时期都对阿卡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社会关系方面,阿卡社会通过风俗习惯管理人们的行为规范,例如:在耶苦扎节举行的第一天,男人是不用去“圣泉”舀水的,因为这是女人们的专属工作。一些风俗中的禁忌规定着在节日开始的时候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祖辈相传下来,因此年轻一代也照着这样做。由此可见,风俗习惯是人们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纽带,规范人民的日常行为,对阿卡族青年来说有重要价值。又如:人生礼仪中的一些风俗教会阿卡族尊重长辈,有孝心,有同情心,并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总之,风俗文化要传承,还需要众人的保护,特别是年轻一代。如果年轻的阿卡人不知道风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那么不能很好地作为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春潘・查穆尼第.青少年和现代艺术(泰语).曼谷:泰国商业发展出版社,1989.

[2]纳塔柑・斯桑.文化媒介体系(泰语).曼谷:班纳吉谢鼎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育;传承保护;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52-01

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物质载体,它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符合社会文化发展基调,在展现他们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建设作出相应贡献。在高校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也是我国对未来一代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希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与民族地域性都体现在教育内容当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一)重要性。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就指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实现以高校为核心的传承机制,并在实践中规范其教育思路及要求。在《意见》中还指出,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在高校采取如资助教育扶持、表彰奖睢⒔逃鼓励等多模式,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

(二)可行性。高校在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一直都追求不断创新改进,所以在对知识的积累与教育体系形成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即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氛围。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义不容辞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这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爱国精神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契机。本文认为,非遗保护在高校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持,高校师生人才在文化层次及内容挖掘方面都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可以整理和应付基础非遗研究工作内容,并将其转化为理论研究能力,通过专家、学者、教师等多方力量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方向探索。所以说高校在开展非遗教育及科学研究方面是颇有心得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这一点也说明在高校实施非遗教育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优化策略

在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教育模式体系,需要首先明确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路径,将教育基础根植于地方文化及生态环境之中,从不同角度来达成传承教育目标。本文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傈僳族的民间舞蹈《阿尺木刮》为例来探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高校的教育传承保护优化策略。

(一)将民间艺人请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定还需要老一辈艺人的协力支持,以云南省澜沧江地区的傈僳族地方教育为例,他们就将民间艺人请入大学校园,利用讲座形式来扩大非遗在高校校园的宣传影响力,并激发学生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兴趣。该地区高校在民间艺人讲座方面主要提出两套教育方案:第一,采用教师、艺人双教师模式来展开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主要传授地方舞蹈《阿尺木刮》的相关历史及知识文化,以理论课模式来实现对本体历史知识的传授并进行相应外延;第二,采用以学生为活动主讲人的形式,让教师及民间艺人协助学生共同开展公开性讲座活动,期间让学生主动查阅并整理讲座内容。

(二)延伸探究式课堂教学空间。探究式课堂教学空间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查阅网上资料、观看《阿尺木刮》影音资料来自觉主动地探索相关非遗知识,而教师则设计各种教学情境,提出各种教学问题来帮助学生明确非遗客观事物的主要属性。

(三)表演式创新教学形式。由于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阿尺木刮》具有着强烈的文艺色彩,是地方艺术形式中的主要代表,所以针对它的非遗教育也应该做到对学生实践操作欲望的有效激发,例如采用表演形式来作为教学过程的考核及评价标准。为此,学校及班级可以举办各种规模的汇报表演,邀请民间艺人与学生一同来表演《阿尺木刮》,在舞台上充分展示非遗文化的组合创编成果,并相应为学生给出评价分数,鼓励他们在舞蹈表演、舞蹈创编方面的优秀才华。这种以直观表演来促成的创新教学模式也应该成为高校非遗教育的主要途径[2]。

三、总结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及教育方法,也希望通过对新一代大学生青年的思维意识及实践行为培养来促进非遗传承的发展步伐,在丰富素质教育形式的同时也做到对地方非遗财富的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篇(3)

在当前的高职音乐教育中,教师有必要让其对传统音乐进行深入的学习,以便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认识了解,并通过高职阶段对传统音乐的不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传统音乐进行传承保护。因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教师要在高职音乐教育中,有效的把传统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对传统音乐进行必要的传承,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继承,这是我们民族的历史使命,这是当前高职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任务,这是对音乐人才进行有效培养的必要条件。从深层次来讲,传统音乐的传承是我国文化得到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文化独立的具体表现,还是我国音乐文化得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在高职教育中传统音乐传承的必要性

当前,传统音乐的传承是高职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我国的传统音乐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其是先人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先祖遗留下?淼难だ梦幕?遗产。现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追逐时尚文化的道路,在对时尚文化的一味跟随中,迷失了自我,从而忽略了原本瑰丽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如果任由这样的发展继续下去,传统音乐就将面临着无法继续得到有效传承的尴尬局面。在当前的高职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是能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抢救性的教学,对传统音乐进行保护性传承,那么必定能让传统音乐得到有效的延续,并能让传统音乐同当前社会文化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时代文化基础的新时代音乐文化,这将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能够在世界文化中奏响民族文化的最强音,这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另外,当前教育对优秀民族文化进行传承是其基础功能之一,高职音乐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组成之一,也应当对传统音乐进行必要的传承,将传统音乐文化予以发扬光大,这是历史赋予当前高职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音乐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适当的研究,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当前的音乐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资源穿插在其中,借此来开展积极有效的传统音乐教育活动,通过这种形式来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这是历史赋予当前高职音乐教师的神圣使命。

最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是当前音乐人才培养的必然需要。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中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音乐素质培养,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人才,培养出更多的能够从事到音乐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出更多的对音乐有广泛爱好的音乐“发烧友”。当然,成功的对这些人才进行培养,需要以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为必要前提。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对传统音乐进行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对传统音乐进行更好的传承,才能培养起学生优秀的音乐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予以汲取利用,使学生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快速的成长,最终成为一名有用的音乐之才。

二、高职音乐教育中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承的对策

在当前的高职音乐教育中,我们面临着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音乐教育对于传统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音乐教育中鲜有传统音乐出现,其相关课程的开设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之下,并且在目前的高职音乐教育中,对传统音乐课程的课时安排极少。然而,我们要有效的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承,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传统音乐课程教学作为支撑,因此,学校要想搞好音乐教育,搞好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育,那么就必须要保证音乐课程的足量开设,如《中国音乐史及其名作欣赏》、《中国乐理》、《民族调式及其和声》等课程,都是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只有保质保量的将相关课程予以开设,才能谈对传统音乐的传承问题,才能谈有效传承的问题。

高中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学习对自身素养提高的重要性。传统音乐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可以说,当前的学生群体是传统音乐传承的希望。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学生较为喜欢流行音乐,对于传统音乐却摆出一副敬谢不敏的姿态,这就使得传统音乐的传承处于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高职音乐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干预,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打破传统音乐对于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整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要性。

篇(4)

一、我国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转变,这一变化有利有弊,文化在发展也会有失传的情况出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两个显著的问题,内容的多样性减少,传承的时间出现断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如果不加以重视,民族体育文化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才能有效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包含两个方面,“传”是以研究对象为基础,并对研究内容充分理解和掌握;“承”是在认识研究对象后,以“传”的价值为基础,“传”主要是研究,而“承”更多的是价值的依据[1]。因此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准确的把握历史的流变。

二、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运动形式和所处区域的差异而有很大的区别,肖宁根据这一体育文化现象进行划分,比如家族血缘性传承,收徒拜师性传承,宗教信仰性传承和地域民俗性传承。

(一)家族血缘性传承

我国维吾尔族的特色突出且历史悠久,是一种文艺体育项目,表演者多穿戴自己民族的服装配饰,伴奏是维吾尔本民族的音乐。“达瓦孜”的传承中主要是在新疆和田地区的墨玉县,目前“达瓦孜”也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达瓦孜”和杂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得“达瓦孜”的艺术性和整体难度都有了较大提高。“达瓦孜”的学习也让它本身走出了家族血缘的领域,而且,这一体育活动对学习者的要求更高。类似的项目还有许多,如太极等。

(二)收徒拜师性传承

“艺”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占相当大比例,比如“武艺”就是一门深厚的学问。而且,还有很多与“艺”相关的体育运动都比较博大精深,如口技技艺中的“艺”等其余形式的“艺”。我国历史中,“艺”也有是为了谋生而不得已进行的活动,如“卖艺”。因此,教授和讲解的内容不仅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收徒拜师这种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宗教信仰性传承

宗教一般都以具体的某些身体活动相联系,体育中也有宗教信仰的起源这一说法。宗教的形式不管是原始的或是现代的,大多在祭祀时都需要借助很多的身体活动,但是也不排除将其作为防身护教的情况。在我国的道教和佛教中对此都有较突出的表现,道教的内丹,佛教的内功等。宗教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一定规范意义的标准下进行传承的,况且原始宗教的一些武术正存在着挑战。

(四)地域民俗性传承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域表现出来的文化习惯也存在着差异,民风民俗中的风土人情和习俗都有不同。比如乡村中的体育文化活动与城市地区的体育文化,偏僻地区与繁荣地段的民风民俗,内陆与沿海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进行实践训练和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就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2]。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和竞技一般都能衬托出节日的热闹与活跃气氛。这种传承方式中也存在拜师学艺的情况,但还是大多以休闲和娱乐的目的为主导。

三、如何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因此维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任务也刻不容缓,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式构建良好体系:

(一)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扩大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优秀的,良好的传统体育文化以文字,图像,音频等方式保存下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历史的沉淀,体现着各个时期的风貌,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最好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是人民,同时还有必要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喜好程度进行有关研究。

(二)学校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设一些课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出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引入教学体系,让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将具有本民族艺术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引入课堂,使得该地区的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完整,有序发展,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康传承。

(三)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可参入旅游业的成分,建设有意义的体育文化项目。如把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存于乡土气息浓厚的村庄,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还能促进经济发展。体育文化村的建立让民族传统文化在该地得到一些民族体育文化的熏陶,对村民体育意识的增强和附近地区体育事业的扩大都具有重要意义。设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让民族传统成为一种流动的文物在民间传承,提高人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四)在企业或政府下设民族体育文化表演队,可以在某些民俗节日中起到渲染气氛,活跃民情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丰富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更多的了解和发现,仅保存在乡村是不够的,城镇同样需要了解。通过设立民族体育文化的表演团队,能激发更多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与欣赏,并宣传企业与政府积极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表现。

(五)在体育院校增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内容,以专业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水平。体育专业生是人民群众中能够对体育文化有更多了解的人士,体育专 业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一定意义上影响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提升水平[3]。因此,高校应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加设这一学习内容,增强人民体育意识,进而提高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水平。

四、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祖先留给后世不可多得的财富,怎样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是当前必须面对的课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方式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前提,由此可见传承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另外在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式的研究应该注意到我国体育的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来考察研究,通过正确合理的方式才能科学,全面的归纳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应用的传承模式也必定有所区别,但是,传承的始终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将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的过程,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4-37.

篇(5)

【关键词】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高师音乐

传统音乐以其自身丰富多彩的姿态,一直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凝聚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断渗透下,传统音乐并不太受国人喜爱,甚至处在被边缘化境地。因此根据传统音乐在高师教育中的现状,总结其在高师教育中的传承价值具有切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学者江水莲《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一文的基础上,对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重新梳理与研究,以期能为今后的传统音乐传承与教育提供借鉴。

一、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高师音乐教育在初创时期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虽然我国的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但从现状来看,传统音乐教育教学并不乐观。其中主要表现在传统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承不足,一些学生对外国作品的分析头头是道,然而一讲到中国传统音乐则漏洞百出;一些声乐专业的学生演唱水平虽然很高,可以演唱歌剧咏叹调,但是不会演唱京剧片段;主修钢琴的学生虽然演奏水平极高,但是不会民歌伴奏。在中小学教堂,律动是常用的教学手段,而在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时,很多学生设计的律动与传统民族音乐风韵明显不符,不会从民族舞中找出有针对性的动作。种种迹象表明,目前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还难以胜任传统音乐教学,这就使得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阶段的最高级,有许多优秀人才都在这里成长,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者。因此,在高校建立传统音乐传承机制,可以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二、中国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对策

在现代高师音乐教育中,必须安排充足的传统音乐课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学校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课外实践,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一)安排较充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

现如今的高师音乐一直存在传统音乐课设置不足的情况,而其他关于传统音乐教学的内容也不丰富。我们要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安排充足的传统音乐教学课程,还要保证传统音乐的教学,这样才能使传统音乐有效发展起来。

(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在很多方面,传统音乐教学都与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必须依赖年轻人的力量。然而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传统音乐,因而使得传统音乐的发展停滞不前。要有效发展并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识,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积极宣传传统音乐文化,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其魅力。

(三)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课外实践

许多高校平淡的音乐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厌倦,因此,学校应该组织较多的传统音乐表演活动,除此之外,学校应频繁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开设以传统音乐为主的比赛等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自身技能得到升华,使传统得到更有利传播。

三、结语

传统音乐相比其他音乐类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而其又没有实际存在的经济效益和物质产品,所以,传统音乐处于相对的弱势,它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存活下去,需要借助更多的力量“保护”它。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基石,它具有较高的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更是提升我国文化实力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理应自觉主动担任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学习与积累,使我国传统音乐一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江水莲.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02):185-186.

[2]杨碧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弘扬传统音乐的设想[J].中国音乐,1996,(01):35-36.

[3]王建.论我国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传承[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04):70-73.

[4]李伟.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369-372.

[5]李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04):82-83.

篇(6)

丽江地处金沙江中游,位于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长期的民族交融、多元文化的融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丽江的民族音乐文化中,以洞经音乐为例,丽江洞泾音乐是纳西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象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点。丽江洞泾音乐在历史上主要以工尺谱作为媒介,其被保留至今的几个鲜明的特点是使用独特的乐器即胡拨、芦管和曲项琵琶;以宫、商、角、羽和徵等五音为主,保留了我国古典音乐的基本特色;丽江洞泾音乐的演奏基本上都使用#C调,具有平和、古朴的音乐风格。丽江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人们学习与了解[1]。

二、高校民族音乐文化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1、高校是保护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机构

我国高校教育已实现规模扩张,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内涵建设,而内涵建设的核心则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需要。丽江拥有“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东巴古籍世界记忆遗产”三项桂冠,是人们向往的目的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着落于这座神秘而美丽的城市,是滇西北民族文化的摇篮。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学使得其成为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机构,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对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入口,从而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纯的依赖民间文化组织是远远不够的,而高校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是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力量,所以高校便自然地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主要机构。

2、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随着人们对民族音乐文化重要性意识的逐渐提高,如何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便成了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民间文化组织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育通过把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传授给广大学生,从而实现对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所以高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2]。

3、保护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高校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的基础对现代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重点内容,而音乐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其素材都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是高校对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结果。

三、高校保护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对策

1、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传授时,还应该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灌输给学生,时常向学生强调保护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在教学当中引用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熏陶学生的音乐情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民族音乐产生热爱之情,便会主动的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3]。

2、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观念

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是指对所有的民族音乐都需要进行传承,应该有选择性的将好的保留下来,将不好的进行丢弃,这样才能保证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文化都是极好的,都是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这种传承目标需要依靠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观念才能得以实现,因为高校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是要学习其优秀的成果和因素。文化的传承与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传承的同时不断的吸收其他优秀先进文化,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以及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3、深化高校民族音乐文化的课程改革

通过深化高校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改革,实现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方式的正确性,才能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得以有效的进行。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其还无法适应我国音乐发展的需要,所以对高校民族音乐文化教学课程的改革需要维持长期的、持续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得到实质性的改进,进而促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4]。

四、总结

篇(7)

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家风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和发展不容忽视。但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时期所形成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家庭教育很不乐观,家风的传承也很不理想。基于这个群体的现状,本文论述了家风的传承对该群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该群体家风传承的方式。

关键词

留守儿童;家风;立德树人

一、引言

家风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风的传承不可忽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的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导致其家庭教育缺失,甚至是空白,因此阻碍了良好家风的传承。这样的现实不仅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风教育的必要性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偏离,人格发展不健全,甚至出现情绪等心理和道德危机,而这一切跟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密不可分的。家风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它能教会人们最基本的处事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对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留守儿童也是国家的希望,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尤为重要。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家风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对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家风传承教育十分必要。

三、引导留守儿童传承家风的重要性

(一)家风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它把“立德”摆在第一位。《管子》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千百年来,“立德树人”都是我国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家风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吸收并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的丰厚知识惠及后世,源远流长。

(二)家风对留守儿童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重智轻德”,导致应该堪当大任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沦落的现象出现。因此,作为全面教育之重要内容的德育教育,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十分重要。常言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家风才是德育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与襁褓。纵观儿童的成长阶段,家庭作为每个人基础教育的组织体,是儿童最先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因此,只有将优秀家风牢牢扎根于家庭教育中,才能使青少年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成为推动今后社会发展的潜力军。

四、引导留守儿童家风传承方式的途径

(一)家长以身作则将家风带进日常生活家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因而家风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其性格、举止、道德情操、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所以家长作为监护人和直接教育者应该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起表率作用。尤其对于留守儿童的家长来说,家长在与孩子短暂相处的日子里更应该做出榜样。例如,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应该带头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再如让孩子参与家庭的重大决策等。这样不仅会产生一个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而且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将家风带进自己的生活。

(二)学校应加强留守儿童的礼仪教育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学校成为了这个群体接受各种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要实现留守儿童家风的传承,应该强化学校的引导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应该加强留守儿童的礼仪教育,即学校首先要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培养老师立德树人教育之理念,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打造一流德育人才队伍来对留守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从而引导留守儿童对优秀家风的传承。

五、结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家风的传承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和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更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利君.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研究[J].苏州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董慧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5月硕士学位论文.

[3]张涛.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支持体系研究[J].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