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临床研究统计学

临床研究统计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临床研究统计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临床研究统计学

篇(1)

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的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强化剂量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血脂参数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化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强化剂量 辛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61-02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也让急性冠状动综合征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临床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引起完全闭塞性血栓以及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导致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在临床治疗方法中,他汀类药物能够降脂,并对血管的炎症反应进行抑制,改善患者的病情。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强化剂量辛伐他汀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46例。年龄范围为43岁到77岁,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有40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60例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所有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其中I级患者33例,II级患者44例,III级患者有23例。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口服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以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以及硝酸甘油静注和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辛伐他汀常规剂量进行治疗,辛伐他汀剂量为每天20毫克,睡前服用。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辛伐他汀强化剂量进行治疗,辛伐他汀剂量为每天40毫克,睡前服用。

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2周。

1.3 临床效果评定。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标准对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1)显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明显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2)有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明显改善,ST段改善程度在50%以上,或者倒置变浅在50%以上,或者T波平坦直立。

(3)无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没有显著变化,或者患者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1.5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血脂参数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血脂参数包括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如下表1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参数比较如下表2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参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TC、TG以及LDL-C明显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斑块破裂、炎性反应、血栓形成以及梗阻形成等有关[1]。经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患者因炎症反应,促使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导致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促使肝细胞释放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与脂蛋白的结合,导致补体系统激活,在终末复合物以及终末蛋白的作用下导致患者血管内膜受损[2]。

辛伐他汀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其具有较强的调脂效果,能够改善患者内皮功能、增加血流[3]、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减少LDL氧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血小板凝聚。辛伐他汀具有量效关系,强化剂量下,其能够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的水平[4],实现抗炎作用。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强化剂量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血脂参数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潘朝锌,何贵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J].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3):285-286

[2] 刘明伟,曲艳.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5-6

[3] 朱静.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7):120-121

篇(2)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一区,广西玉林 537000

[摘要] 目的 对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份—2013年1月份收治的130例小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取微波消融的患者有50例,采取手术切除的患者有80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出血量、3年内生存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微波消融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程度比手术切除患者低,胆碱酯酶(CHE)以及血清白蛋白(ALB)降低程度相比手术切除患者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消融组的术中出血量相比手术切除组少,住院时间相比手术切除组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3年生存率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微波消融以及手术切除在肝癌治疗上,远期生存疗效相似,相比手术切除而言,微波消融对患者的肝功能的影响性以及术中创伤性更小。

[

关键词 ] 微波消融;手术切除;小肝癌;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125-02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方式的改变,肝癌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肿瘤死亡排行中位于第二位,可见,其对人们的生命存在严重的威胁。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肝癌的临床治疗技术也不断成熟和创新,肝癌的生存率以及病情控制有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小肝癌(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应小于3 cm)治疗方面,其5年生存率可达到81.5%,微波消融治疗肝癌成为医学治疗肝癌的一个新方向,其在小肝癌治疗中去得较好效果。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30例小肝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微波消融组在临床效果上较为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份—2013年1月份收治的13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68例,女性患者有62例。年龄范围为33~77岁,平均年龄为55岁。所有患者经过超声、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均确诊为肝癌患者。其中有50例患者的病灶直径在2 cm以下,有80例患者病灶直径为2~3 cm。在肿瘤数量上,90例患者为1个,40例患者为2个上(存在切除可能)。根据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分手术切除组和微波消融组,手术切除组例数80例,微波消融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切除组 80例患者在临床上主要实施常规手术切除治疗,全麻处理后开腹进行肝切除,其中有20例患者采用肝段切除,60例患者采用局部肝切除。

1.2.2 微波消融组 50例患者在临床上主要实施微波消融治疗,使用超声进行引导,采用型号为MTC-3(C)的冷基循环微波聚能手术治疗系统,并将其微波聚能刀头置入患者病灶,功率控制为60W~80W,时间控制为15~20 min。采用B超对患者病灶的消融情况进行监测,直至消融范围比病灶大0.5~1 cm;在穿刺上采用单针固化;直至固化范围能够将病灶完全覆盖且超过病灶边缘0.5~1 cm。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肝功能、术中出血量、3年生存率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其中术后肝功能指标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以及血清白蛋白(ALB)。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如下表1所示。

由上述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ST、ALB以及CHE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ALT以及AST均有所升高,手术切除组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微波消融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LB以及CHE均有所下降,手术切除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微波消融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消融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组治疗前后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年生存率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年生存率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年生存率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微波消融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手术切除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与手术切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对于肝癌的传统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然而其创伤性大、术中出血量多,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较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波消融技术凭借其安全性以及微创性开始得到应用[1]。

微波消融治疗主要采用超声进行引导,并将微波电极穿刺于病灶内,并通过微波电磁场中偶极分子的相互摩擦和碰撞,并利用高温对病灶进行灭活,达到治疗目的。在此次临床研究中,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微波消融以及手术切除进行治疗,在肝功能指标变化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ALT以及AST是肝细胞受损程度的反映指标,其数值越高,则表明受损程度越大,此次研究中手术切除组的ALT以及AST增加程度明显大于微波消融组,可见,手术切除在肝细胞的破坏程度上要明显大于微波消融组[2];而CHE以及ALB则是肝脏合成储备功能的反应指标,此次研究显示手术切除组的CHE以及ALB减少程度明显大于微波消融组,可见,手术切除因自身创伤性较大,对肝脏合成储备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3]。微波消融在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均比手术切除组具有优越性,可见,在创伤性以及预后恢复上,微波消融具有更大的优势。然而两种方法在3年生存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即在远期生存率上效果相似[4]。

[

参考文献]

[1] 朱芳来,凌安生.TACE联合PEI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J].安庆医学,2011,2(1):123-124.

[2] 陈英梅,马巧云,王秀臣,等.TACE联合RFA和CIK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护理[J].当代医学,2009,2(23):111-112.

[3] 朱敏,徐浩.TACE联合无水酒精碘油乳剂注射治疗肝细胞癌的新进展[J].当代医学,2012,2(6):203-204.

篇(3)

【关键词】输血救治;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析

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在临床上具有病情发展快的特点,临床症状不显著,病程相对较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相关研究显示,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与微循环障碍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对于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患儿,临床上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2],防止患儿因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出现不可逆转的局面,导致死亡。相关研究显示,输血在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临床治疗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改善患儿的休克症状。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70例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输血救治,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70例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有43例,女性患儿有27例。年龄范围为3个月到8岁,平均年龄为5岁。患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脸色苍白、烦躁、脉搏细速以及寒战等症状。原发病中,阑尾穿孔有32例,肠套叠有25例,绞窄性肠梗阻有10例,其他有3例。所有患儿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外科诊疗常规》中外科感染休克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儿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3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的基础治疗,包括酸中毒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原发病灶清除、利尿治疗、抗生素治疗、激素治疗以及强心治疗。使用清蛋白、右旋糖酐以及林格液进行静脉滴注。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增加输血救治,剂量为新鲜全血100毫升到400毫升。

1.3 临床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于体温恢复正常、脸色红润、功能反应恢复、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消失的患儿评定为休克好转。症状以及体征没有明显改善迹象或者病情加重的患儿,则判断为无效。部分患儿因病情出现不可逆转的情况,家属选择放弃治疗,则将其归类为自愿放弃治疗组别。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儿经过相应的治疗,临床效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组35例患儿,好转例数为25例,无效为8例,自愿放弃治疗为2例,救治成功率为71.4%;对照组35例患儿中,好转例数为18例,无效例数为12例,自愿放弃治疗为5例,救治成功率为51.4%;实验组患儿在成功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上,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是一种感染性休克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在60年代,微循环障碍研究开展,表明休克的发病机制与微循环障碍有关[3],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细胞以及分子的研究工作也不断开展。感染性休克的诱因主要与多种因素有关,在临床治疗工作上,基本措施是对感染灶以及炎症介质进行消除,并纠正血管的通透性和酸中毒,另外还需要对血管进行扩容,通过输血,从而使新鲜血液中的补体、纤溶系统、激肽以及凝血因子能够有效抑制休克联动环节[4]。同时,还能够有效消除氧自由基,中和和吸附内毒素、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以及花生四烯酸的代谢物质,对休克的逆转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因此对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患儿的输血救治,有利于血容量的扩容,并通过对内毒素、炎症介质以及氧自由基的中和,改善炎症介质对机体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干扰素以及II42参与了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在新鲜血液中则不存在这些物质,少量的新鲜血液输注就能够对休克患儿的症状进行改善和逆转。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70例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上增加输血救治,35例患儿中好转患儿达25例,救治成功率达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鲁海燕.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3,3(03):129-130.

[2] 李知.27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分析[J].吉林医学,2011,2(03):123-124.

篇(4)

关键词:羌虫病;血小板减少;关系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在临床上,羌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感染病,发病诱因主要是机体因羌螨幼螨的叮咬导致羌虫病东方体传播所致。羌虫病的起病急,患者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淋巴结肿大,同时合并有皮疹、焦痂以及溃疡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36例羌虫病患者与健康者进行血小板计数以及血小板压积比较,旨在为羌虫病感染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研究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36例羌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龄范围为3~77岁,平均年龄为(44.2±12.4)岁。病程为5~28 d,平均病程为(15.2±2.3)d。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确诊为羌虫病,将其设为实验组。同期抽取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健康者有16例,女性健康者有14例。年龄范围为23~50岁,平均年龄为(37.2±12.3)岁。

1.2临床症状 羌虫病患者均存在发热症状,体温为38℃~41℃。有20例患者合并有眼结膜充血,有12例患者合并头痛,有10例患者合并肝脏疼痛,有13例患者合并咳嗽以及咳痰,20例患者合并乏力,8例患者合并畏寒,22例患者合并焦痂,24例患者合并淋巴结肿,4例合并胸闷。

1.3方法 成年患者采用四环素进行治疗,剂量为500 mg,4次/d,口服治疗;儿童患者采用罗红霉素进行治疗,剂量为50 mg,2次/d,口服治疗。对患者的体温密切监测,体温恢复正常后,将剂量减半。对于存在严重肺损伤的患者,需要增加波尼松治疗,严重肝损伤患者增加多烯磷脂酰胆碱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治疗前两组对象的PLT以及PCT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对象PLT以及PCT比较:实验组36例的PLT(×109/L)及PCT(%)值分别为(88.31±62.12)和(0.092±0.072);对照组36例PLT(×109/L)及PCT(%)值分别为(231.22±66.21)和(0.196±0.022),见表1。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PLT以及PC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后两组对象的PLT以及PCT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两组对象的PLT以及PCT比较,实验组36例的PLT(×109/L)及PCT(%)值分别为(210.21±98.21)和(0.188±0.011),对照组36例PLT(×109/L)及PCT(%)值分别为(231.22±66.21)和(0.196±0.022),见表2。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PLT以及PCT与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此次研究,我院对收治的36例羌虫病患者以及30例体检健康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前,羌虫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血小板压积(PCT)相比健康者要低。在经过治疗后,两组的血小板计数以及血小板压积则不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可见,羌虫病感染会导致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及血小板压积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羌虫病病原体在进入人体后,残留的毒素对各个脏器造成影响,引起炎性病变。机体在外来病原体侵袭后,血小板被破坏或者消耗较多时,骨髓会发挥备用机能,因此新生且体积大的血小板数量会增加,因此则表现出PLT下降。

综上所述,羌虫病感染患者临床上会出现PLT以及PCT下降,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和依据[2]。

参考文献:

篇(5)

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40例喘憋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儿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喘憋性肺炎患儿进行综合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显著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喘憋性肺炎临床护理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93-02

小儿喘憋性肺炎的发病群体主要集中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群体[1],多为2个月到6个月,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病原体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致病因素主要是因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有关。患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喘憋,合并有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发热[2]。病变位置主要为终末支气管以及肺泡内部,患儿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容易引发心力衰竭。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护理干预也很重要。此次临床研究中主要对收治的40例喘憋性肺炎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进行干预,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40例喘憋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有23例,女性患儿有17例。年龄范围为2个月到17个月,平均年龄为6个月。患儿在临床上均表现为心率加快、肝脏增大、尿少、呼吸急促以及喘憋等症状。所有患儿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喘憋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有12例患儿为普通型,28例患儿为重型。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儿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儿则采用综合护理进行干预,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1)心理护理:疾病会给患儿带来较为严重的心理压力,患儿一般表现为紧张、不安以及恐惧等心理反应,出现哭闹和沉默现象。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并对患儿的病情以及疾病的知识进行讲解,从而降低患儿的心理负担,缓解患儿不安的情绪。另外还需要保持患儿护理环境的舒适和卫生,交流过程中态度保持亲和,动作保持轻柔,从而拉近护患关系。

(2)病情观察: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包括患儿体温、呼吸、脉搏、咳喘、血样饱和度以及面色。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汇报医师并进行处理。患儿出现心力衰竭时,呼吸困难发展加快,喘憋期间呼吸浅快,合并有呼气性喘鸣,呼吸频率为每分钟60次到80次,心率明显增加,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同时对患儿的尿量进行观察,从而了解心衰的纠正情况。护理人员需要认识和了解心衰的典型症状和表现,从而及时发现和治疗。

(3)呼吸道护理:患儿抬高床头30°到60°,有利于患儿呼吸以及分泌物的排除,使用支气管解痉剂以及祛痰剂对患儿进行吸痰,保持口腔内部的干净,改善患儿的呼吸。定期对患儿背部进行轻微叩击,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患儿病情稳定后,进行间断雾化吸入,药物一般采用布地奈德以及硫酸沙丁胺醇混悬液。

(4)输液护理:输液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剂量进行控制,合理调节输液的滴速,可以使用输液泵进行输液,滴速控制在每分钟15滴以下。药物配伍要遵循相关规定,抗生素药合理使用。

(5)饮食护理:患儿饮食主要以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为主。多饮水,保持呼吸道粘膜的湿润,有利于粘膜病变的修复,改善纤毛运动,从而抑制分泌物的干结,有利于痰液的排出。饮食选择坐位,注重少吃多餐。

(6)环境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病室环境进行设置和安排,以温馨舒适为主调,体现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病室的光线要充足,面积宽敞,并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床单和被褥要勤洗勤换。对患儿落实保暖措施,防止患儿着凉。温度控制在18℃到22℃,湿度控制在50%到60%。轻抚患儿,动作保持轻柔。对患儿的皮肤以及口腔进行护理,及时擦拭患儿的汗液。

1.3统计学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小儿喘憋性肺炎在临床上需要加大治疗力度以及护理力度,从而防止疾病的继续发展,引发心衰,加大患儿的死亡率[3]。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40例喘憋性肺炎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从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输液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环境护理对患儿进行干预,护理过程注重人性化,以“以人为本”作为护理工作的理念,护理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彭玉华,王晓忠.小剂量多巴胺、酚妥拉明泵注治疗婴幼儿喘憋性重症肺炎61例[J].吉林医学,2010,31(25):356—357

篇(6)

【关键词】

益宫颗粒;产复康颗粒;产后恶露不绝;子宫三径产后恶露不绝是中医产科临床常见病,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西医多称为“子宫复旧不全”,为妇产科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近些年,随着剖腹产比例增多,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科室采用益宫颗粒治疗产后恶露不绝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选择产后恶露不绝(气血亏虚挟瘀证)患者入组124例,治疗组、对照组完成研究病例分别为63例、61例;试验组年龄最大41岁,最小22岁,平均(28.34±4.13)岁;对照组年龄最大40岁,最小20岁,平均(27.86±4.01)岁。治疗前两组病情分级情况比较,试验组63例,痊愈42例,显效10,有效8,无效3例;对照组61例,轻度5例,41例,中度8例,重度15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中药新药治疗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有关内容制定。中医诊断标准:产后血性恶露持续21天或以上仍淋漓不断者。主证:产后恶露持续21天或以上仍不净,量少淋漓不断或量较多者。西医诊断标准属于子宫复旧不全者,即可诊断本病。

1.3 治疗方法 观察期间禁止使用与本病相关的其他治疗药物。用药方案:试验组:益宫颗粒,10 g/次,3次/d。同时服用产复康颗粒模拟剂,10 g/次,3次/d。对照组:产复康颗粒模拟剂,20 g/次,3次/d。治疗结束后随访42~60 d。在研究病历记录药名(或其他疗法名)、用量、使用次数和时间等,以便总结时加以分析和报告。

1.4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治疗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4级:①痊愈:服药5 d内恶露净止,各种中医症状消失,证候疗效率>90%;②显效:服药5 d内恶露明显减少(较原来减少2/3以上),中医症状明显减轻,65%≤证候疗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t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B超检查情况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通过B超检查子宫三径情况比较,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具有明显改善子宫复旧的作用。组间比较,也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子宫复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临床疗效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产后恶露不绝属于现代西医诊断的子宫复旧不全,本病的发生原因较多,最常见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有宫内胎盘胎膜残留,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内膜炎,剖宫产切口愈合不佳等。现代西医虽可给予抗炎缩宫止血及对症治疗,但些治疗势必会影响产妇哺乳。而中医药治疗,以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入手,不但效果显著,且安全有效。

中医学认为产后恶露不绝是因冲任失调,气血运行失常,血液瘀阻胞宫而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总司阴液。冲任功能正常,气血调和,则胞宫缩复正常,恶露排出应按时而止。若产后冲任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则恶露淋漓不断。恶露不绝气虚血瘀关系最为密切。产伤气虚又操劳过度则正气耗损,无力摄血助血而致瘀血停滞。因而该病基本发病机理为气血亏虚挟瘀,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扶助正气,益气养血,固本求源。

益宫颗粒由陕西健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该药由黄芪、当归、续断、党参、益母草、丹参、败酱草、香附等中药组成。方中黄芪、当归有益气养血之功,香附、丹参、益母草、降香、败酱草可行气活血止痛,党参、续断则能健脾补肾以增机体之正气。总之,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免疫,增强抗病毒,促进集体代谢,抗菌及抑制病毒等作用[1];当归、续断可降低子宫平滑肌的自发收缩活动,降低其收缩幅度和张力[2,3]。益母草有明显促宫缩、促子宫复旧和催乳作用[4]。丹参、败酱草则有抗凝、止痛,镇静,抑菌,消炎等作用[5,6]。通过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益宫颗粒治疗气血亏虚挟瘀证产后恶露不绝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可以作为临床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多,恶露时间长的首选药,是值得在产褥期临床推广的一种中成药制剂。

参 考 文 献

[1] 笪红英,中西医治疗产后恶露不绝60例,河南中医,2008,28(4):42.

[2] 黄伟晖,宋纯清.当归的药理和化学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01,26(3):243.

[3] 晏媛,郑萍.续断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中医药研究,2002,18(5):53.

[4] 文仲碧.试析益母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中外医疗,2009,(13):70.

篇(7)

【关键词】复方浙贝颗粒;阿霉素;外周血象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04-02

复方浙贝颗粒由浙贝母、汉防己、川芎三味中药组成,前期临床研究已经证明,复方浙贝颗粒配方(颗粒饮片配方)能够明显提高急性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并可以舒缓抗白血病药物特有的不良反应[1,5]。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安全使用,我们进行了复方浙贝颗粒影响阿霉素导致BALB/c-nu裸鼠外周血象下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复方浙贝颗粒(CZBG,浙贝母、汉防己、川芎)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按照中药新药研发规范制备并提供;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doxorubicin,阿霉素)由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4359);清洁级BALB/c-nu裸鼠60只,8-10周龄,雌雄各半,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许可证号:SCXK(京)2005-0013),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层流级动物室饲养。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与给药:60只裸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阿霉素、CZBG高剂量联合阿霉素、CZBG中剂量联合阿霉素、CZBG低剂量联合阿霉素5组,每组各12只小鼠。其中,生理盐水灌胃,0.2ml/10g,每日一次,连续14天;阿霉素腹腔注射给药,1mg/kg(按成人40mg/m2•d换算),隔日一次,连续7次;CZBG高剂量(8g/kg,临床用药剂量的14倍)、CZBG中剂量(4g/kg,临床用药剂量的7倍)、CZBG低剂量(2g/kg,临床用药剂量的3.5倍)分别予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14d。

1.2.2 外周血象检测:分别于给药前1d(给药当日记为实验第1天)、实验第7d和第14d取小鼠尾静脉血0.1ml,抗凝处理后用日本SWSMEX公司SF3000型血液分析仪检查外周血象。

1.2.3 统计学方法:各分组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0.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实验结果

2.1 小鼠一般状况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动物精神状态良好,饮水、觅食等活动均正常,皮毛有光泽;阿霉素组和CZBG高、中、低剂量联合阿霉素组实验动物精神状态均较差,饮水、觅食活动减少,其中,以阿霉素组最为明显。实验期间各组无动物死亡。

2.2 外周血象检测结果

2.2.1 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实验前各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14d除CZBG低剂量组外,其它各组WBC均有升高趋势。各组治疗前后以及各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检测结果见表1。

2.2.2 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实验前各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但与实验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d除阿霉素组、CZBG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均有升高趋势。各组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检测结果见表2。

2.2.3 对血红蛋白值的影响:实验前各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但与实验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dCZBG各剂量组与第7d比较均有所恢复。各组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GB检测结果见表3。

2.2.4 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实验前各组血小板(Platelet,PLT)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除阿霉素组外,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但与实验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d实验各组已恢复治疗前水平。各组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检测结果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造血组织恶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白血病发生率约为3/10万-4/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高发性肿瘤之一。在白血病综合治疗方案中,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也是骨髓移植前处理的重要措施。近些年来,抗癌新药与新化疗方案的不断出现,给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使白血病的治疗受益率明显提高。有资料显示,用蒽环类和阿糖胞苷可使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完全缓解(CR)达60%~80%;用长春新碱和泼尼松辅以蒽环类或环磷酰胺可使80%以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达到CR;缓解后应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强化以及维持治疗可使成人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达20%~60%。临床实践证明,化疗的确能使患者治疗受益,但也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骨髓抑制就是其中之一。严重的骨髓抑制可以导致外周血象降低,常引发致命的感染、出血以及其它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抗或者舒缓白血病化疗的不良反应和提高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工作者们非常关注的医疗问题。

阿霉素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软组织肉瘤、成骨肉瘤、横纹肌肉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膀胱瘤、甲状腺瘤、绒毛膜上皮癌、前列腺癌、癌、胃癌、肝癌等常用的化疗药物,其作用的机理是:与肿瘤细胞DNA交叉,联结,抑制DNA复制,并阻断RNA聚合酶的作用,抑制RNA的合成;其细胞毒作用与自由基形成、与肿瘤细胞膜结合并破坏细胞膜有关。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约有60%~80%的患者在用药后10~15d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至最低水平,约21d恢复到正常水平。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①实验前各组WBC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14d除CZBG低剂量组外,其它各组WBC均有升高趋势。②实验前各组RBC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实验第14d除阿霉素组、CZBG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均有升高趋势。③实验前各组HGB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实验第14dCZBG各剂量组与第7d比较均有所恢复。④实验前各组PLT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除阿霉素组外,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实验第14d实验各组已恢复治疗前水平。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CZBG虽没有明显舒缓阿霉素导致的实验小鼠外周血象下降效应,但至少不会引起化疗期间外周血象下降。然而,白血病化疗期间应用CZBG对外周血象是否具有保护效能以及对肝肾功能是否有影响,仍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伟,胡凯文,苏伟,孙颖立,陈信义,梁冰.浙贝母散剂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63-65

[2] 孙颖立,李梅,胡凯文,李伟,陈信义.浙贝母散剂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6):515-516

[3] 李冬云,叶霈智,田劭丹,等.浙贝及其配方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8):1449-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