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1: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安全服务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网络安全 J2EE JavaBean 主动防御
随着数据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经在电力通信、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提高了网络用户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便捷性,进而提高了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
1 网络安全管理面临的现状
(1)网络攻击渠道多样化。
(2)网络安全威胁智能化。
2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导出系统的逻辑业务功能,系统需求分析过程中详细的对网络安全管理的管理员、用户和防御人员进行调研和分析,使用原型化方法和结构化需求分析技术导出了系统的逻辑业务功能,分别是系统配置管理功能、用户管理功能、安全策略管理功能、网络状态监控管理功能、网络运行日志管理功能、网络运行报表管理功能等六个部分:
(1)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配置管理功能分析。
(2)用户管理功能分析。
(3)安全策略管理功能分析。
(4)网络状态监控管理功能分析。
(5)网络运行日志管理功能分析。
(6)网络运行报表管理功能分析
3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服务器设计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部署与运行过程中,其采用B/S体系架构,是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分布式管理系统,因此结合系统采用的架构,本文对系统服务器进行了设计,以便能够更好地部署相关的网络软硬件环境。网络拓扑结构部署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态内容和静态内容两种模式,系统软硬件平台部署策略也分为两种,分别是静态系统部署和动态系统部署,如图1所示。
3.2 系统架构设计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该架构包括三个层次,分布式表示层、业务功能处理层和数据功能处理层,其适应现代互联网的发展需求,用户仅仅需要在浏览器上安装一些插件或使用简单的浏览器就可以登录管理系统,并且向管理系统发出各种通信管理实时数据监控逻辑业务请求,以便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完成互联网安全监控需求。
(1)表示层。
(2)业务功能处理层。
(3)数据功能处理层。
4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实现
4.1 系统实现工具环境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J2EE面向对象技术,实现环境采用Eclipse集成开发平台,数据库采用MySQL服务器,Web业务处理采用Tomcat服务器。本文对系统实施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导出了系统的逻辑业务功能,同时给出了系统的基本业务流程。为了能够实现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本文在以下环境下实现了系统的各个逻辑业务功能,并对其进行了部署。
4.1.1 硬件服务器硬件要求
系统运行的服务器CPU最低配置为PIII 800,建议配置现代主流的双核、四核CPU。内存最低配置为512M,建议内存配置在1G以上;系统服务器硬盘最低配置为80G,建议配置为120G以上。
4.1.2 服务器软件需求
Tomcat服务器:系统采用新型的B/S体系架构,为了易于维护和管理,Web服务器采用Tomcat服务器,其能够提供WWW、FTP等服务。
操作系统:由于系统的操作界面需要具有友好交互的特性,因此要求操作系统支持图形化界面显示,建议采用Window XP系统以上,具有集成网络、系统容错和高安全性的特点。
数据库服务器:本文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微软开发的MySQL数据库。
系统开发环境: 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4.2 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策略
网络运行过程中,安全管理系统可以采用主动、纵深防御模式,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预警、响应、保护、防御、监测、恢复和反击等六种关键技术,从根本上转变信息系统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改善系统操作规范性,进一步增强网络安全防御性能。
(1)网络安全预警。
(2)网络安全保护。
(3)网络安全监测。
(4)网络安全响应。
(5)网络恢复。
(6)网络安全反击。
4.3 网络安全防御策略管理功能实现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是网络安全防御的关键内容,需要根据网络安全防御的关键内容设置网络访问的黑白名单、应用封堵、流量封堵、行为审计、内容审计、策略分配等功能。
5 结束语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攻击渠道逐渐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等特点,并且网络攻击威胁潜藏的周期更长,安全威胁的感染速度更加迅速,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本文通过对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现状进行分析,导出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并且对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服务器和系统架构进行了设计,描述了系统实现的核心技术,构建了一种多层次、深度安全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喜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其安全技术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4(14):215-216.
[2]赵勤.使用移动存储安全管理系统助力网络安全[J].信息系统工程,2014, 2(2):87-87.
关键词 网络安全实验 课程教学 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我院为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网络通信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了网络安全实验这门选修课,因为开设时间较短,教学过程还处于探索阶段。网络安全实验教学这门课无论在掌握计算机学科理论,还是锻炼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实验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实践操作过程。网络安全实验课程的内容比较集中在P2DR模型中说涉及的网络安全防御、检测、响应三大领域,以满足在现实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同网络安全问题。因此,本文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平台的建立,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上对网络安全实验教学进行探索。
1 实验平台搭建
首先是虚拟机技术在实验中的使用,网络安全实验中的实验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所以我们采用了虚拟机来进行实验,在网络安全实验中,需要模拟网络攻击,使学生掌握怎样防御的同时,也了解攻击技术。所以在实验中我们首先安排了Vmware虚拟机的安装与配置。在虚拟机中我们安装windowsserver2003服务器版操作系统,并且配置开启相关服务。
因为硬件条件有限,所以我们的大量实验还只能在虚拟机上进行,但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网络安全技术,我们在综合实训中还是建立了基础的网络攻防实验环境。
2 实验项目设计
在我国,高校是培养网络安全人才的核心力量。网络攻击与防护是网络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内外各个高校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所以在实验项目设计上我们体现了实用性为主的观念,要在实验中更多的体现未来学生毕业后,会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所以设置了以下实验:
(1)安装Vmware虚拟机,并配置完整的网络环境。配置完善win2003server虚拟环境,为以后的实验搭建平台,习和掌握Vmware虚拟机的安装与配置,以建立网络攻防平台。
(2)加密原理与技术,利用不同技术进行加密。了解和掌握各种加密方法,以实现信息加密。学习和掌握密码技术,利用密码技术对计算机系统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保护实验,实现网络安全中的数据信息保密。
(3)PPPoE的网络通信原理及应用。学习和掌握基于PAP/CHAP的PPPOE的身份认证方法。学习和掌握利用身份认证技术对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各种资源进行身份认证保护实验,实现网络安全中的信息鉴别。
(4)掌握Windows系统中基于PPTV VPN的功能、配置与使用操作。学习和掌握如何利用防火墙技术对网络通信中的传输数据进行鉴别和控制实验。
(5)学习掌握Windows系统中NAT防火墙的功能、配置与使用操作。学习和掌握网络通信中的合法用户数据信息的传输,以实现网络安全中的保密性、鉴别性和完整。
(6)学习和掌握Superscan扫描工具对计算机进行端口扫描的方法,操作应用。学习和掌握各种网络安全扫描技术和操作,并能有效运用网络扫描工具进行网络安全分析、有效避免网络攻击行为。
(7)学习和掌握如何利用Wireshark进行网络安全监测与分析。学习各种网络监听技术的操作实验,能利用网络监听工具进行分析、诊断、测试网络安全性的能力。
(8)学习和掌握Snort网络入侵监测系统的安装、配置和操作。学习和掌握Snort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操作与应用实验。
3 综合实训
为了让学生能适应真实的网络环境,使之更贴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最后我们设计了综合实训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网络通信系统中综合运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设计一个整体的网络安全系统。分析公司网络需求,综合运用网络安全技术构建公司网络的安全系统。通过一个实际网络通信系统中的综合运用,实现整体系统的有效设计和部署。
学生分组进行实训,分为防御组与攻击组,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让防御组的同学在局域网环境下搭建服务器靶机,并让防御组的同学配置VPN、NAT防火墙的技术并搭建SNORT入侵检测系统。攻击组同学操作学生终端尝试攻击服务器靶机,使用ARP欺骗等技术。防御组的学生使用Wireshark网络监听查看ARP欺骗源地址,并解决该威胁。
4 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成为重中之重,为了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实验必须贴近真实存在的案例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网络攻防水平,使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新技术,而使用综合实训这种方式,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常晋义.网络安全实验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随着全球信息化程度的加深,CDN已经成为互联网上向用户提供服务的重要系统之一,一方面由于CDN位于内容源站和终端用户之间的特殊物理位置,能够抵御一部分对源站的安全攻击,从而提高源站的安全性;另外一方面,随着CDN越来越多地服务于重要国家部门、金融机构、网络媒体、商业大型网站,并经常承担奥运会、国庆等重大活动,保障CDN自身的安全性、确保源站信息内容安全准确地分发给用户也非常重要。一旦CDN出现业务中断、数据被篡改等安全问题,可能对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造成大范围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标准工作开展背景
一直以来,国际国内缺乏专门的标准明确CDN应满足的安全要求,今年《互联网内容分发网络安全防护要求》和《互联网内容分发网络安全防护检测要求》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ChinaCommunications StandardsAssociation)立项,“电信网安全防护标准起草组”讨论了征求意见稿,相信CDN安全的标准化工作,能对促进CDN服务商规范安全地提供服务,从整体上提高CDN行业的安全防护水平提供指导。
美英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的相关内容,制订了彩虹系列、BS7799、ISO27001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安全标准。随着通信网络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与日俱增,这些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通信网络安全,并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相继了中办【2003】27号《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1号《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文件指导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近五年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指导通信网络从业务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设备安全、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安全等各方面加固,提高了通信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性,也促进了通信行业安全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工作逐步深入规范开展,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增值运营企业的安全防护试点,率先对新浪、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万网、空中信使运营管理的网络单元进行定级备案、安全符合性评测和风险评估。
2011年,“电信网安全防护标准起草组”组织研究起草《互联网内容分发网络安全防护要求》和《互联网内容分发网络安全防护检测要求》等8项安全防护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蓝汛、网宿、清华大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中国互联网协会等单位研究人员参与了标准的起草,目前这两项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在CCSA讨论通过。
根据《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按照各通信网络单元遭到破坏后可能对国家安全、经济运行、社会秩序、公众利益的危害程度,由低到高可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因此《互联网内容分发网络安全防护要求》明确了一级至五级CDN系统应该满足的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级别越高,CDN需满足的安全要求越多或越严格。《互联网内容分发网络安全防护检测要求》明确了对CDN进行安全符合性评测的方法、内容、评价原则等,有助于深入检查企业是否落实了安全防护要求。
CDN安全防护内容
CDN位于内容源站与终端用户之间,主要通过内容的分布式存储和就近服务提高内容分发的效率,改善互联网络的拥塞状况,进而提升服务质量。通常CDN内部由请求路由系统、边缘服务器、运营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组成,CDN外部与内容源站以及终端用户相连。CDN是基于开放互联网的重叠网,与承载网松耦合。
CDN主要是为互联网上的各种业务应用提供内容分发服务,以显著提高互联网用户的访问速度,所以保障CDN分发的数据内容安全和CDN业务系统安全至关重要,保障CDN的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安全,有效实施灾难备份及恢复等也是CDN安全防护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因此CDN的安全防护可从数据内容安全、业务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安全、灾难备份及恢复几方面考虑。
(1)CDN数据内容安全
为保障CDN分发的数据内容安全,需要确保CDN与源站数据内容一致,并进行版权保护,记录管理员的操作维护并定期审计,一旦发现不良信息能够及时清除,同时提供防御来自互联网的网络攻击并对源站进行保护的能力。
数据一致性:CDN企业提供对内容污染的防御能力,识别和丢弃污染的内容,保障重要数据内容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保证CDN平台内部传输数据的一致性;防止分发的内容被非法引用(即防盗链)。
版权保护:按照源站要求提供内容鉴权、用户鉴权、IP地址鉴权、终端鉴别以及组合鉴权等方式对源站内容进行版权保护。
安全审计:记录管理员(含源站管理员和CDN系统内部管理员)对CDN系统的管理操作,留存日志记录并定期审计。
不良信息清除:一旦发现CDN系统内部含不良信息,应在内容源站或主管部门要求时间内,完成全网服务器屏蔽或清除不良信息。
防攻击和源站保护:引入CDN后不应降低内容源站的安全水平,同时CDN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对内容源站的抗攻击保护。
(2)CDN业务系统安全
为保障CDN的业务系统安全,需要从结构安全、访问控制、入侵防范等方面进行安全保护,另外鉴于请求路由系统(即DNS系统)在CDN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DNS系统存在脆弱性,需要保障请求路由系统的安全。
结构安全:CDN企业在节点部署时应考虑防范安全攻击,如为服务器单节点服务能力留出足够的冗余度、配置实时备份节点等。
访问控制:对管理员操作维护进行身份认证并进行最小权限分配,从IP地址等方面限制访问。
入侵防范:关闭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CDN能够抵御一定的安全攻击并快速恢复。
请求路由系统安全:部署多个内部DNS节点进行冗余备份,并对DNS进行安全配置。
(3)CDN基础设施安全
保障CDN的基础设施安全,可从主机安全、物理环境安全、网络及安全设备防护等方面进行保护。
主机安全:企业对CDN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访问进行访问控制,记录操作并定期进行安全审计;操作系统遵循最小授权原则,及时更新补丁,防止入侵;对服务器的CPU、硬盘、内存等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处置告警信息。
物理环境安全:机房应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对机房访问应进行控制,防盗窃、防破坏、防雷击、防火、防水、防潮、防静电、温湿度控制、防尘、电磁防护等方面均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并确保电力持续供应。
网络及安全设备防护:IP承载网需要从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保护与恢复、网络攻击防范等方面进行保护。
(4)CDN管理安全
规范有效的管理对于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可从机构、人员、制度等方面进行保障,同时应将安全管理措施贯穿系统建设、系统运维全过程。
机构:通过加强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授权审批、沟通合作等形成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机构。
人员:在人员录用、离岗、考核、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外部人员访问等环节加强对人员的管理。
制度:对重要的安全工作制订管理制度,确保制度贯彻执行,根据安全形势的变化和管理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安全制度。
安全建设:在系统定级备案、方案设计、产品采购、系统研发、工程实施、测试验收、系统交付、选择安全服务商等环节进行安全管理,分析安全需求、落实安全措施。CDN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CDN时,应当同步建设安全保障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和投入运行。安全保障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费用,需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安全运维:在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对物理环境、介质、网络、业务系统、安全监测、密码、备份与恢复等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对恶意代码防范、安全事件处置、应急预案制订与演练的管理。
(5)灾难备份及恢复
可通过配置足够的冗余系统、设备及链路,备份数据,提高人员和技术支持能力、运行维护管理能力,制订完善的灾难恢复预案,提高CDN企业的抗灾难和有效恢复CDN的能力。
冗余系统、设备及链路:运营管理系统、请求路由系统等核心系统应具备冗余能力,在多个省份备份,发生故障后能及时切换;CDN设备的处理能力应有足够的冗余度;核心系统间的链路应有冗余备份。
备份数据:系统配置数据、源站托管数据等关键数据应定期同步备份。
人员和技术支持能力:应为用户提供7×24小时技术支持,员工应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才能上岗。
运行维护管理能力:运维人员应能及时发现系统异常事件,在规定事件内上报企业管理人员、客服人员,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工作。
灾难恢复预案:应根据可能发生的系统故障情况制订详细的灾难恢复预案,组织对预案的教育、培训和演练。
CDN标准展望
2011年制订的CDN标准还只是一个尝试,目前《互联网内容分发网络安全防护要求》和《互联网内容分发网络安全防护检测要求》仅对作为第三方对外提供互联网内容分发服务的CDN提出安全防护要求和检测要求,随着后续CDN安全防护工作的深入开展、CDN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断变化,CDN安全防护标准还会不断修订完善。
关键词:校园网;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09
因特网逐年普及,各类学校对于网络的使用也更是广泛,校园网的建设对于教育教学具有深远意义,因而保证其信息安全尤为必要。但是,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却着实令人堪忧,其突出的安全问题值得研究分析。所以,基于当前现状,在校园网络中对其安全问题实施防火墙技术是当前最为普遍的建设性技术。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结合当前计算机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当仁不让的核心技术就是防火墙技术,同时,对防火墙技术现状的分析研究,对其做出未来的发展设想也是很必然的。
1 校园网络安全
1.1 校园网络的安全需求
校园网对于网络安全的需求是很高的,是全面的,通常表现形式为:网络安全隔离,网络安全漏洞;有害信息过滤等多种多样。校园网络对于其网络安全正常可靠运行的需求是很大的,总之,校园中整个网络的全面性运行的前提是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做支持,方案制定之后继而合理的实施在网络安全上面,这对于分析和研究校园网络的安全尤其有必要。与学校而言,制定一套安全管理方案和设备配备方案是最科学的,以此来保证校园整个网络的全面安全可靠运行。
1.2 校园网络面对的安全威胁
针对校园网络的安全威胁,总结来说,包括冒充合法用户,病毒与恶意攻击,非授权进行信息访问,或是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等。另一方面,对校园网络安全性构成威胁的还有因特网自身的因素,类似网络资源的性质,其资源信息良莠不齐,各式各样,一旦没有进行过滤筛选就放到网络上,一定会造成校园网络安全威胁,其中包含的大量流量资源,造成了网络堵塞,缓慢不运行的上网速度,大量的非法内容出入,并且对于校园生活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2 防火墙技术概述
2.1 包过滤类型防火墙
防火墙技术总体来讲就是一系列功能不一的软硬件组合,其功能通常包括存取,控制等,它工作的原理就是在校园网以及因特网之间进行访问控制策略的设置,从而决定哪些内容可被读取,哪些内容被控制在浏览页之外,如此一来,就保护了校园网络内部非法用户非法内容的入侵。防火墙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数据组进行控制,只对合法的内容加以释放,过滤掉网络杂质。
包过滤类型的防火墙技术工作原理是直接通过转发报文,工作领域是IP层,这是网络的底层,在合适的位置对网络数据进行有选择的过滤,有一个形象的称号称呼这一防火墙技术即为“通信警察”。包过滤防火墙对每一个传入保的基本信息进行浏览,进行过滤,一般查询内容都包括源地址、协议状态等,这些基本信息一般性情况下都能对其内容做出大致统筹,然后与系统源设定的信息规则进行比照,指引可行性信息,拦截网络垃圾。
包过滤类型的防火墙其优点显而易见,其选择性过滤的功效着实对于校园网络安全做出了保障,并且,这一类型的防火墙技术产品通常是廉价的,有效的,安全的,现在学校一般比较通用,这一手段的运行过程完全透明,并且其运行效率,工作性能也是很高,总体来讲,就是指其性价比很是惊人。然而,其必然伴随着不少的缺陷,尚未达到很完美的境地,类似于包过滤类型的防火墙技术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性,对于其网络欺骗行为不能进行彻底的制止,而且有些协议的数据包压根不适合被过滤,譬如“RPC”、“X-WINDOW”等。
2.2 服务器类型防火墙
防火墙技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在网络周边建立相关的监控系统,以此来保障网络安全,达到网络可靠运行的目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系统策略来进行网络安全检测,继而改变穿过防火墙的数据流,来达到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目的。由于校园网络与防火墙的工作环境特别兼容,因而,学校网络实现信息安全的一大重要保障就应当是采用实施防火墙技术。
服务器类型的防火墙就是基于服务器,服务器是一种程序,其主要形式就是客户处理在服务器的连接请求。当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的连接意图时,它将对此请求进行网络核实,然后将处理完成的信息进行实质性传递,呈现在真实的服务器上,最后对发出请求的客户做出应答。
基于服务器类型的防火墙,虽然其安全性能很高,但是它对于用户而言是封闭的,不透明的,工作时有很大的工作量,对于真实服务器的要求较高,另外,服务器通常是需要身份验证或者是注册的,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影响到期工作的速度。所以,针对这一缺陷,基于服务器类型的防火墙不太适合于高速下的网络监控。总之,防火墙对于网络安全性是有很大的提高作用的,并不能绝对的根除网络安全问题,除此以外,对于网络内部自身攻击或是病毒很难防御。要想保证网络彻底安全,防火墙技术是核心,且需要辅以其他精准措施。
3 校园网络安全方案及优缺点
3.1 专用的硬件防火墙设备
专用的硬件防火墙设备是以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为基础的,这一类型的防火墙速度极快,将校园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做出了极其有效的隔离。通过网络控制,校园内部网络被允许上网,而校园外的网络用户就被隔离,不能直接进行网络访问,当然,也会有其他的网络浏览方式,类似加密然后授权等,这必然有效的保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性。这一方案的防火墙,其特点就是基于硬件,并与路由器做“合体”技术,路由器购置中,便自动植入了防火墙设备,以此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网络安全。但是,尽管这一设备安全,快速,但是如此专业的软硬件一体设备,其价格自然可想而知,非常昂贵。
3.2 服务器及相关防火墙软件
服务器及相关的防火墙软件也能够实现硬件防火墙的基本功能。采用“UNIX系统”以及该系统内部内核自带的IP地址,当然也包括其中的防火墙软件,能够很好的实现硬件防火墙的基本功能。由于当下Windows 2000或是其他的操作系统自身存在着很多的漏洞,致使其对于IP地址的支持能力极为有限,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对于病毒感染,或是漏洞频出的现象不能很好的避免,所以对于这一安全方案,在服务器的选择上尽量避免Windows 2000。服务器常年运行,若要保证校园网络安全,其所有的出口流量等全都需要经过这一服务器,所以方案设备配置时,一个性能高的,经久耐用的专用服务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此加强其工作稳定性。这一配备的投资较为节省,而且性能很好,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园网络安全。因而,针对以上两种方案,学校对投资校园网络建设时,结合财力,性能,需求等多种因素进行防火墙方案选择。
4 结束语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必然伴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跟进,保护其安全就显得尤为迫切,防火墙技术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计算机使用者对于其信息安全的需求,但是防火墙技术作为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它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以及项目还是很多,譬如如何对防火墙技术进行危险系数的评估等技术尚需得到研究开发,总之,防火墙技术为计算机尤其是校园网络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欣.高校校园网络安全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0):45-46.
[2]唐震.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研究[J].硅谷,2013(08):33-34.
实现系统安全风险的全面识别,才能采取有效安全防范策略。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层次化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关注网络安全评估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层次化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方法
引言
从服务和主机重要性角度出发对网络安全态势展开量化评估,将能提供直观安全威胁态势分析图,从而在降低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为管理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相关人员还应该加强该种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方法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
1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研究
所谓的网络态势,其实就是各种网络装备的运行状况,是整个网络当前状态和变化趋势。在用户行为和网络行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网络态势则会随之变化。而网络安全态势则是网络安全状态的变化趋势,对其展开评估需要通过大范围网络监控完成大量网络安全信息的收集。自计算机出现以来,网络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不仅将威胁个人权益,还将威胁国家安全。对网络安全进行评估,则有利于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目前,国内在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方面使用的指标比较片面,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较为单一,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在网络空间状态意识框架建立上,未能完成圆形系统构建,以至于较难实现有效评估网络空间安全性的目标。得到广泛使用的评估方法则为SSARE,可以检测计算机攻击状态及呈现出的态势[1]。而利用IDS日志库开展取样分析工作,则能加深对主机了解,从而完成层次化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体系的建立,继而从网络、主机和服务多方面完成评估。
2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的评估方法
2.1评估模型
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和规模,可以将网络系统划分为网络、主机和服务三个层次,而网络攻击多针对主机提供的特定服务。根据这一特点,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先局部后整体”和“横向关联”的策略开展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工作。采取该策略建立评估模型,可以IDS报警和漏洞扫描结果为原始数据,然后在服务层完成单次攻击对信息安全造成的威胁的评估。通过对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则能够完成量化分析。而DoS类攻击主要会在主机层造成危害,该层别态势由攻击对信息和服务造成的威胁严重程度,需要分别结合单台主机上攻击路径和给服务可用性造成的影响展开评估。完成各主机层态势量化评估后,则可以通过计算态势指数加权和完成网络层态势指数的计算。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每个主机服务潜在的威胁展开全面分析,并对威胁攻击的损失程度、网络宽带占用的数据和可能发起的攻击次数等内容展开分析,以便完成主机系统安全性的综合评定。
2.2定量分析
对于层次化网络来讲,网络服务造成的威胁将成为影响网络的重要因素。其中,威胁程度、严重后果和服务访问量都会对网络服务构成威胁。因为,受攻击时间的影响,服务访问量会产生一定差异性。所以在计算时,需要对时间窗口进行分析,并对具体某个时刻的服务威胁指数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需完成时间段划分。具体来讲,就是将网络时间划分为晚上12点到8点、上午8点到6点、下午6点到晚上12点三个时间段,然后以各时间段的访问量平均值为依据对正常访问量向量进行赋值,即利用1、2、3、4、5分别代表超低级、低级、中级、高级、超高级这四个级别的访问量。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则能够得到正常访问量向量值[2]。在此基础上,需要按照攻击事件严重程度开展一系列调查,以确定威胁指数的有效性,确保评估结果符合合理性标准。从有关研究来看,严重程度分别为1和2的分别发生100次和10次攻击,可以获得一致的威胁指数。所以在计算威胁指数时,应增加攻击严重程度,以免威胁指数计算结果因特殊状态而与现实之间出现偏差。
2.3参数确定
在对各层次的威胁指数进行计算时,需要对各层次的威胁程度指数、重要性权重和网络宽带占有率进行确定。确定威胁程度指数,可以将报警日志中的无效攻击尝试排除在外,从而使评估更加准确。因为,考虑无效攻击尝试,将导致成功攻击次数减少,从而导致攻击威胁指数减小。对网络宽带占有量进行测定,则可以为攻击次数的威胁分析提供依据,因为有效攻击将通过消耗网络宽带导致网络拒绝服务[3]。此外,还要通过评估服务器上数据动态、量变和人为因素进行服务和主机重要性权重的确定。
3结论
使用层次化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评估方法,可以从多个层次直观反映网络安全威胁态势,所以能够帮助网络管理人员更好掌握网络安全动态,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策略。
作者:李智勇 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陈锋,刘德辉,张怡,等.基于威胁传播模型的层次化网络安全评估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06:945~954.
【关键词】校园网络;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66-05
引言
随着国内高校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网规模越来越大,承载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校园网络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随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对校园网的依赖性不断增加,校园网及各类应用系统的服务质量也应不断提高标准和要求,作为一个使用成熟技术和成熟设备的园区网络,网络安全是影响网络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但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大潮中,各高校都已清楚地认识到校园网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在校园网硬软件系统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正是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大规模快速增长,使得对网络的管理难以跟上建设的步伐,而网络管理是软性的工作,是不能够通过统计报表看得出问题或成绩的,因此网络管理工作很难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对滞后的网络管理会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反言之,网络安全防范也是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根据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来分析其成因,并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一套基于分层控制的“IAAPNS”网络安全防范体系,自底向上、由内到外、从技术到管理层面排查高校校园网络中潜在的安全威胁并给出防护建议。
一 高校校园网络的安全隐患及成因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的主干网都是基于TCP/IP协议的以太网,与其他类型的Intranet网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应的安全隐患也就有其特定的成因。目前国内高校校园网络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校园面积广阔,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困难
经过兼并和扩张,高校的校区面积动辄上千亩、几千亩,许多高校还有地域上独立的新老校区,作为楼宇间连线的光纤布线遍布校区各处,而且往往跟其他强电或弱电线缆共用走线沟槽。对这些光纤的管理要涉及基建、后勤等多个部门,需要协调的工作也很繁杂,如果缺少一个明确的安全管理体系,就不容易分清工作界限,在出现突发故障后往往互相推诿,导致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网络畅通。
另外一方面,校园内楼宇繁多,楼字里每几层都会有楼层网络设备间放置汇聚层或接入层网络设备,这些设备间的数量众多,但往往安全防范措施简易,门锁形同虚设,甚至有些设备间连门都没有,极易出现人为破坏或私拉乱接网线的情况,严重影响网络的运行安全。除此以外,雷击等外界原因也容易造成对网络设备的破坏。
2 网络设备种类繁多,不利于统一管理
校园网的建设一般是分批建设,不同批次、不同层次的网络设备使用的规格、品牌往往不尽相同,而这些网络设备的管理软件大多都是基于私有MIB库进行开发,这就造成了很难有一套统一的全网管理软件。病毒或黑客对网络设备进行攻击时,就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应对,常常是在设备瘫痪之后才意识到出现了问题、进行紧急恢复。
3 网络终端数量众多,安全措施薄弱
一般高校的学生人数都是以万计,教师以干计,密集的用户群意味着网络终端的数量巨大,绝大多数网络终端以计算机为主,随着无线的普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成为重要的网络终端设备。数量众多的用户使用计算机或手机的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师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掌握得并不熟练,未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计算机比比皆是。而高校校园网只要一处出现漏洞,整个网络就无安全可言。近年来智能手机上也出现了不少的病毒和木马程序,智能手机的系统安全问题正变得日益严重。
4 系统软件本身并不安全
在目前的校园网环境中,个人终端装机占有率最高的仍然是Windows操作系统,由于使用面广,研究其漏洞的人也就更多,不少黑客都是利用其系统漏洞侵入用户的计算机,再以这些被控制的计算机作为跳板,攻击整个网络。
与个人计算机相比,服务器操作系统漏洞更具有灾难性。服务器的操作系统种类较多,除Windows之外还有Linux、Solaris等Unix系列的操作系统,而高校网络管理人才队伍中,对此类操作系统熟悉的人员比例不高,包括打补丁、差错、优化在内的各种操作系统管理手段很难周全到位。除了操作系统本身,其上所运行的各类服务软件(如IIS、Tomc~等)也存在安全漏洞问题,需要管理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和学习。
5 应用系统的安全漏洞
由于建设成本的考虑,高校的网络应用系统提供商的层次差异很大,有些就是自行组织教师或学生进行开发,缺少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安全规划设计与实现,使得应用系统层面的漏洞层出不穷,这些漏洞很容易成为黑客攻击最直接的目标。还有些高校在建立Web网站时使用了开源程序,这类系统的漏洞更是容易被利用,甚至不懂黑客原理的用户经过几分钟的学习便可以掌握攻击方法。
二 高校校园网络的安全防范体系
由此可见,形成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隐患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也是相互关联的,但目前各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往往采用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解决办法,只从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来应对。网络管理人员每天都在疲于解决各种突发性的网络安全事故,但问题还是与日俱增,网络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现象迫使我们去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案。
为此,针对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的安全现状和威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我们运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提出构建一套名为“IAAPNS”(Integrated Associated Architecture Policy ofNetwork Security,网络安全集成关联架构策略,同时也是体系中六个层次的英语词组首字母组合)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为高校校园网络安全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以求由点到面、由“标”到“本”地系统地解决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该体系从六个层次和角度来阐述网络安全的内容,并分析每个层次可能存在的隐患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其中自底向上的五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安全则融合、穿插于这五个层次之中。整个安全体系的示意图如图l所示。
该体系将现行的高校校园网络安全性划分为5个横向层次和1个纵向层次,在5个横向层次中,最底层的物理安全是基础,网络安全是关键,系统安全、应用安全、信息安全是重点,管理安全是保障。下面分别对六个层次的内容、隐患来源以及应对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1 物理安全(Physical Security)
物理安全,主要工作是防止物理通路的损坏、窃听和对物理通路的攻击(干扰等)。保证高校校园网络和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网络整体安全的前提,通常包括环境安全(系统所在环境的安全保护)、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三个部分。抗干扰、防窃听是物理安全措施制定的重点。目前,物理实体的安全管理已有大量标准和规范,如GB9361-88《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FB2887-88《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50173-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等。
这一层次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自然威胁和人为破坏等方面。自然威胁可能来自于各种自然灾害、恶劣的场地环境、电磁辐射和干扰、网络设备的自然老化等。这些无目的离散事件有时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网络的安全,影响信息的存储和交换。人为破坏则主要来自于高校校园网周边内外的人为性的损坏,这些损坏有时是主观故意的(如学生发泄对网络服务质量的不满而对网络设备或线路进行故意损坏),有时是客观意外的(如园区周边建筑施工导致挖断网络线路)。
面对以上威胁,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层次上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
(1)校园网规划、设计、建设时将物理安全作为重点工作对待,适当提高安全标准,为网络设备或线路搭建防护设施、建立安全控制区域,尽量降低自然威胁可能带来的风险。
(2)加强巡查,将重点网络设备或线路所在地定为安全巡逻必到点,定期安排保卫人员在巡逻时查看网络设备或线路的外观和运行状态(如各种状态指示灯是否正常等),降低人为破坏的几率。
2 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
网络安全主要包括链路安全、传输安全和网络访问安全三个部分。链路安全需要保证通过网络链路传送的数据不被窃听,主要针对共用信道的传输安全;传输安全需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不可抵赖性和可用性等;网络访问安全需要保证网络架构、网络访问控制、漏洞扫描、网络监控与入侵检测等。
这一层次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
(1)通信链路上的窃听、篡改、重放、流量分析等攻击。
(2)网络架构设计问题、错误的路由配置、网络设备与主机的漏洞、病毒等。
相应地应对措施主要有:
(1)在局域网内可以采用划分VLAN(虚拟局域网)来对物理和逻辑网段进行有效的分割和隔离,消除不同安全级别逻辑网段间的窃听可能;若是远程网,可以采用链路加密等手段。
(2)加强网络边界的访问控制。对于有明显安全等级差别的网络区域尽量增加防火墙设备进行隔离。如在校园内网、服务器区域之间设置防火墙;校园网出口处、与Intemet之间设置防火墙。
(3)在交换机上启用DHCP-Snooping技术,使任何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只能动态获得IP地址,同时杜绝未经批准建立的网站通过私自手工设置静态IP地址来架设服务器。
(4)使用IDS(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是近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如记录证据用于跟踪和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实时入侵检测能力之所以重要首先它能够对付来自内部网络的攻击,其次它能够阻止攻击者的入侵。当检测到有网络攻击或入侵时,可以实时发出报警,并详细保存相关证据,以便用于追查或系统恢复。
(5)对网络安全进行定期检测,以实现安全的持续性。可以利用漏洞扫描类的工具软件定期对系统进行扫描,根据扫描结果进行安全性评估,通过评估报告指出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组织专家讨论后给出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
(6)建立网络防病毒系统。在校园网中部署网络版的防病毒系统,统一管理服务器和各类网络终端的防毒软件,定时自动升级与维护,以保护全网不被病毒侵害。通过对网络中的病毒扫描集中控制,建立各种定时任务,统一集中触发,然后由各被管理机器运行,同时可对日志文件的各种格式进行控制。在管理服务器上建立了集中的病毒分发报告、各被管机器的病毒扫描报告、所安装软件的版本等报告,所有病毒扫描状态信息都可由控制台得到。
3 系统安全(System Security)
系统安全即运行在网络上的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客户端主机等具有完整网络操作系统的设备的操作系统的安全。这一层次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因操作系统本身的设计缺陷被攻击者利用从而引发的后果。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而言,半数以上的攻击往往属于这一层次。这一层次的主要应对措施主要有:
(1)更新操作系统、安装补丁程序。任何操作系统都有漏洞,因此,系统管理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监控运行在网络上的各类设备的状态,发现异常应当及时解决、排除故障。对于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而言,主要是更新操作系统的版本,这一类设备主要用于数据交换,因此其内置固化的操作系统往往功能简单、体积很小,厂商的常规做法是新版本的系统,因此只需直接刷新即可。对于服务器、客户端主机等设备,因其主要是用于数据处理,操作系统功能复杂、体积庞大,厂商通常是一些补丁程序来进行更新,因此直接安装即可。
(2)优化系统。现代操作系统往往是多功能、多模块、多组件的,可能一项系统设置可能会影响多个功能,也可能多个选项来共同作用于一个功能。因此,对操作系统进行优化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甚至个别系统的个别选项如果不加以优化可能会被攻击者利用,从而产生威胁。实际当中包括关闭不需要的服务和端口并建立监测日志等。
(3)实行“最小授权”原则,分配正确和合适的权限。仅仅保持系统的版本最新、并做了优化是不够的,试想如果网络上的设备被设置了“123456”这样的密码,而且使用这个密码登录后还是最高权限的系统用户帐号,那么整套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危险可想而知。实行“最小授权”原则(网络中的帐号设置、服务配置、主机间信任关系配置等为网络正常运行所需的最小限度),关闭网络安全策略中没有定义的网络服务并将用户的权限配置为策略定义的最小限度、及时删除不必要的帐号等措施可以将系统的危险大大降低。例如,根据需要设置帐号和权限,并为帐号设置强密码策略是必须完成的工作,如至少应该在8位以上,而且不要设置成容易猜测的密码,并强制用户每个月更改一次密码等等。
(4)及时查杀服务器系统中的病毒、木马和后门程序。
4 应用安全(Application Security)
应用安全主要是针对网络中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服务而提出的,例如Web服务:E-Mail服务、数据库服务、各种业务系统、各种信息系统等等。应用安全的威胁主要有:应用系统缺陷、非法入侵等。这一层次的主要应对措施有:
(1)及时升级和更新各应用软件和信息系统,降低因软件设计缺陷引起的风险。若应用软件或业务系统是高校自行开发,系统的使用部门(往往是业务部门)应联系开发人员及时跟进,发现漏洞及时修补。
(2)对应用软件和信息系统实行身份认证和安全审计。
与系统安全类似,应用软件和信息系统也应对使用者进行分类、分配权限、认证身份并审计各种操作。例如可以按照需要在高校校园网内部建立基于PKI的身份认证体系(有条件还可以建立基于PMI的授权管理体系),实现增强型身份认证,并为实现内容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提供支持。在身份认证机制上还可以考虑采用IC卡、USB-Key、一次性口令、指纹识别器、虹膜识别器等辅助硬件实现双因子或多因子的身份认证功能。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对移动用户拨入的身份认证和授权访问控制。
5 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
信息安全注重的是网络上各类数据、信息的内容安全。这一层次可能的威胁和相应的应对措施有:
(1)植入恶意代码或其他有害信息。一部分攻击者经常采用的攻击方法是扫描网段找到有漏洞的主机,接着使用黑客软件或攻击程序进行刺探,在获得系统权限后将恶意代码植入到在该主机上运行的各应用软件或信息系统中,待其他用户正常使用时发作,或修改页面的内容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部署网页防篡改系统,减少Web站点的内容被恶意更改植入恶意代码或其他有害信息。
(2)垃圾邮件和病毒的传播。目前,电子邮件已经成为垃圾信息和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采用垃圾邮件网关并部署电子邮件反病毒模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危害,缺点是垃圾邮件识别模块和反病毒模块需要经常性升级,在查杀和拦截上有一定的滞后性。
(3)负面舆论导向。高校历来是思想碰撞的场所,网络作为新兴载体己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舆情监督和正面舆论导向将逐渐成为高校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内容。除了采取技术手段进行监督管理外,高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还应与宣传部门一道培养舆论导向的专业人员或学生,主动将信息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
6 管理安全(Administration Security)
目前,部分高校的网络管理人员及其用户的安全意识总的来说较为淡薄,且大多数高校的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机构不健全。上述因素不仅使得校园网络性能下降、运行成本提高,而且还会造成大量非正常访问,导致整个网络资源浪费,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使得网络受到攻击的概率大幅提高。
管理安全是整个防范体系的主线和基础,贯穿于整个体系的始终。如果仅有安全技术方面的防范,而无配套的安全管理体系,也难以保障网络安全的。必须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技术的实施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和执行程度。
网络安全工作可以说是一项群体性的工作,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是网络安全的决定因素,对校园网络用户安全意识的教育是安全防范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形成高校校园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尤其是在病毒泛滥的大环境下,需要通过定期培训、及时通过各种手段病毒预警通知、监督和促使用户尽快打补丁等方法,达到增强师生用户的安全意识,提高必要的安全防范技能的目的。
以上便是我们提出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六个层次,除管理安全层次外,其余五层与TCP/IP协议的层次类似,上一层的安全是建立在其下一层的安全基础之上,下一层的安全是上一层安全的重要保障,层次之间环环相扣,不留安全死角。
本体系中的六个层次也基本涵盖了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将网络安全工作的思路分层次清晰化,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作用。
三 应用效果
重庆理工大学从2001年开始大规模建设校园网络,2003年开始建设数字化校园系统。校园网按照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个层次进行规划设计,共有各类网络设备600多台,接入信息点18000个,活跃用户大约2万人,各类服务器40多台,安装有Windows、Linux和Solaris等操作系统,数据库以Oracle和SQL Server为主。数字化校园系统覆盖办公、教务、学工、人事、财务、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共计有各类系统模块80余个。在大规模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建设前期,缺乏对网络安全的系统认识,在遭遇网络安全事故时,常常只能采取临时性的应对措施。随着网络和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影响网络服务质量的重要根源,网络信息中心的员工几乎天天都在疲于应对各类突发性的网络安全事件。
学校从2008年开始总结网络安全工作的经验与教训,运用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提出网络安全防范方案,形成了“IAAPNS”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并应用到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中,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学校校园网络安全工作进得了明显的成绩(如图2所示):
对网络设备攻击(包括病毒)而导致网络故障的次数由2008年的334次降到2010年的65次,2011年上半年为19次;利用操作系统漏洞(包括Web服务器漏洞)攻击成功次数由2008年的46次降到2010年的6次,2011年上半年为2次;利用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攻击成功次数由2008年的125次降到2010年的43次,2011年上半年为15次。
随着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的加强,网络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如图3所示,用户满意度从2008年61%提升到2010年的73%,2011年上半年为78%。
一、从网络用户增长看待网络安全的意义
据统计,截止2014年,我国网络用户总规模达到了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47.9%,相比2005年,十年间,普及率上涨了五倍。通过增长曲线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网络使用率的增长。同时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量已经超过了传统互联网,使用人数达到了5.57亿,占据整体网络使用的85.8%,这说明随着互联网的使用场景的转变,带来了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碎片化的时间管理和信息获取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而通过每周上网时间的统计,可以发现平均周上网时长大约在26小时左右,也就是说互联网也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和休闲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的网站数量达到了335万个,网络资源十分丰富。
正是由于规模大、使用人数多、普及率高和应用广泛,网络安全尤其引起广大网民的重视。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率增高之后,网络安全的意义就不再只停留于网络使用层面,更加上升到个人隐私和经济安全层面,一旦网络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其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构建网络安全的意义和价值除了是时展的需要之外,更是現实的需要。在构建网络安全当中,需要时刻考虑网络安全的保密、完整、可控、可用、可审查的特性,通过技术手段,从根本上避免网络安全遭受侵害,从而使因网络安全威胁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信息技术发展中网络安全受到的威胁和挑战
想要构建起网络安全的管理和维护,就首先需要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和挑战的来源。
(一)互联网隐私泄露
在互联网使用的过程当中,因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缓存和历史记录,都会留下使用痕迹,而这些痕迹所带有的隐私内容可以被别有用心者通过系统装入的cookies进行窃取。例如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用户通过航空公司的官网订购机票,其填写的密码和个人信息都会留下痕迹,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很有可能会被窃取,从而造成隐私的泄露。
(二)黑客恶意攻击
黑客是指一些利用网络技术在不暴露自己身份的情况下供给计算机或者服务器的人,他们具有非常高端的计算机技术,熟悉编程,能够搜集网络信息、同时探测到网络漏洞并将漏洞加以利用,通过模拟环境的建立进行模拟攻击。在面对网络犯罪尚缺乏针对性的反击和跟踪手段时,黑客们的隐蔽性非常强,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杀伤力”,同样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
(三)软件设计漏洞和恶意陷阱
随着发展,软件设计和软件系统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随着新的软件不断产生,系统当中的安全漏洞和软件设计漏洞对网络安全造成的威胁也就随之增大。在操作系统当中无论是Windows还是UNIX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系统漏洞,而各类服务器、浏览器、桌面软件其中的安全隐患也时有发现。面对这些漏洞,一些钓鱼攻击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传播和对网络用户进行攻击。例如前不久发生的wannacry勒索病毒的爆发,就是利用网络渠道实现钓鱼攻击,致使全球20万台电脑遭受到严重损害。病毒利用对用户电脑的控制提出勒索赎金的要求,在未能收到赎金时,病毒便会将用户电脑所有文件进行删除。在网络安全影响的诸多因素当中,网络病毒对网络的侵害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广泛。而想要终止病毒传播只能通过病毒制造者提供源代码来完成。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面对网络安全受到多方面的威胁时,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然而在现实情况当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却并没有发挥出其应该具有的效力。其主要原因很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监测功能缺乏实效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最主要的技术在于对外来信息的内容进行检测和安全分析,从而从源头防止恶意攻击对网络安全造成影响,同时通过有效检测手段可以做到实时发现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安定和隐患因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以解决。然而,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环境当中不安全因素逐渐增多,同时变得更加复杂,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如果不能够进行及时更新,就会造成检测手段无法适应发展而相对落后,对某些突发状况、新型安全问题无法起到检测作用,从而无法完成检测的效用,无法从根源上防止网络安全遭受侵害,而通过检测来实现的网络安全维护也不再具有意义。
(二)无法对网络访问进行控制
在过往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当中,除了对外来信息内容进行检测的手段之外,还有一种通过限制访问权限和访问量的方法来实现网络安全维护。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在现实运行过程当中并没有起到网络安全维护的效用,很多访问限制缺乏针对性,对正常访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影响,而部分情况下设置失误除了增加访问程序的繁琐性之外,并没有对网络安全威胁起到限制作用,得不偿失。
(三)缺乏应变能力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对于网络病毒的防范方法是通过病毒数据库的建立,再将疑似网络病毒的信息内容与已知病毒库数据中相似病毒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信息内容的安全性。而数据库的建立则是对已知病毒源代码进行搜集。一旦病毒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存在缺乏实效、技术处理能力不足以及应变能力差等现象,在应用的过程中就无法完成病毒信息内容的比对,无法做到对网络安全进行维护。现阶段一般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中管理方法还停留在一些常规性问题的处理,对突发问题尚缺乏完善的处理方案实施,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时存在的重大问题。
四、计算机信息管理实现网络安全维护的应用
面对在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一)风险评估优先进行,加强网络管理
网络安全的维护实现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拥有完善的评估机制,通过机制运行,对网络安全问题分时段进行评估,充分实现在网络安全问题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之后对其原因、传播途径、安全影响即处理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从而实现网络管理的加强化。在今后的网络安全维护过程中,一旦出现了类似的安全问题,计算机风险评估系统可以率先启动,根据事例对比、造成危害和危害发展趋势分析,给出相应的处理手段和决策参考,同时对危险种类进行评级划分,做好报警,帮助管理者追蹤至威胁目标所在地。在平时,风险评估还能够对过往威胁处理的过程内容及时进行反馈,在保障网络运行的基础上做出根据实际情况的安全设施调整,防患于未然。
(二)网络犯罪审查和净网联盟建立
国家和各级政府需要认识到影响网络安全所带来的危害,并对恶意攻击网络的行为严肃对待。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明确网络危害责任,以及危害网络安全所要承担的后果;此外还可以在各个地区有组织地建立起诸如“反黑客联盟”、“网络安全公益联盟”、“反病毒联盟”等公益性的社团组织,用于宣传网络安全,防止网络侵害。面对社会公众,要开展积极的网络公益安全教育,使广大的网络用户树立起网络安全相关意识,并敦促他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时刻谨记网络安全的相关规则,不访问陌生网站、不打开陌生邮件等。在联盟中还应该开展恶意代码样本、恶意程序的传播链接内容的分享,利用联盟内或者联盟之间的交流共享,依靠互联网行业的自律体制和监督体制,推动防治、治理互联网病毒工作的发展,净化网络空间,维护公共互联网安全。
(三)加强技术研发水平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依托于科学技术研发和实践,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科技水平需要不断更新,研发方向需要面向最新情况和未来发展。一个依托于科技水平进步网络安全运行机制需要构建网络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创造完善的信息技术模型,从而实现网络系统的安全。在目前市场当中已经出现了专业企业和厂家在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方面所生产的相应产品,并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同时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最主要的面向在于信息控制,通过技术实现信息内容的区分和限定,是未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维护的主要发展道路。
(四)确立网络审计等相关制度
为了保障网络环境的纯净和安全,网络审计也需要加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当中。通过互联网使用者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使用信息记录,依照实际情况进行审查和管理,这对于网络管理者和使用者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通过网络审计,可以对网络当中存在的潜在危险者和攻击者进行及时发现,并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追踪,查找出危险源,做到根本性的维护。此外,还应该加强网络入侵的检测系统构建和使用,将其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当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进行研发和发展。通过系统检测和数据统计为网络安全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网络使用频率和网络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的今天,网络安全所存在的隐患和威胁也始终困扰着网络使用者和网络工作者。面对多种多样的网络病毒、黑客入侵以及系统漏洞,如何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将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是每一个网络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也将不断完善,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网络安全的维护。
参考文献:
[1]杨曙光.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4).
[2]葛晓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5).
[3]侯英杰.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6,(1).
[4]赵志鹏.浅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