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

篇(1)

(一)金融机构创新机制监管内容

金融机构创新机制指的是金融管理和监督,是国家对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实施管理与监督的过程,它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合理有效的规避系统风险,减少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目前,较为常见的监管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金融产品相关数据监管,准确评判金融野外风险程度。

(二)金融创新风险

近年来,在金融创新环境影响下,各种金融产品随之涌现,金融风险也相伴而生,运营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相互影响,信用性会加大市场性风险,市场运营风险还会造成市场的不规则波动,造成交易者心理上的恐慌,阻碍经济社会的争?a发展。

二、金融机构监管下风险管理重要性

(一)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对金融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到国家和个人,其根本原因就是金融监管力度不足,相较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说,它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更是十分巨大的,它极大的影响了经济实物和金融行业的正常程序。只有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加强监管力度,才能够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降低金融危机产生的损失。因此,我们应积极发挥金融监管的危机防范功能。

(二)市场失灵补救

由于金融市场中存在一定的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因素,难以满足资源最优配置原则,金融市场监督十分重要,只有实现市场资源合理化配置才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正常稳步发展,但这一过程中产生着大量的金融风险,任何一部踏错都可能造成经济崩溃,危害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必须要发挥监管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实行金融市场的科学化治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金融监管制度下的风险管理

(一)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法律体系能够保证市场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只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监管体系,提升市场交易权威性,才能够满足金融产品需求,营造良好的金融产品发展形势。

(二)提升金融产品法律系统性

建立金融产品法律的系统性,完善相应道德法律法规,进行不同金融产品的监管,更好的满足市场仅以需求,加强市场交易行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

(三)从实际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管模式

不同的金融产品交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采取差异化监管模式,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升监管机构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金融产品在风险防范、交易规则和技术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根据其特征制定规范性文件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才能够切实解决金融产品发展中的问题。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监管主体作用,建立全新的金融市场运行体系,完善金融监控体系。该模式要求实施严格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进行每笔交易的严格审查,结合国内外金融管理经验,落实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将外化监管转变为内在动力,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环境。

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健全风险预警和急救机构建设

金融风险无处不在,只有建立风险预警和急救措施,快速将金融风险降至最低,才能够保证各项问题的快速解决。完善的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的监控、防范风险,做到金融危机的提前预防,更好的保证交易的合法权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和防范,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环境,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篇(2)

【关键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新资本管理办法

一、相关定义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资本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信贷为社员提供,合作制性质明显,是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力量。农村合作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运作机制组成的股份合作制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做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既是农村金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阶段性特点,当前要特别注重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资本管理是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之一,国外很多银行以及国内的大型银行都已开始应用了这一先进的管理办法,但是将这一管理方法在国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系统中的应用还处于空白。虽然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商业银行开始了经济资本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IT系统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在规模实力、人才等方面与四大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一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实施了这一管理方法。不过资本管理办法代表着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思想发展的趋势。

2011年7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农村银行机构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指导意见,对农村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资本管理框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了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本协议的实施,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2012年6月7日,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资本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在过渡期内根据现在资本状况、资本结构、筹资渠道等实际情况,达到《资本管理办法》提出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后,有助于明确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有利于运行机制的健全和改进,从而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为管理、决策科学,运行高效,信息透明的现代金融企业。

2、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首先,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独立性,这样有利于加强风险管理数据采集的资料和风险改进计量技术,合理利用风险模型,优化风险控制流程,有利于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其次,有利于增强市场风险管理意识,正确划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最后,通过引入流动性覆盖比率风一些列流动性指标,可以确保表外风险暴露的最低资金来源,避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3、有助于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形象。通过资本管理的实施,加强了风险管控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可以缩小农村银行和先进银行才差距,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成为广大社会公民心中信赖的好银行。

4、有助于培养专业管理人才。通过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使他们拥有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三、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影响

1、影响资本充足率。从现实情况来看,假如按新的资本协议计算得出的资本充足率,比按现在的测算方式计算的结果减少了几个百分点。因此,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大部分的资本充足率都将达不到监管标准。

2、影响发展方式。实施新的资本管理方法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在组织资金时更要选经营择成本低、稳定性高度资金,适时加强对自己结构的管理和相关监管指标的测算,保持存款规模增长和整体经营需求相适应。

3、影响资金运用。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资金运用只有贷款和资金市场债券业务。当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有效调整自己运用结构,将资金投向以零售业为核心的轻资本业务,更确切地收缩大额贷款和自己业务将受到限制。

4、影响收入结构。当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了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后,机构组织里的每一笔业务的拓展都要计提相应的资本,这其中既有信用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当然还有操作风险资本也要计提,将影响到收入来源。最后,还会对监管方式产生影响。

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的主要难点

1、思想认识不足,资本管理意识淡薄。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处于粗放式的金融模式之中,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尤其是在资本管理方面仍然停留在对股本金管理层面,对风险资本概念,风险资本覆盖率等意识淡薄。

2、风险管理框架不完善,评估程序滞后。多年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直依靠前台业务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决策,这些方法比较粗放,缺乏说服力。目前还没有建立与风险资本管理相关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迫于市场压力,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开始探索使用理财等工具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但是受制于相对薄弱的风险管理能力,资金错配等潜在风险和问题也不容忽视。还有体制结构中,资本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体系薄弱普遍存在。

3、IT支撑不足,导致数据真实性存疑。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支持数据采集和新型处理的科技支撑系统,现有的业务信息系统远远不足以覆盖《资本管理办法》要求的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范畴的资本充足率的测算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经验判断为主的阶段,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亟待提高。目前情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缺乏在数理的基础之上的一些衡量相关风险的计量工具以及计量模型,从而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控,进而对未来风险的预测能力严重不足。

4、专业人才缺乏。《资本管理办法》中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数据处理、模型搭建、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对该项工作有序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实施资本管理办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熟悉风险管理操作的人才,但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缺乏具备数理、统计、计量的理论知识和一定业务知识的人员。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业中覆盖面最广、职工人数最多的金融组织,但是农村信用社同时也是职工素质普遍较低的金融组织。以农村金融较为发达的广东省为例,全省信用社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1%左右,珠江三角洲地区虽好一些,比例也不超过30%。

5、历史数据缺乏。在实施资本风险管理过程中,一个前提条件是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做支持。然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风险系统运行时间较短,对各项历史数据的积累较少,没有完整的数据库。目前各农村合作机构的数据积累仅仅是对业务经营数据的积累,对计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率等方面的数据积累几乎空白。无法对数据全面分析和未来走势研判的需要,制约《资本管理办法》中有关指标的计算。

五、农村银行机构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快转变银行发展方式。《资本管理办法》有助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模式走向质量扩张的内涵式增长之路。为实现长远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要及时转变经营思路,制定资本长期发展规划,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将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贯穿于全部业务和全体员工之中。加强领导,争取监管部门支持。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工作,促进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此外,要结合实际进行差距分析,全面规划,制定本机构实施规划,积极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

2、提升治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和评估程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本来发展水平较低,即使设置了六年的资本充足率达标的过渡期,时间仍较为紧迫。需通过自身建立成熟的风险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资本达标规划,通过多种渠道尽早实现目标。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平衡,资产规模等各方面大批存在差异性,那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需要结合自身规划,逐步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3、强化基础建设,运用各类计量工具。首先,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进一步明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职责分工,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加强数据收集的基础性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确保数据收集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再次,建立新的与实现资本管理办法相适应的规则和制度。最后,将相关的数理和计量模型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去,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优化。加快新型科技改造,奠定系统计量及模型搭建的基础。准备分类,提高数据质量《资本管理办法》坚持资本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明确了隔离资本工作的合格标准和资本调整项目。

4、加强培训,储备专业人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首先要根据银监会要求配齐风险部门人员,主要是招聘熟练掌握高等数学、会数理分析的人才,引进专业人才,改善人才结构,并且不断储备有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建立专业化队伍。

5、积极行动起来,填补历史数据。各农村合作机构高度重视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对近年的有关信用数据进行填补,主动学习和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历史数据积累中的经验,尽快建立适合自身的数据库体系。

六、结语

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当前改革的鲜明写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判断,加强对当地市场潜力的挖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规划,积极地完成资本管理办法的成功过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涵义及研究意义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涵义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在2003年6月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作为我国的银行监管机构,2007年中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给出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基本上采纳了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没有引入新的含义。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比分析近几年发生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济案件情况看,涉及柜面业务的经济案件占比高达70%以上,由此可见,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一种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管理难度大的操作风险风险。笔者认为,基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在前台柜面业务中,因人员、系统、流程及外部事件等因素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或客户资金财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研究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意义

1.通过在操作风险中细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区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在各项操作风险中的权重,以便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问题。

2.有利于直接有效地分析导致柜面业务发生经济案件或风险点的原因,以解决柜面业务发生较多经济案件的问题。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特点

1.目前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发生范围广。农商(合)行存贷款、银行卡、财务管理等所涉及到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可能发生操作风险,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乡镇都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

2.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表现形式多样。(1)内部欺诈风险。员工因放弃职业道德,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造成的风险。尤其是一些“要害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成为其作案的主要方式。(2)外部欺诈风险。员工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被客户用欺诈的手段利用,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外部人员诈骗、黑客侵入计算机等形式造成的损失。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尽管许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形式上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实际工作中“三会一层”及相关委员会只是形式上存在,没有很好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2.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方式效果差。从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涉及的操作风险分析,内控制度不完善,是大量违规经营和操作风险积聚的直接原因。目前存在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混乱,在发生案件风险的情况下,往往只是处理案件当事人,那些负有管理和监督责任的人员一般不会受到处罚,从而造成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差,在某种程度上积聚了风险。

3.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国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过分依靠内部审计而忽略外部审计。操作风险的识别还不够全面和准确,风险评估计量的手段落后。

4.人员构成不合理,风险管理人才匮乏。人员素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要求方面还达不到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为操作风险埋下隐患。

三、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组织体系

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组织结构是“一级法人”下的总行—基层营业机构管理体系,由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承担最终管理责任的操作风险防御体系,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尚未真正发挥作用的客观情况,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应该是总部集中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防御体系可以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基层层面。银行金融机构基层组织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前沿,对操作风险的生成和管理负有主要责任。第二层:起支持作用的部门,是业务部门开展经营活动的支撑,对操作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事前防范作用。第三层:风险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和分支机构在内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操作风险的政策及管理流程加以贯彻落实。第四层:内外部审计。主要侧重于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管理政策、组织结构以及政策与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第五层:董事会。在“一级法人”管理体系下,董事会对操作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要确保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受到内审部门全面、有效的监督。内审部门不应直接负责操作风险的管理。第六层:监管者和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两者分别通过监管制度、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加以关注和制约。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1.制定个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手册。组织人员从现有的柜面业务风险点着手,制定涵盖相应全部现行的业务流程,风险点等的个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手册。员工能根据手册速查,了解某项业务的具体办理方法、依据,以及发生某种操作风险后,应该如何处理和向上汇报。

2.制定新型的柜员管理制度。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度是指建立在前台操作系统基础上,覆盖全部业务流程和风险点的柜员管理制度。

3.深化流程整合,提升服务质量。组织人员根据最新制度要求,对业务处理手续进行规范,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简化前台操作。

(三)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

1.转变管理理念,将零售业务管理从规范化等级管理向风险等级管理转变。按年对分(支)行和零售网点进行风险评级,按行、按点建立风险控制档案,将全部零售网点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差别化管理,对分(支)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综合排名。

2.建立风险档案管理体系。将重点建立对基层营业机构的操作风险档案,并对基层营业机构的操作风险档案进行综合管理,分析运用风险档案,积极对风险档案进行汇总和分析,定期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分类和分析。

3.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设置专门的损失事件岗。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力的模型化实证分析,将提高管理者在内控过程中制定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4.建立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状况的分析、报告、持续改进及风险提示机制。基层营业机构应及时上报辖内的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分析报告,总行积极对风险档案、业务检查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向网点下发风险提示,提示风险点及其防范措施。

(四)建立完善以柜员考评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的风险津贴与业绩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分配员工薪酬,按业务的复杂度和贡献度设定权重,计算柜员的业绩积分,对柜员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以岗定酬、升岗升区,充分调动柜员工作积极性,有效利用资源,提升网点综合竞争力。

(五)加强前台核心业务系统的升级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

系统中存在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完备性直接决定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系统中断、出错乃至遭到非法侵入等而导致操作风险事件的概率。加大系统的科技投入,加强系统开发和升级以及后续的运行维护管理能使之能更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六)构建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

加强操作风险制度文化建设是当前的风险文化的重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培育操作风险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目标。操作风险制度文化建设是指银行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04.

篇(4)

现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董事会确定总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基本的控制战略;(2)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3)指定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4)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因为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性,我们将不在此进行讨论。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MORGEN)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版权所有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这些风险包括:经营/结算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文件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它们大多是彼此相关的,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业务向多实体化、多货币化、多时区化发展;改善复杂的跨实体交易的控制。促进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区请求原则;降低技术、操作成本,有效地满足市场和监管变动的需要,使公司总体操作风险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

篇(5)

[关键词] 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规范;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39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Better Developing Non-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XI Bin

Abstract: Despite of th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real-world economy, some non-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violate rules concerned, recklessly promise or change the capital price and give no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risk control. Non-banking financial service providers increase capital price for more deposits. By doing so, they gain huge profits, but increase operation risks and even drag themselves into fiscal crisis and bankruptcy. In this connec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ensify oversight by changing current supervision patterns. Non-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improve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enhance self-discipline, strength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romote sound operation.

Key words: non-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isk control,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一、引言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除了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等,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股票和债券,即不经营存款业务,资金运用以非贷款的金融业务为主。早在2011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放贷已占据半壁江山,为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越来越多的跑路事件警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已越来越趋于不可控,严重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规范运作已成为重要课题。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违规运作现象分析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已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但金融创新在为金融机构带来效益和金融体系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导致监管上的困难,并酿成了“百年一遇”的次贷危机。时至今日,次贷危机的余霾还没有完全消散,然金融机构的非规范运作仍在继续,尤其是处于转轨经济的中国金融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违法违规事件频频发生。

(一)违规开展业务

相对于商业银行,非银行担保机构的类型众多,业务经营范围很大,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难以准确界定,越界经营非常普遍,监管灰色地带也在所难免[4]。多数担保公司除了无抵押贷款、车辆贷款、企业贷款等贷款业务外,还有理财服务,真正从事担保业务的并不多。截至2014年底,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3.98万亿元,超过了保险业10.16万亿元的规模,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部门,然信托行业也存在诸多违规经营现象。[5]“五矿信托事件”和“信托100事件”折射出信托业的乱象,为了快速开展业务及获取高额收益,信托公司可能会挪用客户资金及委托第三方理财机构销售信托产品。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传统金融行业受到较大冲击,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严重,余额宝的高回报率吸引了大量资金,P2P网贷平台快速发展,但直到人人贷、哈哈贷由于违规开展业务等遭到调查后监管当局才着手治理网贷乱象。[6]其他类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大多存在违规开展业务的情况,试图利用监管的盲区或灰色地带赚取更多的利润,甚至有些金融机构不惜违法和违规铤而走险开展业务,在谋取高利的同时承受较高风险,一旦出现支付危机,跑路和自杀现象屡见不鲜。

(二)恣意改变或承诺资金价格

监管部门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融入和贷出资金价格未过多限制,这就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恣意改变资金价格提供了机会。最近几年担保、信托行业出现问题集中表现为融入资金价格和贷出资金价格双高,导致风险提高。担保行业违规以较高的利率融入资金,城泰公司曾以月息1分至2分的高息集资3.2亿余元,而圣沃公司更是开出了高达3分至9分不等的月息,吸引同行也将资金存入该公司。正规担保公司为企业进行融资担保时保费大概在3%左右,但多数担保公司不仅要求企业支付担保费,而且还要求其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甚至可能截留部分资金,致使企业实际到手的资金占名义贷款的一半或更少,变相提高资金的成本。信托公司不能承诺信托计划的收益,也不能履行信托计划正常损失的赔偿义务,但为了尽快销售信托产品,信托公司往往给投资者承诺较高的年化收益。

(三)怠于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可以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进行风险管理,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特点存在较大差异,除了证券和保险有相对成熟的风险管理办法外,其他类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均在探索阶段。担保机构一般是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收取一定的保费,当企业违约时代偿。担保公司的风险主要来源为客户的违约和机构自身管理,客户管理主要为贷前严格审查、贷后严格管理、违约后积极追偿,机构自身管理则主要为做好分散化和控制担保倍数。我国规定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原则上不超过10倍,即1亿元的担保本金最多可担保10亿元的银行贷款,但从实际运营来看,一些担保机构并不会严格遵守规定,随意提高放大倍数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分散化方面,多数担保公司为了减少成本,总会优先为熟悉的客户提供担保,造成担保过于集中。更多的担保公司只看重眼前利益,除了违规开展业务外,不进行任何风险控制措施。信托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控制能力低下。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违规运作原因及负面效应分析

非银行金融机构最近几年屡屡出现违法、违规和违约事件,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根据“理性人”理论,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非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以期获取更高利润。

(一)违规运作获得高额收益同时面临巨大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波动性大的同时监管又不到位,基本失去投资功能,居民除了投资房地产外没有太好的投资渠道,然而较高的通货膨胀驱使大量的民间资本有了逐利的冲动。官定利率虽然压低了资本成本,但正规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民间资本必然要补这个供给缺口,非银行金融机构充当了中介。旺盛的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价格,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渔利已不再满足其本身的业务,纷纷违规开展业务,非法集资和挪用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适逢矿产业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正规金融体系难以融入足够的资金,这些行业的企业转向信托和担保机构融资,有的企业甚至自己开办担保公司,违规吸收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融入资金获得高回报的同时,也承受了较大的风险,如果所融出的资金或投资的项目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流动性紧张,严重的可能引发财务危机或破产倒闭。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是以高息吸收资金,而较少融出甚至全部留做自用,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不断积累资金,最后跑路,投资人血本无归,产生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二)提高资金价格快速吸收资金加大运营风险

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较大竞争,短时间内获得较多资金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提高资金回报率。如前文所述,一些担保机构开出了2分甚至是更高的月息。非银行金融机构高息融入资金就是期望将这些资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项目或拆借出去,然而,收益高的项目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成本可以快速吸收资金,但这些资金的出路往往成了问题。从近期多起担保公司非法集资的案例可以看出,担保公司以高息融入资金后,要么是贷给风险较高的房地产或矿业公司,要么是少部分贷出,大部分资金滞留在机构内,到期收益难以偿付高额的利息支出,担保公司只好再以高成本借入新债偿还旧债,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黑洞。一旦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这种方式就难以为继,资金链断裂,公司必然被清算。所以,高息发债或直接吸收存款都会加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没有确定好资金用途前就直接以高成本融资必然会导致机构出现财务危机。

(三)忽视风险管理导致财务危机乃至破产倒闭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多数业务都是通过承受风险获得收益,如担保、保险、PE等,但并不代表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承受无限大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对高收益的贪婪而承受了过高的风险所致。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大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控制。主要的原因是存在机会主义心理,期望通过金融市场违规甚至违法聚敛资金,用于一些高风险的项目,或者非法集资后跑路。这种恶意或侥幸心理使非银行金融机构根本不考虑机构的长远发展,不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从而导致风险不断积累,一旦有市场出现不利因素,机构迅速出现支付危机。一些担保公司在市场平稳时期盲目提高放大倍数,待市场波动较大时,违约代偿数额很有可能超过资本金,从而使机构难以为继。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久期匹配,导致某些时期到期债务过多,虽然机构的资产多于负债,但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仍会被要求清算。风险管理不到位已使巴林银行和贝尔斯登等百年老店在短时间内灰飞烟灭,甚至形成系统性风险,威胁到区域和国家的金融安全。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建议及对策

随着网络金融和国外全能银行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严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风险,加强监管、改善生态环境并提高机构的治理水平才能有效防止非银行金融机构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7]

(一)改变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水平

监管当局需要根据金融市场的新变化改变监管理念,对现行的监管部门进行重组,不再根据机构的性质设置监管机构,而是依据功能分设监管机构,并由一个部门(中央监管局或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协调各分管机构,纵向设置二级和三级监管机构,人事与地方政府脱钩,保证监管的独立性,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美国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明确了美联邦审计机构在监管体系中的作用,强调审计研究和审计建议,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值得我们借鉴(王永海和徐纯,2014)[8]。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监管制度和方法,而需要依据中国国情甚至是不同区域的情况制定相对灵活的监管制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确保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运作,保证国家和地方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行业自律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发展的基础,理顺监管机构的组织架构的前提下,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框架内制定法律法规,地方政府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明确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质、业务范围和风险管理及违法违规和违约责任,使机构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行业自律在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中也大有作为,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推进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定期行业自律报告、举办行业从业资格培训和认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从业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发展。除此之外,由政府或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建立金融机构及其高管数据库,定期收集和金融机构的信用级别和高管的个人信用级别,或者向社会提供咨询及查询服务,都会提高机构和高管的违约成本,对其有一定的鞭策作用,有助于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

(三)提高金融机构治理水平,促进规范运营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型繁多,机构的资金规模和业务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治理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非银行金融机构可借鉴行业内经营业绩和管理都好的机构的先进经验,结合机构自身的发展阶段确定治理模式、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在组织结构方面,凡是有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管理架构,董事会对机构全权负责,审定机构的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目标及风险管理目标,监管管理层,尤其强调管理层的合规经营。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董事会承担机构的风险管理责任,构建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确保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偏好相一致,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要求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汇报,适当披露风险管控的要素、过程及结果,尤其对于高风险的业务及可能越界经营的业务持审慎态度。在激励机制方面,除了设置合理的薪酬进行正向激励外,还应制定管理者违法、违规及违约经营的追责机制,提高其违规和违约成本,促使其合规经营。

[参 考 文 献]

[1]孟丽莎.大连市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5):103-105

[2]陈思.中国信托业:特征、风险与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13(3):104-113

[3]王达.影子银行演进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其引发的冲击――为何中国迥异于美国[J].东北亚研究,2014(4):73-80

篇(6)

2015年7月上旬,中国股市经历了令人目眩的波动,股市的波动向其他证券市场传导,商业银行出于交易或规避风险目的而持有的各类证券头寸的价值也随之大幅波动。股市的短期巨幅波动无疑属于小概率的尾部风险事件,而随股市波动涌现的大量投机与套利行为既是道德风险问题的体现,又使得证券市场的风险趋于复杂化。因此,在面临类似的尾部风险事件时,金融机构对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需要同时应对道德风险、尾部风险与风险复杂化的挑战。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普遍重视道德风险、尾部风险与风险复杂化的问题,并体现在各自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本文以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分析其应对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风险复杂化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金融机构交易账户风险管理的建议。

管理交易账户风险的三大难点

国内外金融机构对于交易账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分析模型,VaR和压力测试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但是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风险复杂化始终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道德风险。在金融机构管理风险时,主要的信息不对称体现在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虽然出现问题的往往是交易员,但是如果没有从金融机构高级管理机构往下的层层过度授权,许多高风险的操作是难以进行的。过度的授权源于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差距,与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关系密切。对金融机构而言,混业经营的初衷通常是获取更高的收益率,呈现较强的风险偏好特征,金融机构的所有者通常有较高的风险容忍度。尤其在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初期,所有者通常是从原有的金融行业进入新的金融行业,相对于容易观察的收益率而言,对新行业的风险信息往往难以充分认知。因此,所有者难以区分新进入行业的阿尔法(Alpha)收益与贝塔(Beta)收益,只能根据总收益来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并且对管理者提出过高的收益率目标。在信息差距和收益率目标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管理者不得不承担更高的市场风险,并给下级部门以更高的授权,使得道德风险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尾部风险。收益率分布的“尖峰厚尾”现象是相对正态分布而言的。在对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分析时,正态分布假设虽然在计算上易于处理,却造成理想的风险与实际风险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概率大损失”的尾部风险上,自金融模型产生便始终存在,但是其巨大影响是在VaR方法广泛运用之后才真正显现的。首先,VaR方法从零损失开始逐步累加,巨额损失部分被排除在外,使得金融机构对尾部风险缺乏应对。其次,VaR指标短期化导致巨额损失概率被低估。VaR未能考虑在较长的时间视野下产生的极端变化,不能估计其潜在损失。虽然长期来看导致巨额损失的事件几乎必然出现,但是由于方差的缩小速度远快于期望的缩小速度,所以短期来看巨额损失的概率非常之小。第三,VaR未考虑不同风险头寸的相对流动性,而巨额损失发生时常常伴随着流动性的缺乏,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强的冲击。第四,VaR仅根据既有的市场风险因素来计算,无法对未来所有可能的市场运动做出准确预测。第五,通过VaR进行的授权给下级机构在尾部风险事件上的操作留下监管空白,而下级机构在尾部风险事件上的过度操作会使得尾部风险高于授权时的预期。因此,金融机构对尾部风险的应对不仅要在VaR基础上进行监管方法与指标上的补充,还要对VaR方法本身进行修正或限制。

风险复杂化。风险的复杂化是金融链条不断延长的结果。为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监管部门常常增加其融资渠道,提高其财务杠杆。但是,在之前的严格管制之下,金融市场是分割的,各自形成较短的金融链条。融资渠道的放宽不是给原有的金融链条增加一个融资环节,而是将两个甚至多个金融链条拼接成了一个更长的金融链条,风险的复杂程度呈现跳跃式的增加。分业的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剧风险的复杂化。当金融链条延长时,对原有金融机构有着丰富监管经验的监管部门并不了解新的业务,并且有时也缺乏对金融链条的另一端进行监管的权限。这就给金融机构留下更大的监管套利空间,金融机构倾向于在金融监管的灰色地带大规模地拓展业务,将风险集中在金融链条上监管较弱的环节,使得风险偏离传统的形式而进一步复杂化。

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经验

自营业务是高盛集团的传统优势,尽管受到弱化版本的“沃尔克规则”的冲击,但是2014年年底的证券等金融工具在总资产的比重仍在70%以上,在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风险复杂化的管理上形成的制度经验足以为我国交易账户风险管理体系所借鉴。

对道德风险的管理经验

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合理的风险限额分解,高盛集团的所有者对管理者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授权,缓解了交易账户管理者的道德风险。

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董事会和董事委员会代表了所有者的风险偏好,无论他们的风险偏好程度怎样的保守或激进,对所有者而言都是合乎要求的。但是,当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时,如果将降低风险作为风险管理部门的目标,那么由于风险与收益的正相关,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理想的状态,应当是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在目标和运作上相互独立。在高盛集团,独立控制部门与支持职能部门是和业务部门并行运作的部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相应管理部门获取风险信息并汇总到首席风险官,并由首席风险官向CEO和董事会报告。各个风险委员会也独立获得风险信息并通过管理委员会上报。这样,风险的最终衡量权集中到CEO和董事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弱化使得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够持续进行信息沟通,分享风险分析报告与市场信息。

有效的风险限额分解。风险管理部门汇总的风险信息使董事委员会和CEO做出应承担风险和应获得收益的总体判断,并据此制定风险限额,向各部门分解授权。对于市场风险,高盛集团由公司风险委员会制定总的风险限额,再由证券部门风险委员会对各业务线的做市与投资业务制定细化的风险限额。为保证风险限额成为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高盛集团一方面将风险限额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充分的细分,从交易、产品、业务线和市场等方面将风险限额层层分解,并逐日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将风险限额设置在会周期性突破的状态,而不是定在非常高的水平,以保证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能够对风险充分交流,使得风险相关问题能够迅速得到处理。

对尾部风险的管理经验

通过差异化的风险监控和全方位的压力测试,高盛集团对VaR方法的缺陷进行了较好的弥补,使尾部风险得到较好的衡量与控制。

差异化的风险监控。为克服VaR方法难以衡量尾部风险的缺陷,高盛集团对VaR方法进行了限制,使尾部风险的衡量与控制独立出来。高盛集团的VaR和压力指标是独立计算的。在计算VaR时,高盛集团排除了能够用压力指标来很好衡量并监控的头寸,以及交易对手和某些信用利差变动的影响。这些被排除在VaR计算之外的信用利差来自于衍生工具和无担保但已包含公平价值期权的借款,受尾部风险的影响较强。在VaR之外,高盛引入压力测试等风险监控指标,衡量并控制与尾部风险相关的罕见事件。这样,高盛基本实现了对不同风险程度头寸的差异化风险监控,使得尾部风险的监控既具有针对性又节约资源。

全方位的压力测试。导致尾部风险的市场变动可以由许多潜在的原因所造成,为对特定投资组合的“尾部风险”进行准确衡量并控制,高盛集团综合采用多种压力测试技术,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公司整体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用来量化单一风险因素对所有头寸的影响,被分析的风险因素包括从一天到数月范围内可能发生各种市场冲击。对风险较高或集中的企业实体,高盛也将其也作为一个风险因素,用敏感性分析来量化其违约带来的影响。情景分析用来量化特定事件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不是考虑某个单独的风险因素,而是分析特定事件对多个风险因素同时产生的影响。每一情景的影响范围广阔,从较温和的影响到严重的影响均包括在内。情景的设定既基于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也包括前瞻性的假设情景。公司整体压力测试主要用于评估资本充足率,综合考虑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并确保公司整体压力测试能够整合到公司风险治理框架之内。这样,高盛对各种类型的“小概率大损失”尾部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衡量与控制。

对复杂风险的管理经验

通过对风险指标的细化和对公司整体风险的监控,高盛集团对复杂的风险构成实施较为有效的管理。

细化风险指标。有效控制风险复杂化的重要手段是拆分金融链条中的不同风险因素,通过风险指标的细化得出一系列相对简单的衡量与控制指标。根据高盛的风险监控技术要求,风险指标的计算需要精确到个别头寸层面,并归因于每一头寸的个别风险因素。在应用历史数据对VaR的模拟中,高盛集团对约7万个市场因素进行了完整的估值。高盛公司还要求能够从不同角度(部门、业务、产品类型和法律实体)报告风险指标,并能够及时追加风险分析。为保证风险指标的计算能够接近实际,高盛以5年的历史数据来生成计算VaR所需的参数,并对历史数据加权,通过对近期数据赋予较高的权重,即使计算VaR的头寸不变,VaR也会随着市场波动性的变化而同向变动。通过风险指标的细化,高盛面临的复杂风险变得易于衡量和控制。

监控公司整体风险。复杂的风险常常具有整体性,不能通过分解成细化的风险指标来有效衡量并控制,需要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监控风险。公司整体是高盛集团重点监控的层面,并渗透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在高盛集团,各类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力量,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置在公司整体层面,通过至下而上的风险信息传导和自上而下的风险限额授权,使得高盛集团的风险在整体上得到监控。公司整体风险则是重点的监管对象,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由高盛独立控制的操作风险。高盛就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并定期向董事会通报公司的整体风险。通过对公司整体风险的监控,高盛可以应对风险的复杂传导机制,对风险爆发的连锁反应进行前瞻性的衡量和控制。

对我国交易账户风险管理的建议

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环境、企业文化和人才储备和高盛集团有着较大差异,不能完全照搬高盛的风险管理模式。但是,在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上,仍可借鉴高盛集团在道德风险、尾部风险和复杂风险上的管控经验。

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高盛集团的风险治理架构保证了风险的独立衡量和合理分解,人们往往将其归因于高盛本身的风控文化并认为其难以借鉴。但是,在证券市场的尾部风险的损失程度与发生概率均有增加趋势的背景下,引入风控文化并给予风险管理部门更大的权限恰恰是当务之急。首先,对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不能主要由业务部门实施,而是要由独立的交易账户风险管理部门搜集信息并独立衡量,除信息交流之外,风险管理部门与交易账户所在的业务部门之间不设置相关联的管理目标。其次,交易账户的风险管理部门应直接对金融机构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公司层面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将交易账户的风险信息定期上报,并且不受金融机构具体业务部门的制衡。第三,从董事会向下的风险限额授权需要基于风险管理部门的分析而得出,一旦风险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交易账户风险的衡量结果超出授权,业务部门必须进行及时的反馈并给出处理方案。

篇(7)

1.网络银行,网络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网络银行又被称为“3A银行”,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2.第三方支付,买方将货款付给第三方独立机构,第三方独立机构担当中介保管,在收付款人之间设立中间过渡账户,在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前提下才决定资金去向。

3.互联网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是指互联网企业通过介入金融服务领域,把服务金融机构作为主要经营模式,依靠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海量信息的优点,来实现成本低、效率高的金融搜索、金融咨询等服务。

4.网络信贷。比如P2P贷款就属于这种模式。P2P贷款就是投资人通过中介机构把自己的资金贷给借款人,中介机构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考察来评估借款人信用风险,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

1.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监管法律缺失。目前相关的制度、条例、规范的技术行业标准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立法还尚不完备,法律政策不确定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巨大风险。

2.监管风险。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而互联网金融模糊了各金融领域之间的界限,所以难免会出现监管真空的现象。

3.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即交易的一方不按照合同条款履行约定而导致的风险。例如在P2P平台上如果借款人贷款违约,在没有第三方的抵押、担保或者保险的前提下,投资者很难拿回本金和预期利息。

4.营运风险。又称操作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由于内部管理的不完善或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等可能引发重大的营运风险。

5.流动性风险。当资金流量超过所需时,会造成资金闲置,因货币时间价值的关系会导致资金利用效益下降。比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会有大量的沉淀资金,这些流动性资金可能会有资金滥用、挪用的风险。

6.技术风险。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多通过购买系统模板实现科技保障,系统维护,技术保障和应急管理投入相对不足,抵御黑客攻击和防范突发事件能力较差。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1.互联网金融机构建立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核心的战略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战略,就是要在机构内部把风险防范和管理放在经营活动的首位。对每项业务都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管理,使风险管理贯穿于机构的全过程,使全体员工统一风险管理观念,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

2.培育具有风险管理理念和商业伦理观念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尽快打造一支适应互联网金融浪潮的人才队伍,引进国外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结合本机构业务特点,针对性的进行人才风险管理系统培训。重点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使机构能够在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获得足够的风险信息、整合并评估,从而加强改进风险管理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人才队伍的道德建设,防止违反金融伦理的犯罪行为,保证互联网金融活动有序运行。

3.金融监管机构应进行监管体制与方式的变革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是“一行三会”的形式,即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互联网金融属于混业经营的模式,容易陷入监管真空的困境中。为了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当务之急是改变分业监管模式,尽快建立一个沟通协调、信息共享、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监管体制。同时应该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相关监管措施,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4.加快出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法律体系和建立完善严格的准入管理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赖于健全完善的行业法律体系,政府机构应抓紧制定相关法规,防范和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政府应加快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行业监管体制,健全互联网行业准入准则,通过实施严格的准入管理,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等方面均作出具体的准入要求,把好门关来避免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

5.完善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审计和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1)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方面,审计人员应侧重于信用风险信息披露的审查。由于互联网机构拥有大量的流动性资金,可能会出现资金大量闲置和滥用的情况。因此审计人员应该重视对相关业务流动性的审核。

(2)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信息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互联网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够,会误导市场参与者的判断,损害客户利益。审计机构应建立完善风险信息披露制度,指导互联网金融市场披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