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1: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经济商业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从国际上来看,当下共享经济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发展,?T如AAwork,Prosper等世界知名的共享服务共享经济平台已经在人们的工作就业、资金管理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我国的相关领域产业也是一种带动。国内来看,当下的中国处于经济新常态阶段,L型经济深不见底,想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颈,必须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经济结构转型一直都是当下的热点,众多企业开始拓展其线上服务,受日益开放的经济格局的影响,国内开始慢慢兴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共享经济平台”,这些共享经济平台开始整合线下闲散资源,用共享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也在给共享经济的发展创造着合适的土壤,积极推动着这种新型经济形式的发展。
二、 理论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早,诸多学者都对这个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Thomas A. Weber(2014)将共享经济视为一种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商业模式,并主张市场竞争者应当谨慎涉足共享经济,防止资源之间的错配引起的连锁风险。DG Cockayne(2016)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他认为共享经济的关键点就在于其对于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他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模式。Tae Hyup Roh(2016)由共享经济的视角全面分析了当下企业的生存问题,其大致理论思想在于“共享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其理论给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相关的产业现象出现的也比较晚。
唐清利(2015)探讨了我国打车软件的共享经济模式,分析其运作特点,得出结论认为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非仅仅是一种牟利的手段。汤天波和吴晓隽(2015)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性走向,也是“互联网+”的成功范例。郑志来(2016)深刻剖析了供给侧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了当下共享经济的存在必要性与发展状况,给本文提供了理论参考。
3. 相关概念。
(1)共享经济。所谓共享经济,指的是一种以陌生关系为基础,且出现物品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物品资源使用权的转出者通常要得到相应的报酬。就其本质来看,共享经济就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济,通过整合线下的闲散资源,让资源拥有者可以借助某些网络共享经济平台将其资源提供出去,而共享经济平台的另一端存在着大量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来获取资源的使用权,从而解决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
(2)企业价值网理论。由于信息科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创新、进步,传统的企业价值链已经摒弃了原先的简单线性结构,而是慢慢演化为某种网络形态,即所谓的企业价值网。企业价值网就是对过去商业价值链中关键企业能力的一种规整,继而转变为网络化的组织体结构,而且,在企业价值网里,每一个公司都可以被看作是价值网络的一个组成节点。当下,我国最常见的、最具地位的企业价值网是O2O价值网,下文我们将对这一价值网进行分析。
三、 企业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析
1. 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O2O共享经济平台无法抛弃每个个体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特别是包含了“本土化、社交型与便携性”等创新技术因素的共享经济商业运行模式,必须改革单一化的商业价值链,否则,企业很难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获得互利的收获,更无法顾及到自身的收入、利润。因此,如果要尽最大可能调动每个个体的长处,商家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提升其开放水平,把O2O共享经济平台打造为更加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的商业共享经济平台,充分激励每个个体在此共享经济平台上尽最大可能地展现其长处,对整个商业价值链进行整合,建立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
因此,不难看出,所谓的企业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就是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打破原有的单一化的企业价值链,将其进行资源重新整合,把众多价值链连接成一个互相交织的网络,让所有的资源都在多条价值链中流动,资源的需求者也可以借助价值网充分获得其想要得到的信息,由此一来,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被大幅提高。
2. 共享经济商业模型构建。建立一个共享经济商业模型需要对诸多要素进行考量。经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将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构建过程分为“模型创新要素”、“模型框架设计”、“共享经济平台盈利模式设计”、“运营体系设计”、“推广技术设计”这五个主要部分,内容大致概括如下:
(1)模型的创新要素设计。
第一,链接人和物的分散化网络。庞大规模的潜在资源提供方与资源寻求方是共享经济能够合理运行的最基础保证。当潜在的庞大市场规模当量抵达某种临界值时,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能量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分散化的资源网络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基础,这种分散化的网络可以是一种政府规定的交易路径,也可以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源拥有者与资源需求者之间的信用链接,无论何种形式,资源的自由流通是共享经济的必要条件。
第二,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闲置产能得到充分开发。闲置产能的存在为共享经济的存在创造了基础,如果仅仅是存在着分散化的企业价值网络而不存在可供使用的闲置产能,共享经济也无法实现。所谓闲置产能就是资源拥有者手中暂时闲置的资源,或者是其资源的最大价值没有得到开发,这种价值可能是时间、空间、物件等等。对于资源拥有者来讲,只要其存在闲置资源,就可以以一个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将其资源的使用权转让出去,同时其获得的收益也相当可观。
第三,社交化。以往的电商是一种商业主导的经济模式,商家用互联网商品与服务的相关资料,资源需求者在线上通过支付共享经济平台取得商品或者劳务,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不具备分享意见和点评感受的欲望,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较少。然而,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消费者是可以进行互动的,消费者的登陆ID也相当于其社交ID,使消费者之间进行心得与体验的分享成为可能。此外,企业还可以由此进行“口碑营销”,借由共享经济平台传播自己的口碑,当自己的口碑达到一定数量时,即便企业自身不注重市场份额的建立,庞大当量的新用户也会不断进行消费,拉动企业的成长。
第四,信任机制的建立。由于共享经??商业模式的建立基础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经济交易,因此,必须要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信用机制。通常来讲,共享经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的个人账号与个人私密信息是相互连接的,进入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消费者进行登录与支付操作,共享经济平台也由此得到了每一位消费者的个人资料、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信任机制的建立是共享经济平台及其必要而且重要的部分。
第五,开放性、包容性与共同性。O2O共享经济商业活动共享经济平台不仅仅是链接消费者与商家的中介,其可扩展的“插槽”也是庞大的,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潜在的资源提供者,经济价值的传递也不光是资源提供者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之间,而更多的是一种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传递。
第六,移动化、数字化。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这个共享经济平台,而且还要充分结合定位技术、支付技术等当下时兴的创新性科学技术。消费者提供出自己的定位,在其周边获得共享经济平台资源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也能够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寻找近处存在潜在需求的准消费者。
(2)模型框架的构建。本文通过对O2O共享经济平台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中每个组成部分开展研究,建立出了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基本价值网模型。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该商业模式的各大创新因素,理顺每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建立了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总架构。该架构以O2O共享经济平台为中心,一端连接着用户或资源需求者,另一端连接着商家或资源的需求者,综合考虑社交共享经济平台、评级分享与推荐共享经济平台、信用机制、优惠获取等增值服务这些因素,在支付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共享经济基本运营体系(模型构架具体如图1所示)。
(3)共享经济平台盈利分析。O2O共享经济平台是有盈利性的,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提供了资源的场所,对于资源需求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带来了获得资源的渠道。因此,共享经济平台应该获得相应的收益或盈利。共享经济平台盈利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和“线下户外收入”这三个部分。
首先,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这是共享经济平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O2O共享经济平台中,资源提供者与资源需求者每一次完成交易,共享经济平台都会对该次交易收取一部分额外费用,基本全部用于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管理与日常维护。
其次,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这类共享经济平台依靠自身积累的大量客户,凭借流量优势,通过广告租金的形式来创造收入。
最后,线下户外收入。共享经济平台提供商还能够通过线下展板的方式来获取收入。例如,提供共享住宿业务的Airbnb公司通过加入Airbnb的个人在家外家内的宣传提升了自己的广告效应,这样即减少了广告费用,又能明确营销的目标人群和受众。
(4)运营体系设计。企业运营是企业至关重要的管理环节。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有着其特殊性,其体系设计大致包括“互动营销”、“移动互联网营销”等方面。
第一,互动营销。当今的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健全意味着信息透明度与可获得性的提高,消费者对任何商品或者服务的评价机制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第二,移动互联网营销。随着各类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更多的用户,尤其是年青一代用户,都选择在手机终端进行在线商品交易。而共享经济商业平台作为线上线下商业结合的最有力工具,自然要选择最为有效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商家将平台开发成为移动终端APP,消费者可以通过在APP上注册账号来进入平台;平台与支付宝等支付平台进行合作,方便资源需求者和资源提供者进行交易时的资金划转;资源提供者也通过注册用户的方式将其资源在共享经济平台上,如此一来,交易效率大幅提升。
(5)推广技术设计。
第一,基于社交网络和移动共享经济平台的推广。社交性,移动性,是O2O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活动的一大特征,所以通过移动商务共享经济平台和社交网络可以进行有效的商业推广。利用这种传播途径,既能减少成本,又能提升知名度,效率极高,还有现在很流行的明星效应(社交网络营销,比如微博,明星与网络自媒体的宣传)。
第二,基于促销激励的推广。当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一个新的应用出现时,为了获取首批用户和潜在用户群,必须考虑价格这个敏感要素。适量的进行电子优惠码类型的促销,能够扩大用户规模。对于客户的激励是企业应该谨慎考虑的问题,所谓“饥饿营销”就是一种激励,但是在共享经济平台下,客户更需要的是一种优惠性的激励。
四、 总结
当下共享经济已然成为了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新型经济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者的出现,更多的共享经济平台将会被创造出来,更多的资源将会被有效配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模式
一、移动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大发展造就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当互联网解脱“有线”的束缚,插上“移动”的翅膀,将构筑起更具创新潜能的新世界。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融合、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催生了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目前,业界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手机、PDA 或其他手持终端通过通信网络接入网络;广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手机、PDA 或其他手持终端以无线的方式通过各种网络(如WLAN、WiMAX、GPRS、CDMA)接入互联网。移动环境下的网页浏览、视频浏览、在线游戏、文件下载、位置服务、订购商品和服务等是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应用。
移动互联技术是带来更广泛信息革命的临界点技术,将在多个层面产生非线性的影响。随着IP 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传统上相对独立的计算机、通信、半导体等专业领域正走向一体化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世界加速前行,不确定、不稳定和快速变革成为常态,颠覆式创新此起彼伏,移动互联网正改变着世界。
移动互联技术使得B2B商务模式、B2C商业模式的传统界面将被打破,推动围绕最终用户的个性需求和消费偏好进行重构。最终用户(消费者)可随时随地可以查询和购买自己见到/想到的商品和服务,网页、商品/店铺展示、视频、信息推送等均成为商家与最终用户沟通的工具,C2B、C2C模式正在兴起。未来,碎片化时间利用、场景触发购买需求、需求在产生时即得到满足、去中心化等四个特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商务活动发展的重要趋势,将随着产业领域、生态系统的变迁与重构逐渐演变为商务电子化。
移动浪潮冲涮着传统产业的面孔,淹没的不仅是没落的商业形态,更有狭隘的认知和陈腐的观念。传统产业过去依靠假设和经验推论未来、用控制降低不确定性的管理思维和模式正受到挑战,转型升级之路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今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兴起,也将为我国传统产业未来变革与发展提供创新动能,成为传统产业进化的推动力,加速推动本土企业硬件制造、软件服务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行业要完成进化,需要结合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找准转型升级模式。
转型是对传统的挑战与改善,更是对系统的升级和格式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靠技术和管理进步,实现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素质与效率提高,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步则成为产业模式创新的强力支撑。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产业催生的后工业化时代,虽不会改变传统产业的本质,但通过缩短流程、提高效率、开创极致的用户体验,引发商业形态、竞争战略、组织系统等变革,正改变着传统产业的商业逻辑和业务模式,改变着所熟悉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改变着最终用户、企业乃至产业的外延。本文以传统农业、制造业、电信业、零售业为例,浅析及探索我国传统产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型升级模式。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模式
1.传统农业传播模式转型
农业传播模式是农业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农业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外在联系的简约化表达方式。在现实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农民、信息内容、传播媒介及反馈等要素紧密联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重新组合和整体把握传播的各环节,形成一个符合特定需求、动态的农业传播系统,加速农业信息的传播和要素组合,推动向“创意农业”传播模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外延能力。
单向传播模式下,政府可以建立区域性移动网点,把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市场分析等信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将信息从创新源发送到农民手中,辐射整个区域;具有地域性差异的各个移动网点及其辐射范围形成网络体系,政府可从宏观上掌控农业经济信息、新品种推广情况、农业产出情况等。其次,通过开发关于健康农业主题软件(如介绍健康果蔬的挑选、食用、搭配等与用户饮食健康息息相关的信息),吸引用户下载和使用软件。主题软件中可添加其他服务功能(如创意礼品、假日农场等选项,收录最新的时尚和创意农产品、农业旅游信息等),用户进入后能看到各城市的农家乐、休闲农庄、创意农场等信息,从而建立信息传播渠道。借鉴“水果忍者”游戏的业务模式,可将创意农业理念、种植、产品、健康等知识融入,促进创意农业产业的发展。
单向农业信息传播通常是在政府组织下以行政命令执行,农民被动接受农业信息,信息可能因延时到达而失效。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意农业信息传播可以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传播,信息传递及时高效。创意农业系统各主体通过移动终端软件平台,实现农业技术、政策资讯、市场需求、供给匹配、跨界合作等,在农业生产者与政府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部门、农产品销售组织之间进行即时动态上传、下载、共享、交流,并可为迭代优化进行持续跟踪。
2.传统制造业模式转型
工业化时代传统制造业企业通常需要跨越“规模化”与“多样化”两个关键拐点。“规模化”拐点以大规模制造为核心,经营核心要素在于产量规模、成本控制、生产效率与周转周期;“多样化”拐点以客户细分与产品增值为核心,经营核心要素在于市场细分、新价值主张、产品扩充、渠道扩张、兼容大规模生产与多样化柔性制造能力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生产设备自主控制显著增强,网络把分散自助的智能化设备紧密连接起来,大规模制造的高效率和手工作坊的个性化相融合,功能参数与客户需求相融合,跨行业、跨地域的技术能力相结合,最终形成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制造一体化的更柔性、更人性化、更智能化的制造技术系统,以满足最终用户对产品的性能要求和情感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信息化的材料、机械、技能、管理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不仅可实现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新产品开发周期显著缩短,而且有能力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规模生产和个性定制有机融合;由此引致的制造技术革命,反过来将极大支持以移动互联网为加速器的消费应用与变革,进而推动生产与消费、科技与生活、教育与商业深度融合。
移动互联网正引发社会权利向最终用户(个体)转移,物联网技术及网络支付推动供需界面的融合,选择权从供给端向消费端倾斜,作为个体的消费者深度介入产品的创新过程,进而从商业价值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合作者、创造者甚至是反向掌控者。工业企业逻辑函数中的稀缺条件已演变成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传统工业企业必须完成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的转变,面向客户端体验黏性价值与应用内容端整合提供价值,努力打造以硬件产品为入口、云计算及大数据为纽带、向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闭环系统。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特征表现为情感体验超越功能体验(具人格化特征),产品体验从复杂到简单、从不方便到方便、从简单到简洁,衡量产品成功与否要看用户是否为新产品尖叫、用户是否愿意推荐给朋友(圈层)。在此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的垂直式价值链模式被弯曲成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价值平台或网络模式,产品研发不仅要考虑最终用户的意见,更吸纳用户直接参与,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研发、设计、测试、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用户全程参与、全程互动、快速迭代,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用户体验实现精准对接及逐步融合。
3.传统电信行业模式转型
(1)以传输为核心的收入来源模式。电信运营商基于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网络流量是其利润命脉,因此以传输为核心的传统收入来源模式一直受到传统电信运营商的青睐。尽管移动互联网、语音业务有本质不同,但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语音和数据业务的收入模式,电信运营商可采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模式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通信费+内容信息费或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月租费(功能费)+流量费十内容信息费。月租费和流量费的总和为通信费,是用户为使用运营商的网络、业务而付出的费用,完全归电信运营商所有;而内容信息费者收入则是以某种比例与内容提供商进行分成。
(2)以内容为核心的收入来源模式。A、基于业务类型的收入模式,即根据业务类型和特性采取不同的定价方式和资费策略,属初级阶段。按业务类型进行区别收费,运营商根据对用户理解和感知的把握,对铃声、游戏等娱乐性业务的收费采取与短信相同的收费模式,按每次或每种业务收费,不收取流量费。B、基于服务/内容价值的收入模式,即不只从传输中获益、而根据业务类型和客户需求匹配作为定价模式,将成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收入模式的大趋势。与以传输为核心的收入理念不同,以服务/内容价值的收入方式重在用户体验,不同内容具有不同市场价值并提供不同的体验;基于内容价值的计费在使定价方式简单易懂、有利于用户感知的同时,还具有提升利润的功效。比如,一首4M大小的歌曲下载运营商可安排三种收费方式:一种是0.5元/M,一种是收取基本费0.5元后按0.4元/M收费,一种是收取固定费用2.5。大多数人会选择简单易懂且直观的第三种方式购买,但这恰恰是最贵的模式,将为运营商和音乐提供商带来更高的利润。
4.传统零售业模式转型
传统零售业务之所以存在,通常是建立在某种市场特权的垄断,或利用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传统方式下消费者被隔离在价值链的另一端,实体店铺等渠道是供需双方交换信息、实现交易的重要场景,传统营销手段紧紧围绕渠道铺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急剧地填平这种不对称的信息鸿沟,供需双方多点接触,彼此信息基本对等,实体店铺等渠道的主场景效应大为弱化,商业主导权越来越多赋予给消费者,使得那些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似乎面目模糊、千人一面的消费者,突然变为个性鲜活,影响巨大。网络零售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充分利用“长尾效应”,基于移动搜索、移动社交、移动购物、移动团购、移动支付等各类应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移动互联网,并利用消费者对消费点评、质疑、传播进行价值的深度挖掘。
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消费者购物行为已呈现短暂性、碎片化和高频化的新趋势,消费者能够在多个屏幕(手机、电脑、平板、电视等)和实体门店间游走转化,电子商务入口不再仅限于PC 端,而是呈现多元化趋势。便捷、高效、个性、本地化已成为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传统零售商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从动机到界面、从流程交互到资源配置,重心重新回到消费者、回归到真正的价值创造,并围绕价值主张、盈利模式、经营系统这三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重构商业模式。
(1)以O2O整合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价值网络和盈利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链接,以SNS社会化营销为传播核心,以LBS定位与跟踪技术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无所不在为场景,以IP技术系统为依托,以O2O线上线下融合为商业模式,精准化个性化的客户体验为商业价值。为此,传统零售企业要及时准确了解顾客需求,分析线下零售业务与线上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之间的潜在关系,结合自身原有的资金、人员、技术、市场、管理等资源和优势,梳理商业链条、打通商业通道、整合商业价值、平衡商业利益,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抓住线上线下交融后带来的业务机会和盈利空间,并为消费者带来的全新体验,实现商业闭环协同增效。如传统零售企业通过兼并、合作等方式,与专业服务提供商构建战略联盟,整合营销形成共同为目标顾客群体提供价值的差异化网络,并深挖新构建的产业价值链某一优势环节的盈利空间。
(2)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高绩效经营系统。移动终端数量、功能不断增加丰富,逐渐向搜索、购物、支付、社交、娱乐等综合化平台发展,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得各种所需的个性化服务,用户黏性不断加大。传统零售企业运营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数字化、网络化再造,不仅要实现客户界面的线上展示推送,更要以面向消费者的线上展示推送牵引重构内部运作的所有流程和环节,建立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运营系统。重点打通 “流通”(营销、品牌、市场、价格体系等)、“钱通”(支付环节、无线支付场景、支付流程设计、硬件软件设置等)、“人通”(会员、会员体系、会员权益打通、会员数据等)、“货通”(生产商、商户、商品电子化、库存物流、二维码布点等)四个环节;同时,组织必须扁平化,可以弹性伸缩,可以更加灵巧,可以随时跨领域、跨部门、跨企业重新组合,从静态固化的结构演化到动态适应的创新组织,以显著改善顾客的购物体验和服务质量,与顾客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三、结语
科技是酸性的,可以溶解掉产业链中多余的环节,缩短环节、减少时间、降低成本,只留下能够承载产业的核心和精髓。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时空两个维度的距离被消融,而时空的消失在产业发展上意味生态圈改变,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链接方式也发生着改变。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之路并不平坦,注定会痛苦于工业化时代的规模化商业思想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商业思想的“兼收并蓄”、痛苦于完全不同商业模式的平衡协调、痛苦于新老业务的资源争夺、痛苦于两条不同商业轨道带来的文化冲突、痛苦于现代对传统的告别与承袭。因应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毋庸置疑需要开启再成长之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业务模式,而且始终有新的参与者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创新和活力,并正向激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发展潜能。
参考文献:
[1] 廖军,王蓓蓓,高一维.移动互联网终端发展研究[J].移动通信.2012(Z1)
[2] 刘松坡.我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 张薇,朱磊.基于用户行为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运营商业务营销模式研究[J]. 江苏商论. 2011(09)
从近几年国际国内电子政务发端与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政策、纲要、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往往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和创造先决条件的作用。重视电子政务必需先从创造良好的电子政务政策法律环境入手,电子政务的启动,发展、普及和其对电子政务等相关一系列活动的带动等过程都需要科学、合理、有力、有益的政策环境激励和法律法规规范。基于这样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从政策法律环境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关系角度分别对国际电子政务发展中政策法律环境所起的作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若干法律问题及解决建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介绍和分析。
1、 美国
前不久美国布什总统签署了《2002电子政府法案》。按照该法案,美国将建立一个电子政府基金,头一年——2003年这一基金将被投入4500万美元,到2006年增长到1.5亿美元。此外,还将建立一个新机构“电子政府办公室”,以便对电子政府基金进行管理。在当前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时候,美国电子政务工程的金额之巨、规模之大令人咋舌。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正在一步步落实布什前任克林顿政府“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美国竞争力”的理想。
美国的电子政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很大,国会和选民都要求政府削减预算,提高效率。1994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了《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前景》报告,要求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政府,为民众提供更多获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途径。并于1997年制定了一个名为“走近美国”的计划,要求从1997年到2000年,在政府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完成120余项任务;在21世纪初,政府对每个美国公民的服务都实现电子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政府工作的效率有极大的提高。1998年,美国通过了一项《文牍精简法》,要求美国政府在5年内实现无纸工作,联邦政府所有工作和服务都将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为确保这些应用目标的实现,近十年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文件,其中包括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个人隐私保护法》、《公共信息准则》、《削减文书法》、《消费者与投资者获取信息法》、《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电子隐私条例法案》等等;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1996年电信法》;以计算机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保护法》、《网上电子安全法案》、《反电子盗窃法》、《计算机欺诈及滥用法案》、《网上禁赌法案》,等等;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统一电子交易法》、《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网上贸易免税协议》等等;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千禧年数字版权法》、《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还有,属于政策性文件的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议程》与《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这些法律和文件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相关联,从而从整体上构成了电子政务的法律基础和框架,这其中,可以说信息立法是电子政务立法的主要内容,信息安全立法是电子政务立法的重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立法是电子政务立法的基础,而电子商务与网络知识产权的立法又是电子政务立法的必要补充。
纵观美国的这一系列的围绕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的法律和文件,其共同具有的几个显著特点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它们是:
(一):完善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发展。无论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还是总体的信息化,都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实质是把某一层次的技术或某一系列的新技术全面地应用到社会产生和生活的各个层次,而这一工程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应用推广的条件是否具备,环境是否成熟。也就是说,电子政务系统工程的涉及面极广,所以所需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要求的环境也较复杂,除技术的成熟度、可靠性外,社会的认可程度,资金的支持与供给的力度与稳定性,管理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是十分关键的,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系统工程能否推进。而尽快创造这些各方面的软硬件社会环境的着眼点往往就是快速地颁布各项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性文件。反过来,完善基础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发展也就成为这些法律和文件的首要目的。
美国的《1996年电信法》、《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和原则。在其《1996年电信法》中,打破了由原来的法律所设置的长期以来使电信业受到部门和地区限制的困扰,为促进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方面的竞争排除了法律上的障碍,为其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直接酿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从电信运营到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网络通信、因特网服务、广播电视等信息业务各个领域内的收购兼并风潮,加深了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达到了整合力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更是一部通过完善基础环境,促进发展的文件,在这份文件中,分别就关税与税收、电子支付系统、统一商务法则、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电信基础结构、内容和技术标准等九大方面阐述了政府的立场,并提出了私营企业应起主要作用、政府应避免不恰当的限制等基本原则。
(二)排除法律上的障碍,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法律总是落后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领域,这种情形更为突出,而在这些技术与法律的一前一后、一快一慢之间,就产生了法律空白、法律盲区、法律滞后甚至法律障碍,这些空白、盲区或障碍一方面给予了探索者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使很多商业行为和模式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或者成为了这些商业行为和模式推广的阻力。这样的例子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信息化领域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市场准入这一类规则方面,旧规则是以旧的经营模式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商业模式往往很难对号入座,如果严格按照旧的要求对其进行约束,那这些新经济商业模式不仅会无所适从,其长处也会荡然无存。
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在其《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中作了这样的阐述:“由于因特网的用途不断扩展,许多公司担心政府将对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加以性质完全不同的范围广泛的管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税收和关税、对传送信息类型的限制、控制标准的制定及对所提供的服务作为公用设施加以管制。各国政府应当认识到,因特网的精华化和爆炸性的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其非集中化特性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各国政府还应当认识到,因特网独特的结构向现有的规则模式提出了保障和技术方面的重大挑战,因而要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政策。
为消除电子商务在行政和法规方面的阻碍,我们将:A、鼓励政府认可和接受正式的电子通信(即合同、公证文件等);B、鼓励国内和国际规则的协调一致以更支持电子签名和其他身份认证的可接受性;C、建立电子注册处;D、推动建立其他形式的适当的、有效的国际商业交易的纠纷调解机制;E、建立软件和电子数据的许可证交易、使用和权利转让;F、有关的标准和任选的合同履行规则。”
当然,这些措施只是众多排除障碍的办法中的一小部分。总之,在这些方面,各国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立法建立信息化的法律体系,为其飞速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和支持,包括确立在网络上虚拟的环境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规定信息法律关系主体的各项权利义务,赋予以电子化、数字化形式所体现的作为和不作为的有效性及证据力,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等等。从而构筑旨在有效促进和保障国家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涵盖其内存规律、外在市场规则和法律规范的支撑体系。
(三)坚持技术中方原则,在立法上为技术发展留有空间。针对信息技术领域乃至所有高新技术领域的所有立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如何使千变万化、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适用单一的、稳定的法律规范。达到这样的要求的法律会与技术实现良好的包容共生关系:一方面,不同体系和模式的技术方案会在抽象的法律规范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而另一方面,法律的良好的包容性又会为技术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不会把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视为异物而排斥于外。在目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下,这一类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
第一,在法律范畴的概念中,一个词汇往往有其比较明确固定的含义,较少二义性,违法就是违法,犯罪就是犯罪,容不得半点含糊和犹豫。但针对科学技术问题的法律概念,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一些法律词汇指代的明确性和固定性受到了挑战。比如近年来,在著作权法领域,由于信息网络传播作品的广泛应用,著作权法中“复制”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和难以认定了。因为以前复制的概念比较明确,大部分是指复印、拓印等行为,但在互联网上,复制的形态有了变化,在原作品和复制作品之间有了以“0,1”的二进制数码的形式存在的数字化的作品形态;复制的方式有了变化,在无限联接的互联网上,从服务器到终端有无数个节点可以产生复制行为;复制的结果也发生了变化,复制作品如果存在缓存中,并不能实现稳定的复制品,从而直接挑战复制的“重现并固定”的内涵。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也就是说,至少如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在信息网络技术领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直接对一些法律术语的明确性、固定性和稳定性造成了冲击,产生了如何使一些法律术语适应一种动态性、复杂性更强的范畴的问题,我们把它称为技术中立原则第一层面的含义。当然,这样的问题肯定不仅仅只是在信息技术领域存在。
关键词:技术;感官体验;体验经济;设计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是用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与内心渴望的。如何创造适应现代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当代设计师的设计工作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创造新事物触发新的感官体验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背后的感官体验,是人的心理行为,通过五感的表达感知、思维等,设计师如何抓住人们的感情通过感官体验元素,使用在商业经济是我们下一个话题。
一、探究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技术和室内设计关系的现状分析
“家居文化的整体水平提高,室内陈设品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装设计作为家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改变了。如何创造适应现代生活,以满足室内环境的高质量将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如今,软装设计不仅满足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创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感官体验,能给人以视觉、心理和行为更多的舒适空间。这使得新技术在设计空间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技术的重要性
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工业设计以来,包豪斯的设计由技术开始,在其设计理念将有一个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观点。从一开始的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品设计服务。人类内心活动非常复杂,随着事情的变化,人的内心多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复杂的感情变化。
(三)高新技术能否成为设计中的亮点
经济进入了消费经济时代,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对技术投资很多的前提下,也导致了人们对发明的热情,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这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满足很多人的需要的功能,并提高效率,人们更加渴望情感上的满足,设计也必然向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主题的情感设计发展。
现在的无线网络,移动电话,电视等等,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WearableTech,我们称之为“可穿戴式技术”。从最初的google glass到三星手表,再到Nike的可监控跑步的球鞋。特别是情感写照是一种具有娱乐性的生活新方式,在此之前有一家巧克力工厂推出了一批夹克衫作为营销策略:在你咬下这一块巧克力时,你的心情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你嚼动巧克力的同时,你的快乐指数会影响身上的夹克衫并且亮起绚丽的LED灯光。尽管这些研发还没有完全融入到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中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这些可以穿戴在身上的科技一旦符合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心理和人机工程学后,将会完美的诠释这个半虚拟时代的社会。
(四)技术将成为未来设计的趋势之一
新技术与新事物,给人们带来新鲜的体验。技术的发展,使结合之间的艺术越来越完美,让设计本身充满了魅力,正如阿尔文・托夫勒曾说:“高科技的社会必须高情感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这高情感社会肯定是高科技社会来表现的。由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新的高情感社会将是未来设计的趋势之一。
二、利用高新技术带给人类全新的体验
(一)因为技术从而改变的审美趋势和生活方式
许多传统的只满足基本功能的需要,是合理的和舒适的。但心理探索的心理需求更多的只是留在美的表面上的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对于批量生产的产品感觉越来越普通,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心的情感变化,更渴望找到符合内心的设计。随着人们的内心需求,很多好看又好用的设计更人们受到青睐,个性化设计的演变,私人定制等服务,因为内在需求和精神世界的寄托。由于当代社会多因素相互影响,这促使人性化设计趋向的出现。而设计的趣味性又是增长人性化的一项重要因素。优秀的设计,不仅有美丽的形式,需要更多的情感融合在里面,这种设计通常是更有趣,对技术要求更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变化,越来越多的有趣的设计更适合人们的心态。
(二)科技引发趣味性
人们对于表达设计的趣味性来自于内心的情感寄托与表达。因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持续探索,体验更丰富的情感化设计更重要。人们审美需要的基本情感设计发展,情感类型的设计更加让人产生心理变化,由设计引发思考。
趣味性是情感设计的一种方式。在人性化设计中,趣味性设计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形式。现代通过科学和技术,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新鲜和不同的体验引发心理情感。谈到情感设计,人们生活在一个各种各样的情感组成的客观世界,真实世界的感知可以直接诱发人们的情感变化。与此同时,许多情感来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第一反映。很多情况下不受人的理性逻辑推理和判断的直接约束,而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因此,在消费环境中,当消费者面临许多类似商品功能,情感会影响人们选择和确定产品,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商品。
过去我们对于质量好的产品关注良好的表达功能,程度的可靠性、安全性、工作质量和效率方面;但根据层次划分的要求。在诺曼《情感化设计》中提到:人类属性是由大脑的不同水平引起的:本能水平(visceral level);行为水平(behavioral level):反思水平(reflective level)。每一水平都在人类的整体机能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每一水平需要一个不同的设计风格。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对界面设计的指导本能情感层面的设计尽量使所设计的界面能吸引并给使用者带来开心、愉快、等直观的心理感受。通过美观性、趣味和幽默感等方法来实现。这也有是人们对于情感化设计青睐的原因。
(三)科技引发全新的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是出自体验经济学的范畴,对应于马斯洛需求的“自我实现需求”阶段。“它是诉诸于视、听、触、味、嗅的体验,这来源于人体感官带来的体验信息。”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是感官体验的要素。视觉要素是指人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视觉形象,包括文字,形状,线条,明暗,色彩,质感,立体感和动画。这些诸多感官要素中,通常不仅是一种感觉产生作用,共同感觉产生感官体验,人们对于体验的记忆就如此得来。
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媒体、装饰、环境艺术、生物、空间和一系列的更快,更便利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感受到高新技术正在改变的生活方式。例如:无线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上网理念,改变了人们只能连线上网的方式,可以自由自在的在网络覆盖的区域随意上网。在网络覆盖的区域采取的缓解随机存取。无线自由网络的特点符合人们长期渴望自由访问互联网。
三、感官体验带来的商业价值
(一)体验经济与现代设计
人们一直追寻更为好的体验,乔布斯认为:“情感的经济”将取代“理性的经济”。“基于硅芯片上的技术制胜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和‘制造让顾客难忘的体验’。” 我们的设计是为人,但是同时设计和商业的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乔布斯带领的苹果在2011年开始风靡全球,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就像他在一段中说过的话,我们将进入“情感的经济”,苹果之所以能够成功,要归功于其“用户体验至上”的创新理念。我们的商业模式也将由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转入新型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正式提出于二十一世纪初,体验经济目前在世界上处于发展阶段。我们设计的产品是需要和商业挂钩的,对于设计我们要与商业结合起来,这是社会的趋势。
(二)感官刺激与人格形成
生活中体验是无处不在的,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感官经验,经验会给我们一个想法,使我们心中有了一些变化,我们通常称之为经历。当你经历了很多事情,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它造就使我们的思想。“体验决定我们是谁、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将去哪里。”然而,只有深刻的经验将被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什么样的经验将产生什么样的回忆。好的体验产生美好的回忆,将期待着未来;艰苦的经历造就坚韧的人格,使我们成长;羞愧尴尬的经历让我们不堪回首。经验决定了我们的记忆,决定着我们的感觉,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并最终影响我们的判断,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三)体验经济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如何把握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是词汇中的经济学的体验,感官体验在体验经济中占很重的比例,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产品功能需求逐步体验需求,经验要求成为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主要需求。企业注重情感培养成为重要的基础,以消费者为核心逐渐成为现代商业服务的体验需求。体验经济已出现在中国,电影,旅游,极限运动,电器,家居行业。
在怡丰城三星体验店内,流动通讯产品并不只是纯粹的陈列品和销售商品,也是把营业空间转化为社交活动场域的虚拟平台。透过流动通讯产品和应用程式,个人化的虚拟体验变得丰富起来,并且在格局独特的店铺内融合到实在的人际文流活动之中。为配合三星的品牌形象,用作划分主题区的软景观各呈现出调子不一的蓝色。设计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当是设计师对使用者真实体验的归纳和抒发,再有消费者来感同身受。透过流动通讯产品和应用程式,个人化的虚拟经验经验丰富起来,并在商店的独特的模式中融合的现实人际交往活动。设计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用户体验真正的体验通过设计师表达出来。在经验的商业决策者使用经济手段,应重视主题明确,清晰,诱导性强才能给消费者带来好的印象,和整体意义上的统一,激发消费者的美好联想和想象。
从经验的角度分析,体验的主题是大众,体验的对象是主题,所以在形象塑造中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的主题元素在创造一个深刻积极的感官体验。
四、结论
最后,设计学界基于体验经济提出了用户体验设计,遵循人类的情感共鸣的性质。通过和设计师掌握和技术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寻找一些简单的交流符号元素,加以设计和传播。体验经济是仍处于发展阶段,设计师要从人的心理需求,创造更多的共鸣带来深刻的感官体验设计。感官体验是一种价值,为我的心需要的人,更个性化的设计,可以显示已联合设计技术和艺术将成为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更好的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L.贝纳特著,旦明译.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美]马斯洛,李文恬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陈鸿俊,道是无“情”却有“情”――设计“人性化”探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1(04).
[4][美]肖恩・史密斯,乔・惠勒著,韩顺平,吴爱胤译.顾客体验品牌化:体验经济在营销中的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
[5]姜奇平,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