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文化特征

篇(1)

一、天人合一,阴阳互补

中国古代哲学是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而“天人合一”思想又是传统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台湾学者钱穆也指出:“中国文化特征可以用‘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古代哲学的这种重要思想,深深渗透到脱胎于传统文化的中华武术之中,并成为其思想基础。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天人之间的统一性与合理性。古人常常把人的行为归依于“天道”的流行。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始生人者天也,始生地者天也”(《吕氏春秋》)。甚至把人的伦常和情感贯注于“天道”,并将其拟人化。“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人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这种天人感应,阴阳互补的理论不胜枚举。古代体育科学理论的构建直接来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阴阳理论在古代体育科学思想中根深蒂固。中华武术中的动静、虚实、刚柔、进退等的演化,无一不是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衍生而来。至于太极图说更是最终演变成整个古代体育科学的理论依据,这是一种从形象描述到理论图式的进化。“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静,互为其根”(《周子全书・太极图说》)。先民们正是据此理论解释了天体的演变和人体在自然力影响下的功能变化。将阴阳理论推演得淋漓尽致的莫过于太极拳。太极拳的全部运行机制,都是按一物两体,和谐稳定的模式来进行的。所呈现的动静、开合、形神体用、虚实、刚柔,构成了一个互补系统。古人把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体自身,都看成是由对立力量之消长而导致的大化运行,而人又于此流变过程中,努力去把握和守护某种不变的阴阳状态。因此中华武术追求的不是人对自然的对立、挑战与对抗,而是更强调两者的融合与顺遂。在精神上是追求身体与精神能够在同一过程中得到颐养,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武术独特的价值准则和人文景观。

二、仁爱待人,礼让三先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范畴和文明进化的主旋律。现代社会经常使用的文明、秩序、道德等概念都有礼的辐射,至今,礼仍是我国人民的主导意识和规范意识。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一整套以礼为核心的学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他把一切都纳入礼的轨道,当然武术的产生与发展也不例外。由于儒学是古代确立宗法制度,规定人论道德礼法秩序的治世学说,因此被统治者当作维系其统治地位的思想工具,具有群体秩序的强制性,从而被当作官方的正统思想对社会加以灌输,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逐步成为了社会崇尚礼仪,循规守礼的思维定势。

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武术,不可能成为游离于主体文化之外的独立的文化现象,必然受制于礼文化的约束。“礼”的观念代表着武术文化的一大价值取向,“未曾习艺先学礼”,是中华武术的一向传统,这种“礼”是对人的心灵进行内在约束与外在规范的伦理观念。

中国武术崇尚的“礼”,首先是习武者个体精神规程化的理想形式。因为习武者的肉体经过多年的特殊训练后,已经具备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攻杀和防身技巧,那么,习武者相应的精神价值也便随之有所更新,对习武者的“礼”的内涵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与更高的要求。古代的武术活动历来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和浓厚的礼仪化色彩,并始终遵守“对御不争第一筹”(《王建・宫词》),“贵贱不相逾”(《韩非子・有度》)的古训。最典型当数射礼了。“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以四种不同的冠名表示不同级别的比赛,并且不同级别用的弓、箭、箭靶和射箭时所配的音乐都不同,各有名目,等级分明,礼仪繁琐。“礼”和“让”一直伴随着中华武术的交往活动。“揖让而升,下而饮”。如果上下级交手,下级的让即是“礼”,上级若是技高一筹,也礼让三先。即便是在较为激烈的武术竞技中,也只能是点到为止。绝不像西方拳击所推崇的“一拳必杀”的技击效果,更排斥西方原始拳斗、自由搏击式的血腥厮杀。而是以服人为上策,以打人为下策,以杀人为下下策。因此在古代武术中难以看到激烈而震撼人心的对抗场面,通常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技艺的切磋而已。中华武术的孕育和发展一直遵循着这一思想基础与伦理标准,因此在主观上有形无形地赋予了中华武术“礼”的文化特征。

三、怡情铸志,保家卫国

儒家思想历来主张修身养性,并以追求圣贤理想人格为重心,以修齐治平为修行方法,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并“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它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哲学的高层境界,与现代奥林匹克倡导的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以文明行为和道德方式,公平、友好地参与比赛的精神可谓一脉相承。

同这种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精神相呼应,中华武术偏重于在修身养性、怡情铸志上下功夫,而轻于定时定量的运动规程,以及对人体极限的冲击。中华武术文化以其深层次的哲学思想,成熟的训练方法,完美的艺术形象辉耀于世,实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内外兼修、神形兼备、注重武德,历来为武术文化的第一要义。在武术运动的练习中,无处不凸显出自强不息、自我修养、人格完善的传统文化精神。练武先修德。习武的真正目的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中华民众一直在或隐或显地追求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武界三大德,实践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止戈禁暴,厚德载物”的生命理想。古代先民们正是借助武术这种形式,去着力培养一种所向披靡的勇气与意志,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养成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正是武术文化具有的积极进取、战胜顽敌、寻找自信、播扬威严等多重意义,构成了国家威望与威严的潜在标志,不断地培养着民众的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当华夏民族遭受异族挑衅与欺侮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与凝结力。一旦国家需要,就会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谱写一曲曲血洒疆场、保家卫国的正气歌。杨继业、岳飞、戚继光等一大批文武兼备、尽忠报国、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都得益于武术文化的薰陶,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的人生极高境界。

四、澄澈清静,延年益寿

篇(2)

论文摘要:包装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统民族元素的表现方式、方法和创造理念的承袭与吸收必须依附于文化消费时代的特点。传统社会秩序的解体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加强了传统民族元素在视觉消费时代的信息化特征,其装饰审美性也逐步向符号审美性转移,这符合现代设计信息至上的基本原则。

现代包装设计的整体理念来源于西方设计体系,它是商品消费时代大市场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与公共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包装设计的服务对象呈几何级数增长,其领域也更丰富更敏感,更宽泛和更多元化,其核心概念也逐步向文化消费方向过渡,也就是说,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支撑使得包装设计变得更时尚化、快餐化、流行化和视觉化。

现代包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垃圾艺术”,因为再吸引人的包装也最终会被消费者丢弃到垃圾桶,虽然这对包装设计师来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但这就是消费社会的法则——即艺术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社会精英独有,它依附于商品之上而成为大众消费品,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是包装设计师存在的文化价值。

1.包装是体现大众文化审美的载体

从社会学角度看,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现代包装设计由于集合了当代的工艺技术手段和审美意识,充分地映射出现代社会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由少数的强势文化阶层控制和,弱势文化如要进入这种主流必须接受某种程度的改造和转换,以符合消费时代的价值观,于是,这导致商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审美具有强烈的同质化倾向,商品社会所推崇的个性表现也只能是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

现代包装设计无疑会成为后人观察研究当代社会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最直接的文化标本。

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的关系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导向性

现代营销的整体性观念造就了如耐克、可口可乐、宜家等旗下产品的销售神话,这些品牌借助强大的现代媒介敏锐地把握消费文化的脉搏创造出自身的品牌文化,反过来又利用这种文化影响和引导大众审美意识,左右大众的价值取向。其产品形态已逐步从有形转向无形。他们宣称:“我们卖给消费者的不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口号正体现了文化消费时代最典型的特征。

现代包装设计是商家实现 “文化买卖”,引导消费审美的终端环节,是商家承诺的新的 “生活方式”的视觉载体,其形式、语言的时尚化,多变化和潮流化必须依附于品牌的整体文化之上 ,以利于品牌全方位的、多角度立体化和低成本的对消费大众进行持续信息轰炸,从而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大众审美取向。

(2)审美针对性

商业社会强大的侵略性已经使得大众审美口味变得相对同质化,纽约与上海的建筑形态如出一辙,肯德基在巴黎和北京出售的炸鸡 口味也无 多大的差别,但这并不等于商家放弃了对消费市场和消费大众的细分,充分利用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取向、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喜好 ,性格甚至属象星座等等带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分别进行审美导向分析和细划,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消费审美引导,通过包装设计传播有针对性的文化审美意识,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文化忠诚度。

(3)审美信息的简洁性

在一个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信息摄取量每天都在成倍增长,快速和多变成为时 尚审美潮流的根本原则,体现在包装设计上,则是包装的设计周期和上市周期变短,包装设计载体化、媒介化,信息传播简洁化、准确化和有序化,视觉形态强烈化,包装结构人性化,加工生产集约化等等…… 所有这些现代包装的特征是由消费社会的特点和当下 的生产力水 平决定的,同商业品牌文化对大众审美意识产生的反影响一样,这些特点同时又反哺现代社会这一母体,现代包装设计和所有流行元素一起,与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一个庞大的太极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建了当今社会的时代审美特性。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转换也可以依据这三点作为基础,即导向性、针对性和信息的简洁性。我们有理由意识到,这种转化必须是建立在对现代包装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现代包装设计在今天的社会中,无论从内涵到表象,都在扩充着原来固有的定义。传统元素在向具有当代大众文化审美特征的转换中,无疑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符号性意义,而是针对其内涵精神的扩大与重构,是对其意蕴的尊重而绝不是简单的照搬和套用。简单的照搬和套用常常不分时空背景,以古典传统元素召唤消费者文化亲和的向往心理,仿佛回到了 “桃花源”的意境,就是回到了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的传统元素被套用到设计中去,虽然花花绿绿煞是热闹,但实际上却成为了一种当代社会文化的矫饰现象。

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进程是一种文化性质的转化,是对传统样式的形态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以获得革古鼎新的效果,这种转换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在时间性、空间性上对 “全球化”的某种延承 。

2.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强烈的杜会文化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对 “包装”一词的解释 为:泛指包装商品 的东西,如纸、盒子、瓶子等。其意直指包装原始的最最基本功能——保护性功能。而在文化 日益成为消费主体的今天,保护性功能已是现代包装设计最基础的平台。而现代包装日益凸显的是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文化功能角色。

(1)传播功能

在现代广告推广概念中,任何构成现代社会的物质结构均可成为广告创意的推广媒介。于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无孔不入的负载着广告信息的非传统媒介,大到户外高楼观光电梯、小到卫生问拉手、电影票根甚至手机铃声。而包装最初的设计形态是缺乏信息载体这一文化功能的,它强调的是产品的保护、运输、贮藏等物理性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完全可以把包装看作产品的视觉载体和传播符号。可口可乐独特的瓶型和张扬的红色与流动的白色带状线已经成为普通碳酸水的激情披挂,处于销售终端的包装被赋予了塑造并传播产品文化的主导功能。产品包装强大的信息传播性被发掘出来。

如果把现代包装看作是一种传播符号,那么包装包含着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两个方面。前者为显性,明晰地传达产品所要传达的商业信息,而后者通常表现为隐性,是说明前者 的手段或体。受众在解析、接 受信息编码 的时,也在 自觉不自觉地解读着传播符中的文化编码。因此,可以说产品包的传播性是一种文化中介,包装和受不仅构成价值关系,而且构成一种文关系。虽然单一产品包装影响似乎很限,但在我们的生活时空中总量巨大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其在反复的传播过程中行使文化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民族传统元素要进行“现代性”转换也要面临着包含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的现代传播符号的改造。

(2)推动文化变迁的功能

任何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在潜意识中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和侵略性。在现代商品中这种排他性和侵略性体现在产品的异质化追求上,而这种追求是基于现代社会愈来愈激烈的商品竞争。产品迫于生存压力或打压对手而创造和积累的某种个性文化,它包含了技术个性和视觉审美个性两个部分。当技术个性的开发达到某种程度的饱和后商家必然转向对视觉审美个性要求的塑造,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以谋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大众消费转向文化消费的根本原因。

产品包装承载着这种文化个性的具体视觉化形态,成为商品文化个性推广和形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整合的过程中显示极强的功能。文化具有运动特 质,既纵 向传播,又横向扩散,与不 同文化碰撞,始终处于流变状态。它的运动有其内在动力,也依赖外部力量的助推。商品的个性文化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虽然并没有自觉地站在文化和精神高度去认识这种传播作用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意义,但是却客观上促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入人们生活的深层,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甚至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是一个高度封闭和保守的形象,几千年来它只有通过内部的机制运动,调整,变化和完善,当其存在的土壤根基消失后,它必须加强内在的运动特质,在与不同的文化不断的碰撞和交融中获取新生。而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有机运用创造 “本土化”的个性设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 与整合具有强烈的实验意义。

3.构建符合时代文化审美的现代包装信息传播体系

消费方式的革命决定了传统民族元素作为信息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全新构建原则,这种原则是与产品特性、媒介和受众的时代审美特性紧密相关的。

对于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历来较多从 “源”、“流”角度进行认识和分析,西方 符号 学理 论更 多关 注于 “术”“用”的探讨,这种研究方向的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思想方式的差异性。中国传统图案的诞生和繁荣带有强烈的 “集体表象”色彩。 “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弓{起该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对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其所以如此,非因集体表象要求以某种不同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集体为前提,而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得到理解”。(列维 ·布笛尔著(原始思维>)。而同时传统图案创作的思维方式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以思维者本身的感悟为中心来对待对象世界作整体式的把握,其主体是思维者而非对象世界。这种思维方式缺乏对对象作出一种穷根究底的分析和思辨,是以一种笼统的描述方式将对象形象地展示 出来。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表现出整体性 ,形象性和腺胧性 ,不重科学分析,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体现在具体的视觉元素上,则是以一种 “象法天地”的设计方式构建了物态化的感情体现和视觉表现,缺乏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的形式。

西方思维方式则是一种理性分析和归纳方式,具有源远流长的科学传统。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问题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分科性及理论结构的庞大。

视觉传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传播过程,传统民族元素需要融于这种过程就必须要对其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信息表达准确的可能性进行理性梳理与分析。因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信息传播体系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构架由信息源、媒介和信息受众三者构成。主体的设计过程实际是在第一个环节中完成的:设计师在了解发送者的信息要求后,再根据媒介的载体特点与信息受众的特性综合整理信息结构,设计出恰当的视觉形态。这是一种思维视觉化的过程,是一种视觉编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两种必要的要素,即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视觉审美性。

(1)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不传递信息的设计是不存在的”,作为承载商品文化的外在视觉载体,包装首先要完成传递商品信息,营造品牌文化的首要功能,它必须要通过图形、色彩、版式、结构、材质等形象化的视觉元素来达到准确和简炼的信息传达。如果拿形象化的视觉元素与文字这种表述方式相比较的话,前者在信息传递上具有更多的多向性,模糊性和非精确性。但在引起视觉注重的强度上和造成阅读心理的愉悦感上以及快速和节奏上则远远高于文字。因此,设计的过程其实是基于一种约定俗成基础上的、对视觉元素信息精确化的过程。

传统民族元素要完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转换必须经历有利于商品信息结构的过滤与加工,使其呈现商品信息所要表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视觉审美性

每一个时代的审美都有其时代特征,每一个不同的群体都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包装设计在现代社会中与大众审美的相互作用在前面已经作过表述。以欧美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格局经历了 “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人性情感的回归,但这种回归并不等于装饰主义的重新泛滥,而是在纷乱繁杂的现代社会中体现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视觉元素丝毫不缺少这一点。对于在设计表现中呈现的视觉审美性上,任何对传统民族元素的重复和挪用都会使得设计作品只是前时代审美的克隆,缺乏快节奏生活下的后现代大众审美的共性语言——简洁。

简洁是现代设计最最重要的语言,这是由消费时代的文化、信息快餐化所决定的。现代设计所崇尚的简约图形以及注重信息传意的功能性表面上与中国传统极具装饰性的图案格格不入,但是,通过对后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意象的重构、移置与形态的提炼和它所具有 的装饰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陈绍华先生设计的 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利用传统的盘长造型为基础以流畅的现代性手法表现五环、五星和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人形,挖掘了盘长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特有的运动精神和意象,丰富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体育精神。其视觉语言精炼简洁,信息传递准确,符合现代的大众审美共性 ,具有强烈的国际性色彩,成为本土设计师将传统民族图案成功进行形式的简约性转换与内涵精神的意象性传达的里程碑似的案例。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篇(4)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篇(5)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具体探讨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基本特征,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2.明确传统文化继承的主要内容。

3.把握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和顺应变动性。

4.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归纳和阐述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征,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追寻温州的传统文化足迹中,感受温州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结合温州传统文化具体事例体会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把理论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追寻温州的传统文化足迹”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关注、参与文化生活;感悟温州的悠久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热爱家乡,主动自觉做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征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特定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知识在合作交流中生成。

2.合作探究法:利用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流,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观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二、课堂实录

【导入设计】回忆童谣

播放温州童谣视频《送松糕》:松糕松糕,高又高,我请阿叔吃松糕。松糕厚,送娘舅,松糕薄,有棱角,松糕实,迎大佛,松糕松,送舅公,松糕烫,务好藏,松糕冷,务好打,松糕烂,送阿大,松糕燥,拜镬灶……

师:大约早在五、六千年前,散居于海中的瓯人,便开始在温州这块土地上定居生活。温州先民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繁衍生息,掀开了瓯越历史的第一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温州形成了特色的瓯越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古迹非常丰富。刚才的童谣《送松糕》,耳熟目详,使我们儿时的记忆又慢慢清晰起来。你了解我们家乡的悠久传统文化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

(点评:在导入环节中,借助温州《送松糕》童谣视频导入新课,稚嫩熟悉的声音唤起学生儿时的记忆,为追寻温州传统文化足迹打开了一扇门,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铺垫了情感基础。)

【新课教学】

片断一:追寻足迹

活动探究:温州历史文化悠久,四大组同学分别搜寻温州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了解它们的历史、发展现状,来见证我们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交流成果,先请第一大组负责传统习俗的同学来展示。

生1:温州的传统习俗很多。如我们温州人端午时有吃粽子、划龙舟习俗。记得小时候还有撞蛋、抹雄黄酒,清明时吃清明饼、踏青扫坟等习俗。而现在很多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消逝,很可惜!

师:刚才同学的介绍又唤起了我们美好的记忆,那么负责传统建筑的同学呢?

生2:我们温州市区,我知道的有鼓楼街、江心屿、朔门古街,还有五马街。不过朔门古街和五马街的商业氛围太浓了。

生3:我来补充一下我们组的,我知道还有东瓯王庙、墨池、池上楼。尤其是对东瓯王庙的修建,为我们提供一个纪念温州始祖东瓯王、追溯家乡历史的场所。

师:看来我们同学知道的还真不少。下面谁来介绍一下温州的传统文艺?

生4:我来说。我上次和我们课题组的同学去参加调查拦街福活动,对温州的传统文艺还是有所了解。有永嘉昆曲、鼓词、瓯绣、平阳木偶戏、乐清黄杨木雕等,许多都被列入国家级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5:温州的传统思想有永嘉学派、叶适的事功学说,还可以从南宋状元王十朋以及刘基、孙诒让等著名人物上得以见证。叶适的思想还是我们温州人精神的源头,对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师结合学生以上的介绍,归纳分析知识: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点评:以“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作为任务驱动实现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学生搜寻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这个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片断二:解读传统

活动探究:自西周制《周礼》后,数千年来,凡婚嫁无论议婚步骤或迎娶仪式,都必以“六礼”为基础。古代的温州婚礼习俗,从媒妁、开合、议聘、小定、大定到迎亲,大致也是沿此礼俗。

(1)纳采(男家向女方送礼提亲)

(2)问名(男家问女方的生年月日时辰,卜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与女家订婚)

(4)纳征(男家送聘礼给女家)

(5)请期(商请女方确定婚姻)

(6)亲迎(男子赴女家迎女,举行结婚仪式)

探讨:1.古今温州婚嫁习俗有何异同?

2.我们的婚嫁习俗与西方国家有何差异?

3.从中可看出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什么特征?

生1:我们温州现在还保留着有媒人提亲,也要先定亲,送聘礼,再男的到女方家里迎亲。

生2:-些人也要问时辰、卜吉凶。个别地方定亲时还有小定、大定,很繁琐、浪费钱财。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一些繁琐的仪式都省掉,简单多了。

生3:虽然古代和现在都有送聘礼,可现在的聘礼送的很阔绰,最少的都十万左右。现在还要到民政局登记结婚,有结婚证。

生4:我们和西方国家在婚嫁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他们一般是上教堂举办婚礼仪式,还有牧师主持婚礼,感觉很庄重圣洁。而我们的婚嫁礼仪很明显带有中国的特征……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可见我们同学对温州习俗的了解。那我们温州现在还保留着西周以来的一些礼仪,这说明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什么特征?

生5: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师:我们和西方国家在婚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又说明了什么特征?

生6: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师:即使身处海外,也会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

温州传统婚嫁习俗随着社会不断变动,不断满足人们的要求,又说明了什么?

生7: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会起消极作用,必须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起积极作用。

(点评:设置婚嫁习俗情境,以“解读传统文化的特征”这个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实现探究式学习,通过问题层层设置,使学生在探讨中自然而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

片断三:扬弃传统

辩一辩: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温州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提示。

观点一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观点二温州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生1:我方的观点认为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没有传统文化哪有今天的瓯越文化,今天的文化都是由传统文化一步步发展来的。还有我们刚才提到的温州这些丰富的传统建筑和文学艺术,不是财富,那是什么?

生2:我反对正方的观点,我方认为温州传统文化是包袱。一些传统会蒙蔽人的思想,从而得不到发展。如重男轻女思想,还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等。

生3:对方辩友,请注意,我们坚持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是有前提的。传统文化中是有一些消极的不合理的内容,但是从总体的角度来说,它更多的是财富。积极的内容是主要的,消极的是次要的。

生4:我想请问正方三辩,如果回到古代的重男轻女思想社会里,你今天还能坐在这里上课吗?恐怕只能呆在家里绣绣花了吧?

生5:古代女子也有读书的。

师:刚才正反两方唇枪舌战,据理力争,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如我们对长辈的孝敬。但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封建的愚孝思想。

(点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师采取以“辩论”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课前通过分组、明确角色分工。通过对“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辩论,促使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化解认识上的误区,也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片断四:感悟传统

方案设计:在搜集这些资料的过程当中,从追寻温州悠久文化的足迹过程中,同学有何感悟?谈谈你的想法。

并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设计一份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利用课外时间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开展)

附:学生的活动形式:

①编写《温州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温州传统小吃》、《温州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与旅游点。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温州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文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的讨论交流会,并制作展板进行展示。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感受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继承。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而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其跨过悠悠历史长河依旧指引我们的生活实践,我们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也需要借助先进的传统文化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点评:在课堂结尾部分,设置“感悟传统”环节。让学生谈课堂感悟,在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方案的设计中,并利用课外时间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开展,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强化做家乡优秀文化的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不仅仅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课堂来说也是一种情感升华。)

三、教学反思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的乡土资源,将其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在教学中既能拓展、深化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1.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挖掘地方课程资源。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充分意识到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所在:一方面,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身边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体味文化,在文化中感悟生活;另一方面,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也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在整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探究活动的中心地位,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探究过程,充当一个搭建脚手架的角色。整堂课围绕温州传统文化,设置“追寻足迹”“解读传统”“扬弃传统”“感悟传统”四大环节,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则更充分地参与到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从课内到课外交流,共享学习成果,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

3.把握课堂教学契机,凸显学科德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我及时把握契机,有效地发挥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通过这种充分发掘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接触和了解社会,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利用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的方案设计中,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开展,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强化做家乡优秀文化的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堂课虽然经过充分准备,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在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在本课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个别学生不知所措,学到的内容不能形成完整体系。

【专家点评】(林月周,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政治特级教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关注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味、生本味,课堂教学中又注意时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总的来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生活化设计,教学思路清晰。本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在处理上尽量简化、淡化知识掌握,重在感受。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设定的目标。“情境问题”互动教学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设计力求以生活化为目标,理念新颖,选材恰当,内容充实,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高效课堂小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实例,尤其是温州传统文化,摆脱了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论说教,使课堂回归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主题和课程内容实现了有机结合。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通过情景和实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社会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好的课堂不是教师把学生感动,而是学生把教师感动,课堂给学生机会,学生就会收获一份进步,也会给教师一份感动,这样在课堂中学生就会创设许多生成性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

2.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注重生活和知识的结合。文化内容重在感受,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引用温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现代公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交流的媒介。现代公共艺术的运用不仅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服务的手段,更起到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作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物质上的服务。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共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当前各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人们长期的积累创造出来的,它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最真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注重对公共艺术的审美要求,传统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是人类智慧和发明的重要体现。现代公共艺术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形式,并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包括对公共环境的规划还包括对造型的设计和材料功能的选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有效运用,实现了现代公共艺术创造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们对美的追求要追溯到一万八千年以前。那时的山顶洞人已经开始对装饰品有了一定的研究,例如钻孔和着色等方面的运用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力。之后人们又掌握了青铜的冶炼和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的绘画艺术、建筑艺术和民间艺术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实现了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民间的手工艺品,并且这些手工艺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征,这样的特征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运用形式上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成为现代公共艺术在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对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性作用,并且成为设计师创作的源泉。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策略

1.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时展的需求,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集中了儒家和道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对环境文化的设计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来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情况下,提升艺术设计的水平。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展现浓厚的传统文化精神,才能够创造出让人们满意的作品,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当代审美的需求。

2.在运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传统文化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是人们长期的实践形成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紧跟时展的步伐,所以在进行现代公共艺术的设计中应该注重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当前时代的特征,在设计中融入创新意识,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掌握,并且吸取传统文化中精髓的部分为之所用,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优化,还要结合时代的特征,设计出来具有时代气息的公共艺术。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前提下,还需要推动创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实现共同的发展。

3.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密切起来,各国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在进行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的渗透,当前我国的设计工作也开始向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全球化文化的影响,由于文化环境的转变,使传统文化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的元素,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和谐共处,通过不同风格传统文化的展示,来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

结论

篇(7)

1.1色彩的设计特征

在白酒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风格运用,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特征,传统的白酒包装中色彩的运用带有一定的阶级特征。传统的白酒包装设计比较注重对天然材料自身纹理和色彩的运用,不会添加任何装饰,表现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风韵。

1.2图形的设计特征

传统图形在白酒包装中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在传统白酒包装设计中大多会采用各种吉祥图案、文字或图腾等,并在这种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艺术再加工,从而形成一种寓意深厚的图形艺术,也形成了我国白酒文化所独具的民族特征。

2传统文化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2.1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比较广泛。在白酒包装设计中传统图案无论是作为底纹、主体图案还是作为边饰,都具有优雅、古朴与清新的“味道”。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选择具有传统文化风韵的图形来加以运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图形纹样取自于民间文化,具有朴实、粗犷、乡土的气息,其中也会包含一些宗教文化色彩,构图严谨且想象丰富;同时,也不乏以诗词书画为题材和图形的设计。我们在进行白酒包装设计时,一定要意识到,对于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不能生硬的照搬和模仿,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设计师自己的思想,将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与设计师自己的创作理念融合在一起,使作品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神韵,又具有现代文化气息,从而达到形与意完美搭配。

2.2传统书画艺术的运用

书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等名家的思想和文化精华,还融入了更多的民间文化艺术风采,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我国白酒包装中的文字、图形设计,很多都是从传统的书法、绘画、诗词中演变而来的。酒可以说是很多诗词、书画大师的创造源泉,酒与书法的关系就好像诗人与酒的关系一样,包含了设计者无尽的感慨和情思。我国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很多书法大师,都对酒文化有着独特的感情,从而使白酒包装中的文字表象更具文化特色和审美意境。将书法应用到白酒包装设计当中,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使用的,应该结合白酒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历史、酿造方法及地域特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将书法的形与意完美的呈现在包装上,不仅要为包装增添艺术气息,还要体现出白酒的品质特征。

2.3传统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白酒包装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是一种较为形象的设计语言,在包装设计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效果,是白酒品牌与形象的重要标志。在白酒包装设计时,要熟练掌握色彩的工艺性质,对色彩的规律及信息进行加工与巧妙运用,便会达到非凡的艺术效果。我国不同的地域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好。而白酒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使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更加集中表现在对中国特色与地方特色方面。我国的传统色彩大主要以大红、紫红、金、明黄、蓝、黑、白等为主色调。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结合色彩的传统审美思想,合理的运用与融合现代色彩理念,便可以设计出具有独特东方魅力的包装作品。

2.4传统器物造型的运用

中国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对“美食美器”的追求从未间断。尤其是饮酒之时更加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因此,酒器与酒文化同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情缘。在我国古代,酒器的造型丰富多姿。从材质上讲有木、骨、陶瓷、青铜以金银、玉器等。其中对于青铜器的运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在造型设计上可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利用现代造型的工艺及技术手法,将这些传统的酒器造型融入到现代白酒包装造型设计当中,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不仅拓展了白酒包装设计的思路,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