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发展走向

经济发展走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走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发展走向

篇(1)

关键词: 新经济 房地产 非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运作 、资金流动趋向数字化、虚拟化、迅速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产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当人类的生活 、办公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网络来进行时,势必对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向何处去,怎样才能步入一个健康、正规的轨道?有必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传统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是 :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传统的房地产业,在项 目开发前往往需预测一年后甚至若干年后的市场,并且一旦资金投入,就必须顶着各种风险,继续投入下去 ,其中,成本的风险,往往难以约束。因为无法确定现在的产品是否符合一年后市场的要求,所以面对一年后的市场风险,更是形同于赌博。在其漫长的开发过程中一旦社会公众形象出现问题,项目就可能陷于危机 。

1、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毋庸置疑,在近十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 、稳定 、协调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 。绝对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 、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

房屋能为商业 、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 庭特约服务业 、搬 家公 司 、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

发展房地产业,提高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从住房综合消费方面讲,为人们生活其他方面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进生活消费水平全面提高。作为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消费,它的增长和发展 自然会带动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2、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2.1“筑巢引风”导致城市化规 划脱 离市场化进程

最近几年,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把厂房、住宅、交通、商业区、环卫等预先规划实施好,然后以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居民户来投宿,美其名日“筑巢引凤”。这种做法虽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从市场经济的观念看来,城市化的进程是市场化的结果,城市规划中的选址 、规模和时机是由生产者(企业)和消费者(家庭)的需求所决定,它们选择的原则是比较成本利益 、规模利益和竞争风险利益,政府的行政抉择不能代替它们的利益选择,也不能靠优惠政策恩赐。这说明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盲目 “筑巢引风”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实际上这是产品经济“以产定销”的翻版。

2.2产业结构调整脱离市场化导向 最求高层次消费

在地产市场中政府利用批租权实现其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现在的问题是,或者不顾投资者的经营方向,下命令定指标,谁出高价就批租给谁;或者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取向,强行改变投资方向,片面追求高技术、高消费的高层次产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种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是不同的,有工业带动型城市、经贸汇聚型城市 、港通枢纽型城市 、消费服务型城市、文化风光旅游型城市,还有各种因素的相互交叉渗透,这就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交通实施、建筑风格、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3土地的批租价格“拍脑袋”,导致盲目的高地价和低地价

我国地产市场的“买方市场”还并未真正形成,确定土地的批租价格很大程度上靠“拍脑袋”。有两个问题显得很突出:一是盲目的高价行为。表面看来,地价高的国家总是收益大,其实不然。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地价过高会使房地产业投资或成本上涨,商品房价格上涨又会限制生产和消费,这反过来会导致经济萎缩和地产市场的不景气。正因为这样,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初期和上升期 ,都是以低地价为条件的,只有经济发展到城镇土地资源严重短缺和垄断,供需矛盾对认,在平均利润率作用下,地价水平才高居不下。因此,盲目性的高地价对经济增长并不利 ,是一种非理。二是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竞相压低土地价格,这带来了土地投资的盲目性,实物地租的无谓流失,这种行为暴露 的是现行政 治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合理走向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以下四个方面:

3.1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城市建设,合理规划建设用地

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 出售直接获利 ,比如商 品住宅 、小商铺等 ;有 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 、娱乐用房等 ;有 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 ,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比如公 园 、旅游景点 、综合性大学 、大型集市 、金融市场等。在城市什么位置?建什么样的房子?达到什么样 的规模?能否成为城市的记忆?能否复制和再生?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城市建设。

3.2房地产市场应该逐渐走向成熟化

从市场表现看,房市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调整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有的是城市运营商),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 目不得。“不管好房、坏房,只要抢到就好”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 ,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3.3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地价将趋于合理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 ,借助规划 、计划 、行政 、法律和经济等宏观调控手段 ,适当调整地产价格,使之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引导和保持房地产市场繁荣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这是 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土地与金融两种要素紧密结合的特殊产业,土地是一种极度缺乏供给弹性的要素,而金融资源则是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且极具流动性的要素。一旦房地产业深入投机要素,将会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地产市场资金链突然中断,泡沫经济将会立刻崩溃。自然将会给关联产业及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致命破坏。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均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3.4推进政治―行政体制改革,遏制“寻租”及腐败

篇(2)

过去的二十年,改革的重心在国内经济,对外开放是为对内搞活服务的,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努力建设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可以将这二十年的改革视为中国旨在实现现代化的第一轮改革。这一改革给国家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带来巨大的进步性变化,它的直接成果是使中国相当快速地走向物质文明。

然而这只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系列改革的开始。经验表明,仅仅注重经济方面的改革是不够的,其本身也难以取得最终成功。中国国情要求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应当是完整的改革;经济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其本身也必然要求有其他方面的普遍改革与之相匹配。适应这种历史需求,当旨在努力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经历种种曲折而终至获取重大成就之际,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两个新的重要变化:一是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终于作为一种历史选择被正式提上日程;一是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不懈地致力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获得成功。

这两个变化的实际效果会是怎样的,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市场经济在中国会如何继续发展。没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成就作为物质依托,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从而按照国际公认法律规则与世界发生关联,实难最终遂愿,其美好的目标定位很可能只是作为一种璀璨的理想之光划空而过。但另一方面,这两个变化的出现,同时也将积极地促进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走向成功,使改革必然展现新的契机,推动和激活改革向新的阶段转变,并将标志中国改革选择新一轮重大主题。

中国改革的新一轮重大主题、基本任务和所要达致的主要目标,便是推进中国以相当快速的步伐走向制度文明,主要是走向法律制度文明。制度文明尤其是法律制度文明是断然离不开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明的进步的,但制度文明则以其更高规格的文明形式存在着,并以它的种种功能和优点,对物质文明发挥直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中国改革的新一轮重大主题获取大的进展从而引领中国迅速地发达自己的制度文明的时候,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种种需要改革的事业,便也由于水到渠成而因之获取成功。

德国人柯武钢和史漫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对欧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发达速度和发达程度的原因做了一个比较:一千年前无人预见到欧洲文明会领先于东方文明,那时华夏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拥有高超的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它们的文明远较欧洲文明引人瞩目。但是最近这一千年是西方世界的至福千年,欧洲文明及其直接后果是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成就,并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持续创新和经济增长过程。西方技术文明的演变与欧洲人获自中国的有益知识很有关系,欧洲人完善了这些引进的技术,就像现在越来越多机敏的东亚人剖析西方发明一样。由于欧洲人实现了物质上的进步,他们的营养标准、居住状况、医疗条件、教育水平、预期寿命、文化成就、安全和自由都大为改观。然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欧洲人能创造出现代技术文明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开发并贯彻了一套人类交往的规则,它抑制了机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这些规则被称为“制度”。

这是两个西方人为他们的著作翻译为中文说给中国人听的。我们不便在意他们的自豪之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所说的不仅是事实,同时也是切中要害的。我们唯有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两个方面急起直追,方能复兴我们的华夏文明,方能有效地与西方人比肩和重新竞争。

关于制度文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中国人不是没有认识,只是认识是参差不齐的。在中国法律制度以至整个制度文明本身还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制度背景下,从制度的意义上重视制度问题的人自然不多。换言之,在既有制度文明的状况下,难能避免目前法学领域的这种基本状况。法学界要真正从学术的误解中走出来,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是同法律制度文明的进程在总体上一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实表明,良好的境况和有利的条件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恶劣的境况和不利的条件会抑制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而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制度有直接的相关性。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系列准则,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一定的框架下鼓励人们积极地、放心地去干什么,约束人们不能去干什么。

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制度也有优劣之分,那些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系列行为准则属于好的制度,否则就是属于坏的制度。好的经济制度能够减少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降低交易成本,保护产权,促进生产性活动。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系列环境条件,往往是与坏的制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更直接地说,是由坏的制度直接造成的。例如,坑、蒙、拐、骗的市场交易环境,要么是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要么是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更有可能是坏的制度激励的结果。

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首先得优化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等价的,优化了制度也就等于是优化了环境。能够起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无外乎来源于三条途径:一是相关制度的继承,即对历史上形成的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安排让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二是制度移植,将别的国家或地区形成的相关制度安排移植进来;三是制度创新,就是制度发明。从维系市场经济发展的系列制度来说,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主要是创新了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各地区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所处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的安排需要在创新中继承;对于外来的制度安排,也要在改造的基础上借鉴,而不是简单地全盘照抄照搬。

那么,如何通过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来优化相关的经济发展环境呢

第一,规范政策制定和实施程序,优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府政策是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政策与经济发展相抵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缺乏基本的稳定性;三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在各个环节被曲解或任意塞进人为意志;四是激励经济发展的政策难以制定和落实;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规范政策的制定程序、强化政策的实施程序、监督政策的落实程序。

第二,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管理服务,它是由政府提供的,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商业,它是由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性组织提供的;第三是社会服务,它是由社会非政府性、非商业性的公益性组织提供的,取决于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发展状况。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发展所面对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的优劣关键在于管理服务的水平。优化管理服务,就必须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管理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的改善,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

第三,强化立法、执法、守法的制度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各种法律是属于正规制度安排的主体部分,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立法、执法、守法的系列制度创新,才能够营造出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在营造法制环境过程中,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守法是保证。这三个环节都需要系列的相关制度创新来实现。

第四,推进市场制度创新,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环境。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维护这一原则,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作保证。因此,需要通过系列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篇(3)

毋庸置疑,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GDP于2010年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就是一个明证。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高能耗、廉价劳动力、环境污染上的大发展,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大发展。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中国经济还要面对资源短缺的现状,面对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将接踵而至的情况,面对中国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状况令人触目惊心的情况。

要破解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三大难题,中国经济应该朝着三个大方向前进。

第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的发展走向集约型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总理在2010夏季达沃斯论坛答问时说,提问者所言的通过“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来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与生产密切联系的服务业,高端的金融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比如教育、卫生、医疗等。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使得中国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一方面可以大量吸纳中国庞大的就业人口,在中国就业永远是优先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

第三,实行包孝法增长。将发展经济的根本落实在“人”上。一方面,要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个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第二个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而确保群众收入能够跟得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一定要强调分配公平,避免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避免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从而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朝着三大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注意处理好三个“度”,避免因为度把握不好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

第一个度,是把握好经济发展速度的度。中国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后,迅速反弹,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已经达到11.1%。单从速度上讲,这个速度应该说已经属于略为过热的区间。于是,有人也提出,既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可以忽略GDP增长速度。诚然,要想节能减排是需要压制经济发展速度的。诚然,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GDP增速可以下降到8%左右。但这个时候一定要警惕,从唯GDP论走向另一个极端的GDP增长无用论,从而出现经济发展的突然失速。中国很多问题要解决,依然要建立在经济较快增长之上的。激进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能会得不偿失。

第二个度,是掌握好区域发展差异的度。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情况各异,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高过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可能已经到了工业化发展后期,到了非常紧迫的产业升级的阶段,到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剩的阶段。但在其他地方可能还在工业化发展中期,固定资产投资不是多了可能还是少了。面对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就不宜在全国实现一种标准来衡量经济结构调整的程度。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篇(4)

关键词:石灰岩 矿床特征 开发潜力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29-01

石灰岩的用途很广,这主要归因于石灰岩具有的耐寒性、磨蚀性、韧性、胶结性和可加工性等特性。在石灰岩的开发过程中,它可以用于建筑工业中、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涂料工业、造纸工业、橡胶工业甚至环保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这也加剧了建筑材料的需求。在建筑材料中,石灰岩主要用以生产水泥和烧制石灰。在经济落后地区,石灰岩的开采构成了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税收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广东阳春市城区东北部春湾镇石灰岩矿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本研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石灰岩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开发条件进行了总结,旨在探究该矿床的开发利用潜力。

1 区域地质

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为泥盆系上统帽子峰组、石炭系下统刘家塘组和第四系。泥盆系上统帽子峰组分布于矿区北西部边缘,岩性为杂色砂岩、粉砂岩夹页岩,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石炭系下统刘家塘组接岩性特征可分为二个岩性段:第一段分布于矿区的北缘和南缘,岩性由下至上为含粉砂质灰岩及砂质灰岩、白云质泥灰岩夹少量灰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灰岩、中厚层状微晶~细晶质白云质灰岩和厚层状白云岩;第二段集中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岩性为浅灰~灰色灰岩及少量含粉砂质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断口多呈贝壳状。第四纪地层分布于山脚一带及山间洼地,岩性为土黄、褐黄色含岩石碎块砂质粘土、粘土,上部岩石碎块及滚石较多,为残坡积所成。

受吴川-四会断裂带和区域复式向斜的影响,研究区的构造与区域构造基本一致。在研究区,构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褶皱在研究区表现为向斜,向斜轴位于中部且轴向近东西。地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局部产状变化明显且沿走向和倾向有波状起伏。

(2)断裂主要为节理且无明显的断层。研究区内的节理主要有三组:第一组为北东走向且不同地段其产状有所变化,节理面平直、紧闭无充填;第二组为南东走向,分布稍为稀疏且局部节理面有张开溶蚀现象,并充填有土黄色含岩石碎块色粘土。第三组为南东走向,节理面一般平直无充填。

研究区内尚未见有大规模的岩浆岩体和与之有关的小岩脉出露。变质作用在研究区内并不强烈,区域构造导致研究区东侧岩石有轻微的变质现象并主要表现为岩石发生大理岩化或角岩化。灰岩因变质作用导致矿物的自形程度偏高,最终形成了镶嵌粒状变晶结构。

2 矿体特征

研究区内石灰岩矿床为浅海台地相沉积的产物,矿体赋存在石炭系下统刘家塘组第二段地层中,底板为刘家塘组第一段的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以及粉砂质白云岩等。实地考察表明如下。

研究区受地形控制,矿体构成了山体的主体,山体南北侧山脚为矿体底板—白云岩。矿体分布集中,形态呈狭长方形状。

矿层受地层控制,呈宽缓向斜产出,局部较陡,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大致走向近东西,北翼倾向南东~南西,倾角20°~35°,南翼倾向北东~北西,倾角20°~33°。沿走向有波状隆起,产状局部发生变化并沿倾向局部也有轻微波状起伏。

研究区矿体覆盖层甚少,矿体于地表并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出露的相对最大高差约为300 m。多数地段沿走向连续性好,厚度变化较稳定。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方向层位稳定。

3 市场需求

根据《广东省阳春市木瓜坳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详查报告》,广东省具有极大的市场需求,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广东省内截止2007年末的445家水泥企业平均熟料生产能力为25.86万吨/年,其中规模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有17家,设计生产能力4493万吨/年,占全省熟料总生产能力的40.43%;规模前10位的企业的熟料生产能力3684万吨/年,占全省熟料总生产能力的33.15%;规模在1000万吨以及以上的企业1家,设计生产能力1085万吨/年;规模在500~1000万吨的企业1家,设计生产能力550万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01.08吨/人。

阳春地区2008年水泥产量为160万吨,旋窑水泥产量为35万吨,占区域总产量的21.9%,与全国新型干法水泥比例(63%)相比差距较大,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较低,从市场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区域内水泥消费以P·C32.5R和P·L32.5R级袋装水泥为主,产品质量欠佳。因此,阳江区域目前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仍是空白,为满足水泥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地产水泥企业多数采取增加磨机的模式,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速度较为缓慢,高等级水泥主要依靠江门等外来水泥进行供应,预计2009年区域内高等级水泥年需求量约50万吨,后期随着市政、道路建设等对水泥需求的比例增加,高等级水泥市场需求缺口不断增大。

阳春区域水泥企业均为立窑和粉磨站企业,熟料多为自产自足,在150 km以内能对阳春水泥项目产品形成一定冲击的仅有茂名胜利水泥厂(位于茂名市环市北矿路,至阳春运距130~160 km),但其只拥有1台1250吨/天水泥产能约45万吨/年的熟料生产线,而云浮区域(主要有广信青州水泥、中材亨达水泥、中材天山水泥、中材粤鹰水泥)又距离阳春市运距约为200 km左右。

综上所述,区域内暂时尚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木瓜坳石灰岩矿将具有巨大的潜力。

4 结论

水泥产品市场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根据当前国家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广东省的优质旋窑水泥市场前景较好。木瓜坳石灰岩矿区的地质特征简单、矿山开发条件优于且交通发达,具有制造高质量水泥的潜力。此外,该石灰岩矿山的开发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它还可以改善广东省的水泥工业结构,增大优质水泥的比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木瓜坳地区石灰岩质资源的开发具有巨大潜力,这也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在这些惠农政策的诱导下,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转变,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动向。而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服务,可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许多问题,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新动向

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以往那些荒废的土地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国家对农业重视度的提高,使得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现,而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问题,使得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的成本相对减少,所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

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以往,农民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而随着国家对农业重视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纷纷拓展特色产业,利用本区域的优势资源,打造了属于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如,甘肃地区,甘肃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甘肃利用本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向一品”的思想,发展了许多具有优势的特色好产品,加快了r业生产结构的转变。

农产品走向国际化。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粮食作物、水果蔬菜除了满足内需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进入到国际市场,远销海外。农产品的国际化走向也将成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加快农产品的国际化发展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收入。

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就是农村金融,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动向和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金融服务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种传统的金融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低,相关设施不完善,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矛盾越来越突出,而要想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只有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政策的更好落实,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农民资金积累与融通能力低。对于农民而言,他们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对金融需求不高,尽管农民对金融有需求,但是农民能够用于抵押的物品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服务范围比较狭窄,农民融资能力不高。

农村金融服务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对于农民而言。融资难一直是农民开展各项农业活动的关键问题,由于农业发展资金得不到解决,就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造成农业融资难度的根源就在于农业金融服务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比较低,农民缺少融资的途径。

创新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强化服务“三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必须深思的问题。而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在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就必须用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来定位金融服务,要始终把“三农”作为金融服务工作的重心,要创新“三农服务”理念,加大“三农”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决绝农民融资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工作。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而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首先,相关部门要在农村地区设立多个金融服务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网点覆盖率;其次,要完善金融业务模式,推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探讨发展“信贷+保险”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再者,要强化金融线上、线下服务,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的完善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农村金融服务实际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要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对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系统,采取全动态的管理,建立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从而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篇(6)

【例1】 (2011新课标全国卷・25)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图略)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解析】本题如果用排除法或直接做出选择难度比较大,但如果运用时代背景判断法将较简单。本题提供了具体时代――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处于分裂的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乱频繁,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政治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江南地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选择D项。

【例2】 (2012・海南单科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

【例3】 (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根据时代背景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故选择C项。分封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还没有形成集权制,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篇(7)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资产转型;产业替代

引言:

顾名思义,资源型城市一定是绝对依赖国内现有资源为生存条件而发展的,而且大都依赖着我国的一次能源即不可再生的资源,这种特殊的城市发展方式要想发展下去就要不断地进行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使得国内现有资源渐渐耗竭,这种依赖性的表现在其发展中期尤为强烈,而这种发展方式并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要求,因此将逐渐走向衰退的道路,为了不最终走向末路,就必须要组织起大规模的转型工作。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视角

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实施转型工作实质上就是改变其资源型依赖的发展状态,结合祖国现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从而让城市发展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1.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从经济学的宏观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可以发现从行政区域到区域内部外部的划分,一直到区域各种资源的环境分析和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都有其现实依据。因此,对于城市各项发展和建设,区域经济理论依据十分重要。如今我国资源型城市正在进入大规模的转型预备期,在正式投入转型之前,要正确分析坏境内外条件和区域内各项资源的配置和现有状况。由于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工作都需要相互配合、建立关联,其工作内容也逐渐广泛起来,内部分工也随之越来越细化。由此考虑到环境的变化趋势,就要求资源型城市在寻求转型的同时,立足于整个经济发展角度,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周边环境做一个合理宏观的调查和分析,将自己在国内和国际的发展角色定位好,只有这样才能在转型过程中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配合,寻求合理、最优的资源配置。

2.可持续发展理论

综合观察我国过去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其发展模式是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的利用并不是有节制有规划地利用,而是不考虑其不可再生特点,肆意进行大量消耗,对现有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浪费,使得我国本就十分珍贵的资源现在变得更加稀缺,而且导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对生态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些发展行为的弊端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没有重视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的要求,因此如今面对转型,应大力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让新型的城市类型心系祖国生态发展和资源保护,走向高效、低耗、节约的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3.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条十分重要的经济发展理论依据,循环经济倡导的是资源、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这项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国内和国际的广泛运用,可见其发展效应是紧跟时代的。因此,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应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重视起来并利用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去。纵观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过去使用的各项资源现今已然十分稀缺,为了让我国资源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应做好循环经济的发展,事实上这正是资源型城市必须注意的转型条件。具体做法应该包括:城市发展应对现在正在利用的资源做合理分析,做到提高其利用效率,对现行发展方向做长远分析,解决产业正面临的断层问题;投入资金对新能源进行开发,让产业发展的资源紧缺状况得到缓解。只有这样才能减弱城市转型过程中由于资源匮乏而带来的冲击,最终向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迈进。[1]

二、资源型城市的共同弊端及转型的必要性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问题从表面来看是对资源的肆意利用、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使得其经济发展问题渐渐转变为社会和环境的共同问题。而其急需进行转型的原因和弊端从资源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层联系具体表现如下:1、城市发展的资源产业决定其发展现状。城市发展依赖于资源产业对其提供用之不尽的资源,然而资源不可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因此地区资源储备状况良好的区域也不可能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提供其要求的资源供应量,因此其转型是必要的;2、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硬道理。众所周知,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竞争力体现在对资源的掌控上,资源占有量大的产业在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上自然就占有绝对优势,然而现在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并不珍惜资源,不能让有限的资源得到良好的利用,跟不上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思想,使得城市发展陷入资源与发展的恶性循环。从这两个方面观察,资源型城市的弊端是统一的,因此面临转型也是整个产业都要解决的问题。 [2]

三、资源性城市的发展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1.自身发展不能与社会、民生紧密联系

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严重依赖性并不能持久,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呈现匮乏状态,使得不论企业还是产业对资源的使用都不能达到从前所要求的,这就使得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经济落后使得失业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阻力。而这种现象的恶化最终将导致地方财政收入急剧减少,城市发展止步不前。过去企业和产业所承办的民生服务再也得不到保障,社会民生问题一一发生,企业无力再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将其社会责任移交给政府,政府解决民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不堪重负,导致地方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开始走下坡路。

2.不能对相关产业建立经济关联,导致经济结构不平衡

地方资源型城市建设过程一般是独立于其他企业和事业单位而依靠国家相关工业系统的,国家提供的现代化技术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以及大规模国家工业原料供应,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资源型城市地方经济发展中与其并存的中小型企业、资产型企业等经济形式的产业发展几乎与其没有联系,它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和支持几乎是没有的。这种资源型城市发展与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却互不关联的发展形式是有很大弊病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对第一第二产业提供大力支持,使之呈现独占鳌头的快速发展趋势,而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状况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由于国家和地方的帮助力度有明显区别,导致产业间的发展距离越拉越大,垄断形式的发展趋势和极度不平衡的经济结构使之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一旦面临变革将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城市缺乏功能性发展

资源性城市的发展是跟随我国过去计划经济的发展而来的,现如今形成企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分块的发展形势,不能共同发展,城市功能与企业功能相互等同、混淆等状况愈加严重,企业与城市、社会的地位没有明确,重企业、轻城市的发展理念形成了现在落后的城市管理现状。而追溯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即是资源型城市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时代步伐,缺乏放眼看世界的开放眼光和正确科学的经济发展体系,依然保持其资源依赖的弊病止步不前,失去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城市发展机会。

4.缺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资源型城市发展越来越缺少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导致其发展创新能力落后,原因有三个:第一、区域发展趋向专业化而不能多元化地发展衍生产业,不能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无法发掘潜在的发展空间,致使人才资源较为单一,人才能力不能综合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空间小,高素质人才不愿为其效力;第三、资源依赖过于严重,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要到边远地区,而人才走向一般流向一般都聚焦于城市发展步伐较快的经济发达地区,难以吸引高素质科技人才。

5.生态环境惨遭破坏

资源依赖型城市的发展可谓发展了自身却不顾环境发展,城市发展不能照顾好与环境、社会的关系,肆意破坏环境,对资源进行粗暴的掠夺和不科学利用,这种行为长期下来导致以下几种环境问题产生:资源不断枯竭;环境面临土地盐碱化、沙化,耕地逐渐退化;生态水资源不能得到平衡,遭到严重滥用。这些问题每一项都可以直接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对此却不管不顾,最终让当地居民深受其害,甚至遭到生命财产流失的威胁。[3]

四、探索资源型城市问题的解决之道对策

1.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构造长远且可持续的发展规划

对资源型城市的长远规划一定要结合现代化发展理念,将现有资源和资金做合理划分,使之得到有效利用,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要做到统筹兼顾,城镇发展各自发挥优势,不做大规模的变动,在具体问题上作调整,让变革不显得唐突,实现各方面协调发展。同时,要客观考虑城市职工的自身居住、工作条件,不应再让他们跟着企业资源流向而分散居住,而应建立集中化的城市发展规模,让转型跟得上时展。

2.营造良好的城市转型环境

曾经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给区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负担,如今在面临转型时应将这些错误一一弥补起来,在资金投入方面不能吝啬,大力发展城市与生态相互平衡的项目,构造生态型城市,将城市资源合理调度恢复其生态平衡,提出外向型经济发展理念,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另外,大力营造社会型企业文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不能忽略与其他经济产业的关联,国家对此应给予各种经济形势的产业以支持,做到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城市发展活力,广纳贤才,让人才的转型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共同进步。

3.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资源型城市企业的转型不能单一停留在自身,更要结合环境发展趋势,寻找其替代产业。这方面的工作要做好前期调研和市场观察,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做综合考量,发展其接续、替代产业:首先,选择资源丰富的区域,延续过去产业的优势,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工业环节,摒弃过去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并发展辅助产业和次生产业辅助其综合发展,让资源型城市的优点得以留存并发扬光大;另外,针对已经遭到环境破坏的城市应彻底摒弃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另寻蹊径,寻找其替代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为城市构建发掘新生的生命活力,与此同时建立长效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机制,让现有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大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4]

参考文献:

[1]曹兰芳;尹少华;城市林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作用分析――以耒阳市为例[J]2012(02)

[2]陈玲艳;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研究――以淮北市为例[J]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