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教学研究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

篇(1)

(一)教材编写。

我国最开始编写地理教材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地理要素,把这些相关的地理要素并列编排在一起就完成了地理教材的编写。教材只是对乡土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简单的介绍,图像数量比较少,多是文字描述。就算配有图片,图片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学栏目的设置主要是以作业练习为主,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功能。90年代后,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有所改进,在编排体系上更加完善,侧重各要素素材并加以提炼。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旅游和环境保护知识。教材配图数量也有所增加,同时丰富了图片呈现方式,比如说新增了地图、景观图和示意图和统计图,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2000年以后,乡土地理教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在编排体系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地理教材的编写可以结合地理要素并列式和地理特征标题式,混合式类型等多种编排方式。在内容选择上,更加简洁突出了地区地貌的特征。这样的教材反应了乡土时代鲜明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二)实践活动。

随着地理教材编写活动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在普通的地理教材大纲就明确规定:要重视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但是在80年代,因为条件有限,所以只有少数的学校可以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大部分的学校都只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师只能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地理知识。进入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技术也有所提高,在实践内容上也增加了家乡知识、实践基地的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乡土人文地理教学水平。进入21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开展方式方面也有了重大的改变。各个学校有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可以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临沂市,可以开展对当地的地形地貌调查活动,通过调查、观察的形式深入地理实践,然后结合图表、论文的方式展现调查结果,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地理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型的比赛活动。比如在临沂当地中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论文比赛、演讲比赛和地理晚会活动。不仅结合了地理学科和乡土地理的特点,还帮助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促进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乡土地理教材编写。

乡土地理教材应该有乡土气息,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要根据当地的人文社会的最新资料来编写,并且适当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教学编写要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智力的技能发展的要求。在教材呈现方式上,要注重优化性,极大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构建开放性的教材呈现方式。文字部分应该做到尽量简洁,多用图片和统计图表,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还可以采取漫画和示意图的方式,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二)丰富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地理勘测和探索活动,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到科技管,博物馆和气象站去参观学习。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布置研究的课题,比如大气环境研究、水环境研究、固体废物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鼓励学生深入地区的地质环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帮助他们对家乡的环境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灵活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应该是全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应该加强乡土地理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国在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主要局限于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方面。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经验,注重教学的实践和课程的实践,采取课程实施者的角度来探索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法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全过程技能培养 地理教学论 课程群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黄莉敏(1969- ),女,湖北潜江人,湖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柯新利(1977- ),男,湖北天门人,湖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GIS与高等教育管理。(湖北 咸宁 437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北科技学院重点教学立项“基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Z0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22-02

一、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研究与建设现状

自2005年以来,有学者打破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僵化研究范式,提出了“课程群”建设这一全新概念,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课程集群。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从有限的研究文献看,主要对课程群建设的意义、内涵、原则以及课程群建设目标、课程分解与组合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

在地理教学论领域有关课程群建设的文献仅有二篇,最早进行研究的是重庆师范大学的李晴教授,她介绍了本校地理教学论课程一分为四的举措,并提出了在教学方法、媒体与课程评价上的改革思想。内江师范学院进行了地理教学论课程群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安排的构想。在少数部属院校,地理教学论进行课程群改革业已先行,如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由于改革的初衷不同,这些院校的地理教学论课程开设各有侧重。总的来看,目前高师院校进行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改革,还未普及和深入,仅仅是停留在将地理教学论课程分解为几门独立课程,各自为营进行教学的层面,缺乏从师范生就业需求和课程间内在联系的角度进行系统建设层面的研究。

二、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建设

(一)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界、高等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中小学进入新课程体系后,急需一批能够迅速适应和胜任新课改教学的教师,这种需求使得中学职场更追求师范毕业生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和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近三年的就业招聘市场行情显示,中学地理教师招聘采取笔试和面试双门槛准入制度,笔试包括做课改高考试卷、测试题、习题、设计教案,面试包括讲课、说课、分析试题、画图等。有些学校对讲课和教案设计还附加指定教学方法和技能条件,比如要求运用案例教学法讲解“工业的区位选择”,运用实验法讲解“锋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设计“洋流”一节教案等等,“以技取人”。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可以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因此,构建 “一个中心,三个维度”,由最能反映师范技能的六门技能型课程“地理教学概论”“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中学地理实验技能”“地理教学研究”“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组成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结构体系,已成为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方向所在和当务之急。

(二)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组合知识体系的重组,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课程群建设有别于课程建设中的单兵作战和单一课程内部的吐故纳新,它立足于大课程建设,既对几门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又对融合后的大课程进行分解,因而课程群建设内容应该与以往课程建设内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有较大区别。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内容,既要紧紧围绕“技能”,充分体现课程群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又要使建设具有系统性,发挥课程群建设产生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

1.制定教学大纲。要结合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理念价值取向、功能特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总结归纳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的地理新课程教学技能种类,将不同种类教学技能分别对应纳入“三维一体”相应课程中,然后在大课程框架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基于全过程技能培养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总教学大纲和群下各门课程的分教学大纲。

2.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分解。群内课程内容的相关性、融合与分解性及课程实施的相对独立性是课程群的典型特点。针对地理教学论的课程特色,将原有独立单一的课程“地理教学论”内容进行分解,弄清分解后的“地理教学概论”与“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技能实训”“地理教学研究”“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等课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补充关系,拓展延伸关系,上下游关系,还是交叉渗透关系?或几者兼有?各门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删重增新,进行不同课程内容的对接与融合?厘清各门课程所侧重的技能,确定先后学习的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门课程的衔接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课程性质的定位。

3.课程群教材建设。迄今为止,“三维一体”课程群中的多门课程无专门教材和教参,如“地理教学概论”“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中学地理实验技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等。“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课程,目前市场上有三个版本的教参:王民、仲小敏的《地理教学论(第2版)》(2010年)、曹琦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学原理与方法》(2005年)、白文新主编的《中学地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2011年),“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课仅有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教授主编的《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2003年)。这些资源中对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技能内容的取舍、编写的角度各有侧重,是很好的教学参考,但要突出全过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尚需进行课程群教材的全面创新开发与建设。

4.课程群团队建设。教师是课程建设中最具活力、可塑性最强和实施课程群建设最关键的因素。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我国改革高校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首先,要明确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共同发展目标,始终坚持团队与个人的捆绑式互动,个人荣誉服从团队荣誉;其次,所授群内各门课程建设以课程群大目标为总向,课程之间进行关联协作建设;再次,以“教研项目”驱动教学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互动,实行教学与教研双轨并行,展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最后,建设一支以中学地理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海外兵团”实战部队援助教学团队,即在“课堂技能理论教学课堂技能操作应用课后技能实践落实”三段式教学体系中,涉及课堂技能操作应用和课后技能实践的内容,请“海外兵团”作出观摩指导和技能示范教学,同时,参与相关技能教学问题的教研活动和教学立项,通过这些举措形成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最大合力。

(三)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保障机制

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要体现和落实全过程技能培养,需要建立课内、课外、教学模式和评价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1.课堂教学以技能操作与应用为本,确保全程技能化。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要实施全过程技能培养,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技能操作与应用为本,始终体现“课堂技能的全过程性”,因此,必须摒弃传统以知识理解与掌握为目标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将技能操作与应用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运用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最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法、项目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在教学程序上,主张教学知识与技能理论讲解(教师)案例呈现与解析(学生为主)技能设计与表现(学生)技能检测与反馈(学生)技能反思与申诉的教学程序,保障技能培养的可操作化、全过程性。

2.建立完善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夯实所学技能。课堂教学仅仅是室内的练兵场,要使培养的人才技能娴熟、适应社会,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进行相应的职场预习。首先,确立实训内容,指出“地理教学概论”“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四门课程中哪些内容需要进行实训;其次,确定实践性的环节,如实验、课程设计、见习、实习、顶岗、毕业设计等;再次,设计和规划实践环境场所、实践实习阶段、周期长短、内容等;最后,制定相应的实训实践实习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一体化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夯实各项师范技能,保障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

3.构建“1+2+3”模式,形成课程群建设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在课程建设改革中常见的有单一课程模式和精品课程模式,这类模式专门针对独立课程,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建设经验。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是多门相互关联的课程(“点”)组成的“集群”(“面”),比独立课程建设面大,“面”上建设的要求与独立的课程和精品课程的要求不同,建设的模式也与独立课程、精品课程迥异,既要考虑群内独立课程建设的个体性,又要把握群体课程建设的整体性。

根据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内相互关联的课程内容、具有合力的团队群体,凸显技能操作的课堂内外实训和经济学“集群”概念的内涵,可构建课程群负责人制的突出团队群策群力的“合零为整”的“1+2+3”模式,即1个龙头、2个抓手、3个环节。团队合力重点建设群内1门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龙头,辐射示范其他课程建设;以教学研究和“点”“面”结合的课程群管理这两个着力点为抓手,保证课程群建设的先进性和整体性;落实课程群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技能培训教学程序,单门课程和课程群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以及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三个环节。通过“1+2+3”模式对地理教学论课程群进行建设,可以保证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和管理中,保障课程群质量建设形成强大的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产生“1+2+3>6”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4.设计体现全过程技能培养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监督机制。要使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确保落实全过程技能培养,有必要设计凸显全过程技能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群建设内容、课堂教学、实践实习体系、教学模式四大模块内容,并采取教学团队自评、学生学习座谈、同行与团队协商式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主体与方式,通过建立评估机制,保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达标。

[参考文献]

[1]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李晴.地理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卢小丽,杨梅,李尤.高师地理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探析及构想[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黄莉敏,钟儒刚.构建基于技能培养的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群[J].教育与职业,2012(18).

篇(3)

一、主题鲜明,与时俱进

2009年学术研讨会围绕“新时期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报告。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学论发展路向的思考”

(李家清)

“地理科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袁书琪)

“强化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质量管理探讨――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为例”(段玉山)

“地理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徐宝芳)

“国际地理教育动态――以卢塞恩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和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为例”(王民)

“地理考试的研究与思考”(夏志芳)

2010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创新,让地理教师更具专业水准”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发言。

“均衡教育下的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袁书琪)

“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培养优质地理师资”(李家清)

“课程改革中‘差异化’理念的思考”(段玉山)

“将学科特色作为地理教学继承与发展的生长点”

(林培英)

“地理教学论核心课程的深化改革”(李晴)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的几点思考”

(仲小敏)

“基于地理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

(刘兰)

2011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前沿・理性・责任: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交流。

“修改后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夏志芳)

“走向发展性的地理教学论”(李家清)

“数字星球系统实验室与地理教师教育”(徐宝芳)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衔接的思考”(仲小敏)

“关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训练问题的思考”

(胡良民)

“高校地理教育学系列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黄京鸿)

“地理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李晴)

“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杨新)

“以命题为抓手,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刘恭祥)

“基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地理教学论》若干问题思考”

(王向东)

三届学术研讨会的专题发言与广泛交流,不仅直观反映了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在学科建设、理论构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系统思考与持续探索实践的成果,也生动体现了他们孜孜以求、认真执着,坚持改革创新和继承发展的精神。

最近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生学习理念,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科学设置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以及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重视塑造未来教师人格魅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等。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举措,无疑为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平台,当然也对地理教师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内容丰富,成果显著

三届学术研讨会内容安排丰富,学术氛围浓厚。每届会议提交学术论文几十篇,老、中、青三代地理教育工作者踊跃参与。会议多由大会学术报告、分会场专题讨论和自由发言等环节组成。在大会报告及对话、分会场交流发言及分会场代表汇报和自由发言等活动中,还对高师地理教育跨区域的科研合作、结合课改指导中学、各类型师资培训及新人帮扶、地理前辈对高师地理教育的贡献及宣传、网站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并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年轻博士、硕士崭露头角,成为地理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三届学术研讨会除主要进行主题研讨和学术交流外,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理考察。2009年会议安排了参观蒙牛工业园区、内蒙古师大盛乐校区和博物馆,考察希拉穆仁草原,库布其沙漠和成吉思汗陵等活动。2010年会议组织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费游览长白山等。2011年会后进行了西宁市区和互助县土族风情考察,自费游览青海湖、日月山等,为外出考察机会相对不多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提供了亲近大自然,感受各地不同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的机会。

伴随着学术研讨活动的日益活跃和高师教师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三年里有关地理教师教育方面的教研获奖、教研论文、教研课题和教育专著及教材等教研成果不断呈现,这里仅展示部分学术著作及高校教材的代表性成果。

《地理学科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9

(胡良民、袁书琪、关伟)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张继红、夏志芳)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李家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林培英、马贺山)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王民)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家清)

《地理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王民、仲小敏)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林培英,杨国栋)

《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段玉山)

《地理教育实践与理论》,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徐宝芳)

《新课程地理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11(黄京鸿)

《中学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李晴)

《中国地学书鉴》(地理教育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宫作民)

三、凝聚团队,展望明天

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隶属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长期以来,其学术研讨会每隔四年或两年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一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东、西、中、南、北的高校教师,出版社或期刊代表以及广大中学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商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计,荟萃了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时代风貌,这也为高校地理教师提供了极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然而,高师学科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未受到高师院校应有的重视,实际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极大地挫伤了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与研究教师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阻碍其发展与提升,他们也十分渴望和期待在全国综合性学术会议之外,有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专业组织或平台可以倾诉、交流、展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艰辛与寂寞、快乐与成功。20世纪80、90年代,全国范围内曾举办过多次高师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育学学术研讨会,语、数、外、史、地、生等学科教学论教师热情参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相得益彰,曾取得积极有效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人数规模、经费紧张等具体原因,未能持之以恒。进入21世纪后,在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的热情关怀和爱护下,在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委会李家清、夏志芳、徐宝芳等主任委员的精心谋划和不懈努力下,在全国各高师院校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支持和热忱响应下,一年一度的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为深化学术研究、深入课程改革、凝练科研成果、凝聚育人之心、加强交流协作、加快事业发展提供了阵地和平台。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还应开阔思路,寻求拓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以共同申报规划项目的方式作为科研基础。目前教育规划项目或专项项目占有一定比例,可由重点师范院校或本领域学科带头人领衔主持申报,其它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合作参与,共同推进教育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也可为学术研讨交流奠定基石。

以学校地理课改的紧迫课题作为应用目标。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已推进十个年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急待解决,可以深入中学地理教学第一线,积极开展紧迫课题的改革试验,更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基础教育。

以承办单位为案例作高师课改实证研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都是为了加快提高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高师地理课程教学论改革持续不断,也各有特色。

以出版单位为合作伙伴发表学术成果。期刊、报社和出版社等,不仅为地理教师科学研究搭建平台,也为展示学术成果提供阵地。学术研讨会可与出版单位紧密合作,有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及时推出地理教师教育研究最新学术成果,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以教育均衡为宗旨选择学术交流与考察地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国东、中、西部师资力量和培养存在差异,加强学术研讨和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资源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篇(4)

素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4―0033―01

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正随着教育职能的转变而不断发展, 地理学科的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参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能够从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精神等方面理解认识并评价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形成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师意识”,同时还要有“地理教师”意识。地理教师要勇敢地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在读书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不遗余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一、地理教师要有专业精神

教师的职业精神有很多的内涵,归根结底是对教育的“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就需要有坚毅、持恒的地理专业精神。全球关爱是地理专业精神之追求,地理学视角在关注自然世界的演变规律的同时,对诸如经济发展、环境退化、民族矛盾、医疗卫生、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地理教师唯有真正树立关爱全球的意识,才可能在教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更注重帮助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问题,以使学生了解和承担他们所该承担的责任。

二、地理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1. 夯实知识基础。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地理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地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统揽全局。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地理教师还要贯彻通识精神,建构多元知识结构,以专业的精神,广博的知识支撑教学。

2. 重视思想教育。地理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内涵。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并将知识、思想、行为三者有机结合。不断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在教学中以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向学生进行生动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国情,理解国策,贡献祖国。

3. 自觉提升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以提高教学能力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

4. 坚持学习科研。未来的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对地理教师的要求。作为地理教师应时常充实自己,使教学和学习并重。科研能力要以教学研究为中心,教师要在教学中既实践、探索,又思考、研究,动心动脑,并努力创造出自己的科研成果。

三、地理教的专业化成长途径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地理教师应树立科学、正确的地理教育价值观,具有为地理教育事业奋斗的信念。地理教师的价值观和行为影响着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下,地理教师平时可以阅读地理教育资料,学习同行在地理教学研究中的优秀成果,汲取营养;可以购买与地理教学关系密切的理论书籍,提高地理教学的理论水平;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视频等资料,领略其他地理教师的风采,激励自己不断成长。虽然外力是推动自己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只有地理教师自我积极追求进步,才能真正的成长。

2. 进行教学研究是永远的主题。教学研究是伴随教师职业生涯永恒的主题,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立身之命,生存之本,因而也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永恒的主题。作为普通中学教师,面对许许多多充满热情和活力的中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场景,有着比高校教师更为丰富的教育“研究”资源。教学研究又可以分为教学方式、备课资源以及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收集整理个性化的备课资源,有助于教学研究。通过研究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行为,追求更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专业素质整体发展。

篇(5)

【关键词】兴趣 素质 知识生活化 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1-01

学习知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未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学得非常被动,甚至整天愁眉苦脸没有一点快乐,更有甚者出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状况,这样一来不但学生学得非常痛苦,而且老师抓了半天累得要死要活,最终不及格的大有人在。面对惨状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地理教学究竟出了啥问题,使我们的学生如此讨厌地理?思来想去,我认为是学生对地理没有兴趣,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注意对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魅力四射来吸引学生。

我们知道老师应该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说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更是传播知识的使者,扮演着把人类文明的成果转化为学生乐意接受形式的角色,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而要真正扮演好这一角色完成使命,那前提是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语言是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能否顺利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关键条件之一;2.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于地理教学实践的能力;3.分析和组织地理教材的能力;4.设计和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该能力是地理教师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顺利制定地理教学方案与进行决策的活动方式;5.运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得地理知识,形成读图能力掌握编绘常见地理教学挂图的方法;6.速绘、设计和运用地理略图、板画及各种常见地理图表的能力;7.选择、运用和制作地理直观教具的能力,由于地理知识具有较大的时空跨度,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难于直接感知。因此,地理教学离不开地理直观教具的辅助;8.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除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外,地理教师还担负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9.进行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地理教师在从事地理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进行相应的教学研究,发表研究成果,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1]

二、实现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学生学了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使学生觉得地理知识非常有用。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特别是它的理科部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比如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在不停地做着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一年中的白昼和黑夜为什么有时长有时短,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绕着太阳公转;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主要是因为太阳七色光谱中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交通信号灯为什么呈红色,因为红光不易散射且穿透力强,使得司机和行人在较远的地带就可看到,从而起到疏散交通的目的;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就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众多现象。在解释这些现象的过程中,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觉得地理知识非常的有用,从而产生探索地理的欲望,进而加倍努力学习地理知识,使得学习地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三、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许多诗句中包含有趣的地理现象。我们教学中不妨把这些句子引用到课堂上来,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地理之美。

把古诗词名句中所蕴含的地理现象和相关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比如讲月相:“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上玄月)”,“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满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下玄月)”;讲四季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讲沧桑之变时用“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吴空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在高二地理中讲解旅游景观欣赏更可利用此法实现“诗景”结合,达到不在景中胜似景中的效果。讲解桂林山水时可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长江三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果树瀑布“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讲解时再配上适当的图片,最好能体现出诗歌的意境,这样会产生赏心悦目之感。不但掌握了各种景观的欣赏方法,而且充分体会到了大自然和地理之美。

理论和设想固然美好,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学生厌学情绪很浓,这也是我的设想付诸实施的最大障碍,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将学习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获得知识探求新知成为学生人生理想的一部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作者:袁孝亭,《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77年第05期。

[2]《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作者:陆芷茗,东北师大出版社。

[3]《中学地理教学论》,作者:张杏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有效探究

为了呼应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号召,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由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逐渐地向现代的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靠近,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对于教师、学生、地理授课本身都有益处。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地理,对于授课也能有更加深刻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生活化地理教学,他们可以建立起对于地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运用地理,培养一种地理学素养,这对于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

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学模式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转化,仍然有一小部分的问题存在,包括:(1)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比较被动,有些教师不断重复课本,这样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被降低了,他们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也就低落了,因此地理也就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生活,地理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2)现在的应试教育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学习了知识之后,习惯做题和练习,没有仔细思考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而忽视了地理在生活中的实践。(3)在我国当前的地理教学形势下,太多的地理知识都偏向于知识型,而不是生活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到的生活地理常识也就变得十分有限了,不会容易运用到生活中。

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方式及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完善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地理教师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切入点来探究高中地理教学策略。(1)地理知识生活化,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地理知识生活化,就是让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这种方法导入教学课堂。例如,老师可以让他们去探索身边的地理,在活动的地点选择上,教师可以与专家们进行探讨,选择一些安全方便学生进行地理探索的区域,在旅游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习查看地图的能力,又能够学习各个地域的气候、植被,这些对于学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机会,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2)实际举例导入法。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实际存在的例子来进行地理教学,这也十分符合人教版教材的思路。对于一些十分重要而且有意义的地理案例,学生又不可能亲自去考察体验,案例教学就成为了一个值得采取的方法,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和挑选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是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案例的要点与特色,把案例讲活,提起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彻底了解案例中的地理知识。(3)创建沟通平台,引入地理教学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导入教学课堂的知识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组织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知识型互动和交流。学生对于地理方面的许多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因此,要让他们以课本为起点,联系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之间交流提问,让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来回答和解决问题。当学生进行过许多次交流活动之后,可以适度地让他们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古今中外的许多地理未解之谜,奇怪地理现象,比如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等。虽然问题不一定能够得到解决,但是通过学生的激烈探讨,他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周边的知识,这对于整体地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能提高他们的口才,培养他们的演讲能力。(4)教师自身实践和探索。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是引路人,只有通过教师,地理知识才能够系统地、完整地到达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对于地理授课不断地探索创新,实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探索出学生适合的授课方式。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双方要不断地为地理学习而努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和研究教学方法,善于与学生沟通,除此之外,学生要善于大胆地运用地理知识,善于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探索地理知识,更要善于与同学、老师不断讨论所学习知识的疑难点,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虚心请教比自己懂得多的人,共同营造一种地理学习的氛围。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地理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朱金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课堂导入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44-02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内容广,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等属性,这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困难。而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编码为交互性、实用性强的课件,其以独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地理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1}。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必要性

1.信息时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中学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地理教学就必须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改革,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2.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信息应用水平,熟悉多媒体课件制作,为学生学习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高效的学习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将地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为学生营造更有利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载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2}

3.学生学习的需要。地理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涉及知识面十分广泛,表现的地域范围尺度较大。而中学生往往只能局限于其生活环境或曾经到过的地方,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对外界信息知之甚少,这些使得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许多地理事物、地理环境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然而多媒体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还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弥补学生地理学习视野的不足,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应用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导入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理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3}。如“地壳运动”,可以把“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做成动画。先把画面做成水平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和背斜,这时的图像便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其次,演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相反,在向斜轴部产生局部压力,抵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遭受外力侵蚀和速度较慢;最后演示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画面,展示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为山峰动画,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通过模拟演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充分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换句话说,地图是地理教学的一把“利剑”。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扮演着信息载体这一角色,整合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主要包括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教学中,黑板具有静止性,无法充分展示一些动态画面。此外,地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内容丰富的板书、版画等教学任务{4}。然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借助课件充分展现地图固有的功能,同时结合课本的文字资料,则可以达到图文结合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将课件中的图片、文字、练习等素材的大小、颜色、虚实、繁简等功能进行设计和修改。据此,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眼到、手到、嘴到、心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多媒体课件上,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图文转换能力,对于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突破地理教学重难点,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中,除了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更重要的是突破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展示模型或者画草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由于上述教学方式具有静止性、单一性,其效果并不理想。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重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优势{5}。如“地球的运动”,其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仅仅从文字角度来学习,学生在认识上很难理解学习目标。尽管课本上附有大量插图,但是其主要是平面图,并且有些图的信息容量过于丰富,学生很难获取所需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则可以将静态图转变为动态图,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可以从演示过程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演变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

三、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注意事项

1.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方式,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由于多媒体的应用日益增加,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黑板上没有任何板书。然而,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其教学地位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6}。作为传统教学的教具—黑板,其具有很强的再现性,随写随看、随擦随写,其内容可以方便布局。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时会突发奇想,联想到的知识点不能即时呈现在课件上,此时板书就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多媒体屏幕绝不能将黑板全部遮住,它们各自所占空间比例最好为1∶1,可以左右平行放,也可以将多媒体放中间,留出两边的黑板。总之,教师只有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合理运用多媒体和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处理好用还是不用,或是怎么用的问题,避免出现由于学校的鼓励而运用多媒体的“盲从”误区{7}。如在进行“洋流”的教学时,多媒体课件不一定能够完全展示洋流的分布规律,而通过在黑板边板画,边讲解,其效果可能会更好,更易于学生理解。然而,与多媒体息息相关的课件也是教学中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事项。在制作课件时,首先,幻灯片的数量要适当,太多过少都不合理。其次,课件所展现出的教学内容要适量适度,简单明了的知识可以不放在幻灯片上面,关键是否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部分教师从网上下载课件,不加思考就直接搬到课堂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别人的东西可以拿来参考,但必须要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

3.既要注重教师的教,又要关注学生的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是,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若是幻灯片切换过快,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做笔记。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应尽量控制好演示课件的速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 确保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位于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只注重课件的制作与演示,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目前,课堂教学一贯注重言传身教,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是十分有效和必需的{8}。

四、小结

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不足之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时也要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全部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突出其在地理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使其在地理教学改革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注释:

{1}毛有力.浅析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2):32.

{2}吕四龙.探析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5):27.

{3}王爱红.论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革新,2008(10):72.

{4}高学军.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7):162.

{5}宋继红.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32):111.

{6}李根.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利弊[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0):35.

{7}黄素君.浅谈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4):132.

{8}张云霞.谈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利与弊[J].宁夏教育科研,200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