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

篇(1)

关键词:结构抗震;变形验算;设计方案;结构构造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safety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earthquake feature is burst ness, as people continue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earthquake damage and seismic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is unceasingly thorough, people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the buildings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responses.

Key words: structure; deformation calculation;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5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实际工程中抗震设计是一件复杂且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筑设计应注意结构的规则性;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本文以框架结构为例,对如何加强抗震设计进行探讨。

1结构抗震变形验算

抗震设防三水准的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保证的: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验算,建筑主体结构不受损,非结构构件没有过重破坏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主体结构遭遇破坏,但不倒塌。

第一阶段设计,变形验算以弹性层间位移角表示。以保证结构及非结构构件不开裂或开裂不明显,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

第二阶段的变形验算为罕遇地震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以弹塑性层间位移表示。根据震害经验、实验研究和计算结果分析提出了构件和节点达到极限变形时的层间极限位移角,防止结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过大引起结构倒塌。

现阶段的位移控制和抗震设计还限于单一地震下结构的反应。如何有效考虑在地震高发区及多次地震下累积损伤对结构变形和抗震性能的影响,保证结构整个寿命期内的安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抗震结构设计方案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在真正失效前,有一个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结构延性),即结构在一个较小的地震下可能达到或者接近屈服状态;而在较大的地震下,结构的若干部位将陆续进入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状态,并且随着地震力的增大,结构中进入弹塑性变形的部位增多,先进入屈服的部位弹塑性变形也增大。结构通过这种变形耗散较多的地震传来的能量。

我们可以设计低地震力的结构,通过更大的非弹性变形耗散掉更多的地震能量,同时结构非弹性变形越大,刚度降低越严重,阻尼增大,周期增长,结构受到的总地震力降低也越多。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在不降低构件竖向承载力,并且保证结构延性的前提下,可以取用一个小于设防烈度地震反应水准作为设计中取用的地震作用。反过来讲,若采用的设计地震力越低,结构屈服部位在屈服后水平和竖向承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需要达到的非弹性变形就越大,也就需要结构有更好的延性性能。

设防烈度地震加速度通过地震力降低系数R或结构性能系数q折减为结构设计加速度,相当于赋予结构一个较小的屈服承载力,结构在竖向承载力不降低的情况下,通过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来经受更大的地震,实现“大震不倒”的目标。因而,采用低设计地震力的关键在于保证结构及构件在大震下达到所需的延性。总体而言R或q均为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与结构截面设计所用的地震作用的比值。 R或q越大,则要求结构达到的延性能力越大,R或q越小,则结构需要达到的延性能力越小。这样均能实现“大震不倒”。

国外一般有如下三种设计方案:(1)较高地震力——较低延性方案;(2)中等地震力——中等延性方案;(3)较低地震力——较高延性方案。高地震力方案主要保证结构的承载力,低地震力方案主要保证结构的延性。实际震害表明,这三种方案,从抗震效果和经济性来看,都能达到设防目标。我国的抗震设计采用的是方案(3)即较低地震力——较高延性方案,即采用明显小于设防烈度的小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来确定结构的设计地震作用,并将它与其他荷载内力进行组合,进行截面设计,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屈服后的地震反应过程中形成较为有利的耗能机构,使结构主要的耗能部位具有良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好来实现“大震不倒”的目标。当然,我们还要看到一点,虽然这三个方案都能保证“大震不倒”,但是在改善结构在中小地震下的性态方面,方案(3)仅仅提高结构的延性水平而结构的屈服水准并没有明显提高,而且是明显不如方案(1)和(2)的。也就是说,在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方面,方案(1)和(2)是优于方案(3)的。

3抗震结构构造

能力设计法是结构延性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规范的内力调整和构造两个方面。其核心思想为:通过“强柱弱梁”措施引导结构形成“梁铰机构”或者“梁柱铰机构”,通过“强剪弱弯”避免结构在达到预计延性能力前发生剪切破坏,通过必要构造措施使可能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必要的塑性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从以上三个方面保证使结构具有必要的延性,框架结构作为常见的结构形式,当然其延性设计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3.1 强柱弱梁

结构动力反应分析表明,结构的变形能力和破坏机制有关。常见有三种典型的耗能机构,“梁铰机构”、“柱铰机构”、“梁柱铰机构”。“梁铰机构” 和“梁柱铰机构”的梁先屈服,可使整个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塑性铰数量多,并且不因个别塑性铰失效而结构整体失效,因而抗震性能好,是框架结构理想的耗能机构。我国规范采用的是允许柱子、剪力墙出铰的梁柱铰方案,采取相对的“强柱弱梁”措施,推迟柱子的出铰时间,但不能完全排除出现薄弱层的柱铰机构的可能性,因而需要限制柱子的轴压比,必要时通过时程分析法判断结构的薄弱层,防止出现柱铰机构。

我们常见的“强柱弱梁”的调整措施就是要人为增大柱子的抗弯能力,诱导在梁端先出现塑性铰,这是考虑到柱中实际弯矩在地震中的可能增大。在结构出现塑性铰之前,结构构件因拉区混凝土开裂和压区混凝土的非弹性性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退化,使得各构件刚度降低。梁刚度降低较受压的柱子相对严重,结构由最初的剪切型变形向剪弯形变形过渡,柱内的弯矩较梁端的弯矩比例增大;同时结构的周期加长,影响到结构各振型参与系数的大小;地震力系数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柱子弯矩增大,由于构造原因及设计中钢筋的人为增大,使得梁的实际屈服强度提高,从而使得梁出现塑性铰时柱内弯矩增大。结构出现塑性铰之后,同样有上述原因的存在,而且结构屈服后的非弹性过程就是地震力进一步增大的过程,柱弯矩随地震力的增大而增大。地震力引起的倾覆力矩改变了柱内的实际轴力。我们规范中的轴压比限值一般能保证柱子在大偏压的范围内,轴力的减小也能导致柱子屈服能力的降低。

3.2 强剪弱弯

“强剪弱弯”是为了保证塑性铰截面在达到预期非弹性变形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就常见的结构而言,主要表现在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洞口连梁端部、梁柱节点核心区。与非抗震相比,增强措施主要表现在提高作用剪力与调整抗剪承载力两个方面。

3.3 作用剪力

一、二、三级框架梁和抗震墙中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其中剪力设计值一级取1.3,二级取1.2,三级取1.1。一、二、三级框架柱和框支柱,其中剪力设计值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一、二、三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其中剪力设计值一级取1.6,二级取1.4,三级取1.2。梁柱节点,一、二级抗震等级进行节点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三四级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对9度设防及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考虑到梁端已出现塑性铰,节点的剪力完全由梁端实际屈服弯矩决定,按梁端实配钢筋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同时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其它一级按梁端弯矩设计值计算,剪力增大系数为1.35,二级为1.2。

篇(2)

【关键字】抗震设计;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应用

地震,作为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其突发性及不可预测性十分突出,为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确保房屋建筑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充分重视抗震设计,明确抗震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础性原则,探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可以应用的基本方法,确保房屋建筑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保障建筑功能实现及使用安全。结合某住宅建筑为例,探究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一、工程概况

某小区住宅二期五栋住宅工程,其建筑总高度为95.20m,地下设计为2层,地上建筑为31层,建筑面积为11261.5O。建筑主体采取框架剪力墙结构。该住宅建筑为丙类建筑,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15g,其结构抗震等级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某住宅建筑结构抗震等级参数表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抗的震能力,对其抗震设计原则及方法进行探究。

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需要遵循的基础性原则

为保障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质量,保证抗震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要求在抗震设计中遵循以下基础性原则:

(一)确保建筑结构构件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确保建筑结构构件的刚度、承载能力、延性、稳定性等属性参数可以满足抗震的基本要求。结构构件设计时,需要依据墙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基本设计原则。在结构构件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构件薄弱问题,为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例如调整地震力系数。

(二)确保建筑结构设置抗震防线数量

抗震结构体系是由若干具备一定延性的分体系构成,通过应用具备延性的结构构件进行分体系连接,从而实现抗震结构体系构建。如在该建筑工程中,其建筑为框剪结构,框剪结构是由延性框架与剪力墙两大分体部分构成,由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在出现地震后,多会伴随发生多次余震,如在建筑结构中仅仅设计有一道抗震防线,则该住宅建筑在经过第一次地震破坏影响后,还需要承受余震带来的损害,通过损伤积累,最终引起建筑物承载力不足,抗震能力丧失最终倒塌。

(三)确保房屋建筑结构构件强弱关系处理的科学性

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针对构件强弱关系进行科学化处理。在楼层内其耗能构件出现屈服后,剩余抗测力构件则仍处于弹性阶段,这种处理方式,能够确保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与延性能力。如抗震设计中存在着部分构件超强,则会导致其他构件相对薄弱,为此,应科学处理构件强弱关系,保障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该住宅建筑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综合考虑住宅建筑区域条件,考虑建筑工程实现,遵循抗震设计基础性原则,保障了住宅建筑抗震设计效果。

三、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基本方法探究

当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概念设计方法、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方法、抗震构造设置等。

(一)概念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其基础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来源于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建筑工程经验,在其设计思想与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房屋建筑总体结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部构造设计。然而地震其突发性十分强,且地震震动存在着随机性,这种实际的存在,导致无法准确预测建筑工程所可能会遭受的破坏力度及相关参数值,为此,在抗震设计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于相关计算的结果,还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实际,结合抗震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与工程经验进行综合性设计。

采取概念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设计,第一步需要做好建筑选址工作,在确定建筑地址阶段,需要规避抗震危险地段,选择出对于开展抗震具备积极因素的地基与场地。通过调查找出工程施工区域地震活动状况,地质勘察获得工程地质状况,抗震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尽量选择在开阔且地基密实均匀或坚硬的持力层地段。建筑施工应避免在软弱土、液化土、边坡边缘、土层状态不均匀等地段进行施工。第二步,需要确保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建筑整体结构设计与建筑布局直接决定了建筑物动力性能。如建筑布局更合理,更简单,其结构设计满足抗震原则,则可以更好保障建筑物具备良好抗震性能。一般在进行房屋建筑平面布置时,多体现出对称性,确保建筑刚度与质量变化具备一定均匀性,避免出现楼层错层等问题。

(二)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方法

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方法属于一种主动的抗震对策。该方法在房屋建筑体系中设置有隔震层,通过隔震层对地震能量进行阻隔,或在建筑抗测力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降低地震能量。这种设计理念,主张通过应用橡胶隔震支座或阻尼器,设置于房屋建筑底部,从而延长构件振动周期,提高阻尼,消减地震能量,保障建筑安全性。、

(三)抗震构造设置

抗震构造措施属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房屋构造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不同房屋建筑,其建筑主体结构类型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构造措施不同。针对砖混结构工程,应依据楼板标高进行水平圈梁设置,尽量加强内墙与外墙之间的连接,提高房屋建筑整体性。圈梁属于边缘构件,可以有效提升层盖水平刚度,降低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的影响。

在该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多种抗震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建筑实际,保证建筑地基稳定性,合理设置建筑布局,应用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设置抗震构造,如砌体结构圈梁钢梁构造,示意图如下:

图1:砌体结构圈梁钢梁构造参数图

采取综合抗震措施,确保了该住宅建筑抗震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实践证明,其抗震性能良好,有效保障了建筑运行安全性。

四、结语

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为确保高层建筑应用性能及安全性,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重视并确保抗震设计的可靠性。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抗震设计中应遵循的基础性原则进行探究,从概念设计方法、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方法、抗震构造设置三个方面分析抗震设计方法,实践证明,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保障建筑安全性,有助于实现其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志文.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J].科技资讯,2013,(14):52.

篇(3)

关键词:抗震技术 民用房屋 结构设计

1 引言

民房建设中,抗震结构设计是民房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民用房屋的质量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属地震多发国,应在民用房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民用房屋抗震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民房抗震研究起步较早,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最早的二部抗震鉴定和设计标准TJ 23-77《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 11-78《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就在指导我国房屋建筑抗震设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八十年代后,我国相继制定和修订了GBJ 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93《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223-9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用房屋抗震设计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的民房设计标准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总结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采纳国内外先进的抗震技术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标准对于抗震设防标准有了适度的提高,对民房抗震性能的增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应用

砖混结构因选材方便、施工简单、造价低、工期较短等特点,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房屋结构设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民用房屋建筑中约占90% 以上。

砖混结构通常采用粘土砖和混合砂浆进行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使整体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可决定建筑物的脆性性质和变形能力。因此改善建筑物砌体结构的延性,对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1 科学布局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

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布置是十分基础和重要的内容,其墙柱的距离、内外墙的布置、通道、电梯井以及房间数量的布局等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抗震设计中,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应简洁和规则,力求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的一致,用以增强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反之,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其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超强的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

建筑立面设计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应尽可能地降低,同时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结构设计方式。对建筑物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应严格控制,特别应对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进行控制,使其不宜过高,以免地震发生时产生鞭梢效应。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当不可避免时必须使用时,应尽量在适当的部位设置防震缝。力求在兼顾建筑造型和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建筑物既简洁、美观大方,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3.2 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

历次地震灾害表明,砌体房屋越高,层数越多,它所遭受的地震破坏程度就越大。所以民用房屋结构设计中,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才能有效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

3.3 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具有空间刚度和强度的结构体系,其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决定了抗震能力的强弱。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楼盖是较为理想的抗震构件,它所具有的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等优点,不仅可消除滑移、散落等隐患,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和楼板的刚度,而且适当放宽了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等。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构造钢筋、设置配筋圈梁等均可增强建筑物空间刚度、加大建筑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3.4 合理布置纵墙与横墙

纵、横墙体是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地震时,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会产生裂缝,严重时出现倾斜、倒塌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提高房屋抗震性能的关键是合理布置纵、横墙。应优先采用将横墙作为承重墙或使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对纵、横墙的布置应合理美观、均匀对称,且窗间墙等宽。

墙体布置时,应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方式。当纵墙无法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的交接处采取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等加强措施,用以防止建筑物纵、横墙在交接处被拉开,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3.5 适当增加墙体面积 合理提高砂浆强度

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面积的大小和砂浆强度等级密切相关。合理提高墙体面积、科学地提高砂浆强度等级,可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经验数据表明,在对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试验中,房屋上层的地震作用较小,基本满足了抗震承载力的要求;但底部二层,特别是第一层,属薄弱层,地震作用力较大。但若增加墙体的承载面积,即将240mm宽的承重墙改为360mm宽的墙,或适当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由M5提高到M10,则可基本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可见,增加底部,特别是1层~2层的墙体面积或适当提高砂浆强度,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

3.6 有效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

在多层砖混房屋建筑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有效加强内外墙的连接,从而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圈梁的设置,其约束作用使得楼盖与纵、横墙构成一个整体的箱形结构,有效地约束了预制板的散落,大大降低了砖墙平面倒塌的可能性,使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圈梁的设置还可以限制墙体裂缝的沿伸和开裂,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和有效减轻地震时因地基的不均匀沉陷与地表裂缝对房屋造成的影响。圈梁是民用房屋结构设计中较为经济有效的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减轻震害的抗震技术。

3.7 在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为提高民用房屋墙体的抗震能力,可采用在抗震力不足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的结构设计方法,使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地震力。经验试验表明,配置水平钢筋可有效地减少墙段的脆性、增加延性,从而提高墙段的抗震性能和增强整个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对水平配筋砖砌体的要求如下: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应≥M7.5;

水平钢筋宜采用HPB235(即屈服应力为235Mpa的热轧光圆钢筋)或HRB335的普通低合金钢的2级带肋钢筋;

0.07%≤配筋率≤0.17%,且间距不应大于400mm;

钢筋锚固长度应≥180mm。

4 结论

综上所述,抗震技术的应用是民用房屋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民用房屋抗震设计应体现预防为主的设计思想,只有把握民用房屋结构设计的抗震机理,才能确保民房建筑结构具备较强的抗御地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小虎, 王丽霞. 探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建筑设计[J].内蒙古水利,2010,125(1):162-163.

[2]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侯建娟.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 工业建设与设计,2009(6):35-37

篇(4)

关键词:设计问题 控制问题 抗震设计

1 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中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唐山地震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体型简单、规则的建筑物在地震中未出现较严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复杂和不规则的建筑物在地震时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容易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

因此在建筑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建筑体型的选择,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而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而发生的扭转反应。

2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网的布置、隔墙的设置、公共区域的划分、通道和楼梯的连接、电梯位置的选择、房间的设立的数量和摆布的具置等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图上反应出来从而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下来。

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剪力墙的截面变化、内隔墙是否对齐、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都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这些破坏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建筑物整体的结构,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隐患。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3 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存在的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跨度、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隔墙明显增加,柱截面往往也到了上面而变小。这些突变的因素就直接影响了在发生震害时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

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共中庭,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斤、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的转换,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导致整个楼的倒塌。

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中间楼层的整体坐落倒塌破坏。因此,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其某楼层刚度过少,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钮转效应。

4 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根据大量震害的经验总结,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一89)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建筑设计应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问题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5 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或是由于天面水池的设置、中央空调设备的摆放、外观造型等因素,使屋顶建筑存在过高和过重的这两个主要问题。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为此,在屋顶建筑设计中,宜尽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地震作用沿结构的传递比较通畅,使屋顶重心与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尽可能一致当屋顶建筑较高时,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顶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变形较小,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

篇(5)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抗震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众多的灾害当中,地震是可以说是占据首位的灾害,在地震灾害当中,我国是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想要把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到最小,所以在新建工程的时候就必须要进行一些有效的抗震设防,这样才能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尽量的减轻。一座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高低跟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计以及施工质量这三个方面息息相关,三者的关系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基础,抗震设计是保障,工程抗震当中最为关键的是施工质量,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的经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站在建筑抗震设计的角度分析,要把组织结构概念设计比组织结构计算设计看的更重。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是提高组织结构抗震能力.

二、建筑工程抗震防灾的薄弱环节及特点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纷纷出现在城市乡村,建筑的规模前所未有,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建造中,大量建筑工程的成功建成交付使用,虽然满足了人们在生活、生产上对工程建筑的需求,但是在工程建筑的抗震和防灾措施上仍然存在问题,缺乏公共灾害的预防意识;缺少建设工程抗震防灾的防范意识;缺少对地震以及其地震有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缺少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评价.当前,建筑工程的抗震防灾最薄弱的环节表现在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还未能有效地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村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对于地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缺少研究和评价,抗震防止措施没有有效地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一些城市在建筑项目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地震的安全性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

三、建筑施工中在抗震设计上面临的问题

1、建筑地基的选择与规划

在建筑施工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建筑地基的选择和规划,不同的建筑对于地基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也是建筑稳固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地质的原因,在施工前必须选择满足要求的地址开展施工作业,在现实中存在着许多的建筑因为没有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地基的稳固性,直接进行施工,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没能达到有效的抗震能力而导致房屋坍塌。建筑地基场地的选择是造成建筑物震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建筑地基的选择的不合理往往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的,在地震中的震害往往也是非常严重的。

2、建筑结构的选择

从建筑抗震设计上来看,在我国的农村中,绝大多数的房屋在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结构上的选择,甚至几乎没有涉及到抗震措施。大部分的农村房屋属于砖混结构,而且没有很复杂的框架横梁结构,这些建筑物在较大的地震影响下会发生很大的晃动,甚至会出现瞬间坍塌的现象。在波动作用下这种结构的房屋结构会失去稳定,在持续的传力作用下会容易导致垮塌。对于建筑平立面的采用对房屋的稳定影响也特别大,建筑整体布局和结构布置也是房屋结构抗震的关键部分。规则对称的建筑抗震能力比较强,在地震时容易破坏;相反,如果建筑物结构不规则的话,在地震时就更容易产生震害。

3、建筑施工质量

在建筑地基的选择与规划和建筑结构的正确选择后,建筑质量的保障就是其次最基本的要求了。现实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工程施工队伍的施工问题给质量带来不好的影响,施工中偷工减料,设计与实际施工不符合,未按抗震设计要求施工等等,这些也是造成房屋容易倒塌的重要原因。比如:钢筋不合格、钢筋不合格、箍筋间距过大、配筋不足、楼房柱子过细等,这些都是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的。此外,由于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也会给建筑质量造成影响,对于

监督管理问题,会因为监理部门的工作疏忽引发工人对施工质量的忽视,这些也是建筑施工中最无法承受,但也是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避免的。

四、搞好建筑工程抗震防灾工作,必须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建立完善工程抗震 监管体制

政府建设行政部门应该担起建设工程和抗震防灾工作的领导责任,一些有资质的机构应该设置工程抗震管理股,科,设置专门管理人员负责这项日常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地方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明文法规定的内容,制定出可行的建筑工程抗震工作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严格把好工程质量,进一步落实抗震防灾质量的监管,保障建设工程抗震的防灾能力。

2、重视建设工程的房灾

国家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应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建设工程抗震防灾工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避”相结合的方针,在工程建设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抓好工程抗震防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保证工程抗震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确实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安全工作。

3、正确选择建筑的结构

抗震结构体是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按结构形式分类,目前常见的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等;按结构材料分类,目前主要应用的结构体系有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在建筑结构的选择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设防不同的结构形式选择。选择多层砌体房屋结构体系应优先选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方案。纵墙承重方案由于横向支撑较少,容易产生平面外弯曲破坏,不适合采用。钢筋混凝土本身具有柔性,因而这种结构的建

筑物变形能力好,抗震能力较强。在确定建筑结构时,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和抗震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4、运用隔震技术

随着建筑施工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建筑物的被动控制抗震技术逐步成为现实建筑行业研究的热点内容。在很多建筑工程中,隔震技术都有应用,被动控制抗震技术可以分为基础隔震以及耗能减震两个类别。基础隔震建筑物的基础隔震技术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构建控制机构来阻隔地震时能量的向上传送,以达到减轻建筑物的振动,降低地震破坏的效果。在较小的载合作用下,阻尼器和耗能元件都处于弹性状态;在强烈地震发生时,阻尼器和耗能元件会进入非弹性状

态,使建筑物的阻尼大大增加,大量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进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效果。

5、规划有利的建筑地段

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选择一般要选比较广阔平坦土质紧密地带比较坚硬的土地,在设计建筑物时,要避开对建筑施工不利的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各类建筑。在这类场地上开展建筑施工是不会发生由于地基失效导致的震害,从根本上减轻了地震对建筑物基础稳定的影响。所谓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指的就是条非岩质的陡坡、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状突出的山嘴、高差较大的台地边缘、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地址。从地质分析来看,指的是层破碎带、软弱土、断暗埋塘浜沟谷、易液化土等的地段。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抗震措施要运用的科学和合理,对抗震技术要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要把房屋建筑的强度以及抗震性能进行整体的改善和提升,能够有效的提高房屋的安全抗震性能。与此同时,在进行施工建设的时候,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建筑抗震标准,做好各种抗震技术的运用,对将来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意义非常深远。

参考文献:

[1] 郑小飞. 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02)

[2] 金建江,言祝彪. 浅析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J]. 民营科技. 2011(10)

[3] 高巍,何爱琴.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才智. 2012(20)

篇(6)

买房也要考虑防震

5月12日下午,正在装修新房的胡炯被突如其来的晃动惊呆了:地震了!过了几分钟,房子的晃动终于停了下来,平静后的胡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我的新房是高层,它是否抗震?房子质量如何?”一连串的问题从脑中闪现,但他对此却一无所知。其实,很多市民像胡炯一样,在购买房产时没有防震意识,也不知道如何判断房屋质量。他们的共同问题是:“我的房子能够防震吗?”

这似乎是一个颇有技术含量的问题。为此记者连线了几位业内专家,听一听他们对此的看法。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蒋利学高级工程师是建筑结构方面的专家,他说:“当今城市建筑的建造都已经考虑了防震的要求,这是有国家标准的,所以在抗震性能上是能达到当地要求的。而且现在国家的标准也是越来越严,新建住宅都有相应的规范,在安全性上是有保证的。”

紧接着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房屋质量检测站,该机构是专业检测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机构,该检测站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现在造房子都有抗震方面的考虑,上海至今并没有发生过大地震,而且在地质上是‘软土’,不太容易发生地震,但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其抗震要求是比较高的,规定抗震能力要达到地震烈度7度。每个城市根据其是否处在地震带以及其他多种因素,抗震能力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北京就要求达到地震烈度8度。”

之后记者又联系了几家大型开发商,他们对记者表示,目前建设的楼盘都是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抗震标准来执行的。华润置地(上海)表示:“华润置地在项目建设初期都已充分考虑建筑的防震系统,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建设的基础上,还采用了前瞻性钢结构技术,抗震性优势足可显现。”而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记者发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其在地震发生后的安全性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外形布局、结构性质以及施工质量是决定建筑物遭受地震袭击时造成破坏程度的主要因素。

比如1993年7月29日,咸宁发生4.2级有感地震,按说只会引起建筑物轻微摇动,但一座私人兴建的三层楼住宅,由于楼房未做圈梁,地震时楼房墙体多处开裂、楼板错位,不能继续使用。1990年山西大同一阳高发生6.1级地震,大片房屋倒塌,之后在世界银行支持下震区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1996年原地发生5.8级地震,没有造成破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坪研究地震构造已经有四五十年,考察了我国很多地震现场,他认为,即使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只要不在强震发生断层上,8度以上防震的建筑物均不会倒塌,当然前提是要求建筑物防震质量有一定保证。

建筑物抗震有标准

既然房屋的质量对其在地震发生后的安全性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广大购房者不免要问,建筑物抗震的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对此记者也花了不少工夫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国家关于房屋抗震规范的要求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标准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据了解,从1974年原国家建委全国第一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起,我国对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74规范”进行修改,颁发了“78规范”;1989年,又“89规范”,6度区的建筑工程正式纳入抗震设防范围;2001年,对“89规范”进行修订,从2002年1月起实施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我国抗震设防烈度分6~9度,度数越高要求越严,根据2002年起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做到: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相关房屋抗震要求,无论是梁的钢筋配置还是混凝土的强度、钢材的抗拉强度都有详细的规范要求和严格的计算公式。另外,我国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国家标准,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责任划归、防灾规划均有具体划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的第八条有如下规定: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如何选择“抗震房”

最后一个问题肯定是广大购房者挥之不去的,面对可能发生的破坏力巨大的地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够更加“坚固”一些。那么,怎样选择“抗震房”呢?对此,我们可以注意这样几点:

一是新房优于老房。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房屋质量检测站工作人员对记者这样说:“从抗震的角度来说,一般老房子在这方面考虑得比较少,标准也相应较低,而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新建的建筑在这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在抗震性能上是可以放心的。一般说来,抗震标准会根据实际情况每10年进行一次调整,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它也越来越严格,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从这一点来说,年代久远的房子抗震性能就要差一些。比如自1992年以后,上海所有的建筑都是按照7度地震烈度的标准设防建设,该标准可以抵抗当地发生5至5.5级地震的破坏,当然对于1992年以前建造的房屋,市政府也采取加固、拆迁等不同方式,提高抗震能力。

二是建筑材料的质量。天津市房屋质量安全鉴定检测中心副主任江春认为,住宅抗震性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建材质量的好坏,包括钢材的抗拉强度、构造柱、芯柱、圈梁等各类构件要求的不同,都会影响房屋的抗震性。由于房屋的抗震设施集中在混凝土结构剪力墙、梁和楼板,所以购房者如有条件,可多了解房屋这几方面的情况。在验收房屋时,几点建议可供参考:1.检查梁柱之接合处,有否产生龟裂的情形,如有,其缝隙不得大于一张名片的厚度;2.结构处钢筋不得外露;3.建筑物地下室,墙面不得有渗水情形出现;4.注意混凝土是否光滑、开裂,如发现问题,应让施工方及时修补。

三是一般来说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较好。从建筑类型来看,高层楼房的抗震性能会好一些,因为它们都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剪力墙结构。而像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工房很多都是砖混结构的,其抗震性能就要差一些。

篇(7)

关 键 词:建筑设计; 抗震设计; 建筑体型;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eismic,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building shapes, building plane and vertical layout, and design limits control of the standards on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eismic design; building shapes;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概念设计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对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对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经过专家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建筑不应采用。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择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上而下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因此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主导作用。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任何一个小区的规划与设计从来都是建筑先行,建筑设计定了,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然而目前我们建筑市场、特别是县级院建筑人员的结构设计理念还不够强,只是从美学感官方面考虑问题,这样无形中对我们结构师的后期工作增加了阻力和困难,如果建筑师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设计阶段中较好地考虑抗震的要求,则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以及相应产生的地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比较均匀协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果建筑师提供的建筑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抗震要求,那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较多困难,使结构的抗震布置和设计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设计的不合理,给建设单位带来极大的经济不合理。有时为了提高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得不增大构件的截面或配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对整个建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筑体型设计方面

建筑体型设计包括建筑的平面和立面以及空间体型的设计。通过最近汶川地震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者局部不连续,立面上过多悬挑、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的体型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立面以及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方形、圆形、扇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使平面凹进尺寸不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尽可能少开洞,使楼板开洞宽度小于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小于楼面面积的30%,并且不要做楼板错层。竖向尽量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悬挑,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因平面不规则及竖向不规则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二、建筑平面布置设计方面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三、建筑竖向布置设计方面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厅、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中间楼层的整体坐落倒塌破坏。因此,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其某楼层刚度过少,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钮转效应。

四、建筑设计限值方面

根据大量震害的经验总结,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在这些规定中根据结构类型、砌体材料及其厚度、地震设防烈度规定了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制,这些限值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遵守,否则将会改变结构形式。譬如我们原本设计结构类型为砖混结构,但是由于开洞过大、抗震纵墙过少、总高度和层高超限都可能改变结构类型,或改为框架结构,或改为剪力墙结构,都给建设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为满足建筑的功能需要,牺牲一点经济利益还是允许的。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问题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根据结构类型、楼盖类别、地震设防烈度明确规定了房屋横墙的间距;根据地震设防烈明确规定了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承重外墙近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非承重外墙近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处)的最大高度,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必须遵守。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建筑设计是建筑杭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它对建筑抗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为此,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