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当今社会治理的内涵

当今社会治理的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当今社会治理的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今社会治理的内涵

篇(1)

关键词:成本会计  信息失真  会计诚信 

        1 会计诚信的内涵与意义

        1.1 会计诚信的内涵 什么是会计诚信?简单地讲,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就是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信”就是讲究信用,树立会计信誉,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提高会计的公信力。所以,从整体看,会计诚信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案频发,会计行业面临诚信危机的严峻挑战。笔者认为,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计诚信缺失有其社会背景,它是社会诚信缺失在会计领域的反映。当今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中,各种法律和制度建设尚不成熟或者说尚不完备。单纯靠社会道德教育和所谓“纪律性”约束,显然已不适应今天人们多元选择的价值观念;也不可能用来规范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在没有严格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的背景下,社会诚信缺失是必然要出现的一种现象。它会反映在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反映在会计领域,便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会计诚信缺失。

        2.2 会计诚信缺失是“公民意识”淡薄在会计领域的一种表现。在会计领域,缺乏公民意识违背“契约”精神,造成会计诚信缺失。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公民意识淡漠,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的;让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2.3 会计诚信缺失是社会职业道德观念弱化对会计领域的潜在影响。会计诚信缺失所引发的明显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如造假报表、假审计报告等弄虚作假的法人行为,挪用公款、贪污、侵占等个人行为,就是一些具体表现。职业道德观念弱化,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一个潜在原因,它的真正危害在于,违法心安理得,犯罪成为“边缘化”。

        2.4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会计造假成本低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

        3 会计诚信缺失的收益

        成本收益原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经济学中,在服从理性人的假设下,无论为或不为,我们一直都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益要远远大于成本是我们所期待的,我认为会计诚信也是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

        3.1 从企业本身来看, 企业丧失会计诚信,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主要可以获得以下收益:

        3.1.1 可以筹集资金。在当今社会中,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资金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资金,企业经营就没有保障。然而不管以那种方式筹集资金,公司的财务报表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对方必需审查的对象。因此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信息也就成为能不能筹集资金的关键因素。有些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好,要想获得资金,只有缺失会计诚信,扭曲财务信息。

  3.1.2 可以获得税收上的好处。在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下,一些跨区域的企业,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采取虚构或隐瞒交易、人为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等手法,以确保所缴纳的税收均能够进入某一地方政府的口袋。而在“内部人控制”下的企业,企业的利益也就是内部人的利益,内部人为“确保企业的利益”,便出现了偷税、漏税、减少或延迟纳税的动机,而为达到这些目的,只能通过会计舞弊,调整账面会计利润,从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3.2从企业内部人员来看,企业因缺失会计诚信,扭曲会计信息,内部人员所获得的收益主要有:

        4 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

        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是指违背会计诚信原则所要付出的代价。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通常包括罚款、处分、吊销会计师资格证书、免职、会计诚信缺失行为的各种支出等。但所有的成本可以归分为四类:管理惩罚成本、市场惩罚成本、违约惩罚成本、会计诚信缺失的费用。

篇(2)

一、“辩证节俭”的具体内涵

1. 崇尚勤俭、抑制奢侈。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奢侈无度向来为人们所不齿,崇尚勤俭、抑制奢侈是辩证节俭的基础所在,也是坚持辩证节俭的必然要求。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过:“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②告诫子孙即使有条件也应尽量节俭,不应该浪费钱财在不必要的事上。

2.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司马光明确地要求子孙“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奢侈性消费,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经济状况进行合理的有制约的消费。根据自己的财力状况,根据自己的收入度量自己的支出,多大的力量做多大的事,并且尽量节俭,不能因为自己有财力就奢侈无度,要有节有制。

3. 该花钱的地方不应吝啬。节俭不是吝啬小气,陆九韶认为“合用万钱者用万钱,不谓之侈;合用百钱者用百钱,不谓之吝,是取中可久之制也”。③对于公益事业要热心,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教育子孙“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④该用很多钱的时候用了很多钱不能叫奢侈,比如在做一些修桥铺路的公益事业就不应该吝惜钱财,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做贡献。推导到当今社会比如抗震救灾,献爱心活动时我们应该积极行动,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该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献一份力。

4. 节俭要有礼有度。在礼仪上不可过于“鄙”,要符合礼节的基本要求,叶梦得在《石林家训》中提出:“自奉宜俭,至于往来相交礼所应尽者当及时尽之,可厚而不薄,若太鄙吝,废礼何可以言人道乎,而又何以施颜面乎?”⑤劝诫人们合理安排家庭的经济收入,在待人接客的时候虽然奉行节俭,然而也不能太鄙吝,要礼仪周全的同时节俭有度,这与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是分不开的。宋代家训中的辩证节俭就是提倡合理消费,反对不合理的奢侈性消费,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二、宋代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 物尽其用、适度消费。现代社会赋予了节俭观新的意义,进一步扩大了辩证节俭观的内涵。现代节俭观的主旋律是物尽其用、适度消费。物尽其用是传统节俭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顺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在现代社会,这实际上是强调消费的效率和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度消费指的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节俭有度、奢侈有制。为了节俭盲目压制自己的正常消费需求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消费水平应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现状及发展相当,起伏应始终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内。简而言之,家庭、个人的消费都应量力而行,根据家庭、个人的经济收入状况确定合理的消费水平,在此基础上也要本着奢侈有制的原则,拒绝不必要的奢侈性消费。这些观点在宋代家训中也有所提及,司马光在《涑水家仪》中提出:“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⑥倪思在《经I堂杂志》也说过:“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⑦

2. 倡导合理消费,共建和谐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节俭观中人们的消费在考虑自己消费能力的同时,也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物质材料极大丰富的社会现状。传统观念中的某些衡量标准随社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是现代节俭观的新内涵之一。我们不倡导奢侈性消费,然而我们鼓励合理的消费,合理消费不仅能满足我们自身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节俭不再是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而是在能省则省的前提下,避免不合理的消费,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作出一个合理的选择。这点与宋代家训中提出的辩证节俭的理念不谋而合,宋代家训中的新型“俭”观对现代社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这与如今所倡导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共创和谐社会也是相一致的。

3. 开源是最大的节俭。现代节俭观(下转 12页)(上接 9页)的新内涵之二就是把“开源”看作是最大的节俭,这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开源,就是开发资源能源并对其充分利用,在减少投入时提高产出,这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中国在农业文明的传统社会由于物质资料的匮乏,科技水平的有限,更注重的是节流,即尽可能减少投入、减少消费。现代节俭观中开源节流并重,并把开源放在第一位,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4. 节俭有礼的新内涵。该花钱的地方不应吝啬,节俭要有礼在当今社会同样有借鉴意义。“有礼”不仅在对待客人朋友,在对待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也应坚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就是最大的“礼”。不管是在物质或者精神方面都应尽我们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把买名牌包包的钱节省下来捐给那些渴盼有个书包的孩子,省去一顿进出星级饭店的钱可以给贫困山区的一群孩子缴纳学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能在收获快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也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多多参与公益事业,钱不在多,有心就好,相信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爱心的好榜样,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受益了自己。

宋代家训中的“辩证节俭”理念对现代社会建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实现个体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节俭可以节约有限的物质资源,有利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其次,节俭的生活可以培养人吃苦耐劳的品质,而奢侈的生活则会消磨人的意志,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节俭也是利国利民利家的好事,不论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还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节俭的重要性都是不可替代的。

宋代家训中的辩证节俭观念与现代社会提倡合理消费、关注公益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对宋代家训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关注现代家庭节俭观教育对现代社会建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实现个体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篇(3)

关键词:绿色会计 核算方法 应用难题

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是由环境社会学会计学等多学科整合而形成的新型学科。其目的质在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以货币为手段,实现环境治理、开发、调查的成本计量和效益计量,从而了解环境活动与绩效情况对于单位财务影响的目的。

一、当前绿色会计核算方法中存在的应用难题分析

(一)缺少指导如何应用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指南

我国在绿色会计的制度和准则制订上还刚起步,缺少可执行的国家层级的相关制度约束力。目前新会计准则中只有生物资产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两个准则与绿色会计稍有相关,如果投资者和公众想要了解更多的绿色会计信息,还亟需更具体的环境资源方面的绿色会计核算指南来对现行会计实务进行补充与完善。

(二)对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制度尚未建立

绿色审计制度是最近几年才被关注的前沿课题,在实践中,仅有极少数企业环境审计的案例,是极不成熟的。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严重污染的重大问题,要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急需对国家企事业的资源存量与消耗、环境污染负荷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审计监督。

(三)绿色会计记录的规范性不强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记录方面的研究较少,绿色会计的记录尚未形成规范。会计记录主要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账户设置;二是会计处理。绿色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和财务会计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基本相同,需要探讨的是绿色会计如何设置账户。但由于缺少统一规范,各企业账户设置千差万别,就会计处理而言,主要是类比传统会计的方法。因此,会计记录尚未形成可操作较强的规范。

(四)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和形式尚未统一

绿色会计报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增加绿色会计诸因素的揭示与披露;一种是独立设置绿色会计报表。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报表模式,就内容而言,不论哪种形式,应包含哪些项目,都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尚未形成,以及绿色会计计量方法尚不完善,导致绿色会计报告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

二、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难题解决策略

(一)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主要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从定量上将生态环境成本的存量消耗与折旧及其保护与损失的费用纳入经济绩效的考核之中,从而考核经济主体真实的经济绩效,有利于对经济主体进行定量考核和监督。建议制定相关政策,从政策上鼓励和奖励积极推行绿色会计和取得成效的企业,以及对研究和实施绿色会计有功的人员。同时,环保部门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绿色会计披露做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并逐步扩大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督促企业的生产经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进一步规范绿色会计的记录与报告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依据国家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建立统一的核算原则,明确环境计量要素内涵,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体制,建立绿色会计核算体制以及核算原则,从而使绿色会计的记录与报告更加规范统一。对于相关的会计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它的地位,使对其的核算具有强制性,也为核算的统一性、制度性、规范性提供保障。

(三)加强关于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培训

建立并实施绿色会计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必须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将绿色会计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从最基础的社会教育和观念培养做起。建议国家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在培养公民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时,加强环境意识教育,除了对全民进行环境意识宣传外,更应该对现有的企业决策层、治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绿色会计基本知识的教育培训。

(四)厘清环境会计要素内涵,确定合理计量属性

由于现行会计要素的局限性,需要会计理论界加强对绿色会计核算研究,重新认识或者扩大现行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改进,比如增列流动和非流动性的绿色资产、投资、绿色长短期融资与负债、绿色成本费用和绿色效果等核算对象,厘清会计要素的内涵,合理确定计量属性。绿色会计的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这里存在着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例如,臭氧层等;有的也无法用历史成本计价,比如,企业生产给环境造成污染时发生的延时治理费,再用历史成本去计量治理费就不适用。因此,这就需要对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特殊处理,大胆创新,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再借助于其他方法体系,比如可采用指数评价法、模型评价法等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它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光明。正像诸多新兴事物一样,在开始成长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难题。希望本文中,笔者所分析的以及所提出的观点能为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关支持理念。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大学生;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李炳昌(1966-),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韦莉明(197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广西?南宁?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B2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79-02

一、人文精神的本质及其教育的价值诉求

人文精神的内涵至少有两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理解:第一,从价值层面作目的论的理解,就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和崇高目标。第二,从生存状态来说,它既是一种内化的思想素质,又是一种外现的行为方式,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体现为一种对自身和他人以及对人类命运强烈关怀的思想、意志和情感,永恒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崇高的价值理想。

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反映了人的本质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目的的思想因此萌芽。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提倡。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提出“人是目的”的思想,他说:“人(以及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亦即他决不能为任何人(甚至上帝)单单用作手段,若非在这种情形下他自身同时就是目的。”[1]黑格尔则进一步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的自由,而人类的历史不过是理性或精神在其中展现的历史。马克思的分析最为彻底,他从分析“劳动异化”着手,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摆脱这种劳动而成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人。他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人生存、生活于世,虽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要遵循客观规律,但却并非为了证明自然的合规律性,并非证明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而是为了人生存的价值,为了生活的意义,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就是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

上述反映出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诉求。教育的本来意义,就是指做人的意义,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人。“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4]这个对教育的定义的精辟之处在于它揭示了教育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这里的“渔”远不止通常理解的本领、本事、能力,而应理解为“做人”,即“渔”得合理,“渔”得合法,“渔”之有道。[5]这个意义上的“渔”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做事以强调功利化为目的,做事教育是自近代以来才逐步产生的,随着科学主义的兴起而风行,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问题中的显著现象。它把功利性放在了教育的核心地位,是一种把人作为工具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已经导致了人的异化。所以,虽然做人主要通过做事体现出来,但还是要以“做人”统摄“做事”,毫不犹豫地将“做事”消解掉。

人文精神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目的论和方法论,从而为教育及其改革指明应然的目标和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文素质教育,致使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作为研究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和本质的最重要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自觉地承担起培养人文精神的重大职责,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珍视和合理规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创新精神、品行端正的社会公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做事教育重视的是知识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是“制器”,实际上是一种工具性教育。当然,不可置否,教育有工具性的一面,教育的工具性是教育的一项社会功能,但不能认为教育的工具性就是工具性教育。工具性教育把人看作手段,“见物不见人”,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心,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曾经走进这个误区,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1.空洞、枯燥的“知识化”灌输

篇(5)

在当今社会,新的形势下,我们教师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在素质教育的队伍中不落伍。

一、存在问题:

1、爱岗敬业上做得不够突出。狭隘地认为自身素质还可以,考试考核我都能应付,逐渐放松了对专业的钻研.

2、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

3、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4、课堂教学语言欠精炼,普通话不标准,随意性较强。

5、由于个性使然,往往不拘小节。说话随口无心,想说就说,有时较情绪化,课堂教学往往受情绪支配。

6、后进生有时态度不冷静,说话有伤学生的自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7、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偶尔对学生小施惩戒,还认为是对学生的关爱。

8、时学生中出现问题,也懒得跟家长联系,总是想,自己能解决个什么样就什么样吧。

9、学生严肃有余,亲和不足。较少关心学生的情绪等心理问题。

二、今后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一)、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争取坚持每天看半个小时的书报杂志、或电视新闻,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2、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学校教育部门有关学习活动,把时间用在业务钻研上勤劳苦钻,精益求精。

3、加强业务学习,自觉坚持每学期学习两本业务书籍,并且坚持订阅

业务杂志,观看先进的教学片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切实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虚心求教,探索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二)、走进学生心里,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篇(6)

在当今社会,新的形势下,我们妇产科面临分科的艰巨任务,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针对当前我科存在的问题,我们更应该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变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正规化管理。

一、目前我科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到位

表现为上班有迟到早退现象,有各种文件书写马虎的不良习惯,十三项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现象。

2、思想不解放,创新不够

表现为对宗旨要求理解不深不透,意识观念不强。思想解放不够,开拓进取不足,创新精神欠缺,科室发展缓慢。

3、学习科学发展观不够深刻,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表现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抓的不紧,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兴趣不浓,缺乏自主性,不能够自主的去学习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4、工作不够扎实

表现为工作干劲不足,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创新精神不够,对问题未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够等。

二、主要措施:

1、大胆管理,认真落实十三项核心制度,抓好各种文件书写,用新的管理模式,推动科室的发展

2、树立新理念,开动脑筋,着力研究适应新时期发展形势的新方法、新举措;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克服求稳和保守思想,大胆改革,增强效益。

3、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主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操作,培养学习的氛围,增强学习的兴趣,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4、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做敢于负责的模范,做善于团结的模范,做廉洁奉公的模范,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办事,努力做出榜样,带领全科人员,做合格的白衣战士,在工作中,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献身事业,不畏压力,勇挑重担,切实肩负起神圣使命。在工作中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用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创一流。用一流的干劲、一流的作风、一流的业绩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7)

关键词:法律文化 礼法结合 传统 和谐

梁治平教授曾经说过,“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讲,过去的传统并不只是以往的记忆,它还是今人生存的背景。”是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传统”二字都是其身后沉甸甸的历史印迹,昭示着过去,同时引航着未来。

在中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留下了太多的步履。传统之于法律,则在“法”这片刚柔相济的领域之中孕育了厚重而多彩的思想文化,洒下了“法德并济,礼法结合”的种子。

一、礼法结合的含义及渊源

(一)礼法结合的实质内涵

礼法结合,即在遵循社会现行法律的基础上,引入情、德、礼三要素。在以法律为准绳的同时,不超越法律所限定的范围去推崇礼的作用,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礼法结合的历史渊源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就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家学派,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法律文化的内涵,正如道家老庄的无为而治,法家韩非的以法治国,墨家墨子的兼爱非攻。而自汉武帝大一统时期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谏言则使得华夏文明开始向儒家思想趋同。长久以来,儒家法治理念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百姓的思想观念当中,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礼法结合思想,也逐步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占据统治地位长达千年之久。

二、历史中各朝代对礼法结合思想的良好践行

由于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了统治整个社会的主流理念,因此其后无论朝代更迭,统治者均将礼法结合奉为统治思想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并在立法、执法、司法的环节中遵循着,秉承着。

汉律首次确立了峻礼教以防,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三国时期诸葛亮主张立法要体现“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的精神。隋初制定《开皇律》时,隋文帝杨坚就敕令尚书坚持以“导德齐礼”为指导思想,把封建道德规范注入法律之中。大唐时期一部“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的问世宣告了礼法融合的完成。而此时的统治者更是在推行法礼结合的基础上,以律为纲,以礼为导;同时严格律行,从规范自身做起,更从监督执法、司法者的实践做起。唐太宗更是说过:“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至今仍在指导着立法、司法,特别是执法环节的法律适用。

三、结合山西某监狱实际,发掘现实中法治工作的长处与不足

结合现实来看,我们则能愈加清晰地辨别礼法结合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山西省的这所监狱部门,始建于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是山西省司法厅监狱局下属的一所煤矿监狱。其执法管教的过程中普遍贯彻了德、礼、法相结合的法律思想,在严格执行法定监管义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考虑服刑人员的基本权利,注重以礼化人,注重人性关怀。当然,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结合传统法律文化当中的精华加以改正。

(一)该监狱法治实践中的优点

以我国《监狱法》为基石,该监狱的狱政部门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监管义务,以法为纲,依法治监。另一方面,“引礼入监”,建立了标准化的服刑人员基本权利保障机制;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服刑人员的减刑、假释以及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不仅将年度内必须实现的减刑、假释数予以量化,同时更严格规定了减刑、假释的制度和流程,以更好地保障服刑人员的法定权利,在“法”的领域内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此外,这所监狱还强抓服刑人员的教育工作。心理层面,建立了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制度,设心理咨询室并举办心理卫生讲座。文化领域,从未放松对服刑人员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课辅导班,并根据服刑人员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授课。思想环节,监狱时刻紧抓对服刑人员的人身观、世界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辅之以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旨在通过狱内的教育来帮助服刑人员重塑自我,很好地体现了监管体制下的“礼法结合”。

(二)该监狱法治实践中的不足及改革建议

虽然此监狱部门有很多值得称赞的法治建设优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不免出现办公部门相对孤立、会见制度有待完善等障碍。礼法结合,这不仅要求监管干警之于服刑人员要做到德与法的刚柔相济,同时也要求监管人员互相之间实现透明化的监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的德法相济。

1、狱政机关各办公部门相对孤立,管教工作的经验交流受阻

早在唐太宗时期就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而此后的历朝历代也基本保留了“御史台”这一职位作为检察机关。

然而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该监狱除了值班干警入监后能够进行直面交流之外,狱政干警的工作环境往往都是较为封闭的办公室;特别是各个科室的正副级科员,大都为单人单间的办公室。这样就极大程度地阻碍了监管人员的沟通,使服刑人员的现状不能在干警中得到第一时间的传达,同时也大大弱化了监督的力度,给监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教育科、安全科、刑罚执行科这些科室在本质上有着极大的相连性,唯有加强沟通,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此隔绝的模式却会导致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倘若监管干部长时间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办公,那么其工作内容的透明度势必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在监管中更好地考虑服刑人员基本权利的实现问题,也不利于公平地保障服刑人员基本权利,有悖于“法礼结合”的要求。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该监狱大力整改监管干警的办公场所建设,从硬件条件的变更入手,打破原有的孤立格局,给各办公室“扩容”;另外可以在不同科室之间推行长久的流动岗位制度,即每科室每周轮流指派其科员作为“流动工作者”,赴其他科办公室工作,从而保障干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力争建立一个规范、透明、且彼此之间有力监督的工作机制,这样方可保障礼法结合在监管工作中的切实推进。

2、服刑人员的会见领域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度有待完善

监狱部门的工作中有时存在一些“情大于法”的现象,使得以族礼为特征的“人情社会”凌驾在了法律社会之上。例如,监狱部门相应法规严格限制了对于顽危犯的会见,明确规定了会见顽危犯的时间及次数。然而一些监管人员出于人情私礼,违反法规、规章的规定,为顽危犯的探视大开方便之门,这样势必会妨碍这些人员的正常改造,也会给其他服刑人员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时影响监狱内部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样必定会影响到礼法结合的贯彻推行。

针对上述会见制度的规范化问题,我建议该监狱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向违法会见提供便利的干警实行工作处罚,以建立法律和工作章程的双重模式,加大力度禁止权力的滥用。与此同时,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任何人(包括监内干警、其他服刑人员或者其亲属等)一旦发现违法违规会见情形的,向该监狱部门举报即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奖励。这样的规定旨在通过严格的制度保障法律的适用,避免“礼重法轻”、“礼高于法”等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礼与法的正确结合。

3、煤矿监狱服刑人员具体劳动改造的内容具有一定危险性,亟待改革

从实际来看,该监狱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一所煤矿监狱,是国家部门与企业单位的结合体,因此服刑人员的改造措施以井下作业为主。这就带来了一个实质性的思考:服刑人员收监之后,其被剥夺的仅仅是人身自由(有些一并被剥夺政治权利),但其他方面的基本权利却并未丧失,所以我们不应出于监狱经济效益的考虑就使其从事高危的改造劳动。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将服刑人员劳动改造的领域从高危行业中撤出,正如我国历史上的监狱一般,责令服刑者从事一些简单而重复的劳动,以在保证其人身安全权利的同时达到劳动改造的目的,实现礼法结合。

中华民族的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可谓源远流长,绚丽璀璨。在秩序的规范基础方面,其注重“礼法结合、法德并济”的思想依旧在指导着诸如上述监狱部门等众多国家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法治建设工作。重温麦克莱的名言“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对守法者,而对立法者、执法者都有着莫大的指导作用。在我看来,这样的论断并非让我们秉着“情大于法”的观念行事,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注重人性关怀,建立更为合理的制度。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推崇礼法结合,弘扬法德并济,我们希望在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过程中,都能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从而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