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食品卫生检验论文

食品卫生检验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9 15:24: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食品卫生检验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食品卫生检验论文

篇(1)

关键词:食品卫生检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227-2

《食品卫生检验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及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过程中的卫生监督和卫生检验问题,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食用者安全、健康的科学,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以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

《食品卫生检验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以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毒理学、寄生虫病学、生理学、解剖学、公共卫生学等作为自己的基础学科,对食品中各门工艺学起着监督与指导的作用。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特点是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联系紧密。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和卫生质量检验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借助于资料从事已学和未学内容的食品检测工作。

1 教学特点及难点

《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是本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农产品贮运与加工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等特点。是食品专业教学中最后一门具有分析检测内容的课程,它是一系列化学基础课、仪器分析、食品化学等课程的后续课,因此搞好与这些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极为重要。本课程各章节之间内容联系较少,知识点较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抽象,死记硬背,缺少实践性内容。本人根据自己讲授的《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经历,针对食品专业学科的特点,进行大胆尝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 改革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强调基础及素质能力的培养。在食品卫生检验教学中着重增加了有利于提高专业技能和丰富知识面的内容,重点讲授食品卫生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如食品污染与控制、食品腐败变质机理、食品有害物质残留、食物中毒防治等。强调生产实践知识,食品原料卫生、加工卫生监督、各类食品的卫生检验等。加强学生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同时将食品卫生法规标准与专业知识结合讲授,突出食品卫生的技术执法特点。为满足学生熟悉食品生产卫生管理,掌握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和食品安全控制的技术与技能,增设专业课实验或实习环节与之匹配,达到了本课程培养的要求。

多年来一直坚持课程建设,对食品卫生检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纲、教学日历进行了规范,教学大纲完整,教学重点、难点明确突出,课程教案规范,教学内容涵盖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专业知识面和前沿性上又有所完善与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案完备,并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卫生检验教学实习、食品卫生检验实验课、毕业设计(论文)等为中心的教学工作。例如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和管理工作已全部规范化。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学理论,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在采取讲授、讨论、案例等教学模式和方法中,切实贯彻各种启发式,每位教师需要在教的方面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主体地位,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要求引起了教师的普遍重视,教师备课认真,课堂内容丰富。教学中注意与其他基础学科的联系,所举事例准确贴切。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涉及食品加工、生产现场等食品卫生问题及监督管理的内容,我们采用到现场实践教学的方法,带学生到食品企业参观,让学生自己画出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图,找出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等,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

在教学方法继续改革的同时,我们也重视教学手段改革。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要采用先进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更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而全面提升人才的培养模式。授课采用了多媒体及幻灯片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效率低下的状况,采用高清晰度的图片,提高视频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动画设计使文字和图片按不同要求出现,使讲授技巧化,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4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由理论课教学和实践两部分组成,而《食品卫生检验学》实验是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组结合课程特点,增加实验、实习内容。《食品卫生检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出食品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现有的实验学时不能够满足需要,另外,就是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要了解在食品加工企业需要检验哪些指标,在食品质量检验部门经常检验哪些内容,在不同的食品生产追踪要执行哪些生产规范和哪些卫生要求。这就需要有较多的教学实习和参观。

我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教学实验多为综合性实验,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目的[5-6]。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食品检验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场所完全开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保证每个学生都具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面向本专业学生充分开放实验室,不限制时间,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不超过5个,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形成完整、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制度。而且,我们还增加了1周教学实习,带领学生去吉林清真皓月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广泽食品有限公司、长春市质量监督检察院等董事会单位参观实习,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了本学科的知识。

5 结语

总之,科学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对于《食品卫生检验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肩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改革教学,培养学生预防为主的观点,深入理解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人民营养,预防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以提高健康水平,增进人民体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该专业食品卫生问题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凤宽,刘学军,袁旭.食品卫生检验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牛春艳,张传军,李延辉.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化工,2009,38(12):927-928.

[3] 杨振泉,方维明.《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8):99-100.

[4] 张拥军,李佳,朱丽云.食品卫生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148-149.

[5] 张玲,侯玉泽,李道敏等.食品卫生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0(2):64-65.

篇(2)

致病性细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本次食物中毒原因调查的目的是通过流行学调查,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为迅速有效救治病人提供直接依据。

1流行病学调查

1.1食物中毒发生经过

2005年4月30日下午,锡盟电建公司施工队2人于乌拉盖开发区个体馒头店购熟鸡5只、鸡翅、鸡腿15斤,带回施工队存于冰柜内。当时冰柜内同时存放有生猪肉。5月1日晚餐19时30分左右,共有42人就餐,主食为花卷,副食为熟鸡、鸡翅、鸡腿,炒鸡蛋。

论文百事通当晚23时30分左右,陆续有人发病,至次日凌晨3时左右,发病人数达28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于5月2日上午分别入院治疗。

1.2现场调查

厨房卫生条件极差,部分门窗无玻璃,屋内布满黑色油污;蔬菜贮存生熟不分。地面堆有土豆皮、洋葱皮、牛粪等杂物,半袋面粉直接放在地面上,灶台上有一层油垢,看不见本色。冰柜内生熟肉混装,因经常断电,制冷效果差,生肉未冻结并有血水。4名炊事员上岗前均未进行健康检查。炊事人员述:5月1日刀切熟鸡块时发现鸡肉颜色发暗,表皮发粉,鸡内脏为黑红色,贴骨处肉色发红。食用前未经加热处理。调查结果表明:此次中毒呈集体爆发型中毒,熟鸡、鸡翅、鸡腿为共同餐用品。有凡发病者,均有食用以上熟食品史,且病人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进食鸡肉量有关,多食者症状重发病急,少食者轻,未食者不发病等流行病学特征。

1.3病例分布特点

食用各种食物的人数为42人,有中毒症状的为28人。发病时间为当晚11时至次日凌晨3时,潜伏期最短的4小时,最长的8小时。潜伏期5~7小时期间发病人数为最多,达到发病高峰。病例年龄特点为:最大年龄为45岁,最小为27岁,病人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时间分布见表1。表1爆发病例发病时间分布(略)

1.4临床表现

中毒者临床症状相似,恶心、呕吐、随后出现上腹部疼痛,腹泻、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心慌、全身不适等症状,经对症治疗。有23位病人在2~3天均痊愈,有5位症状较重的病人经3~4天治疗亦痊愈。

2实验室检查

2.1标本及检测方法

于发现中毒后(即5月2日)的凌晨,采集食用剩余熟鸡、鸡腿、鸡翅各2份;自5月2日凌晨6时入院前,采集的患者大便5份。并对所采集的全部标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检验方法,进行了细菌分离和鉴定[1-2]。

2.2分离培养

将标本增菌后转普通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Baird-Parker平板,4份样均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并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呈金黄色不透明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为灰白色,大而突起、圆形、不透明、表面光滑,周围有明显的透明溶血环;在Baird-Parker平板上可见圆形,光滑凸起湿润,微小淡黑色,周围为一浑浊带,在其外层有一透明圈菌落生长。

2.3镜检

4株菌均为G+球菌,排列呈现葡萄球菌状,无芽孢、无荚膜、菌体较小。生化特征:将4株菌进行生化反应鉴定,结果一致,均符合金黄色球菌的生化特征。其中结果呈阳性反应的有:触酶、葡糖酶、乳糖、麦芽糖、蔗糖、甘露醇、V-P、磷酸酶、硝酸盐。

2.4血浆凝固酶试验

将4株菌分别接种在肉浸液肉汤36℃±1℃培养24小时后,分别吸取0.5mL培养液分别加入1∶4新鲜人血浆0.5mL管内置36℃±1℃水浴箱中,0.5小时后观察4个管均呈现凝固,对照管为阴性。

2.5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食用剩余熟鸡、鸡腿、鸡翅和患者大便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3结论

根据上述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细菌学鉴定结果分析,证实这起食物中毒是进食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熟食引起的。主要依据是:(1)在4份标本中同时检出生物性状一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细菌之一。(3)在4份标本中未检出其它常见的致病菌。(4)施工队的炊事人员在发现熟鸡等熟食品性状品质均不佳的前提下,未做进一步处理,即直接食用为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一个重要因素。

4建议

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卫生行政部门需加大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特别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群众的卫生意识尤为重要。同时,侧重于加大食品卫生监管力度,特别是针对街头摊点、餐饮小店和经营、加工熟肉食品的熟食小店和商贩在生产加工食品过程中,不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生产场所、运输工具等污染严重的现象,加强卫生监督与监测管理,坚持定期与随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食品生产现场检查、运输工具、销售终端追踪监测,不放过任何可疑点,严防食物中毒的爆发。

【参考文献】

篇(3)

油脂酸败使感官性状发生变化,随着煎炸温度的提高和煎炸时间的延长,油脂的色泽由柠檬黄色逐渐加深至棕黑色或黑色并很粘稠,气味从浓油香味到很浓的焦糊味;味道也从正常到酸败直至苦辣,透明度,粘稠度都严重发生变化,透明度下降,粘稠度增加。随着煎炸的温度和时间的增加,会生成大量的刺激性烟雾,可产生强烈的不快气味,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酸价的变化起伏不呈线性关系,但是总体上是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在160℃煎炸条件下,当煎炸时间在20h时,已经超过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在180℃煎炸条件下,煎炸时间为16h时,即将超过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在200℃煎炸条件下,当煎时间为14h时,即已超过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油脂在煎炸过程初期过氧化值不断增加,可在整个煎炸过程中无规律可循,且忽高忽低,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和煎炸温度的提高虽然没有规律,但是在煎炸的前期随着煎炸时间和煎炸温度的提高,其过氧化值在增加,煎炸时间和温度越高其超过国家标准的可能性越大。

总极性物质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及煎炸的温度的提高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具有线性关系。在160℃煎炸条件下,煎炸时间为8h时,即将超过食用油煎炸过程中卫生标准的规定值;在180℃条件下,6h基本要超过卫生标准;在200℃条件下,6h时已经超过了卫生标准,因此,从其逐渐增长的线性关系已知总极性物质含量可作为判断食用煎炸油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同一温度下,羰基价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呈明显的线性上升关系,在相同的煎炸时间内,随着温度的提高,其羰基价也成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60℃时,6h时羰基价已经超过食用植物油的国家标准;在10h时接近食用煎炸油的国家标准。在180℃时,4h时羰基价已经超过食物植物油的国家标准;在8h时接近食用煎炸油的国家标准。在200℃时,2h时羰基价已经超过食用植物油的国家标准;在6小时时接近食用煎炸油的国家标准。其酸败过程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破坏,主要产物是短链的游离脂肪酸,它不仅使油脂的风味变差,长期食用会使动物脱毛,使体内多种酶失去活性,减重直至死亡,还会破坏油脂中的维生素A、D、E,使之失去活性,使蛋白质、氨基酸不能溶解。过氧化物尤其是氢过氧化物的副作用可以破坏细胞膜结构,可导致胃癌、肝癌、动脉硬化、心肌梗死、体重减轻、脱发等,酸败了的油脂中的有害物质对心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病亦有促进作用。[2]

所以,适时的,以一定的频率对再用煎炸油进行监督监测,充分利用现在快检设备中有关油脂过氧化值的试剂进行检测,还可能依托实验室以自制的TBA值(硫代巴比妥酸值)试纸和POV(过氧化值)试纸[3]籍以定性,结合感官上煎炸油的色泽,气味和滋味及有无异味,杂质和残渣,及时掌握其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不失时机的提示和要求煎炸油脂的更换与废弃,避免产生过量的有毒有害物质。

而合适的检测方法,特别是现场快速检验设备的配备和能力建设,提高监督监测手段以及如何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执行,如何联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对煎炸油废弃后的收集,回收,再利用等各个环节中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杜绝其回流到餐桌之上,正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联合协调多个部门力量,对食用油脂生产加工销售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综合整治,一旦发现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行为,要限期整改或依法取缔。

增加投入,开展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技术监督监测手段,便于餐饮单位和监管部门两方面的快速筛查。

加强餐饮单位食用油采购及使用管理,要求不得购进和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食用油。

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购买,不使用和定期适时更换再用油脂,树立诚信健康理念,诚信经营。

参考文献

[1] 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标准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1.2.429

篇(4)

1 文稿要求

1.1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时效性。立论正确,文字简练,数据可靠。

1.2 文稿内容涉及食品与药品的研究、生产和应用,侧重生物科技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新产品及新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生产工艺和新技术应用,分析检验和质量控制,药理或功能实验,临床试验及食品卫生等。

1.3 论著学术水平较高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

1.4 技术交流实用价值较高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剂型研究。一般不超过3 000字。

1.5综述对某一领域或专题有前瞻性和独到见解的分析和评价。一般不超过6 000字。

2 文稿格式

2.1 文题简明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不用非常见缩写。

2.2 作者姓名和单位列文题之下。多作者在姓名之间加逗号。多单位则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标注数字,与单位序号对应。写明省、市和邮编。通讯作者右上角标注星号。

2.3 作者简介置于文稿首页左下端,用10字线与正文相隔。写明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或学位,研究方向,联系方式(无通讯作者时)。通讯作者简介列第一作者简介之下,左上角标注星号,写明职称或学位、联系方式。

2.4 基金及攻关项目文稿所涉及的课题凡属基金资助或国家、部、省级攻关项目,将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列在作者简介之上。

2.5 摘要研究性论文应有结构式摘要,即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综述类应有资料性摘要。摘要下面应列出3-6个关键词,关键词用全称不用缩写,关键词之间用分号。

英文摘要(包括文题)和关键词应与中文相对应。英文文题中实词首字母大写,余小写。中国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者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地址用斜体,写明市、国家。邮编用正体。不应单独出现非公知的符号。

2.6 符号格式字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均应明确。拉丁文、量符号等用斜体;单位符号、常数符号及阿拉伯数字等用正体。

2.7 标题层次用阿拉伯数字左顶格连续编号,例如:1,2.1,2.1.1。一、二级标题后的正文另起,缩进2字。3级标题后空1字接正文。层次不宜超过3级。

篇(5)

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多,初学者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方法引导,就很容易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我结合自己近几年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对《食品安全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结合国际国内最新食品安全事件,实时案例教学

食品安全学的教材受到出版时间的限制,所举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有限。我在实践中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法,收集国内外实时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例如“二?f英”、“疯牛病”、“禽流感”,国内的“三鹿事件”、“瘦肉精”、“地沟油”、“激素黄瓜”、“塑化剂”等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讲述。教学实践证明增加的食品安全案例不仅增强了授课的趣味性,而且图文并茂的讲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升级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的台湾“塑化剂”风波为例,对塑化剂的种类、使用范围及检测方法等进行说明,将可能导致的食品安全危害及监管渠道等知识点融入此案例,学生理解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的标准制定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重大影响,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辅助改革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直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使食品安全学教学“活”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大量原本抽象的讲解可将教材内容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图片或小短片形象展示。如ISO系列、GMP、HACCP、食品风险分析及食品防护等内容,以前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认为知识很难理解和吸收。现在增加了教学录像和动画短片,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而且使学生感性认识增强,接受效果较好,避免陷入纯粹理论说教束缚,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模式,采用教学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定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与该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幻灯课件等活动。由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述,并回答同学提问,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食品质量安全贯穿于“从产地到餐桌”的每个食品加工环节,是实现原料的采集、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等过程的全程监督。这就要求当前的食品安全教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与生产实践相联系。针对对食品生产企业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的现状,为增加学生对食品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和生产过程管理知识的认识,我先后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卫岗乳业、上海光明乳业、上海金龙鱼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加深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参观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奶制品生产企业时,企业管理人员详细介绍了企业的质量卫生管理、生产流程和产品检验等情况后,学生实地参观了该企业的生产现场。随后,参观了另外一家通过了国家GMP认证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这家企业的质量与卫生管理及卫生设施都比普通的食品企业要高一个档次,是普通食品生产企业学习的典范。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学生纷纷表示开阔了眼界,对食品生产现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希望以后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五、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

食品安全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环境科学、食品卫生学及食品化学等,包括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评价和管理及安全食品的生产开发等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精选,选择有代表性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如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食品新鲜度的检测、掺假食品的鉴别检验等。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物质和因素,食品安全常规检测方法。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肉类、蔬菜水果、米面制品、食用油及饮料等大众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了各类食品的主要安全隐患,掌握了主要食品的伪劣、掺假鉴别检验方法。

六、改革考核方式

篇(6)

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事关人民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食品安全把关成效,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食品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关卡――食品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急需大批懂法律、精通食品检验检疫业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食品检验检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食品检验检疫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一些探索与改革创新,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

一、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和现状

我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同时开设食品检验检疫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采用我校焦新安教授主编的《食品检验检疫学》(全国高校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本门课程的教材。从几年来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映来看,普遍反映课程内容多,学时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实践教学,仍然存在学时少、学生人数多等问题,任课老师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安排一些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如应用PCR法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老师给学生准备好所有实验材料,甚至包括DNA模板,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前的准备,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简单的加样操作、扩增仪的使用以及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等关键环节,这样就缺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环节,只有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意识;再加上学生人数多、高值实验仪器和设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能进行全部操作。另外,现在主要以理论课的考查为主,实验成绩占的比重小,直接导致学生实验课积极性不高,从而减弱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食品检验检疫学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食品检验检疫学是食品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正确掌握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才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也是毕业班学生做好毕业论文实验的基础,学得好坏将影响将来从事科研和食品卫生检验监督等工作的能力,现对以下4个方面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食品检验检疫学课程安排在学生的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课程,如食品微生物、食品免疫学原理与应用、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分析等,同时正在学习的课程有分子生物学、食品感官评价等,这些课程与食品检验检疫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上相互渗透,并有着一定的重复性,同时这些课程也是食品检验方法的基础。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从形式上,我们在教学计划上做了调整,设置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单独作为一门0.5学分的课程,并单独对其进行考核,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足够重视。从内容上,我们重新设计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取消了以前针对某一章节某个知识点的多个独立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一些综合性试验,指导学生如何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学习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例如,“检验市售成品鲜牛乳是否合格”,这个实验要求学生去了解鲜牛乳的合格标准,必须检验的指标和标准,并设计详细的检验方案,同时要求学生完成采样、理化指标检测、感官指标检测、微生物指标检测、可能污染物和掺假物的检测、结果的判定、数据的分析、检验报告的撰写等步骤,这就涉及到多门课程综合应用的过程。这种多课程知识的融合,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效利用了实验室的现有资源,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通过实验设计和检验报告的完成,加强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了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2.结合科研教学,建立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2005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关注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在该模式下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项目的多样性、检测方法的可选择性、检测结果的归纳总结性等特点恰恰是最适合应用研究型教学的模式。因此,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设计几个综合性的研究型试验供学生选择和分组讨论。例如,综合性试验“检验市售成品鲜牛乳是否合格”中,需要检测鲜牛乳中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微生物指标、可能污染物和掺假物等,这些指标的检测方法也是可选择的,因此,我们采取如下模式进行研究型实践教学,首先我们给出3~5个综合性试验题目,指导学生先进行选题,根据所选题目查阅资料、确定需要检测的项目并各自做好实验设计、再讨论优化实验方案、然后分组选择具体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最后各小组再细化实验步骤,任务分配到人,实验结束后小组总结实验结果,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形成总的实验报告。

通过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有做毕业论文时才参加科研的局限性,而是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时就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选项目的研究,让学生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使他们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实际动手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学习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3.结合检疫机构,建立现场检疫教学基地

传统的食品检验检疫实践教学活动大都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一方面,这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部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不够,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果;另一方面,食品检验检疫学包括食品的检验和检疫两个部分,而实验室完成的仅仅是检验的一部分工作,还有现场检验和检疫工作大都限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但是近年来随着进出口贸易日益频繁,有害生物入侵也呈现加重趋势,已经出现数例突发疫情。因此,学习现场检疫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通过与检验检疫机构的合作,建立现场检疫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现场检疫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检疫的理解,更使他们对检验检疫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食品检验检疫学这门课程有更全面的认识。

4.改善考核机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以前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课成绩大多以实验报告作为评定依据,这使学生过分注重实验报告的完成而忽略实验的操作技能的锻炼,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课程实践改革的特点,我们对其考核标准进行了改革,力求从全方位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体制。

我们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来对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课程进行考核,将课程的考核分为5部分:实验理论成绩(20%):实验部分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实验设计(20%):包括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等;平时的实验态度(20%):包括实验过程是否积极参与,与团队的协作完成情况;基本的实验操作(20%):包括实验素养、操作过程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情况;出勤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20%)。

总之,通过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角度的考核,合理地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确保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实践证明,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三、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食品检验检疫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我们七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基于研究型教学的理念,我们重新编写了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大纲,给出了几个综合性实验的步骤和检验报告的范本,用于指导学生的课程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改革的执行,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收获,感受到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工作作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根据课程结束后的学生评教活动,学生们普遍认为这门实践课的内容安排紧扣实际,系统地培养了他们的资料查询、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的能力,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与老师不断的交流和实践,真正地了解到了什么是科学研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任课教师也完成了实验教学与自身科研项目的结合,以科研优势促进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食品检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和经验总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改革与实践,深刻感受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评定者。为了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高度抽象性和枯燥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时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注重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实践教学手段及方法也应不断更新。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和实验室资源条件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12):53-55.

[2]黄妍妍,潘俊鹏,陈小飞.植物检疫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2):96-97.

[3]杨振泉,方维明.《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99-100.

篇(7)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加工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57-02

前言:

《动物性食品加工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是培养食品科学及食品加工专业必不可少的技术型与科学型精品课程[1]。本课程以食品专业学生为教授对象,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实践与实验,学生可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此外实验与实践也可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本专业涉及的加工方法和技术,因此,本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从事动物性食品加工和管理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学科所涉及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多,对动物性食品加工学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实验教学内容的经典,又要求不断地更新补充新的加工技术,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传统实验课设置的弊端

首先,传统的动物性食品加工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重复原有的实验内容,缺少创新性实验,无法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例如,实验“原料入的掺假检测”在教学过程中,由实验教师把所需的试剂、仪器和原料乳提前备好,实验课前教师先讲述实验目的,再分别讲述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指导和教师所讲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大部分学生不会提前预习,因此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较差,课上一旦出现个别的突况,就手忙脚乱,实验结果及分析也都没有思考,甚至小组内部会相互抄袭。这种“填鸭式”或“注入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使学生始终被动地接受,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实验室设备和场地使用效率低。由于实验课是在少数的固定时间内完成的,故大部分课余时间实验室都处于闲置状态,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3]。传统的实验课学生每组至少6~10人集中做实验,这时又会出现教学仪器设备不足,导致个别主动性及能力较好的学生独自完成整个实验,而一部分学生只能旁观,而无法实际操作,结果导致实验效果较差。

最后,无法提供师生充分交流的平台。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时间短,学生的实验热情低,学生在实验前不做预习,仅凭教师在实验课上的讲授,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按照实验指导做重复性机械性的操作,因此实验报告往往都是重复实验指导,没有分析与创新,特别是写实验报告时发现问题,由于时间急促,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答疑,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

二、实验课程改革因势利导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物性食品加工学课程已经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应用更多的视频材料增加课件的直观性[4]。随着多媒体课件及网络的发展,学生更希望通过网络视频来复习实验过程,特别是将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实验仪器的标准操作流程以及经典实验内容做成网络课程,再应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库连接在校园网上,供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回顾性学习,同时可以将课上因时间紧张而无法展开讲的内容及本行业的最新专业信息放到这一开放式平台,从而扩大实验教学内容和信息交流的范围,为学生提供弹性学习机会。此外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动物性食品加工的图片、录像,教师再配以耐心细致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直观、新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在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后,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实行组长负责制,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通过电子网络、图书、专业刊物查阅相关文献,实验开始时由各组提交实验方案,每组就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可行性论证,学生参与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设备的准备和预处理,如中式香肠的制作,让学生们参与挑选用肉部位、感官新鲜度判定及辅料和肠衣的选取、调味料及香辛料的配制和使用,只给学生说明机器设备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安装及调试全由学生来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从而避免学生实验前时一无所知,实验中又手忙脚乱,实验后仍然稀里糊涂。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手热情,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完整而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2.培养团队精神;规范操作技术。学生按每组4~5人进行分组,设组长1名,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实验前教师按照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耐心讲解;并向学生提出一两个实验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小组内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上交教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仔细观察,及时指导,只是从旁辅助,而不是取之代劳,同时也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及时答疑。实验结束时,指导教师汇总各小组上交的讨论结果,与学生一起进一步进行分析与总结,并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反映分析与讨论结果,对认真分析的同学予以表扬,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3.认识原料安全问题对产品的影响。食品原料生产被称为食品加工的第一车间,是食品加工的基础。通过课程实验教学,使学生们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从种植、养殖到餐桌这以整个食品链条中的每个环节均会影响到食品原料的安全,由于目前养殖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农兽药滥用,造成食品原料中农药残留量过高;环境污染物、霉菌毒素和动物疫病疫情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可以运用新的检验检测技术以提高实验技术水平[6]。因此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中,特别增加了对动物性食品原材料质量的分析和评定,强调原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比如通过对乳、肉pH测定及感官评价,对其新鲜程度进行判定;通过对鸡蛋浓厚蛋白及气室高度的测定,判断蛋的新鲜程度等等。使学生明白优质的原材料是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前提。目前还在不断努力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实验技术,结合动物食品加工的实际要求,应用新的检测技术对原料的安全进行检测与控制,比如将高压液相色谱仪引入实验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检测乳、肉中的三聚氰胺、农药和抗生素的残留,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实验课成绩占该门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20%改为40%;实验成绩由原来的6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成绩改为现在的每个实验占10分,共计60分,再由6次实验成绩总评得出,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前的文献查询、实验操作、小组内的分析与讨论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其中,实验报告不仅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而且要求学生对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另外40分用来评价学生预习实验的情况和实验结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培养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7]。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课,课前预习,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课后分析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后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从实验课前的预习准备到实验课的完成,整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通过反复操作基本达到了熟练水平,能够直接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这是过去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

2.切实加强了学生科学生产与安全生产的意识。学生通过自主参加动物性食品加工的生产,切身体验到生产过程中各种情况。通过比较各小组的产品,判定出合格产品与次品,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教师再进一步就本产品分析加工过程的危害环节,使学生逐渐掌握产品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和优化加工工艺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安全生产意识。这一安全生产意识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也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动物性食品的整体质量。

四、小结

通过对实验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度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逐渐树立了安全生产及创新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获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傅玲琳,王彦波,韩剑众.基于研学理念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实验课程设计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0):59-60.

[2]张晓红,刘英玉,彭斌,买买提・艾孜孜,姚刚.《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11):67-68.

[3]第三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185.

[4]李郁,魏建忠,王桂军,孙裴.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257+259.

[5]郝贵增.浅析《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考试周,2011,(3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