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1: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电一体化定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376-01
前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也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尤其是在机械工程领域上的应用更是广泛,使得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逐渐变为机电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机械工程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产品的结构和性能上来讲,都是有质的突变的。现如今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国家都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在我国更是如此,现今人们已经发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的重要作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众多领域的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针对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希望能够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能够被更好地应用,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1.应用背景知识介绍
1.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就是采用电子控制系统将机械与电气一体化相结合,这一技术具有很多显著的优点,在机械工程领域中被广泛的应用,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相关人员一直在努力研究这一技术,希望能够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机械工程领域中,为其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一研究内容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首先就需要对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背景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机电一体化具有明确的定义,就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将这一系统使用到某些领域的方法。机电一体化技术之所以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机械工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与这一技术的本质是具有紧密的联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由机械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多项技术结合到一起的复合型技术,具有很强的功能,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够被应用。
1.2 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还具有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这是一项综合的技术,包括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多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而且这些技术在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时也是具有其明显的优势的。一般某一项技术在被应用时都是结合实际的情况发挥单一的作用,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则会根据想要到达的不同的完成目标而对系统进行优化,其中所包含的各项技术会相互配合完成指定的工作,不需要很多的技术分别工作就能够完成不同产品的生产工作。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这一特点使其不断处于发展状态中,并且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过程中也是明显体现出了优势,具有多功能、高质量、低能耗等一系列的优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机械工程领域中自然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1.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
之前一直在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定义和所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在机械工程上被广泛的应用,为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为此需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情况进行具体的价绍,这样能够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使用的价值。首先,机械工程的工作状态是非常复杂的,组成结构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对其进行维修也需要大量的费用,会增加成本,而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运用到电子监控中,及时发现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解决,为工程质量的保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能为其减少很大一部分维修的费用,这是其应用的方面之一。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够用于电子节能控制器的研究中,将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制出的点子节能控制器用于机械工程中,能够发挥节能的作用,既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机器的磨损状况,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这些以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够被应用到机械工程上的很多方面中,为机械工程的发展带来帮助。
2.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上的发展趋势
2.1 发展的微机化
了解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内容和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情况,可以知道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在机械工程上也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所以需要了解这些趋势,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上被更好地应用具有很大的帮助。机电一体化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微机化,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相互结合,微机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所生产出的产品体积小,使用起来比较灵活,能够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而且所需要的能量也是相对较少的,具有节能高效的作用。
2.2 发展的绿色化
绿色发展是如今很多领域发展过程中都在倡导的主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导致与此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一时展的大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必须具有绿色化的特点,这是其主要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指的就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不造成污染,资源不造成浪费,当产品使用过后能够进行回收处理,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这也是国家目前所倡导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也非常符合我国的国情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倡导,所以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
2.3 发展的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其他机械方面的技术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也是其具有的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具有智能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所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模拟人类智能,基础是控制系统,还能够辅以心理学、生理学等多方面人的特点,模拟人的思想和做事的方法,生产出智能产品,代替人去完成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实现机器代替人完成劳动生产活动的任务。这是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中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相关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研究的一项内容,通过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可以推测出这一发展趋势是非常有可能得以实现的。
3.结语
通过本文的简单介绍,可以对机电一体化这一现如今受到广泛使用的技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一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共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在机械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发展趋势都进行了相应的介绍,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以要清楚其发展趋势,对这一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优化,促进机械工程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帮助。
参考文献
如果将创新定义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技术和产品,那么这个世界上的创新成果将会是高度的繁荣昌盛。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企业新产品层出不穷,业绩却不见增长,甚至陷于困境之中。与此相似的是,全球专利成果转化的成绩并不那么令人鼓舞,虽然每年推出的各种专利数量惊人,但是其“创新”的真实性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所以,将创新定义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技术和产品是不够的,或者说仅仅提供了必要条件,缺乏充分条件。只有将与众不同的、新颖的创新技术和产品转化为商业及社会成果,实现市场的认可和企业的盈利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创新应具备三个条件:独特和新颖;一定的市场容量;一定的盈利能力。
创新的不同特点
当前讨论创新比较宽泛,共性论题多,也比较容易形成共识。但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等个性化的问题却少有论述,或者探讨不够深入,因此也较少形成个性化问题的解决。
而创新恰恰是个性化的,虽然创新的共性规律放之四海皆准,可一旦形成教条和规定,则共性规律不但不能对局部的、具体的创新问题给予指导,反而会形成误导,使得创新投入方向出现偏差,许多创新难以出成果。常识告诉我们:方向错误,投入越大,距离成功越远,损失也越大。
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创新特点和规律。消费产品创新远区别于工业产品;传统产品创新不同于现代产品;大批量工业产品不同于小批量产品;开放式系统产品不同于封闭式系统产品,比如机械产品创新不同于医药产品;重工机械产品创新不同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特点,找出独特的创新规律,制定相应的创新系统和机制,才能使得产品创新方向正确、投入适当、周期缩短、市场效益明显。
创新是企业战略和策略的互动能力体现
许多企业将创新当作应急事务管理,只有当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市场不良反应强烈时才考虑创新,创新成了解决眼前问题的手段或策略。
事实上,创新首先是企业的长期战略,而且是最重要的战略。创新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企业的管理创新,只有企业具备了管理创新机制,产品创新才具有流畅的流程和制度,才可能成为企业自然而然的正常行为,不至于成为企业的应急手段及救火似的短期行为。从这个角度讲,管理创新是企业的战略,而产品创新是战略指导下的策略,二者是一种互动行为,互动效果既是单独行为的能力体现,更是整体能力的体现和检验。
基于企业的自主创新
对国家而言,鼓励创新、推动创新,并斥巨资于一切有益于创新的行为及产品,当然十分有必要,但国家的创新是由各种社会组织的创新集成的,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越俎代庖,承担具体的创新项目和任务。所以,社会组织的创新成果直接反映了国家的创新成就。
对社会组织及企业而言,创新不仅是对国家创新成就的贡献,更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需要。国家将创新的重点落到企业无疑是一个英明的战略转移和定位,这一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创新乃至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但由于科研与企业长期有不同程度的脱节,这一转移并不能保证企业产品创新和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合理的回报,因为科研院所的创新和企业的创新有较大不同,如果仅仅是一种平移,那么有较大可能使得创新投入和产出效益打折扣,因为企业始终要考虑市场、客户。产品创新成果只能由市场和客户来检验,离开了市场和客户,任何创新都是不完善的,即使是为未来所做的创新,仍然要为未来的市场和客户负责。
也许对科研院所和高校而言,基础研究和创新的内涵和外延有另外的意义,但基于企业的产品创新只有市场和客户的评价这个唯一标准。
基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创新
正如前边所提及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创新具有不同的特点,机电一体化产品作为一种装备机械产品,其创新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这种特征既是其产品特点本身决定的,也是横向与世界相关产品比较带来的。
目前“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各有表述,较为普遍的定义由“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提出,即“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产业之间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日益加剧,现在已很难对一个行业、产业及产品进行清晰的界定及分类。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已经进入“智能化”阶段。除了机电一体化定义的内涵产生变化以外,其外延及范围已经大大扩展,在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无法与我们分离。
这一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特征是机械动作的精度及准确性、各种动作的协调性、机械机构及功能的可靠性、机构及产品的寿命长期性。在当今强调效率的经济社会中,高速度已逐渐成为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最重要的功能指标之一,其他的功能要求,即使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也成为了高速度的派生要求。高速度已成为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档次、能级的分水岭和界限。
按照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如果将计算机、执行元件、动力源、传感器、机构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要素,那么与其相对应的五大功能是控制、操作、动力、检测、构造。
在这五大功能中,构造是其主功能,即机械动作是实现产品系统功能和作用的主要目的,其他功能是为机械动作提供驱动、检测、控制支持。由于其机械动作是清晰可视的,不管其机械动作有多少、机械机构多复杂、机械速度有多高,所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是在一个透明的、开放的环境下进行。
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如果机械机构及动作无法封闭,那么为实现机械动作的驱动、检测、控制技术及产品也将处于透明、开放的位置。这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特点,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与医药、IT等产品的区别所在。
尽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潮流与趋势。但作为集机、电、光、声、气、液等技术为一身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本身,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企业而言,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一直处于一个高度透明、开放的环境之下,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机电一体化产品是一个开放系统。
正因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开发风险与收益的矛盾愈发突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1.防御层面:开发投入适当;开发速度要快;产权保护要重视;风险共担等。2.进攻层面:紧密跟踪;模仿创新;知识产权回避;差异化创新等。
开放系统的优劣势和“双刃剑”。模仿将会持续较长时间,除技术的透明度较高这一特点外,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思路、政策及法规的制定与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上述问题尚未明朗之前,企业的投入收益比较低、收益期较短,所以积极性必将受挫,走捷径已成为企业有意或者无意、无奈的选择。作为以赢利为最主要目标的企业,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本是常理,模仿更成为不二选择。
对企业而言,创新资金有限,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地分配到企业具体的创新项目之中变得十分重要,否则,企业极有可能因投入得不到回报而影响到企业发展,甚至导致企业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另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创新必然是继承性的、渐进性的和集成性的。其创新往往体现在自动控制部分,而自动控制部分具有较强的专业分工,对机电一体化产品企业而言,没有实力专攻自动控制技术,事实上国内外几乎所有企业的自动控制技术均是集成的,这是一个社会化合理分工与合作的典型例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企业应专术机械部分的创新与研发、改进。机械机构发展至今,已经基本成熟,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几乎没有空间和必要。所以,对机械部分开展持续性的改进和完善成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和创新的主体和主要内容。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已经集中在机械部分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精度和速度上。在这里,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产品整体实力的最大权重因素,产品质量是决定产品创新成功与否的最关键部分。
创新成功的前提条件
许多产品创新评价较高,其独特和新颖性、市场和客户认可度、产品的毛利率均较高,但往往不成功。这一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两方面:第一是产品质量水平一直上不去,其零件、部件的加工质量和装配质量处于较低层次,当中、低端产品要求偏低时,如精度、速度不高时,产品尚能满足要求,一旦产品更上一个层次,其创新水平要求更高时,如高端领域产品,产品质量低下的问题便暴露出来,而且短期内又较难形成质量突破,因此严重影响了产品创新目标的实现;第二是市场开拓不力,好产品(技术好、质量也好)卖不出去或无法形成销售规模,造成“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尴尬局面。
这种现象国内外均比比皆是,这不仅使得新产品开发投入泡汤,更严重的是丢掉了市场机会。如果企业不能正视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还会沉重打击创新者的积极性,迫使创新者放弃积极的设想和创新热情,以一种保守的心态和行为进行产品开发,长此以往,企业的创新氛围逐渐恶化,形成了系统性的保守制度及文化,给企业发展带来致命影响。
当前印后装订机械产品创新的基点和重点
1.对产品进行清晰定位
开发新产品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整合企业有效资源更有必要。不是低端产品都必须放弃的;不是高端产品都必然要进入的;不是市场上盈利产品都必须做的;不是今天开发的产品今天要盈利的;不是别人的产品盈利你也会盈利的;不是不盈利的产品都应该放弃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直反复思考。
比如,圆盘包本机属低端产品,但企业还是要全力推动;高速骑马订联动线或许我们暂时没能力做好,但它应该成为重要的盈利产品。
如果不能对市场、产品、技术、能力等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企业及产品有明晰的定位,那么,今天的盈利产品明天会变得亏损;暂时亏损的好产品会草率放弃;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会一直不盈利。公司会陷于“高端上不去,低端下不来,中端守不住”的尴尬局面。
2.坚持持续开发改进的创新原则
对于印后装订机械产品,创新的特殊性要倍加注意。首先,要明白全新的产品不存在,任何所谓创新产品,都是在原来成熟产品上的改进与革新、提高与完善。其次,极端的多品种、少批量特性决定了新产品的开发成本较高,特别是改动较大产品,在每年销售数量极少的情况下,较多地开发新产品必然给创新带来更大的风险;另外,根据客户真实需求,对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持续改进,不仅会给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而且也会大大减少开发成本和风险,为公司带来稳定且长期的收益。
比如,许多企业已经在胶订联动线产品上获得成功,得到较高收益,在此基础上应该持续改进,即使是开发新的产品,仍然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和完善,保持产品的优势、特色,其继承性是显而易见的。
3.优良的质量是创新的基本保障
许多创新产品不成功,不一定是产品技术的原因,比如技术落后,设计缺陷、标准不清等。许多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思路、技术设想、技术目标无法实现的原因是材料质量、零件质量、工艺质量、装配质量等单体或综合质量不达标。实践证明:产品质量问题是产品开发不成功的最主要问题。
所以,狠抓质量,持续进行质量改进,是保证产品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与“持续开发改进的创新原则”是一致的。否则,即使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产品的技术档次也难以提升上去。从某种意义上讲,优良的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应高于产品创新本身。
当前众多企业开发的全自动锁线机、新型胶订联动线等产品,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更严,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无疑是可靠的产品质量。这一要求不仅适用于高端产品的创新,而且也适用于所有产品的经营。
4.抢占技术制高点是创新的恒定目标
不管产品与技术如何创新,其核心内容都必须体现当今先进技术,产品技术改进和完善亦然。
从当前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印后装订机械产品的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以及相互之间的技术融合已成为主流,而这些先进技术虽不能颠覆传统机械产品,但体现出的产品特性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甚至表现出“革命性”技术的假象,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制高点。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发展过程 前景展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单纯的单一学科应用已远远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新的技术改革,知识创新提供契机。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而成的。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简介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的。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一书的副刊。时至今日,机电一体化这一概念已经广泛的被接受和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单纯的机械学与电气或电子学的结合,而是在上述两种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并不断发展,广泛应用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一)、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初级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并没有刻意的将机械学与电子学技术结合起来,而是不知不觉的利用电子技术的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这便出现了最早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期间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了机械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战后,这些技术由军用逐渐应用至民用范围,但并没有提出机电一体化这一概念,没有将多技术的结合推广。
20世纪70到80年代是这一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开始出现,这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一阶段,Mechatronics一词被提出并逐渐被认可,机电产品大量涌现,世界各国逐渐对这项技术给予大力支持。
20世纪90年代开始,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新的阶段。这一时期,通信技术、光学技术以及微细加工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结合,出现了微机电一体化和光机电一体化的分支。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本身的研究日益成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建模研究、分析和集成方法以及机电一体化的整个科学体系的研究,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更加完整,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二)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1]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技术的研究。国务院成立了由杰出科学家带领的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这项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多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半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中,人类生产生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系统化、绿色化和微型化程度快速发展。其中智能化和自动化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中之重。
智能化是目前形势下大部分技术所共有的发展方向,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械技术的重要区别之一。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设计活动中被越来越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迅速。在更高速的微处理器出现以及运筹学、仿生学等技术的辅助下,机电一体化产品更好的拥有人类的部分智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必须标准化、系列化。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必须制定出一系列标准,将各个单元、接口统一化,以便扩大规模生产。但由于这项技术刚刚兴起,做到标准化系列化还很难。
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了新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使得基于网络的各种机电产品远程控制得到很大发展。而总线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家用机电产品系统化,集成化的发展。
[2]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另一个表现是通信功能的增强。机电产品的发展趋势是更加注重人格化,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定义,首先,就是模仿生物生理机能,设计各种机电产品。另外,机电一体化产品归根到底是人在使用,赋予机电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个性愈发重要,其总重目的便是人机一体。
在生态环境问题愈发重要的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绿色化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课题。绿色机电产品是指产品在设计、试验、生产以及回收销毁等方面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高。设计、使用绿色机电产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产品向微型机械及微观领域发展。这一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技术。微电子产品体积小、耗能低、灵活性高,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军事等方面。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微型化的一个挑战就是必须采用超精加工技术进行生产制造,如果在这一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那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型化将有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社会劳动力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多学科种类,使传统的机械预设方法和预设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愈发光明。大力发展这一先进技术,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也是创新理念,振兴工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060-02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
定义机电一体化技术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包括机器主机、相关工作和控制系统、接口和执行结构等;软件是按着人的意愿编写的计算机程序,用于控制硬件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研究和总结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技术统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1.1 机电一体化的硬件技术
1.1.1驱动技术
驱动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执行结构上。现有的驱动方式主要有气动,液压和电动三种,区别在于动力源的不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电动驱动结构,因为气动和液压的结构和系统相对来说复杂一点,比较繁琐。
1.1.2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主要指信息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就是建立在信息处理技术提高的基础上。信息处理技术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处理输入输出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模型之间转换的可靠性,处理设备的可靠性等。信息处理技术主要通过处理设备来实现。这些硬件设备统称为计算机硬件。衡量设备的好坏主要指标就是体积的大小,容量的大小和功能的多少。高端的设备主要包括高级音频处理机,高级视频处理机,高级磁盘机,高级运算处理机等。同时,实现多信息联机处理,开发小功率多功能部件。同时实现信息处理装置的智能化,提升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
1.1.3接口
接口是传输控制指令的硬件连接设备,主要包括数据传输线和相关逻辑门电路。接口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接口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被连接设备的发挥作用的程度。
1.1.4主机技术
主机技术也就是最主要的机械技术。这方面要想提高需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自身的设计上,比如说改进设计方案,采用新材料,改良构造结构,提高自身的硬度,耐磨度,减轻一下重量等等使模块更加合理,可靠。另一方面是制造的工艺问题。比如说制定先进的工艺流程,选定适当的加工设备,制订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等等。
1.1.5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根据用途分为两类,内部信息传感技术和外部信息传感技术。传感技术主要体现在可靠性,灵敏度和精度上。信息的传感方式主要是电,光,机械和流体等。外部传感器经常与检测对象接触,容易产生磨损影响检测结果和精度。所以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对外部系统传感器来说至关重要。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是功能的智能化和元件化。
1.2机电一体化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它主要是通过编写一定的程序,实现对硬件的控制和操作。软件又被叫做“程序系统”,它是自动控制计算机,提高效率,扩大功能的程序的总称。一般将软件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系统程序系统和应用程序系统两大部分。系统程序一般指的是中央主处理程序的编写,应用程序系统是指在系统程序的基础上添加的一些应用程序。软件技术方面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推行软件的标准化,使之实现互换和通用的特性。
1.3软件和硬件的关系
硬件就好像人类的肢体,软件就是人类的大脑,大脑指挥肢体,肢体配合大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价值。因此,软件和硬件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发展。
1.4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紧紧依附与科学技术之下,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共性技术,传感技术等等。不同的技术所涉及的领域也是非常广泛的。所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各类学科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
2 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顾名思义,就是所有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出来的产品。产品种类多种多样,发展势头迅猛。现今的机电一体化设备逐渐发展到了机群和系统,并在逐步向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改进。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也已向自动化车间或工厂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成为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产品。
2.1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作用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四类:1)完全以电子装置替代了原有机械结构中的信息处理机构,如智能电话,平板电脑,上网本等;2)内置微机的大小型家用电器,这类装置一面简化其自身的机械结构,一面又采用了电子装置,比如家庭常用的全自动洗衣机、影碟机、数码照相机等;3)机械机构与电子装置共存的设备产品。如计算机控制的一些机器,单反相机等等;4)高性能或多功能的机械产品。这类产品就是在本来就是高级机构的机械上,利用电子技术进行高级控制。比如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数控模具、防滑制动器等等。
2.2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特色和优点
1)通过改进电子元器件,增加了机器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机器的可靠性;
2)通过元器件的改进,简化了机器的结构,缩小了体积,使产品更加便于携带;
3)通过技术的改良,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功能也更加齐全。
4)智能化操作,通过自动监视和诊断,能够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5)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本身的精度也得到了提高,生产作业更加高效,操作更加合理,减少了人工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全面降低了产品成本;
6)机电一体化产品由原来的低档变为高档,首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7)机械本身只按照计算机程序指令进行工作,这样可以实现产品动作的自动化。
8)增加了产品的功能,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3结论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国家也慢慢地制定了很多发展规划用于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可观的。让我们共同期待机电一体化所创造的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化 发展趋向
一、 机械自动化的产生和定义
机电一体化这一名词其实出现的时间很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后来随着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而被大众所知。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于1984年为现代机械下了如下定义:“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与前面提及的机电一体化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现代机械就是指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机电一体化是精密机械工程、电子控制和系统思想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协同结合。因此又可以说机电一体化就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上的发展。
二、机械自动化的科学技术
从这一名词出现至今,机械自动化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在日益完善,也在日益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就目前的应用来看,机械自动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器化”迈入了以“机械自动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必将随着自身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最基本的特征可概括为:机械自动化的设计制造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结构目标,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必须明确一点:机械自动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性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就是现代机械与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出的产品,不仅是人和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现代机械自动化和传统的机械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向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研究和应用,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础理论、技术和工程系统组成的完善体系。机械自动化在技术和工程系统方面已有很大的发展,但基础理论方面尚在发展中,还很不完备,所以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就是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和延伸,传统的机械产品只有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才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智能化。智能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里学、生理学和混饨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械自动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模块化。模块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目前来说,这仍旧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程。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减速、电动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同时也可扩大生产规模。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例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械自动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械自动化产品的企业,模块化将给机械自动化企业带美好的前程。
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从诞生以来,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上世纪90年代,它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体,企业间的竞争也趋于全球化。机械自动化的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道,质量可靠,很快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测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械自动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因此,机械自动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械自动化向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将其称为微电子机械系统,或微机械自动化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械自动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械自动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机械工业领域,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不仅对机械工业的产品功能、构成和技术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给机械工业的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从“机械电气化”时代迈入了“机电一体化”阶段。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并以蓬勃的生机向前发展[1,2]。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最早是1960年代末由日本安川电气公司提出,是将机械和电子技术集成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机电一体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自身的体系,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成功将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种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通过对各功能单元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使这些功能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优化系统的目的。一个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机电一体化系统就由此产生。所以,“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等新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将以上技术群进行有机融合的综合技术。正是这一点,使机电一体化在概念上与机械电气化相区别。从发展历程看,尽管从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但这样的机械工程技术仍属传统机械。进入到机电一体化阶段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不仅具有了和某些机械部件一样的功能,而且还具备了诸如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检测、自动调节与控制等许多新的功能。形象地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可以替代人力去完成许多机械劳动,实现人手和肢体的延伸,而且还拥有了智能化特征,实现了感官与头脑的延伸。这一点也在功能上将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区别开。这个定义强调它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机电整合。它在复杂的非线性上下文包括电脑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它存储和处理信息、通讯和互联网,这发送信息,以及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4]。
2 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尽管较之以往我们的机电产品出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机遇和挑战,思考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无疑会有助于提高我国机电技术产品的水平和性能,对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也大有裨益。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完整的机电一体产业形成的角度看,我们的机电一体化面临以下两点任务:其一,要进一步推动传统工业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高效,这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微电子技术改造。其二,大张旗鼓地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5,6]。
首先,在技术政策上,要对能耗高、效率低下、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传统产业进行限制,加快对落后产品的淘汰。同时,要鼓励对传统产业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
其次,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广,发展迅速,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应建立机电一体化行业“协会”性质的统管合作机构,并赋予其职能,既有利于深入的行业调查,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发展重点项目,又有助于制定出纵览全局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以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再次,通过“协会”的有效组织和广泛宣传,一来可以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及时分享更多的行业内部信息,二来可以增加产业在社会上的认知,使行业内外都重视和支持“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眼球,又可以更加方便合理调配资源。同时,尽管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减缓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但对技术贸易来讲,却可以利用此时的时机,大量引进相关产业的先进技术,反哺自身加工业,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既是振兴我国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也是一条促使机电行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日益完善的捷径[7,8]。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Microelectro-mechanical系统(MEMS)一直是一个近年来热门研究领域。它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它们的大小已经超过100亿美元,数以百万计的MEMS一直在等产品汽车安全气囊和喷墨打印机。MEMS技术已经应用到开发微型光学开关来处理高卷数据和话音通信的通信。MEMS本身是一个机电一体化极好的例子。作为另一个措施,表示的重要性小型化、美国政府投资270美元在2000年在国家纳米技术倡议关于人口统计学的改变,ASME报告中,“人口统计学是第二强大的力量改变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在未来4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将增长50%左右。婴儿潮一代将进入高级成熟度然后年老。“然后,报告触动了几个具体的方面包括欧洲和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趋势。虽然报告中没有讨论ASME,这种趋势将激励机电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如护理机器人的研发被称为人类友好的机电一体化。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最近发表了一份报告,题为《机械工程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其内容主要介绍了从20世纪到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进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它从以下四个类别描述了工程学的变革趋势:技术变革、人口变革、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下八个领域将会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微型化、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和医药、能源、运输、环境工程和制造业等[9,10]。
4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本国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机电制造思维是基于现代工程教育而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延伸,在经济社会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我们需要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妥善处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推动机电一体化时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红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7.
[2]刘莎,周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108-109.
[3]黄恩勇.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与发展前景分析[J].河南科技,2012,(1):79.
[关键词]AHK德国“双元制”;机电一体化工;毕业考试;本土化
作者:潘云忠,刘琳霞(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411)
一、背景介绍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国德企之乡”太仓市的区域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德国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07年6月,由江苏省太仓市人民政府、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AHK——上海)、部分在华德资企业、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简称“中德工程训练中心”)。该中心现已成为完全引进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的教学机构,是“德国AHK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在中国最大的培训和考试基地。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在创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引进德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与先进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截至目前,经过8年多的机电一体化工教学实践,已有近380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经过毕业考试1和毕业考试2获取了机电一体化工证书。
目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对于机电一体化工的培养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规模,年培养规模约70人,随着双元制本科班的加入,培养规模会进一步增加。
二、新旧的考试标准概述
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分为新旧两个阶段,新旧考试标准在时间上的划分以2014年为界。
1.2014年之前的阶段(称之为旧的考试标准),在这个阶段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部分考试,每次考试中又包含理论与实践考试两部分。
无论是中期考试还是毕业考试,在实施时均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备料阶段(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前,各考点根据备料清单(由AHK商会提前发给各考点)所列工量具及材料清单提前准备完毕,耗材要根据备料图纸所要求的尺寸准备到位。在准备阶段机械部分的加工可以由考生在考点准备或者是考点提前按要求准备完毕,每个考生一套。电气部分安装与接线工作由考生独立完成。中期考试所涉及的控制程序由考点准备好,原则上不由学生完成。
(2)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在实践考试之前举行,理论试卷一般提前1-2天到达考点,供考点复印。中期考试理论试卷由12道涉及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一般劳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以及所制作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的问答题组成,考试时间为1个小时。毕业考试的理论考试试卷由两大部分组成:工作计划Ⅰ、Ⅱ和功能分析Ⅰ、Ⅱ。工作计划和功能分析Ⅰ部分由22道单相选择题组成,考生只需完成其中的20道;工作计划和功能分析Ⅱ部分由10道问答题组成。Ⅰ部分和Ⅱ部分总共150分钟,即毕业考试理论考试时间为300分钟。考试时学生可以携带制图工具、表格手册(制定)、英语字典、计算器(不带编程及存储功能,不能通信。)。
(3)实践考试
一般来说,理论考试结束就进行实践考试,实践考试试卷与理论考试试卷到达考点时间相同。考生要在5个小时的规定时间中,在一个部分预装的网孔板上根据图纸完成剩余的电气动控制器件的安装、布线与连接工作;机械部分的加工是在备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实践考试图纸要求进行加工与装配,最终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装。在考试过程中有5-10分钟的专业谈话,谈话内容与考生所涉及的考试内容相关,如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安全、测量器具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工作任务中应用的各个元件、工作中所使用机床操作要点、加工方法、在启动时的工作方式和测量值的测定、针对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的个性问题等。
考生安装完成后,有1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启动与测量,考生根据启动和测量技术表中所规定的内容在考官的监督下进行检查与回答,调式中出现故障应由考生独立分析、解决并记录。
旧的考试包括中期、毕业两次,由笔试、操作、口试三部分组成,以现实的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考核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及应变能力,关注经济、社会、生态、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社会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2.2014年之后的阶段(称之为新的考试标准),在这个阶段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分为毕业考试1和毕业考试2两部分考试,每次考试中包含理论与实践考试两部分。
2011年7月机电一体化工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于2011年8月1日。PAL根据新的规定在德国2013年秋季提供新的毕业考试1试卷,2014年夏季提供新的毕业考试2试卷。始于1998年老的规定的试卷会一直提供到2012年秋季和2014年夏季。
新的考试标准,使得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证有了源于德国的统一的实践考试项目。
新标准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采用模块式结构,由开关柜、操作显示单元、网口安装板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系统中开关柜部分可供考生进行元器件安装、系统布线、程序编制;现实操作单元可供考生进行元器件安装与接线;网孔安装板部分可供考生进行机械加工、机械组件的装配、电气动器件的安装。三者之间通过重载接头两两相连,最终完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调试工作。
新标准下的机电一体化工考核装置充分考虑了成本节约、重复使用等方面的问题,毕业考试1中使用的装置在毕业考试2中绝大部分是可以使用的,器件的有效利用如图2所示。
三、新旧标准对比
截至目前,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已顺利完成了新旧标准的过渡。旧标准下的项目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器件的单次成本也较低,新旧标准下的考核点也较类似,因此旧的标准对于相关培训部门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表1、表2将新旧标准下的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进行对比。
四、新标准下的本土化实践
在新的考试标准下,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对考生能力有了更为全面的检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性的评估,机械和电气的保护措施的测试子系统分析和功能测试,运行参数设定和测量及功能性的创建系统的交付和说明,制作履行订单的文档(包含测试报告),即技术文档;
(2)工作任务分析,从文档中获取信息,技术和组织的接头定义,要求从技术、企业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和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3)考试是具有职业特点和结合实践的考试,根据培训目的的要求,适用于未来实践中职业判断力的考试;
(4)体现节约意识,考试尽可能使用来自以前的考试的材料;
(5)注意系统关于质量和安全性的统一规格和特殊规格。系统交接和投入使用,需要给予专业的解决方案,(包括英语的使用说明),编写验收单。
通过一轮新标准下的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实践,我们得到如下经验:
(1)考试更加侧重于电气控制方面;
(2)注重于考生自我分析解决问题方面能力的锻炼;
(3)关注考生计划表达能力的锻炼;
(4)关注设备的成本节约及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