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50: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分类要素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喀什地处南疆,经济相对还比较落后,但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喀什的经济,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推动大批企业的新建和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财务部门的运作,因此对财务人员的需求量就会增大,就需要学校输出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人才。我们学校是一所中专学校,主要专业是财务,那么在教学中,财务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针对会计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简单谈论一下。看一下最基本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明确经济责任,并用作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凭证,它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资料。原始凭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由于各种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营管理的要求不同,原始凭证的名称、格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原始凭证填制的依据和填制的人员有三种:以实际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由经办业务人员直接填制,如“入库单”、“出库单”等;以账簿记录为依据、由会计人员加工整理计算填制,如各种记账编制凭证;以若干张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定期汇总填制汇总原始凭证,填制人员可能是业务经办人也可能是会计人员。
下面我们看一个原始凭证示例图。
图一:
此凭单为自制的原始凭证,指办公室购买办公用品,用现金支出。当然这还不是一张完整的原始凭证,财务主管和出纳还没有签字,审核也没有签字,这可以考核学生的分辨能力。
拿到原始凭证以后,要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以后,开始填记账凭证。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记账凭证的相关内容。记账凭证是用来确定经济业务性质和分类即会计分录的一种凭证。会计人员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可以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这主要由各单位根据会计业务量的多少和会计人员的习惯选择使用。《规范》对记账凭证的基本要求作了下列规定:
第一,记账凭证必须具备的内容。包括: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填制记账凭证时,应当对记账凭证进行连续编号。目的是为了分清会计事项处理的先后顺序,便于记账凭证与会计账簿核对,确保记账凭证完整无缺。各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业务繁简程度和人员多寡、分工情况,来选择便于记账、查账、内部稽核、简单严密的编号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类编号方法,都应按月顺序编号,即每月从第一号编起,顺序编至月末。
第三,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否则,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不清楚,难以填写摘要,会计科目也因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而看不清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这样填制记账凭证,不仅凭证自身记录不清楚,也容易造成会计账簿记录的错误,给记账、算账人员带来困难。
第四,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原始凭证,并注明所附原始凭证张数。所附原始凭证张数的计算,一般应以原始凭证的自然张数为准。凡是与记账凭证中的经济业务记录有关的每一张证据,都应作为原始凭证的附件。如果记账凭证中附有原始凭证汇总表,应该把所附的原始凭证和原始凭证汇总表的张数一起计入附件张数之内。但对于报销差旅费等零散票券,可以粘贴在一张纸上,作为一张原始凭证。如果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几张记账凭证的,可以把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并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该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原始凭证复印件。
第五,记账凭证的改错方法。如果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如果是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错误的,可以用红字注销法进行更正。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如果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看一下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关系。
A公司2012年1月3号销售了一批货物,共10万元,收到一张转账支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笔业务涉及到的原始凭证是什么,销售货物当然要由售货发票,货物售出应该有出库单,因为钱已经收到,还要有银行的回单一张,最基本的原始凭证为三张,那么会计分录又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
借:银行存款 117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17000
此笔分录填在记账凭证上以后,把涉及到的三张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一起用大头针别好,放在专用的凭证盒内,到月底进行装订。
通过这道例题可以看出,先有原始凭证,再有记账凭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作为财务人员一般先接触到的是一些原始票据,拿到原始票据以后,再开始做账。这和我们在会计教学中是相反的,因为我们学校学生年龄大都是十几岁,会计基础薄弱,上课应以教材为主,只有掌握好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务操作。
参考文献:
[1]胡扬赞.初级财务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
[2]武涛.初级会计实用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
[3]张世体.会计原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
1.1展示设计的基本概念.展示设计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设计,展示设计的主体是商品.展示设计依托于一定的展示空间,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配合,运用艺术型的表现形式,在空间与平面的范围内,创造出一定的展示效果.展示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产品宣传,是商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观众的眼球,拨动观众的思维,激发观众的热情.展示设计实际上也是展示空间的组合,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组合.展示设计通过展示的工具、灯光、说明等间接的标的物,烘托所展示商品的主体设计.
1.2展示设计的主题设置要求.主题就是展示设计要针对的对象.例如展示设计的定位一般是告知性、贩卖性、庆典性、教育性还是娱乐性.展示设计实际上就是配合主题演出的设计,确定主题的目的就是在设计之初就要明确被展示的物件的基本概念,通过对主题的了解和深刻认知,就会明确主体设计具有要求,这个过程是对展示整体的全方位了解,通过对主题设置的要求明确,就会使展示设计奠定明确的基调,有利于展示活动其他配合部门的工作要求设计.
1.3展示设计的主要分类.展示设计从主体范围上可以分为经济类和人文类两种.经济类的主要包括商业展示,商场的促销活动,交易会和订货会,以及产品会等.人文类的可以分为科学馆、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等.从展示设计的存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动态展示与静态展示.动态展示就是使展示设计处于移动中,流入巡回展示或者交流展示.而静态展示一般都是在固定地点进行的展示设计活动.展示设计根据展示的规模可以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
1.4展示设计的主要功能.在现代经济发展运行中,信息的利用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展示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对商业活动的参考.展示设计的功能是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延续,能够起到文明传递、智慧链接、知识传播的特点.展示设计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是一种直接性的文化资源.
1.5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完全依托于所要展示的主题内容.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采纳哪种方式,需要对展示环境、展示方式、展示工具等展示条件进行明确的认定.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在现代化的展示设计中,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拓展展示活动的类型.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是展示设计能够取得商业信任的重要体现.
2展示设计应该实现的标准性效果
2.1展示设计要具有完整性.在展示设计的标准中,完整性是首要的标准.一个良好的展示设计,在艺术形式和展示秩序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整体规划上具有十分明确的步骤.展示设计的完整性,是展示设计能够保持长久发展的根基.
2.2展示设计要具有创造性.在现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创造力是产品占据市场的最主要优势.在展示设计中,创新性与创造力的结合,是展示设计能够具有优雅风格的重要依靠.
2.3展示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代,商品存在的风格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展示设计具有了时代特性.时代性就是观念的标准性,时代的观念渗透在每一个艺术设计的理念中,在现代社会中,展示设计主要应该体现出综合的观点、人本的观念、时空的观念、生态的观念、系统的观念、信息观念、高科技观念.
2.4展示设计要具有行业区分性.展示设计为展示的主题服务,展示设计也同样需要与环境相统一.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经济领域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形式,很多新兴的产业诞生,在展示设计中,要进行不同行业的区分,不能把展示设计混淆为艺术形式的堆积,而忽略的艺术形式的区分.展示设计要推出的是商品或者自然界的展演,进行必要的行业区分就是为了能够将展示设计与每个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渐建立展示设计的行业化标准.
2.5展示设计要具有文化特性.经济发展的保证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文化是文明的最高级表现,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域的基本特征.展示设计中要求具有文化标准的根本性含义就是为了提高展示设计的艺术品位.展示设计属于艺术范畴,更属于文化范畴.
3展示设计提高整体效果的技术实施手段
3.1展示空间的艺术设计.展示设计需要以空间为主要环境,因此,空间的艺术设计对于展示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展示空间按功能可以分为公共空间、信息空间、辅助功能空间.一般参展商都会选择的总体空间方式为外向式展示空间或者内向式展示空间.对空间形式的处理手法,可以采用水平横向空间处理,结构空间处理或者有机空间处理形式.展示空间规划需要进行空间规划、平面规划、展示空间构成等设计.展示空间的艺术设计是展示设计的首要任务,对空间规划是展示设计首先要进行的设计任务.在展示空间设计环节,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把整体和局部进行统一的管理.
3.2照明与色彩的搭配.在展示设计中,其中一个核心的任务就是照明与色彩搭配的学术研究.照明在展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照明把美丽的形与色进行了统一和融合,将不同的展台衬托出不同的效果.展示设计中对照明的要求较高,主要的标准就是提供舒适的视觉环境,使展品能够展出足够的亮度,可以实现观赏的清晰度,同时具备观赏角度的合理性.照明系统也要把系统安全作为主线,防止因照明的问题造成对展品的伤害.照明方式与照明手段要具有时尚特点,在基础照明、局部照明或者装饰照明上,进行多种方式的组合.在色彩搭配上,展示设计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并且进行规划性设计.色彩搭配是情感的表达,更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在运用过程中需要进行色彩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设计.
3.3赋予时代感与审美和风格.展示设计更多的是为经济社会服务,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品是社会化生产的结果,展示设计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展示出商品的市场价值.既然商品的社会经济的产物,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性,那么,商品需要进行时代感的包装,这就要求展示设计也要具有时代感的特征.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时代的元素,同时,在审美与风格设计上,要进行综合性评价,要将审美与风格设计统一到整体上来,把展示设计做成综合性价值高的展览.时代与审美的要求是展示设计面对的新问题,也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审美效应不仅是直觉带来的感触,更是深一步的内心感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展示设计在经济运行的快速发展时期,必须要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整体提升.时代感与风格和审美,都是展示设计必须要包涵的要素,在具体实践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细化.
3.4运用展示设计的辅助设施.展示设计要提高整体效果,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仅要在软件上下功夫,更要在硬件上下功夫.展示设计依托于空间与环境的搭配,在设计过程中,必要的设施是展示设计呈现依靠.例如展示设计所用的器物,如维护、承托、吊挂、展架、展板、展柜等设备,或者现代展示的相关道具等.展示设计中对展示道具的造型、色调、规格与尺寸都要与展示主体有密切的联系,一般都采用标准化的设计,有利于道具和实物的配合.例如服装展示中,就要把模特、衣架、胸架等专门的设备进行专业化的制作,突出展示主体的优势和特点.展示设计中对辅助设施要实施严格的管理,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够保证展示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有足够的设备保障.展示设计的辅助设施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丰富.
3.5适当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社会带来了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在展示设计的操作中,很多设计者对数字媒体技术情有独钟.数字媒体技术给予了展示设计更高一级的发展.数字媒体能够实现展示设计的多维体现,有二维技术也有三维技术,数字媒体具有艺术性本质,是媒体的虚拟现实设计,能够融合多面的知识和时尚媒体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应用了网络艺术、游戏艺术、投影艺术或者4D数字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媒体,在展示设计中能够起到技术性推动作用.数字媒体技术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能够给予管理视听感受和艺术享受,是当代信息社会使用最为普遍的技术类型.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吸引力在于能够调动观众的审美情趣,通过动态的感受和多方面的感知,人们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发展事物的变化,通过智慧与感情创造出展示设计的新探索.展示设计中采用数字媒体艺术,就是顺应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模式,将互动性、娱乐性、商业性元素进行有机整合,扩大了人们的参与范围,鼓励了自主性设计,同时,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互动,使艺术品、原创者和欣赏者之间能够统一的一个整齐的线内,倡导了观众的参与与合作,实现了物质到非物质的转变,建立了交互式的空间转换.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展示设计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3.6使用情景化展示技巧.在展示设计中,近年来诞生了情景化的展示模式.情景化的展示设计就是在展示设计的过程中融合情景化的设计.情景化展示技巧是通过设计师的精心构造,采用生动丰富的形式,建立与观众的信息联系.情景是获取信息的途径,情景涵盖了观众的内部感受和外部感知,情景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可以有真实的场景,也可以有虚拟的情景.情景设计不是抽象的,而是多种具体事物的反映,在情景设计中要根据展示主体的类型,掌握观众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教育水平,对情景的现实态度,具有的某些兴趣,对环境的感知力等要素.情景设计一定要符合主题,并且能够根据主题进行一定延展.情景化展示设计的优秀案例有很多,例如儿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就需要将博物馆的展示设计进行儿童化的情景设计,使儿童咋进入到展示空间后,就会形成一种初期印象,这种印象是亲切的,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情景化设计对信息的掌握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在展示设计中,哪些信息是显性表现,哪些信息是隐性表现,需要设计者运用艺术设计手段进行调节.
4结语
【关键字】SPOT-5;遥感影像;地质地理底图;更新
地质地理底图具备地图数学基础和基本地理要素(水系、居民地、道路交通、行政区界、地形等)是地质图的地理基础,它不仅是表示地质图专题内容的骨骼,在制图和用图时有定向和定位的作用,而且还表示制图现象的分布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作用,因此数字地理底图是地质勘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精度、制图综合、现势性直接影响到地质环境调查的成果质量。传统地理底图编制工艺方法有二种:一是利用大比例尺地图资料缩编小比例地理底图,二是利用同比例尺地图资料进行等比例编制地理底图。然而,目前所用的地质地理底图大多使用较老的地形图编绘,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道路、居民地、河流、行政区界等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地理底图现势性较差,已经无法满足地质工作的要求,需要进行更新。如何经济快捷地更新地理底图值得探讨。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资料获取周期短等优点,尤其是近年来遥感资料的空间分辨率逐渐提高,为地理数据更新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源。
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1 原始数据及更新数据来源:
(1)原始数据:原地质地理底图使用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编绘,部分地形、地物已经发生变化,现势性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需要进行更新。
(2)更新数据来源:用于更新的遥感资料选用近期的SPOT-5,包括5m的全色波段和10m的多光谱波段,现势性可以满足地理底图更新的需要。
1.2 SPOT-5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1.2.1 遥感影像正射校正
首先根据全色影像全景或局部区域的地形特点,在影像均匀选取若干微分或多项式纠正所需控制点,基于物理模型对全色波段影像数据进行正射纠正,随机选取检查点,检查全色波段遥感影像的校正精度;然后以纠正好的全色波段影像数据为参考,对相同作业区多光谱影像数据进行配准。
1.2.2 影像融合
遥感影像融合是对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影像与较低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采用一定算法生成一组新的合成图像的过程。这样做不仅使融合影像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增强了影像的空间纹理信 息,而且能保持影像光谱原始信息,不发生或尽可能少地发生信息失真,便于提取解译因子。选用ERDAS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像进行融合处理。
1.2.3 调色与镶嵌
对融合后的影像按照红外、红光和绿光波段组合后进行伪真彩色调整,突出植被的绿色、水体的蓝色和居民地信息,对相邻影像进行镶嵌处理。
2 地质地理底图更新
2.1 更新的要求与流程
地理底图更新的目的是在保证基本图精度的前提下,提高底图的现势性和实用性。地图数据地物更新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为图上0.5mm,在山地为图上0.75mm。因此,l:50000地质地理底图平原及丘陵地区地物变化在25m以上需要更新,山区在37.5 m以上需要更新。通常情况下人对纸质地图的目视分辨率在0.07~O.1 mm左右,地理底图更新要求影像分辨率一般应达到图上0.1mm,即1:50000地理底图更新要求影像的分辨率应该在5m以内。
在完成遥感影像的正射校正、融合、调色和镶嵌工作后,对其进行投影转换,使其与原地理底图数据具有相同的投影坐标信息,并在专业软件中叠合在一起;然后,基于遥感影像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更新操作,包括变化要素的修改,新地物的增加,以及删除消失的地物;对能确定属性信息的要素在采集更新完毕后随时更新,对不能确定属性信息的要素,之后通过其他数据源来确定更新。最后通过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检查工作完成 1:50000地质地理底图的更新工作 。
相对1:50000比例尺地理底图,地面高程相对变化较小,一般不需要更新。
2.2 作业方法与技术要点
以SPOT-5遥感影像为底图,叠加待更新的矢量要素图层,通过人机交互解译,从发现变化信息的图像中手工修改变化区域。解译的基本要素包括色调、大小、形状、纹理、结构、高度、阴影、组合结构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人机交互解译最大的优点是灵活,并且由于加入了解译者的思维和判断,故信息提取结果精度相对较高。不过,人机交互解译要求解译者具有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包括计算机操作、基本图像处理知识、专业知识、工作区地理地貌知识等。
在进行地质地理底图更新时,应保证主要的、高等级的、具有整体意义的地形、地物的完整和位置正确。对于城镇居民地街区内房屋的综合取舍,保留其轮廓和街区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房屋走向、位置、排列的特点。随着比例尺缩小,道路、水系符号宽于实地大小并与居民地发生矛盾时,应保证水系、道路位置的准确,移动居民地,同等重要地物矛盾时采取相互移位。农村道路的取舍应根据地理位置的实际意义而定,村与村之间一般至少应选取一条主要连接道路。独立地物应根据重要性和分布密度选取,一般具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应表示。地形、地貌编绘应正确表示自然形态和基本特征,如山顶、山脊、鞍部、斜坡、谷地等要素。
2.3 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的评价
利用原有地质地理底图与最新的SPOT-5遥感影像进行更新时,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一览性,作业人员对图上各种地物有较为直接的判定,对地物形状特征、结构特征概括能较好地把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根据项目地质人员数字化填图,更新底图的平面和高程误差均在允许范围以内,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
3 结论
实践证明,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进行1:5万地质地理底图的更新编绘,是一种现势性强、低成本、准确可行的技术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应用遥感影像更新编绘地质地理底图,地理要素更新更及时、直观,该技术方法较野外更新补测方法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大大地减少,成图时间缩短,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更新编绘中小比例尺地理底图的技术方法,更适合于大范围、大规模更新地理基础数据,能够较好解决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问题,可以满足今后开展地质勘查、农业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焦红波,王平金继业.等.基于SPOT-5进行中国海岛海岸带1:5万基础地理数据更新[J].海洋通报,2010(5).
[2]王宏俊.基于Google Earth的1:50000地质地理底图更新[J].山东国土资源,2010(11).
关键词:地理国情 监测体系 架构 基本含义 层级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045-02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国家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发展方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工作的新需求,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但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完整的监测体系,实现对地理国情的及时有效地监测,达到为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辅助决策依据的目的,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1 地理国情的基本含义及层级
1.1 地理国情的含义
地理国情是从空间角度对构成国家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各种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的反映,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及其上下一定范围内的各种自然经济综合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特征、空间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地理国情就是影响国情的地理要素,包括道路交通、河流水域、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分布、大气环境以及附着在这些要素之上的社会、经济状况。地理国情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 地理国情信息的层级
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是幅员辽阔、差异明显、特点突出、变化迅猛。为了便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便于进行地理国情信息的分析研究,保证监测工作的实时快捷,应根据地理要素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将地理国情信息进行层级划分,根据信息层级,确定监测责任主体,分级开展国情监测工作。为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将地理国情信息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用一、二、三级表示。
一级地理国情信息: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地理国情信息,包括影响多个省(区、市)的大型河流湖泊、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长输油(气)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森林覆盖面积、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区域、耕地分布状况、矿产资源分布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经济因素等。
二级地理国情信息: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地理省情”,是指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地理国情信息,包括省(区、市)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河流湖泊水库的形态、主要城市(设区市)扩展建设情况、重点区域的耕地保护状态、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等,同时也涉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情况。
三级地理国情信息: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地理市情”,主要指市(地)范围内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地理信息要素,包括县乡镇交通网络、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建成区建设、农村居民点变化、基本农田保护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
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国情基本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组合关系、空间分布及组合变化趋势进行动态和连续的监测,并对成因进行分析、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手段和方法的组合。
2 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的基本架构技术研究
为了全面实时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及时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服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监测体系,主要包括:法律与标准体系、三级监测网络、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统计分析与预测预报、信息等。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2.1 法律与标准体系
法律与标准体系是指为实现地理国情监测而建立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包括信息划分标准、信息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及政策法规标准等。法律与标准体系是地理国情监测体系长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
2.2 三级监测网络体系
三级监测网络体系是指为实施地理国情监测过程的信息采集、处理、统计、汇总、分析预报、等一系列具体工作而建立的国家、省、市三个层面的机构、人员以及为完成上述工作所需的相应资源。可以分别称之为地理国情监测体系中的国家监测中心、省级监测中心和市级监测中心。
(1)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对一级地理国情信息进行监测,并同时接收来自各省(区、市)的经过整理汇总的地理省情信息,进而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或重点区域内的地理国情预报;为国家级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2)省级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对二级地理国情信息即本省范围内的“地理省情”信息进行监测和预报,同时还要接收来自各市(地)的地理市情信息。(3)市级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对三级地理国情即本市范围内的“地理市情”信息进行监测,按照相关要求形成监测预报并,同时向省级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进行数据交换,作为地理省情信息的组成部分。地理市情监测是整个地理国情监测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信息精细化程度最高的。地理国情三级监测网络,构成了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的基本框架,各级信息通过通信网络形成有机整体,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各级监测信息的互联互通可以借助数字城市建设中相应的节点来实现。
2.3 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体系
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体系是各级监测机构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过程中,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交换级共享所需的软件系统及硬件设备,包括网络通讯设施。不同层面的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在内容、范围、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如国家监测中心与省级监测中心、省级监测中心与市级监测中心,都存在一定差异。
2.4 统计分析与预报体系
统计分析与预报体系是指为完成地理国情监测中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信息预报所建立的一套技术方法和要求,包括统计分析采用的数学模型、预测模型等。
2.5 信息体系
信息体系是指将监测结果及分析预报向政府及社会公众的一整套相关规定和要求,包括信息的渠道、频率、内容等等。
3 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
3.1 一级国情监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一级国情信息是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关注的重点,内容包括大江、大河、大型湖泊的状态;土地、森林、沙漠等的变化趋势;大型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长输油(气)工程、大型引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营等等。这些信息是由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采集的,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信息获取:(1)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作为主要信息源,按照一定的周期,获取卫星影像资料,确定主要监测要素和重点监测区域,利用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比对,发现变化信息,进而分析变化趋势;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除目前被广泛利用的如SPOT-5、QuickBird、WorldView、IKONOS等之外,我国已发射升空的资源3号卫星,也将成为重要的数据来源。(2)利用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共享信息,通过融合处理,作为第一种信息源的补充。经过与其他相关信息(经济、社会及其他学科信息)的融合整合,在相应数学模型的支持下,形成地理国情监测预报。
3.2 二级国情监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二级地理国情信息即地理省情信息是省级国情监测中心关注的重点,是由各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主要是对各省范围内的地理要素进行监测,包括:省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的建设运营情况,河流、水库、渠塘等的形态、主要城市(设区市)的建设扩展情况以及土地森林等的变化情况。这些信息一方面为本省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作为信息共享的主要信息来源,与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进行互联互通,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地理省情信息可采用三种方式获取:(1)与一级国情信息的第一种获取方法相同,即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作为主要信息源。(2)对于局部变化较大的重点地区,采用航空遥感方法获取地面影像,通过与原有资料的比对,发现变化信息。(3)利用来自各市(地)的共享信息,通过融合处理,作为前面两种信息源的补充,通过信息融合技术,形成全省范围的省情监测信息,为地理省情监测预报提供依据。
3.3 三级国情信息监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三级地理国情信息即地理市情信息是市级国情监测中心的关注重点,是由各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主要是对本市范围内的地理信息进行监测,包括行政辖区内的公路、铁路建设(包括乡镇公路和村级道路)、各县(市)、乡镇驻地建设及扩展情况,建成区内主要道路、街道的建设与变化情况,农村居民点建设及变化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区变化情况,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变化情况等等。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信息获取:
(1)采用高分卫星影像资料与原有资料进行比对。(2)重点地区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行航摄,制作正射影像图(DOM),与原有资料比对。(3)采用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对局部地区直接采集变化信息。经过信息整合,形成本地区的地理市情监测信息,作为地理市情监测预报的依据。地理国情监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对客观存在的地理要素进行监测外,还需要政府层面的各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配合,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包括人口、经济、农业、气象等等。只有形成良好的基础地理信息与附着在其上的社会经济信息的联动机制,才能使地理国情监测体系更加完善,监测信息才能够为更多的部门和领域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从而使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地理国情监测也才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4 结语
地理国情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历史赋予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新使命;建立科学完善的地理国情监测体系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并达到监测目的的前提和保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国家十二五战略目标,在全国刚刚起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研究,建立起科学的监测体系,对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万钟,杜清运.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6):104-111.
【关键词】数字城市;测绘;重要作用
0.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地形图测绘在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它为城镇规划以及各项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城市信息化经历了从分散到整合、从局部到整体、从非空间到空间、从独立到集成的发展过程。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进入进入空间化和整体化的发展必然和高阶阶段。基础数据库是城市信息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基础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的费用比较高、周期比较长。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一般是由政府部门投入巨资,在全市行政范围内采用3S技术和卫星影像等采集城市基础地形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入库。然而,很多早年建立数据库的城市,因后期维护投入太多而不能实时更新。另外,在城市建设和各种工程建设中,都需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以便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地形图测绘工作很好的发挥了这方面的作用。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将先进的测绘仪器设备应用于地形测绘工作中,提高了以往工作的效率以及人为操作所造成的误差,对地形测绘工作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字城市是城市自然、社会、人文、经济和环境等各类信息集成、整合和共享而形成的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数字地球后,世界上一些国家相继提出本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构想,并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加以实施。数字城市很快就在城市规划、交通设施、动态监测、城市建设、政府决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已经走过十余年的历程。早在1989年下半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就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数字中国建设进行研究。2003年,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测绘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于2006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近几年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经分批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遴选出一百五十余座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超过了我国地级市数量的三分之一。测绘先进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使城市地理空间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信息化,加快了城市地理信息资料的获取速度,改进了资料的存储方式并提高了资料的使用效率,大大加快了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
1.城市规划测绘
城市规划测绘是大地测量、房产测量和基础地形测绘想结合的规划类专业测绘,通过使用数字化测绘技术、3S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协助城市规划审批管理的基础性测绘工作。一般而言,城市规划主城区内各项建设需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一书两证”制度,从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用地红线、详细方案审查到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测绘都辅助于规划审批管理。这些年来,建设数字城市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政府部门相继投入巨大财力对城市基础地形数据进行勘测和建库,并整合各级职能部门的专题数据库建立城市基础信息平台。由于城市的发展非常快,又没有建立科学的更新测量制度,基础数据库不能实时更新,无法真实反映地形特征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数字城市的建设。
2.城市测绘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性工作
作为测绘对象和数字城市管理对象,是同一个体――物质城市和数字城市。城市测绘研究的是城市基本要素,主要是地理要素的测绘和变化测量,是提高对数字城市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数字城市针对的是城市的整体,包括空间和非空间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是现实城市在网络上非物质邢台的延伸和拓展。城市测绘的基本任务是对城市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和表达,对获取的数据、信息和成果进行处理并提供使用。数字城市是测绘成果应用的集成化,规模化和公众化。关于数字城市,很多学者有各自的定义,其中两点是共同的:(1)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建设内容;(2)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落脚点还是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比例尺地形图。
3.城市测绘应如何把握数字城市提供的发展契机
数字城市的建设推动了城市信息化进程,拓展了城市测绘的应用领域,加快了测绘科技创新的步伐,加速了城市测绘由传统模式向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为城市测绘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面对新的契机,城市测绘部门应该紧紧把握现代测绘的发展方向,以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空间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应用与共享,将城市测绘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一,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有效措施数字城市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城市测绘部门应当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积极的参与到政府组建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成为其中的核心力量。
第二,规范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空间地理信息是数字城市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数据源,因此,作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城市测绘部门必须严把质量关,建立基础空间数据的管理机制,健全数字化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承担起城市空间数据的及时采集、处理、加工和提供任务。
第三,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提高测绘保障能力,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基础测绘项目经费,并实行专项管理。
4.结束语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而作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城市测绘部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城市测绘行业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努力实现新的跨越。我们要以城市基础测绘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契机,积极发展勘测科技,加强勘测技术研究,全面实现数字测绘,充分利用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建设城市基础空间信息系统,更好地为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科]
【参考文献】
[1]何鸣华.探讨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中的修测方法[J].大科技,2013,2(19):98-99.
关键词: 城市规划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规划管理目的是在认真调查城市地区建设现状和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深化与落实总体规划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框架,布局快速交通网络系统,重点对自然生态地带、经济产业发展空间、居住空间、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等基本要素进行整合、布局和控制,划定规划建设范围和近期发展方向等,为城市地区的次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城市地区快速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1、城市规划管理的认识
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体现在城市功能与其物质性设施之间总处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之中。城市规划管理就是为了使城市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趋于平衡。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表现为:
1.1使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经济的结构、规模、发展阶段和水平等内涵的不同,对城市的要求也不同;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规划管理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1.2使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城市社会由不同的人群和利益集团所组成,适应城市社会的变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及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福利是城市规划管理所发挥的作用。
1.3使城市各项功能不断优化及保持动态平衡。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空间的拓展需要与交通设施的建设相匹配,建筑量的增加要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扩容相结合,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与环境质量的改善相呼应,城市物质财富的积累要与城市人文氛围的优化相同步。这一切都有赖于通过城市规划管理来加以解决。
2、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城市只有在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指导下,城市的建设才能沿着正常的方向发展,并促进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针对我们现在城市规划过程的一些现状,我们发现了城市规划过程的进行经历着非常坎坷的历程,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是纷繁复杂的,不同于我国其他很多行业管理的垂直性特征,相反,其管理权限一直处于被严重肢解、分割的状态。导致了城市规划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变成了各个行政实体的自主行为, 城市的整体规划被彻底的瓦解了。为了达成与各种地方政权的妥协,规划行政管理权被一再肢解、一再下放。这种对于城市规划权力的不断转换,使得城市规划没有了一个明确的计划,随时有可能被更改。更加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步伐的减缓。
其次是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性不强,国外“公众参与”经历了从物质建设规划、数理模型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几个阶段,规划工作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政府行为转向市民的角度,由理论性、专业性和集中的权力转到感性、具体、由下至上的参与。这一成果还没有被我们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很好的利用,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存在,城市最起码的要求是是满足人正常生活的要求,然后是精神上的需求,忽视了公众的对城市建设的需求实际上必将导致城市发展走弯路。目前我国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就已经把“公共参与”纳入了法律的内容,我国各地也在制定各项公开、公示的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事业,必须解决好各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但是首先要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如解决好即上述体制内部出现的问题,基本工作方式的问题才能有机会去解决工作中技术,操作上的问题,否则,就会犯舍本逐末的毛病,就解决不了设计的问题,不能为城市发展注如活力。
3、城市规划管理的创新趋势
面向新世纪,我国自上而下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将进入攻坚阶段。城市规划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职能,处于这个关键性转折点上,迫切需要进行体制创新,探讨适应需要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3.1法制化
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摆在每一位城市规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这一“龙头”作用,把纷繁复杂的各项城市建设活动纳入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轨道,使整个城市的运行机制活而不乱,协调和谐,充满生机?很显然,只能依靠法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法制管理,既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规划管理热切呼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可以说,法制建设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生命线”;是实行“依法治市”、“依法治城”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市各项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
3.2民主化
民主化实际上指的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公共参与。在我国,一方面,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干预、大包大揽,而是注重市场调节、法律引导,这为市场、社会领域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社会精神的变迁,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化组织,正是这些组织,成为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新载体。而对于城市规划管理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土地、住房、公共设施等)进入市场领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部门所采取的单边、独断式的决策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了其不足和低效,难以平衡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利益;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决策越来越紧密地与私人的利益相关联,公共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理所当然。“公共参与”的社会基础与日俱增。规划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调整角色,学会使用大众媒体的语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大众媒体交流中,与公众参与者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实现城市规划早方法论上的“交往理性”化。
3.3数字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高度密集,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城市数字化工程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符合高新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正确方向。数字化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扭转传统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方式落后的局面,同时数字化城市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丰富表现手法,增加信息含量,提高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更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也能提高城市规划行业动态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信息技术近十几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其重要意义和对人类深远的影响举世公认。数字化的意义不仅是体现了一种技术,而是向人类展现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城市规划这个“龙头”部门入手,可以说抓住了关键环节,为其他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数字化城市规划将成为建设“数字城市”的核心工程之一,并可提供基于网络化的基础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要求。城市规划管理必须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决策,同时要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姚昭晖;从目前的问题谈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J];城市规划;2004 年07 期
2、吴欣;城市近期规划定位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年
关键词:知识经济 民生档案 信息化建设 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55-02
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是知识的生产,核心是科技,本质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蕴藏量及传输、推广、传播、交流速率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达程度,衡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标。档案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具有基础性、真实性、唯一性、原始性、权威性等优势。民生档案是宝贵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是维护人们生产生机根本利益的权威性基础凭证。民生档案是各级政府档案部门存有的围绕民生问题的文字、图片、影像等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在构建档案工作“三个体系”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服务人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利用率。
一、知识经济时代下民生档案信息化的基本定位
(一)主要特点
知识经济总的来看是以知识及其运用为主要导向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作为经济发展到高等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在知识与信息的研发、存储、应用,且与之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并列对等但又发展进步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可以为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提供了新渠道、新动能。民生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其中,如何融入地方信息化整体进程、改进档案资源的存储方式以及如何确保档案数据安全可靠等课题是推进民生档案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加强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在国家档案部门的统一要求和具体部署下,在档案归档整理利用等环节中推广使用最新最先进的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将现有各类档案进行数字化规范化管理的过程。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整合民生档案资源提出了挑战。民生档案信息化是以民生档案为主要内容,运用档案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它与扫描技术的使用、电子文件的应用、网络的传输等技术密不可分。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生档案信息收集归档存储的信息化。不管是电子档案,还是被数字化的各种平面或传统纸质档案,都可以称之为当今高新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方面的有效应用。第二,民生档案整理的统一化。对民生档案资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全面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群众更好更全面更快捷地检索利用。第三,民生档案调取利用的跨越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推进和使用,使得档案资料可以在异地以更方便快捷地调取和利用,同时网络还使得电子档案的复制保存更加迅捷。第四,民生档案信息的服务更具社会化。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为民服务。坚持民生档案“优先建立、优先接收、优先整理、优先数字化、优先利用”,增强社会化使用效果,是体现档案功能的终极价值。
(二)基本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明确指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需要,可根据相关规定,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以及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这里法律界定为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保障档案的合法使用性奠定了法律和法制基础,也为知识经济和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机融合提供了契合点。
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正以加速度的方式全面渗透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角落,提供了动力活力和空前机遇,同时也提出严峻的挑战和要求。“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转变,智力因素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进步中重要决定性因素。当代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演变,都在越来越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影响着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秩序的调整。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概莫能外,必须根植于这一宏观历史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用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是引领发展的龙头。民生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界顺应国家服务民生的理念而提出的,其核心是要求档案、档案工作要以服务民生为重要指向。随着国家涉及民生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各类民生档案正以爆发式的产生,很多在随时随地的生成。在这一发展大潮中,推动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民生档案建档,及时接收进馆,纳入档案资源体系,不仅有利于有力促进就业培训、居民健康、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新型服务性组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土地流转、民营企业等发展,而且有利于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料”、把“档案馆”变成“思想库”,真正体现档案工作价值。民生档案信息化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离不开教育、劳动就业与培训、收入分配、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建立的信息资源,档案部门肩负着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我国的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任重道远,且各地政府对此的认识程度各有不同、投入有限,民生档案信息化工作基本于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中期、后期,往往是其他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后,才考虑到民生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在相关经费投入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较大,而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以青海省为例,青海省政务公文传输系统已经建设完成,OA办公系统在全省推广使用,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已初见成效,而民生档案信息系统则显得相对滞后。从技术层面上看,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应考虑兼容性建设,即兼容已完成或即将完成的信息系统工程,比如有些OA系统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功能,没有按照档案的有关标准定义数据的结构,缺少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缺少目录信息与原件的存储机制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档案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作与主动融入,同时也需要政府对档案工作给予重视,增加经费和技术投入。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下,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拥有了新思路、新技术,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要求、新挑战。推动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该以创新精神为引领,以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体系建设为重点,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创新思维观念
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全新的档案服务意识,树立档案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找准档案工作服务的最佳切入点,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和渠道;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档案工作服务理念创新,开拓档案工作服务的新领域,用新的服务形式取代过去传统的服务形式,创新服务观念,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领导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群众需要,围绕大局全局、中心重点,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超前谋划,预先提供,通过报送或推介相关档案信息、编辑出版档案选编、举办档案展览、制作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发行音像制品、送档案信息进农村和社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二)强化资源体系
健全民生n案信息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强化搜索引擎,有效提高民生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着力在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上下功夫,在服务对象上,既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服务,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既注重为城市和市民服务,也注重为农村和农民服务;既考虑到利用较方便者,也考虑到利用不方便者。在服务内容上,积极挖掘收藏内容,科学整合利用资源,由档案信息扩展到其他信息,由本单位收藏扩展到其他相关单位的收藏。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部门,要积极把涉及民生的各类档案信息集中开发出来,优先提供利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导向,把户籍、学籍、婚姻、合作医疗、生育、人口普查、知青、移民、兵役、就业培训、房产、社保、社会救济、公证、山林土地流转等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档案接收进馆,随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查档需求。
(三)健全利用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利用网络化是档案利用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打造档案利用体系升级版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为人民群众便捷服务的最好途径。档案利用网络化的前提是档案存储数字化,数字化使档案利用以最新的手段、在最大的范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把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实质上是向数字化要便捷服务,用数字化促便捷服务。因此,各级档案部门要大力开展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及时以数字化档案代替原件提供利用,通过网络传送,实现档案信息的远程利用、便捷利用、多人异地同时利用。
(四)加强技术应用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促进了信息化在全社会的普及,知识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环节。现代化知识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兴起,传统手工管理无法满足网络化的需要。信息技术进步的标志是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档案利用网络建设上,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从顶层搭建全国开放档案平台,并与政府公开信息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逐步把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开放的档案以及各级政府的公开信息上传到平台上;各地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传输网络和平台上载档案内容,或利用指南等,积极开展网上档案利用工作,防止重复建设。这就要求必须学会综合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缩微复制设备等各种先进技术,推动民生档案向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集约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五)加强人才队伍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才不仅是基本要素,也是制胜的关键。要做好人员选用和业务培训工作,建设一支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谙熟民生档案工作的综合管理和专业人员,要针对基层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日常工作多、岗位更换频繁等问题,加大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频率和力度,提升对档案工作的认知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建设一支过得硬留得住的档案工作队伍。
(六)确保安全底线
安全是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安全体系建设是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民生档案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民生重要或敏感信息以及家庭、个人的隐私信息等,不适合公布或共享,因此在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确保安全性。这就要求民生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检索等各类管理和服务必须进行严格把关,同时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破坏、窃取、篡改民生档案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 李富强,关忠良.知识经济与信息化[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 虞亚梅.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J].档案学通讯,2002(1):26-29
[3] 柳仙,汤萍.规范管理体系开发民生档案[J].兰台内外,2010(2)
[4] 石海英.关于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1(2)
(作者单位:青海省体育局 青海西宁 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