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50: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居民得到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也不断提升,因此,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逐渐成了城市建设和市容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景观在绿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使城市园林景观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效益,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景观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城市景观是景观学科的一个分支,它重点研究的就是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一、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创新工作和基础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在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用最少的资金、劳动、技术和资源消耗,以人的主观意识为主要手段,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 取得城市增长、城市结构变革和城市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本质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是争取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有序发展,争取持久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它的有序和谐,不仅包括物质与精神、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和谐,个人与个人的和谐,而且包括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是人类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史上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开始,开拓现代文明的一个里程碑。
从世界观层面上看,可持续发展观改变了人与自然关系几千年来人们对其的粗暴态度和错误认识,重新考虑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与存在中的地位和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从价值观上看,它以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为基础,是新的价值观的体现。它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代人的利益与子孙后的利益、现实与未来统一起来;它把价值观上的部分本位与整体本位和个人本位统一起来。这是一种物质与精神、整体与部分、人与社会、自然、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综合、整体、全方位的价值观。
从发展观上看,可持续发展观是系统的、全面的发展观,它所理解的为是让社会、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最重要的目标是整个社会与自然以及与社会系统的有序和谐,从而改变了把发展仅仅理解为财富增加和经济增长的观念;也否定了把发展理解为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增长提高的观点。
三、目前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或多或少的遭到了破坏,但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加剧了对居住环境的担忧。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者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出发,想出了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城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看到了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理念就是要展现园林的生机与活力,一些相关部门也因此加大了资金投入。结合生态建设和各地区的人文、气候差异,园林景观在规划与设计方而的特点如下:
1、引进先进的园林景观建设施工工艺。现在许多城市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予以创新,把仿生学、电子产品和音乐喷泉等的新工艺综合运用到园林建设中,给园林景观增加了不少活力。
2、完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理念。有些城市在园林景观建设时都会选择结该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等事实,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创新,从而完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理念。
3、园林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结合。现代园建设中,设计师都会把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园林设计相结介,坚持生态优先,重视可持续发展,虽然给园林景观建设带来的效益小,但却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4、节约园林的探索和推广。一些城市在园林景观建设中会对天然幽水和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这样污水就得到了处理,同时还推广了节约园林的理念。
5、具有个性化特点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创作。有些城市建设出来的景观很具有地方,并且有利于生态平衡,雕塑和游乐场所成了园林的标志性景观,不但突出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同时也提升了城市额品位,展现了城市的乡土民情。
四、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园林景观的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目前对现代园林的发展认识还不够充足,看不到也不重视可持续发展和尊重自然的一面,不重视地域性的文化特点,只是单纯的搞搞形式主义,一味的强调张扬和人工堆砌,忽视了空间性的塑造。对于未来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应该如下:
1、规划长远目标。现代城市建设是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在降低建设中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园林建设理念和技术建设出来的的。因此,园林景观建设者一定要将发展理念与生态相结合,设计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建设方案,从而有力的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
2、明确人性化的设计的主题。在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是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主体,自然环境是基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建设者一定要注意行为艺术心理学等学科运用,使园林设计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能让使用者看到到设计的巧妙之处,从而明确人性化的设计主题。
3、树立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园林理念。园林景观的核心要义是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生态层面上进行景观建设。现代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要以生态环境为前提,走生态建设之路,美化城市,推进旅游,使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绿地形态贯穿于整个园林,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另外,政府也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使绿化无处不在。
4、生物的多样性。园林生态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同时兼顾生态与景观,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注意生物品种的形式多样性,注重生态环境优先,增加生态效益。在生物的选用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合当地城市气候和特色的花草树木,还可以多引进一些乡土树种,在春季来临之际实施绿化,避免反季节给树种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乔灌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以实现绿化效果。
5、多学科高度综合。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园林学、园林学的综合学科,折旧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运用感性的眼光和理性的方法去进行设计园林建设,同时还应该与优秀的自然和社会学者保持沟通与交流来,以便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未来的园林景观发展要以社会和人类的需求为基础,结合多种学科理论,采用多种科学手段,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多学科高度综合的规划设计。
6、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生态建设要以人为本,同时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和利益,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另外,要遵循“以小为主,中小结介”的原则,参考多种学科的理论致使,将多层次的立体植物混交种植;最后要重视生态建设,重点发展自然景观,尽量减少人文景观,从而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完美展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结语: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未来的园林景观建设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全面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素养,使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点。
参考文献
[1]俞晓国,李恩辕.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06:113-116.
[2]张彩虹,李彤煜.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规划研究[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2-23.
关键词:园林规划;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
园林绿化是城市里仅有的带有生命的绿色公共设施,可以极大的发挥美化城市居民生活坏境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这些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在城市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园林是重要的组成内容,在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贯彻“以人为本”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要的生态举措,是现代城市规划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逐渐对城市园林规划的重视,各个城市都加强了园林绿化的工作,提高了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但是,从目前城市园林规划的整体情况来看,城市的园林规划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园林规划的科学水平,解决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目前,园林绿地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普通市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是基础的城市公共设施。人们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可以在生活的闲暇去享受绿色,使人们的户外活动有了更多的去处,实现人们亲近自然,提高生活品种的愿望。同时还能使人们的娱乐、锻炼、户外活动等各项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园林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园林能够把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都吸收,对空气进行净化,留住水源和保持土壤等。人类的生存环境中空气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影响人类居住的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借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把城市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吸收变为氧气,同时大量的树木还能把城市中众多的汽车尾气和粉尘进行吸附和阻挡。很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城市的污水有着极强的净化作用。大量的署名还能净化城市的土壤,借助繁茂的地下根系把大量的有害物质都分解到地下,对土壤起到净化和保护的作用。第二,园林还能对人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人们生活在绿化较好的园林环境周围,可以让人保持充足的活力,内心也十分的安宁,有利于城市居民的保持良好的情绪。城市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容易损害人的健康,而树木可以有效的吸收各种噪音,降低噪音的分贝,使城市居民感到生活舒适。第三,园林还有效的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缓解城市的热岛现象,在夏天降低城市的温度,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节省大量的电力资源。第四,园林绿化还能为城市增添很多的人文景观。在城市中进行园林规划的根本目标是使人与自然可以协调发展,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极大的改善环境,还能增加城市的文化而后艺术底蕴。优秀的园林规划可以为居民提高很多的人文景观,改变城市的面貌,让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要求,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城市居民的艺术文化修养的提高。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城市对外的魅力,使城市充满了吸引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有利于吸引外地的人才和企业来本地投资。因此园林规划对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极大促进作用,如果园林规划搞的好,城市的文化和经济也会更加的繁荣。
二、我国城市园林规划中常见的问题
㈠片面的重视景观建设,对生态效应重视不够
目前广西的一些城市由于缺乏园林规划的经验,往往简单的把园林规划作为城市景观的附属品,而不能对园林的生态效益仔细的考虑,不考虑园林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在规划时也不能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特点。对城市园林的规划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味的追求园林绿化规划的广阔形式、具有视觉上冲击力以及整体的对称,放松了园林改善环境的设计要求。表现最为直接的就是不少的城市规划出的城市广场和公园看上去十分的美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表现力,但植物的品种十分的稀少,往往都是比较好看单一植物,没有遵循园林坚持植物群落的原则。还存在着很多居民小区以及城市公共绿地只是简单的种植一些树木的现象,虽然这样起到了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但很容易导致城市的生态布局不合理,整个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现象。因为这些不合理的园林规划,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园林功能的发挥,不仅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耗费大量的资金,还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㈡园林规划只重建设,日常管理比较松懈
当前广西的一些城市对园林建设的热情很高,而对园林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得很不好。这导致了很多地区用于园林日常养护的经费较少,平时的养护设备比较陈旧和不足。城市的园林部门应该对建成的园林实现统一的规范管理,把防治病虫害、除草、浇水、修剪和施肥等日常的养护工作完成好,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城市园林规划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一些城市对园林的管理很不规范,平时不注意管理,造成很多种植的树种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了生长也很慢。往往是面临上级检查或者有重大的活动时,才会突击对园林进行养护,很难把园林管理好。
㈢园林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不合理
生态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种类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能够保证整个群落的稳定发展。要保持整个城市园林系统的生态稳定和协调发展,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时要考虑树种配置的多样性。但一些城市在园林规划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对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在一块园林中种植了上百种的树木,而且很多城市只是一味的追求名贵树种,这表明园林管理部门对园林规划的认识不科学,存在着很多的误解,这种只是简单的增加树木的种类,而不考虑这些树种的具体生长情况,很难真正的形成稳定的植物生存环境,不利于保持园林生态结构的稳定性,很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园林规划的改进措施
㈠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广西地区各个城市的自然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必须根据各个城市的气温、土壤和纬度等条件,设计出符合本地特点的园林规划方案,提出的方案要能体现出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新城区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可以采用大面积种植的方法,而老城区因为可以用于种植的土地不多,园林规划时可以对原有的地块进行改造,针对所在地区的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造,为居民提供活动休闲的空间。同时应该精心规划,把城市的园林规划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在园林中要合理的配植树种,多挑选些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树种,广西的气候特点是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要根据这一情况挑选那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成本低、容易养护的树种。
㈡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园林的生态效应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生态系统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1.生态城市规划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5.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园林绿化,只有做好城市的园林绿化才能打造生态的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进步,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地位获得了显著的提高。
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正式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科学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2.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2.1 调节剂
绿色植物的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较强,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为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均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市人口的骤增,所需氧气的含量也在逐渐的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增多,只有达到气体比例的平衡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而绿色植物是最好的调节剂。
2.2 净化剂
绿色植物同时还具有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压力在提高,排放了大量的尾气,造成城市环境的负担,而通过专家的测试,发现,城市园林露出啊具有超强的空气净化能力,是大自然的净化剂。
2.3 消音器
城市交通负荷的增加,导致城市中噪声的增加,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枝条与叶径具有吸收声波的能力,可以降低噪音,是大自然最好的消音器。
2.4 缓和剂
城市园林还可以缓和城市温度的骤增或者骤减,降低由于城市突变而引发的一些不适,是最好的天然温度缓和剂。
2.5 美化剂
我们所最熟悉的莫过于城市园林的绿化功能,美化城市的作用,其利用花草树木的生态作用,建造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形成统一的布局,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感觉,其是最便宜,最直接的美化剂。
3.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意识,很多人对城市环境不够热爱,造成城市形象的破坏,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眼前的利益,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自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成为全球公认的城市发展不变的原则,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也要根据这一发展原则进行城市的建设,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园林的设计阶段都充分的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
4.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迅速,从我国的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出现了发展不均衡,大型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部分城市中甚至出现了城市园林建设与城市总体规模不相符的现象;部分城市的绿化结构单一,没有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倾向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不均衡;侵占土地,滥砍滥伐现象严重;管理水平无法实现现代建设发展的需求,这些不足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城市建设脚步的发展。
5.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5.1 提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不足,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基础差,人们对其认识不足,这些都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改革,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宣传工具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绿化环保意识,增强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且宣传相关的城市园林绿化的规范,提高人们对环保的认识,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5.2 转变对城市规划理念的认识
这是城市园林建设的基础,是城市园林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应该从传统的城市绿化方式中走出来,建立新的城市规划理念,从观念上建立城市绿化的重要性,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水平,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人们对城市的要求,建立城市园林绿化的目标,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引,以现代的管理理念为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打造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
5.3 遵守生态学原则
只有按照生态学的发展理念,才能建造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城市园林绿化就是充分发挥绿色植物对环境指数的影响作用,来改善城市建设的环境,实现人与环境,人员社会的和谐共存,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要注意到:城市园林建设是与环境成一体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起具有公共性;但是其不是狭隘的,其几乎涵盖了城市建设的一切领域,其突破了传统城市规划的小范围,打造了一个相对没有界限的城市规划区域,使园林绿化建设成为人类环境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同时其还具有互相协调的功能与多层次性,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性。
5.4 以法治绿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首先是加强立法,除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颁布有关城市绿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广泛发动各单位、各部门和城市居民,制定各种园林绿化管理公约和管理办法,使城市园林管理有法可依。其次必须严格执法,法规只有在执行中才具权威性和约束力。其三是充分发挥园林行政主管部门的政府职能。属园林部门管的必须让园林部门行使职权,不能把权力横向转移。其四,依法建绿。城市各类绿地建设指标是用法规的形式确定的,但“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没有达标也是违章行为”的意识没有真正确立起来,需要以法律为武器强迫执行,以达到多方增绿的目的。
城市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其功能与效益的发挥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结束语:
总之,城市园林绿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必须站在这一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来不断地完善城市建设,不断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随着低碳环保概念的风靡,城市园林绿化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世界城市建造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凤歌,陈玉琴.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J]. 中国西部科技, 2005, (03) .
关键词: 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经济;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 由于规划管理不善, 大部分城市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进行排放, 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而一部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违规建筑大量存在,城市土地被胡乱占用,使得城市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另外, 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城市为了完成建设目标, 则与其他城市建筑风格雷同, 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在我国的城市的发展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并且在制定城市发展方案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依赖于城市规划, 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城市要想合理发展, 就必须行科学的规划, 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 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 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 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 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 城市规划目标、 制定目标实施方案、 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 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 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 道路交通设施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城市规划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譬如,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时期,受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目标不明确, 没有从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城市规划目标的盲目性较大, 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情况, 导致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先天不足。为此, 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并积极探索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方法, 保证城市经济、 文化、 资源、人口、 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 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 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 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 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 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 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 其一,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 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 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 资源、 社会、 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 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另外, 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 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 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2.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 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 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 资源、人口、 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之上, 制定综合性指标, 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其次,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确保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简型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 充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同时还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 可以为大众所接受, 另外, 在制定指标时应使用现有的相关规定标准和统计资料,以保证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 应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各大城市应该严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使其真正发挥对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最后,城市可持续发展评定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指标中的指标数据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符合城市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原理, 指标数据来源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与此同时确保评价指标的定义准确, 并且可以量化处理。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以保证城市社会、 经济、 资源、人口、 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 ―― ―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02).
[2]范先明.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5).
[3]张春祥.试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互促机制[J].宁波经济丛刊,2009(01).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生态建设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迫切需要。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有三大系统(即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统一整体。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每个子系统良性发展,而且要求各系统间协调发展,互惠共生,以生态方式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本文围绕生态环境遭受干扰比较深重的工矿型城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如何构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评价体系,从而为马鞍山市的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参照。
一、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原则
科学地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对城市生态建设加以评价,是获取城市生态建设信息和找出城市生态建设存在差距的有效方法,同时亦是对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作出有说服力的短期预测的有力手段。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建立了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以马鞍山市为实证,探究工矿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以期为马鞍山市生态城市建设作理论铺垫和实践探索。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选指标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指标必须客观地反映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态势。它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研究所使用指标数据的统计方法要规范,在城市统计年鉴中作为重要参数使用或公示,或在相关部门中有统计需要并有一定年限的存档资料。
2.针对性原则。城市有性质不同和大小之分,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衡量和预测城市生态发展的健康状况,必须符合被评价城市自身特点的需要,工矿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治理任务艰巨。针对工矿城市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特殊性,突出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环境状况等指标,使由指标体系所进行的评价具有针对性。能体现工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引导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针对性原则是本文构建工矿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要遵循原则。
3.综合性原则。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内容宽泛,所建立的相应评价指标也要有足够的涵盖面,因此,所设计的指标要体现范围较广的综合信息,能系统地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4.可操作性原则。可持续能力计算与评价是围绕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开的,所选指标应该考虑指标的量化、数据采集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并对决策者产生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指导作用。[1]
5.动态发展原则。生态城市建设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指标的设计应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才能使利用该指标体系分析与评价的结果,真正符合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才能引导城市走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马鞍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计算
1.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城市生态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建立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生产是马鞍山市的产业主体,将城市生态建设的时效性分为五大系统,即资源支持系统B1、经济支持系统B2、社会支持系统B3、环境支持系统B4、体制和管理系统B5。资源支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包括水资源D11、土地资源D10、森林资源D12等自然资源;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取向,将人口纳入资源支持系统考虑,因为人口资源条件对城市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明显化,所以选取了大量体现人力资源素质的指标,如万人在校中学生数D4、人才资源占在岗职工总数的比例D5、万人在校大学生数D6。经济支持系统的指标构建,注重选取体现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以及代表经济发展能力的经济运行效率、经济推动力和经济竞争能力的指标。社会支持系统注重选取体现社会公平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如农村人均收入与城市人均收入差异D27。环境支持系统选取表示环境质量的指标,能体现马鞍山市工业生产造成的结构性污染的指标,如酸雨的发生频率D39[2]。最后考虑到马鞍山市政府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所作的政策和体制引导,设立了体制和管理支持系统,体现城市生态建设的有目的性和有意识性。
分别对五大支持系统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算出系统值,再等权综合五大系统的值算出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度。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分别考察五大系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设计了马鞍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由目标层(A)、系统层(B)、指标层(C)和变量层(D)4个层次,涉及资源(B1)、经济(B2)、社会(B3)、环境(B4)、体制和管理(B5)5个子系统,总共52个单项指标构成(见表1)。
2.指标体系的计算。在上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对UESDI进行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原则和数据的可得性原则,主要借助城市统计年鉴、城市环境质量报告和走访城市相关部门,收集了马鞍山市1999~2003年城市建设的指标数据。由于UESDI指标涉及的范围广,各变量有不同的属性和单位,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各指标间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难以比较。所以必须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运用Z-score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无量纲的数据。
(2)因子分析浓缩数据,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巨系统的方方面面,评价的指标体系庞杂,因此选择多元统计分析技术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浓缩数据。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数据的基本结构,用几个不相关的假想因子来描述数据信息。因子分析就是研究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
(3)计算子系统值,等权重加和计算系统值。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UESDI中的资源支持系统的14个变量、经济发展能力系统的11个变量、社会支持系统的10个变量、环境支持系统的10个变量、体制和管理系统的7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取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公因子。利用所提取的公因子,由公式1分别计算出五大系统的系统值,采用五大系统值等权加和求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度。式中,Ri是所求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值,Sij为i系统提取的第j个主成分的得分值,Tij为i系统提取的第j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其中i的取值范围是1~5,分别代表五大支持系统,n是系统提取的主成分的个数。
二、马鞍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一)马鞍山市5大支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通过对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五大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结果显示,马鞍山市资源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体制与管理系统各自提取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95.02%、90.36%、87.32%、96.08%、90.90%。其中,资源支持系统中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量95.02%的3个公共因子(即主成分),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7.38%,20.58%,17.06%。经济支持系统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量90.36%的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5.27%、25.09%。社会支持系统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量87.32%的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5.97%、31.36%。环境支持系统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量96.08%的3个主成分,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8.53%、29.73%、27.81%。体制和管理系统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量90.90%的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8.75%、32.15%。说明了5个系统值以及由5个系统值计算的UESDI总指数能全面地反映马鞍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和水平(表2)。根据5大支持系统的统计分析与计算,即运用所提取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乘以各因子得分系数,采用公式1分别计算各子系统值,五大系统值等权加和求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度(表3)。五大系统的计算结果,综合反映了马鞍山市在研究期内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如图1。
(二)马鞍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由图1知,1999~2003年间,经济支持系统在研究期内有波动,即在2000年前后有所降低,但未构成对经济增长势头的削弱。2000年以后则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指数由2001年的-0.30平稳而迅速地攀升到2003年的1.03。资源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整个研究期内表现出稳定的可持续性,这也充分说明马鞍山市在调整产业结构,重视资源利用的节约化、可再生化,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成效的。强劲的经济势头同样也为创造优越的社会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支持系统表现为良性发展的态势。环境支持系统在研究期内经历了一波三折,表现出极其不稳定性,这是由马鞍山市的城市性质所决定,同时它正是马鞍山市走生态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体制和管理系统是逐步优化的,说明了马鞍山市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决心,也与马鞍山市民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马鞍山市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1999年至2003年的评价结论可归纳为:(1)城市环境支持系统处于污染状态,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2)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强、效率高,能带动城市其它系统的建设,短期内,经济支持系统依然是马鞍山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3)社会和体制发展态势良好,表现出稳定的可持续性,有利于马鞍山市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和优化发展的投资环境,能为马鞍山市搭建起更高的发展平台;(4)资源条件依然是马鞍山市立市的基本条件,并表现出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三、马鞍山市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预测
马鞍山市是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经历了建市初的单一矿业生产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加工业基地,借助生态城市建设的契机,将城市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由上述定量研究的结果可知:马鞍山市1999-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度由1999年的-2.72逐年上升到2003年的2.59,经历了高速度的发展,加上马鞍山市近年来在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未来5年的发展将继续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过程中,资源支持系统自1999年至2003年表现出稳定优化的特点,而环境支持系统则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结合马鞍山市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城市性质特点,马鞍山市城市建设应当高度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只有如此,强有力的经济推动力才不会因为环境恶化、资源耗竭而后继乏力。
四、基于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结果下的对策措施
一要高度重视环境支持系统的优化和建设,加快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可持续发展思路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核心思路,在各个产业中,都需要以可持续发展思路为基础,才能够实现产业的健康成长。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样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当今的能源使用环境下,必须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才能够让城市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并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建设概述和现状
城市规划的本质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预见性,对阻碍城市健康发展潜在因素的预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是城市规划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动力。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城市规划的创新源于解决现实存在或将要产生的问题,只有尽早发现和预见城市可能面临的问题,才可能不断改革与创新,使城市的发展能够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并为其创造出更适合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环境。低碳城市规划是基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基础上,从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详细规划入手,提出土地利用、密度控制、城市交通与功能的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并在低碳经济条件的控制之下提出城市规划的策略。
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提出并没有很久远的历史,低碳城市的概念也是近几年才被大众所知晓。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低碳城市还并没有完全普及。因此,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尚处于研究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经验。
1. 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就相继有许多组织以及相关政府开始关注起建设低碳城市的话题。目前,国外的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中,或者在一些以生活居住为重心的城市中,比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利兹,日本的东京等等,都是国际上发展低碳城市的代表。这些城市中,从节约能源与减少排放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不仅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更使城市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国外这类典型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以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经验。
2. 国内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我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基本理念,但一直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直到 2008 年,我国的上海、保定等城市才陆续地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初步构想与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将城市的发展目标从经济增长转变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到目前,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在一些试点城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湖南省的长沙、岳阳等城市为例,本身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非常良好,但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另外,由于低碳城市的建设目前还在少数城市中进行试点,因此距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 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的理念框架
目前,建设低碳城市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城市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能源紧缺问题。因此,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主要从能源的角度进行考虑,将解决能源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考虑问题。在考虑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低碳城市的相关规划,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岳阳市的城市布局现状为基础进行讨论,以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来进行分析,该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用地布局上的节约理念
在用地布局上进行节约,是低碳城市规划的基础,决定了一座城市所能达到的低碳发展水平。首先,尽量减少城市管线的长度,删减掉不必要的管线,从而提高管线的输送效率;其次,降低交通流线的长度,减少通行效率太低的交通流线;最后,对城市道路进行统一的规划,最好能够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减少过多的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通过在用地布局上的合理规划,可以为建设低碳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从空间尺度上做好低碳城市规划文章, 第一个尺度是区域的尺度,城市区划在一些城镇化发展水平高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利用都市群、城市带、城市连绵区或者城市圈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合理减少碳排放。在区域规划时做好减碳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第二个尺度是社区、城市的尺度。解决社区和城市尺度的节能减排,最关键还是从城市形态入手,当然也包括绿色生态安全格局的问题,发展“紧凑型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或者减少出行对汽车的依存程度,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2. 新能源的利用理念
对新能源的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核心思路,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不能被利用的能源也可以被很好地使用。目前,在建设低碳城市中所利用的新能源种类非常多,最为常见的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根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新型能源。随着新能源的使用,传统的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就会相应减少,对于平衡能源储备、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合理规划城市建筑朝向,也可以方便新能源的利用。
3. 降低能源需求量的理念
“节能减排”是建设低碳城市最为核心的思想,其中“节能”便是减少对能源的使用。在城市建设中,节约能源体现在工业生产、生活需求等多个方面。从工业生产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即是加大对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减少工业生产上对能源的需求,并且转变生产理念,将经济发展理念转变为环境保护理念。从生活需求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则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住、行上面。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在必须要使用空调的地方,尽量使用无氟空调。另外,鼓励人们步行出门或者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4. 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
多中心城市是在历年来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具有很高可行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传统的城市中,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城市超负荷的情况,就是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利用多中心城市规划理念,可以在原本的主城区周围建立多个卫星城,每个卫星城具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将工业、旅游、餐饮等不同的产业分散到各个中心,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压力,让城市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并且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也可以帮助城市进行能源利用安排,减少能源的浪费。
三、 结束语
通过上文所提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基本理念,就可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让低碳城市的建设真正实现。就目前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而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只有总结建设经验,并做出改进,才能够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不仅是解决当今能源问题的方法,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达.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都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
[3]马亚君,任佳佳.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土地规划研究――以兰州为例[J].科技信息,2013.
[4]罗宏,吕连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J].环境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