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09:50: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管理会计;制度变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一、我国管理会计制度的演进

从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与发展的历程看,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出台之前,我国与管理会计制度相关的规定主要分散于《会计法》《预算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其他部门规章(如《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等制度文本当中,并没有形成体系形态,使得国家层面的管理会计制度建设滞后于企业管理会计实务发展的需求,可以说管理会计制度的供给是不足的。为了加快管理会计制度建设的步伐,财政部于2014年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的指导意见》,勾画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总体路线图,标志着我国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王斌等,2020)。之后,财政部相继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管理会计案例库》,由此初步形成了立足于中国实践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制度贵在执行。从管理会计制度执行的角度来看,制度最终需要落脚于“人”去执行,企业管理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制度最直接的执行主体,企业管理会计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特征,是影响管理会计制度能否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

二、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新一轮科技创新对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了诸多颠覆性影响,它是促进管理会计发展,以及支撑管理会计价值实现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从新兴科学技术对管理会计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来看,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层面。直接影响表现为新兴科学技术对管理会计理念、技术、工具等所产生的影响,借助新兴科学技术的优势使管理会计的边界得以拓展,增大了管理会计工具所能辐射的范围,提升了管理会计创造价值的空间。间接影响表现为新一轮科学技术创新从根本上驱动了商业形态、营商环境与企业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加快,导致会计运行的底层逻辑、会计对象的呈现形式以及财会工作的整体运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境下会计数据的来源、会计信息储存方式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势必需要管理会计工作向智能化、自动化、云端化的方向转型。因此,在新一轮科技创新背景下管理会计人员应当主动适应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掌握运用新兴科学技术的能力,进而夯实高质量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

三、制度与科技双重影响下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需求分析

能力是行为主体所具有的、能够使其做好工作的特质(周曙光,陈志斌,2018)。在制度变革与科技创新的双重影响下,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和辐射范围得以拓展,使得管理会计人员的既有素质、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将受到冲击,从而对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管理会计人员由注重“管账”到实现“价值管理”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为了应对制度变革与科技创新的双重影响,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专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其中,会计专业能力是基础,技术运用能力是保障,综合管理能力是关键。具体来说:第一,管理会计制度的变革要求会计专业能力的提升,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对管理会计制度、管理会计工具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运用能力,这是管理会计人员开展各项管理会计活动的基础能力。第二,新兴科学技术驱动了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的创新,管理会计工作可以以强大的新兴科技作为支撑,因此管理会计人员应当掌握相应的新兴技术运用能力。第三,管理会计是连接会计信息与企业管理的桥梁,管理会计人员只有具备战略与决策、预测与规划、预算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借助新兴技术的优势有机融合会计业务与管理活动,进而促进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四、制度与科技双重影响下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1.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标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要重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转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定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认为:新形势下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在“会计专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基础上而衍生的“综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需求必然对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因此,高校应当确立“制度变革与科技创新”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明确依托新兴科技来实现“会计专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而为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2.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与实践化。结合对管理会计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会计专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立足管理会计专业建设、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讲授、新兴科学技术运用和综合管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整合与优化传统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科技融入管理会计核心课程体系当中,进一步地探索与新型课程体系相匹配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方式,创新和开发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与教学案例,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会计教学保障体系,最终形成以“制度变革与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3.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纽带。本文认为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为基础课程体系,包括管理会计核心课程(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会计、纳税筹划等)和智能化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旨在夯实学生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和智能化基础知识;第二层次为应用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管理会计智能化、财务管理智能化、成本管理智能化、财务分析可视化等课程,旨在将“新兴科技”嵌入到管理会计核心课程内容中,既强调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又注重新兴技术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第三层为拓展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网络安全等选修课程,旨在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运维与二次开发能力,提升其在新兴科技环境下的综合应用能力。4.高校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管理会计植根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开展实践教学是推进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在企业管理实务中得以运用的有效方式。本文认为可以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第一,推进管理会计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比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微视频、微课等;第二,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方式改革,比如鼓励学生参与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竞赛、开展管理会计创新实验项目、参与管理会计实践咨询项目等;第三,强化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推进会计综合实训中心建设、升级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开发管理会计综合实训系统等;第四,促进管理会计的产学融合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深入企业实习、建立实践培训基地、提供社会服务等方式,以便克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虚拟化问题。5.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质量保障为了规范管理会计教学秩序、监控教学质量,应当构建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第一,建立管理会计教材与教学软件的使用审批制度,严格把关管理会计教材与教学软件质量,使教材与教学软件能够与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的需求相适应;第二,加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登记与归档制度,注重记录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研讨、解决相关问题;第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实践为主、考试为辅”为导向,创新管理会计实践课程的考试与考核制度,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分类考核、多元化考核,增加过程性考核(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考勤、课堂互动、团队合作、实践考核等)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以客观地考评学生所掌握的管理会计知识及其努力程度。

参考文献

1.王斌,任晨煜,卢闯,焦焰.论管理会计应用的制度属性.会计研究,2020(4).

篇(2)

关键词:财务共享;管理会计;教育理念

我校管理会计是省品牌专业,学生做账实操能力信息化不断加强的前提下,大数据理论和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使得学生实践时间比较少,实景氛围不足又导致实践教学发展缓慢。从近几年我校重视管理会计教学开始,配备大型专业共享实训室,实景在线通过科学的方法鼓励学生对财务信息的探究,从而在学校便开始促进学生素质的实践与理论的全面发展。

一、以往教学成果的不断总结升级

(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总结

现代化教学模式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知识交流的形式与传承路径,在我校管理会计教学规划中,财务共享教学模式便是一个创新点。为提高学生理论与实操做账水平,教师长期以来与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参与项目探讨,因此教师对学校管理会计现代化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优势,都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经历与丰富的思考内涵。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实践

近年以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从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学基本形式、使用设备、师生交流、教学回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师生之间基于财务共享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尝试性地运用过程中,我校师生在参加了一系列模拟公司活动后,获得不少的经验与思考;同时学校配备与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配套的基础会计软件与场地设施,并且在全校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在推行全校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不少学员与教师的赞同,而相当部分计算机系统已经得到了提升与优化,并且校内得到推广。

二、基于财务共享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研究的方向

(一)推行素质教育

在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的推行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改变。以我校管理会计专业为例,教师不单单要锻炼学生实操能力,还需对学生的意志进行强化教导,使得学生认识到会计准则并时刻遵守。教师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实现对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实践与理论的整合,从而使得运管理会计专业学生更容易接纳教学活动的磨砺。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新时代教学创新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学校教育水平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这对于教师培养和造就我校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在学校建立会计专业以管理会计为教育特色的数年以来,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面对新时代下的就业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学员的实践水平与专业素质,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从管理会计教学本身出发,以财务信息为实践内容,以会计准则为规范,从而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实行科教兴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定位思路

通过专业定位思路,建立从实际出发,满足社会需求为中心思想,依托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资本,对接现代社会管理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同时优化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结构,最终完成教学改革的完善与发展,并且通过以就业为主的核心目标,实现专业与职位互相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在学校知识的专业定位思路上,不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共建体制机制和合作办学模式,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校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从而鼓励学生探索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三)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以实践能力为先的指导思想,围绕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就业培养的目标,根据学校组织的财务实践活动实施,加快相关实习基础设备的建设与软件的优化,建设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通过实训室建设的完备,使得学校从管理会计专业方面成为紧缺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为更好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效果,学校需要联系信誉良好的企业进行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学生指导思想建设,使之更加容易接纳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将工学结合指导思想推行到学生中。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旨在从实际生活出现,以专业职业规划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使得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结语

在共享经济和大数据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存在的滞后和脱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立足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当始终以探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己任,同时总结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力图从教学改革发展规划的角度,推动整个管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当然在推行教学改革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各种成果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脱离实际,因此更加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基于财务共享基础进行改革发展,从而实现在规划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霞,吴岚.基于财务共享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2017(9).

[2]田高良,杨娜.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6(10).

篇(3)

关键词:营改增;应用型本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国外等发达国家如美国有90%以上财会专业人员从事管理会计等相关工作,而我国仅有不到2.6%左右的财会专业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与此同时,我国这些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中,出现“财会人员过剩,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等供给失衡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使得我国创新型、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严重不足。2017、2018连续两年,财政部出台相关文件与政策,希望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不断转型升级。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管理会计人才的摇篮,应重视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化。

1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振兴乡村计划,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管理会计人才,管理会计人才对于企事业以及一些重大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与相关的理论保障。同时,国家财政部也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与相关的文件,加大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与培养方案过于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不断改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会计人才新方法,培养真正懂会计数据分析,又能进行相关规律总结的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才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显得至关重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能有效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时代对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2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不足,课程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管理会计课程的设计上还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理论体系不够完善,造成学生个个都是“纸上谈兵”。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这决定其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实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训,一部分是学生顶岗实习。由于会计实训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实训设备,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高校会计实训设备存在老旧并且设备较少等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实训的效果,使得管理会计实践课程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由于缺乏专业会计教师的指导,加上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与会计专业匹配度极低,顶岗实习变成流于形式,这样的顶岗实习达不到效果。

2.2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教学方式陈旧,学科内容重叠严重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给高校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如微课、幕课的兴起。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师资力量的不足,还是以传统课堂授课为中心,采取“灌输式”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外加课后会计专业习题的讲解,会计专业课(审计学、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学科的内容重复严重,不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是对会计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学生厌学情绪高涨,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的相背离。

2.3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缺乏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教师多数以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为主,有的研究生本科学的是会计专业,而研究生却是其他非会计专业,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师资存在的短板。同时,在这些会计教师中,很少有在会计师事务所、证劵、银行金融等相关会计领域实践工作过的经历,管理会计自身注重从理论进行定性研究,使得在培养方向上出现偏差,这就造成高校的会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双师型”师资缺乏,不利于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2.4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教会学生怎么做账为主,重视学生财会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与市场需求的高端财务管理人才相差甚远。出现了供给不足(高端会计人才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普通财务人员严重过剩)的局面。企事业十分渴望能招到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务操作的高端财务管理人才,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普通财务人员又不符合市场对高端会计管理人才的需求,这就出现供求失衡。

3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研究

3.1强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强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以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为导向)、培养标准(与市场匹配和社会需求紧扣)上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人才体系,进而能有效地消除“财会人员过剩,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等供给失衡问题。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针对性、实践性、时代性、前延性。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由基础模块与选修模块过度到能力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变,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由教师被动的教学到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转变,打破课程限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会计知识的动力。如下表1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上优化了会计理论知识,突出会计主干课程,删减部分模块课程中细枝末节,增加了许多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让学生能进一步熟悉会计业务流程与管理会计职业的特征等,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3.2注重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接轨,“一带一路”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这对高端会计人才需要增多,会计教师队伍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资队伍的强大与否直接决定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的质量高低。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强化管理会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性与实践性。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投入专项资金,把优秀的会计教师输送到企业进行锻炼,提升会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今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支撑。对于会计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要给予职称、职务晋升上的政策倾斜。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博士学位以及在相关财会领域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扩大学校会计教师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

3.3加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类教学设施经费的投入

众所周知,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的会计教学中,离不开会计教学软件与相关硬件的使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加大管理会计类教学设施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会计类教学实验室仪器的采购,通过日常教学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具体的会计实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根据市场对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大会计教学软件与先进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引进,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教师上课的质量,提升学生接受会计知识的效果,进而为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4以校企合作为抓手,积极构建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接受生产一线的检验,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所走的必由之路。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教育数量到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校企合作至关重要。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与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机构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既能解决了学校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有效解决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实践不足的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在实习的学生中选拔想要的优秀毕业生,进而解决企业人才储备问题,实现校方与企业双赢。

4总结

随着我国对外开发的持续推进,我国与世界融合交流越来越密切,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着眼于自身的实际,创新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学校会计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实践课程等,进而提升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史永红.高职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2]郭素娟.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相关专业管理会计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38-41.

篇(4)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管理会计;会计教育

在我国经济拉内需,促增长的过程中,需求侧三驾马车逐渐出现疲软现象。继而供给侧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供给侧改革是调整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供给侧各要素的配置,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促进经济新的增长。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实施改革,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目的,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改革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受到学界和实务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赵逸群认为会计通过信息载体、价值增值、资本管理助力供给侧改革,并提出财务内控要求可以实现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综合性会计人才进行业务创新可以补短板,而生态会计能够助力企业去产能[1]。苗娟认为搭建财务信息枢纽能够实现“去产能”、发挥管理会计职能可以实现“去库存”、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实现“去杠杆”、发挥成本会计职能可以降成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能够实现“补短板”[2]。总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实现“三去一降一补”,就需要聚集财务“供给侧”改革,即由传统的核算会计转向管理会计,在提高传统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参与业务管理与创新,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会计是基于人们对生产剩余物品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可以说,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管理。但是随着会计计数与核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更重视会计的核算与反映职能。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伴随铁路业的迅速发展,以铁路公司为代表的成本会计方法问世,并在更大规模的销售企业和钢铁公司广泛使用。随后,被誉为管理之父的泰勒开创了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产品成本的实务,并形成了费用预算、标准成本法和差异分析,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财务会计是以企业资金运动为核算对像,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目的对外报送的会计信息,方便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而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显然,两种会计是有差别的。但是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层以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再综合考虑非财务信息而做出的管理与决策行为。可以说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也是在经济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的,与经济发展如出一辙,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局面[3]。一方面处于供给侧的会计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处于需求侧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出现招工难、用工荒、劳动力成本高等现象,影响企业降本增效。事实上,翻阅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除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外,也有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税法等相关课程。但为什么会出现供需脱节呢?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质量与企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适应、不匹配,可称之为知识结构性过剩。

1.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短视性

我国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并且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将高等教育重新划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技能型大学[4];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包括了职业中专、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等五个层次[5];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供给侧出发强调提高学生供给质量满足需求侧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操作性要求较高,于是各高校开设了基础会计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分岗位实训等。而实训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没有离开填制凭证、审核、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以及运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的流程训练。但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技能的重复性训练。事实上,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企业纷纷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健全财务共享中心,实现财务信息的时时传递与共享。到那时的会计核算工作就能够完全被计算机所替代,而现在的会计核算人员将成为把票据扫描到系统中的体力劳动者。因此,这样的训练尽管提高了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但未能突出学生管理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可持续性发展。2.“双证毕业”的片面性高等职业教育倡导“双证”毕业,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取得学历证书,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就业寻找敲门砖。为此,学生们拼命考取各类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汽车驾驶证等。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的同学又忙于考取注册会计师。学生陷入到“应试”学习中,在疲于应付资格证书的考试中忽视了那些看似与资格证不相关、却是企业十分重视的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创新思维、业务创新、价值创新能力等。3.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切入点的局限性尽管高校的会计专业开设了相应的管理会计课程,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切入点都是以会计核算的角度,强调计算过程,关注计算结果,而不是以创新管理的角度,更不关注解决问题的创新型办法。如成本会计,学生只重视产品成本核算的过程与结果,却不怎么关心产品成本是否过高,过高的原因是什么?不去关心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与差异成本法的分析与应用等内容。三、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1.传统管理会计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传统管理会计只是作为一门管理会计课程而开设,侧重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本量利分析、预测、决策、存货管理、预算管理等。当前管理会计是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控制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实施全面的创新管理,承担企业领导者、组织者、顾问、决策者等多重角色,给企业创造价值。

2.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课程开发与跟进不及时

财务会计核算的实践性课程开发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具有重复性特点,能够通过熟练而生巧。而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实践性课程开发还不十分成熟,管理会计案例不够充实。并且管理会计的课程都具有创新性,是通过拓展创新思维进行能力培训。因此,该类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影响了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3.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官方认证考试,而是参加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的认证考试,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反,财务会计专业人才评价已经相当成熟与完备。学生像进阶一样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就考取初级会计师证。此外,还可以报考注册会计师(CPA)考试。这对于从小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也不利于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会计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会计教育转型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在2014年10月27日我国财政部就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意见中明确提出以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为依托,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推进企业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推进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会计人才向管理会计人才转型。1.转变观念,树立“价值增值”的理念会计是基于管理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会计核算与反映,其基本职能是管理。因此,“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教育就是综合会计的管理功能而进行创新的一种新型发展[6]。会计人才应当树立“价值增值”的理念,将会计职能嵌入企业业务前端,进行管理创新。2.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2016年6月22日国家财政部颁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该指引明确了管理会计应用四要素,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其中工具方法是指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所采用的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记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主要应用于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涉及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滚动预算管理、作业预算管理、零基预算管理、弹性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变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标杆管理、贴现现金流法、项目管理、资本成本分析、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单位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矩阵模型等具体工具方法。“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教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从供给端入手,优化需求端。因此,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依据构建两个模块化课程体系。一是基础模块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财政金融、管理学、财务会计、经济法和税法;一是管理会计模块课程,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公司战略管理等课程。3.完善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思维定势,学会逻辑思维、质疑和灵活思考。故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不同于财务会计的实训内容与形式。构建递进式三模块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第一模块为课程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管理会计案例与课程实训软件。如财务管理实训软件随课程内容训练学生的管理思维。第二模块为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如创业者ERP沙盘对抗项目、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等,通过游戏与对抗赛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次实践的内容与情境都是不一样的,恰恰满足了管理会计实践所需要的变化性的实践内容。第三模块为专业社会实践模块。学生既可以通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真刀真枪上阵厮杀,也可以跟着自己导师进入企业中演练。

4.“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个典型的供需关系。教师作为供给侧一方仍需进行结构性改革,如知识的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方式的结构性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的结构性改革等。从供给端入手,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更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拉升教师的“双能力”水平,从而优化需求端。“双能力”水平是指一方面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恰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与考核,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另一方面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够参与到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中去,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相关管理会计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价值。

5.完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评价体系

一个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促进专业人才快速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第一是根据《指导意见》,将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纳入到继续教育课程中;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执业考试中适当增加管理会计知识的比重,从而引起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也快速提升会计人才向管理会计人才的转型发展;进行国际交流合作,鼓励管理会计人才考取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资格证书,使管理会计人才快速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水平。第二是我国相关部门尽快完善中国的注册管理师的资格认证,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结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会计人才向管理会计人才的转型发展的同时,管理会计人才又助力供给侧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目的。同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校会计教育向管理会计教育的转型发展的同时,高校会计教育的转型发展从供给侧入手优化了需求侧,为会计人才市场提供了优质劳动力,促进供给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逸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2016(29):55-56.

[2]苗娟.浅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会计职能发挥[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6):40-42.

[3]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15-21.

[4]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5]鲁武霞.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桎梏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2(8):59-60.

[6]曾泽玮.关于“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教育的若干思考[J].赤峰学院,2016(8):119-120.

篇(5)

关键词: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需要,管理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中国管理会计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孟焰1999)。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张海涛张琳李安琪2003)。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黄晓波赵红娥1999)。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

(黄晓波赵红娥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张海涛,张琳,李安琪.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篇(6)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门独立的经济管理的应用学科,其职能在于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 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伴随管理理论的产生而形成,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管理会计课程,是当前高校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现代会计教育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1.美国会计教育的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美国,美国对会计教育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会计教育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会计教学中起着引领作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对会计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可见,一个好的会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之原因及其处理之方法,培养学生组织问题、确认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并推论其可能答案的能力。那么,会计教育就需要进行适时研究,会计教学必须跟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我国企业应用的思考

管理会计是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的,三十年来没有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在企业的实际作用很不明显,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意愿和要求。这种现象引起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者的极大困惑,探究其教育教学源头,可能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绝大多数仅限于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基本上停留于纯理论的探讨,很多专门技术和方法本文由收集整理可操作性差,在中国没有用武之地,不具有应用的针对性。另外,管理会计教学侧重讲授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我国管理会计经典案例的分析。改变管理会计在我国难以推广和应用的现状,必须对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促进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我国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中,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但其教学缺乏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指导,偏重专业理论教学,很少考虑实践教学或者基本没有考虑实践教学,导致管理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致使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应用难以推广。

1.课时安排偏少

大多数高校,安排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在第五个学期,教学课时在52至64之间。但是,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多,就是去掉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交叉的内容,其课时也只能满足课堂理论教学与相应习题、案例的讲解,没法开展市场调查、实践调研等社会学习活动。导致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重专业理论讲授,忽视实践应用指导。

2.授课模式和课型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有理论课型,没有实践课型,还没有哪个高校开展像财务会计模拟操作的实践课型。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式教授专业知识,学生被动地听,对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与公式只是机械地记,只会拿着书本做题,却不知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课型,对学生的实践应用缺乏有效的安排和指导,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导致学校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离,课程教学有效性低。

个别高职院校有意识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开出管理会计实务课程,其实际也只是管理会计题目的练习,其教学课型虽属实践,其教学内容仍然是管理会计专业理论,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应用指导。

3.教材沿用西方理论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教材,其内容一般为:管理会计概述、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其专门技术和方法均为西方管理会计理论模型,在没有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虽然近年出版了不少管理会计精品课程教材,但其内容仍旧是西方管理会计教材知识体系,与国内管理会计实务脱节,既不适合我国会计职业的市场需求,也没有管理会计业务实务内容,导致课程教学有效性差。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管理会计实践操作教材。在会计教育改革中,会计教材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是仅仅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但是,教材毕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专业理论模板,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管理会计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对策

在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诸要素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上突出管理会计实务,以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求。

1.整合课程内容,体现管理会计职能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三门课程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影响课程教学效率效果。为此,必须解构学科体系,打破相关课程之间的界限,适当处理《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管理会计属于应用性学科,教学内容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指导。《成本会计》以成本核算、成本计算、成本报表为主,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预算管理、投资管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重复较多的知识点,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展开教学,将财务预算的编制纳入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以项目投资为主,使之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二者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教学。

2.引入社会真实案例,明确会计职业角色

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注重实践应用的指导,必须引入会社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例如,亏损产品决策、半成品深加工决策,产品定价决策等的教学,引入当地公司实例,或上网搜索上市公司相关素材,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会计职业角色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融入日常生活素材,增强专业实用性

从我国实情看,大学生毕业之后,一开始主要从事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不可能接触到过于复杂和高层次的管理,领导也不会把重要的决策交给他们去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小见大,从学生日常生活、个体户入手,将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案例,具有实现意义。比如,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决策、相关成本分析等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旧的学习用品如何处置更划算,买书还是租书划算,手机办何种业务划算等,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优势特长等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并引导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或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提供多样性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分析决策问题,其问题及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管理会计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情况时所具备的思路和方法。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几乎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不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教材提供的练习题或案例不应只有唯一答案,而是多样化的参考思路,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案例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指导学生的只可能是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较好的方案,重视分析思考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教学效果。

5.转变课堂主体,增加实践课型

首先,转变课堂主体。传统的授课,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单向式教授教材内容,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应用得很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时代的信息环境条件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向当前个性化的教学对象施展教学,教学课堂应该是“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教学的重心在于设计学生学习的任务,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其次,增加实践课型。管理会计是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课型要高于理论课型。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案例分析;添置设备、器材和实验室,设置管理会计实践模拟操作课型;设计预测、规划、决策等业务任务,指导学生结合各自兴趣爱好、优势特点等开展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多样性的实践课型,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能达到锻炼职业技能的目的,提高管理会计实践应用能力。

6.增加课时安排,侧重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课型,除传统的理论课型、实践课型外,还应该有模拟操作、社会活动等课型,教学课时应该多安排一些。除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外,还需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应用体验,以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管理会计课程有效教学的目的。

7.改进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

篇(7)

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可复制和广泛应用推广,可以采取质量管理、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等体系建设的类似做法,成立专家团队,做好管理会计的顶层规划设计,制定能形成体系的管理会计应用标准,划分行业、层级、管理类别,制定配套指引。该体系标准既要包括通用管理体系的要素,例如:管理目标、组织机构及职责、配套规章制度、管理流程、评价指标及标准等,又要包括管理会计体系的标准要素,例如:会计信息支持或共享、工具手段、改进与创新、管理人员素质等。同时,基于企业成功经验或按标准要素的重要程度,可对管理会计体系标准要素设置权重分值,通过独立、客观的中介评价机构,对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进行达标评级认证。

二、制作企业成功实践案例集

先进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来自于经济活动实践,可操作性强,对其他企业的借鉴参考价值较高。因此可以搜集选取企业优秀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包括实践中出现的失败教训或曲折过程,将其归纳总结、分门别类,形成典型案例集。同时,为了增强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总结管理经验之前,可以先对经验总结的整体框架和要素进行规范,包括:管理背景、基本的理论思想、主要做法、取得的经济效果、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配套的规章制度、建设过程及里程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未来改进方向等。在案例集形成后,通过视频、文字及表单等媒介和培训、宣传、研讨等形式将企业管理会计的优秀经验进行推广,以逐步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整体应用水平。

三、加快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管理会计对岗位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既懂管理会计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可以考虑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对优秀的财务人员实行多岗位培养锻炼,不局限于财务审计相关岗位,可以适当选取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创新、质量管理等非会计的管理岗位上短期任职;二是选派优秀的技术工艺、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学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融入管理会计理念;三是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也能锻炼人才,企业可分批选派管理人员去先进企业接受中短期培训,或直接从事管理会计具体岗位工作,通过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实践来发掘培养人才;四是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将管理会计专业的授课和企业工作实践结合,这样既能解决企业人才短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促进学员知行结合,获得更为具体、直观的实践经验。

四、努力推进管理会计语言的通俗化

与财务会计报告不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更多是企业内部机构和人员,相对而言,使用者对会计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尤其是制造企业中生产一线的工人。管理会计要想富有成效地付诸企业实践,获得企业各方面的广泛认同接受和支持配合非常重要,而管理会计理念要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管理会计信息能够被各责任单位听懂和理解才是关键。因此,应将管理会计的专业语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管理语言,使管理会计的语言通俗化。

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现有的管理理论和思想大多来源于经济社会的具体实践,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罗伯特·卡普兰的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管理等。我国管理会计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应从长期所处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可选取3~5家典型企业并与其进行长期合作,开展管理会计实践研究。最好同时选取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业和正在建设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定期开展现场调研,带着问题和研究课题在企业实地观察、访谈、调查、测试等。运用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同时把企业典型的实践活动形成教学案例,从中逐渐提炼出管理会计理论并不断将其完善。

六、注重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生产模式不同,管理会计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也存在差异,管理是有成本的,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尤其是在将管理体系嵌入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要综合权衡信息产品的性价比。国内ERP、BI等管理会计软件的价格相对较低,但功能上有较大局限性,国外软件功能强大,产品和实施费用相对较高。企业不能盲目地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要在管理效率效益、信息系统适用性和建设支出中进行权衡,分阶段地建设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七、倡导实践应用中的理论思想适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