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09:50: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篇(1)

1军事儿科学的教学任务

军事儿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军队中的儿科医生,除了在平时主要解决军队中家庭儿童的医疗问题之外,必须为战争和灾害情况下圆满完成任务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工作。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1)军人家庭儿童的特殊医疗问题。军人本人的疾病不属于儿科的范畴,但是职业军人会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由于军人的特殊职业,其子女的疾病有时候必须由军队的医生进行处理,或者由于父母的军人身份带来的子女在心理上的影响,也是军事儿科学需要研究的内容。(2)军事行动和灾害条件下,儿童和青少年各种常见伤病的紧急处理。当今国际形势下,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是局部的战争和冲突却一直没有消失。作为军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任务,在战争中,很难完全避免不伤及平民,而其中不乏青少年和儿童,甚至婴儿、新生儿。作为军队中的儿科医生,学习并掌握战争条件下儿童和青少年常见伤病的紧急处理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军队医务人员承担着各项抢险救灾的重要任务,在面临地震、洪水、雪灾等严重自然灾害时,儿童与成人相比显得更脆弱,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热点地区、潜在危险地区、高原、热带等特殊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下的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疾病的处理。(4)大量的儿童伤病、电力供应中断、无法利用常规医疗仪器设备、缺乏必要的药品、儿童被遗弃以及儿科医生本人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等特殊和困难条件下儿童医疗问题的处理。(5)平战结合的儿童转运系统、儿童创伤系统的应用与建设。

2针对军事儿科学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目前在军医大学中按照要求设置有儿科学及军事医学课程,且都占据相当的比例,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军事儿科学选择由儿科学教研室结合儿科教学内容完成更适宜。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分配一定的课时进行军事儿科学内容的讲述,一方面能够提高军医大学学员为军队服务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为儿科学知识的运用找到新的结合点,更有利于学员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完成军事儿.科学的教学任务,应尽可能地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1)军事儿科学概念的介绍,主要理论及知识点的讲述以课堂讲座为主要形式。在儿科学教学中加入军事儿科学内容,是军医大学学员区别于地方医科大学学员的特点,也是未来我军作战及灾害条件下完成救治任务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可影啤学员进行军事医学学习的整个知识框架,应当在课堂进行,并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我军的实际情况进行介绍,在教学方式上,应多采用现代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以及在这些特殊条件下儿童伤害及疾病的救治实例和资料,让学员能够切实感受到学习军事儿科学的必要性。(2)课堂教学一部分可安排在儿科学教学课时之内,另一部分可安排为选修的讲座。根据军医大学现有情况,结合现代战争及自然灾害条件下医疗救治的讲座能够激发广大学员的学习兴趣,可以在选修课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开展军事儿科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的教学,也可以在一些相应的如创伤、野战外科、野战内科专修或学习课程中增加军事儿科学教学内容。(3)待条件成熟时,可开展军事儿科学专业学习或培训班,在部队中培养熟悉军事儿科学的医学人才,为在军事行动或灾害状态下圆满完成任务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工作。罕医大学的学员既包括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包含针对部队卫生干部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军医,更需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军事儿科学的专业学习有助于在下次执行任务过程中更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4)课堂讲座之外的见习和实习应结合部队实际情况进行。军事儿科学是儿科学专业与军事医学专业的结合,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性强,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见到、遇到才能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军事儿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让学员亲身体验到军事及抢险救灾活动中的青少年儿童救治活动,部队的抢险救灾任务较多,必要的时候可安排学员参加。

3教学形式的变化应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篇(2)

【摘要】目的:探讨选用同一种糖皮质激素(GC)不同的使用方法诱导缓解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PNS患儿40例,随机分成激素降阶梯疗法组、激素中长程疗法组,分别给予适量激素治疗,记录服用GC后尿蛋白转阴的时间。结果:激素降阶梯疗法和中长程疗法尿蛋白的转阴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是激素减量后尿蛋白转阴的持续时间,激素降阶梯疗法明显优于激素中长程疗法,并且复发和激素耐药、依赖,明显少于激素中长程疗法,激素的副作用方面,手足抽搐、高血压、高胆固醇均有,但是持续时间明显短于中长程疗法,由于其用药时间短于后疗者。结论:激素降阶梯疗法诱导缓解儿童肾病综合征优于传统的激素中长程疗法,效果更佳,副作用更少,传统的缓解和巩固维持治疗方案需要更新变革,由更科学的降阶梯疗法替代,更利于疾病的治疗与恢复。

【关键词】泼尼松;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激素降阶梯疗法;激素中长程疗法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765-021.资料和方

1.1研究对象:收治单纯型PNS患儿40例,均为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患病,男,28例,女,12例,年龄1-1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参考文献[1]200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修订的单纯型PNS诊断标准,40列患儿随机分成2组,泼尼松降阶梯疗法组(A组20例),泼尼松中长程疗法组(B组20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足量的GC。

1.2研究方法:激素的两种疗法,给药方式如下:泼尼松2mg/kgd;两组均参照参考文献[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订的PNS治疗方案给药,定量泼尼松的最大剂量为60mg/d,起始用药分3次口服,尿蛋白的转阴后用法有区别。A组,激素阶梯疗法,在尿蛋白转阴后,在巩固维持阶段,改为每天减少泼尼松1mg,逐渐减量(在尿蛋白持续转阴的情况下)一直到停用泼尼松为止。B组中长程疗法泼尼松2mg/kg,分3次服用,尿蛋白转阴后巩固2周,一般用药4周,后改为2mg,隔日清早顿服,以后每2周减量1次(5-10mg)直至停药,总疗程6-9个月。

1.3肾病综合症的一般治疗:休息,预防和控制感染,非高蛋白的饮食,消肿,减少血小板的凝聚性,增加肾灌流量,增加细胞免疫的基础上,予以激素的疗法,一般是在诱导阶段后出现激素的副作用,高血压,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乏力,手足抽搐等表现此时加用降压药补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等。2.结果

40例患儿均为激素敏感型,随诊中,各组均出现高血压、浮肿、乏力,手足抽搐症,合并感染等不良反应,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神经精神等反应。

2.1两组患儿应用足量GC后诱导阶段尿蛋白转阴时间无差异,统计学应为P>0.05,巩固阶段尿蛋白转阴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激素的反应,继发感染、耐药、依赖、复发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表2)。

表1两组患儿诱导缓解尿蛋白转阴的时间

组别例天A组2020±3.1B组2021±2.1表2肾病综合症患儿对巩固维持治疗阶段对GC的反应

组别例数合并感染GC耐药依赖蛋白消失时间A组20例10003月B组20例2010159月3.讨论

目前教科书推荐的GC中长程疗法,泼尼松量时间长,4-6周,使得GC所致的诸多副作用,影响治疗效果。GC降阶梯诱导缓解法尿蛋白的快速转阴以减少持续大量蛋白尿对肾小球系膜、肾小管和肾小球间质的损害,缩短GC的诱导缓解期,使GC巩固维持治疗阶段的时间相应缩短,从而减轻GC的副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肾病综合症GC的降阶梯疗法与中长程疗法比较缓解诱导阶段尿蛋白转阴持续时间,GC的降阶梯疗法明显优于GC的中长程疗法,分析原因如下:

3.1中长程疗法在巩固维持治疗时期GC2mg/kg,隔日顿服激素浓度不稳定,而隔日激素顿服如同打秋千,波动大,激素水平在体内大量波动,导致尿蛋白的反复出现,以致激素依赖,高血压,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副作用,诱发感染也是尿蛋白反复重要因素。

3.2GC的降阶梯疗法,激素水平在体内下降,平缓,如同人下楼梯一样,波动小,作用平缓,敏感GC量较少,GC的副作用出现较轻,不易复发,明显优于传统的GC中长程疗法,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GC的降阶梯疗法在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巩固维持阶段,替代传统的中长程治疗方案更佳,传统的中长程治疗方案的副作用已经充体说明应该改革新疗法,由更科学的方案替代,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教学; 案例模式; 思维

中医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极为普遍[1],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自2007年起,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开展了案例模式教学的研究。该教学研究以肺脾系疾病为主要内容,在不改变教学大纲内容的前提下,针对肺脾二系疾病增设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加强辨证能力培养,侧重用药技巧训练。通过为期2年(共2届学生)的试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该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达到87%以上。笔者认为课堂案例模式教学是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开展使用。

1 教学模式设定及流程

1.1 病案的选择标准

选择与教材疾病的标准证型相近似的、临床真实而有效的较典型病案[2],目的是让学生对临床病种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所了解,灵活掌握课本知识。

1.2 病案分析步骤

严格要求学生按传统的中医辨证进行病案分析,理法方药一脉相承。从辨证点的归纳、相关证型的鉴别、治法、最佳方剂的选择,一直细化至方剂加减和药物的具体用量,并说清药物加减理由。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抓主证,如何进行辨证,系统培养中医辨证思维过程。

1.3 讨论与评价

对有代表性的结论进行共同讨论,最后教师评价。目的是反复整理辨证思维过程、加强操作技巧和临床前实践能力的训练。

2 教学效果

2.1 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

该类教学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讨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完成课后的案例练习,到课率几乎达百分之百。经过两个月短期培养,对于比较简单的病例,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较为正确的辨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医思维基本清晰,处方及用药量等相对比较规范。

2.2 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不足

案例教学是以临床真实病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包括中医和西医两大部分内容。学生可以采用独立或小范围讨论的形式完成以上内容。由于完成以上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必须要对所学过的中医基础、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儿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温习和整理,并进行有机的融合,才可能最终得出结论;再经过教师的不断启发和诱导,如此反复操作,最终会逐步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3]。该过程的训练对于疾病的证型鉴别和用药加减意义尤为重要,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即使是在临床带教中,由于病例难易程度很难按需要的标准设定,临床训练自然也很难循序渐进,致使中医临床带教浮于形式,从而造成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足。而案例教学,恰恰可以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弥补中医整体教学之不足。

2.3 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批判求真精神

学生在大学中能够学到的知识容量是相当有限的,与这些基础知识相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体系的培养应该是更重要的。这一点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案例教学中,诊断及辨证是统一的,但由于中药品种多,处方用药完全有可能不同,只要符合证型需要的,配伍合理的,都应该是正确的。由于答案不唯一,势必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相近证型的临床鉴别,相近方剂如何区别使用,相近药物如何进行优选加减,相同的中药在不同病情时使用哪一种剂量更合理等等。以上情况通过案例加以呈现,就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辨析,在反复训练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求真精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借鉴他人的辨证经验,如何扩展知识外延等;同时,在审视或接受他人成果的同时,也会逐步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由于案例教学引发的探究意识和批判求真的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作用远远大于该课程的本身。

2.4 增加学习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笔者的案例教学是在不改变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该教学过程是在固定的课时中进行的,一方面要完成课堂必需的授课内容,一方面又要加载案例部分。而案例教学的侧重点是落实在对病案的分析和诊断,并要求细化到方药,包括药味的加减及具体用量。该教学在不改变传统灌输的前提下,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多方位的支持,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对相关疾病的专业知识及目前治疗动态(包括正误认识二个方面)进行必要的了解;并要求学生对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并通过分析做出选择和判断,这就大大增加了学习容量。

由于案例讨论涉及知识面较广,学生中医修养程度不一,除公用教材外,还可能涉猎到相当一部分医籍,如经典和部分医家医案,以及目前形势下的用药特点等,这就人为地扩大了教学内容的外延,势必增加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沟通机会明显增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呈现多样性,从基础到临床,从辨证到用药,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医到西医,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4]。为了满足学生的不断需求,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因此,从整个案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在增加知识容量的同时,促进了教学相长。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课时有限,训练不充足

案例教学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体系而存在,属于临床前模拟训练范畴。我们目前的案例教学是在儿科学课程中设立的,由于不增加课时量,插入案例,就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时间,而课程容量又是相对固定的。鉴于以上情况,案例教学在时间上的支持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的这种案例教学只能在较为浅的层次上进行,难以进一步深入下去。由于练习时间过少,学生对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可以有所领悟,但对于思维体系的培养而言,还需要一个持续漫长的历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必要增加课后的练习力度,但也需要增加相应的课时量,这样才有可能加强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3.2 研究时间短,缺乏病例标准

该研究进行时间较短,教学方法尚不成熟,效果还不十分满意,诸如如何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如何能更合理地进行案例切入等问题,均有待解决。目前案例教学的最大难点是案例问题。临床案例类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适合于初学者使用的尚且缺乏。对于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医学生而言,什么难度的病例最适合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项研究目前刚刚起步,确定病例的难度[4],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病案过于简单,难以达到练习的目的;病例过难,学生难于把握方向,容易丧失学习兴趣。适宜的难度梯度是增加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如何建立有相应难度的、又与教材相配套的病案系列,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都广礼,文小平,马福良,等.方剂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98.

[2] 毛慧玲,张桂荣,于泉,等.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102103.

篇(4)

儿童糖尿病现状不容乐观

如今,糖尿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儿童也开始有了糖尿病。据了解,我国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现为0.19~1.26/10万人,并呈逐年递增趋势。199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儿童1型糖尿病的低发病区,北京市儿童1型糖尿病的年发病率为0.96/10万人。高发病区主要集中在北欧,发病率高达3.6/10万人。到了2000年,我国的发病率增为1.04/10万人。与4年前相比,数量有所增加,但并不明显。

过去认为儿童糖尿病,主要是1型,2型糖尿病主要是成人。但是随着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增高,儿童2型糖尿病也在逐年增高。过去,由于糖尿病检测技术的限制,儿童患的到底是1型还是2型,很难区别,所以需要时间的考验。现在糖尿病的检测手段提高了,将临床与化验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区分1型还是2型。

糖尿病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增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2型糖尿病患儿也开始增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儿童2型糖尿病格外的重视,因为在目前阶段,糖尿病是不可以治愈的,尤其是1型糖尿病,需要终生依赖胰岛素的治疗。但是如果糖尿病患儿配合得较好,把血糖控制在恰当的水平,他们也能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

家长对糖尿病的认识亟待提高

1.对胰岛素的误区

儿童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不同,比如1型糖尿病,是需要终身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在发病初期,医生也主张先用胰岛素治疗。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家长对于胰岛素治疗,还是有一定的顾虑。

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认为胰岛素打了就会成瘾,也不愿意调整用量,一旦让自己的孩子增加用量时,他们会认为孩子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也越来越离不开胰岛素了。家长就会出现各种抵触心理。倪教授认为,1型糖尿病患儿,是必须终身用胰岛素治疗的。并且随着病情的延长,孩子体内的胰岛β细胞会逐渐损害掉,病情也会越来越严重。胰岛素的用量也会越来越多。增加胰岛素的用量,目的就是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加胰岛素不可怕,如果血糖明显地增高,这才最可怕。所以,广大家长必须解除这一顾虑。

2.对控制体重的误区

肥胖就是因为摄入量过多,消耗量较少,能量储存在皮下脂肪或脏器的周围,久而久之,就会发生2型糖尿病。在治疗肥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饮食治疗:控制饮食、平衡饮食,让入量与出量尽可能达到平衡。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儿的认识上,家长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家长总觉得控制孩子的饮食,就是让孩子饥饿,吃不饱。有些家长,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特别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不按医嘱,偷偷给他们吃,孩子要饮料也照样给,甚至还让他们吃糖。这些做法对孩子是极其不利的。你疼他一时,反而会害他一生。”倪教授说,通过饮食控制,孩子能得到所需的能量,只是把多余的能量逐渐地消耗掉,从而使患儿体重达到正常同龄儿童的标准。随着体重的减轻,他的血糖也能很好地得到控制。

糖尿病患儿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如今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多少时间运动。课程太多,有些孩子周末还要去补课。“我认为这些孩子太苦了,应该还孩子童年的快乐,学校应该配合。课间休息的时间,必须还给孩子。一天的最后一节课也必须是体育锻炼课,不能一味地追求学习的成绩。学习成绩再高,身体搞跨了有什么用啊?”倪教授对此忧心忡忡。对于2型糖尿病患儿,更应该有自己的活动时间。她举例说,三餐后必须要出来散散步。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也表示无奈。由于作业太繁重,孩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有孩子活动的时间。如今,整个社会大气候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不落后于别人,不管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都非要让孩子不断地学习而忽视锻炼。对此,倪教授的观点是,减轻孩子的负担,不能光看口号。要呼吁社会,包括学校、家庭,给孩子一定的活动时间。

应该说,对于糖尿病患儿来讲,他的血糖控制得好坏,与家长的监督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得病时间较长,父母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倪教授告诉记者,一般糖尿病患儿需要3个月复查一次,但是有些家长,不能准时地带孩子来复查。孩子得病时间长了,家长对孩子疾病的关心程度就慢慢下降。不来复查的后果是,孩子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不能把血糖调整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所以,家长带孩子按时复查,对孩子的健康非常有益。

倪教授特别指出,对于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社会不应该歧视。社会除了给白血病孩子关怀外,也应该给贫困的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更多呵护。因为糖尿病儿童同样能够很好地生活,也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患儿过节健康提醒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对于糖尿病患儿,不管是1型还是2型,节日里心情要愉快,但在过节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疾病。”

倪教授指出,节日期间,生活仍要有规律,早睡早起。饮食一定要控制,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更不能吃过多的糖。还要注意卫生,不要引起消化道的感染,因为一感染,就会使血糖增高,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对于2型糖尿病患儿,也不要忘记锻炼。对于糖尿病患儿来说,不管是平时还是过节,家长都要充分重视孩子的健康。因为血糖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并发症发生的早晚以及严重的程度。

“对于我们医生来说,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血糖控制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孩子、家长、医生、社会共同努力与合作。”倪教授希望每一个患儿都能快乐地欢度自己的节日。

专家小传:

篇(5)

[关键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再认识;

Abstract: Pediatric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s one of the severe chronic lung diseases in children. Also it is the common prognosis for all kinds of pathogeny resulting in lung damage. Because of the low rate of incidence and terrible prognosis, lots of clinician can not recognize it in the early time. In recent years, the rate of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has increased obviously, which has brought attention among pediatric clinicians. But this disease can not be recognized ear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Especially the grassroots pediatric clinicians may misdiagnose because of lacking experience of this disease. In order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pediatric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we will explain i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the caus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Key word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Deeper Recognition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少见的严重阻塞性累及细支气管的慢性肺部疾病,见于严重感染、急性肺损伤后或异体移植、吸入有毒物质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儿。以往该病在儿科发病较少,故相关报道也少。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高分辨CT(HRCT)的发展及新的病原学的出现,该病在小儿时期的发病率逐渐增多。与此相关的文献报道也在增加。其临床表现为持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及运动耐受力差,但均缺乏特异性。确诊靠病理检查,可该检查在儿科临床应用受限。故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于胸部HRCT。另外该病早期极易同哮喘、异物吸入、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混淆。为了避免对BO的诊断过度或认识不足的情况发生,现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病因、诊治及预后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 从病理学角度认识BO的发生及发展

小儿BO的发生首先建立在多种原因的基础上,之后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最后发展为该病。但并不是所有重症肺炎都发展为BO,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也可发病,另外该病的发生也取决于有特殊体质的患儿。那么其病理演变为:早期仅在细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和管壁外周有轻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可坏死。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两种不同的病理变化。1.缩窄性细支气管炎:在上诉病变基础上出现管壁胶原组织增生,发生纤维化,往往该阶段及时治疗可逆性较大,但是一旦瘢痕形成及出现收缩时,会导致管腔的扭曲与狭窄,严重时管腔减小,最后完全闭塞[1],此阶段不可逆。2.增生性细支气管炎:是肉芽组织在气道内呈从状增生为主,此阶段有潜在的可逆性。上诉两种类型很有可能是一个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2]。而且此演变过程反映出BO从发生到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若结合临床表现及胸部HRCT尽早诊断,并抓住最佳的治疗时机,那么对该病的预后将有很大改善。

二 从病因的角度认识其发生及发展

BO的起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小气道上皮损伤。包括感染、吸入有毒物质、自身免疫性疾病、胃食管反流、药物因素、骨髓及器官移植等因素[3]。但是在小儿时期感染是BO的最常见原因,其次是吸入因素,包括近几年空气污染的逐渐加重导致吸入有毒气体、气管异物及食管返流。而感染性BO是以病毒感染为主[4],主要病原体为腺病毒(3、7、21型)[5],其与BO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报道显示腺病毒感染是感染后BO发展的一个独立、强烈的危险因素[6],尤其腺病毒肺炎如果出现多灶病变及高碳酸血症时极易发展为BO[7]。但是随着近2-3年某些病原体的不断演变,重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发展为BO的病例明显增多,有报道肺炎支原体肺炎占PIBO病因的42%[8],同时有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中若出现持续高热>5d,咳嗽较剧烈,听诊哮鸣音,伴大量胸腔积液,CRP及血沉、MP-IgM明显增高者发展成BO可能性极大,且上诉因素也与BO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9]。

而非感染因素所致BO中,目前以吸入为主要因素,这可能与目前空气污染严重,某些有毒物质吸入或者异物吸入、食管返流等刺激小气道粘膜上皮,再加之小儿气道粘膜屏障及免疫功能差,故极易受损,这也是BO发生及发展的因素。有资料显示BO的病因和病情发展的速度与其预后有关[10],若诊断过晚,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和气道阻塞已经存在[4],为治疗带来困难,那么其往往预后不良。但是随着近年来病原学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再结合其临床易发高危因素,尽早多次检查肺部HRCT,以便更早观察到初期肺损伤,阻断BO的发展,改善其预后。因为BO的预后与其病因及初期肺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3]。

三 从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认识BO的发生

BO的发生与患儿的年龄、病程、小气道受损范围及阻塞程度等因素有关[3]。有资料显示其好发年龄为婴幼儿,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对各种病原体具有普遍易感性有关[11]。BO患儿中近2/3为感染后所致,故其发病年龄在1-3岁之间较多。有资料显示42例BO患儿中7岁3例占7.1%[12]。还有文献报道31例BO的临床研究中3个月~3岁28例占90.3%[13]。上诉资料均证实了发病年龄与BO的发生有相关性。另外有文献报道,在同等病变情况下,年龄越小可能恢复越理想,预后多较乐观[14]。

BO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病程进展较缓慢。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呈非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急性感染或肺损伤后持续出现咳喘、运动耐受力差,重者可有三凹征,肺部呼气相喘鸣音和湿罗音是最常见的体征。上诉症状可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可因反复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并可能在一两年内死于呼吸衰竭。此类患儿往往以反复发作的咳喘及运动耐受力差为主要表现,临床医师极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异物吸入、毛细支气管炎等而延误治疗。故在临床上对持续或反复咳喘超过4周,用平喘药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无效的患儿,应警惕BO的发生。

四 通过影像学的角度对BO再认识

在BO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虽然炎症强烈反应、宿主的自身免疫过度应答及病理起着重要作用[15]。但是目前如果要早期认识和诊断BO,必须借助影像学。近年来随着高分辨CT(HRCT)的介入,提高了BO的临床诊断能力,且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BO,尤其对BO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15、16]。BO患儿的HRCT显示马赛克灌注征、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和气体潴留等特异性征象[17。其中马赛克灌注征的出现高度提示BO的可能,有文献报道马赛克灌注征对BO诊断虽然不如空气潴留征的敏感性及准确率高,但是可以作为早期诊断BO的依据[18],而空气潴留征在BO的临床表现出现之前和早期阶段,其敏感性也不像报道的那么高,故其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18、19]。另外呼气相CT气道阻塞和气体潴留征象较吸气相更加清楚,对诊断小气道阻塞的作用较大[19、20],故建议BO患儿最好行呼气相HRCT检查,但大部分小儿行该项检查困难,临床实用性差。

五 关于BO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BO的诊断金指标为肺组织活检,但是在儿科因其创伤较大,另外因病变为斑片状不易采取标本,故较少采用。目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HRCT和肺功能检查。标准如下[21]:1、前驱史:发病前往往有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细支气管炎损伤史。2、临床表现:持续或反复喘息或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运动不耐受。双肺可闻及广泛喘鸣音、湿罗音,并持续存在达6周以上,对支气管舒张剂反应差。3、辅助检查:胸部HRCT显示马赛克灌注征、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肺功能显示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多为阴性。4、排除其他引起咳喘持续的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各种支气管发育畸形、呼吸道感染、肺结核、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

2.鉴别诊断:临床上BO最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因哮喘发作严重时可出现气道阻塞现象和HRCT显示马赛克灌注征,但是其典型的区别点:气道阻塞为可逆的,对支气管扩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马赛克灌注征随着治疗很快消失,同时患儿多有个人过敏史及家族史。另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类同,但是该病大多数患儿有鼻窦炎病史,HRCT显示双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状和支气管扩张,而无马赛克灌注征和气体潴留征。还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的发病诱因和临床表现与其相似,但前者HRCT显示双肺多发斑片影,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病理示支气管腔和肺泡内有肉芽组织阻塞[2、22]。

六 治疗及预后的再认识

1.BO的治疗目前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应该认识到早期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性。现多采用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雾化、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及辅以其它疗法。具体治疗方法 ⑴急性期:先积极控制感染;若病情较严重不易控制的,可加用丙种球蛋白及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给予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至喘憋缓解,辅以氧疗、呼吸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⑵缓解期:口服甲泼尼龙片维持1~2个月减停;联合口服克拉霉素及孟鲁斯特,辅以激素药物长期雾化吸入。另外针对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加用免疫调节药如匹多莫德口服。部分患儿辅以肌注维生素D2针。一般总疗程3个月左右,长者可达1.5年。另外建议针对BO患儿应定期随访,每3~6个月随访一次,通过检测肺功能、HRCT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另外关于BO治疗中有以下几点要注意:.激素应用虽在本病中一直存在争议[23],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因BO发病有免疫性炎症反应存在,故主张早期小剂量长期应用既可以抑制BO的炎性反应,又能阻止疾病发展,同时还可减轻气道的高反应性和继发的病毒感染或过敏所致的支气管狭窄[2]。.关于大环内酯类药物主张应用阿奇霉素,因为其有抗菌抗炎、减少气道粘液、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及改善肺功能的作用[24]。但是近两年该药出现广泛耐药,故临床应用克拉霉素分散片取得了一定效果[25]。.另外联合应用孟鲁司特(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即具有抑制气道炎症和改善肺功能的作用,还有参与气道血管重塑的作用[26]。有文献推荐甲基泼尼松龙、孟鲁司特和克林霉素三药联合使用在抑制气道及血管重塑方面有协同作用[25、26]。

3.关于BO治疗在前几年因为缺乏足够的认识,治疗又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故使其预后均不乐观。但是随着HRCT、肺功能及病原学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尽早认识BO,早期诊断、早期规范化治疗已经成为可能。同时BO的临床缓解率逐渐提高,死亡率下降,患儿的生活质量也逐渐较以前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BO目前诊治认识的提高,对预后的改善起到关键性作用,若在早期诊断、早期规范化治疗条件下,尤其激素或抗纤维化的治疗在BO发生纤维化之前使用,对BO的预后将有很大的改善,因为在基质出现之前的纤维化是可逆的[27]。另外有文献报道,对28例BO患儿经过早期诊断及治疗后,有21例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疗程结束,肺功能及肺部HRCT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这与其他文献报道BO治疗困难,预后不良结果不一致[25、28]。目前因为对BO远期预后的研究较少,为了改善生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远期恢复状况,还需要临床医师进行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aohaburanakit P,Chan A,Allen RP.Bronchiolitis oblitrans.Clin Rev Allergy Immunol,2003,25:259-274.

[2]张建琴,乔红梅.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国际儿科学杂志,2014,41(6):639-643.

[3]陈志敏.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和治疗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 (16):1239-1241.

[4]赵德育,秦厚兵.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研究现状,中华儿科杂 志,2011,49(10):727-729.

[5]Champs NS,Lasmar LM,Cmamrgos PA,et al.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children[J].J Pediatr(Rio J),2011,87(3):187-198.

[6]Colom AJ,Teper AM,Vollmer WM,et al.Risk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 children with bronchiolitis[J] Thorax,2006,61(6):503-506.

[7]Murtagh P,Giubergia V,Viale D,et al.Lowerrespiratory infections by adenovirus in children.G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for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and mortality [J].Pediatr palmonol,2009,44(5):450-456.

[8]陈德晖,林育能,蓝淑玲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6例临床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12,50(2):98-102.

[9]燕民,彭建.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高危因素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1,9(22):203-205.

[10]Kurland G,Michelson P.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 children.Pediatr Ppulmonol,2005,39:193-208.

[11]吴小英,罗征秀.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临床儿科杂志,2012,30(6):591-593.

[12]王维,申昆玲,曾津津.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42例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8,46:732-738.

[13]李君召,乔红梅,尤海龙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31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4):265-267.

[14]王全,赵德育.闭塞性细支气管炎5例临床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12,30(2):124-127.

[15]陆权.全面认识儿童细支气管炎.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22-725.

[16]Castero-Rodriguez JA,Daszenies C,Garcia M,et al.Adenovirus pneumonia in infants and factors for developing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a 5-year follow-up[J].Pediatr Pulmonol,2006,41(10):947-953.

[17]彭芸,马大庆,孙国强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影像学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7):752-755.

[18]Rienzo VD,Minelli M,Musarra A,et al.Post-marketing survey on the safet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below the age of 5 years.Clin Exp Allergy,2005,35(5):560-564.

[19]Casanovas M,Martin R,Jimenez C,et al.Safety of immunotherapy with therapeutic vaccines containing depigmented and polymerized allergen extracts.Clin Exp Allergy,2007,37(3):434-440.

[20]奚志敏,王立波.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11):736-738.

[21]申昆玲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43-745.

[22]陆权.全面认识儿童细支气管炎.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22-725.

[23]Champs NS,Lanmar LM,Camargas PA,et al.Post-infections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 childre[J].Pediatr(Ria l),2010,87(3):187-198.

[24]Carolina AL,Allyne KM,Mana A,et al.Bronchiolitis obliterans:clincal and radiological profile of children followed-up in a reference outpatirnt clinic[J].Rev Paul Pediatr,2013,31(1):10-16.

[25]赵玉岐,张永菊,张洁.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8例诊治分析.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11,10(12):899-900.

[26]郭志福,李强,马凌云等,慢性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血管生成及其在气道重塑中的意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24-125.

篇(6)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并重 情感投入

健康是人们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人们普遍存在片面的身体健康观,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别在幼儿健康教育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由于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很缺乏,并且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因此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看成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加以有效关注。我现结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谈谈认识与体会。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健康是指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综合状态,并且应把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作为健康的主要要素。但是很多幼儿园对健康的认识依然只停留在生物医学的维度上,没有实现向心理医学维度的转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身体保健轻心理辅导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最主要原因是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对幼儿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认识不科学,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很多幼儿教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看成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并没有加以有效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除了很少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和情绪方面的书籍外,还没有见到一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在我国数量不多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很少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在全国幼儿师范学校中,没有一套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材。尽管我国幼儿教育教学纲要明确提出我们要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教育和辅导,但内容分散、繁琐,很多体现在其他教学之中。同时这些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还有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纳入日常幼儿教育之中,没有引起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这就导致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能借鉴与其相关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和经验,并且融合还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他们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并且很多高校开始加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理论和幼儿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更少建立长期调研基地。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只停留在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表象认识,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因此,很多时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一种经验总结,很难使其得到更深的发展和提高。

四、幼儿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本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然而,在传统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不能有效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直接导致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匮乏。与此同时,如何处理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儿科学教学的关系,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中的不科学性

1.违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比如:有些孩子出现攻击,这应该属于品行障碍,对于孩子们的这种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采取正面手段,树立学习榜样,或及时隔离,降低刺激。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只采用指责或体罚的方法加以矫正。研究表明,孩子们在受到老师指责和体罚后,可产生更强的叛逆倾向,更会强化幼儿的攻击。因此,指责和体罚的方法违背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不科学的。

2.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一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果没有注意和家长的有效配合,那么幼儿园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如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孩子们进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目的在于让他们学会和他人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中,幼儿园忽略了和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长对子女采取溺爱与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所学的和家庭教导发生冲突,以致幼儿园教育教学未能收到实效。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在一些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很常见的。造成孩子们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认知发展水平不高,在思维、记忆和判断等方面与事实不一致时造成说谎。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做错了事,怕受到老师、家长的过分指责而说谎。因此,我们对孩子们说谎的现象应全面分析,区别处理。如由于认知水平不高所致,就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怕受到过分指责所致,就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和成人的说谎有很大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

篇(7)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中医课程;优越性;影响;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93-02

自1969年创立以来,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各学科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中应用广泛且反馈良好的新兴教育模式。国内各大医学院校在积极引进PBL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开始分析其教学思想的先进所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更好的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回归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而达到牢固记忆的作用。对比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PBL教学在培养终生学习方法、提高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增进师生之间学习交流等多方面优越性显著。

中医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这些课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尝试PBL教学的同时,应该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认真分析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将PBL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

1 PBL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BL教学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至今已被全球1700余所医学院所采用[2],可见其很适合医学教育,这是由医学理论离不开临床的特质所决定的。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病例,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病例作出诊断,并拟定治疗方案,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各自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纠正或改善,最后由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但并非结论性的发言,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就是经典的PBL教学模式。

相较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有诸多优越性。首先,学生由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去探索学习,培养了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暴露并得到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可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做准备。

2 对中医课程教学的影响

中医课程之间环环相扣,因此学习过程必须循序渐进。PBL教学需要考虑到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立合适的问题或案例以提高教学效果。

2.1 中医基础理论

作为中医所有课程中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理论学科,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学习中医的“敲门砖”。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中医理念,这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纯理论的学科在初学时通常让学生觉得费解,课堂听讲也易感觉枯燥,PBL教学以问题或案例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实际化,通过互动式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使中医基础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因而,PBL教学在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时应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心和热情为出发点,尽可能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并适当降低难度。

2.2 中医诊断学

望闻问切的基本功底、类似病症的鉴别诊断是评判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中医诊断学作为培养学生辨别病症的基础学科,是亟须和临床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即使常规的课堂教学,也常常会融入一些临床案例分析,因而PBL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十分适用。PBL教学将诊室搬到了课堂,学生们像医生会诊时一样对病情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经过讨论得出公认的诊断结果,这种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临床好奇心,易激发学医热情,对培养他们成熟稳重的从医心态大有帮助。因而PBL教学的案例难度可由简到难,在提高学生信心的同时又使他们认清自身辨证方法的不足之处。

2.3 中药学和方剂学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剂学则是讲述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理论的学科,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二者均需花大量时间对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和背诵。PBL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将中药和方剂的内容定位到具体的病案当中,将本需死记硬背的知识灵活的展现出来,增加趣味又方便记忆,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不致坠入思维定势的误区,从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未来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时,学生的中医思维已基本形成,因而在PBL教学过程中,可在课本知识基本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临床常用的课外拓展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

2.4 针灸学和推拿学

针灸学和推拿学都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探讨运用针灸和推拿方法防治疾病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对于临床操作手法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引进PBL教学模式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操作演示也是十分可行的。学生在学习针灸学和推拿学时,常常不易和中医基础理论联系起来,这是由于课堂教学过于偏重经络腧穴学说而忽略了和中医理论之间关系的缘故。PBL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将经络腧穴知识具体到临床实际当中,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中医的思维思考针灸和推拿原理,将针灸腧穴学说与中医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结合起来,有利于理解经络腧穴理论中的脏腑表里关系、穴位的远治作用等内容,使中医学体系更加紧密。

2.5 中医内科学及其他专业课程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运用理、法、方、药处理内科病症的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及其衍生出的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专业课程,都与临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PBL教学正是将临床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用武之地。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在经过病例分析、交流答疑、系统总结这一系列过程后,对以前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快速回顾,这就使以问题为着眼点展开的PBL教学更为有效。

3 在中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PBL教学模式在诸多医学院校的中医课程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如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李慧老师[3],考虑到PBL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思维方法和理论知识,因而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后期的病机、治则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的周晔等[4]对学生提出的“中药学”问题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再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归纳成若干问题,交由全班同学交流探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河南中医学院卫向龙等[5]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尝试了PBL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了不同难度不同偏重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韩捷老师[6]在“中医内科学”教学时也应用了PBL教学法,通过对比传统教学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出PBL教学自主性、灵活性、实用性等诸多优点。

4 展望

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改革正越来越多的为中医院校所接受,它所带来的变革和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存在如课堂过分自由、学习略显盲目等问题,所以要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合理选择应用PBL教学,以求对传统教学模式起到协助、补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云儒. 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49.

[2] Fincham AG,Shuler CF. The changing face of dental education:the impact of PBL[J].J Dent Educ,2001,65(6):406-421.

[3] 李慧.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451-452.

[4] 周晔,段宏泉,张攻,等. PBL教学法在中药学基础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 药学教育,2011,4(27):43-45.

[5] 卫向龙,李娴,王付. PBL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光明中医,2012,2(27):407-408.

[6] 韩捷. P BL教学法及其评价体系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1,16:58-59.

作者简介:

顾展丞(1990-)男,汉族,江苏省海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