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教育现状

医学教育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09:50: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教育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学教育现状

篇(1)

1.1医患关系的定义

狭义的层面认为,医患关系中的医方就是直接接触患者并对其询问、诊断和治疗的医生,而患方就是与医生对应的,正处于患病状态、求医和接受治疗的社会人群。但从广义的层面上看,医患关系中的“医方”还包括整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如国家针对不同人群建立的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医疗药品、器械流通制度、新药审批制度等)、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卫生局、药监局、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等)等更加宏观层面上的内容。“患方”则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患者本人[1-2],还包括在患者的就诊治疗过程中一路陪伴、付出关心和提供帮助的患者家属、亲朋好友、同事、所在单位等一系列社会关系。

1.2医患关系与社会背景

医患关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我国当前的医患关系是社会转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医患关系的演变是沿着医改市场化主线进行的,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但医疗卫生现状并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供求不平衡,医患关系紧张。而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因两种体制的并存,也暴露出各种问题,一方面通过医院的半市场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半市场化、以及药品和器械产业的完全市场化,形成了医院运行机制的两种逻辑:不仅有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下的救死扶伤、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第一行动准则,同时还具有市场体制下医院应对市场竞争和追求利润的利益考量;另一方面这种半市场化也重塑了医患关系,形成了医患关系的物化、异化,医患信任弱化以及医患关系紧张化的趋势[3-4]。医改的不成功导致医患矛盾突显。

1.3患者医疗素质、媒体引导等

医患的矛盾可能是由医生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患者造成的,这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要盲目地片面地去指责医生。患者的医疗素质也需提高,患方对医方产生强烈的不满,并采取请媒体报道、聚众围堵医院、拉横幅、设灵堂、逼医院领导及当事医生下跪、索要高额赔偿金、对当事医生实施人身伤害、伤医杀医等等过激手段扰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媒体通过对我国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不合理的现象、不规范的操作手段、黑幕等进行揭发,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力量。一旦这种监督方向确实可信,就会在舆论上形成强大的压力,促使当事的医疗机构和人员反省诊疗行为和管理漏洞,从而改进管理和服务;但是我们发现部分媒体为引起关注,出现调查不细致、措辞不严谨、态度不公正的报道,甚至热衷于炒作医院黑幕、医疗纠纷等负面新闻,使医生的形象大打折扣,严重误导了民众对医患问题的认知,促使了医患双方信任危机的产生以及营造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氛围。

2医学教育

篇(2)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团体深度访谈、试卷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现有学历、现有职称、工作年限、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农村常见病的处理和院前急救知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内容和项目、全科医学教育的需求调查、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形式、影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原因和阻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因素等。被调查者当场填写问卷,当场回收,统计有效回收率,并对调查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被调查的乡村医生共356人,其中男181人(50.84%)、女175人(49.16%),平均工龄18.86年,平均年龄40.56岁。本科27人(7.58%),大专147人(41.29%),中专139人(39.04%),其他(高中或初中)43人(12.08%)。有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201人(56.46%),无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155人(43.54%)。中级职称37人(10.39%),初级职称136人(38.20%),无职称183人(51.40%)。

2.2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要性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乡村医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参加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接受全科医学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结果显示在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须性上,认为学历培训、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常见急病的处理和院前急救知识、临床用药、专题讲座、职业院护很必要的比例较高,认为各项很有必要的为61.52%~91.01%,仅有0~19.10%认为全科医学教育没有必要。

2.3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需求调查由调查结果可见,乡村医生中赞成短期培训学习占73.88%(263人),半脱产学习者占12.92%(46人),赞成脱产学习和业余自学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0.84%(3人)和12.36%(44人)。赞成在高等医学院校学习者占69.38%(247人),在市级以上医院学习者占30.62%(109人)。2.4影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原因356人中有217人不同程度存在妨碍因素,139人无妨碍因素,在存在妨碍因素的人中,结果显示无时间和精力及缺乏规范化要求(26人,11.98%)、缺乏适宜全科医学教育形式(86人,39.63%)和医务繁忙(63人,29.03%)是阻碍乡村医生参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

3讨论

篇(3)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医生不仅要了解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而且要了解疾病的主体-患者,更要了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医学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为医学学科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1]。人们日益增加的人文关怀的需求与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对患者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也使我国医患矛盾越加突出,甚至出现一些极端事件。因此,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使其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1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理性意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2]。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2我国目前临床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师的人文素质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分析大体原因如下。

2.1历史的原因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使得疾病的治愈效果大幅提高,这促使医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医生对医学技术和疾病本身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对疾病的主体——人的关注。导致医学院校缺乏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了医生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目前医患纠纷增多的原因之一。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人文课程,但选修课比重在增加,课程设置向“小课程”方向发展,各校课程设置标准不一、结构不一、学时多少不一、课程门类不一,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4]。时间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安排在医学院校的低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未接触到临床实践,缺乏对病患的理解,无法很好的理解医学人文素质核心,更不可能将所学的人文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人文素质精神在临床中的作用体验不深。

2.3师资力量不足

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是医学院校的教师和临床医生,任天波、张焜等[5]的研究发现临床医师医学人文素质薄弱,缺乏医者仁心的人文理念、哲学辨证思维、综合医学人文素养、心理沟通艺术、法律意识等。因此,在临床医师教授临床知识时不能很好的对医学生灌以医学人文教育,不足以引起学生注意。

3如何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

(1)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医疗团队的人文素质水平。目前,针对我国医疗事故高发的现状及我国医学院校及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缺失情况,国家应该设立严格的医疗法规,不仅对提高临床医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可,还有利于对医学生的培养,从本质上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2)调整对医学生的培养计划,合理设置文理课程、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使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与临床执业过程中。当前,教育界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医学院校也在探索医学教育的可行之路。针对临床上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应该着眼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既要有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医学史及医学法律等的基本课程,并渗透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课程要求上,不能只作为考查课程,还应增加课时,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要求。而在教学方法上,应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各种教学改革中,将对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启发和思考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甚至可以让学生以患者的身份走入临床,深刻体验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遭受的种种不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文关怀精神引起医学生的重视,使他们在学习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并形成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2)重构临床医师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培训教师。任天波、张焜等[5]指出建立临床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基地,重视临床医师的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对医师的上岗应该提出一些新要求,把“双证制”(医师资格证和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合格证)作为医疗机构行业就业的必备要求,将是提升医学人文素质的一个把关口。对医师进行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是提高医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从业以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时刻不断的提醒临床医师的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提升,有利于强化医师医学人文执业的理念。提高临床医师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缓解社会矛盾。只有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训老师才能确实有效的提升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4展望

随着以人为本的医疗模式的建立,随着医疗改革地不断深化,以及医学教育改革地推动,医学教育全面发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的必经之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有利于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事实证明只有“仁心”才有“仁术”。

参考文献

[1]马存根.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8(6):31-33.

[2]王瑛.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沈湘平.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9-121.

[4]崔明辰,刘国良,王福青,等.42所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中医教育,2014,33(5):67-69.

[5]任天波,张焜.临床医师医学人文认知缺失与教育重构[J].医学与哲学,2016(37):76-78.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中职医学;优化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最早发起于德国,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将操作技能融于职业教学的过程中。工作过程导向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将工作过程教育直接引入课程教学目标,因此是目前最能提高学生工作认识的教学新方法。

一、工作过程导向下中职医学教育现状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职业过程教育教学在学校课程教育过程中的引入和应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职业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为职业生产性活动服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模式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工作程序的教育。任何一个工作都包含一定的工作程序、内容、方式、方法,因此,在工作过程导向下教育活动更加符合职业设定的需求。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工作过程导向法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尤其是我国的中职医学教育,还是普遍地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对中职类医学理论知识的教育。一些学校虽然引入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但是还是注重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对医学实践的要求比较少,缺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计划性与目的性。

面对我国的中职医学教育现状,我们需要运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改善中职医学的职业教育现状,充分利用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建立专业的学科体系。

二、中职医学教育现状的反思和优化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中职医学教育普遍重知识理论轻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课程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职业医学教育的内容条目化、项目化;教学模式局限化。

1.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普遍要求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也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兴起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职医学教育还不是很重视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是实习的一部分,在课程教学中还比较偏重视对医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

2.职业医学教育的内容条目化

在我国目前的职业医学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医学职业技能的理论知识上,将医学几大方面的体系明确划分开来,通过抽象的理论教育来完成职业教育的目标及任务。因此,中职医学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条目化明显。

3.教学模式局限化

我国目前的职业医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多教学主要是依照书本中的医学体系进行,不能很好地贴近我国的医学职业实践。

三、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下中职医学教育的优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优化中职医学教育,不断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通过改善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中职学生的能力。由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按照工作的过程及顺序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减少基础医学课时总数,提高对基础医学新知识的教学。

同时,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知识灌输型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大医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教学内容能够与工作实践结合。重视综合基础实验及训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医学护理教育。重视实验实训教学,真正从实践出发,以工作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的教育更能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加中职医学院的实践医学教学课时数,让医学实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课时比例达到1∶2,让学生能够从实践医学课堂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同时,不断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删除以往重复且陈旧的医学验证实践课程,让位给实践探索项目,增强中职医学课程的探索性、综合性及实践性。真正从工作过程的导向出发,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突出学生的实践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以及我国中职医学教育现状的反思,我们要改变医院教育中不合理的部分,更好地将操作技能融于职业教学的过程中。工作过程导向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将工作过程教育直接引入课程教学目标,是一种提高学生工作认识的教学新方法。我们要改善教学的模式,突出实践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践探索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工作过程出发,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 成绩 问题 解决措施

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起步晚,且发展过程中起点较低,纵观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也走了许多弯路。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高等儿科医学教育也迎来了很多机遇,但是也面临很多挑战。儿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将主要介绍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的现状,总结归纳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现综述如下。

一、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儿科系已经有40年的历史,也从建国初期的4所院校发展到75所,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师资团队和体系,为培养我国儿科医生,贯彻计划生育国策作出了很多贡献。尽管我国儿科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适应。近年来,为了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临床上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更高。他们要求看好医生,解决住院难,看病难的呼声也在日益增高 。社会上对儿科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儿科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儿科医学教育规模发展与现有办学条件不符。再加上儿科医生任务重,风险大,却经济效益低,极大地影响儿科医生的积极性,造成儿科学专业生源减少。

此外,许多大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劲头下降,爱伤观点淡化,也对年青医学生产生负反应。近年发现儿科系学生缺乏较扎实的成人内、外、妇科基本知识。现行的课程设置对培养面向基层具有全科特点的医生来讲,知识面比较狭窄,与世界医学教育接轨,局限性较大。

当前儿科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儿科医学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办学的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卫生改革,也为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二、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认识不到位

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为专门的办学机构,从总体上来说,其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是先进的,它们能够认识到儿科医学教育在高校中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高等院校对儿科医学教育认识不足。它们依然仅把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普通高等教育作为办学职能的全部,而看不到儿科医学教育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学校很懂领导和教师对高等院校儿科教育发展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把本科、研究生教育抓好就行而以儿科教育为主的各种非学历教育搞不好则无碍大事,即使不搞也无所谓。

2.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管理不到位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以及地区条件的限制等,我国儿科医学教育发展还不平衡。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儿科医学教育,但儿科医学教育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或者没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管理过程中甚至出现混乱情况。此外,学校儿科教育体制不完善,发展过程中职责不明,从而导致儿科教育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模式,更谈不上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并出现管理上的脱节,甚至出现部分院校滥设点、滥招生等现象 。

3.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投入不到位

目前,儿科医学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虽然有一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但客观方面的因素我们也必须正视。经费欠缺,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高校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各级卫生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没有很好地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多渠道解决儿科医学教育的资金投入问题。政府没有切实承担起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增加对儿科医学教育的引导性投入;单位没有发挥儿科医学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没有把儿科医学教育作为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投

入上向儿科医学教育倾斜;社会各界筹集儿科医学教育资金、投资儿科医学教育的数量很少,没有建立健全儿科医学教育资金筹集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4.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课程设置不到位

儿科医学教育相关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滞后于其他医学类专业。 教学组织的各环节都不同程度的还留有传统学科体系的印记,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框架较多的沿袭本科课程体系,学科体系较浓,以岗位需要为原则设置工作项目化的课程框架尚未构建,高职高专的自身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的主干不够明确,这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够清晰有直接关系。缺乏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许多课程借用医学类的本科教材或只是本科的压缩版,体现卫生高职高专的特色教材较少,尤其是缺乏系统、实用的实验实训教材,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岗位需要,缺乏职业特色。

三、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的策略

1.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全面推进儿科医学教育。尤其是我国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儿科医学教育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此外,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与时俱进,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儿科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 。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儿科医学教育的认识。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儿科医学教育委员会、有关高等院校、有关学术团体等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他们宣传一些儿科医学教育相关知识,使它们充分认识到儿科医学教育是一门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学科,让他们认识到儿科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

2.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要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要完善的规章制度,要不断地推进儿科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需要有一整套健全的儿科医学教育规章制度。(1)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校自己的儿科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对儿科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考核评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都做出明确的规定。(2)强化对儿科教育的科学管理 。

3.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高等学校要想发展儿科医学教育,就要在政策导向上大力倾斜,在硬件建设上舍得投入,在教育经费上给予保障,保证儿科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1)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学校应该多渠道解决儿科医学教育的资金投入问题。(2)积极争取各级卫生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对儿科医学教育的引导性投入。(3)在当前条件下,学校是自身进行儿科医学教育的经费来源的主渠道,要把儿科医学教育作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投入上向儿科医学教育倾斜,并将儿科医学教育经费列入预算,保证专款专用。

4.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中优化专业设置,创新教材建设

优化专业设置,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动态适应市场需求,为专业建设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专业建设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儿科医学教发展能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动态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同时创新教材建设,针对儿科医学教育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编写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实用性教材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以岗位调研为基础,整合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序化教材内容,以行业专家为主体或吸纳行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工作。注意教材的整体设计,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积极引进新的儿科医学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注重教材体系的整体化,同时突出儿科医学教育特点,进而编写高质量的儿科医学教育教材。

四、结束语

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高等儿科医学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其教学目标、对象、内容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合理、有序、有效地让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高等医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最终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爱萍.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及其推广的相关问题和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6-7.

[2]王宗海,向焱彬,冯爱娟.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分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不足[J].医学教育,2008,(12):1188-1189.

[3]周琦,张蔚,陈娇,等.妇产科教学中CPPT模式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45-46.

[4]刘忠,康玉唐,罗汝珍.重振人文精神 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健康之路[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6(17):2700-2705.

篇(6)

【关键词】导师制;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块设计;实践

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连续性、全员性和终身性的基本医学教育制度,是医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补充专业知识、拓宽领域视野的重要渠道,是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1]。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其业务水平是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脉。根据国家继续教育信息化行动战略的部署,分析我院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的问题与不足,深度剖析原因,以需求和任务为导向,以导师制为基础,初步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框架并组织实施,不断推动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1我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缺乏正确导向,思想认识不足

根据目前国家对医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学分要求,多数医务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动机是为获取继续教育学分,忽略了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是更新专业知识、获得新技能和提升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2-3]。在国家政策性的刚性要求下,缺乏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正确导向,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有待加强。

1.2临床业务繁忙,工学矛盾突出

由于临床工作的紧迫性及高压态势,医务人员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在医院集中组织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习时,部分员工无法做到脱岗学习或因临床工作突发状况被迫终止学习,严重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3缺乏系统培训,内容形式单一

缺乏科学系统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培训方案,部分培训项目之间内容重复,针对性不强,脱离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打击学员学习的积极性[4];传统的授课培训形式、培训方法与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未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

1.4缺乏效果评估,监管力度不够

各临床科室举办的理论讲座、技能培训等流于形式,活动开展不规范、考核不严谨。培训结束后,培训内容、培训学时、培训考核成绩等信息记录不全,缺乏有效的全过程监管机制[5]。培训结果不易评价、考核记录不够详实,无法获取数据进行原因分析,不易实施效果评价,无法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6]。

2导师制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型的构建

2.1以需求为导向,设计管理平台模块

以本院数字图书馆平台为建设基础进行拓展延伸,借鉴文献经验、历经专家讨论、听取技术公司建议,经院周会上集中讨论,初步拟定以导师制为基础的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块(试运行)。管理平台分三个模块:导师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和培训课程管理。医院为每位职工设定个人账户,采取电脑端和手机客户端通用的灵活方式登录管理系统,瓦解工学矛盾与时空壁垒。

2.2以任务为导向,界定管理平台角色

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任务为导向,界定了医院教育科、导师、职工三个角色。教育科管理部门负责平台日常导师申报、培训项目与课程的审批。对导师履职情况和培训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过程管理,对年度实施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进行医院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导师通过平台,可以网上申报培训项目及培训课程。培训项目按层级分为院级、部门级、科室级,按性质分为资质类、权限类、业务类。导师根据培训内容选择相应分类,填写培训项目的详细信息并进行申报,由教育科审核通过后在培训周期内完成培训。职工通过平台,一是可以结合自身专业需求选择正在进行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报名,通过参与培训、学习、考核和申请学分的过程,成为导师制的学生参与继续教育活动;二是满足副高以上职称的职工可申报导师资格,成为导师制的导师。

3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过程管理

3.1培训项目的导师制管理

导师身份确认后结合学科专业,由导师掌控医院或科室层级的培训项目进程,起到“以点带面”,传帮带的作用。在平台导师通过疑难病例讨论交流、技能操作多媒体视频资料上传等多渠道方式增强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8];在教学活动中,导师根据职工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职工业务水平,了解本专业前沿理论和技能发展的新方向

3.2培训内容的小班制管理

师生按1:10比例组合,实行“小班制”管理。即每名导师最多带10名“学生”。职工根据个人业务需求自由选择导师进行报名,超过10名职工报名的培训项目系统将自动终止其导师招生资格。“小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师生间充分地讨论和交流,师生协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培训课程的弹性化管理

导师的培训项目一个周期内只允许申请一个,但每一个培训项目下可申请多次培训课程,培训次数不能少于12次。职工报名成功后,线下可根据培训课程公布的时间、地点灵活地参与同一培训专题下不同的培训课程,确保每个培训专题深入培训,而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使职工真正学以致用。

3.4培训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培训项目及课程全部实行线上申报、审批,简化工作流程。培训过程中,各导师申请的培训课程会自动生成动态二维码,职工通过二维码签到、在线电子考试、电子评价等形式参与课程,教育科监督各导师培训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培训结束后,教育科通过平台导出全院所有导师和职工的培训数据,包括导师开展的课程、完成学时、考试成绩及评估结果、培训职工名单等信息进行分析反馈[9-10]。

3.5培训结果的质控化管理

培训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平台即时通报完成情况。导师掌握本科室的培训进程和培训质量。对培训学时不足、培训项目未及时完成、培训课程未按时开展、培训质量差的科室扣除本项绩效考核分值,同时每季度进行网上通报,以督促各科室达到继续教育完成率和覆盖率的指标。对考核不合格的职工认定学时无效,需重新选择导师的培训课程进行学习,直到成绩合格为止。医院定期组织专家综合评价导师培训项目,颁发继续教育学分。对满30学时以上的导师培训项目,专家从职工的思维理念、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工作提升、管理能力、考核成绩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赋分,确定评价等次,按照一般、合格、优秀等次分别给予导师和学员登记学时学分。颁发学分对激发导师的教学热情、推进继续医学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职工参与度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1-12]。

4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4.1集约培训资源,实现过程管理

集约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资源,实现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优化继续教育活动流程,导师申报、项目申报、课程批准、课程开展和培训效果评估有序进行;在过程管理中,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考核成绩等信息全程记录;在效果评估中,考核结果、数据汇总、继教完成率、覆盖率等一键导出。通过优化流程、过程管理、效果评估的信息化管理,对平台数据进行分析管控,从而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13-15]。

4.2破解时空壁垒,缓解工学矛盾

导师在平台定期公布培训课程,包含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并提前上传课件和考题,对于因故不能按时参加培训的职工可通过平台上传的培训课件自主学习,达到规定学习时间考题会自动弹出进行考核。职工通过平台在线学习,学习时间相对灵活,缓解了工学矛盾,破解了时空壁垒,固定场所学习变成了移动场所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4.3培训分层管理,信息有效整合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启用,将院级、部门级、科室级举办的培训项目、课程、学员名单、学习效果等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平台中详细记录个人、科室、医院三个层面继续医学教育的轨迹,避免出现混乱的管理状态。平台的启用对员工培训制度的完善、医院职工培训信息的档案管理工作都起到助推作用。

4.4平台试运行阶段存在的问题

平台在试运行过程中尚不稳定,尚需业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职工总是出现“绑定用户信息错误”、无法登陆,登陆后课件无法查阅、无法在线答题等问题,延误培训进程;平台的运行框架和逻辑使用顺序尚需优化。综上所述,目前我本院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已在医院管理中初显成效,丰富了我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手段、优化了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流程、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参与度。医院未来将结合医院工作需要,持续改进管理平台,不断优化使用模块,提升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推动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雄.现代教育技术与继续医学教育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5):1-3.

[2]张春玲,王旖旎,吕竞,等.探析如何有效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8):97.

[3]王勇军,陈明雄,夏琼琼,等.浅析基层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3):4-6.

[4]王谊雯,季学磊,朱峰岭,等.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情况及新模式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22):3571-3572.

[5]杨,高明月,梁陶媛,等.三甲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6):754-756.

[6]王雄.现代教育技术与继续医学教育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5):1-3.

[7]孙文民.“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43):186-187.

[8]王金月,于婷婷,卢菲,等.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19,15(14):116-118.

[9]傅晓明.医院图书馆服务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3-5.

[10]梁艳.网络时代综合性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基本现状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2018,(12):79-81.

[11]贾璟轶,王慧卿,张聪,等.继续医学教育电子学分管理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24):3849-3851.

[12]邢冉,王亚军,马新明.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2016,20(8):63-64.

[13]金春荣,王磊.在三级综合医院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体会[J].医学教育管理,2016,2(2):446-448.

篇(7)

关键词:康复医学;现状;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较之国外,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远远不足,为了尽快适应社会,推动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康复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康复医学的概念

康复医学是医学学科的一个新分支,主要涉及利用物理因子的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研究使伤病残患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等得到全面康复,帮助他们恢复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到社会当中。

2.康复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疾病的结构发生了改变,逐渐变化为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为主体的情况。据统计,2013年我国残疾人约有8500万,而60岁及以上人口为1亿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因此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和陧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3.我国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例如,部分医院对神经科的患者不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导致不可逆的损伤,致使后期康复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国现有的康复工作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专业化水平不足。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依然存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资金投入和办学规模、教学基地和办学规模等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加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加快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老师数量不足,所以许多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是从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调过来的。他们中间有一部分可能只是经过一个短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者进修,缺乏对康复医学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所以必须加速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另外,也需要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一些优质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

2.增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调查表明,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康复人才不足干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以及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少之又少。因此,应该加紧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定点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或康复治疗师;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还应该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开设康复医学课程,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增强康复意识,为工作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

康复治疗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好医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只有深入临床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康复医师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才能够体会到患者的康复需求。首先要获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配合训练,其次要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的选择和风俗习惯,最后在临床康复教学实践中应该有目的地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