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09:50: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18

党的十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广大农村既是生态涵养区域,也是污染产生区域。近年来临沂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以蒙阴县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典型,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临沂市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2014年7月国家六部委正式批准将我市纳入全国首批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我市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压力将会更大。

1 临沂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成绩

截止14年底为止,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9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社区)835个。

1.1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临沂坚持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

1.2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助推资源节约利用。

1.2.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动态平衡。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高耕地保护水平,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2009~2013年,全市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0.83万hm2,腾地0.367万hm2。

1.2.2 水资源节约利用

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制,水资源节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1.2.3 节能降耗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省农业厅帮扶实施的农村沼气池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2年发展户用沼气43.9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423处,全市沼气用户总数和产气量保持全省第一。

1.3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1.3.1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强化“点源治理、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流生态”四级递进的流域治污模式,全市8个国家级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率全部优于国家要求,9条省控河流提前实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

1.3.2 修复培育林生态

持续不断开展荒山荒滩绿化、水系绿化、道路绿化、环城绿化4大造林工程。到2012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46.53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约1/6,森林覆盖率达到32.5%。

1.3.3 创新垃圾处理模式

目前累计建设村居垃圾清运点4.1万处,配备垃圾清运车2063台,保洁员3.2万人,垃圾处理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脏、乱、差、丑”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1.4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集中推进了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到2012年新建农村住房36.4万户,改造危房7.5万户,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56个、在建565个,新建社区均实现了 “五化”和“三上”。

1.5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美在农家”、“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文明素质大幅提升,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2 临沂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 生态文明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各级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到位,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片面政绩观、发展观仍在一些人的思想中作祟,少数企业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太强,对超标排放、私设暗管偷排污染物、不履行排污申报等的法定职责认识不足。

2.2 经济基础差

临沂是革命老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总量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大问题。2013年,临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389元,虽然增长率达到了13.6%,但在全省的排名还是靠后。

2.3 资源环境压力大

2.3.1 面源污染严重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非常大,必然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压力,污染环境。

2.3.2农村环境依然脏、乱、差

农村老房多、旧房多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一些村中空闲地得不到开发利用,既造成了村庄破乱不堪的景象,又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3 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3.1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1.1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在宣传手段与形式上,构建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多重覆盖的立体宣传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科普宣传教育。围绕不同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定期举办生态文明专题班,编制生态文明教材,利用社区各类设施,积极向居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大家共同关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3.1.2 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要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让老百姓看到实惠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习惯。

3.1.3 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

3.2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3.2.1 健全领导干部环保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要考虑各县区发展水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建立更加合理的同一指标和不同指标赋分差异化考核新机制。比如对地处山东绿心的蒙阴县、平邑县、沂水县、沂南县、费县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幅度提高林生态、水生态、土地生态和生态经济中的第一、第三产业指标权重,降低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发展指标权重;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分区县编制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表,以全面记录当期自然和各经济主体对生态资产的占用、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为基础,逐步形成动态自然资源质量测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3.2.2 探索建立市场化产权交易机制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准确核定每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科学合理分配总量指标,实时监控好排放水平,为排污权交易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并且将排污权交易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开展碳盘查,查清全市年碳排放底子,探索碳排放交易的碳测量方法、标准、评估,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适时开展碳中和交易;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探索水权交易制度。

3.2.3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机制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生态科技的研发、孵化、推广应用基地;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如核能、风能、生物能(沼气)、太阳能等;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一些实用的节能技术,如屋顶铺草皮,四壁利用太阳能发电和供给热水,排水管用陶瓷替代塑胶,引雨水冲洗厕所等;完善环保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3.2.4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

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众、民间组织、社团组织积极参作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社会实践。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注意通过扩大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3.3 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3.3.1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三化”建设

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营销品牌化”三化建设,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品种。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片”区域化发展原则,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规模效益;集中政府、企业、协会各方力量促提升。

3.3.2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临沂市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要以油料、蔬菜等产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废物综合利用为抓手,持续实施农业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工程,促进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目前可以探索发展种养气肥四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秸秆全元素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等,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

3.3.3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推进土地节约利用和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数量,保质量;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强林生态建设和保护。

3.4 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3.4.1 全面加快村庄“五化”建设

硬化方面,要稳步推进村庄主次街道硬化,并向小巷延伸。净化方面,村民柴草尽量集中堆放,及时清理公共场所“五堆”,逐步完善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绿化方面,突出乡土特色,让主街道绿树成荫,村里村外空闲地成片绿化,房前房后栽花种树。亮化方面,村庄主次街道等公共场所安装路灯,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美化方面,抓好五化达标彰显村庄美,抓好美在农家活动推动庭院美,抓好乡村文明行动实现和谐美。

篇(2)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04-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矛盾的重要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合理途径。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但从实践效果来看新农村建设存在速度过慢、建设质量低、面子工程多等问题,大多地区新农村建设处于摸索阶段。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宣传效果不佳

首先是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把握不准,建设目标不明确,政策掌握不透;其次是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强;其三是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体意识未体现,从而导致上头热、下头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其四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过高,对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2. 劳动力转移滞后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及农民工转移培训,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依然是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六十多岁,小至十五六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3. 基础设施不完善

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县、乡(镇)两级财力有限,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没有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级更是没有积累,大多数村均为“空壳村”,每出一分钱都必须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来决定,导致满脑子想法却不能付诸实施。

二、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 开展多元化宣传工作

利用电视、宣传单、墙报、标语等宣传媒体加强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重要意义和工作方法。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用示范村作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才是主体,农民群众只有积极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建设自己的家园,才能过上幸福、小康的日子。

2.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坚持以发展促增收,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生产条件,提高农村经济活动和生产效率,达到增收的目的。二是加大土地流转,鼓励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将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产业化经营,根据本地特色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增收的活力。四是转移劳动力,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组织好劳动力输出工作。五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设施功能,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引进适合本地自然资源的“三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围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要着力培育农村种养加协会组织,增强带动、辐射能力,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收更多的农户加入协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 加强村容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规划区内通过自力更生拆旧建新、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途径,开展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不断优化净化居住环境。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成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群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注重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共同致富。

4. 完善培训体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建设文明农村,还有利于废除陈旧的风俗,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通过阳光工程培训、科技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生产技能水平。除了定期培训外,还要利用村级广播、多媒体、村级书屋、宣传栏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宣扬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将技能培训与农民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其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农业的发展。

5. 落实好领导联系示范村、部门帮扶示范村制度

将领导联系示范村、部门帮扶示范村纳入各级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要求部门每季度至少深系(帮扶)点上调研、指导、落实工作一次。

6. 公共服务建设

农村地广人稀,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成本高、平均效益低,公共服务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硬件基础,必须坚持将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人物,建立完备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选择合理的空间点,安排好各个空间开发时序,将公共服务供给叠加进去,产生累积效应,最终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都取得了成效,且存在一些问题,有关部门要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根据本地特色开展新农村建设,争取早日实现20字方针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德忠.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2012(11):18-22.

篇(3)

关键词: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统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87-2

0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农村发展,就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再到社会各界,共同的目标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历来对农村问题高度关注,对新农村建设问题投入充分的精力。为及时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特别是进一步了解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期盼,我们黑龙江大学课题组对省内14488个村屯新农村相关情况组织细致的统计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了深刻分析。

1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现状

黑龙江省多年一直坚持确保农业生产不滑坡,农民增收不放缓,新农村建设不松懈,坚持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坚持把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加大“三农”资金投放,工作重心向“三农”集中,其他要素向“三农”整合。

近几年黑龙江省全面推进农业发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持续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对农业重视程度逐年加大,去年全年省级投入“三农”专项资金93.4亿元。农机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成果不断扩大农民持续增收,生活水平日渐提高,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新农村建设试点也深入推进,重点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集中解决了4000个村屯,20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乡村居民最低生活保证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100元,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4.4%,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全覆盖,均超过原定目标。,县乡两级文化体系也基本形成。在国家“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政策的引领下,农民乘惠民政策的顺风车,积极购置家庭必须品和农业生产工具,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基层财政保障逐步完善,逐年提高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标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得农村人口受教育情况明显好转,大幅度提高。在经济上,全省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

通过我省近几年的综合发展,可以看出,我省新农村建设初步取得并高于预期效果,随着发展与改革的深入,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优势项目和突出问题也逐渐显现,为了进一步科学有效的考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我将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省新农村的基本情况作适当的分析。

2 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

这里根据黑龙江省省情和全国新农村评价经验,将二十字方针引申为包括农业人均产值,人均耕地面积等各23个具体指标,从而有助于具体问题的量化与分析:

2.1 多元回归分析

对于收集的23个具体指标,我们通过做相关分析发现,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接近于1,说明个指标间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做回归分析会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使结果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为消除多重共线性,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23个具体指标综合成了四个主成分,这四个主成分已经能够代表总的的98.97%。将这四个主成分记为P1,P2,P3,P4。现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综合指标P1,P2,P3,P4作为解释变量(见表1),做多元回归,建立模型Y=a+b1P1+b2P2+b3P3+b4P4。

得出回归模型,人均纯收入

(var2)= 94.0957+1.4776p1+0.0045p2+1.0995p3+2.1428p4;

由于模型中p2不显著,去除变量重新拟合得到(图1):

(var2)=99.4539+1.4778p1+1.0989p3+2.1419p4。

图1

将08-09年数据回带到原模型中,可以得到如下结果(表2):

由于我省从04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将08,09年的数据带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分析,发现两年的实际值均大于预测值,这说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好于预期,效果显著。

2.2 聚类分析

下面选取新农村指标中较有代表性的数据20项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住房价值、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覆盖20字方针的指标)与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做聚类分析,根据结果上PSF、PST2和RSQ值及CCC值的综合分析看,我国新农村建设情况大体可以分成四组:

(一)北京,浙江,上海,天津,江苏。

(二)辽宁,山东,福建,广东,河北,内蒙古,湖南,吉林,黑龙江。

(三)江西,湖北,山西,安徽,四川,河南,海南,重庆。

(四)广西,宁夏,新疆,贵州,甘肃,云南,陕西,青海,。

这也基本符合我国国情。

从分组上看,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与临近省吉林辽宁有很大的相似性。

3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特征分析

3.1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

农业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产业,虽然具有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方面的优势,但重化工业及资源型产业将越来越受到资源枯竭的约束,而农业资源的优势会日益显示出来,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农村发展水平有较多相似性。加之近年来国家对黑龙江省的支农政策和工作力度逐步加大,黑龙江作为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得到国家较多的政策支持。此外,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造重点企业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这些是黑龙江省独有的优势条件。

3.2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不足

3.2.1 资金缺口大,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缺少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期投入机制,资金支持难以持续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瓶颈。农村金融问题也亟待解决。虽然目前黑龙江有多家面向农村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调节,商业银行大多转向大中城镇,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农村金融渠道日益干涸,严重阻碍了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

3.2.2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技术人才急需加强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但从收集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黑吉辽三省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人才相当匮乏。一些面向农村推广的实用农业技术不被农民接受,这说明农民文化认知不够,没有技术,使本来受制约的农村建设进行的更加缓慢。

3.2.3产业结构单一,文教卫生有待提高 黑龙江省农业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比重偏大。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都不够发达,显示出弄错产业结构的单一。这种单一的结构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进而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农村的一些地区,精神面貌还比较落后,缺乏文明、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这种落后的面貌是我们建设新农村必须改造的。

3.3 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3.1 完善金融体系,发展多种金融形势 积极履行政府财政职能,建立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同时完善相关农业类银行的职能,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发展农村金融业务。以多种金融业务形式为后盾,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逐渐形成各种金融机构体制健全、功能完善、责任清晰、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新农村金融体系。

3.3.2 加强农村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降低辍学率。同时也要遵循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人才和专门人才双管齐下的战略方针,只有素质提高了,思想观念才会跟着发生改变,以优异的待遇,吸引外来技术型人才,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也必将会受到明显的成效。

3.3.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产业。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高质优效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发展规模经营,实现机械农业。使黑龙江省的农业尽早实现现代化,从而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4 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事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要重视文化体育生活,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生活,培养本土的文化活动带头人,为农村做福利。普及乡村卫生知识,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争取全省的全面覆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普及科学常识和法律常识,除封建迷信,使农村拥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倡导农民以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4 结论

农村比较效益下降,经济就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就快不了;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起来,就扛不住风浪的袭击,发展方式传统、粗放,就必然被淘汰出局;体制机制固化,非公有制经济薄弱,整个经济就缺乏活力;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社会就难以稳定。这几年黑龙江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加大投入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在积极解决着不断涌现出的问题,可以说,在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上,黑龙江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先天不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在今后的探索中,黑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定会更上一层台阶!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资金资助项目。

篇(4)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电网改造;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116-02

现在社会建设提倡“以人为本”,不管是生活设施还是生活服务,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设置。因此,在新时代下建设新农村,就不仅只是从经济方面、生产方面带动其发展。使居民用电越来越便捷,合理收取居民用电费用,科学地使用电力资源这些措施,都是从观念上、技术上、服务上努力响应国家惠民政策。通过电网设置与改造,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让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1 新农村电网设置的必要性

新时代下的新农村与传统农村对比有以下几个特点:新的居住环境,新的技术环境,新的分工环境与新的体制环境。而电网建设对于以上4点都有推动作用。

首先,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古时候,人们没有电,往往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到了民国时期,电器也是一件奢侈品,并不为贫苦大众所有;现在,虽然电器得到了普及,但很多家庭在用电过程中,仍存在电路不稳导致电器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而设置电网,合理分配用电,使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用电区间,避免了以往一家使用电压较大的电器,而使邻近房屋都停电的状况[1]。

而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由于居民少,农村房屋都离得比较远,特别是遇到丘陵山区地带,供电资源往往不平衡。而电网设置,对这种地区的用电条件也起到改善作用。

其次,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农村电网作为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智能电网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和检测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还有包含电力自愈的优点,允许不同形式的发电系统一起运作,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从新的分工环境和新的体制环境来看。电网设置,不仅仅便利了居民家庭用电,对于农村商业用电、智能灌溉、智能养殖以及其他生产用电都带来了便利。解决了一些大型企业的后顾之忧。而且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农村服务,提高电网运营水平,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分配原则,也都随着电网运营应用而生了。

2 电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2.1 配电线路及总体布局不合理

电网,即电力网络,也是网络的一种。而线路就是构成网络的重要部分。配电线路不合理,不仅会使一些地方供电不足,还很容易受到地形因素和天气状况的限制,导致电路故障,用电不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形复杂的地区,线路设计员不能因地制宜,使电站在一定距离时可以保持联络。这将对后期电路维护工作造成困难,并使一些地区在电站停用检修时,不能及时供电。

2.2 设备过于陈旧

电网配电设备主要是由架空线路、电缆、杆塔、配电变压器、隔离开关、无功补偿器及一些附属设施等组成的[2]。其中一些设备由于使用时间长,长年累月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大风、雷电的破坏。据了解,一些地区在迎风度夏期间,由于负荷超载所引起的供电设备故障高达800多起,占总故障数的三分之一。而且设备老化问题,也会带来很大安全隐患,事故发生率也随着供电量的增加而增加。

由于设施陈旧,一些上报数据也不够准确,不能客观的反应当地用电情况,及各设备间的配合度。使检修小组,不能准确判断故障出处,分析故障原因,或是提前预测一些设备的使用程度,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3]。

2.3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随着电网的升级,会配合一些新的管理制度。但是检修工作不全面,数据上报不准,对于恶劣天气没有有效防御措施,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管理制度还不够全面。这些都阻碍了通过电网改造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帮助。

3 电网改造问题的应对方法

3.1 配电网规划建设

第一,站点规划。站点规划主要是依据导线截面确定,线路合理分配,配电变压器的有效安排,开关站规模化定,统计供电范围、强弱合理配电。在进行站点规划的过程中,应先调查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用电情况、天气状况、农村发展状况、工业用电量等,建设方案要与当地地理条件条件相适应。注意各分区之间的联系情况,特别是农村变相邻两个电站之间,应设置联络线,保证在变电站检修时,不影响附近居民日常用电[4]。

第二,结构规划。根据当地负荷发展程度,供电点分布情况,安排结构,满足当地供电需求。平衡电网结构,电量供应及负荷增长的关系。如针对过重载区和低压台区,改造时应多设电台平衡载荷,缩短低压供电半径,提高供电能力,使电力可以稳定安全的传输。在一些设备的选择上,应长远考虑,使该设施使用潜能大。在电网升级后,稍作改造,仍可继续使用。同时应根据规划情况,预测事故发生点,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三,加强前期准备工作。在电网改造之前,应对之前电网做一次全面检查,统计设备损坏率,线路老化程度,线路负载率,及自然影响,淘汰落后设备。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故障原因,并建立电力模型。观察模型运转情况,模拟一些事故发生状况,并找出解决办法。再次实验,检验是否有成效,并加以改进。等模型运转所存在风险降至最低时,再正式改造[5]。

3.2 更新设备与技术

在电网改造过程中,有效解决设备老化问题,应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先进技术又分为先进操作技术和先进检测技术。有些工人缺乏专业知识,在操作设备时往往凭工作经验直接进行操作,这种做法不但会降低设备工作效率,还可能在工作过程中损害设备,应对上岗工人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而检测技术则能帮助检查设备老化程度及设备工作效率,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还应在改造前全面统计数据并建立电力模型,来预测事故发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环境外。在电网改造完成后应组成专业检修小组,定期对野外设备做出检查,并根据统计数据规定更换条件,如线路负载率高于60%时,更换导线截面。

4 结论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用电都是一个需要合理安排、合理规划的问题。从路边的一列列电线,到郊区的一个个电站,怎样合理利用电力资源,安排电站布置,选择有效线路及相关设施的检修措施都是电网改造中的重点内容。可通过合理改造电站,更新设备,改善管理制度,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使农民生活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电力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邹海峰.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5,47:212-213.

[3]高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应用[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3.

篇(5)

本文对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武术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武术在农村开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受经济、时间以及师资等因素影响,武术在当地开展并不普遍。因此建议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民群众对武术运动的认识,促使农村群众更好地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关键词】 新农村;武术运动;开展现状;建议

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新农村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新农村体育正在蓬勃发展。基于这样的形势,武术运动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新农村人口中推行,以活跃农村的业余生活。本文拟探讨武术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的现状,更好的发挥武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以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居民从事武术活动为对象。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相关调查问卷, 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的多个村庄共发放问卷300份,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回收问卷285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为92%。

二、结果与分析

1、农民群众对武术的认知态度

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农民群众对武术的认知态度是武术能否在农村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所有被调查的村民中,有25.3%的群众不了解武术,而对武术有一般了解的有43.2%,可见当地农民群众对武术的认知度并不高。其中,对武术了解和有一般性了解的人群均表现出对武术开展持支持的态度。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农村如宋官屯镇、杏园村的群众对于开展武术运动的热情较高;而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堤岭村、林庄村的农民群众的热情较低,经济基础决定了人们对于大力开展武术活动的认知程度。

2、农民群众习练武术的观念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的群众习练武术的目的多样化,主要倾向于健身娱乐功能。通过调查了解到,过去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农村村民习武,侧重于武术的技击功能。但是,伴随着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生活消费观念也逐渐转变。在所调查的村庄里,有25.2%的群众认为,人们在从事武术运动时,看重的已不仅是其技击功能,而更加注重武术的强身健体、消遣娱乐等功能。

3、农民群众习练武术的场地情况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习练武术的场所便利,具有较好条件。武术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对场地的要求较低,俗话说“拳打卧牛之地”,这也是武术在新农村开展的有利因素之一。根据对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体育设施情况的了解,体育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休闲区,这是群众活动的主要场所。而目前练习武术者也以休闲区最多,其次是在居住所前后空地。

4、农民群众习练武术的形式及时间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中的居民由于受其固有生活习惯的影响,一般将锻炼的时间安排在早上(占67.4%),这符合农村人们的生活规律;也有在傍晚或晚上进行练习的。他们练习的时间具有较大随意性,主要安排在农闲时,故武术练习的延续性不强。这主要是农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束缚在农业或工作上,空闲时间少,没有更多精力参加健身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新农村的农民习练武术的习惯远不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打牌、打麻将等活动在农村比较普遍。

由于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农民群众居住分散,作息时间有所差异,而且由体育相关部门牵头举办的武术活动很少。此外,武术活动在农村的开展,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学习的途径主要是跟随民间习武者或当地部分中小学教师学习。所以,武术的练习主要以零散、自由为主。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中,尽管有的村设立了专门负责体育文化活动的文体服务中心,但是这些负责机构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和履行工作职责,只是零散的组织些类似扭秧歌的活动,从而影响了武术在新农村的良好开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目前,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农民对武术运动认知度不高,而在练习武术的人群中,其目的多样化,主要以健身娱乐为主。尽管适合开展武术活动和练习武术的场所条件较好,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练习形式呈现零散、随意性。与此同时,受经济条件和工作等因素的影响,练习武术主要集中于农闲时,缺乏延续性。

2、建议

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开展武术运动具有提高农民身体素质、重塑生活价值观、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对武术健身功能的宣传力度,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发挥其职能作用,经常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武术比赛和武术活动,以活动促发展,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了解并参与武术运动。

【参考文献】

[1] 王君.关于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12-14.

[2] 余水清,何兵雄.湖北群众武术的认知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3] 李富刚,贾亮. 对农村居民开展武术活动重要性的探索.搏击·武术科学,2004(1).

[4] 侯广斌,侯安宁.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9).

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城乡经济 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各项措施,对我国城乡经济公正问题进行思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市场协调发展,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地坚持统筹规划、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将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城乡市场中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化分工不发达。由于人口众多、幅员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巨大,同时由于经济发展长期相对落后、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城市与农村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市场体系已逐渐完善,并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城市发展较快,吸纳资源的能力较强,城乡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目前,相对城市发达的市场分工来说,农村市场主要以集贸市场为主,市场化分工很低。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农村居民饮用水大部分为自备水源,实现集中供水的地区仅限于部分小城镇的镇区。同时,道路、医疗卫生、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城乡差别都很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公积金、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最低工资和低保等福利,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农民基本还在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圈中循环或盲目地单枪匹马地闯市场,缺乏规模经营优势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之差牺牲农业来补偿工业,对农业征收高额税,积累大量资本以支持工业城市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投资非常有限,农业技术进展缓慢,农民收入下降,生活水平不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我国农村发展起点低,边远地区有滞后问题

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支持,往往在遇到自然灾害或者病虫害时,产量和质量也跟着受损。在边远地区农村中,受到重视的只有可以用于非农开发建设的土地,土地的生态值受到忽视,农村社区和人口的发展受到忽视,边远地区缺乏人气,难以使其发展成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边远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矛盾中,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达不到合理规模、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使其经济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效率增速得不到提高。科技水平低与现代农业对科技需求旺盛的矛盾制约边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边远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局限在一个较低水平,严重影响了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统筹城乡发展存在城乡差距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的产业分工泾渭分明,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这就人为地割断了农村内部产业间的联系,也割断了城乡间各种产业的自然联系。并且,当时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牺牲农业,补偿工业,积累大量资本以支持工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投资非常有限。这些造成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很低,农民收入下降,生活水平长时间无法得到改善。而对城市,政府利用计划体制的力量以财政、金融、价格、福利等种种方式进行投资,加快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一)解决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问题

让农民收入增加,实际购买力提高,这是培育、发展农村市场的关键,也是城乡市场与农村市场协调发展的核心。要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人口的市民化,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从根本上突破买方市场下的需求约束。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作用,并在提高农村城市化、农业人口非农化水平上下功夫,使庞大的农业人口实现历史性的转移和市民化。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种新型的商贸业主体,实现农村商贸流通业主体的产权创新与组织创新,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二)解决边远地区的滞后问题

加强国家政策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为边远地区农村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财政倾斜力度,为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中央各部委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边远农村地区的一对一帮扶力度。建立健全贫困农民救济制度以及农村养老金制度,逐步建设良好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积极开展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强农、兴村、富民,同时对中国边远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非凡。只有认真分析当前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积极应对,才能够逐步改善中国边远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局面。

(三)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城乡差距问题

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是城乡统筹的重点,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加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为群众提供便利、优美的居住环境。要统筹城乡生力布局,形成城乡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向规模农产适度集中,发展规模农业。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生产、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生产、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措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对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追赶,逐步缩小和消除城乡发展差距。

三、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蓬勃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农民生活水平落后。在这种形势下,抓住重点,找准路子,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对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城乡经济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以此推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美荣,高吉喜.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J].中国发展, 2009(04).

篇(7)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

农业档案是指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按归档制度集中统一管理起来的文件材料的总称。它包括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图纸、图表、照片、影片、录像带、录音带,计算机软件、实物、标本等形式存放的种子档案、作物栽培档案、植物保护档案、林业档案、畜牧档案、水产档案、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区划档案等。农业档案是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活动的结晶,能为农业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及导向作用,做好农业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夯实新农村建设

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幸福感、在农村建设中树文明、构造文明和谐的民风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核心。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大力改善,这要求农村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农业档案的相关资料,了解地区的人文环境、土地资源等情况,以便掌握整体的资源、资产情况,进而根据所提供资料,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为开展后期的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思想指导。

(二)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业档案的管理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其对农村的资源存有状况、资源分配状况等都有明确的记载,因而在例如承包土地等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上,农业档案的管理有助于减少农户之间的纠纷,并能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气氛。同时,农业档案中对现有资源状况作出了很明确的记载,因而,可以帮助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村内资源,保持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农村。

由此可知,农业档案的管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后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势在必行。

(三)加强档案管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科技相比上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整体素质上升,产生了对生活越来越高的要求,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因而对于办事的效率要求提高。传统生活中,农民不识字,缺乏文化,因而缺乏对相关农业知识、本地区的农业状况、基本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的专业了解,而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现代农民都是有文化、有修养、有素质的人群,逐渐产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进一步了解的自发需求。农业档案管理的加强,能为农民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农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同时,农业档案实施管理之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将信息传递到本区的档案馆,促使本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整合,便利了全区的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对全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党群干部以及普通百姓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提高档案化的意识

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对农业档案管理的意义、重要性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档案有所了解和认识。同时开展《档案法》的学习教育,提高群众、干部对档案的法制意识,并征求相关人员的全力支持,落实档案的保管、安全、人员等问题,积极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二)规范农业档案管理

由于农业所涉及的范围广,因而农业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去分散性,因而,需要对这些零散分布的信息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办事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档案上的信息量不断增多,因而需要对档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档案资源进行处理,保证资源能够得到及时传递和方便地查阅,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随着信息量的逐年增加,农业档案逐渐复杂化,为使得档案工作有序进行,有效为农业发展服务,要求农业档案的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对工作高度重视,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广大老百姓谋福利;其次还要具备相当的农业知识及管理工作经验,并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拓展自己对农业知识的了解,积累扎实的知识和常识,能在出现紧急状况时利用所学知识做出适当的处理,避免恶性状况出现。

三、加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业档案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是经长期实践的农学科研活动中得出的经验结晶,是整个农业阶段性生产的历史记载,能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地指挥及管理,农业档案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反映农业的发展动态及规律,对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指导农业活动的正常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近年来,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在国家的规划大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农业档案是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加强农业方案管理,合理利用档案资源,为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四、总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加强档案管理,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档案部门应当积极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并完善农业档案管理体系,并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产品带来的益处,为农民提供全面、准确的农业知识、资源状况等,并提供最新、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以及相关技术信息等,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及利用现有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以生产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整体风貌的不断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节节看涨的最终目标,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发展。

农业档案的有效管理能为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并能有效引导农业生产活动,其一方面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夯实新农村建设,同时还能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档案部门应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力度,从设备、员工以及整体重视态度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从农民需求、当地环境及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外部因素的导向作用,积极构建农民最需要、资源最节约、优势最明显、市场需求最大的信息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最大化利用比较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巩文红,仇惯生.农业科技档案与现代农业[J].农业科技管理,2008(03).

[2]车丽英.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J].管理科学,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