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09:50: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篇(1)

    1-采用“探本溯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2-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3-优化习题和试题,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数学 改革

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多年了,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各个学校也在做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由于我国考试制度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导致很多学校并不能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因此,也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那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是一个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一、素质教育简述

要想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初中数学改革,就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的深刻含义以及其目标。

当前,由于各个方面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导致出现了很多中版本的素质教育概念,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所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就不尽相同。那么,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对素质教育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具备成功的人格的一种教育。也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正是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既要提高教学效果,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所以,各个学校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掀起了一场课程改革的浪潮,也催生了新课程标准,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初中数学改革的标准。

二、初中数学改革策略

要进行有效的初中数学改革,我们应该从教师的教学方式着手,从老师的教学方式中,把科学的学习方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快乐学习。

1.紧密联系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情境教学

素质教育提出之前,整个课堂的中心都是教师,学生只在被动的听。这种乏味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表面上看他们在认真听课,其实,思想上已经溜号了,这也导致了学生对很多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出现了空白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也会给学生一种误解,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记住基本的概念、公式、解题方法,然后再题海里对这些知识进行反复的巩固。这就导致了学生探索问题能力的丧失。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利用有趣的生活常识、故事、图表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平行线一课内容的时候,学生在理解平行线定义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他们看看窗外的电线,电线是分火线和地线的,如果这两条线相交叉的话,就会发生短路的现象,导致停电,因此,这了两条线必须是平行的,永远都没有交点的,那么这就导出了平行线的定义“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什么事平行线,还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分析,加深了对平行线的印象。同时,在此还应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题目,“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两条线是平行线?”。这样就进一步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通过这种方式的改革,能够让学生能力得以提升,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去探究问题,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复习难度。

2.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设计教学方案

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要放轻自己在课堂当中的地位,不要再把自己作为课堂的核心,要明确课堂的核心应该是学生,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而不是像以前的教案,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

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其思想特征、学习情况等,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实施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要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无处不在,他们要用他们的探究精神去发现,要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探究。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情境进行相应的控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情境,把数学知识分层次,分难度的分布在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发现、去探索、去分析、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思维不够发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重塑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都处在领导者的位置上,不容学生有所质疑,而学生只是一味的服从。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想进行改革,首先就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要让教师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我们进行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也要让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对他们以后发展是异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在培养有知识没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之于社会是一种负担。要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素质教育宣传可课程改革宣传,让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其次,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己主动的去学习,获得的知识印象才深,学习的效果才好。不要像以前一样围着教师转,而要配合教师自我探索问题,总结经验,获得知识。

总结:

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有很多种方式,其探索的路程还很长,这里,只提出了几点简单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师入手,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设计教学方案;紧密联系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情境教学;重塑师生关系等,才能够有效的进行数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靖刚.初中数学教育素质教育和数学改革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

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教育 反思

1.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21世纪所需的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多样的,但这些人才必须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共性要求。显然,在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教育把求真、求善、求美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传授教人求真的高深专业知识之中,又教人如何做人,辨物明志,标新立异,陶冶情操,求善求美,熏陶出一种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和专业气质(刘永琴,2001)。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充分说明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视。

2.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即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使其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热爱自然、社会、人类、历史,道德高尚、意志坚强的人。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对当代大学生都同等重要,科技素质是一种求真的品质,它解决的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其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是“是”或“非”的一种事实判断;而人文素质追求的是一种善的品质,它主要解决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想要告诉人们的则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对”或“错”的价值判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对于科技人才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以及社会活动中的洞察能力和人际交往中的宽容精神,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加强人文教育,则是促使学生从科学理性高度超越困扰,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达到这种发展境界的必需方式和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不论他学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工作,都应当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相应的文化素养,并且与此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明确的社会责任感。

3.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一词,最先出自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用于非专业英语教材名称的“College English”,是指为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课,原称公共英语。1986年11月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之后,公共英语也被相应地改称为大学英语。后来“大学英语”渐渐地被人们认为是与“专业英语”相对应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大学英语与中小学英语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大学英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是针对非外语专业本科生而进行的以对话、交流、理解与合作为基础,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的师生之间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这种特殊交往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网络与非网络第二课堂教学为延伸,体现师生之间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相遇和文化对接。通过这种交往活动,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观念,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基于跨文化理解力、沟通力和批判力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就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而言,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等,其目标是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教学大纲规定了要求掌握的4200个单词和进一步要求掌握的单词。为了检验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英语单词、语法等掌握的程度,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还设计和举办了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与四、六级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口语、英语人文性等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参与意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熏陶更是无从谈起。此外,从教育者角度看,施教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高过关率”、“高就业率”;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通过四、六考试以获取好工作的敲门砖。由此,大学英语教学成了大学生改变自身处境、提升个人价值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也就只注重学生实用生存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无视学生人格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养成的价值观的追求。显然,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4.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之契合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要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换言之,基于培养人文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旨在使大学生获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两者都提到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体现了人文精神,有它特殊的教育教养作用。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因此,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涉及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制度、文学、艺术、音乐及生活方式的学习,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学习。通过它,不仅能学会语言本身,而且能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冶我们的人文精神,提升人生的境界。

5.结语

总之,应把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努力把教育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们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外语教学有助于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朱小菱,2000),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还必须通过教学的手段来关照他们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过程应当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全面的工作能力,从而成为他们生命的扩展、丰富和提升过程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永琴.人文素质教育观是一种深刻的人才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6-138.

[4]罗会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7(5):72.

[5]唐冬梅.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11):78-81.

[6]杨连生.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9-52.

[7]张家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

篇(4)

全国2012年1月自考《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

A.以直觉思维为主

B.以形象思维为主

C.以抽象思维为主

D.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2.作为科学的数学,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学生智能

B.使儿童学懂、学会、学活

C.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D.完全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3.1902年公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规定初等小学堂的修业年限为( )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4.我国数学课本调整各册分量,编成《五年制小学数学》和《六年制小学数学》始于( )

A.1978年 B.1980年

C.1985年 D.1992年

5.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 )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B.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C.机械的接受学习 D.机械的发现学习

6.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主要矛盾是( )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B.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C.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与学生思维单一性的矛盾

D.数学的抽象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7.奥苏伯尔开创了运用认知观点直接研究个人在实际教育环境中的有意义的( )

A.动作学习活动 B.言语学习活动

C.认知学习活动 D.知识学习活动

8.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是( )

A.知识 B.技能

C.能力 D.动作

9.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 )

A.弄清问题 B.寻求解法

C.进行解题 D.回顾评价

1O.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杜威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11.闭路电视最早在教育系统中运用始于( )

A.20世纪6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12.探究研讨课的基本结构是( )

A.明确教学任务—探究—研讨一得出结论一阅读课本一巩固练习

B.探究—研讨一结论一巩固

C.探究—假设一论证一结论

D.探究—假设—研讨—验证假设

13.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反复出现的、持续的错误及其原因的考评是( )

A.预示性考评 B.总结性考评

C.诊断性考评 D.形成性考评

14.认识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值就扩大10倍,从而想到,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值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这种思维属于( )

A.类比 B.联想

C.归纳 D.实验

15.“分数的分子缩小3倍,分母也缩小3倍,分数值不变”这一判断属于( )

A.复合判断 B.简单判断

C.单称判断 D.否定判断

16.把思维对象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要素,并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思维方法是( )

A.分析 B.综合

C.推理 D.归纳

17.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 )

A.独立性教育 B.创造性教育

C.主体性教育 D.赏识教育

18.长方形与矩形二者的关系属于( )

A.并列关系 B.对立关系

C.包含关系 D.同一关系

19.要求学生略知图形的两个简单性质,这种教学要求属于( )

A.直观认识 B.初步认识

C.认识 D.掌握

20.人的思维力属于人的( )

A.生理素质 B.心理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思想道德素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的数学思维能力有( )

A.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B.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

C.初步的直觉思维能力 D.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E.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22.国外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有( )

A.模型方法 B.坐标方法

C.向量方法 D.变换思想

E.分类讨论方法

23.学了6加几、7加几后,学生便能推知9加几、8加几的进位加法规律,这种迁移属于(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E.垂直迁移

2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A.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B.已有知识的概化程度

C.已有知识的可辨性和稳定性 D.学生的智力水平

E.心理定势

25.数学操作技能的定向阶段主要是了解动作的( )

A.难度 B.要领

C.目标 D.基本步骤

E.动作程序

26.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包括( )

A.呈现问题情境 B.明确解题目标

C.明确已知条件 D.填补空隙过程

E.解答后检验

27.教学中正确贯彻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

A.严谨性要有层次,适可而止 B.可接受性要难易适度

C.必须保证可接受性 D.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E.必须保证严谨性

28.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 )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对象 D.教师使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E.教学艺术

29.综合课往往适用于低年级的原因有( )

A.教学内容简单 B.综合课课型变化较多

C.教学方法简单 D.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E.不太重视考试

30.根据教学任务的多少,可将课堂教学类型分为( )

A.综合课 B.单一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E.探究课

31.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有( )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过程 D.教学方法

E.教师素质

32.数学表象的基本类型有( )

A.视觉表象 B.听觉表象

C.运动表象 D.图形表象

E.图式表象

33.数学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主要有(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直觉

E.灵感

34.下列因素中能够引起外在动机的有( )

A.成绩 B.荣誉

C.奖励 D.赞许

E.爱好

35.应用题具有的特点是( )

A.直观性 B.实践性

C.综合性 D.开放性

E.逻辑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语言直观

37.有意义学习

38.学习意志

39.数学学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数学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

41.影响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42.简述凯洛夫的课堂教学结构。

43.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几何求积?

4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传授数学知识与培养数学能力相结合?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教学;策略;经验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

都说“态度决定高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督促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重视,提升学习的效率,而不良的学习态度则会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就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使他们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特别是在生物学习中,由于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知识容量相对较大,这就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重视科目的学习,才能够实现学习的有效进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较大,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趣味横生的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善于运用课外知识的延伸与补充,丰富课堂的知识结构,给学生展示一个多姿多彩的生物科目,美化生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提升他们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在当前阶段,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其自身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所以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提升学习的效率。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人类遗传病》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一些自己知道的遗传病名称,同时提出问题:根据你学习的知识,你认为遗传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加深他们的学习感知,之后再联系课本进行解答,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的有效积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步骤与思考方法。

三、再次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生物是一项理科科目,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也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综合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好每个契机,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实验项目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除了要注意这些内容之外,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我们认识到哪些内容?你对于实验还有什么新的创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予以鼓励与表扬,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四、最后要培养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往往单纯的引导学生进行背诵,造成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相对较弱。而在新时期,又有一些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不应该采取考试的形式。在笔者看来,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进而实现他们生物综合技能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等卫生学校;化学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着以人的生命、发展、自我实现为本三层含义。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观念,传授利于学生发展、自我实现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

1.1 科学教育的需要。[1]科学教育是传授科学、技术及人文理论教育,作为科学教育分支的化学教育就应该落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渗透的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精神、态度、道德、伦理,纠正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偏向。

1.2 贯彻有关规章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010~2020)》,《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等有关规章中都不同程度的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实质就是要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1.3 医学教育的需要。[2]我国的医学教育需要培养出德高、学博、医精、能力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德高,要求医学工作者具有高尚的品德,对人类健康又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博,不仅要求医学工作者知识渊博,还要求他们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能力强,要求医学工作者具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身心健康,要求医学工作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4 卫校学生的需要。[3]许多初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卫校学生大多数是这些初中生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和行为习惯相对不规范的学生,这类学生人文精神更加缺乏。教育市场和就业市场竞争惨烈,各中职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上,而且人文课程存在不系统、特色不足、形式单调等问题,以致忽视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1.5 卫校教学的需要。[4]化学对卫校学生来说比较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因此化学课的氛围比较紧张,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既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调节课堂气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教育效果也较好。

2 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2.1 教学导入人文化.教学导入人文化就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众多的导入方法中可采用诗词导入法。我国诗词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不乏有可利于化学教学的资源。例如讲授《乙醇》这一节就用“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葡萄美酒夜光杯”等诗词导入,还可以在讲授碱土金属的盐的时候用于谦的《石灰吟》导入。[5]现有的诗词中可利于化学教学的是有限的,还可以创作化学诗词导入。[6]利用这种方法的作用有:(1)引用诗词,学生知道我国灿烂的诗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通过赏析诗词,让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体会诗的意境美,受到美育教育,培养审美情趣,养成审美习惯,形成审美能力;(3)通过创作化学诗词,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个性。

2.2 教学艺术人文化。教学艺术就是用艺术的表现方法用于教学中。艺术最终目的是为了表现美,教学艺术人文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艺术的表现方法传授知识以加强学生美育教育。据艺术表现的方法可以从形象美、节律美、陌生美、异质美、情感美等进行美育教育。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适当的处理使得难与易、形象与抽象、重点与非重点交替进行,富有变化;教学形式、方法交替使用,相互配合;教学语言上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抑扬顿挫等形成起伏、强弱、轻重舒缓。使教学过程犹如音乐的旋律,时而悠扬,时而被涛澎湃。这样既符合学生生理节律,又符合学生的心理感受,体现出节律美。[7]

2.3 教学内容人文化。教学内容人文化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熟悉的事理结合,利于接受知识,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教学内容往往可以突出它的美:(1)和谐有序的简单美。例如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就是简单的平衡原理。(2)平衡的对称美。C2H2、C2H4、C6H5等物质的结构对称,原子、物质电子式的书写遵循对称原则等就体现了这一点。(3)对立统一的动态美。如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沉淀与溶解等,两者对立,但又相互依存。这些美丽的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受到美得熏陶。[8]

2.4 教学难点人文化。教学难点人文化就是当教学遇到难点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既让学生易于理解,降低难度,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例如讲授苯的结构时在给出苯的凯库勒式后,学生直观的看到凯库勒式内有碳碳双键,而碳碳双键是烯烃的官能团,苯就应该有烯烃的化学性质:苯遇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应褪色。然后安排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看到的现象是均不褪色。通过实验得出苯环里没有碳碳双键,从而得出苯环正确的结构。通过创设这样的探索情境,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采用了假设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9]

2.5 教学气氛人文化.教学气氛人文化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造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气氛,在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时候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新的教学理念往往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该法的成功实施,建立起了良好的课堂气氛:(1)民主、自由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调动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克服害怕提问的心理,修正、完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起学习兴趣。(2)合作气氛。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完成这项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协作关系。通过这些氛围的建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4]

2.6 教学关系人文化.教学关系人文化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关系是指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以实施绿色教育,注重人文教育等渗透和谐教学内容,采用和谐的教学方式能培养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协助精神,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精神。[10]

2.7 教学情境人文化.教学情境人文化是指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内容通俗易懂、课堂轻松,提高教学效果的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例如化学平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讲授温度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创设一人热天吃冰糕冬天喝热水的生活情境。热天气温升高,人吃冰糕,冰糕在体内熔化吸热防止体温升高,得出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冬天气温降低,人吃热水,热水在体内放出热量防止体温降低,得出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这样处理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学习的学习方法。[11]

2.8 教学实验人文化.教学实验人文化是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验的督促、指导,保证实验成功,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督促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督促学生严格按照要求做实验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中强调废品回收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有些实验耗时较长,但仍然要求学生认真做,培养学生的耐心,提高心理素质。

2.9 教学考评人文化。教学考评人文化是指考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变通处理,既让学生乐于接受考试又培养人文精神。教学中加强学生预习、复习、做笔记的检查并给予记分,促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做事事前准备,事中认真,事后善终的好习惯。考试时,在题型、分值分布上,增加了判断题和选择题的题量和分值,判断题和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较低,创造轻松的考试氛围,提高学生的得分率,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以适应卫生从业资格考试全是选择题的情况。在考试内容上,多考查与其他科目相关的、或在医学和生活中应用有关知识,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豪感。[12]

2.10 教学理念人文化。教学理念人文化是教学过程中,采用人文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民对环境逐渐重视起来,美国化学会提出了“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去消除对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化学期望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产物。例如在讲授化学平衡时练习判断如何使氮气、氢气合成氨气的平衡右移,以节约生产氮肥的成本等以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2.11 教学方法人文化。教学方法人文化是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教学方法人文化常采用快乐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和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寓德育美育于语言教学之中。[13]

3 培养人文精神的原则

3.1 结合原则。[4]化学教学必须严谨,培养人文精神可以灵活多样,所以并不是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设计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找准人文精神培养的切入点,将化学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既提高教学效果,又能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3.2 积累原则.人文教育的素材虽然很多,但是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要遵守结合原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所选择的引入合适的人文教育素材。为了保证有合适的人文教育素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就要注意素材的积累,以便用有所用。

3.3 主次原则。[4]我们一定要认清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只是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主次关系,切记以教学为主,切莫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进行。

3.4 形象原则。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用的图形、音响、典型的事例等素材必须具体、直观、形象,必须为大家所熟悉,这样授课通俗易懂,学生才容易接受,达到既有利教学,又易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双重效果。

人文精神的内容广泛,素材众多,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少,只要我们多积累、多实施、多总结,必将探索出一条化学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好路径,为我们的教学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 吴俊明.化学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J].化学教学,2009,(8):31~34

[2] 黄妹.医学与人文精神[M].海口: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15

[3] 袁惠莉,徐进.对培养医学中职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6):37~38

[4] 瞿川岚.化学教学中育人艺术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5):60~62

[5] 鲍继才.让古典诗词为化学教学服务[J].化学教育,2008,(1):34~36

[6] 李国英.化学诗词——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一种生动载体[J].化学教育,2008,(8):35~37

[7] 梁启胜.艺术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60~62

[8] 覃孔彪,邓守卫.在化学教学中发掘美[J].化学教学,2011,(2):22

[9] 林丽亚.论化学教学中难点的化解策略[J].化学教学,2006,(9):16、17

[10] 张康华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1,(2):33~35

[11] 卞金祥.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篇(7)

关键词:校外教育;学生;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01—03

一、中国校外教育现状分析

每当假期来临之际,许多刚刚走出校门的中小学生又带着诸多无奈走进各种校外辅导班。在中小学校园周边的布告栏中、各类报纸广告版上,都可以看到诸如“数学补习班”、“英语辅导班”、“语文写作班”之类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众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前来问津,精心地盘算着自己的孩子假期怎么样补课才能不至于被落下并且过得充实。假期培训班、辅导班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

(一) 家长过于忙碌

每年寒暑假时,学生在家通常由家长监护,但是家长通常会由于工作或农忙等原因,抽不出足够的时间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导致学生们在假期中的状态往往过于放松,对假期安排没有一个合理且高效的计划。大部分学生除了完成必要的作业以外,养成了不是呆在家里看电视,就是去网吧玩游戏或者聊天等不良生活习惯,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而就目前来说,许多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甚至有些生活小区根本没有建设用于居民锻炼和娱乐活动的基础设施,学生因此缺失了参加户外活动的基本条件。由此,许多学生出现眼睛近视,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生理问题,导致身体健康下降影响学习和发展。

(二)应试教育模式下假期辅导班的普遍开办

应试教育作为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一般以考试分数来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考核,这是不可取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认知方面的发展,更包括了心理、生理、情感等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群体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的优劣自然也不可避免。“差生”作为一个明显讽刺意味的词语,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意味着与大学无缘,也就是以后可能要过上比较艰辛的生活,而事实上我们的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由于教育部门颁布了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在假期中学校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补课活动,所以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能通过参加校外辅导班来提高学习成绩。大部分课外辅导班都是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展开培训,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毫无帮助,依然落入了应试教育的窠臼。

(三)人口基数过大导致

当前,我国人口生育正处于第二高峰期,学龄儿童数量相应也较为庞大,各类学校中班级人数超编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弟在城镇学校中的比例因而大大增加,教育资源匮乏,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等现象也不鲜见。这必然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致使更多的学生需要通过课后补习来弥补。另外,城市中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望子成才”的普遍观念使家长们愿意在教育方面做出高投资。

(四)个别假期辅导班成为部分教师的谋利手段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教育界也出现了极端功利的现象。部分教师在假期为谋私利,大肆开办各类辅导班,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为丰厚的收入,这些教师在假期中比平时教学活动更为积极。出于对补习教育的依赖性,学校教育本身的缺陷进一步推动了假期辅导班的扩张,同时学生家长们就辅导班展开的互相鼓动、攀比和效仿等行为亦是较大的助力。

二、社会对校外教育的意见

有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上,补习教育更多是一种由“市场”调节的商品交换行为。仅仅依靠单纯的指令或禁令无法使其有任何良性改变,但是如果对其不管不问、放任发展,则会对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针对这种现象,部分地区和学校已经做出了相应规定,例如江苏某县明确规定在职教师不准兼职为家庭教师或开办课外辅导班。

还有观点认为:根据校外教育工作实践,以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文化科学素质为宗旨。一是要研究和把握当代未成年人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心理特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服务方针和工作计划,满足他们求知求美求新求乐的文化需求。二是要为未成年人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做好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立足今天、放眼明天、面向未来,把未成年人校外学习、活动的小课堂和现代化建设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他们热爱人民,增强社会责任感,立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学习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三是加强校外教育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拓展。形成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服务网络。

三、校外教育的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非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通过课外活动能使“青少年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他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个条件去讨论全面发展,去讨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课外教育之所以有这样的价值,是因为它不受教学大纲和课程课本的限制,再加上课外教育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多种多样,因而它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一) 校外教育的德育功能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校外教育对其全面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与保护作用。诸如少年宫、文化馆等,能够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趣味活动,例如舞蹈队、小合唱团、航模小组和业余足球队等等,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对不健康或消极的因素的抵抗力,同时给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以极大丰富。

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校外教育是科学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参与活动、展开交流,学生的思想与道德素质才能有好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说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需要一定的道德认识能力,更要有一个具体践行的发展过程。校外教育较好地契合了这个论点,学生在参与校外活动时,可以自身爱好、兴趣和特长进行自由选择,从而使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对社会实际有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接触与了解。

(二) 校外教育的智育功能

校外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增长、视野得到开阔。学生们通过校外教育了解到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进而认识到世界的浩瀚和宇宙的无垠,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要在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智力还能通过开展校外活动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智力的再开发与增强,继而再次成为推进智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校外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推动是显而易见的,走出课堂、融于实际生活,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外活动中能够对多方面能力和技能进行培养或者提高。

(三)校外教育的体育功能

体育活动是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增强学生体能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强,同时也提高了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校外体育活动种类繁多,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仅生动有趣,还能锻炼学生对该运动项目的技能技巧。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就是通过校外活动训练奠定了良好的运动基础。校外体育活动对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和优秀运动员的后备力量也起着推进作用。例如我国著名的世界级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少年时的他经常在哈尔滨市少年宫训练乒乓技巧,进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中国文化对校外教育的影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校外教育作为一个新名词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要想准确把握校外教育的真谛,首先要通过调研,对校外教育兴办的初衷予以明确。作为教育格局创新的尝试,校外教育很好地满足了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我们将教育分为两大部分,即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两者并驾齐驱,共同发展,既可整合为教育整体,又相互独立,互有区别;两者各有特色,泾渭分明。不仅管理方便,且易于操作,从而达到各尽其能且又相得益彰。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构想和模式符合我国的教育国情,并能很好满足未来我国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

要明确提出校外教育理念,向社会传递一种信息。数百年的教育历史已经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在学校学习才是真正地受教育,而对校外环境对孩子的熏陶与教育作用则无端忽视了。提出校外教育理念,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向校外领域,强调校外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在校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不堪承受的压力,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学生都摆脱不开与书本的打交道,“分数万能”几乎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和普通人们心中万年不变的真理,对分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社会病态得不到完全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改革先行者们为解决现状想出了推行校外教育的办法,推行两个长假和双休日制度,为学生参与校外活动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条件。然而,现实情况却打破了这一美好构想,校外条件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却发现没有什么可供参加的活动,也没有更好的去处。所以,兴办校外教育成为形势所趋,它为学生创造校外可靠的乐园式的教育空间,使学生既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人身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校外教育具有较好的功能和效果,校内教育的不足可以通过发展校外教育来弥补。改革先行者针对校内教育的缺陷,寄希望于校外教育并积极发挥其各方面功能,推进教育自我发展与完善。校外教育作为当今时代医治教育痼疾的良方,只有全面推广并深入开展,才能对教育现状有所改善。在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闲置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能够切实地为校外教育做出有力支持,校外教育的兴办与发展,同时也为这些闲置的人才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闲置的物质资源也能得到有效利用而不至浪费。在校外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力争做到人尽其才、为我所用,校外教育就会得到高水平的发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校外空间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态,较为散漫和自由,个别地方极有可能对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而课外辅导班也往往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很难兼顾。家庭教育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有其局限性。不少家长由于文化知识有限,家教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往往放任自流,不能做出有效的约束。因此,要想彻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现状,校外教育的兴办与顺利发展是重要的环节。

课外教育可以弥补中小学教育必修课程门类过多、选修课程过窄、教学内容较难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劳动,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涉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一场重大转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完善。

校外教育要求合理稳妥地对校外资源进行开发,推行高规格、高要求、高起点的素质教育,推进现代教育的自我完善,拓展现代教育功能,以解决现代教育固有的弊端和各种新问题,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实现历史赋予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焦秀杰.论课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3).

[2]柳军.试论课外教育工作的意义及要求[J].石油教育,2000(10).

[3]成力,成云.对“假期辅导班热”的现状分析及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2).

[4]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