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50: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能源科学工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作者简介:韩新月(1982-),女,河南商丘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何志霞(1976-),女,甘肃泾川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D200902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9-03
一、我国高校设立新能源专业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些国家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过,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成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我国新能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总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在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进行,它必将带来新的经济繁荣、新的社会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3]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专业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人才要有宽的知识面、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要求,进而要求高校做好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国外已有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专业,用于培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于2000年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2003年又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依托其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心也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此外,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都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美国的俄勒冈州科技学院于2005年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四年大学本科学位课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开办有关新能源的专业。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2010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江苏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担开设任务,已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招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生。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则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二、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对国内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新能源产业特点及企业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结合本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1.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因此,找准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确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尤为重要。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并结合新能源产业的特点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及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用专业知识及技能、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尽管自2010年以来国内陆续已有许多高校正式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资格。但总体来看,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孙根年有关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给出了系统思考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5]
由图1可以看出,在层次上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课程类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培养这一特定的功能。
3.教学组织与实施
基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结构,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教学组织上前五学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第二、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操作机会。第六、七学期组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核心课程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第八学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特色
1.以厚基础、宽平台、交叉学科为理念,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和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
课程建设时,首先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大学化学”、“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和“半导体物理”课程。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强调物理、化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减少“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和“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时数来弱化机械类课程。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本校本学院学科优势和特点,在热流体理论方面除了开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外,还开设了“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和“新能源利用中的热流体理论与技术”两门专业特色课程。目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强化特色,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2.强调实践教学及新能源工程训练
首先,增加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其次,增加了实习环节的学时数,把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变为第四学期末的一周认知实习和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先认知实习,后生产实习,使实习环节更为科学和合理。再次,还增加了项目设计,把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两周课程设计修订为第六学期末的两周课程设计和第七学期末的两周项目设计。目的是先开展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后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设置更为科学和合理。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增加了新能源工程训练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后,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指导老师在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中,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这个环节是在第七学期前完成,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明确的学分要求保证学业导师制的落实。指导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向学院推荐其保研,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前后的培养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最后,为了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及已有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新能源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新能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在课内及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要求基础上还增加大于等于六个学分的课外实践要求(社会实践、竞技活动)。
3.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
在课程设置时,除开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课程外,还增开了物理、化学方面的课以及“新能源材料”、“现代生物学导论”、“能源与环境”、“新能源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交叉。
4.重视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学校开设了全英文及双语课程,比如全英文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双语的“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质燃烧及混燃技术”课程。其次,借鉴国外新能源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了反映新能源领域前沿的“生命周期评价”课程。此外,还增设“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听取学院安排的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讲座7次以上。专题可以是合作企业、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也可以是本专业教师科研最新进展的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5.以太阳能为主,兼顾生物质能和风能,提供其他种类新能源的广泛选择的专业定位
首先,在太阳能方面,学校设置有“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课;在生物质能方面,开设有“现代生物学导论”和“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而在风能方面,设置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和“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专业课。其次,还提供了广泛的新能源相关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比如“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水力发电与水电站”、“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柴油制备及应用”、“生物质燃烧与混燃技术”、“能源工程管理”、和“能源经济学概论”等课程。
四、结束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非常新的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供参考。笔者相信江苏大学有能力、有信心建设好该专业,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
(1).
[2]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3]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
2010,(8).
学科门类:理学
07
学科门类:理学
0701
数学类
0701
数学类
070103T
数理基础科学
070103S
数理基础科学
0702
物理学类
0702
物理学类
070204T
声学
070203W
声学
0703
化学类
0703
化学类
070303T
化学生物学
070303W
化学生物学
070304T
分子科学与工程
070304W
分子科学与工程
0704
天文学类
0705
天文学类
0705
地理科学类
0707
地理科学类
0706
大气科学类
0709
大气科学类
0707
海洋科学类
0710
海洋科学类
070703T
海洋资源与环境
071005S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070704T
军事海洋学
071004W
军事海洋学
0708
地球物理学类
0708
地球物理学类
0709
地质学类
0706
地质学类
070903T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70704W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070904T
古生物学
070603S
古生物学
0710
生物科学类
0704
生物科学类
0711
心理学类
0715
心理学类
0712
统计学类
0716
统计学类
08
学科门类:工学
08
学科门类:工学
0801
力学类
0711
力学类
0817
工程力学类
0802
机械类
0803
机械类
080209T
机械工艺技术
040313W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
040314W
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
080210T
微机电系统工程
080310S
微机电系统工程
080211T
机电技术教育
040315W
机电技术教育
080212T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040317W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0803
仪器类
0804
仪器仪表类
0804
材料类
0802
材料类
0713
材料科学类
080409T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209W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080208W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080411T
焊接技术与工程
080207W
焊接技术与工程
080412T
功能材料
080215S
功能材料
080213S
生物功能材料
080413T
纳米材料与技术
080216S
纳米材料与技术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805
能源动力类
0805
能源动力类(部分)
080502T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080504W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080507S
风能与动力工程
0806
电气类
0806
电气信息类(部分)
080602T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080645S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080603T
光源与照明
080610W
光源与照明
080604T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080633H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0807
电子信息类
0806
电气信息类(部分)
0712
电子信息科学类
080707T
广播电视工程
080617W
广播电视工程
080708T
水声工程
080644S
水声工程
080709T
电子封装技术
080214S
电子封装技术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080615W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080711T
医学信息工程
080624S
医学信息工程
080712T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080631S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080713T
电波传播与天线
080635S
电波传播与天线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7120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5T
电信工程及管理
080632H
电信工程及管理
080716T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040318W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0808
自动化类
0806
电气信息类(部分)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080602
自动化(部分)
0809
计算机类
0806
电气信息类(部分)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080627S
智能科学与技术
080908T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080903W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080909T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080637H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0810
土木类
0807
土建类(部分)
081005T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080706W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081006T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080724W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0811
水利类
0808
水利类
081104T
水务工程
080709W
水务工程
0812
测绘类
0809
测绘类
081203T
导航工程
080904S
导航工程
081204T
地理国情监测
080905S
地理国情监测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0811
化工与制药类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080210W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081305T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081104S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0814
地质类
0801
地矿类(部分)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080109S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0815
矿业类
0801
地矿类(部分)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080107Y
矿物资源工程
081506T
海洋油气工程
080111S
海洋油气工程
0816
纺织类
0814
轻工纺织食品类(部分)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081412S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081604T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040329W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0817
轻工类
0814
轻工纺织食品类(部分)
0818
交通运输类
0812
交通运输类
081806T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081213S
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
081209W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
080647S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081807T
救助与打捞工程
081211S
救助与打捞工程
081808TK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080636S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0819
海洋工程类
0813
海洋工程类
081902T
海洋工程与技术
081302S
海洋工程与技术
081903T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081303S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0820
航空航天类
0815
航空航天类
082006T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081508S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082007T
飞行器适航技术
081212S
航空器适航技术
0821
兵器类
0816
武器类
0822
核工程类
0805
能源动力类(部分)
0823
农业工程类
0819
农业工程类
0824
林业工程类
0820
林业工程类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0810
环境与安全类(部分)
0714
环境科学类
082505T
环保设备工程
081009S
环保设备工程
082506T
资源环境科学(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71403W
资源环境科学
081105S
资源科学与工程
082507T
水质科学与技术
081003W
水质科学与技术
0826
生物医学工程类
0806
电气信息类(部分)
082602T
假肢矫形工程
080622W
假肢矫形工程
0827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0814
轻工纺织食品类(部分)
082706T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081409W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082707T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040332W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部分)
082708T
烹饪与营养教育
040333W
烹饪与营养教育
0828
建筑类
0807
土建类(部分)
082804T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080707W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0829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0810
环境与安全类(部分)
0830
生物工程类
0818
生物工程类
083002T
生物制药
081107S
生物制药
0831
公安技术类
0821
公安技术类
083103TK
交通管理工程
082104W
交通管理工程
083104TK
安全防范工程
082103W
安全防范工程
083105TK
公安视听技术
082106S
公安视听技术
083106TK
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
082108S
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
083107TK
火灾勘查
030504W
火灾勘查
083108TK
网络安全与执法
082107S
网络安全与执法
083109TK
核生化消防
082105W
核生化消防
09
学科门类:农学
09
学科门类:农学
0901
植物生产类
0901
植物生产类
090107T
茶学
090104
茶学
090108T
烟草
090105W
烟草
090109T
应用生物科学(注:可授农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90108W
应用生物科学
040308W
应用生物教育
090110T
农艺教育
040301W
农艺教育
090111T
园艺教育
040302W
园艺教育
0902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0904
环境生态类
0903
动物生产类
0905
动物生产类
090302T
蚕学
090502
蚕学
090303T
蜂学
090503W
蜂学
0904
动物医学类
0906
动物医学类
090403T
动植物检疫(注:可授农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70406W
动植物检疫
0905
林学类
0903
森林资源类
0906
水产类
0907
水产类
090603T
水族科学与技术
090703S
水族科学与技术
0907
草学类
0902
草业科学类
10
学科门类:医学
10
学科门类:医学
1001
基础医学类
1001
基础医学类
1002
临床医学类
1003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部分)
100202TK
麻醉学
100302*
麻醉学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100303*
医学影像学
100204TK
眼视光医学
100306W
眼视光学(部分)
100205TK
精神医学
100308W
精神医学
100206TK
放射医学
100305W
放射医学
1003
口腔医学类
1004
口腔医学类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1002
预防医学类
100403TK
妇幼保健医学
100203S
妇幼保健医学
100404TK
卫生监督
100206S
卫生监督
100405TK
全球健康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205S
全球健康学
1005
中医学类
1005
中医学类(部分)
1006
中西医结合类
1005
中医学类(部分)
1007
药学类
1008
药学类(部分)
100703TK
临床药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08S
临床药学
100704T
药事管理(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10S
药事管理
100705T
药物分析(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12S
药物分析
100706T
药物化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13S
药物化学
100707T
海洋药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09S
海洋药学
1008
中药学类
1008
药学类(部分)
100803T
藏药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05W
藏药学
100804T
蒙药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11W
蒙药学
100805T
中药制药(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00814S
中药制药
100806T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04W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1009
法医学类
1006
法医学类
1010
医学技术类
1003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部分)
101008T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100310W
听力学
1011
护理学类
1007
护理学类
12
学科门类:管理学
11
学科门类: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1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部分)
120106TK
保密管理
11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部分)
1202
工商管理类
1102
工商管理类(部分)
120211T
劳动关系
110314S
劳动关系
120212T
体育经济与管理
020113W
体育经济
110316S
体育产业管理
120213T
财务会计教育
040334W
财务会计教育
120214T
市场营销教育
040336W
市场营销教育
1203
农业经济管理类
1104
农业经济管理类
1204
公共管理类
1103
公共管理类
120406TK
海关管理
110319S
海关管理
120407T
交通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10313S
航运管理
120408T
海事管理
081208W
海事管理
120409T
公共关系学
110305W
公共关系学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1105
图书档案学类
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102
工商管理类(部分)
120603T
采购管理
110219S
采购管理
1207
工业工程类
11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部分)
120702T
标准化工程
110110S
标准化工程
120703T
质量管理工程
110107S
产品质量工程
1208
电子商务类
1102
工商管理类(部分)
120802T
电子商务及法律
110216H
电子商务及法律
1209
旅游管理类
1102
工商管理类(部分)
120904T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040331W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13
学科门类:艺术学
[新增]
1301
艺术学理论类
[新增]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新增]
1303
戏剧与影视学类
[新增]
130311T
影视摄影与制作
050416
摄影(部分)
050432S
数字电影技术
050426S
照明艺术
1304
美术学类
[新增]
130405T
书法学
050425S
书法学
130406T
中国画
050429S
中国画
1305
设计学类
[新增]
130509T
艺术与科技
050428S
音乐科技与艺术
关键词:能源开发利用现状;环境污染与保护;能源的有效利用
一、能源开发利用
1.1 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石油占23.45%,天然气仅占3%。从能源资源条件分析,我国目前面向外需的产业结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我国的土地、环境、资源的高度消耗和破坏为代价,其中包括大量以矿产资源和高能耗为基础的产品、甚至是能源资源的直接出口,这种发展片面追求直接经营者短期利益,忽视了全社会的利益和长远利益。
1.2 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趋势
一切能量来自能源,人类离不开能源。能源是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主要基础。能源科学与技术,能源利用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我国未来发展还需消费大量能源,为了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我国加大力度调整能源结构,从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现状积极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转型。
二、 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但却持续释放着巨大的外部性影响,资源赋存的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总体上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
2.1 生态系统的破坏
2.1.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滥砍滥伐森林、挖树根等,使地表,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一些基本建设也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
2.1.2土地荒漠化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2.2 大气污染
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发展,当它对大气产生的影响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普遍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氮氧化物污染呈增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华南、西南、华东多个酸雨区。
2.3 水体污染
中国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能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
3.1提高环保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必须严格环境管理,所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经济开发建设,都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坚持防治污染设施和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e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逐步淘汰落后设备;严格禁止能源消耗大、原材料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型产品,关闭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厂。
3.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
全国约有60万台工业锅炉,年耗煤约4亿t,锅炉平均热效率仅60%左右,容量小、效率低、污染大、煤耗高。国外单台工业锅炉容量一般为30~130t/h,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除尘及水处理设备好,因而热效率高,大气污染大为减轻。我国应采取热电联供、集中供热或分片供热系统以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不仅有利于降低煤耗,也有利于改善环境。
3.3 采用洁净煤技术,加强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
3.3.1 煤炭燃烧净化技术
燃烧前除去或减少原煤中所含的灰分、矸石、硫等杂质。 高硫煤成型时可加入适量的固硫剂,大大减少SO2排放。
研制新型燃烧器如低NO可减少NOx生成。流化床燃烧可少SO2排放,且燃烧温度较低,大大减少NOx生成量;采用湿式或干式脱硫工艺,效率可达90%。烟气通过催化剂,在300~400℃下加入氨可脱除NOx50%~80%。在大型电站中应采用静电除尘,除尘效率可达99%。
3.3.2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
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增加后备储量,保持石油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同时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世界上目前广泛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3种化石燃料中,以天然气燃烧排放CO2最少,推广天然气的利用,可减少温室效应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石油并非清洁能源,但在交通运输、农业、工业炉窑、化工及航空工业中还必须用石油作为原料或燃料,因此既要增加产量又要节约用油,提高利用效率。
3.4 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认识不断深化。未来要积极促进和扶持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的发电试点和研究工作;氢能的开发利用。氢能既能代替石油燃料方便使用又没有污染,还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热机转化为动力;煤层气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每m3煤层气发热量为35.5MJ,1000m3煤层气相当于1t石油,是一种优质洁净的新能源。
结语
能源和环境都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但是所有的开发和利用活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考虑,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相协调。应该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节能,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劲松.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姚岩峰.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市场透视.中国市场》第22期.2010.
[3]岑可法. 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进展《动力工程》1997-5-17 。
高新技术在国外一般称之为高技术(High Technology),而在我国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新技术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技术的概念,广义的高新技术,则包括“高技术”和“新技术”。
高技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技术、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义,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关于高技术,有以下一些代表性观点:
美国学者的定义。美国学者D.Crane指出:应用研究如果同科学有联系,那么它有时被称为高技术;如果没有联系,它就被称为低技术。美国的J.Utterback认为:高技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所指,冷藏技术、电器、汽车和航空技术,都曾是不同时期的高技术,高技术不局限于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工程、材料、激光、海洋工程等六个领域。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定义高技术是: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
日本学者的定义:建立在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即为高技术。日本学者津曲辰一郎认为高技术是经济过程中的主导技术,他将高技术定义为下述技术的总称:①为提高现有商品功能的必要的中心技术;②具有能赋予产品以新功能的主导技术;③构成下一代产品基础的技术。
国内学者的观点。高技术是指能带来高效益、具有高增殖作用,并且能向经济和社会广泛渗透的技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的新技术群的核心。王伯鲁提出枚举定义法,即当代高技术领域是指: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生物技术(包括制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包括核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的高技术内涵是不同的。现代高技术应反映如下3个方面的要求:
从技术的结构看,高技术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有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技术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技术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技术是Science-based技术。
因此,高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必须强调,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是指运用当代最新科学知识和尖端技术而形成的技术群,它们构成新一代产品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具高增殖作用和广泛的渗透功能。
2 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定义: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000名职工中有25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把3.5%以上的净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而生产的新产品。
美国商务部依据某类产品销售额中R&D支出的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标准确定的高技术产品为:①导弹以及航空器;②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③通讯设备;④电子元器件;⑤飞机及零部件;⑥办公设备及计算、会计仪器;⑦军械用品;⑧医药制品;⑨工业用无机化工制品;⑩专用设备及科学仪器;(11)发动机及涡轮机;(12)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纤维及其他人造纤维(不包括玻璃制品)。
美国海关合作理事会在以往对高技术产品定义和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定性分析,对高技术产品进一步筛选,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技术产品:①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②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所确定的技术10大领域为:①生物技术;②生命科学技术;③光电技术;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⑤电子技术;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⑦材料设备技术;⑧航天技术;⑨武器技术;⑩核技术。
广东省“高技术企业统计方法研究”课题组认为:符合下述条件的①、②、③、④中的任一项及⑤、⑥两项者,即为高技术产品:①(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新科学原理生产的产品;②(在国内或省内)首先应用我国独创的新工艺或国际上最新工艺,并使产品质量或功能或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③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生物品种,并使质量或劳动生产率或成本或功能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④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公布的高技术产品目录;⑤符合国际标准或技术先进国家标准,若无国际标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国家、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⑥达到本年代技术先进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产品,是以高技术为主导技术而生产的具有新的用途和性能,或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
3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美国方面的研究。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研究试制费和科技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比整个制造业高出1倍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国立科学财团的定义为:研究和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5%以上,职工中每千人中有25人以上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的定义为: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总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美国学者戴曼斯叙(D.Dimancescu)在《高技术》杂志上指出:对高技术企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又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知识密集,这是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必要成份,也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必需。美国学者杜迪(F.D.Doody)和芒塞(H.B.Muntser)认为,高技术部类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类体现出高增长率、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高附加价值、强烈的出口导向和劳务密集(这里专指高技能的劳务)的生产技术公司。
在英国,高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一组包含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它技术的产业群体。
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一种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技术产业。
在加拿大,高新技术产业被定义为是一种技术水平相对高的生产部门,这种相对高的技术水平通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或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
在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企业的产业。
在日本,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度高,技术革新速度快,且由于增长能力强,能在将来拥有一定水平的市场规模,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R&D密集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将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而言具有较高R&D密集度的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
《欧盟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把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R&D投入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科学仪器制造业等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或先导产业。
在中国,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例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中国科技产业》公布的目录包括:①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②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③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④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⑤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⑥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⑦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⑧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⑩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11)其它的新工艺、新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具有以下4项特点:
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所用的设备、材料涉及到现代技术领域的许多尖端成果;它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科研费用和设备投资大,产品的附加值高;它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科技开发人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人员;它的产品具有国际性和前景良好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指由高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具有知识密集、R&D投入高、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
【参考文献】
1 蔡莉,王新.高技术产业的划分及发展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关键词:学科竞赛;风电工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岳勇(1980-),男,重庆人,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讲师;刘晓勇(1954-),男,北京人,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教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2011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项目、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2-02
2000年以来,我国风电事业突飞猛进。201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总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主要的风电市场之一。国家气象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有43.5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6亿-10亿千瓦,近海风能储量有1亿-2亿千瓦,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共计7亿-12亿千瓦,风力发电潜力巨大。
根据《2020年我国电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预测》表明,到2020年,我国需要各类风电人才18.5万人。[1]目前,虽然我国很多地区风电行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大部分核心风电技术均从国外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风电专业技术人才、产业经营人才、售后管理人才等都相对紧缺。[2]目前,国内有一定数量的高校设置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旨在缓解风电方面人才紧缺的问题,而如何进行风电人才培养也是国内相关高校一直在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风电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影响下,我国风电产业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世界范围的常规能源的日趋紧张,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历史机遇到来,风力发电等新型产业正处于朝阳期,多兆瓦级风电机组设计、风资源评估、风电场微观选址及现场维护等对风电专业人才在专业知识、实践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根据各类风电企业的对风电专业人才的招聘信息分析可知,风电企业对研发设计人才、复合材料专业人才、现场工程师和维护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随着风电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其市场的不断拓展,风电行业还需要大量的企业中层管理人才、营销及售后服务人才。
人才是强国战略的基础。[3-4]高校作为各类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风电工程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上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秉承“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努力寻求风电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风电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风电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5]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开办风电工程方向本科教育的单位之一。学校从2005年开始从电气工程专业中设置风电工程方向,2009年该班学生顺利就业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11年,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风电工程方向)被新疆列为首批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学校围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风电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努力探索和实践风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水平,逐步形成了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以符合风电企业实际需求为目的,培养适应现代风电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学科竞赛对风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在加强风电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中,积极开展专业学科竞赛,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1.是培养风电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
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一直缺乏风电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风电行业的人才储备较少,专业的高级人才更是匮乏,现有的少数高级人才相对集中在一些科研单位和上市公司。随着风电技术的快速进步、风力机组单机容量的不断增加以及风电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从事风电事业的各类技术骨干人才中,只有极少数人员是风电专业出身,其余大部分人才是从其他相关产业转行过来的,普遍缺少风电方面的系统专业培训和专业技术学习。具备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规模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风电专业人才已刻不容缓。事实证明,三维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方式是提高风电等专业人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合理的学科竞赛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后续风电专业人才的需要。
2.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需要
组织和开展相关学科竞赛,不仅能引导和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而且还能推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近年来,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将各专业学科竞赛与相关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推进了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等各教学环节进行的配套改革,从而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现代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中,学院大力倡导、积极鼓励开展学科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氛围,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形成学生个性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同时,学院还针对学生在三维创新设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中的薄弱环节,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机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主体,在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实践和发挥创新精神参与学科竞赛的同时,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逐步提高。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风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在风电工程专业学科竞赛设计与建设中,将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国际化视野”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提出的“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目标,在竞赛中采取以实际科研项目研究与理论应用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基本思路及模式详见图1所示。
第一,让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规定基本课程的同时,通过与风电行业企业、专家学者的初步接触交流,以及在企业的实践认识学习,开拓眼界,更新观念,明确本专业所需知识与技术,掌握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的方向,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参与相关专业学科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与本学科的在职教师、合作企业充分沟通和互动,了解在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动态,了解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瓶颈,从相关课程、课题、科研项目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中抽取和提炼出合适本学科的竞赛题目。学科竞赛题目来源于理论教学工作、前沿科研项目和实际生产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项目的积极性,增强学校风电专业学术研究氛围和科研实力;另一方面可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为合作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机会和灵感,增加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成就感。通过组织学科竞赛,加强风电专业建设,2003年至2011年,机械交通学院学生累计获得新疆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26项,学院教师获得风电有关的自治区级科研项目2项,承担企业横向合作项目5项。
第三,对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即进入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将其分配在不同的学科竞赛题目小组中,根据每届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具体情况对本学科竞赛题目及出题范围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与此同时,将学科竞赛典型题目作为案例融入风电专业主干课程中,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近年来,学院根据专业学科竞赛的需要,先后成立了机械创新学科竞赛小组、电子工程学科竞赛小组、数控模型设计组等多个学科竞赛小组,并由相关专业教师全程参与指导。通过不懈努力,该专业学生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自治区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自治区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相关专业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第四,对具有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采取导师制,进行个别化培养,并从这些优秀学生中以优中选优的方式遴选出顶尖级学生,让其提前参与到科研项目或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参与设计创新实践、到国内著名企业科研院所甚至国外院校企业进行交流培训、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结束后,不管是否获奖,每位参赛队员都要及时分析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积累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赛后总结不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参赛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对学科的未来发展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学科竞赛的题目来自研究课题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题目本身往往涉及风电相关学科中的深层次理论和前沿性技术,参赛学生拟采用的有效解决方法,一般情况下是在教材上找不到的,远远超出了课堂所学知识范畴。解决这些竞赛题目的方法往往不是需要技术新颖就是需要另辟蹊径,很难做到一次就能找出合适的解决途径,一般需经过多次的不断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此外,指导教师应该认真组织学生仔细研究竞赛中其他不同参赛团队的解决方案,详细对比,讨论优劣,以提升学科竞赛的内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6]
四、基于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效
通过专业学科竞赛建设的有力带动,及新疆2011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大力支持,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风电工程方向)已升级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该专业已由教育部正式备案并批准招生。[7]
1.将学科竞赛设计与企业实际需求变化相结合,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教育理念
针对风电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学院将风电工程专业方向分成机械设计及工程应用、电气控制及工程应用两个研究方向。其中,“机械设计及工程应用”方向注重培养学生从事风力发电机零部件、塔架等结构件的设计以及客服、现场吊安装、机械故障处理、质量环节零部件检验监造等相关工作的从业基本能力素质。根据专业需求,学院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设置了面向纯机械工程的学科竞赛兴趣小组即三维创新设计小组,提高了本专业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兴趣,毕业生也受到风电企业的好评。
2.将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结合,硕果累累
建立开放式的工程训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大学生的金工实习、课程实习和设计、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平时均可在中心和实验室进行;建立了本科生参加导师科研工作机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已形成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自治区、全国的竞赛。近年来,取得了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新疆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目前,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已获得9项专利,其中1项专利发明者还在2011年荣获新疆大学生优秀发明创造专利获得者称号。多年来,本学科荣获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取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近5年来15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有5篇分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参考文献:
[1]水志国,荀振芳.2020年我国电力工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1.
[2]李云超.在机电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风电专业模块拓宽就业渠道[J].科教导刊,2012,(5):68-6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
[4]《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
[5]刘小勇,李雪莲,唐茜.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建设[J].教学研究,2012,(3):85-88.
全球化
零和一 信息与智能社会
超级产业的国际竞争
虚拟经济
哲学革命
温特尔模式
物质能量与信息
相对论
文章简介:本文探讨新经济与全球化的关系,分别对新经济和全球化进行了定义。对于信息产业的本质,是从物质,能量,信息的差别谈的。信息的本质是以二进位(0和1的组合)来表示客观存在,可以与电的开关相一致,所以可以达到光速,因此超越了物质特性,在本质上就是全球化的。文章归纳了信息社会的12个内容,指出它不是工业革命的继续,而是未来信息与智能社会的开端。中国历史上的“易”就是二进位的组合,中国人具有发展新经济的巨大潜力。在新经济和全球化基础是的国际竞争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包括两极分化,宏观经济不稳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主权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对策,不可盲目和天真。
一。作为生产方式的“新经济”:
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
1。 全球化与新经济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
的经济高速融合”(IMF)。“各国经济已不仅仅是一般地相互联系和交往,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以致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
狭义的“新经济”有三重含义:第一,指90年代低通货膨胀和高经济增长并存的,美国经济的特殊繁荣;第二,将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网络,“新经济”就获得以下含义: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第三,指以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广义新经济包括三个层次的概念:
第一,新经济不限于生产力范围,而是生产方式的整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指以新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在90年代以来的新科技革命,则是以信息产业为核心,以网络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指美国所推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这样定义新经济,就与流行的所谓“新经济==信息产业(IT),加上全球化”说法相一致了。
第二,目前的“新经济”是90年代在美国首先产生,并影响全世界的。以美国的新经济为出发点,考虑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意味着更加强调“国际领导者”(目前是美国),包括美国文化,价值观念,政府和企业,在推动全球化方面的主体作用,而不仅仅把全球化看成客观过程。美国是有目的,有战略,有策略,有意识推动全球化进程的,这就使全球化带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作为霸主的美国,它的利益和战略的产物。这对于全面分析全球化的性质,新经济的性质,及其双重后果,对于我国的应对战略,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第三,新经济是一个历史概念。广义的“新经济”,应该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所谓“新”,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地域性经济,农业社会而言,可以理解为整个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数百年内,经过3次大的科技革命,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向全球扩张的过程。
2。
4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形态
我们把“新经济”理解为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生产力的核心部分是新科技革命,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场大的科技革命,需要相当长的酝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以爆发的形式形成现实生产力,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下一次新科技革命又在酝酿。近代以来已经出现3次大的科技革命,目前正在出现第4次。
每一次“新经济”的大飞跃,都有一些重要的标志:
第一,作为“新经济”的生产力方面,我们强调它的科技革命基础:4次大飞跃是以4次科技革命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的酝酿期,可以追溯到地理大发现,17世纪产生于英国,在18世纪成为现实生产力,19世纪在美国形成最大规模的超级产业。第二次科技革命酝酿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发现了原子能和电子,形成了电力,航空,钢铁,汽车等超级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从二战以后开始,形成新的超级产业群。在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正在酝酿第4次科技革命。为什么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下一次新科技革命的开端,而不是上一次的延续?因为,第3次科技革命及其形成的产业群,仍旧属于工业革命范围,形成的是现代工业化社会。而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生态技术,基因技术为开端的新科技革命,代表的是21世纪“信息和智能社会”。
人类可以利用的最重要资源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农业社会中,人类把物质加工成人力工具;在工业社会,能量被转化为动力;到了信息社会,信息成为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将被转化为现代的智力工具。在信息社会中,人类将面临“智能革命”,人的智能通过智能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放大,实施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人工智能是高科技的核心。所以准确地说:未来社会应该是“信息和智能社会”。要实现智能革命,就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的大脑。21世纪的主导科学将是生命科学。90年代开始开始的基因研究,到2005年可能查清人类基因的图谱。未来的高科技是以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生态技术和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智能生产力。信息产业,可以看成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和智能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
第二,每一次新经济的飞跃,都有生产工具创新,并发现新的能源动力。第一次新科技革命,工具机是珍妮纺织机和镗床,由镗床加工出蒸汽机,才使得蒸汽成为大工业的动力;第二次新科技革命,工具机是机床,动力是电力和石油和原子能。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工具机是计算机,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发明出来。第一代计算机是用于信息处理的大型计算机,用于国防和学术研究;第二代计算机是个人计算机,用于信息的获取。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工具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结合,形成交互式网络,用于信息的传输和交流,这是第三代计算机。更为高级的计算机,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产生智能机器人,达到人机共同思考。
第三,人类对于物质层次的认识和利用,日益深入。蒸汽机是以热力为基础的,人类对于物质的利用在从分子层次;石油的分解和提炼,是以化学为基础的,人类对于物质的利用在原子层次,物质的化合与分解,是原子结构的改变;电力的产生,是人类改变了电子的运动方向。而原子能,则是人类打破原子核的结果,质子,光子和中子,都被人类所利用,以产生新的巨大能量。
第四,人类对于外部环境的利用日益广阔,体现在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和利用。第一次新科技革命,是以牛顿的机械时空观为基础的。新大陆的发现,极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航海技术使得世界性的征服殖民地和移民成为可能,而美国铁路网的建立,才真正为大工业创造了广阔的国内市场。第二次新科技革命,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换的。人类正在进入海洋和外层空间,扩大自己绝对活动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开始自觉地改变自己和空间的相对关系,即通过加快速度,缩短时间,克服空间对自己活动的限制。电子,航空,航天,电磁技术已经达到了这一点。喷气式飞机,高速公路和铁路,缩短了人类环绕地球的时间。3颗同步运行的卫星,即可以实现全球24小时不间断的通讯,使得气象观测,股票市场,都能够通过光速,全天候24小时运行。运行速度越快,时间越短,空间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就越小。有人说: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就是说新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限制,为人类社会关系的全球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技术手段。新的通讯交通工具可以“压缩时空”,使整个地球变小,人类的交往不再受到以往那样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代依靠快马? ?椋?惶炜梢耘?00里;汽轮船,高速列车,特别是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开始改变了这一切。使人类摆脱时空限制的根本手段,是电子通讯技术。1964年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65年出现了商用卫星。60年代末期互联网始于美国,80年代应用于军事,教育,科研和教育,90年代应用于商业。2000年有1 亿台电脑入网,用户有5 亿人。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的产值达到3。5-5万亿美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到2016年,全球有2 亿人在家里上班。是网络,把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只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关系,可以说,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提供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手段,造就了全新的,强大的生产力基础;而全球化则是资本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世纪之交世界性的全新生产方式。
第五,每一次新科技革命,都有尖端技术和先导技术,并产生完全新型的系列产业。第一次科技革命是蒸汽机,纺织机,电动机,发电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尖端技术在20世纪40年端,在70年代成熟,包括: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成熟的标志是全球技术创新,并使之转化为产业,至今方兴未艾。
所谓完全新型的产业,首先是因为其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概念,如20世纪的基本粒子物理,天体物理,核物理,电子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数理逻辑学科。未来21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尖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包括多媒体,芯片,机器人和软件等),激光技术,生物工程。理论基础则是现代遗传学等。未来新技术产业对于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转变为对知识和技术的高度依赖。
第六,每一次新科技革命,都产生新的国际关系和战略格局。总有一个国际领导者推动全球化和自由化,这个领导者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发源地,具有最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了最强大的超级产业,集中了全世界大部分工业生产和财富,具有强大的文化政治影响和外交支配能力,成为国际霸主。同时也总有国际挑战者,与领导者进行对抗。17世纪的国际领导者是荷兰,挑战者是英国;18-19世纪的国际领导者是英国,挑战者是德国和法国;20世纪国际领导者由英国向美国转换,国际挑战者先是德国,二战后是苏联和日本。经过数十年的较量,特别是美国新科技革命的成功,取得了更加强大的国际领导者地位,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领导者和推动者。
第七,每一次新科技革命,都促进生产关系的革命,产生新的经济体制,新的政府和法律政治制度,新的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总的方向,是向着自由化,民主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个人的权利得到尊重,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前3次科技革命,都属于工业革命范畴,而目前开始的第4次科技革命,则属于信息革命范畴,所创造的将是21世纪的信息和智能社会,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
二。信息产业与全球化
1。信息的特殊性。
信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第三种客观实体。信息是具有客观内容的,这个客观内容是可以转化二进位数字的,于是就可以电子作为载体,以光速运动。爱因斯坦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指出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物质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当物体接近光速运动时,其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缩短50%,完全达到光速时,长度为零,而其质量趋于无穷大。长度是物体所占空间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存在,人类不能够想象有一种没有长度,不占据空间的物质,而且质量无穷大的物质,或者说物质不可能以光速运动。以二进位制将信息数字化,化为“0和1”两个数码,称为“比特(BITS)”,与电路的“开和停”正好一致,因此比特可以和电子运动相一致。电子的运动就是信息的传输。以光速运动的数字化信息(BITS),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而是独立分为一类,它就是以光速运动的某种“内容”,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并产生超越时空限制的产业----信息产业,在本质上必然是全球化产业,可以超越国界限制,语言限制,速度限制。
信息的另一个特征,是“注意力经济”。1997年INTEI前总裁GROVE提出了“争夺眼球”的概念:“一个用户就是一份资产,拥有的访问人数或者眼球数越多,就意味着企业的潜在利益渠道越广”。美国迈克尔说“注意力经济”是一种远期资产。在信息社会中,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经济中,信息以爆炸方式增长,信息已经是一种充实的经济资源。稀缺的只是人们的注意力,即期内客户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注意程度---注意力或者心灵占有率MIDSHARE,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注意力经济,是以最小成本吸引客户注意力,培养潜在消费群体,获得未来的无形资本。注意力是企业在网络经济中把潜在购买力变现的前提和关键,是虚拟经济的“硬通货”。
2.信息产业。
狭义的“新经济”主要指信息产业。“新经济”产品与传统产品的最大不同,就是其科研试制费用,先期投资的固定成本非常之高,如12英寸的芯片生产线为20亿美圆,基本上是一旦失败就无法回收的“沉没成本”,而其复制成本或者边际成本非常之低,在复制软件方面几乎为零,必要时,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大幅度降价,保持庞大的销售市场,排挤竞争对手。因此,市场的规模和占有率是第一位的,生产者必须进入国际市场。
信息产品的技术标准最为重要,生产者可以通过技术标准的推广,通过技术和设备的专用性,把用户长期锁定于自己的产品系列中。技术标准必须是国际通行的。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是国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