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09:50: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

篇(1)

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大于学术型硕士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专业学位的含金量并不如学术型学位,理由往往如下:因为中国的学位制度正处于转型期,专业学位刚刚设立不久,还是个试验品;因为专业硕士录取分数线相当低;很多考生都是考不上学术型硕士才不得不调剂到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通常要交学费且不享受奖学金待遇……

其实以上种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是误解。

何为“临床”?原意是诊治必临病床,引申义是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在现在,很多医科生从“临床”走向了“离床”,越来越偏重于理论,越来越看重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而忽视了技能的操练,越来越重视病情本身而非病人。几年前,一条“临床医学博士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有大量数据表明每年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大量转行,很少有人愿意做医生,医院招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质疑中国医学教育,认为当代医学生只会背书而不会看病,重理论轻实践。几年后,临床医学硕士应运而生,大大弥补了医学研究生实践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情况来看,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岗位更倾向于招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相比于学术型的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恰好可以弥补实践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该学位专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医生而设立,旨在提高医科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要大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而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看,读临床医学硕士进入医院做医生的概率要比学术型硕士大。

特别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不接受跨专业推免和考研。根据最新的执业医师法规定,本科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以参加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所以即使本科毕业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医学专业,也很难如愿就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科室轮转两年半的学习

教育部和卫生部设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临床医学硕士学制三年,一般的学校安排半年时间上课、做实验,两年半时间在医院各科室轮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的三年里不仅要完成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一批兼具精湛医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

绝大部分院校的临床医学硕士都按具体的三级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学生在报考之初就可以按照自己对某一细化学科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重点学科开设不同领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院校和专业方向。下面,笔者就临床医学硕士阶段的课程内容作简要介绍。

首先,接受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修读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多门课程。尽管临床医学硕士属于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学位,但是医学理论仍是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未正式进行医院科室的临床学习之前,各大高校的临床医学硕士均开设有医学理论和实验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可以更理解医学和生命本身,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为进入正式的临床学习阶段做准备。任何正确的实践都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医生承担治病救人的使命,更需要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只有实践与理论并重才是做好医生的基础。

其次,学习所选领域的专业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会有明确的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就是自己的带教老师。学生的选课也有所侧重,大量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外文文献,做相关的实验等。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你选择儿科学方向,那么你的导师一定是儿科医生。在硕士期间,研究生至少有两年时间要和孩子打交道。不仅系统学习儿科知识,更要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做准备。同样,选择其他方向也是如此。笔者的一位朋友考取了精神卫生方向,入学后即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工作,三年后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非常了解,毕业后进入医院精神科工作也非常适应。

最后,临床实践。学生在明确分科后,会在相关的科室学习,有医师执照的往届毕业生会和在职的医生一样,承担一定的诊疗任务。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接触病人,培养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同时积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打好基础。进入科室后,导师会着重加强对学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其具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和医疗实践能力。实践是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最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外科系统而言。医学本科生在最后一年忙于考研忽略实习,读研后很多又忙于科研论文,而鲜有动手机会,临床医学硕士能弥补这个缺口。外科的研究生跟着老师上手术台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要站在老师身旁认真观摩,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从拉钩、剪线、缝合这些最基本的实践,逐步学会关键步骤的操作,很多研究生会在毕业前成为手术医生的第一助手。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工作后会更快成为主刀医生,而非单纯的“理论家”。

就业去向

篇(2)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医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6.15%,医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9.87%,医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15.75%。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40110名博士生导师中,有5389名是医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13.44%。开设医学专业的大学共221所。

榜单解读

医学,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

现在的复旦大学是由2000年4月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而成,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211工程”(二期)建设重点学科8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其医学方面的教育、研究实力在全国数一数二,也是众多学子所向往的学医之地。

浙江大学医学部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几易校名,几易校址,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都颇具规模和实力的著名医学院校之一。学部以培养和造就医学实践、生物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精英人才为使命,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口腔医学院、护理系和药学院等8个院系,拥有六家附属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说起来与复旦颇有渊源,它是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学校传统学科优势在临床医学,为全国第二批次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已进入全国综合型或单科型医科院校前十余位。校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内科学(传染病)、儿科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特别是儿科学和临床检验诊断学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篇(3)

关键词:儿科医学;教育模式;专科培训;

作者简介:苏苗赏,男,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儿科医学教育。

2016年教育部批准全国八所高校开始重新招收儿科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这对儿科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恢复不等于照搬从前,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构建适应时展需求的儿科本科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儿科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儿科医学教育的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儿科专业本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儿科医学系本科教育的建立

50年代初,北京、上海、沈阳等医学院校开始筹建并招收儿科系学生,学制五年,培养方式是选择部分医疗系学生,在第五年安排到儿童医院实习,接受儿科医学教育,毕业后从事儿科工作。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中国医科大学即当时沈阳医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和重庆医学院等院校设有儿科系,并建立儿内科、儿外科、传染病等教研组,开始自己编写教材和制订教学大纲,实施有关儿科医学生的培养计划,为各地儿科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1977年恢复高考后,原先的儿科医学院校恢复儿科系,湖北、南京、温州、青岛、新乡、河北等医学院校也开始筹建儿科系。次年还恢复了儿科研究生培训制度,并且开始制订儿科学专业教学大纲,编写《儿内科学》、《儿外科学》、《儿童传染病学》、《儿童保健学》等教科书,统一了全国儿科医学教育的教材,为保证儿科学专业教学质量起到很好作用[1]。

二、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五个专业调整为临床医学一个专业,儿科学专业即停办。该决定一方面是规定了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内、外、妇、儿并重的全科医生;另一方面,也是对儿科医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全科医生的基础上,通过毕业后严格、强化性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儿科专业医师[2]。对于这种形势的改变,全国医学院校纷纷改变原有的儿科医学办学模式,来适应目录调整及社会对儿科医师的需求。至此以后,儿科医生主要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选拔,进行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2-3年;其二是本硕连读医学生,学制为7年或8年,毕业后获得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取儿科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3]。但由于儿科专业性强、社会家庭期望值高且儿科医师报酬相对低下,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选择从事儿科专业的优秀学生极少,再加上长学制或研究生培养的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招生人数限制等原因,导致儿科医师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医疗需求。为了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可能带来的“儿科医生荒”,2016年3月教育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等八个省市医科大学新设五年制儿科学专业,确定从7月起招收本科学生,并力争到2020年每省或自治区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教育。

三、儿科本科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解决思路

1.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合格的儿科全科医生的匮乏远甚于三级甲等医院儿科各亚专科医生。没有胜任的儿科全科医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就会成为空谈。如果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必定会影响整个儿科学专业的健康发展[4]。近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机构规模的扩展,并没有使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基层医务人员仍然缺乏良好的医学培训,因此人们宁可排长队在三级医院就诊而不愿在基层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对比内地的儿科医学教育,香港特区卫生署鼓励公立医院专科医生在社区开办私人诊所,以便充分利用卫生资源[5]。因此,缓解目前儿童就医难的问题,需加强基层儿科医生的专业培养。

2.课程设置。

21世纪儿科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营养不良、传染性疾病(麻疹等)、感染性疾病(败血症等)的患病率大大降低;而肥胖症、心理行为异常、遗传代谢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睡眠障碍等大幅度增加。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儿科医学教学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此外,还应该注重儿童身心健康的全人教育和医疗服务。因此,要求适时改变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增设儿童心理学、睡眠医学、急诊医学、家庭护理、卫生保健方面等课程,使医学生获得更多、更新而且更为实用的临床知识,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教学内容按专题编排,如保健、生长、发育、行为、营养、防护、青春期问题、新生儿问题、常见急慢性疾病、儿科急症等,涉及到儿童医疗服务多方面。也可以参考美国儿科教学,适当增加外科如矫形、急腹症、儿童眼耳鼻的体检及常见皮肤疾病等部分内容。

课程设置应注重对于儿科医师眼界(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养。无论是儿科学总论或分论的教学内容,处处需渗透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未来儿童问题专家和领导者”的塑造意识[6]。儿科医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疾病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刻背景,并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从课程选择和数量上看,为开拓学生的视野,除学院设立的核心课程外,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

3.教学方法。

对于知识量大又相对抽象的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整合是必要的。不同课程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出医疗典型案例,将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使得基础医学知识不再显得枯燥晦涩。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PBL教学法等不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应定期开展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是培养临床思维最有效的方法。

4.临床技能。

患儿家长的不配合,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操作机会越来越少,为克服这一困难,学校在临床技能培养方面应该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临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培训基地,模拟医院场景,配备临床教学使用的模拟人及模拟教具,通过模拟实习,缩小实习与临床实践方面的差距。在见习或实习阶段,最好由固定的医师带教,全面负责学生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治及诊疗操作,以及危急症病人的诊断与抢救处理能力的训练,实际操作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及时发现实践中暴露的问题,纠正其错误。定期讲授本科诊疗新技术、新进展知识教育,查房时注意抽查提问,以了解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诊断及处理医疗问题的能力。

5.综合素质。

篇(4)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2.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2.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2.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篇(5)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

1.2研究方法对2009级的学生应用原有的实习方案,其资料作为空白对照。对2010级的学生实施新的实习方案。原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医门诊6周,中西医内科病房18周;西医内科14周,外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传染科2周;选科2周(急诊科,皮肤科,影像科,心电图。)新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西医综合科12周,中西结合内科8周,中西医结合妇科4周,中西医结合儿科4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传染科2周,急诊科2周,选科4周(影像科,心电图,其他)。实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专业轮科安排、实习基地条件等进行反馈,提出建议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习学生参与调查。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各高校虽有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但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1]。因此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中西医并重,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国内各高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及特点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也有“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模式,在实习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点,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附属医院为主的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已相对紧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设计模型求解的错位生成算法,在确定附属医院对实习生的最大容纳量后用该算法制订实习轮转安排表,使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新近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院针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医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工作中擅离职守、缺乏锻炼机会、心理问题等,积极开展对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学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实习轮转安排,增加了康复科、社区卫生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实习期间有3~4周机动时间供学生考研复习。总结各院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培养的安排,大都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工作作风和敬业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在实习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解决临床问题相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向合格医师成长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前两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专业,而我校是以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医学院校,因此实习基地以西医教学基地为主。前两届实习生的实习基地较局限,以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三间附属三甲医院为主。第二,由于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轮科安排以西医科室为主,中医科室轮转时间上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医科室以门诊为主,一些如骨伤、康复、妇科、儿科的中医特色不明显。第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时间已经按规定排满,而有的学生如果对某个专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朝某个专科方向发展,选择在相关科室轮转的时间自主性不大。随着近几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结合以上实习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对实习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临床实用型”目标,从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拓展实习基地、强化专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优化实习方案,并推行建立实习生档案,尝试进行实习后调查追踪机制,分析实习改革结果,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③强化专科技能:原实习方案中除中医、西医,内、外、妇、儿外,急诊、皮肤为选科,又根据目前临床中对医师急诊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专科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的发展较好,市场需求大的现实,在新实习方案中增加了专科实习的时间,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实习时间各为4周,急诊为必选科室,时间2周。这样的调整有助于增加专科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实习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医综合科室、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科室轮转中,设定了总的时间,具体的专科轮转时间可由学生选择,如中西医结合内科总实习时间为8周,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选择2个,每个科室4周。这个情况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可选择基地医院的重点专科科室,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也为学生今后专业兴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在毕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0级同学对新的实习安排、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较满意,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另外,同学们也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在实习期间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动手能力;实习讲课增加实用性内容;实习安排上对重要科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等等。结合培养目标,通过与同学们以及实习基地老师的沟通,我们会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篇(6)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教学改革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机能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物质化学构成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外界环境间的关系,是医学生学习后续其他专业课之前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1,2]。在教学过程中,以三大营养物质结构及代谢通路为代表,其中知识点多、内容枯燥抽象、实物展示少,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习惯,一直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3]。思维导图体现的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模式,然后通过整理、归纳将这种发散性思维进行系统梳理和组织,形成整体思维观,特点是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绘制过程中会先选择一个中心主题,再以中心主题向四周发散,子项目再形成次级分支不断发散拓展延伸直至完成。通过把各个知识点以这样形象化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采用多种颜色、线条、图案,将各种信息点绘制成逻辑清晰的知识脉络[4,5]。通过思维导图创作比赛这种形式,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将繁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探讨了生物化学教研室举办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的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1对象与方法

1.1比赛对象

比赛学生分别来自2018级和2019级儿科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五年制/“5+3”)、麻醉学等专业。参赛学生均为本科二年级学生。

1.2比赛时间

比赛时间为第二学期教学第14周,生物化学教研室作为比赛组委会向全校开设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班级发送大赛通知。发出通知后学生有两周时间进行创作,由各班级任课教师为参赛学生提供辅导,在截止日期前按班级报送参赛作品。

1.3评比过程

参赛作品由组委会进行编号并保存,由高年资教师作为专家评委进行初筛,选出入围决赛的作品。入围作品在展示期内再由师生从整体布局、主题内容及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为入围作品进行投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1.4问卷调查

为了解学生对绘制思维导图的认识和对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效果的看法,收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本次调查利用问卷网,向随机选取的三个参赛班级发放问卷。

2结果

2.1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获奖专业统

计2018年和2019年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共产生一等奖10组、二等奖16组、三等奖28组。临床医学专业获奖组数占比22.2%,其次是儿科学专业占比18.5%,检验医学专业占比最小为3.7%。一、二等奖中,获奖组数占比最大的均为儿科学专业,分别为50.0%、31.3%,三等奖占比最大是临床医学专业,占比为32.1%。儿科学获奖层次最高,均为一等和二等奖,临床医学获奖组数最多,一、二、三等奖均有收获,其中三等奖获奖组数在所有专业中第一,大部分专业均有二、三等奖获得,检验医学无一、二等奖获得,医学影像学无二等奖获得,详见表1。

2.2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共包括12个问题。①你平时何时会采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②你认为思维导图对学习哪方面有帮助?③你认为思维导图对于提高哪方面学习能力有帮助?④你认为影响思维导图平时应用的因素有哪些?⑤如果平时教师在医学生物化学授课时能使用思维导图,你是否赞同?⑥通过参加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你对思维导图是否有兴趣?⑦你认为举办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这一形式怎么样?⑧你认为参加思维导图创作比赛对提高医学生物化学学习兴趣有帮助吗?⑨你认为参加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对提高同学们合作意识有帮助吗?⑩你认为参加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对提高同学们动手能力有帮助吗?瑏瑡你认为参加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对于理解生化代谢通路有帮助吗?瑏瑢你对思维导图比赛有何意见和建议。其中问题①-⑤为引用问卷网上既有问卷题目,部分题目进行了修改。问卷调查为匿名进行,发放学生共计117人,回收问卷117份,有效问卷105份。问卷有效率达到89.7%。针对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认识主要倾向于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整理知识(89.74%)、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56.41%),少数学生选择有助于提高预习效率(17.09%),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思维导图主要是帮助整理知识和记忆知识,而对知识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思维导图对预习的帮助效果有限。此外,学生认为思维导图可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88.03%)、记忆能力(57.26%)和理解能力(55.56%),说明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基本认识与使用思维导图所能产生的效果是一致的。对于“你认为影响思维导图平时应用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学生选择主要集中于“学生不积极参与”“对思维导图了解不深入”“绘制思维导图的难度太大”,反映了学生即使参加过思维导图创作比赛,仍然会有无力感,需要教师在学生创作前进行动员和辅导。90.59%的学生支持教师在医学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能融入思维导图,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可结合思维导图启发学生思考知识点间的联系。针对学生对思维导图创作比赛的看法,统计结果显示,过半数参加过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的学生对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产生兴趣(56.41%),并且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参加比赛,对提高合作意识(65.81%)、动手能力(77.78%)、生化学习兴趣(70.09%)、对生化代谢通路的理解(77.78%)均有帮助。70.94%的学生认可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这一形式。为便于今后继续对思维导图创作比赛进行改进,我们设计了“你对思维导图比赛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这一问题。有学生表示思维导图创作比赛安排的时间较晚,已经临近期末,与其他考试时间也接近,在时间分配上很难处理。也有学生表示对思维导图的构图把握不清,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培训,以便有效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3讨论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最早是由英国人东尼·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目前思维导图在分析问题、培养创造力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6]。本文以正在学习医学生物化学的医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知为出发点,结合教研室举办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的实施效果发放调查问卷,初步探讨比赛实践效果和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情况。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思维导图创作比赛的评价,分析思维导图创作比赛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对今后继续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3.1有益经验

通过此次创作比赛,我们获得了以下经验。①从比赛收到的学生作品数量来看,学生参与创作绘制的热情较高。思维导图创作比赛这一形式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完成变为主动出击,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赛促学、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观的目的。②从比赛获一、二等奖分布专业上统计结果看,儿科学专业所占比例最大。虽然儿科学专业学生入学平均分数不高,但是绘图能力优于入学成绩更高的临床医学和临床医学本硕班,提示儿科学专业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类型也许更加偏向视觉型,相比其他专业,儿科学专业学生绘图构思能力更强,对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热情更高,今后教学中可以多加鼓励。③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创作比赛搭建了一个师生、生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绘制过程中学生能就不清楚的概念主动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为学生梳理知识,答疑解惑。比赛要求以3人以内为一小组完成参赛作品,可以让学生各取所长,有效促进合作意识。④思维导图的绘制是逻辑思维的训练和表现,可以直观反映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情况,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通过逐层细化,对知识碎片进行全面梳理,从而把握繁杂的概念[7,8]。在比赛中,生物化学教研室收到过令人惊艳的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作品。部分优秀作品将临床病例与医学生物化学融合,比如以糖尿病或肥胖病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为主题,生动描绘患病状态下的人物形态、器官外形营造出适宜的临床病例情境,再以微观环境内的葡萄糖为中心词,选择代谢通路中关键的中间产物比如磷酸二羟丙酮(既是糖酵解、也是甘油异生成糖的中间产物)或者丙酮酸(作为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联系中的重要“节点”)作为发散性绘制的切入点,将各种代谢物之间发生的互相转变进行联系递进。学生对于这类枢纽点的正确把握,是准确绘制医学生物化学思维导图的关键和形成整体思维观的前提。⑤生物化学教研室将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优秀比赛作品制作成展板,给学生提供范例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

3.2不足之处

创作比赛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①有些作品是从网络上模仿,缺少自己的挖掘,只是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罗列,对物质代谢反应专有名词标注不准确以及反应上下游方向描述错误,说明学生对知识点并没有理解到位。②个别作品为了模拟情境,将抽象概念过分拟人化、卡通化,作品整体逻辑构架较差,丧失了思维导图的实质。③部分作品没有从一个核心主题词出发,同时延伸的二级分支、三级分支较少。以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为例,个别作品只拓展到合成所用原料以及酶,没有进一步联系到阻断合成所用的6-巯基嘌呤等,说明思维发散的广度与深度不足。④作品创新意识欠缺,对课本以外的知识联系少。医学生物化学作为知识更新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从提交的作品来看,主题相对单一,均是教科书上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没有与前沿进展进行有效关联。⑤对于比赛的建议,有学生表示思维导图创作比赛安排的时间较晚,已经临近期末,接近其他考试时间,在时间分配上很难统筹。

3.3改进措施

篇(7)

医路漫漫

人体的构造是相当精密和复杂的,这就注定了医学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一般医学本科学年制是五年,很多高校近年来设立了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本硕连读),甚至是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本硕博连读)。五年制的本科生活可以分两个大阶段,前四年在医学院度过,进行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进行临床实习。在医学院的四年基本上是在考试和准备考试中度过,课本的数量已经不能用多少来衡量,而是用垒起来有多高来计算,每学期累积一米多高的教材绝对不算夸张,也不枉医学院与数学、物理、化学等院系并称为我校“四大苦系(院)”。

经典的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是每个医学院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这几门课程解释了人体从微观(分子和细胞),到宏观(组织和器官)的构造和基本运转过程。而不同的院校还会开出一些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基础医学的课程,像协和医学院开设有微生物、神经精神病学;北京大学开设有法学概论、医学史;复旦大学开设有社会医学、卫生法、影像诊断学、卫生统计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开设有微生物学、肿瘤医学、急救医学;四川大学开设有现代针灸临床学、老年医学;中南大学开设有分子生物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病学以及临床技能实验学等。

总的来说,基础医学的课程以理解和记忆为主,但注重逻辑和分析能力,对生物和化学要求较高,这也是为什么临床医学专业只招收理科生的原因。虽然我们的学习内容很多,不免有些枯燥,但乐趣和插曲也有不少。“深夜解剖室的脚步声”“老实验室的惨叫”等毛骨悚然的故事一直被其他专业的同学津津乐道,但医学院的同仁们都明白,那不过是师兄师姐们最平常普通的工作和学习。在医学院,最胆小的女生也会在解剖课时跟同学“抢尸体”,最高大的男生也会在功能学实验时被一只小鼠弄得束手无策。

经过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就到了临床课程阶段了。在这两年里要学习最基本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耳鼻喉科等,我所在的医学院甚至要学习口腔科、法医、预防医学等,这就是基于人体是一个整体的理念,不管你将来要做哪个科室的医生,在本科阶段都是需要系统的学习。临床方面的课程与基础医学课程相比就要有趣得多了,因为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一般是大医院的医生,在课本之外还会讲很多关于医院里有趣的事情,即便如此,考试仍然是残酷的,这也是为什么医学院的学生直到大四仍活跃在通宵自修室的原因了!

虽然医学院的生活简单忙碌,但其中的乐趣和满足感也是无法比拟的。“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当每个医学生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就明白今日所学的点滴都有可能在日后用于救治他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医学是科学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了。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人体构造的精细与复杂,内科学的严谨思路,外科手术的紧张缜密,这些都等着你去一一发现、学习和体会。

医途选择

经过四年的医学课程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大家对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和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独到的看法。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首要的选择是要不要继续读临床医学,是否把医生这个职业当做最终的职业目标。千万不要认为在本科五年学了临床医学毕业就只能选择当医生,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多其他的出路和方向。

1.医院代表和医药代表

医学生中很多在本科毕业之后都去做了医院和医药代表,简单地说就是做药品的销售,一般像强生、默克、拜耳等大型的医药企业,对于有医学背景的毕业生还是比较青睐的。在目前医疗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不管是从薪水还是晋升压力各方面来说,去做医药代表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做销售要求你有良好的口才和沟通能力,学长的建议:如果你厌倦了学医的枯燥和乏味,那就果断跳槽吧!

2.医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

此类工作一般也是在医药和医疗器械公司,主要负责药品的研发和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试验等工作,不过很可能会和药学院的PK哦,当然还是那句话,临床出身的人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3.基础医学

如果你致力于科学研究,又能耐得住实验的重复和枯燥,基础医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大多需要继续读研,毕业可以在各大研究所或高校的基础医学部任教。

4.深造

如果你致力于临床医学并想在医生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读研会是最好的选择。我的同学中大部分还是选择继续读研,研究生阶段就开始细致到专科,你可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为成为一名专科医生做好准备。当然有条件和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出国,毕竟国外的科研环境和氛围还是有目共睹的。

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