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9 10:1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业建筑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业建筑是专门提供工业生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最早出现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后来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也兴建了各种工业建筑,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中国在5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近年随着工业生产技术和建筑科学的发展,工业建筑的理念和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建筑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现代工业建筑的特点
1.1工业建筑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工业建筑功能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建筑只是单纯地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或者能够改善劳动条件,而现代工业建筑不仅要求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协调,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新型建筑材料,即对工业建筑的采光、通风、建筑造型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1.2工业建筑的节能及经济
据可靠调查,工业建筑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占绝大多数比例。当今社会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工业建筑而言应更加注重节约成本、减少投资,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能源、资源的浪费。工业建筑设计有着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即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在此基础上力求在建筑设计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以最小的投资去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3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对于内部空间环境首先须满足生产功能使用要求,在务需增加资金投入的前提下,统一考虑功能、技术、环保、安全等因素,尽量做到环境优美, 明确区分功能,内部空间色彩明快。合理的内部空间设计既有利于生产和安全,还便于科学管理,同时有助于美化室内空间,对提高企业的自身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1.4工业建筑的造型设计
工业建筑造型设计作为艺术形象,表达工业企业抽象的思想内容。建筑造型的处理,如视觉与视差、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等均根据专业构图规律而来。形式美的规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日益变化的,因此建筑的造型设计需在创作中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加入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造型不断突破创新,以展现出现代化的企业形象。
以上现代工业建筑的新特点使得工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工业建筑总体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2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的要求
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和设计应在满足生产工艺需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总图布局、建筑风格、环境保护、建筑节能、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总图布置方案、建筑方案及结构形式, 协调建筑、结构,水、热、电、气、通风等各专业,认真贯彻“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力求工业建筑的最大使用效率和灵活性。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2.1满足厂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根据全厂总体规划,从生产工艺、建筑造型、物流运输、环境绿化、生产生活配套等方面,统一规划厂区地上、地下的建筑物,保证各建筑物或构筑物塑造完整的建筑群体,达到厂区规划中的要求。
2.2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生产工艺是工业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生产工艺对建筑提出的要求是该建筑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在建筑面积、平面形状、柱距跨度、剖面形式、厂房高度以及结构方案和构造措施等方面必须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建筑设计还要满足厂房所需的机器设备的安装、操作、运转、检修等方面的要求。
2.3 满足建筑的技术要求
工业厂房的坚固性及耐久性应符合建筑的使用年限,由于厂房静荷载和动荷载比较大,建筑设计应合理选择厂房建筑参数(柱距、跨度、柱顶标高等),为结构设计的经济合理创造条件,使结构设计更利于满足坚固和耐久的要求,并且使厂房具有较大的通用性和改建扩建的可行性,同时应采用标准的通用的结构构件,使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从而提高厂房工业化水平。
2.4满足建筑的经济要求
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合理减少结构面积, 提高使用面积,在满足使用要求和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材料的消耗,从而降低建筑造价。同时设计方案应便于采用先进的配套结构体系及工业化施工方法。
2.5满足卫生及安全要求
工业建筑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职业安全卫生及劳动保护的设计规范、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建筑物采光、通风、防日晒、隔音降噪及消防,保证厂房内部工作面满足职业安全及卫生要求,为生产人员提供舒适的生产工作环境。
3现代工业建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3.1 现代工业建筑的总体规划
现代工业的厂区规划不仅能描绘反映现实,又能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是工厂建设所依据的蓝图。合理的规划不仅对初期建设投资及续建资金的准备与投入具有明显节约作用, 也对树立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产品可信度大有益处。
1)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总平面布置在满足生产工艺流程和最佳物流路线的前提下,结合场地特点力争做到布置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生产管理方便,并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节能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生产车间在符合防火、卫生的条件下,尽量组合为联合厂房以节约土地,并应考虑工厂有发展的余地。建筑大小体量搭配适宜,形成了一个高效的、高雅的、科技与人并重的现代工业建筑组群。竖向设计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土石方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 道路交通
道路是厂区交通的基本载体,路网规划应适应厂区发展的需要,路网布局的优劣是决定路网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厂区道路网布局时应有全局观念 ,路网结构要力求均衡,发挥整体效益。道路规划依据不同生产路线应能达到生产流程通畅,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搬运路线短捷和方便,避免频繁的货流和人流交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目前厂区路网规划中,存在主干道比例相对过大 ,支路比例不足干道交通难以迅速分流 ,而造成交通梗塞的现象。
3.2 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
为保证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工业建筑在设计建造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主要生产设备布置及生产所需水、电、气、风、动力的配套设计,由此增加了工业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及难度。目前工业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结构、采光通风、节能环保、安全防火、节约成本等方面考虑,对工业厂房展开优化设计。
1) 建筑结构
工业厂房内普遍生产设备多而且尺寸较大,并有多种起重运输设备,因而厂房内部大多具有较大的开敞空间。较大的开敞空间对厂房的结构形式提出了一定要求,大多数单层厂房采用多跨的平面结合形式,由于屋顶重量大,且多数吊车的荷载作用在骨架上,包括吊车制动的水平荷载和起吊荷载,因此要求厂房骨架的承载力较大。
2)采光通风
工业厂房长宽高尺寸较大,由此使得厂房的采光及通风效果较差。为提高厂房的内环境质量、改善操作人员的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的能源消耗,工业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厂房的采光和通风。通常情况下,工业厂房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可通过设置组合式侧窗、天窗、屋顶采光带实现,自然通风可通过设置屋脊通风器和侧墙百叶窗实现,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通风要求时,可辅以机械排风。
3)节能环保
工业建筑的能耗在整个工厂全部能耗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建筑的节能非常重要。工业建筑节能必须首先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做好建筑的布局、日照遮阳、自然通风等工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尽量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扩大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条块、多功能轻质墙板、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和新型墙体及屋面材料。
4)防火安全
建筑防火设计是工业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建筑师和项目审核人员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整个工程中都必须严格控制的内容。工业建筑的防火设计主要遵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正确定义建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按要求确定建筑的耐火等级,合理划分建筑物的防火分区,对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进行严格的控制,控制每个分区的疏散口数量及疏散距离大小,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先进防火技术,做到保障安全、方便使用、经济合理。
5)节约成本
在工业建筑设计阶段,合理的选择材料及结构类型可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工业建筑的造型结构对成本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筑的层高、面积、平面布置、外观和内部结构体系。建筑的层高增加不仅使内外墙的面积增大,同时基础设施随上部载荷的增加发生变化,使得工程总造价增加,建筑的平面设计和结构形式对成本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一般形状越复杂造价也就越高,因而在满足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建筑设计的简洁化、实现成本的降低。
4现代工业建筑总体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趋势
4.1工业建筑设计的高科技化趋势
工业建筑的发展本质上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业建筑领域广泛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工业建筑环保、节能、经济等方面的要求,新结构的应用在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的同时,达到结构美和建筑与空间形象美的统一。同时,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可合理设计物流、人流及信息流。高新技术使工业建筑成为城市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化将成为工业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
4.2 工业建筑设计的人性化趋势
人性化设计的本质是将人类工程学引入现代工业建筑中去。一个工厂的“质量、品种、效益” 依靠工艺、设备、材料的先进程度,但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掌握工艺、设备、材料的人。人是生产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力。人性化设计必将要求建筑师将建筑设计的中心从以往的生产设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重视并努力体现对人的关怀。在工业建筑空间设计上,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工作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
4.3工业建筑设计的文化趋势
工业建筑在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的同时, 需要努力创造宜人、优美、时尚、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及环境。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充分发挥地区性的文化特点,将工业建筑的特点、功能与地域、民族、文化相结合, 充分发掘并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实现工业建筑与文化环境的整体协调,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工业建筑的新形象、新趋势。
4.4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建筑业是耗能大户,全球能量的50% 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工业厂区规划和工业建筑设计的主旋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厂房,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应摒弃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法,强调高科技与适宜技术并举;二、 节能设计,节能是可持续发展工业厂房的一个最普遍、最明显的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营运的低能耗;二是建造工业厂房过程本身的低能耗。这两点可以从一些工业厂房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及新产品的运用中体现出来;三、洁净设计,洁净设计是工业厂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强调对建设用地、建筑材料、采暖空调等资源、能源的节约、循环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循环、再生使用。因此,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满足技术的有效性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造 “负责任的”、具有生态环境意识的工业建筑将成为必然。
结束语:工业建筑与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国家的兴旺与强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用地的迅速扩张,为使工业建筑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不断探索、创新、更新工业建筑设计思想与理念,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工业建筑。
参考文献:
[1] 王克飞. 工业建筑设计新思维探讨[J].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04,(03)
[2] 林萍. 工业建筑文化实践与探索[J]. 江苏冶金, 2008,(06)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现代美;人性化
工业建筑是建筑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民用建筑相比,工业建筑更注重于生产要求和使用功能,工业建筑受到工艺、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少建筑师错误地认为,工业建筑就是排架结构、大型屋面板,画画墙头,开开门窗,只要满足工艺要求,就是工业建筑,显然,建筑师的创作灵感、专业特长在工业建筑中得不到施展,甚至感到压抑,以往的不少工业建筑总是简单、粗糙、整体性差,当然更谈不上建筑的艺术性和建筑美了。
1工业建筑的特点就是工业建筑的现代美
如今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大量的高科技新兴骨干企业的建立,工业建筑已逐渐成为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的整体美、艺术美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以往的建筑标准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现在的厂区已成为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理念的代言人。工业建筑内部的设施也要求必须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摆脱对工业建筑设计的偏见,充分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高科技手段,把握工业建筑的特点,建设一个具有现代风格和工业特色的新颖的工业建筑。虽然工业建筑要受多方因素的制约,但工业建筑却有它不可替代的有利条件,工业建筑。具有规模大,体量大,成群落,布局复杂等特点,高低错落的厂房,各种颜色标志的架空管道,高高耸立的构筑物,外露敞开的钢结构,轻质、现代的压型钢板,凌空交错的皮带廊,以及形态各异的彩色通风器等,这些特征都是构成工业建筑现代美的重要因素,也为建筑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空间。所以建筑师可以放开手脚的去策划一个现代的工业建筑群,在其体量设计、流程设计里,自有一种建筑语言在其中,只要把握其节奏、韵律、色彩、运用现代建材的材质,色彩的润色,创作的手法与风格,谐调统一,就不难创出一个有特色、有风格的现代工业建筑的整体美。当年的勒•柯布西埃看到了水泥厂的巨大储罐,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上世纪初就写下了《走向新建筑》一书,奠定了现代建筑史的里程碑。我想在风格门类众多的今天,也许很难有某个或某类建筑再能给人那么强烈的震撼力。但可以恳定的说,如果有,还会是工业建筑。
2工业建筑外部环境美与内部设施人性化
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厂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不仅仅是工业建筑自身空间形象特征的设计,还应包括工业建筑整体布局与外部环境的创造,如道路、广场、绿地、小品等一系列相关设施,只有建筑与环境完美的结合,才是现代工业建筑的体现,因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也是工业建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工业建筑外部的环境美与内部设施人性化,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建筑内部环境的创造,包括建筑空间、建筑热工、建筑声学、建筑色彩等。在一些污染较重,环境较差的行业里,员工的生产环境、休息环境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在高热、高污染、高噪音的生产过程中,员工汗流夹背的工作,有害气体、粉尘严重的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隆隆的机器声,使人与人之间仅在几米之内,却听不清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样的工作环境与现代工业建筑内部设施人性化极不协调。要改善劳动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筑师必须进行采光、通风、热工和声学方面的设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厂房内的工作环境和休息环境,真正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3以一个工程设计谈工业建筑的现代美
工业建筑的现代美不单单是建筑的单体美,它还包括建筑周边的环境美。一九九四年初,我在温州分院接了一个工业园的设计任务。该设计地域在温州市苍南县,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现代意识超前的县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苍南县的新兴骨干企业,已不再满足过去的小门市房和单体车间的规模。为此,县政府决定公开召标,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接到标书后,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创造出现代工业园的风格。这个工业园是由四家企业联建而成的,企业各自的产品与功能均不相同,每个企业要有各自的厂前区、道路、出入口、工艺流程、人流走向必须互不干扰,但在具体设计中,企业既不能合并,又不能零散,否则将会给人缺乏统一规划,整体l布局的感觉,在几轮方案的比较,推敲中,我始终贯彻一个宗旨,现代化的工业园必须体现出整体布局美与外部环境美。工业园区规划地块为一个长方形,南北各临主干道,四家企业各占1/4地块,设计中我将四家企业的厂房集中布置在规划地块的中间,厂房与厂房之间以绿地相隔、企业与企业之间以灌木丛分界,将各自企业的绿地、小品、道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由于采取了集中布置每个企业厂前区都留出大片绿地,树木,四家企业绿地既相隔又相通,形成了一个绿色的包围圈。工业厂房为钢结构厂房,外饰乳白色压型钢板,以适当的色带压顶,嵌以通长的带形玻璃窗,使建筑显得干净、利落、大气,由于整个方案设计始终贯穿着整体布局美与外部环境美,使得工业园的方案一举中标。建成后的工业园区,就像一个绿色的大砂盘,托起乳白色的建筑群,厂区道路四面相通,建筑小品、小巧灵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构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多彩的空间,创造了一个丰富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园。
总之,工业建筑的现代美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做好工业建筑的环境设计是我们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迈出的一步,这既是建筑师的责任,也是建筑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只要建筑师摆脱对以往工业建筑的偏见,充分利用工业建筑的特点、优势,精心设计,勤于思考,就能大有作为,就会创造出具有现代美的工业建筑。
[参考文献]:
浅谈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 - 科技咨询导报 - 2007(4)
现代工业建筑高技术化设计趋势研究 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 - 2005
现代工业建筑的色彩设计探讨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 2007(11)
现代工业建筑高技术化设计趋势研究 - 工业建筑 - 2006, 36(11)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园;共生思想
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和地价上涨等多方面原因,位于市中心的大量传统企业逐渐迁至郊区,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些郊区的工厂再次成为城市局部的中心区。由于这些厂房见证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因此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任意将其进行拆除或改造,必然会对“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将其进行合理地改造再利用,延续城市的工业文脉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经验和理论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既有旧工业建筑改造已经成为建筑改造的热点,按照其改造后使用功能分类有创意产业园类、博物馆类、公园类、办公室类、住宅类等,其中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的数量最多,占到总体建筑改造比例的42.5%。因此,旧工业建筑转换为创意产业园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创意园主要以发展创意文化事业为主,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潜力的产业。由于其创意的特殊性需要一种无拘无束的大空间,这就与旧工业厂房的原始结构空间不谋而合。继北京798创意园成功改造后,掀起了国内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园类改造的新热潮。但在现有的创意产业园改造中存在着对旧工业建筑破坏严重、整个创意园区缺乏活力、创意产业园区改造手法同质化的现象,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引入共生思想来解决上述问题。
1.共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共生思想最初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是指生物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共生、共存紧密结合在一起,后来逐渐由黑川纪章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共生思想极力反对现代主义机械论过于注重科学和技术,而忽略了文化、材料、宗教、艺术等感性因素,极力主张一种有生命力的建筑。共生思想注重强调建筑与异质文化相融合,设计出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共生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共生、内部与外部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以及异质文化的共生。
2.共生思想在创意产业园改造中的延伸
(1)创意产业园的中间领域共生思想中的中间领域是指建筑在改造或者转换中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并且在改造转换中存在着可以改造的“契合要素”。即旧工业建筑创意园类的转换中存在“契合”要素,这就是改造的重点。创意产业园的“中间领域”包括了所有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元素,即找出对立双方可相互转换的要素,这些因素主要包含建筑自身要素和建筑技术两个方面。建筑自身的要素主要有建筑的内外部空间、建筑的结构、建筑的立面、建筑形态等。如在北京798创意园的改造过程中,建筑外部墙面的标语虽然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但是在创意园的改造中却仍能表现出当年独特的历史记忆,这两者存在着可以转换的中间领域。这些存在的可以转换的契合要素,就是我们在转换中实现共生的必要条件。(2)创意产业园的圣域圣域论主要强调的是“文化自尊心”,它主要提倡的是一种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每个国家、民族、人群都有自己独特的圣域,并且都应该得到尊重,就像“米”对于日本人来说应该得到尊重,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它只是粮食。在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中,有重要历史记忆或者价值的旧工业建筑就像是日本人对米的态度一样,应该对其进行最大可能的保护或保留,就是应该值得尊重的圣域。因为它不仅满足简单的使用功能,而且能对心灵进行慰藉和回馈。但是相较于历史和文化性比较弱的旧工业建筑,就像是黑川先生所提到的美国的“米”,这种建筑就不是我们改造中所注重的圣域,在改造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其实际应用价值,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旧工业建筑的使用潜力。如上海市国际时尚中心的改造设计中,由于原工厂车间的建筑容积率过大,不能满足于当代创意园区的发展需求,设计师首先根据《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将具有较大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更新保护,使整个厂区获得了历史的回馈,拆除了在中心广场的几个历史价值较弱的旧工业厂房来适应新的功能要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纺织厂区的历史风貌和记忆。(3)创意产业园中的“道”的复权东西方的城市规划中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西方城市的规划是以广场为主,着重建造一种高大的广场形象,而东方城市的规划中则着重去强调一种“道”的文化。街道是存在于密闭和开敞空间之间的中间领域,即黑川先生在建筑设计中所提到的“利休灰”。共生思想倡导一种流动的、共存的、有生命力的街道空间。在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创意产业园在整体的规划设计中与城市和外部环境的“道”;二是指创意产业园内部规划过程中建筑与环境的“道”。这就要求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过程中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内部环境规划角度、建筑底层业态布局、建筑内外部空间共生等几个方面去考虑,来营造一种富有活力的“道”空间,通过“道”空间来统一协调产业园内各部分,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内部外部共生和建筑与人的共生,延续旧工业建筑的历史记忆并发挥出旧工业建筑的价值。就如在北京798创意产业园(图1)改造中,在内部建筑和环境的处理上注重了“道”的空间,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在改造中艺术家注重了底层空间的开放,并且还引入了咖啡和西点等小型休闲空间。室外的参与性休闲空间和大量的艺术性雕塑,大大丰富了先前冰冷的街道,是一种近人的空间尺度设计。而与之相对应的大连市15库(图2)改造项目中就存在着“道”空间缺失的问题,在建筑与内部环境的处理上采用了简单的几个“片”式的金属构件,毫无“道“空间亲近感,建筑的整个外部空间显得冰冷,毫无生命力。
3.共生模式的建立
基于共生思想在创意产业园改造中的延伸并且结合改造实际,将从三个方面建立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园改造的共生模式,然后由“共生模式”指导具体的改造实践(图3)。共生思想中的圣域主要是指建筑改造中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即旧工业建筑的场所精神,需要构建出旧工业建筑保护评价体系,对旧工业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进行评估,确定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可行性。实现建筑与历史的共生,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分析。共生思想中“道的复权”主要是强调一种“道”的建筑,即“道”是建筑中处于封闭和开放中的一种灰空间。这种空间能够促进人与人的交流,道主要引申为两个方面即规划角度的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和创意园内部环境两个方面,运用共生的思想分别处理好“城市的道”和“创意园内部的道”,实现建筑与人与城市关系的共生。共生思想中的“中间领域”主要是针对现代建筑中“二元论”的观点,对立的双方中存在着这些共通领域即旧工业建筑转化中的主要契合因素。将中间领域引申为两个方面,即建筑自身的共生与建筑与技术的共生,建筑自身的共生分别从建筑空间、建筑结构、建筑立面等因素,建筑与技术共生主要是从旧工业建筑建筑生态技术方面进行论述。
4.结语
旧工业建筑转换为创意产业园相较于拆除新建有其特殊性,因此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并不能够完全指导设计。通过对共生思想进行解读并延伸到具体改造设计的各个方面,建立旧工业建筑产业园类共生模式。用共生思想去协调建筑改造中新与旧、异质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可以进一步完善旧工业建筑的相关设计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韦恩•奥图,唐•洛干.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第一版.王劲方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94,
[2]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第一版.覃力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刘析谛.面向展览建筑的旧工业建筑更新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新进展
旧工业建筑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民族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另有部分旧工业建筑,因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建筑材料性能,且建筑结构较为坚固,因而具有一定的物质价值,还有部分旧工业建筑同时拥有物质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主要目标在于节约资源、能源,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建筑过程所产生的垃圾。所以,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节约较高的环境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1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在退出生产环节后,均处于自然衰退、大量闲置状态,若该地处于新一轮规划范围之内,则会被直接拆除。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仓库、旧厂房等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和保护思想逐步传入我国,国内建筑行业工作人员也逐渐开始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予以了一定的关注[1]。
随着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成功实例的逐渐增多,一场影响范围较大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获得也悄然兴起,主要体现在:第一,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范围逐步扩大,即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展到了存在期限不足5至60年的建筑物。第二,相关部门对于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其发展路线已经由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式逐渐向上自上而下的系统式运作、设计、规划趋势发展[2]。
2 旧工业建筑的转型和分类
再利用和改造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旧工业建筑转型的基本方向,而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为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和类型。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和历史性工业建筑是旧工业建筑的两种基本类型,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分界[3]。
2.1 非历史性旧工业建筑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只有现存历史,而无历史,但相对而言其历史沉淀不足,存在时间较短,因而建筑物的历史价值较小,物质价值较高。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空间结构的独特性。仓库、厂房等工业建筑通常内部结构较为空旷,且体量较大。工业建筑物通常为排架结构,厂房柱距在6至9m之间,能够进行空间的二次分隔,且结构较为坚固。工业建筑处于生产的需要,通常内部结构较为空旷,且外观大气简洁,并需要配置有多种结构较为特殊的机械设备等构件[4]。第二,主要特点为建筑属性。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建筑属性为其特定的美学价值和物质特性。工业建筑物通常在失去生产价值后会遭到废弃,且结构坚固,体积巨大,并为一批高质量、数量巨大的物质资源[5]。
非历史性旧工业建筑的转型方法。对于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来说,通常不应选择博物馆冻结式静止的保护方法,依据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其常用的转型方法包括:第一,重新开发,局部拆除。对于超出特定范围的产业类建筑和地段,则可通过重新开发的方式进行改造再利用,从而开发出该地段的全新功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第二,在工业建筑现有结构的基础上,改造其外观形象,使其更加符合时展的趋势,与周围建筑物的基本风格相互统一,强化工业建筑物的时代感[6]。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由于其具有较大尺度,因而能够为设计者和建筑者提供最大的尽情发挥、天马行空的空间,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其改造再利用转型的基本方向,主要包括:办公空间的商用开发方向,娱乐休闲空间方向,展示空间方向,旅游购物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方向以及创意产业园区开发方向。
2.2 历史性工业建筑
历史性工业地段和建筑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也就是工业地段和工业建筑物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见证,能够直接反应历史实际,以及特定时间段内工程艺术成就和社会历史面貌。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历史意义优于其他建筑物。人类通常十分眷恋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而作为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见证,历史性工业建筑具有自身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且这一历史价
明显高于其作为建筑物所具有的物质价值。第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历史性工业建筑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其工业工艺发展的主要记载主体。同时,受到民俗传统和文化传承作用的影响,其所具有的认同、教益、纪念等价值也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历史性旧工业建筑的转型方法。文物古迹式的保留和保护方式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历史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方式,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原址重建,原貌恢复。因为历史性工业建筑的通常经过了数十年以至于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因而必然会在当地居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建筑物,在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通常可以选择原址原貌重建、部分恢复的改造方法,从而尽可能恢复期历史文化内涵。第二,功能更新,保留原貌。历史性工业建筑在实现主要结构和外观特征保留与保持的基础上,可依据基本功能的不同,实施相应的内部改造。
历史性是历史性工业建筑的主要特征,因而其转型方向必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现阶段常见的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包括:第一,商务旅游与工业博览综合的开发方向。将其改造成为工业博物馆或是工业博览馆,可举行旅游、商务贸易与交流活动、招商活动等。第二,公共休憩方向。可在历史性工业建筑原址向建设部分公共娱乐设施,将其作为景观公园或是休闲娱乐场所。第三,主题博物馆方向。博物馆是该转型方向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集中展示特定的工艺生产过程。
3 总结
旧工业建筑资源改造再利用的价值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尽管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巨大。旧工业建筑定位使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难点,本文分别对非历史性与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彰显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旧工业建筑通常风格明显,且与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在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发挥充分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够为建筑物注入新的动力,使其恢复生机,不再沉默,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就在于设计和规划人员是否具有巧妙的构思。工艺技术是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主要表现在设备的安装、材料的选择以及结构设计等方面,同时,应注意实现相关施工检测技术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淼.可持续发展下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0--11
[2]付瑶,刘文军,崔越.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l):34--36
[3]高辉,张神树.成功的旧建筑革新--加拿大多伦多市女王港旧仓库改建项目[j].世界建筑,2001,1(1):80--81
[4]张静.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价值研究与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1(1):11--12
关键词:绿色工业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1―0231―03
1走向未来的工业建筑
1.1传统工业建筑缺乏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工业建筑大部分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大量的城市噪音、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垃圾排放从工业建筑中产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同时,环境污染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影响到工业建筑自身的使用,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工业建筑普遍短命。
在当今低碳社会和绿色建筑浪潮的影响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绿色建筑的理念也已经进入工业建筑设计领域。我国《“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建筑节能要形成116亿t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其中在绿色建筑环节,要形成4500万t标准煤的节能能力。这就要求包括工业建筑在内的建筑业必须积极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1.2从传统工业建筑到现代工业建筑
在人们的观念里,相对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仅仅是经济实用。一般的工业建筑给人的印象总是“笨重”、“庞大”、“丑陋”、“粗犷”等,这是人们对工业建筑的基本认识。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分工有了新的变化,产业结构已经与数十年前不同,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也由粗放式为主转变为集约式为主,企业的升级改造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精尖工业取代了传统工业。在此背景下,工业建筑也有了新的需求:一方面,出于对人员的健康保护,对建筑室内外环境要求更高了,与此同时,建筑的建造成本和能源消耗也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工业建筑形象也有了新的需求,工业建筑也需要成为体现时代特色和精神诉求的新建筑。
2工业建筑的优势和价值
工业建筑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样板作用和独一无二的创新优势。现代建筑先驱格罗皮乌斯认为,工业建筑应当是住宅建筑的样板。一直以来,工程师就寻求用最少的劳动力、时间、原材料和资金生产出最简洁产品,工业建筑很早就已经开始在工厂像其他产品一样装配和制造,这比建筑行业为住宅建筑采取同样的预制装配措施要早得多。在这一方面,工业建筑无疑是具有领先性优势的。
对每一项建筑工程来说,有技巧性的、创新性的方案,包括形式、材料、色彩、从内而外每个细节都体现出完整、清晰的观念。工业建筑由于其特殊性在追求绿色建筑的创新方面更具优势。新的材料、形式、构造细节等,都可以在绿色工业建筑中得到尝试创新,在这一方面,工业建筑面临的不仅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机遇。
3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建筑
3.1绿色建筑的发展成为社会主流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聚焦于建筑技术发展的研究,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取得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和突破。绿色建筑关注的范围,既有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既有构造节点的创新研究,也有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探索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诸多方面。随后数十年,关于绿色建筑的实践在世界很多国家展开,众多的研究成果包括建筑节能技术、绿色种植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循环再生技术等逐渐应用于建筑实践。时至今日,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成燎原之势,遍布全球。
3.2绿色工业建筑中离不开设计
工业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不是一个单独学科,是一个设计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要求从前期的规划中就考虑建筑的低碳策略,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概念引入,并贯穿到整个设计之中。设计伊始就应该有各专业工程师介入,共同制定建筑的绿色计划。例如,如果暖通工程师最初没有介入的话,后期往往是很多补救的措施,这些措施将难以成为最优化的措施,进而造成浪费。
以建筑节能为例,节能设计首先要有节能设计的目标,目标的设定应该是科学合理、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节能设计的目标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长远观点。这个目标,除了满足国家规定的节能百分比要求外,还可以根据项目特点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不断的提出更高要求,才能不断取得突破和超越;在指定节能目标的基础上,要综合各方面因素,选取最合适的节能技术和策略,这一步则是最为关键性的,是决定性的。同时,建筑节能的技术需要合理组织、灵活运用,不能简单堆砌或者顾此失彼。没有合理规划的节能措施往往难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反而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4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建筑
早在2010年6月,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就已经编制完成,并于同年8月由住建部批准颁布。在此《导则》基础上,由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会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14家单位参编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已于2011年通过审查,2013年8月,2014年3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绿色工业建筑”的概念,抓住了工业建筑的特点和共性问题,并为各行业工业建筑进行绿色设计提供了有力依据和评价标准。该标准针对工业建筑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外环境和污染物控制、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评价标准。其中,关于室内污染和职业健康部分的评价标准,是《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的创新之处,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4.1绿色工业建筑与节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大量土地资源消失,建设项目中节地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绿色工业建筑节地,首先要充分研究工业生产形式以及内部的物流特点,再以此为依据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其次,设计合理高效用地的单体建筑也非常重要。要地上、地下统筹考虑,充分考虑立体空间的应用,打破以往工业建筑以单层空间为主的思维,充分研究、科学论证,做到疏密得当、简洁高效;第三,要充分利用非耕地类的土地如荒山、荒滩、劣地等,尽量不占越来越宝贵的耕地资源;第四,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处理建筑物内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以免污染周边耕地,这也是节地的重要体现。
4.2绿色工业建筑与节能
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是解决当今能源危机的两个重要方面。因为建筑的能耗占到全社会能耗的30%~40%,因此,建筑领域的节能在整个社会的节能中至关重要。
工业建筑在节约能源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在绿色工业建筑设计中,能源消耗应该成为一个重要设计目标参数,这个参数决定着工业建筑设计从最开始选址到正常运行的每一个细节:在总体规划和选择结构形式中,要明确地根据太阳的方位来判断;要将气候条件和拟采用的绿色技术相结合;要合理组织流线以减少交通方面能源消耗;要充分利用工业建筑运行过程中的采暖通风空调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为生产服务。总的来说,优秀的绿色工业建筑内部仅仅需要很少的机械或者人工采暖、通风和采光。
关于绿色工业建筑的节能,建筑师应形成以下认识:首先,最便宜的能源其实就是好的节能设计方案,好的节能设计方案是最佳选择;第二,因为要充分利用被动式太阳能。而且,现代工业建筑往往有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采暖、自然通风等被动节能措施;第三,有条件时,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尽管目前可再生能源相对昂贵且效率不及常规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能够节约石化矿物能源且环境污染小。就太阳能应用来说,尽管目前应用太阳能比较昂贵,但使用太阳能仍然是值得的。目前,国外很多绿色工业建筑在设计中尝试用技术方法将可再生资源转变为电能、热能等建筑消耗的能源,实现了太阳能建筑设计一体化。例如,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光电装置和风力涡轮发电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电能等,实现建筑自身能源供给平衡,即建筑运行不再需要额外的能源供应,甚至建筑自身产能大于消耗,并能将剩余的电能输送给城市电网。
绿色工业建筑节能主要是护结构的节能,包括屋顶、外墙、门窗等部位。在这些部位,要优先采用绿色环保建材作为保温隔热材料,以起到节能作用。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一方面可以减轻建材的使用量,另一方面也能减轻建筑结构自身重量,减少热量损耗和资源损耗。同时,建材使用量降低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节约了人力资源。
4.3绿色工业建筑与节水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据有关资料,我国人均淡水供应只有2000m3,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世界平均水平是3000m3)属于缺水国家。同时,我国人均淡水供应正在急剧减少。另一方面,我国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南方较为充足而北方严重缺水。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由于以前粗放式的发展,我国大部分河流和湖泊等天然水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超过6亿人口正在饮用被污染的水。
对于绿色工业建筑的节水,要从开源、节流、高效利用和创新利用4个方面考虑。开源方面,主要是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工业建筑一般所占区域大,建筑层数低、屋顶面积大,同时地面铺装面积大,雨水完全靠自然渗透是不现实的,反过来,将屋顶、硬质路面、广场等区域的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净化,将会是一笔不小的资源;节流方面,主要是减少水资源流失和浪费;高效利用方面,是指利用技术创新,安装节水型设备和器材,正确、科学地设计城市管网,使水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合理;创新利用方面,是指依托技术创新,加强水的循环使用。可以通过污水、废水净化系统、中水系统等设置达到这一目的。
4.4绿色工业建筑与节材
根据法国《环境建筑报》,绿色建筑材料可分为以下5个类别:材料有利于环境;不含有某种有害成分;可减少建造、维护、拆除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建筑运行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有助于形成安全而健康的室内环境。绿色建材的宗旨是保护人体健康、保护环境的。绿色建材在生产中,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大量使用工农业或者城市废弃物,尽量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生产出的建材无毒、无污染、无辐射,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
目前,业内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三类:首先是一些传统绿色建材,如钢材。这类建材的特点是可回收、可循环利用。虽然材料的生产消耗了大量能源,但材料的重复使用有利于节材节能;其次是用工业生产和建筑废弃物为原料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制造的建筑材料,如利用建筑废弃物现场制造各种砖材。据报道,我国某企业研发出一种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制砖组合生产线,即移动制砖工厂。该生产线将建筑垃圾处理移动破碎站与移动制砖机配套,把“砖厂”移动到拆迁和施工现场,现场制作道牙砖、植草砖、广场砖等十几种市政用砖。这类建筑材料的特点是既获得了新的建筑材料,又消化了大量废弃固体垃圾,一举两得,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第三类是新研发的各种新型绿色建材。这类建材主要特点是在某些方面有着很强优势,如保温方面。对于新型建材是否能够推广,还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由市场进行判断。对于建筑师来说,一方面在设计中要积累材料信息,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积极使用新型绿色建材,同时,也要加强甄别能力,防止因为绿色建材鱼龙混杂而失去判断力。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4.5绿色工业建筑与职业健康
传统工业建筑中一般都有大量余热和烟尘散出,大量化工类工业建筑不断排出大量酸、碱、盐等腐蚀性物质或者有毒、易燃、易爆气体,还有很多工业建筑内部时刻产生大量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现代绿色工业建筑设计中,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关注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力争创造宜人、舒适、高效的绿色空间。在这里,不仅仅生产活动能够高效有序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能够得到满足。具体设计时,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例如迪斯・乔比恩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奈尔曼售后服务部中,企业决策者和建筑师力求给广大员工提供积极的趣味性空间。整个设计强调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重要性,并且按照人员规模和比例精心设计建筑结构,同时为员工设计了精彩的生态休息大厅作为交流的场所;再例如德国诺伊格鲍尔与罗斯设计的格特拉克研发中心,设计理念强调建筑的开放性、交流性。在建筑师的精心设计下,该建筑内部各部门之间清晰可见,视觉上形成沟通。
4.6绿色工业建筑与环境保护
对于工业建筑来说,真正的“生态建筑”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生态建筑本身是不破坏自然环境的。但建筑总是会形成对环境的破坏,工业建筑的破坏往往更加明显。对于工业建筑来说,尽可能地减少因为建筑存在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因建筑的存在而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就是生态。值得期待的是,绿色工业建筑有可能采取科学高效的绿色措施来达到节约资源和避免浪费的效果。同时,在工业区规划时,要考虑到对基地内部生物群落的影响,尽可能地使绿地联通,保护生物群落以及生态走廊。再例如,工业建筑要避免在一些特殊地区建设,如生态敏感区、动植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等。
参考文献:
[1] (德)H・M・耐特.建筑美学与能效设计[M].孙岩,白杨,梁昕,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R].北京: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0.
[3] 许远超,李国顺.国标《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及要点[J].建设科技,2012(6).
[4] (英)汤姆・伍利.绿色建筑手册-1[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 常宏.绿色节约与工业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
1.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意义
1.1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经济意义
对于每一个项目而言,经济价值往往决定了项目的可行程度,对于旧建筑的改造也是一样。工业建筑的主体结构能够长期使用,然而其功能却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改造并再利用旧的工业建筑是充分发掘其适应性潜力,使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二次设计。相比较推倒重建,其具有工期短,投资少,效益高的三大优点。其次,保留旧工业建筑周边的基础设施,并稍加改善和维修,可以为政府节约大量的公共成本。旧厂房常常蕴含着更大的经济存活力。一方面保存和维护旧厂房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再现其作为生活场所的本质。旧厂房这种融入生活,浸含着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教育价值是一个城市源源不断的商业财富。
1.2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环境意义
建筑作为一项重大的经济活动,在其建造、使用、维护的过程中,都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旧的工业建筑作为一种潜在的资源,储存着能源,盲目的拆除,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相反,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3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历史意义
旧工业建筑经历和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记载着人类进步的脚步,其蕴含的巨大的历史价值是其他类型的建筑所不能比拟的。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展现了城市建筑艺术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在我国的一些工业城市,一个家庭的若干代和特定的厂矿之间存在着联系,彼此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对其生活的厂矿也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因此,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不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也是对历史的脉络和社会生活的结构的保存,对旧工业建筑的生命的延续。
1.4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文化意义
现代城市规划往往只重视人们居住、工作、和娱乐的主要活动,而忽视了能够让城市生活丰富起来的次要性活动。在此指导下的旧城改造则演变成简单的平地起高楼和大规模的推倒重建,破坏了城市原有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上的认同感。由此可见,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对保护居住环境的场所精神和社会生活的网络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建筑是所处地区独特文化的物质载体,尤其是旧工业建筑,其独特的风格、形式、细部和工艺,维系了地区之间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推动了各个地区的进步和丰富多彩。
1.5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社会意义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可以激活经济衰落的城市空间,通过节约城市的投资成本、提供租金低廉的使用空间,开发旅游观光资源等方式,以点带面地带动衰落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改造的策略对于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一些老城市的更新改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城市自我更新、发展的基础。
2.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案例分析——以成都的“东郊记忆”为例
成都“东郊记忆”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4号,一期园区占地约218亩,二期园区占地162.83亩。它是由建于1950年左右的红光电子管厂改造而成,在成都东区大迁移过程中红光电子管厂被作为工业遗址完全保留下来。红光电子管厂的厂房呈现多样化,涵盖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办公建筑,我国自建的多层厂房,本世纪初的办公楼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项目的改造由成都传媒集团承担,以“传承文化、创意时尚,保护遗存、创意功能,产业主导、创意呈现”作为主导理念。秉承“原址保护,修旧如旧,旧房新用”的原则,将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产物与现代时尚商业建筑功能完美结合,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原有建筑群是传统的院落组合空间,两边是高大的主体厂房,中间是主要的交通要道。在改造的过程中,设计师保留了以往的布局,主要对外立面和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原来的厚重砖外墙具有经典的尺度及比例、丰富的细部,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信息。改造在不影响原有建筑整体形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富有时代感的设计元素,提高了建筑外观的现代文化表达(图1)。内部注重空间的充分利用,跨度为24m,层高为16m的大厂房被改造成了剧院和电影院(图2)。在影院最大的数字影厅内部,其独特的结构为宽22m,高12.6m的巨幅银屏提供了空间环境。在其他的厂房空间,设计师通过将原有建筑空间分成局部两层的做法,实现了空间的重组与整合。其中,一层以展览中心、互动体验为主;局部二层形成商业和服务体系。厂区外部空间的更新以步行系统的设计为主:通过延续原有厂区三条横街肌理,合理设置了贯穿主街的步行支路,并且有效连接了开放式广场和部分商业内街。园区内大量生产时期留下的构筑物,都一一根据景观特性保留了下来,作为步行系统的节点细节设计。不仅要营造出工业历史的氛围,同时还要与具有时尚感的当代景观氛围相契合。通过保留架空的管道体系(图3),加强步行系统的视觉引导性预计工业厂区的特性;使用红砖将整个园区的步行道路铺底,强化了其计划经济时代历史符号的地位。一些工业部件则作为景观元素加以设计,保留其工业特色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创意的灵魂。比如原有的小矿车被改造成了景观小花台,原有的储气罐被改造成了景观喷泉(图4)等。原红光电子管厂区的整体更新与改造,注重当地工业文化的根植,通过合理引入经济与产业,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造血机制的有机整体,扭转了城市中心区域东部长久以来经济实力弱,城市形象差的城市经济发展格局,重塑了城东的形象。建成之后的“东郊记忆”给周边居民,尤其是拥有旧工业区儿时记忆的群体提供了交往的空间,激活了社区的活力,巩固了旧工业区居民的社会结构。而厂区内多样化的工业文化表达,则形成了一个东郊旧工业区文明史的缩影,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的日常生活去理解和感知。这种对东郊旧工业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的非静态式保护有效地解决了文化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了老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3.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3.1缺乏雄厚的资金保证
国外很多改造再利用项目是由政府鼓励,出台了多项相关的优惠政策。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规模庞大,多为涉及整个厂区或工业区的巨无霸式的改造。开发商也会洞察旧工业建筑文化价值的背后隐藏的巨大的经济价值,进行积极的投资。由伦佐•皮亚诺改造而成的意大利都灵林格图大厦,将原有的汽车制造中心的5层的框架结构厂房改造为一个多功能的、文化商业综合性建筑,改造后的林格图大厦是一座具有想象力的令人称赞的泡状建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林格图大厦的投资周期长,影响范围大,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复活。然而,国内的开发商多追求短期效益,对于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意识还很淡薄,很多改造的项目还处在自发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管理,有碍于整体的发展和环境的治理。
3.2忽视保护和改造相结合
旧工业建筑记载着历史,凝聚着人类进步的烙印,所以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时候,要注意对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体现。国外很多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都是尽可能地保留原有建筑的空间、结构特点,针对自身的特征进行改造,方法灵活,手法丰富。这种保护性的再利用,不仅凸显出旧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也提升了人文环境质量,注入了新的社会活力。纵观我国的改造项目,总是存在着过度再利用的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只是对旧工业建筑的内外进行简单的装修改造,其历史文化性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失去其建筑特色。
3.3改造功能的单一与片面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的过程中,功能置换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家工作室、时尚餐饮等几种模式,这些功能已经成了改造模式的标配。其实再利用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要真正地切合实际,符合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特色,从而带动周边经济的复苏和环境的再生。有些旧工业建筑改造,没有延续工业的精神内涵,仅仅是利用工业厂房的外壳。北京的百万庄园将工业厂房功能置换成餐饮娱乐的休闲场所,然而却是欧式风格的外观,这是片面理解了改造而出现的盲目效仿的结果。
3.4绿色生态设计手法的缺失
我国改造项目的大部分设计往往遵循传统,忽视了系统性的介入生态与节能技术的设计。其实,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旧工业建筑的热工性能大多比较差。改造时,应当采用相应的保温隔热措施以及可循环再生的建筑材料,避免能源的浪费和经济损失。如今,建筑节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从长远角度看,应当协调节能与改造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强生态技术设计的意识,促进旧工业建筑改造多样化。
4.总结
旧工业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遗存,其蕴含的经济、环保、社会价值也是无穷的。从成都的“东郊记忆”等一系列的国内外改造的实际项目看,人们已经把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更新的一个契机。针对一系列再利用旧工业建筑初期阶段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做的是从投资方、设计师、使用者都树立起历史文化观、循环利用观,充分吸取国内外取得的先进经验,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旧工业建筑改造之路,通过多样化的改造和利用旧工业建筑,让其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设之中,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徐杰,《城市旧工厂再生的若干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6
[2].李慧慧,《我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2008
[3].张月淳,《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初探》,重庆大学建筑学院,2005
[4].黄步瓯,《成都东郊工业区旧工业建筑改造性再利用模式浅析》,西南交通大学,2006
[5].朱建伟,《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城市旧工业厂区更新策略研究——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西南交通大学,2013
[6].崔云云,《城市旧工业建筑的Loft模式改造再利用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4
[7].史逸,《旧建筑物适应性再利用研究与策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2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 室内 局部空间 改造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合理的改造利用成为趋势。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利用时,室内局部空间重构的方式具有规模小、时间短、见效快、便于操作等优点,在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对旧工业建筑室内局部空间重构方式的研究和实际应用。
旧工业建筑的原有外墙面保留不变,以其既有的室内空间为基础,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构筑,形成新的局部空间体系,这种设计就是“旧工业建筑室内局部空间重构”。
局部室内空间重构应遵循以下原则:必须符合改造后的用途(共性);必须符合使用者的需要,达到使用者的使用要求(个性);实用性;美观性。
北京798艺术区的改造案例就能充分说明以上原则。北京798艺术区内众多的文化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对其所租用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利用时,全部按798艺术区的要求进行改造,体现了艺术区的共性特点,即使是餐饮酒吧,也有浓浓的艺术气息。在798艺术区内,每个被租用的旧厂房,使用者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造,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又张扬个性,把实用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由于798艺术区的中国式艺术特色,才使其不仅受到广大艺术工作者的青睐,而且受到许多非艺术工作者的青睐,成为国内外游客必到地之一。
青岛啤酒厂(图1)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青岛啤酒厂的老厂房建于1903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厂房建于1903年,属于德式建筑,由德国汉堡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造,是啤酒厂最早建造的生产车间之一。其对研究当时的建筑风格、施工水平,以及青岛啤酒厂的悠久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老厂房改造的过程中,原外墙基本被保留下来,至今这幢厂房仍保留较好,只是局部因风化有些破损的痕迹。因此在改造为博物馆时,只是将其外墙进行了细微的局部修整,室内空间在保持原先格局不变的前提下简单修葺。
任何旧建筑室内空间改造利用时,都要满足新的功能对室内空间提出的新要求,室内局部空间重构主要通过“局部增建”与“局部拆减”两种方式来满足这种新要求。
一、局部增建的方式
(1)插入新空间
插入新空间就是在旧工业建筑原有室内空间基础上加建新的功能空间,如楼梯、中庭、走廊、门厅等等。安特卫普码头住宅的实践就是19世纪仓库改造成现代化五口之家公寓的经典实例。
安特卫普码头原有许多仓库,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安特卫普的海运业务量大幅下滑,大量闲置的工业建筑随之出现,针对这一状况,迈耶在20世纪80年代对安特卫普地区做了一个总体规划设计,认为应该结合当地的情况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按照这一规划设计,码头附近的很多仓库被改造成住宅。建筑设计师根据仓库具有特殊结构、厚重的木材和高大的空间的特点,按照业主的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采光系统、夹层、连廊、楼梯、管道等,将开阔的单一空间在水平垂直方向上分割,创造了许多功能各异的独立小空间,呈现出轻巧、灵活、多样的空间效果,使业主满意,达到了有效利用的目的。
(2)局部加建
局部加建要充分考虑新加建的空间对原建筑的影响。由于局部加建通常是在原建筑室内上方或原建筑室内中间增加新的功能空间,所以要充分考虑加建新的功能空间后带来的整个建筑物的受力变化。只有经过精确计算,在确保局部加建后原建筑仍然是安全的,才能进行局部加建。
北京798艺术区凯旋艺术空间(图2)的改造设计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工厂厂房空间高大的特点,根据新的功能需求,在原有的室内空间中加建新的空间,再通过楼梯的连接作用,让空间与空间之间产生衔接,产生新的交通流线,让新旧空间和谐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空间。
由于原发电厂的巨大空间及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作为一个新的馆址,位于英国伦敦的一座发电厂被改造为泰特现代艺术中心(图3)。在设计师的构想中,想要利用新与旧的冲突释放出的能量来表达旧工业建筑重生的可能性。设计师通过发电厂空间大而通透的特性,将室内空间改造为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美术展览馆。
二、局部拆减的方式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时,原则上内部空间的功能要求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需要对原有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可以利用空间的加、减法和改变局部建筑结构来达到空间再利用的目的。室内空间局部拆减的方式使空间跨度变大,为重新设计室内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增加了室内空间的有效使用率。
奥赛车站成功改造成博物馆(图4)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局部拆减的方式在室内空间改造中的运用。奥赛车站改造时注重对室内高大空间价值的充分发挥,在改建过程中,拆除火车站原有部件,使内部空间改造后满足展厅的使用需求。
在室内空间改造中,运用局部拆减的方式也可将其理解为拆减后的“少”并不是空白,而是既简约又精致。就是要求在满足改造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对于室内空间的规划和布置不要过于复杂繁琐,以简洁流畅的线条、精巧的构思、精细的布置达到使用功能的要求,规划室内空间。
结语
旧工业建筑室内局部空间重构方式的运用,要服从旧工业建筑室内局部空间重构的原则。在运用旧工业建筑室内局部空间重构方式时,要高度重视新旧要素的融合。从对旧工业建筑室内局部空间重构的有关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对室内空间整合的过程中,对已经存在的空间格局和物体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时,新旧要素的融合是室内空间重构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些新旧要素并非只是简单的叠加与罗列,而是应该通过空间的合理重构,使新旧要素之间、新要素之间有机融合,从而满足多样化的、新的使用功能的需求,成为一个新的整体获得共存。
参考文献:
[1]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易.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陈宇著.建筑归来――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精品案例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