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灾害的预防措施

灾害的预防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灾害的预防措施

篇(1)

关键词:桉树灾害;标本兼治;预防措施

1 我国桉树资源种植概述

桉树是世界上目前公认的一种速生树种。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的统计,全世界大约有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栽种了桉树,共营建人工桉树林约1000万hm2,占世界人工栽种林面积的1/10,这些栽种林每年能够提供超过1000万m3的木材量。在我国,现在大约有20多个省区栽种了桉树,人工桉树林面积达150万hm2,栽种面积仅次于巴西,高居世界的第2位。目前,我国已经种植了300多种桉树,成规模的有200多种,范围遍及我国多数地区,南起三亚,北达汉中,东至苍南(浙江),西至保山(云南),海拔从40~2400m的范围内均有种植。

2 目前桉树林常发生的灾害类型

2.1 桉树林主要虫害介绍

目前桉树最重要的害虫类群是根部的虫害,它主要有白蚁、蛴螬(金龟子幼虫)、蝼蛄以及地老虎等类型。

2.1.1土白蚁。土白蚁属于群体性的土居生物,主要危害桉树幼苗树根,严重影响桉树的生长。

2.1.2蛴螬(金龟子幼虫)。蛴螬1年繁殖1次,幼虫在土内过冬,次年开春爬到土地表面进行取食,4月中下旬化蛹。蛴螬一般在清晨和傍晚从土层深处爬出土地表面,将桉苗近地部咬断导致桉苗枯死。

2.1.3小地老虎。又叫土蚕,其幼虫对桉树的危害最大,经常把苗木的贴地部份咬断,然后将茎叶一齐拖进洞穴。

2.2 主要病害表现

2.2.1 青枯病。青枯病菌主要侵染桉树林中的幼树。按其危害表现可以主要分为以下2种类型:第1种是急性,感染了这种病菌的桉苗,整株一般从发病到枯死仅需2~3周;另1种为慢性,感染了这种病菌的桉树,从发病到整株枯死时间为3~6个月。桉树青枯病易发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传播主要途径是根颈损伤、地表径流和株间连根。

2.2.2 焦枯病。焦枯病是桉苗易发的重要病害,它是桉苗感染帚梗柱枝菌引发,其主要危害是使桉树树苗叶枯、枝枯乃至顶枯,幼树叶子焦枯大量脱落,最后整株枯死。焦枯病易发于6~9月的多雨高温季节。桉苗感染后从植株下部开始焦枯,向上逐渐蔓延,从而对当年和来年的生长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2.2.3 桉苗茎腐病。桉苗茎腐病属于一种桉树的苗期病害,该病发作时会引起桉树从苗木茎部开始腐烂,然后逐渐枯死。在大棚育苗或者塑料薄膜里培育的幼苗,更加易受到感染。茎腐病危害范围广,可以感染多种桉树幼苗,引起苗木干枯死亡,“发病的桉苗在离地面0.5~1cm的茎上,先出现不明显的水渍状病斑,后变为黑褐色斑块,扩展至茎部,引起茎部腐烂。病部组织下陷,叶子凋萎干枯,直至整株苗木枯死 。”

2.3 其它桉树灾害

桉树的其它灾害包括火灾、冻灾、风灾等,火灾包括自然火灾和人为火灾2种,冻害多发生在海拔500m的地区,风灾往往都是发生在沿海地区。桉树遭受台风袭击时,幼树会出现倾斜和倒伏的现象,个别的会被风吹断甚至拔起,加之台风伴随的暴雨,增加了树的负重和土地的松软程度,从而给桉树林造成严重的损失。

3 桉树主要灾害的预防对策

要积极建造出利于桉树生长,能有效减少桉树灾害发生和扩散的环境,并制定出可行的能够加强桉树灾害的检疫与监测措施,尽力将灾害控制在萌芽阶段。应该按照桉树的树种习性,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创造出有利桉树生长的条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桉树速生速长的优势,并增强桉树对灾害的抵御能力。

许多种桉树的病虫害(如青枯病)都是极易蔓延扩散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要控制桉树病虫害的发生和进一步扩散,最关键的是要未雨绸缪,加强检疫工作。另外,桉树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萌芽状态易被扑灭,扩散之后就会变得难以控制,所以要重点加强日常的监测工作。

4 结语

总之,要想有效地减少桉树的损失,就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在充分研究桉树的生长习性和栽种地区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力的措施,制定详细的防治预案,只有这样才能使桉树的生长得到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仕明,许方宏,林国荣,罗建华.桉树扦插育苗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2004(3)

篇(2)

关键词灾害性气候;种植业;影响;防灾减灾;江苏海门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60-03

海门市地处中纬地带,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境内气候的主要因素。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海门特定的地理位置的共同作用下,海门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光能充足、热量富余。年平均气温15.2℃,自1960年有记录以来,极端最高气温为38.0℃,出现在1966年8月7日和1992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9.3℃,出现在1977年1月31日;年均日照时数2 122.5h,年最多日照时数2 529h(1967年),年最少日照时数1 821h(1988年);年平均降水量1 033.3mm,年最大降水量1 500.7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654.6mm(1978年);年均蒸发量1 278.3 mm,年最大蒸发量1 466.3mm,年最少蒸发量1 127.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月际变化呈夏半年高于冬半年,最大月平均相对湿度为85%(8月),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5%(12月)。

1海门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海门市优越的气候资源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是海陆相和气候的过渡带,是典型气象灾害的频发区。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连阴雨、热带气旋(台风)、高温、冰雹与龙卷、雷暴、寒潮、低温、大雾、大(暴)雪等,其中对海门地区农业生产(种植业)常年造成一定损失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常发性的旱灾、涝灾、连阴雨、台风、寒潮(冻害),另外,冰雹、龙卷、雪灾等则属于偶发性或间歇性灾害性天气。据农业受灾记录资料不完全统计显示,1960年至今,海门地区常发性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达到了2.30万公顷,农作物成灾面积累计7 793.12hm2,农作物绝收面积累计59.19 hm2,农业经济损失5.77亿万元。

2主要灾害性气候对种植业的影响

2.1旱灾

旱灾指由干旱性气候引起种植业在田作物因为缺乏必需的水分而产生生理性破坏,对农作物产质量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干旱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为标准划分成偏旱、大旱及特旱,依此划分,海门地区1960~2008年大旱年份有1年(1978年),偏旱年份有13年。资料显示,海门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干旱性天气出现,从发生时间上可以分为春旱、伏旱、秋旱和干冬4种类型。

2.1.1春旱。春旱主要发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影响春玉米播种与出苗,设施瓜蔬作物的开花、坐果以及油菜、蚕豆、马铃薯等生长。1960~2008年历年气象资料显示:春旱年发生率25%,其中最严重年份为2005年。

2.1.2伏旱。伏旱一般发生于盛夏7~8月,资料显示,海门历史上伏旱最严重的为1967年、1978年及2005年。1967年7月23日至9月20日,历时60d总雨量仅20.3mm;1978年出现空梅现象,初夏干旱连伏旱,6月1日至7月12日,只有6月24日下雨18mm;2005年也出现空梅,春旱连着伏旱,自5月1日至7月4日,历时65d降雨量仅25.6mm。伏旱对种植业影响较大,主要影响夏茬玉米、棉花、水稻、花生、大豆、瓜果、蔬菜的生长,造成受害作物萎蔫、产量减少、品质降低,并且伏旱能导致棉花等作物红蜘蛛大发生。

2.1.3秋旱。秋旱发生在秋季9~11月,一般在海门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主要影响棉花结铃与吐絮,水稻灌溉,油菜育秧及移栽活棵,蚕豆、三麦和部分秋露地蔬菜播种与培管。尽管如此,秋旱有时也利于棉花铃裂吐絮,并且对秋季作物成熟收获也较为有利。

2.1.4干冬。干冬指发生在冬季的旱象,一般以12月至翌年2月为主,如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遍布中国北部区域的干旱就是典型的干冬,造成农田浅土层土壤湿度下降,如再遇冷空气侵袭,则易使油菜、小麦等越冬作物遭受冻害致死。海门地区对越冬农作物威胁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就是干冬。

2.2涝灾

涝灾主要是由于短时降雨量超过一定程度使得农田积水被淹,作物根系土壤郁闭程度加大,致使在田农作物根系吸收营养物质受抑制,大大削弱作物长势,出现叶片枯黄、落花、落铃落荚甚至作物植株萎蔫死亡,形成严重的产质量损失。暴雨或者持续大雨是涝灾的成因,而暴雨是主要诱发因子,暴雨依据划分标准分为暴雨、大暴雨以及特大暴雨3种。海门地区由于滨江临海且地势平坦,地表平均海拔高度仅4.96m,最低处仅3.8m,频降暴雨时江海出现位,积水难以排泄,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据海门历年气象资料显示,出现大涝年份均为暴雨较多年份,如1991年7月1~2日,受台风倒槽影响,出现连续暴雨甚至大暴雨,造成海门境内河水水位急速上涨,85%以上农田被淹,造成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从涝灾发生时间看,海门地区暴雨量与频次月际变化表现为6~7月暴雨全年最多,至10月暴雨日显著减少。因此,涝灾主要发生于6~10月。

2.3连阴雨

与暴雨造成涝灾不同,连阴雨(连续性降雨)对农作物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急速的,而是迟缓发生的。根据连阴雨划分标准,7d以上连续阴雨过程且日雨量≥0.1mm的天数达到或超过70%,若含无雨日,则该日日照时数少于5h视为连阴雨;此外,一次过程的总雨量在10mm以上,连续5~10d为短连阴雨,连续11~15d为中连阴雨,连续16d以上则为长连阴雨。当连续3d无0.1mm或者以上降水则视为连阴雨结束。按照发生时间连阴雨又可以分为春季连阴雨、初夏连阴雨及秋季连阴雨。

2.3.1春季连阴雨。海门地区春季绝大多数年份易出现连阴雨,最多年份出现4次,平均每年出现1.5次,而其中以短连阴雨居多,16d以上的长连阴雨较少,最长1次为1963年4月27日至6月3日累计38d连阴雨。从发生月份看,主要在3~5月,其中4月居多,占57%。春季连阴雨期间田间湿度大、渍害重,造成三麦赤霉病、蚕豆赤斑病、油菜菌核病以及保护地设施瓜蔬灰霉病、菌核病等普遍加重发生,导致露地小麦、油菜等作物大面积倒伏受灾、产量减少、品质降低。

2.3.2初夏连阴雨(梅雨)。初夏连阴雨主要指梅雨期,一般年份均有发生,仅个别年份出现空梅现象。初夏连阴雨或梅雨季节在海门地区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此时连续性阴雨天气常常造成在田露地农作物及保护地设施内瓜蔬作物病害加重发生,田间杂草生长旺盛,削弱目标作物的生长优势,同样会造成农产品、瓜蔬的产质量损失。

2.3.3秋季连阴雨。秋季连阴雨一般出现在9~10月,11~12月偶发。海门地区年平均1.5次,最多年份出现5次,并且仅6年未出现连阴雨,在出现的秋季连阴雨中也以短连阴雨为主,占59%;16d以上的长连阴雨较少,最长1次为1968年11月27日至12月20日,累计24d连阴雨。秋季连续阴雨常造成秋季露地种植的西甜瓜、大白菜等感染软腐病菌而出现腐烂症状,在田棉花亦大量出现烂铃烂桃现象,水稻因连续阴雨而易发稻曲病,秋玉米、大豆、花生等发芽霉烂,造成农作物大大减产,品质降低。

2.4台风(热带气旋)

台风是历年来影响农业生产最为频繁的灾害性气候,据历年气象资料显示,影响海门地区的热带气旋主要有登陆北上型、登陆消失型、正面登陆型、近海活动型和南海穿出型五大类型。从台风影响海门时间看,每年5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有可能出现强度不等、类型不同的热带气旋,但7月上旬至9月中旬相对集中,为其多发期,而8月则为热带气旋影响海门地区最为频繁和严重的月份;从数量上看,影响海门地区的热带气旋年均2.7个,最多年份达到7个(1985年),其中影响时间最早的台风为2006年1号台风珍珠(2006年5月19日),最迟的则为1972年20号台风(1972年11月8日)。台风过境对海门造成影响主要表现为2种类型:一是热带气旋本身环流影响;二是热带气旋和西风带共同影响。影响的天气主要表现为7~9月出现暴雨甚至大暴雨与8级以上大风,常常引发花生等矮型农作物被水淹没、玉米等高秆农作物大量倒伏、保护地大棚等设施被吹垮倒塌,使种植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5寒潮(低温冻害)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海门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当冷空气影响后48h内最低气温降温≥10℃,同时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即为1次寒潮过程。寒潮侵袭时不仅有偏北大风、剧烈降温,还常伴有雨雪和冻害,影响海门的寒潮按照季节可以划分为秋季寒潮(10~11月)、冬季寒潮(12月至翌年2月)和春季寒潮(3~4月),其中,春季还常发生倒春寒。寒潮侵袭多以低温冻害形式伤害在田农作物,越冬农作物在遇到0℃以下的低温,使植株体结冰或者丧失一切生理活力,造成作物植株死亡或者部分死亡。伴随寒潮低温的霜冻主要有秋霜冻和春霜冻,其对农作物造成的伤害也十分严重。春霜冻对拔节后的三麦、抽薹的油菜、露地蔬菜表现出极大的杀伤性,原因在于拔节期三麦、抽薹油菜正处于低温敏感期;并且随着近年暖冬现象的出现,越冬三麦及油菜生长势渐强,生育期提前,可以说春寒潮出现越晚对农作物影响越大。而秋霜冻则出现越早对秋季在田作物影响越大,一旦发生秋霜冻,未吐絮的棉桃棉绒变黄,出现烂桃,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山芋等其他喜温作物后期成熟受到抑制,秋玉米易失收,部分露地叶菜类蔬菜也常被冻伤萎蔫枯死。

2.6偶发性农业气象灾害

相对于上述5类主要常发性农业气象灾害,冰雹、龙卷、雪灾等则属于偶发性或者年度间间歇发生的灾害性气候,前两者突发性大、破坏力重,但是影响范围小;而雪灾在海门地区发生概率更小,近年来只有2008年中国南方各省出现的持续冰雪灾害波及海门全境。目前,对海门种植业影响巨大的主要为冰雹与龙卷。冰雹与龙卷均是局地性天气,影响范围都不大,持续时间短,气象观测难以记录,预测预报更有难度,但是一旦小范围发生则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灾害,对保护地大棚设施、林果树木等造成严重损坏。据海门气象资料显示,自1960年至今海门地区龙卷风(包括飑线)、冰雹记载共有49次,其中4月、5月、9月各4次,占比8.2%;6月为8次,占比16.3%;8月10次,占比20.4%;7月19次,占比38.8%,可见海门地区冰雹、龙卷发生活跃期为6~8月,7月为发生高峰期。而雪灾则主要由于强降雪、持续大雪对农作物造成机械伤害、低温冻害等。海门市年平均降雪日5.2d,平均积雪日3.8d,历史上海门地区冬季最多降雪日为17d(1976~1977年),最多积雪日为14d(1968~1969年),累年平均降雪初日为1月28日,最早初日11月27日,最迟初日3月18日;累年平均降雪终日为3月2日,最早终日1月5日,最迟终日为4月2日。在农业种植业生产中,雪灾造成危害主要集中在3~4月,但是作物越冬期出现持续暴雪或大雪也能造成农作物严重受害。如3~4月正值三麦拔节抽穗、油菜抽薹开花期,耐寒性下降,此时若春雪迟到,加上大雪融化使气温进一步下降,则直接导致夏粮作物减产;而冬季若出现类似持续的强降雪,也同样对种植业生产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2008年海门地区遭遇了“1月25日夜间至29日”与“2月1日午后至3日”2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累计持续7d,过程雨雪量近41.9mm,农田最大积雪深度超过23cm,造成油菜出现机械伤口与茎杆裂缝,融雪出现的低温冻害加重油菜的受灾程度,使得当年海门地区油菜生长势与抗逆性削弱;加之种植的油菜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最终导致当年油菜菌核病呈现大发生至个别品种局部特大暴发成灾,使广大油菜种植户蒙受了近千万元的经济损失。此外,强降雪还造成众多保护地大棚设施被严重压塌压坏。当然,强降雪后出现的持续冰雪严寒天气冻死了大量农业害虫,尤其使2007年在海门地区达到大发生至局部暴发的外来入侵害虫烟粉虱种群激增与扩散危害态势受到了明显抑制,2008年至2009年入春以来烟粉虱在海门地区的发生都呈现中等偏轻趋势。

3预防措施

3.1在气象上加强预测预报

针对海门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在统计分析历年气象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抓住常发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着眼点,做好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中长期及短期预测。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和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开展对当地农业种植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课题研究,提高预报准确程度;并将准确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及时向当地农林种植业部门,以起到事前防备的作用,增强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性的主动性。加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以尽早在龙卷、冰雹出现之前开展好一系列防范工作。

3.2在农业种植业生产上加强防范

3.2.1提高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认识程度。农业气象灾害事关农业种植业生产安全,必须得到当地政府与农林部门高度重视,以主动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信息交流,尽早了解与掌握每一年度、每一季、每一茬作物不同区域范围内可能出现的灾害性气候特征;尽可能做到事前介入防范,启动相应的防御措施,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宣传、农民参与的农业气象灾害群防群治运行机制,让规避灾害、防灾减灾的行动成为一种自觉防范行为。

3.2.2各项防范措施运作到位,起到实效。一是应对旱灾防范措施。为了应对春旱在春玉米、马铃薯播种时可以采取地膜覆盖,不仅可以增温、保墒,而且有利于作物提早近10d上市,增产10%;在保护地设施条件下,栽培大棚西甜瓜时使用膜下滴灌,控制水滴流量;喷施叶面肥,提高作物植株的抗旱能力。应对伏旱,在玉米摆果肥、棉花花铃肥上可加大施肥的对水量。应对秋旱,可对秋熟作物施足基肥,特别对棉花、水稻等作物早期施好钾肥,可以大大提高其抗逆性;油菜育苗、三麦播种时,可以采取前天上水,第2天播种,下籽播种时可以适当深播。此外,应对旱灾,可以引进新栽培技术,如西北农大新近研发的保水剂,确保旱期作物根系始终有必需水分吸收。当发生旱情后,必须尽快组织群众采取多种方式抗旱。注意利用早晚抗旱;避免漫灌;加大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机电抗旱机械设备;对于棉田等作物上由干旱导致的红蜘蛛普遍大发生,要及时选用杀螨剂喷雾防治,以减少次生害虫危害。二是应对涝灾防范措施。应对暴雨等强降雨造成的涝灾,可以事前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种植,搞好田间一套沟建设,深挖排水通畅的沟渠,做到能排能灌;在汛期、暴雨来前开闸降低内河水位。当发生涝灾后,及时组织群众排干田间积水,确保在田作物不淹水,对于根系吸收受影响较轻的作物及时喷施叶面肥,增强生长势。三是应对连阴雨防范措施。应对连阴雨,部分作物可以采用高垄栽培,此外要开挖田间一套沟,确保田间与保护地内不积水。对棉花苗床则要抬高床位,防止烂种。当出现连阴雨后,要利用晴好天气及时对玉米等春播作物进行松土、施肥,以提高抗逆性。对于田间由于连阴雨滋生的病害,如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需要及时加以必要防治。尤其在大棚等保护地设施内,瓜蔬类病害防治在阴雨季节应该换用施药方法,改原先喷雾法为棚内烟熏剂熏蒸防治,以免再度增加棚内相对湿度而加重病害发生。四是应对台风防范措施。由于台风来势迅猛,事前对农作物无法进行防范,只能对一些保护地大棚设施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当台风侵袭过后,则要及时扶理倒伏的玉米、棉花等作物,排除田间积水,施好补伤肥,对折断严重的田块则立即改(重)种。五是应对寒潮防范措施。应对春寒(包括倒春寒),对玉米、棉花春播作物采用地膜覆盖;对春播四青作物、瓜蔬则利用小棚、大中棚设施栽培;适当推迟和提前每天早、晚开关棚门时间;对露地作物利用晴好天气松土,以提高作物根系土壤温度。为了应对秋播低温冻害,应严格掌握秋季收青玉米的播种期,最迟不得迟于8月10日;推广早、中熟棉花品种,按照“早增、早发、早收”进行相应培管,以提高优质铃比例;适当提早大棚草莓、越冬蔬菜的地膜及大棚棚膜的覆盖时间。应对冬季寒潮,在寒潮来临之前,对露地越冬蔬菜采用作物秸秆、地膜等覆盖,在冷暖尾头天气搞好露地其他作物的中耕,不断提高地温;对保护地设施蔬菜,及时抓好大棚棚门管理,在大棚内采取多层膜覆盖,夜晚在大棚外加盖草帘御寒;采用电热丝育苗,提早早春瓜蔬作物苗的移栽期,并提高秧苗质量。应对霜冻,在早秋霜冻发生前,及时收获秋熟作物,对越冬作物,特别是瓜蔬秧苗,及时采用地膜覆盖,大棚盖严棚膜;在春霜冻之前,对春玉米、棉花苗及时施好苗肥,提高其抗寒能力,对所有苗床覆盖好地膜;春季霜冻之后对三麦、蚕豆、油菜等夏熟作物迅速喷施好叶面肥,以增强生长势。六是应对偶发性气象灾害防范措施。由于小区域范围内冰雹、龙卷风等偶发性气象灾害(雪灾除外)无法及时准确预测,所以事前的防范工作不能发挥作用,而只有在偶发性气象灾害突发后,第一时间采取抢险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如发生冰雹、龙卷风之后,应该迅速组织群众扶理倒伏作物,喷施叶面肥,对受害严重作物田块则拔除改种或重种,以减少经济损失。

4参考文献

[1]吴富宁,刘洪伟.气象灾害系统成灾分析及应急管理[J].中国水利,2009(3):45-46.

[2] 邵末兰,谢萍.2004年湖北省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评价[J].湖北气象,2005(3):36-38.

篇(3)

[关键词]煤矿 顶板事故 事故原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49-01

在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瓦斯爆炸、顶板灾害、矿井水灾、冲击地压、热害等常见的煤矿灾害所造成的危险依然潜伏在煤矿生产中。而顶板事故是其中主要的灾害事故,对于煤矿安全有着很大的威胁。经统计,巷道顶板事故死亡率为80%以上,可见巷道顶板事故的严重性,为了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必须采取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由于巷道周边岩石应力较大,围岩本身又比较软弱,所以过强应力很容易使围岩破碎,必要的预防必不可少。巷道事故发生影响因素较多,事故预防必须全面考虑,做好有效预防,以此为工人生命提供保障。

1、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的重要性

安全是煤炭事业发展的基石,是煤矿顺利开采的前提。煤矿一旦发生重大矿难事故,不仅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更会给伤者家庭带来打击,给国家带来损失,另外,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预期,煤矿事故影响巨大。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是目前煤矿事故中死亡率较高的事故之一,对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必须给予相应的重视。我国是煤炭采矿大国,虽然在煤炭开采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际上我国煤矿开展不论是开采技术上、还是开采设备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距离,并且煤矿开采环境较为恶劣,这都增加了煤矿事故预防难度。煤矿事故制约着煤炭企业发展,做好煤矿事故预防不仅是为了企业利益着想,更是为了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着想,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煤炭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必须保证煤矿安全,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势在必行。

2、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地质构造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无疑增加了煤矿开采的难度,再者,煤矿的生产条件也决定了煤矿生产安全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危险系数比较高。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主要煤矿中,38%的煤矿处于非常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相对来说地质比较简单的只占据了21%。另外,在煤矿生产中,瓦斯在煤层中的含量较高,稍不注意,就容易引发火灾。管网式的煤矿开采巷道空间布置,由使许多容易引发灾害的因素聚集在一起,互相影响碰撞,更加容易造成重大煤矿灾害的发生。

2.2 采矿方过失

重大煤矿灾害如此多发,煤矿所处地质条件复杂固然是重要原因,但采矿方的过失才是根本原因。例如近日某矿发生的重要顶板灾害事故,9名矿工死亡,开采设备损坏,人力物力损失巨大。究其原因,便是矿工在作业过程中,不间断掘进十多米以后未遵照要求安放锚索,最终导致煤顶与岩层的分离,进而煤顶垮落形成严重顶板事故。而造成这一事故的更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矿方追求生产效益重于生产安全,在管理方面比较松弛,对工人在安全方面没有进行足够的思想教育,导致工人没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不按照要求来进行开采作业,直接导致了这场灾害的发生;矿方安全、生产等部门没有进行有力的监督管理,没能及时发现开采现场的工人违章作业现象并进行制止,也是导致这场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矿方没有对矿工进行严格的技能培训,并且没有科学的下达生产任务的指标及合理的安排劳动组织。同时在技术方面,对于开采过程中所用到的锚索支护技术应用的不够规范和娴熟,没有按照相关规程对作业要求进行修改,这也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技术漏洞;矿方的相关领导部门没能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要求,在安全防范方面比较重视对瓦斯的管理,而对于顶板灾害的预防没有到位,顾此失彼,也间接造成了此次事故的发生。

3、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措施

3.1 技术方面

1)矿方要制定健全的保证施工质量的体系,在对工程进行验收的时候严格把关,把矿、科、队、人的责任都分配清楚,出了什么问题可以具体到人,一环紧扣一环,把每个班的工程质量都纳入控制范围。

2)积极联系相关科研院所并进行合作研究,更加深入的对锚杆、锚索支护技术进行研究,力求在开采过程中,针对各矿所处的不同的条件,在作业要求方面作出相应的技术调整,增加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进而使开采更加安全可靠。

3)在开采过程中,对支护质量与顶板的情况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及时有效的传达反馈监测信息,并派遣专门人员分析处理监测数据,以做到一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

3.2 管理方面

1)严格制定管理制度。矿方在对管理制度、作业要求进行制定时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而不能说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以往的作业经验,因为不同条件必须不同对待,务必使作业规程、作业措施等符合规定,更加的具有科学性,能对煤矿生产及安全更有帮。

2)加强监督管理。矿方各个相关部门要以严谨的态度做好煤矿生产组织、调度协调和指挥管理工作,切实认真对业务保安责任制进行有效的落实,部门干部更要放下身段,亲自进入生产现场进行观察,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了解与监督,对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在其出现的时候及时发现并解决,以防更大问题甚至是灾害的发生。

3)合理分配人员。矿方在对煤矿开采进行人员组成和任务分配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并加强管理,使领导不依靠章程指挥、矿工不依靠章程作业的现象彻底的被杜绝,在施工现场形成领导遵守章程进行合理指挥、矿工依照章程进行安全作业的好风气。

4)重视安全防范。矿方领导部门注重生产效益不为过,但在安全方面也要加强防范,生产过程中稳扎稳打,严格贯彻“安全第一”的要求,不能突击冒进。在企业改革中心西移的同时不可顾此失彼,在重视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防灭火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可能发生的顶板灾害的预防工作。

4、结语

煤矿事故预防意义重大,关系着企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关乎着每一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最大限度减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鞠路超,史继武,梁俊岭.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及断面优化设计[J]. 能源与节能,2013,02:38-40.

[2]宋晓彪.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J].科技风,2013,17:148.

[3]林大力.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及断面优化研究[J].现代矿业,2011,04:40-42.

篇(4)

一、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在我县主要表现为崩塌、崩岸、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现象。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暴雨、连续降水等诱发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县年汛期降水量比往年偏多,但降水时间分布不均,6月份和7月份降水相对集中,因此,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尤为紧迫。

二、年汛期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结合往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今年汛期降雨趋势分析,在全县划出以下监测重点地段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一)崩岸、管涌灾害预防监测重点

1、瓦埠湖、高塘湖沿岸庄墓镇、罗塘乡、左店乡重点预防堤坝崩岸、管涌。

2、瓦东干渠、滁河干渠等重点预防滑坡、管涌。

3、中、小型水库在暴雨和连续降雨时重点预防堤坝崩岸、管涌。

(二)不稳定斜坡土体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

1、淮南铁路线段、合淮公路、朱双公路重点预防路基崩塌、滑坡。

2、砖瓦窑厂取土区重点预防滑坡、崩塌。

3、采石厂重点预防滑坡、崩塌。

三、工作重点

(一)全面摸底,及时制定防灾救灾预案。汛期前,由国土部门组织人员,对我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核实具体隐患点的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及危害情况,督促指导乡镇、矿山责任单位安排好全年尤其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根据调查情况编制修定我县地质灾害总体预案。各乡镇要根据全县汛期地质灾害防灾总体预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救灾预案,划定重点防治区段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群防群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由国土部门牵头,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开发区参与,按照群防为主,群治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社会各方面和广大群众的力量,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和预报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我县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完善预防措施,落实防治任务,达到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

(三)分工负责,加强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区段监测防护。各乡镇、工程设施所属单位及矿山企业要按照分工负责的要求,落实监测人员,明确监测内容及方法。与工程设施直接有关的地质灾害隐患日常监测,由有关部门、单位负责;铁路沿线日常监测由铁路部门负责;两湖地区日常监测由周边乡镇负责;干渠及中型水库日常监测由水务局和滁河管理分局负责;小型水库日常监测由所在乡镇负责;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日常监测由矿山企业负责。国土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防御区段的巡查,汛期巡查一般不少于2—3次;重要时段(如特大暴雨、连阴雨时段),要增加巡查次数。如发现重大异常情况要迅速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上报。

(四)属地管理,及时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预报。对可能发生险情的隐患点,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时险情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成灾范围、危害程度等。对确认进入危害阶段的隐患点,根据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规律、地带及危害性等,由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时报请县人民政府预警。

(五)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预防应急措施。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根据“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宜避则避,宜治则治。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危险区内受灾对象撤出或及时进行治理,暂时无法搬迁或没有条件治理的地区,应针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采取必要应急预防措施,以遏制和减缓险情,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出现临界险情的,要立即组织灾害影响范围内人员撤离,重要财产要立即转移,并迅速做好抢险临战准备。对难以准确判断是否进入临界险情的,按照临界险情方案运作。

(六)协调配合,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灾情发生后,灾害发生地乡镇、开发区防灾领导小组要立即按照既定方案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的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速报灾情;国土部门要迅速组织技术力量查明灾害类型、活动范围、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圈定危险地段,加强现场监测,参与指导安全抢险救灾;各级抢险救援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抢救人员;交通、通信、电力等部门要保证抢险救灾工作所需交通通信联络、电力供应的安全畅通,并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有关基础设施;民政部门要及时做好灾民转移安置抚恤工作;公安部门要维持好灾害发生地的公共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地质灾害监测重点区域所在乡镇(开发区)要成立以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本区域灾害防治工作,并将地质灾害监测重点地段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负责人。县国土部门负责做好地质灾害防灾的业务指导,与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其它部门,要按照统一布置、分工负责的要求,积级做好有关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开发区和国土等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街头咨询、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基层干部和观测人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广大群众防灾减灾和科学防灾能力。

篇(5)

关键词:铁路养护;预防措施

Abstract: on railway maintenance problems now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some even influence to train and normal use, this in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train is particularly. I am in the last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basis and lear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project for some in this paper.

Keywords: railway maintenance;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关于铁路养护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有的甚至影响到列车的安全和正常使用,这在列车安全运行中尤为突出。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全面的维护、维修,一直是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本人依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作如下阐述。

一、关于铁路养护困难的原因分析。

铁路线路是由路基、轨道组和铁路建筑物成。它是一个整体工程结构,共同发挥各自的功用,其任何组成部分的改变或损坏,都将影响整体功能。因此铁路养护最主要的问题不外乎是路基、轨道组和铁路建筑物的养护和日常线路养护修理工作安排、和线路养护组织三个方面。下面就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作出阐述:

路基、轨道组和铁路建筑物的养护困难的原因

铁路路基和轨道的质量是否稳定可靠,是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矗,路基和轨道养护能够保证繁忙干线铁路线路的可靠性,为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此外自然灾害包括水灾、地震、泥石流、雨、雪及人为灾害,病害频发,设备老化、磨损严重,建筑物设施落后。养护工作必须切实摸清病害产生原因,掌握病害发展规律,根据病害情况结合使用要求,制定整治规划和预防措施。

(二)日常线路养护工作不到位

铁路日常养护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需要职工全身心的投入,通过选择性保养、强制性保养、季节性重点保养、单项重点病害整治,对轨道结构和几何不平顺以及线路病害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使线路质量经常处于均衡良好状态.而我过铁路养护专业人才缺少,再加上养护工作安排不合理所以难免有的辖区和线路养护不到位的情况。

(三)线路养护组的原因

1.养护组织设置的原因。我国铁路工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了的不良习惯比较多,使得他们在提高专业素质方面进展不明显。另外,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还有待改善,这就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热情。

2.养护组织人员的的管理和考核有待提高。我国养护组织人员庞大,管理困难,各专业工作队在信息沟通能力方面还达不到要求,相关人员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协作意识,因此管理、考核有待提高。

二、铁路养护的预防措施

根据以上对铁路养护原因的分析,结合实际的情况,建议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一)路基、轨道组和铁路建筑物的养护的措施

1.采取相应的措施,重点预防那些可能发生不正常永久变形以及各种病害的设备,减缓设备各部件发生老化,以防出现不正常磨损情况,延长各设备的使用寿命;

2.对各设备超限的永久变形和各种病害进行消除,保持各设备状态良好;

3.周期性地修理加固、更新线路和建筑物,并根据相关的客观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建和改造。

4.自然灾害预防措施。建立灾害预防系统,在灾害发生前和发生后由安全防灾系统发出不同的警报信号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处所或重要地段设置观测设备和观察员,利用高科技产品时时监控,确保行车安全,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二)线路养护修理工作安排的措施

对线路养护修理作业划分为线路经常维修、线路中修和线路大修三个方

1.经常维修:预防线路发生一切问题现象,并及时消除已经发生不良后果的作业。包括:①线路维修,主要是对线路的综合维修,经常保养和紧急补修相结合的方式。②线路巡查,包括隧道、路基和路边工作,定期的巡回检查,发现并及时排除故障,并做好力所能及的线路补修工作;③线路建筑物看守,在公路与铁道交叉路口设道口看守工,维护道通秩序,保证通过道口人员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要定期检查和解除故障。 2.中修:对线路及附属设施的一般性磨损和损坏部分进行修理加固、更换或局部改善,以恢复道路原有技术状况的工程,从而消除铁道线路上经常维修但又不能消灭的病害的作业。其主要内容是:道碴空隙地段要及时补充道碴,恢复道床弹性和良好的排水性能,同时更换变形、损毁的轨枕和钢轨及联结零件,使线基本情况恢复到或接近原来的标准。线路中修严格按照线路设计或工作量表进行施工。 3.大修:在规定期限内对设备定期进行检修、维护,或者对已带病运行的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大修方案制定前应查阅平时的生产维修记录,即损坏和维修状况,从而消除线路上积累起来的一切不良现象,使线路质量全面恢复到原有标准或达到更高标准的作业。线路大修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全面更新,一是部分更新。不管什么方式都要经过勘测、设计,严格按着设计施工。制定大修计划:技术方案、工期进度、施工组织、人员安排、后勤保障等等。

(三)线路养护组织设置、管理的措施

1.中国铁路在工务段设置若干养护区,负责组织和监督区内的线路经常维修工作。此外,还设置专业的钢轨检查、钢轨焊补、及路基工队或工组,在全段范围内流动作业,完成各自的工作计划。养护组织要对线路进行维修、巡查和建筑物看守工作。路基特别复杂的地区设路基工区,另外还有日常的保养、紧急补修和巡守工作。

2.逐级负责,责任到人,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和落实精细化管理,要在养护区基层内部实施以定人员、定设备、定质量、定安全、定指标、定职责为内容的“六定”管理。每月对各养护区工务组的设备保养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和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通过这种定职化管理,一方面可以使养路基层生产任务和安全职责层层落实,最终落实到了每个职工头上,从而使职工的生产和安全责任明确,责任心强。

篇(6)

关键词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勘查

Abstract: the 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mine environment, enhancing 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event the mine geology disaster,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is a long-term and important work. Therefore, value the type of mine geology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ype of mine geology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the related content.

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研究的一个分支。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危害分析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1.1 岩土体变形灾害

1.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煤矿采空区,保留的支柱,或失去支撑能力受损的支柱,它会导致地面沉降。尤其是那些矿石埋藏浅,相对平坦的矿区发生的机构(如煤),地面沉降现象较为普遍。矿体埋藏比较深的地下挖掘,如果不能采空区回填和放,当它达到一定的规模将有一个大面积倒塌。此外,在喀斯特地区,但也由于矿井排水脱水而导致上述地面塌陷的洞穴。地面塌陷不仅破坏耕地,建筑物,道路被毁,水库,也可以是直接导致一些地下隧道破坏的矿井坍塌,或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倒入坑内,沿下陷裂缝,导致沉没事故,直到它停止工作停止。

1.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1.1.3 坑内岩爆 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1.1.4 采矿诱发地震 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1.1.5 场库失稳 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1.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2.1 矿坑突水涌水 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1.2.2 坑内溃沙涌泥 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1.2.3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1.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3.1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 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1.3.2 地热 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2、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后,在深海勘探是利用遥感信息技术和物理勘探方法。

2.1地球信息技术方法

当前信息技术是利用遥感收集的“3S”技术,掌握地质灾害的可能分布,位置和地区。这种高风险的精确定位,使用全球定位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点,并利用遥感卫星覆盖分析,预测的灾难性趋势。

2.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主要是指应用物理手段来检测岩土圈的相关信息,以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的变化和与信息相关的其他潜在的灾难,早期的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地球物理勘探,矿山地质灾害,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方法。这些方法是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力挖掘的重要技术手段。

2.3环境化学调查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例如,在矿区环境污染监测,化学检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用此方法可以有效地确定污染因子,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分别为污染区和污染控制方案开发和技术支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要点

在划分的基础上矿山地质条件和地形特征和矿山开发和利用,以及控制区的不同层次的灾害点的分布,以便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一般分为上预防和治疗领域,特别关注区和控制区的焦点。

3.1预防和控制区划的控制措施

3.1.1边坡参数的合理设计,加强边坡监测,提出挡土墙坚实的边坡开挖后,裂纹和变形,建议做专业的工程地质调查。

3.1.2对于灾难的原始点,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采矿引起的灾害的复发的隐患。

3.1.3渣场弃渣严格,使侧面的音量和坡度设计,使挡土墙设计,设置拦渣坝,以防止产生泥石流。充分和合理利用的渣场,禁止破坏(尤其是公路沿线)。

3.1.4隧道在隧道挖掘,必须支持,使矿方支持,以防止危害由于矿井坍塌屋顶边缘,洞穴产生,特别是,在上面住户,以防止造成上部的地面开裂。

3.1.5准备隧道排水设计,防止基坑涌水危害。

3.1.6设立监测点,监测,记录和分析,预防措施,以确保容易灾害地段。

3.1.7统一规划矿区,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的计划结束后,采矿。

3.2在进场道路和矿山建设的主要预防控制措施,在生活区,形成一个斜坡,以及一定数量的破坏,可能会形成一个斜坡不稳定,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以及不合理的破坏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可形成一个斜坡泥石流,有可能是滚石和飞石的伤害。

3.2.1科学和边坡参数和合理的支持和加固设计合理,应设置斜坡以上的排水沟,良好的表面,阻止排水措施。

3.2.2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弃土,禁止破坏;拦挡滚石和飞石的区位条件优越设施建设。

3.2.3采矿结束后的弃土场扒平套管,植树林,恢复植被。

3.3一般的预防措施在该地区的控制,没有一个主要的建设和建设项目可能会导致土壤侵蚀,由于表面的岩石破碎。应禁止跨境开采,以减少人为干扰,植被良好的保护和水土保持。

3.4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和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矿山复垦工作计划,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采矿破坏不要随意堆放,必须统一堆放矿井在开采过程中,破坏采矿边界线以外的场地,有计划回填采空区破坏。弃渣处理后的表土和草种树的沉积。

结束语

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各种因素,类型,不同类型的采矿和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不同特点,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挖掘和积极的方法,把地质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从当前矿山地质灾害勘探技术方法和预防措施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的特点类型来看,预测灾难的身体变化的发展,提出的控制措施,提出合理建议,从而缓解矿山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丁雅丽.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J].西部探矿工程,2002(1).

[2] 黄钊文.露天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浅析[J].勘察、测绘与测试技术.2007,(8).

[3] 闫车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中国地质,2004,13(3):66-68.

[4] 张琦.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J].化工矿产地质,2004(1).

[5] 刘会平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2):l0l-105.

[6] 岳 境,邹继兴.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方案[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7,(2).

[7] 张卫东.大周市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

篇(7)

关键词 玉米;倒伏;原因;预防措施;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56-02

玉米是淮北地区主要的粮、饲、经等多种用途的高产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扬,整地、播种、施肥、收获等机械的推广应用,种植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然而玉米生育期短,生长季节自然灾害频发,耕作、种植、管理粗放,每年玉米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现象,倒伏导致玉米减产15%~25%。我国每年因倒伏造成玉米的产量损失近100万t [1-7]。目前我国玉米栽培中倒伏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应采取科学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使玉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达到稳产、高产、高效的目的。

1 倒伏类型

1.1 根倒

根倒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土壤疏松,在下雨或灌溉后遇到大风发生的倒伏。根倒主要发生在苗期,特别是在播种前进行旋耕或翻耕整地田块,发生根倒后要及时进行扶正或培土固牢。

1.2 茎倒

茎倒是由于植株生长发育太快,茎秆细嫩,茎基部承担不了上部整个植株的重量而发生向地弯曲。

1.3 茎折

一般有3种:一是在节间部位折断,但植株养分依然能运输正常,植株仍能生长,但这种倒折后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容易造成植株腐烂;二是在节间部位全部折断,植株无法运输养分造成全株死亡;三是病、虫的危害,玉米抽穗后因茎腐病引起或因玉米螟钻蛀茎秆蛀食降低了抗风能力而引起的折断。

2 倒伏原因

2.1 整地质量因素

近年来,农村有效劳动力逐年减少,耕作越来越粗放。现在全面推行小麦秸秆禁烧,有大量的小麦秸秆粉碎施入田间造成整地质量差,土壤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根系下扎困难,影响根系发展,导致茎秆细弱。

2.2 品种因素

由于玉米品种茎秆细软,植株、穗位偏高,果穗偏大,抗倒伏能力差,在遇到大风暴雨时容易发生倒伏。

2.3 播量因素

种植密度过大,玉米个体与群体不协调,导致通风透光条件差,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由于种植习惯,加之较粗放的田间管理,有些农民播种后不间苗、不定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植株生长不良,茎秆细弱,抗倒性差。

2.4 施肥因素

在对植株施用肥料时,全部施用氮肥,少施或不施磷、钾肥;或者施肥时期不当,易导致玉米营养的失衡,如果生长过快就会引起植株过高,从而使得茎细长,自然根部的组织缺乏强度[5-6],出现倒伏;比如在玉米拔节期追施过多氮肥,致使茎基部3~5节伸长,导致玉米生长过快,茎秆细弱而发生倒伏。若肥料过多,则由于肥料位于根部会烧断根部,引起玉米的根部下伸受限制,失去支持作用从而出现倒伏现象。

2.5 灌溉因素

在玉米生长时干旱缺水或浇水过多时,不利于根系发育,也容易导致根茎倒伏。

2.6 病虫害因素

茎腐病最易造成玉米穗上部茎秆折断;玉米螟幼虫蛀食茎秆造成空洞,引起茎秆折断。

2.7 气候因素

每年7月、8月淮北地区高温且多雨,正值玉米旺长期,茎的生长速度较快,茎的组织较脆弱,一旦出现大雨、大风、暴雨、冰雹或风雨交加天气就易引发倒伏现象[1-3]。

3 预防措施

3.1 选用抗倒伏品种 ,精细整地

选择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品种,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小麦秸秆要抛撒均匀,加深耕层,改善土壤的条件,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增加次生根的生长,增强抗倒能力。

3.2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合理种植,改善植株个体发育,培育壮苗,使植株生长健壮,减轻倒伏。

3.3 氮、磷、钾肥合理施用

玉米虽然对氮肥需求较大,但在施用氮肥同时增施磷、钾肥可以促进玉米茎秆的机械组织发育,有利于培育壮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再者,避免在玉米拔节期追施氮肥,以免基部节间拉长,造成茎折。

3.4 科学灌溉

玉米是夏季作物,每个时期都可能出现干旱,在出现干旱需要看天、看土壤墒情进行科学灌溉,避免水量过大或灌溉后降雨造成倒伏。

3.5 病虫害防治

玉米生长期都要施药,以防止玉米茎秆出现病害,尤其要严格控制玉米螟等蛀茎害虫[5-7];对于玉米茎腐病的预防可以选用抗茎腐病的品种;对于玉米螟的防治可以有2种方法:一是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口基数,清除堆放在沟边、路边的旧玉米秸秆;二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制成颗粒剂丢心,用辛硫磷3.75 kg/hm2掺细土120 kg/hm2混匀后丢心。

3.6 喷施化控剂

喷施化控剂可在玉米7~10片叶时进行,在喷施时要严格掌握喷施时期及药量。过晚化控,会影响对玉米的控制效果;喷得过早,在化控植株的同时,也抑制雌穗发育。低肥力的中低产田、缺苗补种3类苗地块及因特殊原因生物量明显不足的地块[6-7],不宜化控。高水肥、耐密植的高产田品种地块适于化控。

4 倒伏后挽救措施

虽然采取各种栽培技术预防玉米倒伏的发生,但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倒伏依然会发生。倒伏后可采取如下挽救措施。

4.1 苗期倒伏

此时玉米苗龄小,可采取将玉米苗扶正,并将根部培土,促进根系发育。

4.2 拔节期倒伏

这时玉米气生根正在下扎,植株可以自行恢复起来,不用人工扶正。

4.3 抽雄灌浆期倒伏

可以将玉米植株轻轻扶起并找来物品固定,避免用力过大造成根部拔起[8-10]。

5 参考文献

[1] 王若冰.淮北地区夏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J].现代农业科技,2013(3):64-67.

[2] 李景峰.淮北地区夏玉米渍涝灾害及其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65-67.

[3] 王恒亮,吴仁海,朱昆,等.玉米倒伏原因与控制措施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1(10):1-5.

[4] 冷大宾.夏玉米倒伏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5(13):42.

[5] 王振军,雷晓天,郭志刚.夏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 2011(10):122-123.

[6] 徐丽娜,黄收兵,陈刚,等.玉米抗倒伏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 2012(1):5-8.

[7] 孙冠中.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治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273.

[8] 张继余,刘姝,宋朝玉,等.玉米倒伏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山东农业科学,2009(1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