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

篇(1)

某镇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总结

五村村位于小河镇中心地段,该村距圩镇1公里,S454省道、X064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676个居民户,2703人,党员38人,2019年人均收入6000元,是一个以生产蔬菜、水稻为主的农业村。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我镇重点围绕“产业引领、文旅结合、秀美乡村”三个关键词,着力在五村村打造乡村振兴小河样板。现将我镇五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我镇严格按照“七改三网”、“8+4”建设要求,重点抓三个方面。一是村组道路建设工作。现完成建设点周边入户便道整平路基300平方米。同时硬化广场铺贴400平方米,路基平整回填碎石1480平方米,改水沟500平方米。二是环境整治亮化。下卫、中间屋等建设点上所有空心房、牛栏、厕所已全部拆除到位;已完成外墙粉刷5000平方米,外墙漆已完成7500平方米,铺盖琉璃瓦300平方米,砌挡墙90平方米,回填绿化种植土450平方米。三是抓庭院美化工作。组织民工出工清理路边柴草、垃圾300余堆,购置垃圾筒10个。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五村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打牢了五村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目前,五村村乡新农村建设正紧张有序地向前推进。后续将会添置文体娱乐基础设施,建设鱼塘等项目使阵地规范化建设上档升级。

篇(2)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82-01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灵魂的发展。同时,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要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方向定位问题

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农民自身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大多数农民都感觉农村文化无关自己。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应是方向定位问题。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为谁服务。文化农村就是以农民为主要参与者、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新农村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农村的文化资源与精神生产成为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

(二)农村文化资源匮乏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落后地区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体活动贫乏单调,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部分文艺作品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不能较好地反映当代农村的精神风貌。

(三)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实现文化农村、提升文化“软实力”往往不能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他们忽视文化建设,也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村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的繁荣是国家文化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建设农村文化,实现文化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连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可以学习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农村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运用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文化农村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更是文化农村的受益者。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正是广大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村群众。没有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活力。

.(二)加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的交流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乡土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交流,有助于建立农民所需要的现代乡村文化。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

(三)挖掘培育民间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农村建设

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正确认识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农民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变,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农村社会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变。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任务。农村社会要进步,中华民族要振兴,我们自当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共同来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云和县;童话乡村;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69-02

1 研究背景

1.1 云和县建设童话乡村构想的提出

云和地处浙西南,生态环境优美,名优特产丰富,木制玩具蜚声海内外,有较丰富的森林、水力、旅游资源。“山水家园、童话世界”已经成为云和最大的特色。云和县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原有发展方式带来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比较突出。童话乡村建设是建立在童话文化基础之上的乡村全面开发,围绕童话文化打造的一批旅游特色区点和旅游产品,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形载体。创立独特的童话文化旅游品牌,给云和县各乡村带来的是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可以带动当地特色农业、休闲产业、手工业等产业发展。

1.2 云和县建设童话乡村的可行性

(1)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为建设童话乡村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云和地处浙西南,居丽水市中部,位瓯江上游,龙泉溪贯境而过,丽龙公路穿城而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生态环境质量排全国第10位,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理想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境内有以“绿谷平湖、瀑布飞流、岩峰多姿、曲溪田园、绿岛秀丽”而著称的浙江第二大人工湖――云和湖,云和县还是“中国木制玩具城”、浙江省生态示范县。

(2)木玩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童话乡村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云和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木制玩具蜚声海内外,全县共有木制玩具生产企业659家,产品畅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同类产品的近50%、浙江省的70%,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木制玩具生产、出口基地。

(3)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童话乡村提供有利条件。云和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内聚外迁和内聚外引并重的发展格局。通过深入实施“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不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依托木制玩具产业让农民有业可就,规划建设农民新村让农民有房可住,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了进城农民子女就读“同城同待遇”,努力化农民为市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普惠而灵活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初步建立,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

1.3 建设童话乡村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

以“环境优美、生活宽裕、和谐阳光、幸福快乐”为建设目标的“中国童话乡村”概念已经形成,但由于各乡镇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建设童话乡村,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因此,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童话乡村、怎样建设童话乡村以及如何评估建设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了。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为童话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考核标准。

2 童话乡村的内涵和目标

2.1 童话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而云和县建设“中国童话乡村”正是在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云和县情和发展特点对云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概括。

2.2 童话乡村建设提出的主要目标

(1)生产发展。是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环境优美。是指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垃圾集中处理,饮用水安全。环境优美,既要保护林木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大量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少用化肥农药,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3)村容整洁。是指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农民享有安居乐业的好环境、好条件。村容整洁,就要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生活宽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5)和谐幸福。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人际关系融洽。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农民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孤、寡、老、贫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人们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3 建设童话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基本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评价体系选取的指标应充分考虑童话乡村建设的目标,从“生产发展、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生活宽裕、和谐幸福”等方面进行指标设计。

(2)系统全面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完整、整体把握,必须能够涵盖童话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且各评价指标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3)科学评价原则。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构建方法具有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童话乡村建设的本质特征。

(4)简便可行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贴近云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评价指标的选择尽量简明实用,选取数据采集方便、来源可靠的指标,便于统计和实际操作。

3.2 基本框架

(1)“生产发展”子系统二级指标5个。其中“人均GDP”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生产率”反映当前农村机械化生产水平高低。考虑到云和县域的木玩产业、特色农产品优势等,我们用“特色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来反映木玩、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支撑能力;用“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参与率”反映对新产业开发和巩固实力;用“非农产业就业比率”来反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

(2)“环境优美”子系统二级指标6个。我们用“肥料农药使用达标率”、“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农村大气质量”、“农村主要河流水质”和“生态农业面积比率”等5个指标反映农村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势水平;另外设计“农村童话景观工程投资额”来衡量农村童话童趣特色的建设水平。

(3)“村容整洁”子系统二级指标5个。我们设计“房屋建设规划达标率”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反映农村干净、整洁状况,用“农村道路硬化率”、“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农户卫生厕所比例”反映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实施情况。

(4)“生活宽裕”子系统二级指标5个。我们用“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这5个指标来衡量农村生活宽裕水平。

(5)“和谐幸福”子系统二级指标6个。我们用“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村高等教育入学率”反映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用“农村平均预期寿命”和“农村社会治安满意度”反映农村生活质量;用“村务公开率”和“一事一议制度普及率”来反映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水平。

3.3 评价方法

(1)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云和建设童话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性举措,参照国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并考虑云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如表1所示。

(2)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把握童话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明确童话乡村建设的侧重点,依此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的权重。然后通过层次分析、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3)利用综合法进行评价。

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各指标的分值。

某项指标分值=该指标实际值/该项指标标准值

第二步:计算各指标得分。

各项指标分值=该指标分值/权重分数

第三步:得出童话乡村建设程度。

童话乡村建设程度=各指标得分之和

4 结语

由于历史和发展的原因,云和县各乡镇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建设童话乡村,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特别是体现童话特色的量化指标仍需完善。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设童话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有待改进的地方。参考文献

[1]李明贤,李立清.新农村建设评价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7,(4).

篇(4)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县级图书馆作为城镇建设的文化前沿,与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传递和输送科技信息等服务举措,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其主要服务对象应是广大的农村读者和急需新技术、新思路的新型农业及乡镇企业。县级图书馆服务职能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县级图书馆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法,提供信息支援,搞好文化服务,是今后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主要努力方向。

1 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与需求

1.1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有的地方基层文化站因运转困难,已经形同虚设,农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没有,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健康的文化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低俗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在偏远乡村的个别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很不协调,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把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1.2 新农村建设对文化的需求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紧贴县域农村实际,新农村建设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需要及时掌握了解:一是党和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在新品种引进上的信息资料服务;三是新农业的种养管理技术;四是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五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信息;六是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服务;七是自然灾害的预防等常识。

2 县级图书馆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2.1 开展思想教育

要使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致力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去,就必须首先转变其思想。图书馆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通过书刊资料或其他方式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2.2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图书馆可以以文献和非文献形式在农村举办各种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图书馆利用其信息传递功能,可通过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提供人才需求和国内外教育发展的信息,引领农村教育发展方向,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

2.3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社会赋予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图书馆汇集了农业各种相关书籍,包含着大量的农业科技和农民致富知识与技术。农民通过对这些知识、技术的获取,将快速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产量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4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在生活富裕的同时,农民的文化需求也同步得到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显滞后,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窘迫困顿,降低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图书馆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惠及广大农民,真正体现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宽裕。

3 县级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举措

3.1 加大资金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把新农村建设服务纳入县级图书馆年度建设规划,并设立新农村建设服务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资金,设立新农村文化服务专项经费。按新农村文化服务的计划,逐步增加购书经费,注意采购普及性、适应性、时效性强的农业科技书刊,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3.2 转变服务观念,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理论支持

图书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为重点,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一是树立服务观念,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县级图书馆要坚持不懈地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科技兴农做出贡献。二是加强学习,不断强化图书馆对科技致富的参与服务意识。县级图书馆要在指导思想上把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放在重要位置上,安排足够力量,扎扎实实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贡献。三是抓好信息反馈。在图书馆设置意见箱,定人管理,定期开箱,归类整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自身服务存在的问题限时整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3 改进服务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资源平台

一是转变服务,不断发掘图书馆的服务潜能。县级图书馆要在坚持馆内阵地服务的同时,还要引导馆员走出馆门,把馆藏资源投放到农村,深入到农村一线为农民读者服务。二是建立农村流动图书馆。把农民所需求的图书等资料配备到流动图书车上,定期深入农村实行上门服务,解决农村读者远离图书馆,不方便查阅图书资料的需求,缓解农民读者看书难的问题。三是密切协作,提高服务实效。县级图书馆因现行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限制,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做好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工作,必须与县级其他相关部门搞好协调合作,互通信息,并借助行政力量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服务质量。

3.4 开展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有效载体

通过丰富的馆藏、多种媒体的宣传以及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引领大众阅读。一是送文化下乡活动。县级图书馆,要根据科技兴农发展年度规划,针对季节特点,把农业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等制作成宣传图片、资料、影像光碟等,通过巡回放映、发放等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二是举办特色文化展览活动。定期举办以新农业种养技术、乡镇企业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专题文化展,为农民读者提供技术资料服务。三是开展专题讲座。定期举行农科专家专题讲座,为农民解难答疑。

3.5 建立局域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共享资源

一是建立电子图书馆,开通局域网络。在县、乡、村建立图书服务局域网络,设置图书服务网站,把服务触角扩展到村级图书室。三是加强培训。定期开展乡村两级图书网络服务骨干培训,达到会操作使用,会维护管理,会排除一般故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新农村建设得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料服务。

参考文献

[1] 十堰市图.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三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举措.http:///,2006.5。

[2] 周梓平、陈永初.江阴市图书馆为农村信息服务案例剖析――兼谈县级图书馆服务创新思路.http:///,2007.11。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四川党的建设,2007.11。

[4] 王增红.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篇(5)

关键词:农村区域规划 农村发展 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07-02

一、发达国家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一)英国的农村区域规划经验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其农村区域规划实行的也比^早。英国的《城乡规划法》最早始于1947年,以这一法律为基础,他们给每个城镇与村庄划线,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适合当时情况的统一规划体制,以便有效解决当时土地占用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并为更加合理的规划提供可能,也为地方政府执行规划以及通过购置土地落实规划提供财政支持。

英国一直以来都注重“集镇”的发展,并推出了相应的扶植政策,通过鼓励各地发展集镇,来为那些离开农业的居民找到新的就业机会提供帮助。英国的集镇也是从村庄发展而来的。当一个村庄要发展为集镇时,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具备支持乡村腹地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它与乡村人口的关系能否成为地方服务中心,是否有利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其次,还要考虑村庄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和便捷的公路、充足的水源,以及居民能否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例如医疗、教育、污水处理服务等等。这样分析之后,人们发现,在英国能够适合发展成为集镇的地方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全英国仅有1000个左右。能够发展为集镇的村庄,一定是具有某方面的发展潜力,而且其未来发展还不能对周遭的环境造成影响。

在英国,居民参与乡村规划设计,已成为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模式。因为只有当地居民,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知道他们应该如何在当地生活。所以,居民的愿望与规划师思想的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应该怎样安排下水道,应该如何布置公共交通等事项,都需要与当地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乡村布局时,考虑的因素较多,没有哪一种规划思想能够适用于所有乡村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十分重要。所以,英国在进行农村区域规划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当地居民进行讨论,其目的就是让当地居民充分地表达其意愿和观点。

(二)美国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美国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在美国农村,农户大多是在乡村各自的农地上分散居住的。因此,美国的农村区域规划具有独特之处。美国进行农村区域规划时,主要考虑这样四个原则。第一,满足当地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二,最大限度地绿化美化乡村环境;第三,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民众的生活传统;第四,恰当地突出乡村固有的鲜明特色。

美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基础很好,其开发建设投资是由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负担。其农村区域规划的实施是由开发商来承担的。具体来看,美国联邦政府投资建设连接乡村间的公路;地方政府筹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水厂等;开发商负责乡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信等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

美国政府也在引导乡村进行“生态村”建设,强调保持乡村土壤肥力,保护水源和空气清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都为美国乡村地区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三)韩国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韩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悬殊,其农民生活水平也很低下。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韩国为了促进乡村发展,掀起了以农村开发为核心的全国发展战略,有些类似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韩国通过其“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乡村发展和城乡收入差别减小。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阶段,政府设计规划了多种工程,用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乡村公路、桥梁、新农村会馆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韩国政府为项目实施免费提供钢筋和水泥。先建设哪些项目,也是由当地农民根据当地生产生活情况自己决定,以使建设项目更好地满足当地人的实际需要。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二阶段,政府是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韩国政府首先对乡村进行分类,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村庄,重点培养人们的“自立”精神,并继续支持村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倡导“自助”意识,重点是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的基本装备水平,同时合理布局村庄,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的村庄,重点是协助其产业发展,比如,促进其乡村工业发展、农副业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发展等,政府鼓励并支持农民采用机械化等先进生产技术手段,耕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设施。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三阶段,从时间上看已经进入21世纪。其“新农村建设”由初期的政府主导的、具有“官办”性质的乡村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完全由民众参与的民间社会运动。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致力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道德建设、集体意识教育等方面。

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改善了乡村环境,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其乡村的文明发展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国家在城乡之间得以和谐发展。

(四)日本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但其农业和乡村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乡村人口老龄化、农地资源越来越有限等。但其雄厚的工业基础还是对农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日本的科技发展也助推了日本农业和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在日本,农产品大多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并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产业。这适应了日本社会对于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和加工程度提高的新要求。现今日本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普遍较高,由此又带动了日本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兴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因此,单一的乡村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日本乡村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结果使得日本的农村区域规划转而开始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在日本的乡村建设中,最具特色并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一村一品”。日本乡村的“一村一品”规划,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来提升农村的经营效益。突出农产品自身特色可以增加其附加价值,突出农产品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突出农产品的加工传统与特色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多层系地挖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就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拓展了农产品的消费客户群体,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农业的经营效益。

日本的“一村一品”规划,与农产品的市场开发策略紧密结合,使大分的农业县面貌焕然一新,使日本乡村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的典范。“一村一品”规划所引起的巨大成功,已经使这一举措在日本逐步推广开来,并且引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相效仿。比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就发起过“一州一品”运动,泰国也在全国开展过“一村一品”的农村开l运动等。

日本农村以其自然条件和物产为依托,以其特色核心农产品为中心,进行乡村规划设计,促进了地域经济发展。其乡村发展规划综合了地域特色产品、生产经营技术水平、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使其综合性规划设计同时满足了当地生产的要求和市场的要求,因而取得了成功。

总之,在规划之初,务必要对农产品生产区域特点、市场需求走势等因素,进行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综合分析。要以差异化和个性化为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而且要避免集中化、综合化的规划可能引起的同质倾向。区域规划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农产品,还要进一步扩展到景观环境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公共福利等多个方面,并且还要由农村发展联系到城市消费,最终才能使农村区域规划促进城乡之间经济协调发展。

二、发达国家农村区域规划给我们的启示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农村区域规划模式。但是,发达国家在农村区域规划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教训也值得我们记取。

(一)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

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其本身就需要技术、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的辅助与支持,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区域规划就无法制定和实施。农村区域规划不仅能为农村区域发展提供宏观发展方向,也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通过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能够促进实现国家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出扶植和支持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农村区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规划背景下,农村区域也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比如,美国每五年修改一次农业法,并且由政府主导制定长远而系统的发展规划,以此来对农村区域规划进行规范。

(二)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

农村区域规划的对象是乡村,这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护农民的权益。比如,日本制定了《农业振兴法》《村落地区政治建设法》《土地规划利用法》等,就是为了应对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及乡村和农民利益的问题。

另外,在规划过程中,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普遍会主动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其中,从制定规划开始就悉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在每个具体阶段,都要吸引农民直接参与其中。通过农民的直接参与,不仅使其意愿直接体现在农村区域规划中,而且也调动了农民参与规划落实的积极性,这极大地减少了规划实施可能面临的阻力,保障了农村区域规划的顺利开展和预期的效果。

(三)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突出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发达国家在农村区域规划上,更加追求“生态文明因素”的凸显和那些“可以留给后人的东西”,即对于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存的保护。这些观念都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我国在许多传统村落和乡村环境,都得到了较好保护。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郊区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近郊区的大量农地转变成了建设用地,这就使乡村的环境和文化遗迹受到了侵害,可以留给后人的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存越来越少。从农村区域规划的角度来看,这被认为是“城市病”正在郊区和乡村蔓延,工业文明正在蚕食乡村传统文明。

未来我们在制定农村区域发展规划时,必须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基本理念,倡导发展太阳能、秸秆汽化燃烧技术等,以实现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还要充分考虑低碳排放、节能减排、环境承载力等问题,以促进农村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邓蓉,郑文堂,华玉武.梯田的悠久历史与梯田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现实价值[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12)

[2] 桂俊荣.国外农村建设与中国新农村建设对比研究[J].世界农业,2013(11)

[3] 郭永奇.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借鉴:以德国、韩国、日本为例[J].世界农业,2013(3)

[4] 李锦宏.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基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 孙碧荣.日本农业区域规划发展分析[J].世界农业,2013(6)

[6] 杨山.乡村规划理想与行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赵颖秀,邓蓉.京郊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4)

[9] 郑文堂,邓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

[10] 郑文堂,邓蓉,胡宝贵等.论北京都市型现代循环农业发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4)

篇(6)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影响;建设现状、问题及措施

在当今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极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之下,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但面临城乡地区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项基础设施在建设和投入使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一个时间长远、系统性较长的工程,需要继续加大投资,加强管理。通过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进一步带动先进生产技术的有效投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

1.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包括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多方面内容。农村经济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注重加强对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程度,因为基础设施是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对助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指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对推动农村全方位发展有利的各项设施和措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水平,助推经济健康发展,将高科技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农村生产当中,真正实现农业操作的自动化、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了改善农村面貌,进行有效的规划,建造加强垃圾分类处理,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简单说来,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从“三农”问题角度入手,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开展针对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更好地梳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部脉络,保障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1]。

1.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

加大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地区服务职能、服务效率,促进农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反映,也有利于增加广大基层群众的经济收入,助推乡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诸城市下大力气划拨出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更好地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强化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80%的村庄达到潍坊市一类村庄标准。完成农村改厕12万余户、建设农村公厕171座、生活污水治理村庄477个。30%以上农村居民实现清洁取暖。社区公共服务不断优化,改造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92处、卫生室150处。统筹基础设施建管,推进水、路、气、暖、物流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幅提升,为农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让美丽宜居乡村创造美丽经济。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高度重视,势必会对未来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是制约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存在总量不足,农村生活设施建设任务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不平衡,项目基本是直接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在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设施投入存在不足,在整体布局上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设计,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难以和当地的实际农业发展相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老化现象,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科学的后期管理,导致有的工程成了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2],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入使用之后,短时间内出现了运行障碍、缺陷,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2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中央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地抓住利好政策,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等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具体工程建造过程中,经常存在资金供给不足或者各项资源利用不到位的现象。广大农村地区所建造的各种基础设施普遍表现为运行效率相对较为低下,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由于受到建设资金不足和当地农业发展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性、效率低等特点,有的工程还存在建设完成能不能有效运行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造成了设施建设效率低下,建设质量相对较差,项目后期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既浪费了国家资金,又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2.3地方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一旦脱离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步履维艰。但从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地方年度财政收入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不足。由于扶持力度不足,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落地,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影响到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同时也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各个工作部门的具体职责,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作用,加强对资金资源项目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不断向前推进,切实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级政府部门应该对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负总责,并将建设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明确建设工作,重点落实各项责任,强化保障措施,在人员部署、人力资源组织、财政安排方面进行有效协调。另外,应该因地制宜地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技术扶持和技术引导,积极扶持新科技新技术的有效应用[3]。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强技术革新,积极开展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技术革新创造更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行水平。

3.2完善投入机制

为了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应该加快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投入机制,实现对各项资金的针对性整合,要按照专项资金专用,用途不变,统筹合理安排,集中投入,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针对性地利用好各项资金资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应该加快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引导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按照谁投入、谁运行、谁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基础设施的针对性管理,保证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运行效率。

3.3建立长效机制

应该坚持政府为主导,农民参与为主体,落实各项责任,注重建设成效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形成全新的公共服务机制,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转机制,加快培养市场化的运转,维护队伍,提高设备的运行水平。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评价机制,加强对农村建造的指导和有效监督,对于工作不积极,工作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在建造和发展过程中,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改进,切实提高整个设施建造质量和建造效率,保证各项基础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此来带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J].农业经济问题,2000(7):2-3.

[2]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30(3):113-116.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城市;发展模式;津市市

一、小城市建设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1)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3)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4)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5)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做主。

“新农村”的“新”,就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以生产发展替代经济发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实;以村容整洁替代社会和谐;以乡风文明替代文化繁荣;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再具体一点说,新农村的新表现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可以说,这都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高度概括。

2.农村经济建设对小城市的依托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土地不断减少,这些问题显然单靠农业生产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问题,缺乏城市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最终是不可能完善甚至不能实现。应当尽快以小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农村问题首先表现为农业人口过多,加快城市化步伐,一方面可以转化一部分农村人口,使他们脱离农业生产,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另一方面,依托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通过把部分乡镇企业转移到城市,可以解决这部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支持等问题,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城市发展模式的选取

1.小城市的发展定位

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小城市的发展方向。小城市所在区域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指的就是小城市的经济力所能辐射到的范围,由于小城市经济力的辐射作用,这个区域内的物质生产、商品流通、信息交换、资金融通等经济活动均以该小城市的发展与运作为中心。因此,小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性质是决定小城市发展定位的根本因素[1]。以小城市为其经济活动中心的一定的区域为农村区域,由此决定了小城市的发展定位为一定范围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具体表现为区域内农业发展中心、农村工业化中心、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心、农村城市化中心、农村外向型发展中心等。小城市的诸中心的具体定位也就是它的诸种城市的经济功能,而它的集合功能就是通过对区域内农村的经济服务和生产力能量的辐射来促动农业、农村工业、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这也就是小城市作为一定农村区域发展中心这一发展定位的含义。

小城市的发展定位与大、中城市的发展定位不同。小城市是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而大中城市则是现代大工业的集结地,是包括交通通讯、资金融通与货币运动、商业贸易在内的大流通中心,是在更大范围内包含农村区域在内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综合发展区域的中心。小城市要在它所定的发展位置上有成效地运作,就须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不要跃位、不要越位。那就是不能在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城市规模上搞拔苗助长,盲目升级,也就是不能朝集中大工业、发展大流通、必办高等级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大都市化方向发展,而要安于作为一定农村区域发展中心的小城市之位。二是一定要在带动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上面做足文章。

2.津市市发展模式的取向

津市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历来是湘鄂边际的工业重镇,现辖4镇3乡和4个街道办事处。据2006年统计,总人口达到26.7万,其中,城镇人口18.34万,乡村人口8.36万,城市化率68.69,城市面积68.3km2,建成区面积10.66km2,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市。津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工农业基础,根据津市的发展条件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津市市应该采取支柱产业、城郊型、生态性的发展模式。

(1)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津市工业基础雄厚,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70余家,并已全部实现民营化,湖南汽车车桥厂目前已成为国内三吨轻型车桥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专业化车桥厂,在全国轻型车桥市场的占有率达70%以上。津市建有湖南省的制盐基地,湘澧盐矿是全国第一家真空制盐企业,其供开采工业储量为12.2亿吨。随着湘澧盐矿80万吨精制盐扩改项目的竣工,天盛电化公司10万吨烧碱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下游产品如聚氯乙烯、无水硫酸纳、双氧水、漂白剂等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津市将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盐化工工业基地。津市的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辐射范围的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形成以汽车、盐化、食品三大工业板块为支柱、多种门类配套的工业体系。通过产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由此带动辐射范围的区域经济大发展。

(2)城郊结合型的合理布局。城郊结合型的布局就是以城区为中心,发挥城市的职能作用,带动郊区的发展,激活郊区的经济,引导郊区的产业结构,使郊区成为城乡的纽带,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由于城郊土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城市的扩展要和郊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把郊区当作城市向外扩展、随意挤占的空间和垃圾堆放场所,也不能当作独立的经济区域,应视为整个城市中具有生态调节功能和环境美化功能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在实施城郊型的战略中,要宣传政策,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城郊两者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土地利用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达到保护农业用地,使其产生更大效益的目的。

(3)生态型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以往追求急功近利,采用掠夺开发、疯狂索取的做法。津市建设发展为保证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一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摒弃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走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以提高经济质量为目标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二是要产业的生态化,把产业活动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城市系统的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城市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三是要搞好城区主体绿化,包括清洁交通体系、环境的美化、优化,水资源的净化、大气保护等。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地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自净功能,保证城市的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

1.与所在区域内的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小城市的发展同所在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是正相关的关系。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小城市发展的基础。有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由农村经济发展而来的对城市功能的需求、对城市发展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才会有小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随后之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齐备、城市市场的繁荣、城市人气的兴旺,小城市的发展则对所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引导、带动和促进的中心作用,这一作用对农村经济之市场化、现代化尤为明显。所以,小城市与所在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小城市发展的必要的条件。

2.不同小城市发展重点的差异

不同的小城市之间,它们作为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是共同的,但却有各自发展重点和相应的城市类型之别。形成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农村区域之间的差异。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包含了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同为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小城市之间却有城市发展重点与不同重点功能作用发挥的差异。换言之,不同农村区域中的小城市可以有不同的发展之战略重点的选择,从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小城市。

3.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结果修编城市规划,划定城市在规划期内的增长极限范围[2]。由于历史原因,各小城市的城市规划都优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的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不一,又因为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是按各建设部门的用地计划汇总确定城市规模,这不利于节约用地,也和现在的以供给制约并引导需求用地原则不一致,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调整,划定城市具体的增长边界,严格控制城市郊区农用地用途转变,切实遏制住城市任意外延的趋势,以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