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8:04: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材的质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医儿科学》教材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版本,已经几易其版本,每一次改版都凝聚了广大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急待改革[1]。为了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中医儿科学》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1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
1.1 中西混杂
1.1.1 目录混杂 大多数《中医儿科学》教材在“中医儿科学基础”部分的目录既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又有“小儿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等;在疾病目录上中医和西医的病名混杂出现较多,有的《中医儿科学》教材使用“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而有的却用“肺脏病证”“肾脏病证”。例如“心肝病证”既有“惊风”“夜啼”“痫证”中医的病名,又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征”“病毒性心肌炎”西医的病名;同样“肾系病证”既有“遗尿”“小儿热淋”又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不胜枚举。这样造成了教与学的困惑,例如经常就有“肺系”和“肺脏”如何区别,“水肿”和“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有什么关系,“五迟、五软”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出现。
1.1.2 内容混杂 现行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在具体疾病的阐述上也存在中西医混杂的情况。大多数把疾病分为概述、病因病机或病因病理、诊断或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6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在这6个方面皆或多或少存在混杂的问题。例如论述“胎黄”,概述部分既有中医的定义,又有西医关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内容;论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大多数从“外邪犯肺”“湿热内侵”“肺脾气虚”中医的理论进行阐述,而诊断却从西医“前驱感染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更是混为一谈。
1.2 临床思辨条理不清 主要是在论述疾病的症状与体征、辨证与辨病、治疗与临床上对疾病的处理等方面的临床思维的条理性有阐述不清甚至有失偏颇之处。尤其是用西医命名的疾病的论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势必给教学造成困难,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疑惑,使得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临床实际的差距拉大而越不相适应。
1.3 医学术语不规范 不同版本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医学术语的使用不一致。例如主要论述呼吸系统的疾病,有的用“肺系疾病”,有的却用“肺脏疾病”,传染病的章节名称有的为“时行疾病”,而有的却为“时令疾病”;再如对于“麻疹”的论述,在讲述“治疗原则”时,有的说“麻喜清凉”,有的又说“疹喜清凉”,在讲述“邪犯肺卫”的“治法”上,有的说“辛凉透表,清宣肺卫”,有的则言“辛凉发表,宣肺透疹”等等不胜枚举。
2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改革设想
2.1 西为我用
2.1.1 用西医的病名取代中医的疾病命名 对于中医和西医认识基本一致的小儿常见的疾病和时行疾病,可以直接使用西医的疾病命名。例如直接用“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破伤风”取代“胎黄”和“脐风”的命名,可以在概论中分别给出中、西医的定义;可以用“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取代“丹痧”“顿咳”“小儿暑温”。这样既符合中医儿科临床实际要求,因为中医儿科住院病历书写需要(入院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又有利于中医诊断的规范,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特点。
2.1.2 临床诊断需要参照西医的诊断标准 可以把西医的诊断标准纳入教材中,在编写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内容之中,应该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疾病鉴别诊断”。例如“哮喘”的临床诊断,应该书写“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以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应该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异物”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好适应中医儿科临床的需要。
2.2 古为今用 可以选编已经被后人充分理解和达成共识的历代中医儿科医家的观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儿科的学术思想和掌握中医儿科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特点。例如新生儿的“养护”的观念,小儿生理特点“纯阳”和“稚阴稚阳”等观点。在选择论述时,应“遵古”而不“泥古”,以“共识”为原则,对于众说纷纭的观点不能选用。
2.3 规范术语 在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时,不能各行其是,对于尚在研究探讨和个人的学术观点,一律不能编写进教材。应该使用规范统一的中医和西医医学术语,有利于中医儿科疾病和证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疾病的命名和证型的规范、治疗方法的规范论述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改进。
2.4 突出特色 对于现代医学尚未清楚的而中医治疗效果明显的儿科疾病,应该保留中医疾病的命名。例如“夜啼”“夜惊”“夏季热”等。还应突出中医对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因为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医儿科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根据《辞海》对于教材的诠释“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写的材料”,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中医儿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编写,必须要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由卫生权力机构负责组织《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成员除了中医儿科专家、教授,还应该要有儿科临床一线的副高职以上职称的医生参加。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人力、物力等)和相当长的时间,广泛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务实搞好《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使之适应临床实际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中医儿科人才培养,也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上述观点纯属个人管窥之见,希望能够给有识之士和关心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同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童用药 处方分析 超说明书
由于儿童的机体组成和生理功能跟成人有很大区别,儿童用药时应以选择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药物;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特别是新生婴幼儿);注意给药途径等为原则。因此按照相关规定,对我院非儿科门诊的儿童处方的超说明书用药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度非儿科门诊的儿童处方共42714张,统计患者基本情况( 患儿的就诊科别、性别、年龄、疾病) 和药物的使用情况( 用药品种、剂型、用法用量、给药途径、药物联用情况等)。根据药品说明书及我院超说明书管理规范,对处方中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门诊科室分布(见表1)
处方量前三的科室分别是皮肤科(22.46%)、耳鼻喉科(21.8%)、中医科(14.69%)。
表1 各科室儿童处方分布及比例
科室 泌尿外 普外 骨科 中医科 皮肤科 眼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神经与精神科 妇科
保健科
处方数(张) 1251 1329 1182 6275 9592 6123 1718 9312 5416 516
百分比% 2.92 3.11 2.77 14.69 22.46 14.33 4.02 21.8 12.68 1.21
2.2 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分布(见表2)
涉及超说明书用药11580张(27.11%),其中排前三位的科别是:眼科2088张(18.03%)、精神/神经科3417张(29.51%)、耳鼻喉科3797张(32.79%)。
表2 各科室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分布。
科室 泌尿外 普外 骨科 中医科 皮肤科 眼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神经与精神科 妇科
保健科
处方数(单位:张) 204 246 327 759 189 2088 174 3797 3417 379
百分比 1.76% 2.12% 2.82% 6.55% 1.63% 18.03% 15.02% 32.79% 29.51% 3.27%
3 讨论与分析
从结果可以了解到,11个非儿科科室的42714张处方中,发现有27.11%的超说明用药情况出现,主要集中在眼科、精神/神经科以及耳鼻喉科。按类型主要为超年龄用药、超适应症以及改变给药途径。
3.1 超年龄用药
眼科的超说明书用药主要是外用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用于2岁以下儿童安全性未建立,而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可用于新生儿泪囊堵塞。精神/神经科主要涉及儿童使用SSRIs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说明书上写不推荐用或不适用于18岁以下儿童。根据《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指出SSRIs不良反应轻,可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但由于儿童个体差异很大,用药必须因人而异。部分鼻喷剂超年龄用药,如辅舒良用于4岁以下儿童。其他,如感冒咳嗽类非处方药(包括减充血剂、祛痰剂、抗组胺及止咳药)用于2岁以下儿童, 2岁以下儿童使用此类药可能会发生罕见的、严重的、潜在的致命性不良反应。[1]
3.2 超适应症及改变给药途径
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用于滴鼻,氧氟沙星滴眼液(泰利必妥)用于滴耳,既是改变给药途径也改变了适应症。
由于儿童属于特殊人群,可免于新药临床试验,导致很多药物的儿童安全性及有效性资料缺失[2], 而使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可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密切监测及适当干预,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2013年,国内关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针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其肺炎、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结核等等疾病的就诊指南已经广为人知,现将2013年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为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的儿科呼吸系统的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有效的应对措施。
2结果
通过分析,最终决定在肺炎、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结核、哮喘、肺间质性疾病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3讨论
3.1肺炎 肺炎在儿童中发病的概率较高,发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组链球菌感染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对其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过,SARS在我国流行后,我国开始深入研究冠状病毒,特别是对病毒的研究更加的多见,有学者通过研究北京周边地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发现其中有病毒NL63基因,这一研究表明儿童呼吸道感染和病毒NL63基因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1]。同时,禽流感病毒肺炎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此病毒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和经验积累。有密切接触史,如果出现了长时间的高热、剧烈咳嗽、肺部显著变化的儿科患者就要诊断是否为禽流感病毒肺炎。由于以往甲型流感病毒较为普遍,研究人员主要对甲型流感病毒进行了深入研究。支原体、衣原体也逐渐的在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被发现,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支原体、衣原体可以感染呼吸道。这些年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儿童病患中存在性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对于这一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2]。
3.2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 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是非常多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除了哮喘这个因素之外,还有很多的原因会导致气道狭窄。临床上,很容易把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等等的各类疾病判断成是哮喘,所以,对于诊断哮喘,需要明确的知道病因。婴幼儿反复哮喘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呼吸道病毒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健全[3]。一般来说,针对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的病因是比较难以定夺的,因为比较复杂,所以,在病因的诊断中,哮喘患者接受治疗时候的反应,以及是否是阳性家族过敏史,这些因素是区别哮喘和非哮喘的一个可参考的因素。
3.3肺结核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的传染病,其原因多由于感染了结核杆菌,这些年,结核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依照有关资料显示,3个人就有可能有1个人患上结核,如果人体遇到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更加容易患上该疾病。儿童的年纪比较小,不够注意个人的卫生,比如,不勤洗手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了感染疾病的概率。儿童在公共场所很容易感染到结核杆菌。针对儿童肺结核患者,要提高治疗的效果,一定要使用正规、联合的治疗用药方法,治疗的时间通常要达到6个月,肺结核治疗药物对于儿童肝脏的副作用较大,所以在用药的期间一定要注意检查儿童的肝脏情况,一旦发生肝脏异常,就要停止用药。同时,要协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4哮喘 小儿哮喘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经常是由于微生物的感染、生活习惯、吸入气体等等的原因导致哮喘的发生,随着物化吸入治疗研究的深入,该疾病治愈的概率也得到了提高,死亡率大大降低[4]。
3.5肺间质性疾病 间质性肺炎是肺部感染性疾病,按解剖来进行分类的话,算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从发病率来看,有不断攀升的趋势,病死率也比较高,对于患病比较轻的患者能够存活3~5年,如果发病比较迅速,有可能在六个月内就出现肺广泛纤维化,从而导致死亡。通过统计分析,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也在攀升,导致感染的因素是微生物感染、药物、吸入粉尘、大气污染,同时,有可能会出现继发结缔组织类的病症。国内对儿童肺间质性疾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对该类疾病,要多家单位、多学科的联合起来研究和分析,有必要的时候还要和成人呼吸科进行联合研究,从而深入分析儿科肺间质性疾病的分类、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4结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在今后的医学发展中,要对儿科呼吸系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完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体系,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再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03.
[2]李静,陈正贤,王首红,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3,04:12-14.
关键词:推拿联合护理干预;儿童哮喘缓解期;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儿科门诊患儿,共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90例。年龄5~12岁,对照组男58例,女32例;治疗组男53例,女3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呼吸学组2008年制定的儿科哮喘诊断标准[1]。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哮喘缓解期儿童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并按需吸入沙丁胺醇、小剂量氨茶碱口服、抗过敏等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干预。雾化吸入时采用德国百瑞压缩雾化吸入器,2次/d,10 min/次,5 d一疗程。
1.3.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手法为:补肺脾肾经,推膻中,摩腹,按揉足三里,推肩胛,按揉肺俞,10次1疗程,1次/d,约20 min/次,连续治疗4个疗程。护理干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加推拿护理干预。两组常规护理干预:①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②饮食:饮食宜清淡,营养合理,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鼓励多饮水、新鲜蔬菜水果,提高免疫力;忌食入鱼、虾等易致过敏的食物。③心理:向家长解释哮喘的诱因、治疗过程及预后,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宽慰,针对患儿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主动热情与其沟通,避免任何不良的刺激。④健康教育: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以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治疗组加用推拿护理干预: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操作时操作者要精神专注,态度和蔼,患儿取仰卧位、坐位、侧卧位、俯卧位均可,以患儿舒适和操作者操作方便为原则,充分暴露推拿部位,推拿处皮肤清洁、完整,操作者手法熟练、用力均匀、动作轻柔、深透平稳,力度适中、以患儿皮肤潮红为度。
1.4疗效标准 参考《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哮喘疗效判断标准判定总体疗效[2]。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
2结果
3讨论
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与多种炎症细胞与炎症介质共同作用相关。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为主要症状,严重威胁儿童健康,不仅给患儿带来躯体的痛苦使日常活动受限,也严重影响患儿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活动等生存质量方面[3],甚至影响其父母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状态。在我国中医理论中哮喘属于"哮症"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已有记载。认为其病因、病机是由于宿痰潜伏在肺中,在外感、情志、饮食和劳累等因素的诱发下令痰气交阻、气道不通、肺气上逆所致。哮喘患儿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推拿治疗缓解期哮喘以调治脏腑、增强体质、预防复发为目的,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3]。
本研究采用推拿联合护理干预防治儿童哮喘缓解期,其推拿手法及穴位为:补肺脾肾经,推膻中,摩腹,按揉足三里,推肩胛,按揉肺俞各50~300次。主补肾经,兼补肺经、次补脾经,重在补肾、肺、脾三经治其本,断其伏痰,肺俞、膻中宽胸理气,宣肺化痰;按揉足三里健脾化湿,达到肺脾肾三脏同调之功。根据"缓则治其本"、"上下交病治其中"的原则,治以健脾益气、培补中气,使中焦脾胃得运,脾健以化内伏痰瘀之宿根,扶助正气,以防小儿哮喘的复发。对患儿及家长就推拿、环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其护理重点为辩证施护及健康教育,教育是本病护理工作的重点护理措施,施护前应根据患儿不同情况确立护理原则,区别不同个体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肺通气功能的监测、气雾剂的使用等进行教育,增加患儿的治疗理论知识,加强体格锻炼、调节情绪、健康饮食,从而提高哮喘缓解期患儿治疗的积极配合性和依从性。
综上所述,通^推拿联合护理干预可培元固土,健脾化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健则痰消,以疏通经络、调达气血、扶正祛邪,提高了儿童哮喘缓解期用药依从性,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可以实现哮喘临床控制,为儿童哮喘缓解期的防治提供更多可用资料以及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8(14):503-505.
【关键词】 改良白术散;治疗;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又称腹泻病,是婴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占多数,好发于夏秋季节。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常见病。属中医泄泻范畴。大约80%的婴幼儿腹泻通过抗炎、止泻、补液等常规治疗2周内可以痊愈,约有20%的腹泻孩子,虽积极治疗,但腹泻持续不愈。临床上把腹泻病程达2周~2个月的称迁延性腹泻,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者无明显概定的区别故习惯上统称迁延性慢性腹泻病。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病因复杂,感染、营养物质过敏、营养治疗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用中药汤剂改良白术散结合液体疗法、营养疗法和其他疗法治疗该病疗效尚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7月至2008年10月科收治早产儿颅内出血78例,均经头颅CT确诊。本院门诊、住院儿科临床确诊迁延性腹泻27例,慢性腹泻5例,合计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最大6岁,最小6个月,平均1.4岁。辨证分型脾虚泻22例,脾肾阳虚泻10例。其中合并胃纳呆滞23例,脱肛3例,久泻滑脱不禁6例,久泻动风1例,呕吐7例。
1.2 诊疗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1994年方鹤松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迁延性慢性腹泻诊疗标准,中医诊断及辩证分型符合汪受传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泻泄辨证分型。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选用改良白术散汤剂:党参8 g,白术8 g,茯苓8 g,甘草3 g,煨葛根12 g,煨木香6 g,藿香4 g,苍术4 g,厚朴6 g,砂仁2 g,车前仁1 g。焦山楂8 g,炒二芽(各)8 g;脾阳虚症见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脾肾阳虚加附子(笔者注:附子有毒应先煎、熬沸计时30 min去毒,只要辨证准确可以大胆运用);脱肛加黄芪、升麻;久泻滑脱不禁加煨诃子、石榴皮、老鹳草;呕吐加半夏、生姜。每天一剂水煎取汁130 ml分6~8次频服。同时结合症状选、并用液体疗法、营养疗法及微生物疗法。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精神、食欲正常;腹泻停止,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好转:精神、食欲改善;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无效:精神、食欲、腹泻无明显改变;水、电解质紊乱未纠正。
2.2 治疗结果 治疗2天治愈3例,好转6例,无效23例,有效率28%;治疗4天治愈8例,好转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70%;治疗7天治愈1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有效率90%;治疗10天治愈23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教学; 案例模式; 思维
中医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极为普遍[1],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自2007年起,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开展了案例模式教学的研究。该教学研究以肺脾系疾病为主要内容,在不改变教学大纲内容的前提下,针对肺脾二系疾病增设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加强辨证能力培养,侧重用药技巧训练。通过为期2年(共2届学生)的试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该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达到87%以上。笔者认为课堂案例模式教学是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开展使用。
1 教学模式设定及流程
1.1 病案的选择标准
选择与教材疾病的标准证型相近似的、临床真实而有效的较典型病案[2],目的是让学生对临床病种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所了解,灵活掌握课本知识。
1.2 病案分析步骤
严格要求学生按传统的中医辨证进行病案分析,理法方药一脉相承。从辨证点的归纳、相关证型的鉴别、治法、最佳方剂的选择,一直细化至方剂加减和药物的具体用量,并说清药物加减理由。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抓主证,如何进行辨证,系统培养中医辨证思维过程。
1.3 讨论与评价
对有代表性的结论进行共同讨论,最后教师评价。目的是反复整理辨证思维过程、加强操作技巧和临床前实践能力的训练。
2 教学效果
2.1 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
该类教学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讨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完成课后的案例练习,到课率几乎达百分之百。经过两个月短期培养,对于比较简单的病例,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较为正确的辨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医思维基本清晰,处方及用药量等相对比较规范。
2.2 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不足
案例教学是以临床真实病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包括中医和西医两大部分内容。学生可以采用独立或小范围讨论的形式完成以上内容。由于完成以上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必须要对所学过的中医基础、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儿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温习和整理,并进行有机的融合,才可能最终得出结论;再经过教师的不断启发和诱导,如此反复操作,最终会逐步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3]。该过程的训练对于疾病的证型鉴别和用药加减意义尤为重要,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即使是在临床带教中,由于病例难易程度很难按需要的标准设定,临床训练自然也很难循序渐进,致使中医临床带教浮于形式,从而造成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足。而案例教学,恰恰可以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弥补中医整体教学之不足。
2.3 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批判求真精神
学生在大学中能够学到的知识容量是相当有限的,与这些基础知识相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体系的培养应该是更重要的。这一点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案例教学中,诊断及辨证是统一的,但由于中药品种多,处方用药完全有可能不同,只要符合证型需要的,配伍合理的,都应该是正确的。由于答案不唯一,势必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相近证型的临床鉴别,相近方剂如何区别使用,相近药物如何进行优选加减,相同的中药在不同病情时使用哪一种剂量更合理等等。以上情况通过案例加以呈现,就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辨析,在反复训练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求真精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借鉴他人的辨证经验,如何扩展知识外延等;同时,在审视或接受他人成果的同时,也会逐步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由于案例教学引发的探究意识和批判求真的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作用远远大于该课程的本身。
2.4 增加学习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笔者的案例教学是在不改变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该教学过程是在固定的课时中进行的,一方面要完成课堂必需的授课内容,一方面又要加载案例部分。而案例教学的侧重点是落实在对病案的分析和诊断,并要求细化到方药,包括药味的加减及具体用量。该教学在不改变传统灌输的前提下,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多方位的支持,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对相关疾病的专业知识及目前治疗动态(包括正误认识二个方面)进行必要的了解;并要求学生对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并通过分析做出选择和判断,这就大大增加了学习容量。
由于案例讨论涉及知识面较广,学生中医修养程度不一,除公用教材外,还可能涉猎到相当一部分医籍,如经典和部分医家医案,以及目前形势下的用药特点等,这就人为地扩大了教学内容的外延,势必增加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沟通机会明显增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呈现多样性,从基础到临床,从辨证到用药,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医到西医,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4]。为了满足学生的不断需求,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因此,从整个案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在增加知识容量的同时,促进了教学相长。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课时有限,训练不充足
案例教学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体系而存在,属于临床前模拟训练范畴。我们目前的案例教学是在儿科学课程中设立的,由于不增加课时量,插入案例,就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时间,而课程容量又是相对固定的。鉴于以上情况,案例教学在时间上的支持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的这种案例教学只能在较为浅的层次上进行,难以进一步深入下去。由于练习时间过少,学生对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可以有所领悟,但对于思维体系的培养而言,还需要一个持续漫长的历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必要增加课后的练习力度,但也需要增加相应的课时量,这样才有可能加强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3.2 研究时间短,缺乏病例标准
该研究进行时间较短,教学方法尚不成熟,效果还不十分满意,诸如如何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如何能更合理地进行案例切入等问题,均有待解决。目前案例教学的最大难点是案例问题。临床案例类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适合于初学者使用的尚且缺乏。对于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医学生而言,什么难度的病例最适合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项研究目前刚刚起步,确定病例的难度[4],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病案过于简单,难以达到练习的目的;病例过难,学生难于把握方向,容易丧失学习兴趣。适宜的难度梯度是增加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如何建立有相应难度的、又与教材相配套的病案系列,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都广礼,文小平,马福良,等.方剂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98.
[2] 毛慧玲,张桂荣,于泉,等.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102103.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80-1
儿科患者家长在陪护患儿住院期间,存在众多需求未被满足或不被重视的情况,儿科患儿因其平均年龄低、表达能力差、自我照顾能力低更需求家人的照顾,对患儿的护理不能单纯地把疾病的护理工作作为工作中心,家庭作为主要的支持系统对患儿心理及其身体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者应更重视患儿家长及陪护人的感受。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服务模式中提高医护人员对儿科患者家长的照护意识,能够促进他们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参与诊疗护理,提高他们对儿科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我科通过发放问卷、座谈形式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住院期间的患儿家长及陪护进行了相关内容调查,通过汇总统计后将我院儿科患儿家长及陪护的需求的需求评估及能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
1报告
1.1信息需求:信息支持,儿科家长想尽快了解患儿病情的心情比较迫切,向医护人员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多。在治疗过程中家属也最想从医护人员那里尽可能更多的了解到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过程、患儿的病情、正在采用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尤其是急危重患儿的家属,更希望获得准确,并得到通俗易懂的解释。
1.2心理支持:儿科家长在患儿住院期间焦虑情绪表现突出,尤其是危重患儿的家长更容易紧张着急,感到疲乏。焦虑情绪是家长陪护期间的主要症状。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提供的信息支持与家属的满意度密切相关。家属希望获得准确信息,并认为提供信息需求的首要人选是医生和护士。还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家属的眼中医生只是偶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护士才是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护士对家属的影响力大于医生。关注和解决危重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完善患儿家庭支持系统,不但对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家属的心理健康。如果患儿家长身心健康,积极应对应激,给患儿很好的的心理支持及配合治疗,对患儿康复有益,而患儿家长消极应激不仅影响其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影响医嘱依从性及治疗效果。这些问题都提示我们心里护理不仅包括患儿还包括患儿亲属,应高度关注患儿父母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心理需求。在危重患儿家属当中健康的心态对患儿的救治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家长不稳定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势必影响到患儿的恢复。影响的相关因素有:获得信息支持状况、住院费用、舒适程度、探视制度等。严重的精神压力会使患儿家长产生焦虑、抑郁、恐惧和孤立无援的绝望情绪,而能影响家长身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患儿的病情轻重、住院费用和探视问题等。家长需要得到信息支持、激励支持、情感支持、物质支持,而且在每种支持上护士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3舒适的需求:在与家长座谈当中,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患儿家长在患儿住院期间认为,医院的住院环境不尽人意,环境拥挤、通风不佳、住院设施不符合护理儿童的需求、陪护探视较多影响休息睡眠、没有设立儿童活动室等。为患者家属提供优雅、舒适、安静的休息室和安静的病房,以及较适合儿童的活动室,能够增加患儿家属与医护的交流和沟通。
2能够采取的护理措施
2.1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由于儿科患儿平均年龄小身心发育未成熟,加之进入陌生环境,缺乏适应能力,有依赖性,合作性差,因此工作中应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避免因护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护患冲突。学习把握好与家长的交流技巧,及时有效的做好事前或事后弥补工作,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另外,医护人员在对别人提供帮助前必须留心自己的心理是否也有焦虑情绪,在与患者及家属接触前首先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同时也要防止患儿亲属之间的焦虑情绪互相影响,创造一个和谐的医患工作环境。
2.2认知干预:根据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通过健康教育的手段改变不恰当的认识方式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医护人员每日增加与患儿父母交流的时间,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倾诉,除尽量满足他们一般的生活需求外更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有更多倾诉的机会。由于大部分年轻父母都缺乏一定的育儿经验及自信,对疾病的错误认识给他们自己心理上造成了盲目恐慌。在医疗救治中,对各类检查治疗应作必要的的说明。定期召集患儿父母座谈,介绍彼此照顾孩子的的经验和体会。在墙上设宣传栏,发放健康小册子,较少父母在疾病认识上的紧张、恐惧感,尤其是急重症患儿家长除讲解与疾病相关知识外,还应讲解如何在应激状态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饮食结构,怎样促进睡眠减轻压力,寻找合适的发泄方式以达到放松自己的目的,减缓应激。在帮助患儿家长消除焦虑情绪的同时,还要帮助其辨别患儿哪些躯体症状应予以重视,哪些感觉不必过分担忧,增加疾病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除此之外,护士应每天认真核对患儿的计价项目确保收费合理,减轻因收费引起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