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临床医学的认识

对临床医学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临床医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全球化发展加速给公共卫生带来很多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逐渐增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发生时,临床医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保护人民及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都与预防医学学科相关。临床医学生是未来奋战在第一线治病救人的医务人员主力,其学生时期所学知识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仍然以预防医学、卫生学等为主[2],内容仅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三大卫生”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教育、传染病防护教育、健康教育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极少,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知识等对临床医生至关重要。课题组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临床医生的视角,探讨未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1调查对象

2020年8月,课题组以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95.89%。1.1.2调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形成初稿后先反复讨论,再进行预调查,不断修改完善。调查内容包括临床医生的一般情况、自身预防医学知识水平、对预防医学的看法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等。

1.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70名临床医生中,男性20人(占28.6%),女性50人(占71.4%);三级医院42人(占60%),二级医院15人(占21.4%),一级医院8人(占11.4%),民营医院2人(占2.9%),村卫生室3人(占4.3%);高级职称1人(占1.4%),副高级职称8人(占11.4%),中级职称24人(占34.3%),初级职称25人(占35.7%),无职称者12人(占17.2%);内科医生17人(占24.3%),外科医生9人(占12.9%),妇产科医生5人(占7.1%),其他科室医生39人(占55.7%)。

2.2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及自我评价

被调查医生中,95.7%的人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同样重要,98.6%的人认为预防医学知识对临床工作有帮助,85.7%的人会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告诉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51.5%的人所在科室会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50%的人只有在撰写论文时才用到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情况见表1。如表2所示,结合在学校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认为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能对临床有用的医生分别为78.6%、81.4%、57.1%。如表3所示,对于自身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认为自己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其他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的医生分别为78.6%、74.3%、55.7%、60%、47.1%。

2.3临床医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议

如表4所示,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定期对临床医生开展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训;92.9%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将预防医学知识贯穿临床医学生生产实习的始终;认为有必要增加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课程中实践技能授课内容和健康教育学授课内容的医生分别为91.4%和94.3%。

3讨论

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重要性

检验医学能够提高临床治疗和诊断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的测定和收集,其检验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才能得到保障。检验医学属于新兴学科,其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将多个学科交叉在一起,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检验医学需要检验的临床样本主要为抗原抗体、微生物、生物和血清等。

一、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临床需求

检验医学能有效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能够对医学检验进行科学的质量管控,并且在进行管控时,还能对其的控制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并且还要对解释的结果对患者和临床科室进行反馈,对检验人员的相关建议进行合理的收集,其新项目实施的合理性才能得到提高,临床实践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二)检验方法

临床医生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要加大对检验方法的重视,了解临床检验的每一种方法,保证检验方法能够符合检验项目的要求,并且在进行项目检验时,还要对每种检验方法正常参考值、报告方法、临床意义、灵敏度等进行详细的了解,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才能得到提升。

(三)质量管理

医院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要加大对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的重视,各个科室都要积极参与到病例的讨论之中,医院质量管控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临床医生在进行患者查看时,要加大对检验医师等查看的重视,并且还要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核实和调查,其质量管理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四)检验结果

将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能提高医生对疾病注意事项的了解,避免医生在进行疫病治疗过程中,出现检验结果诊断错误的情况,避免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耽误病情的情况,及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避免患者出现错过宝贵治疗时间的情况。比如:临床医生在进行肝炎病毒治疗时,如果发现一部分肝炎在进行治疗时,无法被及时排除体外,这时如果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话,那么对肝炎病毒进行有效控制,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并不意味着肝炎病毒被全部清除,只能说肝炎病毒过少无法及时检出。

二、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紧密结合

(一)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联系

相关人员要增强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加大对临床意义、检验项目方法原理检验的重视,提高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疾病治疗的效果才能得到提高。临床医生要加大与检验人员的沟通,对现有的检验知识进行更新,加大对检验项目理解和认识的重视。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检验人员不仅要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接受临床科室的反馈建议,不断改进检验工作,还要通过讲解、宣传新项目、新技术的临床意义等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疾病判断,在医院实施全面质量管控的过程中,检验科负责人的加入对于提升双方交流的有效性十分必要。目前,检验医学在临床上的作用日渐凸显,并已从医疗辅助角色成功转变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医生、患者,乃至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均紧密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能评价临床疗效,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促进临床诊疗工作与实验室工作的紧密结合对于提高检验质量,提升整体医疗水平意义重大。

检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纵观检验医学的发展进程,其飞跃性质的进步,往往是由于某学科技术发展的应用。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使检验医学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分子生物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使检验医学不仅能够应用于病理学分析,还扩展到了诊断效果的评价、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等。

(二)加深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的深入了解

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不仅可以凭借自身检验知识储备,也可以通过向检验科室相关工作人员请教,邀请检验科室专业知识更强、检验经验更丰富的专家举办知识讲座,来更好地掌握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生物学变异、方法与原理等内容。目前,存在部分临床医生申请不合理检验项目的现象,由于其无法及时跟上检验医学进展,难以有效利用新项目、新技术,固守于旧项目、旧经验,往往会在面临临床与检验结果不一致时,对检验科技术水平产生怀疑,甚至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直言不讳,易引发医疗纠纷。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的深入了解能够促使其更为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保证检验结果临床价值的有效性,这要求临床医生对相关检验知识的深入了解。同时,检验科应当向临床医生主动告知检验结果的危及生命值、临界值、参考值以及如何保证分析判断准确性。临床医生则需全面、认真地完成检验申请单,尤其是存在能够感染检验结果的特殊病理变化、服药史,以及送检标本与留取标本的时间等信息,进而保证检验工作的临床价值。

(三)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沟通

由于临床检验工作的复杂性与检验项目的繁杂等多重原因,临床与检验的关系不仅不够和谐,甚至还会处于对立状态,故应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积极沟通。临床科室应当更为主动地参与检验科研工作中,经常与检验科室展开信息交流与学术讨论。一方面,临床医护工作者可以拥有更多机会了解和熟悉检验科工作实际情况、干扰试验的诸多因素、所实施项目的方法学原理,以及检验新技术新项目的发展动态等。另一方面,检验人员能够通过与临床医护工作者相交流,掌握更多临床知识,增强分析检验结果的能力,及时听取临床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评价与相关要求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展开内部建设,改进检验工作,提高检验质量,这也有赖于临床医生的积极配合和主动沟通。同时,加强临床与检验的有效沟通,强化质量管控与规范化操作,能够避免出现临床表现与检验结果不符、检验报告的及时性以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等问题,促进医生或护理人员正确的采集标本以及科学合理地揭示检验结果,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转变为全面质量控制。

三、结语

通过上述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临床质量时,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临床反馈的建议对检验工作进行完善,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另外,检验医学还能为医用物理学和医用化学提供相关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提高对人体腹内脏器状态、内分泌系统等状态判断的准确性,对疾病进行准确的量化。

参考文献

[1]夏天. 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 10(7):65-66.

[2]齐英. 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46):204.

篇(3)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篇(4)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_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双向通道研究。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0,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0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

 

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3。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_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晡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晡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是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关键。在目前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与临床要求往往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基础医学理论教育和临床实际脱节的现状,不能适应医学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未来转化医学的发展。我们应依照转化医学发展规律,改革基础医学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环节,力求实现基础医学教学和转化医学教育目标的统一。基础和临床研究新发现和临床需求是创新的源泉,培养转化医学研究专门人才需要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注重创新研究能力和临床能力的共同培养,在加强基础医学教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互相沟通与交流基础上,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篇(5)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认识,开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保证体系日益成熟。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中的不断运用,为临床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证,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进行控制,是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

在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步增强。人们对医学检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医学检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控制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不仅能够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推动临床医学的快速、高效发展。但是,在长期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此方面的知识和管理都不完善,致使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情况不利,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

下面笔者结合临床检验工作的实践,谈谈自己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面的看法。

一、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

要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就需要医护人员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以往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当中,许多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着误区。有些领导和医护人员认为,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进行控制容易造成试剂的浪费,增加相关的成本。有些医护人员认为,临床医学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是检验科的工作和责任,而自己作为临床科室和自己无关,而忽视了临床科室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些医护人员认为,开展质量控制是各个科室之间进行的质量评价,不注重在科室内进行质量控制。由于医护人员的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片面认识以及在认识上所存在误区,致使医学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下去。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是一个患者、临床科室、实验室共同参与、全面提高的过程。不管是在哪个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都不能够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因此,要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就需要把三者结合起来,促进三者的共同提高。医院要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知识进行宣传,让患者和相关的医护人员都有所了解。同时,还要紧抓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工作,只有提高检验科室的质量检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检验质量控制。只有提高了检验的质量,才能更好的保障患者的权益,才能促进医院的发展,促进医学的发展。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要更新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二、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开展。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已经融入了许多先进的医学因素。在当前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已经使用了一系列的先进科学理论做指导。在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我们要在分析前、分析中以及分析后都做好控制工作。

1、在分析前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分析前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包括一系列的过程,如:检验单的开具、患者的检验前的准备、检验标本的采集、储备等等。不管是在那个环节当中,我们都要做好相关的工作,以保证检验的顺利进行。

在检验单的开具阶段,医生要做到相关信息的填写无误,以免检验人员不能获取准确的患者信息,对检验结果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医生对患者信息填写清楚,对特殊情况做出说明,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免误诊。

患者在检验前的准备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检验的结果。例如:如果患者在检验前情绪不稳,就容易导致白细胞增多。如果患者服用药物、做了不适当的运动、不注重饮食要求等等,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见,患者的准备如何,将直接影响着送检标本的质量,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患者要谨遵医嘱,做好检验前的准备。

在送检标本的采集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认真进行信息的核对。在采集过程中,要让患者保持最好的姿势,要做到操作程序的准确性。

2、在分析过程中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分析过程是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进行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保证相关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要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相关的保养工作。要进行检验,离不开相关试剂的使用。在使用试剂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说明进行配制,并对试剂做好保管工作。对检验情况进行分析是重要的环节,在分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全过程的规范操作,重要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对于检验项目的各个程序,要力求操作标准、规范。对于原始的数据、记录要做好保存。

3、在分析后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检验工作的系统化,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当中,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为其它环节带来影响。因此,每个检验人员都有对相关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核对,以免出现错误,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篇(6)

输血医学的历史从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有效措施,挽救无数生命,并保证了许多其他治疗的安全实施。然而,血液本身是很复杂的,恰当使用可能起死回生,达到与其他治疗无喻论比的功效;不必要和不恰当的应用则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面临到临床工作的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输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血液成分的性质、用法、应用指征、输血风险等内容,按输血原则,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出发来考虑血液各成分制品的应用,为保证临床输血治疗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打下坚实基础。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输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设置在外科学中,一是授课时数少,一般为2~3学时,且内容较简单,局限于外科输血部分,学生系统学习输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少,以至到临床后不熟悉输血工作,达不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要求。二是临床医学生对输血医学课程不够重视。一份输血方面基本知识的调研结果显示,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在职医师和医学院校对自评分评估太高,与实际了解程度(测试分)间存在一定差距(P<0.001)。这一差距也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对临床输血疗法不能正确使用,从而影响临床输血的疗效[2]。三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教学形式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未安排临床实习或见习内容,对输血的掌握程度不够,以致到临床后盲目,不能适应现代临床输血的发展要求。

3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的教学应当结合其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与形式应当适应临床输血的发展,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3.1扎实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教学时数和内容少,不适应临床要求,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应包括血型免疫学知识,例如ABO、Rh血型、血型相容性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和HLA抗体的意义等,输入血型不相合的血液可发生致死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LA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多次输血病人,很容易产生HLA抗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或输注无效。基本知识应包括各血液成分制品的性质、保存温度,容量、临床适应证等。例如冷沉淀(Cryo),1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含有Ⅷ因子80~100单位、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容量约20-30ml,应在-20℃以下保存。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对乙型血友病却没有治疗效果。而基本技能主要为输血方法、血液成分制品的合理应用和输血反应的防治等。

3.2重点突出科学、合理用血,强化输血安全与责任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合理用血的概念是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以治疗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3]。临床医师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是血液使用的决策者,在考虑输血治疗时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目前临床用血尚不尽合理和科学,对输血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输血时凭借经验红细胞与血浆随意搭配、等量输注,过度输血、血浆用于扩容、补充蛋白、提高免疫力等。甚至有个别医师明知术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200~400ml血保病人“平安”。临床输血不合理使用不仅是对血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带来潜在的风险。

3.2.1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输血内容临床医学生在掌握了输血基础知识后,应进一步加强运用能力训练。通过分析患者在血液状态发生改变后的病理生理,判断患者真正需要什么,是否有替代途径,什么时机补充,补充多少,是否有明确的证据,输血后效果如何。例如对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首选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容,尽快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是成功救治的关键。如果使用不合理,仅仅补充等量的全血或红细胞,组织间液则减少了28%,死亡率高达70%;又如在围手术期不恰当的输异体血患者,其术后感染率是输自体血或不输血患者的3~6倍,且感染率随输血量的增加而增加[4]。现已明确围手术期输血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而去白细胞输血则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倡导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应尽量不输或少输血,对确需输血的患者应恰当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

3.2.2重视输血后疗效评估当前输血医学教学中基本没有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内容,而临床上却很重要。例如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许多因素可影响浓缩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如:(1)预防性输注以实验室指标为主,检查、确认其是否会产生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并检测循环血小板计数,观察浓缩血小板输注后是否达到治疗效果。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常用指标是:输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MPI、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5]。一般情况下以体表面积为参数的CCI较为准确。(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主要观察出血的临床症状是否改善。因此需要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采取适当对策。可通过血小板配型、大剂量IVIG的应用、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等措施来提高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建立疗效评估机制,科学、合理输血,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输血疗效,而且也能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3.2.3强化输血安全和责任意识。面对日益严峻的血液资源和安全形势,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安全输血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输血可以救命,但也同样可以致命”,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病人,输合适的血液”的理解。培养学生输血安全和责任意识。

3.3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输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篇(7)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病理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1136-20)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其主旨就在于促进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因而,这是个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简称 B to B )的双向连续过程[1]。其实质就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屏障,为医学研究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而便捷的新途径。同时,将转化医学的思想引入到医学教育体系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学中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意义

病理学科是医学的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肩负着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传承和过渡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转化医学学科”。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作为解决当代医学生基础与临床脱节、临床实践技能匮乏、基础研究成果临床应用价值微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或许可以给予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借鉴[2]。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的临床病例,结合本堂课的主旨内容,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渗透,使学生通过病例的诸多临床表现,整合自己头脑中的相关知识片段,把基础与临床通过病理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打破学科间的界限,融会贯通,摆脱单纯的死记硬背。现今,在教学条件符合的情况下,选取一些临床专业班级尝试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单元讲授相关知识,即从“以学科为中心”转换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从解剖、组胚、病生、病理到临床各个层面加以讲解并展开讨论式教学。

同时在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临床重要检测指标的具体应用,在授课内容上增加了病理检验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脱落细胞学等分子病理学的相关技术知识,简要阐述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原理和应用领域,并介绍了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活体组织检查部分,重点突出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介绍相关的临床外检病理知识,使学生能对病理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能紧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体现病理学科的临床价值。

实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转化

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可结合每一章节的疾病种类,多媒体课件无疑成为形象而直观地显示疾病的大体和镜下结构的病理特点的良好载体。在课件制作中插入相关视频动画,可将一些抽象概念和致病过程生动而清晰地表现出来。比如在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血栓形成这部分内容时,用动态图象展示其形成的全过程,首先是随着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小板粘集,逐步形成血小板小梁,最后可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体、尾,即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血液回流受阻,远端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逼真的动态效果把疾病发展过程充分呈现出来,把抽象的知识与一目了然的形态特点联系起来。这种教学手段改变了单调、信息有限、节奏缓慢、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方式掌握知识非常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转化医学理念的渗透。

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融合

在临床医学发展的征途中,基础医学研究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石,一直推动着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为临床疾病的诊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基础医学研究的结果仅为实验中的结果,究竟能否真正适用于临床,真正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疾病起到决定性的预防和诊治作用,需要最后通过临床不断的实践、尝试、应用,才能得到逐步的证实和肯定,这样才能使基础研究成果得以应用,错误结果得以纠正,研究方向正确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以及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肿瘤等各类重大疾病有关的基因研究越发深入,原本神秘的“基因工程”已广为人知,临床医学正逐步向“基因诊治”迈进,包括分子病理学等冠以“分子”的新兴学科分支也逐渐应运而生。这在一定基础上可使遗传学的研究受益,也可给一些相关领域带来新的前景,譬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已具有一定基础,除可以用基因工程制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外,对心血管活性多肽的研究已颇为广泛,介入性治疗亦已起步,如冠状动脉腔内栓塞的激光治疗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等。临床肿瘤学的基础研究较为广泛,譬如甲胎蛋白和EB 病毒的研究与肝癌和鼻咽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的相关性,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等基础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一些慢性病譬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病毒性肝炎均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发现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调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各类病毒性肝炎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得到人类传播甲肝的证据,制成甲肝减毒活苗,同时给新生儿广泛接种乙肝疫苗,并研究了乙肝慢性化的原因,使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与人口老化的趋势,在生殖生物学与优生学、衰老与延缓衰老等方面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也将给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免疫缺陷病、器官与组织移植方面带来新的解决思路[3]。

实践证明,临床工作经验和教师授课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转化医学的精髓即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给诊疗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答案,最终将有可能影响更新现有的临床实践。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进教学课程模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病理学与临床相关学科的联系,使基础医学教育达到学以致用的成效,可给基础医学教学带来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Marincola FM. 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 Transl Med, 20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