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高校学生在面对这些高标准时,会有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我国各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方面

在人际交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性格内向所导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羞愧。人过于羞愧会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表现出不自然、腼腆和不自信,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极容易导致他人产生误会,阻碍人际交往。其次是恐惧。对考试、学习等的恐惧会给其生活带来很多烦恼,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人际关系。最后是自卑。自卑是人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自卑会导致人的不自信,不敢与其他人交往,导致其生活圈子变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恋爱方面

由于大学生经验的缺乏和思想上的不够成熟,在恋爱方面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具体的表现为单相思、失恋、与异往过程中存在交流障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极容易发生自杀或是犯罪情况。

3.求职择业方面

由于对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不够了解,大学生在应聘工作时缺乏自信。自从我国开始实行大众化教育,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一年不如一年乐观,并且以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会越来越严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些大学生会出现拒绝步入社会、不想找工作等现象,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

我国各个高等院校都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在面对和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以及求职择业等方面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时,各高校应不定期举办有关心理方面的讲座,发挥各高校中心理咨询机构和体系的作用,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和教育,并及时进行疏导,从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只有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2.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要让大学生形成自重、自爱、自强、自尊的精神,增强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当中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对自己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客观看待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尊重自己在各方面的努力成果,同时大学生在给自己设定目标时,应尽量设定能够实际达到的目标。如果设定的目标一直达不到,将会使大学生的内心遭受严重的挫折,沉重打击其自信心;但设定的目标太容易达到, 则会使大学生产生自负心理。所以,正确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为大学生多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积极开展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大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使眼界变得更加开阔,能力得到锻炼,并且在提高心理素质和增强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仅仅是其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问题,所以,我国各类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对策

一、常见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寻找职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或者寄希望于党和国家政策、毕业生就业职能部门,而不主动去寻找工作和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专科生由于学历的差异,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农村同学的地域差异,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大学生一旦被自卑的心理笼罩,在求职时面对用人单位难免会显得底气不足,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而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焦虑心理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担心找不到工作,感到前途渺茫,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这样,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焦虑心理。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或是在面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个人理想与家庭意愿冲突等问题时都会产生忧虑焦躁、烦躁不安的现象。而过度的焦虑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就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四)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支配,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他人左右,不顾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随波逐流,盲目从众。从众心理会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大学生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培养果断的抉择能力。

(五)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主要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择业工作与继续求学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六)攀比心理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自我的实际出发,缺乏对自我客观正确的分析,总和身边的同学比较,看到别的同学进了名企,或是进了大城市,就感到心理失衡,总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相当的工作,盲目攀比,使得不少大学生迟迟不愿签约,最后造成就业的不顺利。

(七)自负心理

有的大学生过高地估计个人能力,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天之骄子”自居,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挑三拣四。这种大学生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印象,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当现实与幻想落差很大时,很难接受现实,甚至会产生极端想法和行为。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自身择业自主意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当真正面对就业竞争与就业风险的时候容易惊慌失措。因此,面对“双向选择”时,毕业生应该在心理上具备自主择业的意识。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择业是自主的,它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之中。

(二)树立正确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就业时急功近利、怕苦怕累的心理误区和就业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应该从自己的所学专业出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并且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等确定职业期望值,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从而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学会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为防止产生自卑、焦虑、挫折、从众攀比等情绪障碍,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情绪,做好心理调节。

(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求职就业不是毕业最后一年才去考虑的一件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谋划,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而职业规划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促成自我实现;有利于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质,发掘潜在资源优势;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资讯,规划长远发展;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增强自信心;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有助于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15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部分高校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虽不是名校出身,但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求职大学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

篇(3)

>>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及相关心理问题探索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鸿沟的原因及对策 新形势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指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社会资本对江西省民办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影响研究 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意愿分析 民族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下的心理调适 保山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分析 河北省商科类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结构模型与核心能力培养 有效指导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措施与方法 如何有效推进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改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穆林.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灰色区域及其调整[J].青年探索,2005(05):54- 55.

[3] 白龙.大 学 生 就 业 心 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60- 61.

[4] 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4- 25.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72-01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量的大学生涌向人才市场,就业竞争愈显激烈,很多大学生因此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心里问题的表现进行统计和观察,见微知著,引导他们进入健康心理轨道,对于增加高校就业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效率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1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消极自卑:消极自卑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是由于毕业生的个人主观臆断造成的,表现在择业过程中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拘谨 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

(2)浮躁焦虑: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自然是当今就业形势下众多大学生的梦想,而现实要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这对刚出校门,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很困惑的,同时眼高手低,有大量的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宁愿优先考虑专科生,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其实是本科生就业心理不端正被给予的教训。

(3)害怕艰苦:八零中后期出生的人,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未受什么挫折和苦难,在父母庇护的树荫下成长,从而害怕苦难。希望找到在城市里的工作,享受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基层去锻炼,这样一来,大学生就业门路变窄,便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指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择业成功率。

2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来源

(1)家庭方面:首先是父母的期望值较高,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扩招使大学录取率达到50%,但仅有5%的学生能通过高考进入重点大学,而有92.8%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进入重点大学。就业作为自高考过后的人生第二次转折,父母对其教育投入了更多精力和希望,这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提升了毕业生在择业时候的慎重和自负。

(2)社会方面: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而且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2001年全国高校的毕业生总人数为117万,到了2004年,则为280万,2008年的总数增至559万,社会需求相对不足,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岗位就相对的紧缺,使毕业生承受这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大量往届毕业生有原先未找到工作的,有原先工作不满意跳槽的,还来分这杯羹,进一步恶化了就业形势。

(3)自身方面: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而一个人的压力最主要是来自于自身。自身压力主要来源于过度自信和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的落差。每个人都有种潜意识就是认为“自己是最完美最优秀的”,而用人单位却会很客观很现实很冷静的来选择所需人才,这不经意间打碎了很多人的自我感觉。有的人其实很优秀,遭到失败后,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以前的努力,这在无形中给了自己最大的压力。

3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1)政府:其实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就业,所谓“摘铃还需系铃人”,针对眼下大学生就业遇到的这些心理问题,首先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其次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后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做好有关工作。如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毕业生定向就业培训、毕业生见习实习和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等工作,配合市征兵办做好毕业生参军入伍的有关工作等。 政府还应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比如鼓励人才下乡等措施。

(2)学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就业指导中心。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培养和治疗的最佳场所,很多高校都有其心理治疗室,但很多学校的心理治疗室常年处于关门状态,这深刻反映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心理健康重在培养而不是治疗,可以将心理培养渗透到学科中,延伸到课堂上,并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治疗,这有利于健康的就业心理形成。大学生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在大学校园里,因而大学的氛围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心理方面的讲座,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多加指导,以讲座等其他更多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指导。

(3)家庭:家庭方面主要是父母,古语有云,知子莫若父,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不应该太功利,作为父母应该多给刚进入社会的孩子一些关心一些努力,允许其放开手去闯荡,让其自己去面对挫折去直面失败,人生需要他们自己去闯荡自己去面对,过于安逸的路对于大学生本身是不利的。家长在对于刚就业的大学生要给予心理上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安慰,多与其沟通,鼓励。

(4)自身:其实最主要的还在于个人,在遇到这些心理问题的时候要懂得调适,可以参照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治疗,首先,充满自信,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强化自信心理,抛弃自卑,树立自信意识。培养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开拓创新等品质。树立自信心,在求职遇到挫折,困境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暂时困难那所吓倒。对求职的期望适度,保持实事求是。其次,正视社会现实,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随着国家劳动保障制度的改革配套,社会讲尽可能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了较好的就业环境。职业选择的机会将大大增加,这必定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才。再次,培养独立意识,大学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从生活的小事做起独立处理问题,发展各种基本生活技能的能力,摆脱家庭的关怀呵护学会自立。最后,正确对待挫折,挫折是试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保持将康稳定的心理,积极进取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

参考文献:

[1]鞋炳清,伍自强,秦秀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2004.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096-02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 自负高傲心理。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 自卑怯懦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

3. 依赖等待心理。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

4. 焦虑迷茫心理。有的学生会徘徊在考研或就业的抉择中,加上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择业上的失误。各种过分的担心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手忙脚乱,茫然困惑,焦虑不安。

5. 从众盲目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受社会或他人的影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

6. 求闲功利心理。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对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期望值很高。他们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忽视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放弃专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职业中锻炼自己。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失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 一是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他们缺少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所以在择业时容易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情况。二是自身综合能力欠缺。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了,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导致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竞争意识缺乏。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消极求稳的心理,认为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完全失去年轻人应有的豪情壮志。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小到吃穿住,大到升学择业,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长期的依赖已形成了习惯,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竞争意识。四是心理承受力差。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面向的是双向选择,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往往不能成功,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自己的就业,甚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 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就业形势严峻。1999年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多,加之每年沉积未就业的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我国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承担培养人才的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也在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缺乏力度,就业机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次,社会上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有些单位招聘时要求学历本科以上,专科生不考虑,现在要求更高了。另外,一些单位明确规定不接受女毕业生。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对有关就业的看法,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择业误区和一切以工资待遇为主的功利心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子女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毕业生招聘会常会看到家长替孩子投简历、陪孩子应聘的现象。家长的“全权安排”,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强,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由于他们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出现不能适应、不能胜任等问题。三是学校环境影响。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市场化与社会需要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在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忽视按需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部分高校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专业、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职业辅导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到了大四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许多大学生临近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困惑、烦恼、浮躁等负性情绪。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 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4. 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由于大学生刚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01 ).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之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前所未有。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矛盾、自卑、盲从、焦虑等不良情绪,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学生加强关注,积极给予干预和疏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最终能够在就业的激流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

大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或是薪酬待遇不理想等等。焦虑心理使得大学对就业产生恐惧感,这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使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笔试、面试等,都会感到心慌意乱。

(二)自卑

在求职择业中,这类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

(三)压抑

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困难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等因素的长期困扰而产生抑郁、压抑心理。这类高职毕业生频频向其向往的单位投递求职材料,但往往很少接到回音,在漫长的回音等待中,在希望与失落之间,他们的情绪很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了信心。

(四)盲目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毕业生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和求职择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是暂时找个单位上班,以后再调整,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就不就业,是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还是挑选单位的地理位置等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应付。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客观原因

(一)从社会环境看

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企事业单位减员、政府机构缩编、部队裁员,在短期内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有限,这就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心态失衡。

(二)从学生自身因素看

首先,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同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适应市场的压力普遍加大。其次,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还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往往脱离现实,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三,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从学校和家庭因素看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心理教育相对滞后,也是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的脱节。同时,受传统家庭观念“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使得很多的大学生盲目追求公务员的工作,完全不考虑专业对口和个人喜好等因素。此外,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家庭背景的学生会形成依赖心理,不主动积极地找工作,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家人身上;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会怨天尤人,觉得社会不公平,形成自卑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一)增加社会关注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该构建公正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调节就业岗位分配不平衡的局面,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用人单位需要积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二)提升自身能力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前,首先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择业者的要求,同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并为了理想的职业做好择业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同时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广泛阅读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另外通过一些适当的沟通训练来提高沟通水平提升组织能力。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个体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并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组织能力。

(三)积极心理调适

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做到全面综合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也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毕业生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放平心态,把求职当成一次继续学习的机会,利用这次机会丰富知识、增长经验。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较差,但发展空间大,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高职毕业生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实现正确择业。

就业是毕业生的人生大事,因此每个高职毕业生都应该谨慎对待。但在谨慎的同时也不应该给自己施加太大的精神压力,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确定好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焦虑、自卑、自负、依赖、攀比等心理,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挑战和挫折。

参考文献:

[1]冉超凤,黄天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23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择业 心理障碍 成因 对策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择业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次重要抉择。择业过程中的竞争、挫折等压力会给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心理障碍由此产生。对大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障碍进行研究,并开展恰当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可以舒缓或消除择业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择业期间心理障碍

1、焦虑心理

在择业时期,在面对就业还是创业、留都市还是下基层、回家乡还是离家乡、马上签订协议还是等待观望、着眼现实还是坚守理想等问题,难免举棋不定。由此而引发焦虑心理,表现在整个就业期间,心里紧张焦虑、精神萎靡、寝食难安,甚至是意志消沉、烦躁不安、无所适从,对前途忧心忡忡,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成功就业。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即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在面对竞争对手时消极、依赖,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对自己的前途持消极态度。

3、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就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没有自知之明。有自负心理的毕业生自我定位偏高,想着一毕业就走上领导岗位、管理岗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岗位缺少兴趣,眼高手低,不切实际。

4、攀比心理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忽视自己的特点,盲目的和其他优秀的同学相比。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无法判断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和他人做不切实际的比较,一心追求地理位置好、报酬高的用人单位,无形中加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造成难以把握最佳的就业机会。

5、嫉妒心理

嫉妒就是在择业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之处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把别人的优势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觉到心理不平衡,因为羡慕而烦恼,对同学进行挖苦讽刺、造谣中伤,使同学关系恶化、人际关系冷漠,同时也增加了自身内心的痛苦。

6、盲目心理

对自己的就业要求、人生目标和社会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在求职时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2009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约为611万人,2010年达630余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使得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竞争白热化,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全民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2、家庭原因

中国的家庭有“望子成龙”的传统,每个家庭都期望孩子能够学有所成,毕业后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光耀门楣,这给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行为带来一些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也会受家庭的影响,将选择稳定的、高收入的职业作为自己的选择。

3、个人原因

一是毕业生由于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面临择业的压力,心理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紧迫感和忧虑感。二是由于从单纯学习的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个别同学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容易产生心理不适。

三、教育和引导的对策

1、从思想层面上进行引导

(1)引导大学生合理评估自我价值

针对一些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对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地点、工作舒适度等有较高预期,当这种预期难以实现时,就觉得就业受挫,从而引发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要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就业观念的引导,使毕业生能够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个体为他人与社会创造的价值。

(2)引导大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毕业生坦然的面对得与失,促进毕业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法设法战争困难。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毕业生积极行动,消除懈怠思想和焦虑心理。

2、就业政策及知识的传授

(1)通过就业政策、形势、法律等相关知识的教育与传授,毕业生可以充分认识和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法规、就业程序,对自己的就业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2)要让毕业生及时获取相关专业所在行业、领域、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岗位需求信息,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自荐。

(3)相关心理知识的传授,如常见的情绪困扰与调节、常见的人格缺陷及矫正、抗挫折的承受能力的培养等,使毕业生能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自己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3、就业方法和技巧指导

(1)人际交往的礼仪和技巧的传授可以使毕业生注重人际交往中的礼仪、仪容仪表,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改善自我形象,从而改善就业心理。

(2)指导毕业生掌握面试及笔试技巧,可以舒缓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4、开展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1)高校课堂渗透。要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渗透与就业相关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法律意识等,并注重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就业指导。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要开展授课、报告会、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并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对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

(3)家庭协同教育。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选择影像巨大,个别学生对家庭的建议甚至言听计从,学校应当联合家庭,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期间的心理教育和思想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金奇,钱国平.大学生就业期间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许静.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初探,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