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教学研究

医学教学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学教学研究

篇(1)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直观教学;教学研究

直观教学是从具体形象入手,通过直观的感知刺激不断强化,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感知表象,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记忆认知效果[1]。笔者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如下。

1实物直观

1.1标本观察提供实物让学生去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辅助以相应讲解、强化,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达到过目难忘,这种效果是单纯抽象语言叙述所无法达到的。

1.2实验示教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复杂,标本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且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是实验学习的难点。到位的实验示教可以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今后从事临床研究极为重要。

1.3访问调查医学微生物学涉及面广,涵盖性强,与医学免疫学、内科学、实验诊断学等多学科相联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医院访问实际病例,观察临床表现,以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性。

实物直观优点在于学生直接接触物体,所获感性材料真实具体,有利于准确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易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但实物直观的缺点是易受客观条件限制,需用模像直观加以弥补。

2模像直观

2.1图片观察提供实物照片或简化了的示意图,通过挂图、投影方式展示出来,满足学生的感官认识需要。

2.2绘图教学人的感知规律其中包含活动律,即在固定不便的背景上活动的物体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画图优先于挂图。

2.3动画展示课程中许多知识点研究微生物动态活动规律,如病毒的复制周期,衣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等,将这些书本上单纯语言叙述的枯燥过程制成模拟动画呈现出来,具体而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4电子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制作个性化的电子课件进行微生物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电子课件可以整合书籍、图片、动画、声音等直观素材[2],是最有效的模像直观手段。

3言语直观

3.1口诀式微生物学中零散的知识点很多,很难记忆,将这些知识点综合起来,编成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口诀,则方便记忆。如描述破伤风芽胞梭菌生物学性状有这样的口诀:细长杆菌周鞭毛,幼龄运动很活跃,革兰阳性鼓棰样,端立芽胞要记牢。学生根据口诀,扎实记忆知识点,避免了造成相关特征的含糊和混淆。

3.2类比式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典型知识点,类比方式在微生物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如介绍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特性,将其拟人化总结为3个字:馋(专性需氧,营养要求极高,pH6.5-6.8)、懒(生长速度极慢,18-24h繁殖一代,2-4w见菌落)、赖(菌落极粗糙,聚集生长,呈菜花状)。肺结核典型临床表现3个字:热(发热)、汗(盗汗)、美(面部潮红)。类比法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3情境式这种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一部分,设立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设立具体情境,启发学生发散式思维,知识在头脑中有意识地整合与重组,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使用范围广,但言语直观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具体、完整和稳定。

【参考文献】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药学和检验专业需要进行医学统计学授课的两个教学班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确定检验班(102人)作为实验组,药学班(100)作为对照组。

1.2实施方案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使用教材相同,教学大纲、授课学时数一致,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对照组实施传统理论教学方法,即在课件结合板书的前提下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并讲解例题,学生课下做习题练习。实验组实施案例式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授课内容设计案例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

1.3案例式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案例质量是决定案例式教学方法效果的关键,因此课前除精心制作、选择体现教学目的的案例外,应尽可能“拟似医学研究情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即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以满足教学内容,并体现科学研究的严谨,每个案例设置3~4个问题。课堂传统教学法讲解理论知识后,提出问题,导出案例,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课下10人一组基于图书馆、网络查阅所学知识单元的错误案例,在统计习题练习课上教师引导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4教学效果检测与评价两组学生均于医学统计学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兴趣及其应用能力。另外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试卷对课程进行测试,然后比较两组学生的测试成绩。

1.5统计学处理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x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一般情况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年龄(t=0.843,P=0.400)、性别(2x=0.695,P=0.4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类别构成相近(见表1),说明两组学生的一般特征均衡性较好,有好的可比性。

2.2教学效果评价

2.1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和能力为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设计了包含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态度、兴趣和使用能力的问卷,于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将各项得分进行t检验,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态度、兴趣及试验能力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班,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2。2.2学生期末考试医学统计学成绩分析基于学生期末实际成绩按照不及格、60~80分、80分以上分成三个档次分别统计(见表3)并对构成比进行检验。

3讨论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在哈佛大学兴起,历经完善,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首选。由于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融合探究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拟合真实教学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推广。

职专医学统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为主,该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较少,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存在大的弊端,故而对职专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待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态度、兴趣和试验能力得分经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能力中2个选项两组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各项得分均数均大于对照组,由以上结果可见,在职专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反思前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医学统计学得以顺利实施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①正确把握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案例分析是在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而传统教学是讲授医学统计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中无法替代的教学环节,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不能偏重案例教学而轻视传统教学,二者应相辅相成,否则案例式教学方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法实现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目标。②重视案例的设计和筛选。医学统计学案例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和目的进行设计,尽量选择与专业接近、学生熟悉的案例,应用使学生有身在其中的案例导入方法,以降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度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问题的设计应循序渐进,随着基础知识的累积由简到难,统计方法的应用从单个到综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式教学法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问和学生的讨论、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活学活用。通过互动,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完成合作式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学生课下多途径查阅错误案例,在习题课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④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鼓励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适时点评学生的见解,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问题并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该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探索并完善教学方法。

篇(3)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Bar-rows首创,目前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1]。它强调在学习中设置问题情境,通过组成学习团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与协作解决问题的锻炼,不同于传统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2-3]。近年来PBL教学已在国内广泛应用,其中部分医学院校已在医学各学科全部或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尝试,PBL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明显提高[4-5]。本文旨在探讨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子显微镜(电镜)教学的情况。

1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的现状

电镜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已有近70多年时间,其应用范围已不再仅仅是形态学科;除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外,还涉及免疫、临床病理、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本校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选修课《电镜技术与细胞超微结构基础》,电镜属于大型贵重精密仪器,学生不能亲自操作,因此,电镜技术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增加了细胞超微结构与超微病理改变教学的难度[6]。在电镜技术部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医学生物理论知识缺乏,对反差、分辨率、空放大等概念感到抽象。因此,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成了当务之急,作者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电镜技术部分的教学引入PBL模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二是应用现代网络优势提高教学质量[7]。

2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中运用的构想

PBL的教学特点在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课程中涉及的问题。教师通常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学习小组为解决问题而搜集相关的知识,相互交流,不断深入完善,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学习小组汇总搜集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问题的解决;最后,学生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会,分析不足与收获。在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中采用PBL教学,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15人1组,每组安排1个小组长。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发挥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中营造积极思维的氛围,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其建立电镜这门学科的知识框架,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堂互动。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电镜技术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通过适当联系电镜在医学上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可通过网络和参考书寻找答案,这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3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

生物医学电镜技术突出特点是与光学显微镜技术的区别。因此,问题的提出应该落实到电镜与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的区别上。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以下相关问题:

(1)为什么要用电子束替代可见光研制电镜,并由此引出以下相关问题:电子束的特点、透射电镜和扫面电镜的成像原理等。

(2)电镜的特点,什么是分别率,分别率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等等。

(3)透射电子成像的基本要求。

(4)怎样才能制备出极薄的样品,样品制备要克服的困难。

(5)为什么生物样品需要固定,固定的方法,不同固定液的特点,针对不同观察的要求而使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和固定液。

(6)怎样才能克服生物样品在电镜下无法形成反差的特点,增强透射电镜超薄切片反差的方法,不同重金属盐的特点及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抓住学科的重点所在,明确学习目的,并做到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4PBL教学模式的意义

PBL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其明显的优势:

(1)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与教师的联系。在PBL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问题的选择而对学生学习能力发挥引领作用,激励学生思考并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其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

(2)学生的答案可能不是惟一的,同学之间还可能有争论,可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提高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3)根据电镜工作原理提出基本问题,将样品制备和超微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促进教师更新知识结构。PBL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内容,还要了解电学、磁学和光学的相关知识;除了解超微结构,还要掌握样品制备与超微结构的的关系,懂得人工假象形成的原因。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将极大提高教与学效果。

5可能出现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已在多学科进行PBL教学的尝试,而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镜技术尚未见报道。就目前其他相关课程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于解决。

(1)教学课时少与PBL教学费时存在矛盾。讲授一次PBL教学几乎需要2倍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时间,因此,PBL教学难以在所有课程全面开展。作者仅在电镜技术部分尝试PBL教学,而超微结构与超微病理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4)

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是理论应用于实践,全面培养临床能力的关键时期,加强教学管理是培养合格的检验人才,确保临床带教质量的保障。规范管理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包括实习生教学管理制度、带教师资准入制度、实习教学质量检查、评议制度、实习生请假制度、实习教学事故的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是保障,管理靠制度。只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才能保障实习教学质量[3]。

2 带教师资队伍培养

本院虽然作为教学医院已有很多年,但教学质量有大的提高还是在本院成为重庆医科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以后。学院成立后,教学管理逐步规范,教学制度逐步完善。在“教师资格”认定方面,按照学院的要求,加强带教教师的队伍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检验科一方面严格施行“三级准入”制度,另一方面选择思想品德好、责任心比较强的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临床实习教学。带教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学意识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4],因此,科室由一名副主任分管科研教学工作,还配有一名教学秘书,主抓教学工作;一方面对带教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学习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与改革临床实习带教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带教教师注重自身素质业务能力的提升,不断学习并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熟悉和掌握自己所在亚专业的前沿知识,充实实习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3 制定实习教学计划

每年到本科实习学生很多,来自重庆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其中有本科生、专科生。另外检验专业内容繁多、发展迅速,各专业组长应该根据各个医院的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各亚专业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方法、实习内容和时间安排及实习考核。这样让学生明白在每个亚专业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也让带教教师知道所承担的带教任务,做到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合格的实习教学计划是保障实习质量的前提[5]。

4 入科教育培训

在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之前,对他们进行严格而规范的入科教育相当重要,也是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前提[6]。大多数学生来实习时,都具有对未来要从事的专业很好奇而又面对陌生环境和教师很紧张的心理,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完成角色转换,进行入科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入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科室介绍包括科室设置、专业分组情况等,使学生尽快熟悉科室周围环境;(2)生物安全培训:检验科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一方面是科室生物安全管理需要,另外也让学生学习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做好个人防护,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培训结束后并进行考试;(3)制度培训:解读医院和科室规章制度、实习要求和注意事项等,比如实习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请假销假规定,尊敬带教教师,团结同学,能独立审核检验报告及临床沟通等。通过入科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制度,端正实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5 教学实施

在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严格按照实习计划,首先要求学生学习标准操作规程,然后才进行相关亚专业实习内容的学习;重点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每位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及时地向科教秘书或者科主任提出来,问题和建议汇总后,教学管理组共同讨论,提出最佳方案并及时调整带教内容和方法,观察一段时期,并评价其效果,使临床实习带教工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确保实习任务圆满完成[7]。另外,在实习期间,定期举办小讲座,每两个星期一次,时间安排在星期四的下午,时间大约1个小时。内容包括临床经验、前沿知识、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知识等方面。通过小讲座的教学和学习,教师和学生受益于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探索新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6 实习考核

考核是检验效果的一种手段。科学的实习考评制度既可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也可以衡量带教教师的实习带教水平[6]。对实习生的考核,当每个学生在亚专业组实习结束时,均需要进行出科考核。一方面由专业组长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考查学生对所在亚专业的实习内容掌握情况;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最后进行评分。对带教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医德医风、专业水平、教学效果、教学态度与教学能力等方面。在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表,要求学生如实填写。汇总后,将考核意见反馈给本人,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8]。

7 讨

篇(5)

    教师作为“学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够提供给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师具备激励型人格、热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师的教学“以成功为导向”;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条理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认为,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2]。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谙熟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本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联系、医学发展前沿动向。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间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3]。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它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者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客观而具体的依据。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体方式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表、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化表、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等。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涉及很多抽象理论,内容比较繁多,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4门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对未来推动民族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问题。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课程学时不足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的知识众多,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都包含大量理论知识点,而且许多知识点都具有古代哲学思想观念渗透在里面,需要大量的学时。而现实是中医学的教学内容安排通常需要占到一半的学时,留给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而教材中中药学需要介绍的常用中药就有一百八十余种,中成药学需要掌握的常用中成药方也有98副,介绍清楚学科的最基础知识都已经非常紧张,更别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来讲授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要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常用中药和中成药也只能靠死记硬背[2],缺乏灵活运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学生兴趣不高

中医药学概论中许多理论知识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里面,像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很多内容都是医古文,这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更别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奥妙,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学生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偏向于西医,再加上中医药学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1.3教学手段单一

中医药学概论在课堂上需要大量的中药材样品实物作为教学演示的标本,然而现实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中药材都展示出来,而且一种中药材往往还包含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规格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中药材还属于名贵药材,不可能实物展示。学校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带学生去中药标本馆参观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受益[3]。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

现在大部分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控教学进度,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总体进度,把控主动权,缺点是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容易走神。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而这个问题是作为学习和整合新知识的一个起点,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主动性帮助很大,但PBL教学的课程容量比较小,对于本来就紧张的课时来说具有挑战性。另外,PBL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会使学生专注于探索问题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目标本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每8个人为一组,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梳理和总结知识,在此基础上制作出PPT,每节课前挑选1组或若干组进行5~10分钟的展示,全班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进行点评。最后,学生再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发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制作PPT阶段会经常联系教师了解、咨询问题。中医药学概论本身理论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许多都是抽象的内容,如果不深入学习往往会造成学生兴趣越来越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2将理论知识生动化

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的年轻人,所以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试着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和难懂的,而让他们把“金”联想成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刀,把“木”联想成树木,刀剑可以砍树木(金克木)、树木长在土里面(木克土)、水来土掩(土克水)、灭火需要水(水克火)、火可以点燃树木(火克木),学生一目了然地就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比如林黛玉天天忧愁悲痛而哭泣,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再对应了五志(怒喜思悲恐),说明是肺有病变了,以至于得了肺痨,后来咳血而逝。这样看似深奥的理论知识,也很容易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对比找到答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多实物展示

中医药种类繁杂、数目众多,非常难记忆和理解,而且许多品种容易混淆,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噩梦[4]。如肉桂和桂枝来源于同一种植物,肉桂树皮,桂枝为嫩枝。二者皆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再如牛膝有怀牛膝和川牛膝之分,二者来源不同,均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但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展示易混淆的药物,让学生近距离仔细观察,使他们能够辨别药物的性状和特征,并采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的方法对药材进行系统分析,就有助于学生甄别不同药物的功效、性能,激发学习兴趣[5]。

2.4完善考试考核

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看到一个中药材不但要知道它的功效、用途,还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利用它去治病救人,如何跟别的药物共同作用以发挥最大功效。所以笔者衡量成绩时把学生对于实践应用的灵活度作为一大指标。通过笔者近两年的实际操作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这样的考核,认为这种办法更能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应该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简单的来说就是学生毕业以后能够马上上岗,这就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考虑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于技能的培养。笔者通过积极探索找出最适合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德兴.中成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2]姚丽梅,刘瑶.高职中药专业方剂与中成药课程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0(2):75-77.

[3]刘彩霞,孙杰.案例教学对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153-154.

[4]张冰冰,石岩.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试验研究[J].时代教育,2012(1):114.

篇(7)

在生物医学领域,传感器担负着从原始的生物体(特别是人体)获取信息这一重要任务。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有着重要的地位。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单一地依靠理论课讲解,学生往往很难掌握传感器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传感器的医学应用[1]。在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实验课担负着重要角色,因而在授课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我校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共设置70学时,其中实验课为30学时,占比达到了40%以上。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将机械地传授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水平。

在传统的传感器实验教学中,主要由教师讲授传感器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只需要按实验指导书在已经搭建好的模块化的实验平台上逐步操作即可完成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完成简单的连线、测量等操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这种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2]。鉴于此,各高校开始探索创新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比如PBL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力导向教育模式等[3-5]。这些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环境,改变了传统验证式的实验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导,充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是传感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实践[6]。

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医学和工程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作为在医科院校开设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除要求学生掌握工程知识外,医学知识也必不可少。但是目前的教学重点偏向于工学课程,加上学生对专业认识的偏颇,使得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7]。如何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达到医、工知识全面培养的目标,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目前的医学传感器实验教学往往停留在对传感器的原理、性能等理论方面的理解与验证,偏向于工程实践,缺乏医学应用的介绍。特别是涉及到医学伦理道德,实验往往不可能以真人为实验对象。此时,采用模拟人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的局部器官展示模型、单项治疗技能模拟练习器发展到智能模拟人,被广泛应用于急救、护理、麻醉、内科等领域的模拟实践与教学,以帮助实习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技能[8-9]。这些模拟人按功能可分为两大类,即普通模拟人和智能模拟人。普通模拟人基于模拟人本身,其体型按照真人平均尺寸设计,采用仿真皮肤,内部构造能够模拟组织、血管、器官,且接近真人水平,主要用于解剖结构的展示以及单项救治技能的练习。智能模拟人则是基于上位机软件系统对模拟人进行控制,可模拟人体真实的生理、病理特征,再现一些临床特定的疾病模型。此外,模拟人具有重复性高、风险低、操作自由等特点,这些都保证了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但是就目前而言,模拟人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智能模拟人价格昂贵,不利于广泛普及,多用于在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实践。另外,模拟人的材料即使使用仿真材料也不能够与人体真实组织完全一致,特别是其力学特性,因而在模拟一些真实的场景,比如皮肤切开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此外,开展模拟教学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8-10]。因此,目前利用模拟人在高校内广泛开展教学还受到一定限制。

本教研室搭建了急救复苏装备实训实验室,配置有一套高级智能模拟人系统(美国Gaumard/HAL誖S3000),以及周边复苏抢救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急救模拟系统。如何充分利用该模拟人系统展开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传感器理论知识与医学实际应用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正是我校积极探索的目标。本文探讨将高级智能模拟人用于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自行搭建传感器测量系统,展开综合性设计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在医学中的应用。

1Gaumard/HAL誖S3000型高级智能模拟人系统简介

Gaumard/HAL誖S3000型高级智能模拟人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方式,通过上位机控制与显示软件指导训练实施与控制训练效果。该模拟人功能完善,具有模拟气道打开、胸外按压、人工通气、静脉给药、止血、包扎等多种功能,可供一人或多人共同操作。配套的软件系统内置10例急救相关的病例,包括窒息无脉搏、胸痛发汗、呼吸急促伴随心跳过快、胸闷气短伴有心悸、心动过缓等不同情形。进行复苏模拟训练时,首先在上位机选择一病例,然后检查模拟人初始生命体征状态(瞳孔散大,颈动脉无搏动);然后开始按压,模拟人颈动脉被动搏动,搏动频率与按压频率一致,在此过程中可模拟气道开放、药物注射、除颤治疗等训练内容;当抢救成功后,模拟人心脏恢复节律跳动,颈动脉可触及到自主搏动,瞳孔恢复正常,上位机显示正常心电、血压、呼吸等波形。

2高级智能模拟人用于传感器实验教学

高级智能模拟人可以同时模拟心电、血压、心音、呼吸、按压深度等信号,基于此,提供心电的产生与检测、有创血压(IBP)的监测、心音的检测与识别、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的检测、按压深度的检测等实验供学生选择。由于心电、血压、心音、呼吸等生理信号属于微弱信号,经传感器转换后的电信号也弱,需经过传感器测量系统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后转换为可用信号,使输出信号便于显示和记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3~5人为一组,以这些信号作为测量对象,合理选择传感器,自行设计电路,搭建传感器测量系统,展开综合性设计实验。学生利用自行设计的传感器测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数据采集,然后与模拟人的标准信号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测量误差、线性度、灵敏度、频率响应等指标来评价自行设计的测量系统的性能。

2.1心电的产生与检测

选择模拟人产生的心电标准Ⅱ导联信号作为输入信号。心电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输入信号经以AD620芯片为主构成的差分放大电路进行一级放大,然后经过二阶高通(0.1Hz)和二阶低通(70Hz)滤波电路滤波及双T型50Hz陷波器陷波,最后进行二级放大,得到输出信号。电路搭建完成后,采用1mV定标信号,调节电路放大倍数为1000倍。采用设计好的心电测量系统,对模拟人产生的心电信号进行采集,并在示波器上显示心电波形。测量各项指标(包括心率、R波幅值、RR间期等),然后与模拟人给出的标准值进行比较。

2.2IBP的监测

IBP的监测是采用插入导管测定动脉血管内的压力变化的方法。IBP监测系统包括充液导管系统和血压测量系统2个组件,充液导管系统包含动脉导管和血压传感器。此实验中模拟人提供模拟桡动脉供穿刺用。实验时,首先通过穿刺将导管置于模拟血管内,导管的外端通过医用三通阀与血压传感器连接。选择一次性医用压力传感器作为血压传感器,其核心是采用集成制造技术在硅膜片上扩散出4个电阻构成平衡电桥。当硅膜片感受到血压的变化后产生形变,从而引起电阻阻值发生变化,电桥失去平衡,输出相应的电压信号。血压测量系统则将电桥输出的微弱血压电信号经放大、滤波、50Hz陷波等处理后输出至示波器,并在示波器上显示血压波形,用于测量各项指标,包括脉率、PP间期、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等。

2.3心音的检测与识别

心音是心脏跳动过程中对胸壁的冲击振动。用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传感器等仪器可记录心音的机械振动,称为心音图。在检测模拟人的心音时,PVDF压电传感器先将心音振动信号转换为微弱电信号,心音测量系统则将该微弱电信号经两级前置放大器、带通滤波器、50Hz陷波器、电压提升电路等处理后作为输出信号送至示波器,在示波器上显示心音波形并测量各项指标(包括心率、幅值、舒张期和收缩期时限等),然后与模拟人的心音标准值进行比较。

2.4EtCO2的检测

EtCO2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3种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红外线法。模拟人配备的CO2存储罐允许模拟真实的EtCO2检测。在对模拟人完成气管插管后,利用旁流装置引出部分呼出气体进行EtCO2的测量。选择MH-Z19B红外CO2监测模块[工作相对湿度:0~95%;测量范围:0~5000ppm(1ppm=1×10-6);监测精度:±30ppm±3%读数]作为传感系统获得微弱的电信号。EtCO2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输入信号先经过电压跟随器实现阻抗匹配,之后选择合适的运算放大器并搭建放大电路,对该微弱电信号进行前置放大处理,然后经过滤波、二次放大、AD转换后在上位机软件显示CO2波形。最后,用多种CO2体积分数的标准混合气体(CO2体积分数为1%~20%,平衡气体为氮气)对自行设计的EtCO2测量系统的检测准确性进行标定。该系统CO2体积分数检测范围为0~99mmHg(1mmHg=133.322Pa),其误差率不超过5%,呼吸频率误差不超过2次/min。

2.5按压深度的检测

按压深度与心肺复苏质量密切相关。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按压实施人员通过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不断调整自己的按压力度及速度,可确保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在实验中,以模拟人充当心脏骤停患者,学生充当施救者,选用ZOLL公司的按压加速度传感器充当按压反馈系统。在模拟心肺复苏过程中,该传感器位于施救者手部和模拟人的胸骨下部之间,随着胸外按压的进行,获取运动加速度的信号。之后,利用自行设计的按压深度检测系统将传感器获得的加速度信号经过两次积分电路转换为按压深度信号,此信号再经过AD转换电路处理后送至上位机。然后上位机软件将收到的按压深度数据动态实时地显示在监测界面上,并用于后续的测量分析。在评价自行设计的按压深度检测系统的性能时,由于人在按压过程中会产生疲劳感等因素,无法保证每一次的按压深度一致,因此选择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按压器(MichiganInstruments公司,美国)产生标准输入信号。该按压器可产生频率为100次/min、深度为0~8cm的按压信号。此按压信号经自行设计的按压深度检测系统检测后,在上位机上显示按压波形,可测量按压频率、按压深度、按压偏移量等指标。

3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设计的实验,展开本科生的传感器实验教学尝试。学生利用模拟人产生的模拟信号,采用自行设计的传感器测量系统对信号进行检测,并与模拟人的信号标准值进行比较,评价自行设计的测量系统的性能。在确保设备和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学生可在模拟人身上大胆尝试,重复测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不仅掌握了传感器的原理,而且对传感器的使用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此外,由于生物信号微弱,需要放大、滤波等电路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学生动用前期所学的电路知识,从而对电路原理与设计有了进一步理解。而焊接电路板等实践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作为小组实验,学生之间需要明确任务分工,协作完成,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完成一项完整的实验设计,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实验,既培养和锻炼了动手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等,也加强了医学实践水平,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增强。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后期的毕业设计选题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中,教师也受益颇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除了会提出传感器方面的问题,还会涉及到电路原理、设计与调试以及相关的医学知识,这些都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促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