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现代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研究

前 言

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公认的长久发展战略,对于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国家能够尽早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一味的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的结果虽然经济取得了进步,但代价太过惨重。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才能取得长久发展。

1.现代城市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念

1.1 我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耕地面积则相对较少,加之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造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再者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价值不断降低。城市建筑用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耕地面积的保护工作。因此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现代城市要提高城市建筑的紧凑度。深入城市建设紧凑度是综合实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占地面积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的必然选择。

1.2 可持续发展理念还要求现代城市建筑向着多样化特征发展。紧凑型是城市外在表现形式,多样性则是城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表现。多样性城市建设理念主要是通过提升现代城市自身的活力,提升城市的综合价值及竞争力,解决我国现存的失业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两层含义,其中一层就是现代城市不以剥夺后代资源来进行发展,另一层意义就是留给后代的机会要等同于当代,甚至是超过当代。构建多样性城市就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第二层意义,城市特征的多样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业的多样性,使城市自身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2.如何利用城市建筑推动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2.1 结合构建紧凑型城市的思想,现代城市在建设规划中应注意构建多种功能中心。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是用区域发展代替整体发展,城市合作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注重城市经济体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利共赢,现代城市要努力创设自身特色产业,并且依据特色产业为纽带开拓其他产业,比如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城市购物产业等。形成城市经济发展向着互补型发展模式进行。在发展潜力较大的二三线城市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分步骤建立购物中心及生活服务中心合体的综合多功能城市中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还能减少建筑用地提高城市的紧凑度,而且便于城市管理。

2.2 发达的交通体系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多样性及紧凑型城市发展的共同要求。结合我国现有的交通网络现状,以建设紧凑型城市为目标,完善高密度居民区内的基本服务设施,减少城市中不必要的跨区交通建设,并且在各发展区域之间主要建设公共交通。城市规划者应优先规划高效又环保的交通项目。对于中小型城市可能暂时无法承担建设地铁的财政支出。但是可以发展公交线路及电动车。鼓励市民乘坐公交或者是购买电动车,政府可以推出相关购买补贴政策。这也符合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思想。积极优化交通结构及道路网络,城市交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用地的布局。城市交通建设要有意识的将城市密集人口向城市周边发展。此外交通沿线部分发展较其他地方较为迅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完善。建设城市时要注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加强城市交通网络的作用体现,努力实现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平衡发展。

2.3 基于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上,努力建设职能化城市,将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远程控制技术融入到现代城市的建设中。智能化现代建筑是现代技术高度集成的建筑模式。比如现代自动化办公系统等,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实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目标。智能化城市建设是构建多样化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重要体现。

2.4 现代城市发展要紧随当今全球经济转变发展模式的大浪潮,尤其是大型城市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为集约型发展方式。集约型发展方式更注重于提高单位产品的价值及使用效率。发展目标也由粗放型的暂时的经济效益转变为长远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管理者要努力建设城市内部集约型企业,利用高科技代替传统依靠浪费资源换取经济收益的发展模式,彻底改变城市发展过于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

3.总结

二十一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也会构建全球生态平衡的时代。现代城市建设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现代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时刻保持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资源节约,努力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土地财政 城市扩张 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财政的形成

按照产权经济学和法学理论,土地所有权可分解为若干具体权利: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处置权、抵押权等。地方政府从这些权利中,依靠土地运作取得财政收入。

土地财政已成为我国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被称为“第二财政”。土地财政这一强大的机制,为地方政府提供资源的同时,也为城市化建设提供资源。如今,大中城市,包括小城市在内,地方政府将卖地作为一个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有效方法,土地财政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不可持续时,地方政府的一些支出项目将被迫中断或压缩,引发当地居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数量的下降,这种可能性被称为“土地财政风险”。

地方政府获得较高的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行业税费收入的基础是较为繁荣的土地市场,特别是国有土地出让市场。然而,土地出让市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出让量的市场起伏不定,时高时低,由此引发的土地财政风险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财政行为均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土地财政风险成因分析

(1)财力与事权的不对等。分税制改革采取的是中央与省级较为完善的分税制,而省以下地方政府却没有进行规范化和彻底的分税制改革,其导致的结果是市县、镇乡等基层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小、转移制度不规范。基层政府是与居民接触最多的一级政府,负债提供最广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基层政府财力不足,不能提供一些较高层次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事权层层下移、财权层层上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必然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

(2)管理机制存在弊端。征地制度的缺陷,行政执法的力度不够,使得违规操作成本很低,造成地方政府敢于冒险,进行土地违法违规操作,进而导致土地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地流转主要由政府和开发商进行直接交易,缺乏权威有效的第三方进行监督。政府既做交易者又做裁决者,因此很容易出现违规交易及腐败现象。

(3)财政支出压力大.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数量、质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任务的加重和公共管理职能的增加;基层政府机构庞大,行政运行成本过高,均为刚性支出,同时,加上“三公支出”等非生产性支出,加大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

(4)以GDP 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我国主要是从政绩的角度政府考核官员,其中政绩的重心是当地经济总量。所以地方上高投资、规模大、成本大的项目层出不穷,这些项目对构成地方政府的经济总量意义重大。

三、破解“土地财政”的建议

要破解“土地财政”的困局,必须从完善土地制度人手,消除“土地财政”产生的内在根源。

(1)完善土地所有权制度。国有土地实行政府分级所有,明确划分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职权,使土地产权明晰到各级政府、集体和农民个人名下,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与规范。同时,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市场,使得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渗透至地方各级政府、集体及农民。

(2)完善土地征收制度。通过法律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基于“公共工程”和“紧急需要”。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土地开发均非公共利益,避免政府将“公共利益”作为大肆征地的工具与借口。对于政府的征地行为,要通过法律设定程序与步骤,进行严格规范,如征地前要召开听证会;使利益涉及者均能公平参与征地活动的全过程等。另外,要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切实保护被征用土地所有者的权益。

(3)完善土地收支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收支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弱化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从法律和体制层面消除“土地财政”的负外部效应。

改土地批租制为年租制,实行土地出让金逐年收取,避免在任领导通过大量卖地迅速增加财政收入、新上任者通过卖地大干快上,从而遏制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卖地行为;重新划定出让金的分成比例,减少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留成,避免地方政府非理性地抬高地价。另外,要完善土地增值分享机制,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集体和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

将土地出让金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避免地方政府无节制无标准支出,同时,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补偿农民的支出比例。

从美国土地财政的演化规律中,借鉴其成功经验。扩展地方政府财源,积极探索其财政收入渠道,设计历届政府均可常年分享的财产税,使地方政府拥有与事权相匹配的永续的收入来源。进一步解决地方财政收入难题,同时,遏制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

(4)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分离政府经营土地的职能,使其主要行使国有土地管理权;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行使监督权;成立国有土地开发公司,作为市场主体,接受政府的调控和监管,按照市场规则经营国有土地,并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改变政府多角色同饰局面,强化政府的土地监管职能。

在加强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同时,改变管理方式,强化其法律内涵,变指标管制为规划管理。加强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分级规划的要求,使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不能突破与随意修改规划。依靠规划的总量控制、中央与省政府对土地用途变更的严格审批,使土地滥征滥用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土地财政研究中,单纯考虑收入太过片面,容易产生土地财政收入与支出脱节,不能充分使用财政资金。要在国家财政之下,把收入、支出以及支出绩效评价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构建一个完整的机制来约束、激励该体系中的参与者。土地财政的功能不仅仅是筹集资金,要将重点放在如何更有效的运用这些资金,最大化公共产品的提供,推动城市化进程,并保障我国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中心城市 城市化 路径 可持续发展

探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涓滴效应,发挥其对周边中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对于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四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显得必要且迫切。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和陇海―兰新线最大的中心城市,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之一。因此,研究西安作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演进、路径及可持续发展,对于以城市经济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演进―以西安为例

本文研究西安城市化的时间维度起始自建国以后,作为计划经济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西安以其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成为西部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地区之一。由于地处内陆,西安的城市化不同于外资推动的外向型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不同于小城镇推动的农村城市化(如苏南地区),更不同于弱中心城市的温州模式,而是带有鲜明西部特色的城市化类型。其城市化的演进历程如下:

工业化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在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指导下,西安的城市化是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为动力推进的。早在“一五”时期,随着一批大型航空机械、电力仪表、纺织项目的落户,以及与此相关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迁入,形成了西安基本的城市产业格局,奠定了城市的工业和科教基础,形成了各具功能的五大城市片区,即东、西、南、北、中部的军工纺织区、电力仪表工业区、科教文化区、文物保护区和行政中心区,完成了一个特大城市的基本形态布局。但总体而言,由于受到宏观经济战略的影响,从1952年到1979年西安城市化水平仅从22.8%增长到33%左右,呈现出驻足不前的发展格局。

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1979~2009年)。八十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全面激发了城市化的发展潜能,西安进入到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时期。“五区一港两基地”形成了以开发区为先导驱动区域整体城市化的西安模式。这一时期,开发区作为西安城市化发展的先导区域,逐渐成为产业优化聚集、城市功能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有力推动了城市版图的拓展、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从1980年到2009年,西安的城市化水平从33.8%增长到68.9%,推动西安的城市化水平居于中西部领先地位。

新型城镇化时期(2010年以来)。2010年以来,西安的城市化思路发生了从量的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化,进入到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阶段。经过前期的快速城市化发展,西安的主城区作为增长极核(产业聚集及城市功能的完善)达到了较高的规模和水平,由此带来的涓滴效应日益显著,因此逐步转向传统城区的区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通过部分城市功能的转移,逐步构建由核心城市、组团城市、卫星城等不同层级构成以及梯度分布合理的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进而拉大城市骨架、优化资源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西安市城市化的实施路径

从国内外的主要经验来看,实现城市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工业化的推动、城市交通体系的引导、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经济与政治中心的分离、区域的整体开发等。严格来说,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城市现象,如亦城亦乡的“灰色区域”的出现、大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向运动,等等。地处西部内陆的西安具有西部城市典型的“大城市和大农村”特征,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西安市城乡统筹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或者说都市里的村庄,其改造将成为西部城市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健康、有序和良性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城中村改造拓展了西安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对城市建设管理以及城市形象的提升也产生了积极作用。由于城中村改造用地性质基本上以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改造后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城中村改造还为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无建设用地,推动全市的城市道路设施、排水设施和供暖、供气、供水、绿地、公厕等多项城市功能的建立健全。

开发区建设。开发区依靠其强大的体制机制优势和技术创新力,成为各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载体,而“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路径成为许多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开发区是西安的产业核心区。“五区一港两基地”的拓展,构建了西安新的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了新的以开发区带动城市发展的“西安模式”和独特的开发区文化。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讲,开发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区,是撬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从地域空间来看,开发区则是对城市的扩大和再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原为工业飞地和孤岛的开发区逐步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向综合性新城演变的趋势十分明显。

新型城镇化与组团开发。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建设的历史机遇下,西安市也在以“大西安”建设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西安市1996年开始进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体系建设方面,在西安市中心选择不同层级、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的城镇作为中心城区的延伸,承担人口疏散及产业承接等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

对西部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这是重大的战略问题。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区域内部各省区在自然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西部各省份依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辐射带动效应强的城市,促使其成长为所在区域的发展极核,充分利用资源的溢出效应或外部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联动发展,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的互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西部区域整体发展滞后,关键在于缺乏具有显著带动效应的经济增长极。应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建设和完善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大城市和区域城市体系,并以此带动西部地区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从“孤岛”走向“市区合一”,实现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不同阶段,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内容、方式和强度是不同的。在开发区发展初期,由于开发区与城市在空间上分离,在体制上割裂,开发区是城市的“孤岛”和“飞地”;而在现阶段,开发区面临二次转型和城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开发区与城市必然步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开发区从“孤岛”到“区市合一”的动态发展,以及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培育、聚集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城市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围绕新时期开发区与城市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应从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城市建设与管理等三个层面,促进所在城市的产业转型、城市空间分布优化、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城市更新与新区建设。

以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形成以某一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落或城市圈是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向。这也正是西安提出建设以中心城市―“大西安”带动小城镇战略规划的现实选择。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形成梯次合理、层次分明的城镇空间结构来说,应将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与组团、卫星城建设以及周边城镇和整个区域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共同承接主城区未来外溢的人口和产业。西部地区城镇化应以整体战略规划为基础,包括产业规划和城镇功能规划、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等的协调一致。城市化模式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城市化的实现是市场主导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综合配置各类资源,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选择符合发展阶段与比较优势的“多元城市化道路”战略,形成中心市区、中心城镇和镇的城镇体系。

从“农”到“工”,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生活空间迁移、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演变,是城市化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表现。由于“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和城乡结合部,具有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随着西部地区城中村改造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之产生,如何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谋划和解决“人的城市化”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共同课题。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方法;策略

1.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确定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所做出的综合性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经济、社会、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需要满足现代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包括城市功能、规模、结构等各个方面。

2.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2.1规划缺乏相应的地域特色。一个城市,一个故事,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城市规划就是要显示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理特色,然而由于规划者对当地特色的漠视,不同的特色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相似城市的罗列,并没有凸显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一个又一个复制的再造城市使城市本身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底蕴与活力,同时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城市间的竞争力。2.2规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私家车正在逐步走入家家户户,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这就导致了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通病,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更是水泄不通,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除了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给近期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内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规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这不仅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3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我们都知道城市建设是规划先行,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城市的所有建设发展包括园林绿化、城市广场、商业街道等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来,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却是经常被随意改变的,这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当然,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再加上不同阶段领导的更替,这一切都导致了城市规划随意性的出现。2.4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缺乏绿化建设。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与低、好与坏,不单单是看城市的经济水平以及城市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城市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并不在于城市的大小以及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就目前城市规划建设而言,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注重了眼前的利益,只看见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普遍恶化。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生态环境这个基础,又谈何可持续发展。2.5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并对城市规划并没有作出相应明确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了相关审批部门无法可依,没有办法对权利进行制约,明知城市规划有不合理之处也无法顺利驳回,严重影响了审批工作的进行,导致了城市城市建设发展缓慢。

3.加强城市规划,不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城市规划就是预测未来,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其本质特征就是未来的一个导向性,任何一个规划都应该以一个目标作为未来趋向性的,所谓规划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为目标而服务的,城市规划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3.1拓宽规划内容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而是要将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设施等诸多因素都需要纳入到规划范围之内,在保证以上因素相互协调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来寻找适宜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式。在规划开始之初,就应该把所有因素以及需求等进行具体分析,保证城市能够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3.2树立人性化的规划理念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因此,不管对城市进行怎样的规划,都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树立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对于城市规划要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否则即使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基础都是一时的,无法满足一定时间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3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力度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该意识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问题的严重性,讨论研究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方案,在实际过程中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与管制,以城市规划的力量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法可依。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不仅可以使审批部门的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而且在实际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有法可依,为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力保障。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并且城市的作用与地位也日益突出,但是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所以,我国城市规划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以实现经济、环境、资源等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赋予城市规划意义,最终以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者:孔艺晓 单位:烟台市福山规划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flourishing, to the city planning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work to the time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城市,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积聚和吸纳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文化、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来理解,来注重社会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在社会空间建设一个公平和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概括为在城市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为基础,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为手段,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为途径,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满足现代和未来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合理、安全和协调发展。

(1)资源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注重资源使用效率,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环境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着重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建设宜居城市。尤其是建立于周边县市的环境的和谐共处。

(3)经济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是通过在城市区域内合理分布工业、交通、城市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增加城市的投入和产出,只有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物品的产出才能有能力解决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好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利益协调关系。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实现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城市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城市人口、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同进步,人口与资源的和谐;更需要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保持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相互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城市的经济效益要求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了城市经济总量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等。经济增长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和谐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采取对社会有利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

2.生态和谐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不仅仅只取决于商业价值或是是否对人有使用价值来评定,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在间接的价值上。例如:净化污染物质、维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要求能维护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

3.社会公平原则

城市社会公平含有地域社会的公平以及国际社会公平,城市社会公平要求通过对城市合理的规划、城市运作管理、运行社会保障、全面教育等政策工具提高社会的公平性。社会公平性要求注意城市各地地域间的平衡,给城市地域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1. 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体现

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而作为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进行开发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辅助手段。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

(1)发展目标。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整个城市发展的目标,即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要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方式和种类、按照功能进行分区、按照一定数量比例开发等,以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合理利用;

(3)空间布局。是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包括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城市轮廓线、景观和城市风貌的愿景塑造等;

(4)建设部署。是确定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和当前主要建设安排,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其中,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城市整体交通网络的构建,城市空间布局的组合,城市土地占用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安置。

2.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政策,是政府利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手段对城市布局发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引导和开拓行为;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文化和管理职能,是政府集体意志的体现和延伸,是领导、专家及群众智慧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及其引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应该是能够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一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应损害支持城市生命循环的自然系统,不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尤其不能损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历史文化遗留的断层;二是城市规划中应对环境承载力作出准确分析和严格预判。制定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报告。虽然城市发展将受到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及城市自身结构的局限性等因素,但是,其造成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中减至最底;三是城市发展当受到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的暂时影响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而不是从此衰败萎缩,这就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创造二次能源甚至三次能源,甚至循环能源。以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因此,城市规划的重要功能就是整合城市各种可利用资源,保证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应对城市危机时发挥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的观下的城市规划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内涵;关系

Abstract: introduced in urban planning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iew, based on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ystem for city development support and carrying capac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ity economy, society,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buil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lanning theory method system key links, but also avoid the repeated developed countries emer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negative effect of important way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要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合理的规划是一个首要的目标和任务。城市的可持续也是现在整个人类首要的目标和任务,人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有效的合理的利用资源,不铺张浪费,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 城市规划的内涵

通常,人们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 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它是由城市权力机构制定,并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 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 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法律效力的文件。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 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骨肉协调、 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们的居住、 劳动 、学习 、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 人口急剧膨胀, 各种经济成分杂乱无序的发展, 导致区域资源短缺和整体环境恶化, 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比较重视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 但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比较薄弱, 因此,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应表现为城市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城市的开发建设应保持在环境与资源的承受力之内, 保护和维护自然与生命支持系统。

2、经济可持续增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经济可持续性应表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采用清洁生产, 文明消费, 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 而且还要重视增长的质量。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区域生态环境背景, 离不开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资源和产业配置分工协调和城市内部合理的产业结构。

3、 社会可持续性---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是城市的主体, 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是可持续发展所追寻的最终目标。它包括关注城市人们的基本权利, 人居住环境的改善, 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社会心理稳定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三、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拓展了城市规划的责任, 特别对城市总体规划而言,迫使我们将目光由规划期所界定的时限,投向更远的未来, 由规划边界所界定的城市建设区投向更广阔的区域生态远景, 由相

对单纯的物质空间投向更复杂的社会空间。城市规划就不仅是建设规划,而是在城市化、 工业化的过程中, 为城市开发、 建设、 发展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方案。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保证今天的开发、 建设的决策不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是空间上的协调发展和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决于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城市规划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发挥作用。在实施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

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 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 。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 、淡水、 森林、 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 。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 经济 、社会、 资源 、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 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

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 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 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 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未来城市规划不仅仅是满足现有人类生存环境的需求, 而是要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共存, 要更加关心那种对我们的自处环境承担责任的生态价值观, 关心所有生命的神圣性和后代人的福利, 要有生于自然, 还于自然的体会。新世纪的城市发展, 应以建立 “安全、 健康、 有活力的生态城市” 为目标, 掌握自然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公共设施的充分开发, 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创造安全、 高效、 便捷、 舒适、 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健康环境。 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 意识提高、 观念更新、 理论深化、 标准统一, 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 科学规划、 完善体系、 协调监控、 推进市场、 公众参与、 营造风尚、 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武定. 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J]. 城市规划汇刊, 2000,(02) .

[2]陈科明. 对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0) .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城市现代化脚步加快的同时,城市污染正以相同的甚至更快的速度加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既要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又要不断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建设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1、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创新工作,基础建设工作都可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用尽可能少的资金和能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将新科技的引入与人观念的进步作为主要的手段,来发展城市的经济变革城市的结构。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目前城市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

2、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狭义上讲,指的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的因素,也就是强调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人意义:首先,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顺利的城市必定是受投资者青睐的城市,因为没有一个投资者会拒绝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会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度。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对工人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继而,公司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经济总量也随之提高。从反而来看,城市规划建设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这样不仅不会吸引新的投资者甚至会使已有的投资者纷纷离去,城市产能自然下降。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在我国人部分城市中绿色植物和公园既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的调节剂。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绿色的植物覆盖率,新鲜的空气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都需要靠可持续发展来保证,而这些正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再者,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持续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指在满足我们现在生活需求的同时又给未来留有满足后代需求的自然条件。以往我们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目光短浅,为了当前的利益没有考虑到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对未来的影响。现在,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缺陷已经显露,导致很多补救工作需要实施,如退耕还林等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为未来中国留下可用的资源。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意义非凡。

3、实践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城市的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在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同时,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努力的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环境保护规范城市,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1减少污染源

城市工厂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会对空气和水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污染,附近的居民也会受到噪声的困扰。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利益而忽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要使工业的布局规划结合城镇的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的工业向本市转移。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的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积极的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可以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重点工业园区。此外,工厂也不易过分集中,一些排放量较大的工厂要远离城市和居住区,通过对废气和废水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3.2提高绿化率

在城市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的建设。城市中心往往是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方,所以也是最需要绿化的。在城市中合理的安插绿色的空间,来增加人们的休闲场所,降低建筑的密度。在有限的地面上采用立体绿化的方式从而来增加绿化的面积,提升环境的质量。实行绿化的建设与其他工程施工,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城市公园,不仅能美化环境,更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室效应。

3. 3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得以稳定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城市基础设施,同时,它也是为居民生活和物质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总体。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利用系统、环境改善系统、水利系统、交通系统、灾害防护系统、邮电系统这六大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需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公用事业,改革原有的传统服务观念:制定并且落实改善基础设施现状,实现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

3. 4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指的是从整座城市的发展建设着于,实现居民生活富足、社会文明礼让、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目标。城市的发展建设要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为前提,满足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做到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另外,为了缩小城市向外蔓延的范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致力于把废物的处理、土地的使用情况以及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规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内容。整座城市的规划以城市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城市中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合理的利用规划这些自然生态资源来为城市创造经济效益。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生态学中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相结合,把一些生态学中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着力打造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发展,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居住地!为实现这个远人的目标,还应该将自然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分工,并且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

3. 5强化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第一,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需要投资者和执政者树立经济发展的同时离不开环境保护的观念。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切不可一昧的追求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了创造一个环保与发展共存的局而,政府各个部分要落实以下几点:工业方而:鼓励环境无污染、少污染型工业代替传统污染严重型工业!农业方而:拒绝引进可能对环境存在污染的项目,人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蔬菜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第二,政府部门应加人环境保护工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各个部分间应各司其责,狠抓落实。比如:发展计划局要做好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的工作:各个环保部门则要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

结束语:

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追求的不单单只是经济总量的提高更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最高境界。其实,很多城市成功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表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并不矛盾,如果规划合理经济、环保便可得兼。城市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不能说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还应包括人类自身的发展。如果说人类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则城市便是发展的载体。保护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崇尚以人为本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邓梅泰.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观[J].科技与生活,2010. (1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