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渔业信息化建设

渔业信息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渔业信息化建设

篇(1)

集团管控势在必行

创业之初,獐子岛是靠海养人,完全靠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

“在2010年之前,獐子岛一直是以资源加市场来进行战略定位并执行的。” 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说,因为獐子岛是渔业资源生态型的企业,是产业链经营,所以在2010年之前的产业布局上,把更多的资本用在资源区域的选择上和资源配置上,例如获得更好的海域、提升单位亩产研究等。至今已经拥有2000平方公里的海域,形成了中国贝类第一供应商的基地,又打造出鲍鱼、海参、海胆和海螺优质产品,并且在品牌上实现了北纬39度特定的生态渔业符号。

完成资源配置后,獐子岛需要把资源输送到市场,释放资源的价值,让资源的价值化成经济价值。为此獐子岛提出了市场加资源的战略,市场被提到了资源之前。开始加强了工业产业和市场品牌的投入,由运营产品向运营品牌提升,由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提升,由资源型企业向市场型企业提升。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在2005年,獐子岛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进行了调整,由一个经营主体变成了多个经营主体,建立了中心和九大事业部。“獐子岛进一步提出了‘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建设目标,致力于‘为世界人民提供健康、安全的海洋珍品’,打造‘受人尊敬的、卓越的世界海洋食品企业’。”吴厚刚说。

随着企业的发展,问题也凸现出来,一方面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并且发展速度非常快,另一方面集团的管控却显得非常薄弱。“獐子岛的渔业产品价格体系在没有ERP系统之前,不仅是混乱而且是无序的,企业只关心销售总额和利润,对于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根本没有控制,不知道是应该按成本定价法还是市场定价法。” 獐子岛副总裁蔡建军说,在高速发展中构建一套有效的管控体系以满足企业管理需求被提上日程。

2009年,獐子岛选择与用友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和路径。一是全面启动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中心和九大事业部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启动;二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块不是分步选择,而是全面选择,把整个库存、销售、门店管理系统都囊括,将企业资金、资产全部的运营管理的内容全部纳入进来,以打通各业务单元和职能为目标,解决各个职能单位因职能划分导致信息不畅通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企业信息化都是先上ERP后上BI,獐子岛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则是BI规划与ERP部署同期进军。”蔡建军说,这是让他有些自豪的创新,并且现在的实施效果还不错。

了解财务后面的业务

在信息化建设初步完成之后,一个明显效果就是能够及时得到各类信息。以销售相关的财务数据为例,以前獐子岛渔业通过财务查看销售数据,通常需要3个小时才能进行一个无票根的汇总,并且进行多级上报。比如销售单位财务报到所属业务部门,业务部门的财务再将数据按照一定格式填报到集团公司,在集团再进行汇总,最后将数据报给集团高管。现在通过NC的ERP系统,数据呈现在秒级完成。

“最关键的是能够通过财务数据了解业务现状。”蔡建军说,以前是无票根的汇总,现在财务不只是业务的汇总,查看各个时间段的财务后面的业务数据和流程单元,还能清楚地了解企业运营情况。

现在,在獐子岛内部,运输财务数据的系统基于全部运输单进行运费计算,先生成应付运费结算单,基于运费结算单,生成运费发票。如果运输类型规定不需要进行运费计算,则可以直接基于运输单生成运费发票;系统支持应付运费发票自制,再和运输单核销,如果按照运输类型的规定需要进行运费计算,则与运输单的核销一定要基于运费结算单进行。通过财务后面的业务流程就能很清晰地了解运输业务的具体数据和业务情况。

“ERP也能让企业有效控制风险。”蔡建军说,獐子岛原来只知道各个事业部的销售额和各类产品销售额,现在除了这些数据外,部门下属包括每类产品的各个规格的销售额、各个事业部的产品通过什么渠道卖到什么地方,都有信息可查。还可以跟踪,并且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让獐子岛有效地控制了风险。

渔业信息化

要有“个性”

蔡建军认为,“渔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自己行业的特殊需求。”在獐子岛,人力资源管理是解决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獐子岛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完成后,除了能够实时知道研究生、本科生、中专生和高中生的人员情况,了解管理团队的成分构成,还建立了人才梯度服务。

同时,獐子岛还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帮助建立更合理的企业规章管理体系。獐子岛有自己的加工事业部,但这个行业的年平均人员流失率在18%〜22%左右,以前不知道员工的离职原因,现在对獐子岛的员工来说,一线工人在獐子岛工作两年以上离职,系统将会自动上报给董事长,这些人是属于已经认同企业文化和制度后离开了,这些人离职对公司有损失。以前离职后没有了解原因,现在了解原因后,就要修改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使其更合理。

篇(2)

1.1构建了强力支撑、多级联动的组织体系一是建立了从自治区到村级的“五级”联动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建立了一支熟悉农业和计算机网络知识,能胜任信息筛选和的6000多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三是构建了农业主管部门、涉农企业、电信运营商“三位一体”的涉农信息服务合作基本框架。1.2构建了“龙头”带动、纵横交融的基础网络构建了以广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协同广西水产畜牧兽医信息网、广西农垦信息网、农机化信息网、农业区划网、三农科技服务网等门户和专业网站,连结全区150多个市(县)涉农子网站的基础信息网络。以广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广西农业网站群每年涉农信息50多万条,广西农产品贸易网网上促销成交累计914.29万t、成交金额232.35亿元,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实现了上接农业部,下连全区各市(县)农业局,横向与自治区政府各有关厅局互联互通。1.3构建了“进村入户”、结构多元的服务模式为进一步丰富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广西以“三电合一”模式为基础,充分利用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宽带进农村的建设成果,开辟了12316热线、农技110、农讯通、新农通、甜蜜通、网站手机版、网络电视等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服务通道,成功探索了多元“三农”信息服务实践模式,有效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1.4构建了智能互动、高效管理的应用系统2003年以来,广西农业厅、科技厅、农垦局、水产畜牧兽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等涉农部门成功开发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糖厂综合农务管理信息系统、海洋渔业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系统等30多个农牧渔业产业运行保障系统,及种养产业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系列智能化支持系统,开发了农业信息基础数据等多个农业数据库,完善由构件库、知识库、模型库、数据库四大部分组成的农业专家系统(吴华瑞等,2003),开启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政务、生产经营及市场流通等方面的应用新阶段。1.5构建了安全稳定、综合运行的应用平台2012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金农工程一期项目,构建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农业综合运行平台。该项目覆盖了广西区本级、14个市、106个县(区)和300个乡(镇),实现了省部级数据交换、共享和良性互动,并通过对县级平台、乡(镇)信息服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点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农业信息站点的覆盖面,为农业行政管理、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生产数据。

2制约因素

2.1对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启动较早,但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缺乏基本了解,片面地理解农业信息化建设只是拉网线、配电脑、建网站、发信息等技术工作,而对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服务、信息法制等信息化建设诸多重要因素缺乏足够认识,信息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2资金投入不足,受益面较窄多年来,广西虽然较早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设想,但真正列入财政投入计划的较少。以广西农业系统为例,2003~2012年广西区本级农业信息化投入仅9200多万元,其中互联网专线租金、视频会议系统及设备维护等基本运维费就占了4600多万,市、县农业系统投入也仅有3800多万元。由于投入少,经费缺乏,目前77个县级农业网站中有近半无法正常运行,“三电合一”、“12316三农热线”无法正常发挥后续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过窄,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2.3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广西各地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全区14个市农业局(农委)中,仅有4个市设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员流动大、身兼数职等现象,技术人才缺失严重影响了信息员队伍建设,导致掌握的信息资源时效性差、可利用率低。2.4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受部门职能分工的限制,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合理利用。此外,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收益慢,同时缺少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长期规划,社会资金和各类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快速发展。

3发展思路

3.1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推进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GIS、3G、4G无线传输等技术,建设集遥感信息、农田土地信息、地籍信息及农作物种植信息,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广西大宗农作物信息化管理平台,辅以智能分析和规划、查询展示和数据自动分类存储等系统。引导种养企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等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环境监测能力及智能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确保精准施肥、精准投料、精准预警防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同时,加快建立自动化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3级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对农田墒情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和决策,全面提升广西土肥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推进土肥信息化建设。开发广西植保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疗系统,建立植物检疫情监测和防控、农作物种苗检疫信息数字化管理体系,提高疫情监测、预警、阻截、防控的服务能力。3.2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指挥及应急调度能力进一步提升广西农业生产管理各领域的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农业行业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实现农业应急、远程会商、指挥决策、预测分析等多方协同功能,确保与广西区应急平台的数据共享与指挥协同,为广西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信息化管理保障。3.3努力提升市场信息应用与服务能力建立农产品产销价格监测点,加强纵横协调,对大宗鲜活农产品生产、收购价格、流向等产销信息进行收集、监测及深度对比分析,实时预判预警、把握大宗鲜活农产品产销走势,定期市场分析报告,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对策。同时,要加强广西农产品供求联盟与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一站通系统的对接。此外,要建设并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国际市场价格及产业损害等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包括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市场价格、相关税费政策、贸易相关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及程序等信息资源,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服务。3.4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二维码包装标识、索证索票等信息化监管机制,加快推进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农药化肥、农机及种子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协同涉农企业实现农产品基地、品种的电子化档案管理及质量安全信息控制、跟踪和追溯;建立农药化肥及种子交易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提升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张玉香,2005)。3.5不断提高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农村经营管理,重点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耕地流转管理服务等监管系统,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推动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数字化、管理流程化及产品销售电子化,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现代化经营水平,拓宽网上销售渠道,规避市场风险。结合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建立减轻农民负担或国家强农惠农监督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增强涉农政务信息的透明性。3.6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成果,加强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研手段信息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加强农业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自主创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快速实现科研部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方法等的转化和应用。3.7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加强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贸易网及全区14个市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子站点、109个县级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点的建设。优化市、县级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供求信息及相关动态信息等的为农服务功能,提升与农业部“一站通”对接效能,实现农产品供求信息全国大覆盖、大联播。联合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开展在线交易,逐步创建快速、便捷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3.8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各类应用系统和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以农业云计算平台和农业资源核心数据库为基础的广西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跨平台、跨网络的存储共享和数据融合。加强农业信息需求调研,突出信息的地域性、实用性,使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具有针对性,突出地方特色(顾君等,2013)。建立规范的信息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各级农业部门力量,加大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洞察和捕捉能力,提升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能力,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广大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综合信息。

4保障措施

篇(3)

专家简介: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农业先进传感与智能信息处理。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农业信息处理分会主席,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专家,农业部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农业信息化规划起草牵头人,获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走向农业信息化舞台,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应用主体发育不成熟,亟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明确农业信息化的新任务,对于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创建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1. 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推广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设施农业环境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提高设施园艺环境控制的数字化、精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信息化监管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

2. 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

在国家畜禽水产示范场,开展基于个体生长特征监测的饲料自动配置、精准饲喂,基于个体生理信息实时监测的疾病诊断和面向群体养殖的疫情预测预报,推进畜禽养殖信息化。以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加快环境实时监控、饲料精准投放、智能循环水处理等专业信息化设备的推广与普及,构建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产养殖业。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网络化

1.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相关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线交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商务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

2. 提升农业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

鼓励农业企业加强农产品原料采购、经营管理,质量控制、营销配送等环节信息化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生产的高效化和集约化。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围绕农资购买、产品销售、农机作业、加工储运等重要环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宣传、标准生产、统一包装和网上购销,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三)进一步强化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部门行政效能

1. 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云计算中心,构建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国家耕地、草原和可养水面数量、质量、权属等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体系;强化农业行业发展和监管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健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丰富信息资源内容。

2. 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乡企、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管等各行业领域生产调度、行政执法及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农业部门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国家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3.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实行分区监控、上下联动。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建设。

4. 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加强农业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国家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延伸至县级农业部门,加快应急指挥信息化步骤。

(四)切实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1. 打造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

进一步完善全国语音平台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门户网站体系;探索将农技推广、兽医、农产品质监、农业综合执法、农村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管理系统植入12316服务体系;推广12316虚拟信息服务系统进驻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满足其对外加强信息交流、对内强化成员管理需求。

2. 完善信息服务站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依托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经销店、电信服务代办点等现有场所和设施,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认定或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贴近农村、了解农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信息需求。

3. 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主体投资农业信息服务。鼓励村委会与各类企业合作或合资筹建村级信息服务站,采用市场化方式运营,实现社会共建和市场运行。

(五)全面夯实农业信息化基础,助力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1. 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光纤进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在国家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补贴与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农信息资源标准,开展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健全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面向“三农”需求,开发实用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问题。探索并完善涉农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涉农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3. 加强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工作力量。加强各级农业部门信息中心条件建设,更好地为农业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信息员及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应用主体的信息素养。

4.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则,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农业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加强创新队伍培养。支持鼓励涉农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研发功能简单、操作容易、价格低廉、稳定性高、维护方便的信息技术产品设备和产品。鼓励成立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需求导向,摸清农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农民特点,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顺应民心,充分满足农民的各种信息需求,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调研,切实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先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尤其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突出应用,务求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专项工程

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体系,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按照“基础性信息服务由政府投入,专业性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设立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信息系统运维、标准体系建设、典型示范、安全防护及信息资源建设等工作。

(三)积极探索信息补贴政策,促进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农机、良种、家电等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开展农业信息补贴必将大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议国家和地方开展农业信息补贴试点工作。

篇(4)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8-1724-05

Analysis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Method in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CHEN Shan-hao1,2,NING Ling1,CAI Xia1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Guangdong,China;

2. The CPC Committee Office of Guangdong Zhanjiang, Zhanjiang 524000, Guangdong ,China)

Abstruct: Currently, when copi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integration in rural areas, physical infrastructure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consciousness ability; joint of resource 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integration; and common needs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individual require. It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feasibility,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the meaning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in rural informatization was defired. Then the resource was classified into administrative, technical, the own resources of social and rural. At last, differ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method was presented according to contraposing infrastructure, service system and information capacity.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z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method

伴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浪潮,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实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和建设成本的最小化,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回答资源整合是什么、资源类别有哪些和资源整合怎么进行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着眼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建设实践,笔者对资源整合的涵义进行了归纳,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各个时段、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资源进行了梳理归类,探讨并提出了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信息能力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以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1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资源整合涵义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指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在建设、完善各项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过程。资源整合则是指对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使之相互衔接、交叉和融合,从而使事物获得超值的效益的过程。

在理解上述涵义的基础上,可以这样定义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为了提高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可资利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益、降低建设成本的过程。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建设成本的最小化和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2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资源分类

按照资源性质的类别,本文把农村信息化建设资源分为行政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四类(图1)。这四类资源中,行政资源是核心,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是保证,农村自身资源是基础。通过协调整合,它们同时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撑和智力支持,共同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行政资源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行政资源,是指为了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和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环节中,涉及的行政信息、行政部门、行政人员和行政财物等各种资源的统称。主要包括以下五类(表1):第一类是行政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建设方案、调查报告、工作意图等语言、文字、图表信息。第二类是行政部门。在纵向上主要指国家、省(市)、县、乡(镇)4级政府,在横向上主要指各级政府所属的农业、海洋渔业、畜牧、文化、广播电视等涉农及村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及临时机构和派驻机构。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1]。第三类是行政人员。包括国家机关行政(事业)人员、政府聘用人员、政府授权和委托履行行政职责的人员。第四类是行政财物。主要包括划拨资金、物资等。第五类是公共设施。包括农村图书室、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农村信息服务试验站(点)等。

2.2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资源

技术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正是由于各种技术人员提供的各种技术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才能得以顺利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3种:一是高校和科研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为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2]。主要包括与农业和信息业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专门的研究机构。其主要特点是眼界开阔,熟悉、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方法和成果,既可以提供设计咨询、规划论证等理论支持,又可以提供3S技术、进行农业深度开发、组织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等实用技术支持,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二是技术企业。指以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企业为主要代表的骨干信息企业。主要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铺设、操作系统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等软硬件技术支持;三是涉农技术人才。涵盖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农业项目实施人员等,既包括熟悉传统种、养技术的“土专家”,又包括了解现代农业产业运作体系的新型农业人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3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源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和每一个农民群众,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了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除了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大力挖掘技术资源之外,还必须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的参与,形成多元参与、多方合力的建设局面。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社会人力资源。主要包括青年志愿者、社会公益性机构等各种人员和组织;另一类是社会资本。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速度[3]。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的经费赞助、捐赠和公益性募集等。

2.4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资源

农村信息化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农村,服务主体是农民[4]。村民委员会、农民自治性组织和农民群众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农村自身蕴含资源的发掘、组织和整合。农村信息建设的内在资源主要包括3种:一是村民委员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承担的重要的计划、动员、组织和协调作用,依靠他们推动农村基层建设工作的落实。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5]。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潜能,可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整合行业内部资源,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农村信息骨干。在各行政村、自然村、乡镇企业中选拔、培养一批信息技术骨干,通过系统地信息培训,提高他们采集、整理、传输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信息化的组织与运营中来[6],成为推动农村信息发展的“星星之火”。

3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3.1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必须着眼于组织健全、方法科学、实施高效的目标来设立专门机构,采取统分结合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推动建设实施。

3.1.1机构专设,重点保障为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进行,政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政策调整和基本投入[7],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各个工作环节的有序衔接和顺利推进。首先,设立专门机构。在各行政区划内成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由相关业务部门、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及下一级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检查、考核和评估工作。其次,建立责任体系。按照业务归口、统一调配的原则,赋予工作权力,明确工作职责,重点解决信息基础设施建什么、怎么建、需要达到什么标准、什么时间完成、发生问题如何协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最后,要实施重点保障。抽调思想好、技术精、工作热情的业务骨干,组成若干个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小组。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及时足额地拨付建设资金。鼓励企业进行前期经费投入,争取大型龙头企业、公益性组织的大力支持,促进建设物资流、资金流的聚积。

3.1.2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坚持统一协调、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区分,构建统分结合的建设体系。一是系统设计上“统”,系统建设上“分”。在综合设计、规划上,成立专门小组,充分听取意见建议,统一建设目标、步骤、方法和要求。在建设的实施上,按照部门职能、企业特色等进行明确划分,既要“分头行动”,又要搞好“齐步走”;二是重点内容上“统”,一般内容上“分”。在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培育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群众信息能力等重点内容上,必须集中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个单位的智慧,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倾斜。反之,在一般性的工作上,只进行原则性地要求,给建设单位更大的自主空间;三是在交叉工作上“统”,在专项工作上“分”。对交叉性、衔接性和边缘性工作,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确保工作环节的相互承接。而对一些责任明确、内容具体的专项工作,则应当在事责相称的基础上,分工明确到单位,责任具体到个人,提高建设工作效率。

3.1.3分步实施,逐次推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虽然广大农村地区确实已经具备了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和“土壤”。但综合起来衡量,地区与地区间、同一个地区不同地方之间依然存在发达与欠发达、富裕与贫穷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信息化不可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8]。农村地区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在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走分步实施、点线面逐次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路子。主要分三步走(图2):第一步,突出建设的“点”。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期阶段,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于各行政区划内的若干个重点地区和示范单位,开展试点建设,摸索做法,总结经验,为信息设施建设打牢基础。第二步,延伸到建设的“线”。建好纵、横两条线。一条是纵线。建设操作简便、内容丰富、成效明显的纵向信息通道,在硬件设备上完成信息源点、信息节点和信息端点的串联;另一条是横线。完善信息试验站、农业龙头企业、农技推广站、农户等横向信息接收终端,搭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骨骼和框架。第三步,发展到建设的“面”。在完成建设中“点”与“点”的串联、“线”与“线”交叉的基础上,进行网与网的融合,最终实现网状布设、多层覆盖的建设目标。

3.2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围绕农民群众信息需求这个“中心”,上移信息服务平台,延伸信息服务终端入户到人,坚持传统传输载体和新型传输载体并重的原则,构建内容丰富、传输顺畅、方便实用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3.2.1信息源“远距离”整合无论从技术人员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力量的分布都是呈“漏斗形”排列的(图3)。按纵向层次来衡量,行政级别越高,信息技术力量越雄厚;越到基层,信息技术力量越薄弱。因此,在信息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上,应尽可能在更高的行政区划内进行整合,将复杂的信息内容进行抽取挖掘分析[9],提高信息利用率。这种建设模式便于建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信息服务体系,有利于信息数据共享;便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对比分析和整理加工,提高信息利用率;除了提供满足农户需求的微观信息外,还可以为各级政府提供各种宏观农业信息,为其进行“三农”工作决策时提供多样性参考。

3.2.2信息服务终端“零距离”整合在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政府农业部门+信息服务点+农户”的信息服务模式[10]中(信息服务流程见图4),由于信息服务终端普及率较低的限制,乡镇信息服务中心,特别是村信息服务点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传输“中继”作用。随着农民群众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能力的提高,这种分程传递的信息传输方式终将被各种入户到人的终端直接服务模式所取代,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在巩固已经普及的有线电视、收音机、DVD、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基础上,采取政府补贴、社会扶持、企业赞助等方式,延伸电脑、实用技术期刊、报纸等各种信息渠道、“终端”设备“入户到人”。同时,拓展信息服务内容,丰富和拓展与手机、电脑、有线电视、收音机、DVD、报纸、杂志等多种终端设备相匹配的农村信息,开发软件载体,简化操作程序,提高终端设备利用率,最终实现农业信息与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3信息传输载体“等距离”整合在当前农村信息传输载体的建设上,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一讲信息化建设,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拉光纤、建网络、配电脑,往往忽略了报纸、收音机、杂志、农技推广等传统信息传输方法的使用,片面地将“计算机化”等同于“信息化”,这种有失偏颇的建设观与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含义是背道而驰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必然要求信息服务载体的多样性,传统信息传输方式与新兴信息传输载体二者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农村实情,进一步提高光纤、宽带、有无线电信号的覆盖率,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加快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的建设与融合。在整合现代新型信息传输载体的基础上,同时抓好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载体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信息培训人员等传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解决各职能部门发挥各自特点的问题,又能解决信息服务盲点问题[11],保持农村信息传输载体建设的协调、平衡发展,千方百计地把农业信息化的现代成果传递给农民[12]。

3.3信息能力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立足信息能力建设中的资源现状,把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对信息能力的个性需求突出出来,坚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把握特点,突出节点,围绕亮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信息素养。

3.3.1针对“特点”,因地制宜地域之间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进行信息能力建设的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大到地区、小到镇村的个性信息能力需要,各地应该因地制宜[13],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地区特点,掌握群众信息能力需求,从而在培训技术力量的选定、培训内容的安排和培训方法的明确上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培训成效。比如,在信息培训人员的组合上,要合理搭配;在信息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要有主有次;在信息培训的方法选择上,坚持走贴近群众需求、体现地域特点的培训工作路子等。

3.3.2把握“节点”,因时而异针对各个时段、各个环节,有重点、有区别地开展信息化的能力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多安排一些简单、实用、见效快的操作性内容,多进行实际操作,少安排纯理论说教,主要提高农民群众和基层信息服务人员对各种信息终端的使用能力,会利用上网电脑、手机、电视机等各种终端设备进行信息的阅读、下载、互动。在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阶段,重点突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反馈和评估等信息管理系列工作内容,帮助农民群众学会对各种综合农业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在信息化建设的成熟阶段,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市场化、农村社会发展、农民综合技术能力等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出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系统开发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14]。

3.3.3围绕“亮点”,因势利导对农民群众来说,靠信息增收的事实产生的推动作用远胜于说教。在提高农民群众利用信息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育信息利用示范户、示范企业和示范经济合作社等“亮点”,在建设规划、硬件配置、技术支持上进行重点倾斜,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并转化为生产效益,通过“真金白银”的收益,就能很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和连锁效应[15],为周围的群众产生积极的比对作用,从而激发农民群众、基层组织自发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技能示范等方法,及时宣扬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营造学习、宣讲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邱建军.地方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0(3):39-41.

[2] 李道亮.论农村信息化的主体及其角色(下)[J].中国信息界,2009(11):13-15.

[3] 赵文泉.农村信息化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施韶亭,曾硕勋.农村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宏观界定[J].甘肃科技,2010(2):9-11.

[5]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EB/OL]. [2006-11-01].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 2006-11/01/content_7323580.htm.

[6] 张艳霞.浅谈农村信息化战略的推进[J].商业文化,2010(2):183.

[7] 贺志华.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路径[J].科技资讯,2009(1):220.

[8] 李雪.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8.

[9] 罗长寿.中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问题研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1):358-360.

[10]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4.

[11] 旺杰.对青海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青海农牧业,2008(4):21-23.

[12] 熊尚鹏.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10):46-48.

[13] 陈军.湖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14] 汉宇.农业信息化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初探[J].甘肃农业,2009(11):4-5.

篇(5)

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建设是基于会计工作以及网络技术两者的基础上所发展的,企业强化会计信息工作的同时,不仅仅能够带动会计技术的发展,也能够提供网络技术的更新。利用网络技术对会计数据的更新不断地提高了企业管理质量,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会计信息化工作是一个长久地,可持续性的发展工作,这不仅仅是对会计行业的变革,也是网络技术应用的一大挑战,因此加强企业信息技术化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结构与模式,这对于企业信息的持续更新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企业现代化的建设,会计信息化工作也有着重大意义,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会计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与模式,改变过往以手工记账的工作方式,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录入数据,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失误,还提高了劳动力,短时间看来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就长远来看,这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投入成本,有利于企业管理更加快速,便捷,也使得会计管理工作更加高技术化,高现代化,并且能够快速地、更准确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了将近20年,在这20年的时间里,我国涌现出了许多既精通会计知识,又了解计算机信息知识的人才,奠定了我国会计技术行业以及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开办自己的企业网站,但其中有64%多的企业没有安全审计系统,若一旦被网络黑客所攻击,企业网站将无法应对安全信息被泄露的危机。从以上数据就可以看出,即使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着重建设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仅仅停留在一个浅显的地步,缺乏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认识和系统化的整理。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

(二)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忽略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是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变革和转折点,网络、信息人才三者缺一不可。然而随着科技地不断更新,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高水平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者,不仅仅需要熟悉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管理流程,也要求工作者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而对部分年龄稍大的会计工作者来说,很多人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都不是很熟悉,将会计工作的技术停留在手工记账上,技术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对于先进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以及适应新市场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会计信息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分享,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拓展。会计信息化工作不仅能够提高会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还能避免很多由于手工记账带来的失误。因此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量很大,虽然现在高校对于社会会计人才的输入大大增加,但是面对强大的会计市场,能够适应发展的人才却是寥寥无几。

(三)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不够

尽管现在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也将它作为企业建设工作的项目之一,但是由于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这项工作仅仅是将数据输入电脑中,从而忽视了会计信息工作的关键是将数据达到开发信息、共享信息的模式与状态,结合信息技术将会计数据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建设不仅仅是需要一台电脑,更需要对于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会计工作人员进修培训事项的组织。可见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投入还有大量的不足,而这一工作的进行也牵扯到新型技术人才的引进,企业资金的配置,以及老一辈会计工作者的变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

(四)目前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

由于许多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时间不长,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档案的整理及保存经验不足,缺乏实践的经验,很容易造成信息数据的空白遗失和错误,而缺乏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修复和维护,一旦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将企业的信息泄露及丢失。会计的信息化工作是流动性的,需要及时地将信息录入计算机进行整理,例如企业业务订单发票,仓库的进销存数据等等,如果缺乏系统的管理,这些信息都得不到足够的更新,这样容易对企业的保障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三、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方案

(一)新型人才引入,新型技术学习,新型认识的深入

面对高速发展的会计信息化工作,企业要做到“三新”,首先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企业管理者加强对这一新型工作的新认识,深入了解21世纪的今天,网络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手工记账到电脑键盘输入的变革,更是技术的革新,管理系统的革新,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一定要从信息化社会的角度出发,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当然企业在建设会计信息化工作时,要积极地引进先进人才,而且不光光是将人才引入,还要由此带动全企业工作人员学习会计信息技术,面对日趋激烈的发展,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素质越来越高,企业经营者不仅仅需要加大对外来新进人才的投入,也要组织老员工定期培训进修,除了具有较高的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和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将这一门技术融入网络信息技术中去。这是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和领导者的巨大考验。除了企业之外,国家也要加大对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企业做到微观管理,而国家应该从宏观角度,长远出发,加大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资金投入,高校教育也要从培养信息化人才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术,高强度的综合性会计信息化人才。

(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系统的管理和安全系统的重组

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企业管理系统和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无非是将信息数据合理化,清晰化,安全化,会计信息工作包含了会计业务处理信息,企业经济政策信息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多项信息。作为传统会计技术与新型网络技术的产物,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都属于商业机密,它的安全性要求十分严格,面对猖獗的网络犯罪分子来说,唯有加强会计信息工作的安全性是解决安保问题的最好手段。

(三)加强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创新

篇(6)

    “四化”同步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对农业信息化适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镇化可持续新格局,加快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信息化生存的土壤,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物、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标志和重点体系保障。推进“四化”同步,就是要将信息化发展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之迎头赶上,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

    2农业信息化关键要把握战略机遇,确立发展意识

    近年来,浙江农业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浙江农民信箱系统、浙江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但总体来说,浙江农业信息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甚至滞后于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浙江已进入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四化”同步战略决策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机遇,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实际应用水平。树立高度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干事、干实事,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新理念、新领域、新思路、新模式、新增长点,做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做强农业信息化地方特色,全面推进浙江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农业信息化发展扶持政策调研,全面了解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调研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重点难点,探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主体、发展机制、政府扶持等问题,为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依据。

    3当前应重点突破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

    3.1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围绕推进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全面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而建成的系统[1]。3.1.1建设历程立项阶段。2010年1月7日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工作任务。7月《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请示》(浙农〔2010〕34号)得到浙江省政府的认可。在明确项目建设任务后,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确定系统建设由厅产业处、农作局、土肥站和农业信息中心共同负责。试点应用阶段。浙江省农业厅组织浙江省农科院数农所等单位实施系统开发,并组织专家不断调整、完善系统的架构、功能。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方案》,并根据农业区划、“两区一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和农业信息化基础,确定长兴、平湖、海盐、诸暨、嵊州、衢江、龙泉、温岭、仙居等9个县(市、区)为系统建设试点。2011年8月8日—9日,专题部署系统建设试点工作。11月,浙江省农业厅组织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为组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国土厅、浙江省测绘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评估。推广普及阶段。浙江省农业厅对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顶层设计。2012年6月26日,联合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浙江省水利厅统一部署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举办2期全省性的系统操作培训。在集中建设期间,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进展动态报送制度》,全面、准确掌握系统进展动态,并于9月27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的通知》,督促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在系统验收期间,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工作验收方案》,组织专家组逐地验收,抽查测量“两区一田”项目上图入库信息与实地相符性。结果“两区一田”上图入库准确率高,账、表、图、实一致。3.1.2建设现状系统总体建设情况。据统计,目前已有11个市、83个县(市、区)建成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验收,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两区一田”业务数据库,落实系统管护人员521人。“两区一田”上图入库情况。2010—2012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22.307万hm2,上图23.899万hm2。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创建点全部上图入库;主导产业示范区169个创建点,上图82个,其中,已认定的25个全部上图入库;特色农业精品园473个创建点,上图276个,其中,已认定的94个全部上图入库。全省100.867万hm2标准农田全部上图入库,2009—2011年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的,已上图11.857万hm2。“两区一田”项目信息化应用情况。指导各市、县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按照业务系统渠道、项目内容、工作流程“三不变”原则和实现项目申报、审核、立项、创建、验收、评价的一站式管理要求,开展上图入库,落实相关管护工作。同时,按照“分级、协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由产业、农作、土肥、农业信息化等部门500余人组成的系统管护队伍,开展了2期全省性的系统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的操作培训。针对农民服务需求,组织开发并在吴兴区八里店镇、桐乡市石门镇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试点触摸屏信息化服务系统,全面系统、集成“两区一田”、测土配方施肥、园区智能监控、专家咨询诊断、万村联网工程[2]、农产品电子商务、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系统,实现涉农服务信息的即查即得,受到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场会与会代表的好评。3.1.3建设成效保障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通过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方式,管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要素,展示“两区一田”建设进度、建设信息和建设成效,为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保障。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通过对“两区一田”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建设面积比对、卫星影像比对和区域分布比对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动态监测、评价和预测预警,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提升涉农部门服务能力。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为各级农业部门提供现代农业建设进展情况,便于全面掌握农业主体的建设需求,为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支撑,有助于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实际服务效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降低各级行政运行维护成本。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业务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大量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助于降低行政运维成本。3.1.4主要经验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的原则,积极落实以用促建。一抓组织领导。将系统建设工作列入对市级农业部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做到人员、措施、工作、责任“四到位”。市、县(市、区)农业部门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将系统建设任务列为重点工程,列入相关科室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抓资源整合。遵循“三不变”原则,整合农业产业、农作粮油、土壤肥料和农业信息化等部门资源,组织市、县(市、区)农业部门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共同开展系统建设。同时,与国土、测绘、通信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系统建设的工作机制。三抓建设质量。找准业务需求,制定建设方案,组织系统研发,采集业务数据和开展系统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把系统建设质量关,确保系统满足现代农业管理要求。特别是在“两区一田”数据采集上,组织各地落实省定技术方案要求,认真核查业务属性数据是否完整,地理信息数据是否准确。四抓长效管理。对“两区一田”项目进行综合运维,项目申报、审核、立项、验收和评价等活动,全部通过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进入系统的不予立项或验收。同时,积极落实以用促建,通过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图件加工处理等培训,提高各级系统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3.1.5发展设想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在建设“两区一田”业务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研发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土地流转、农业应急指挥、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系统,建立全省农业系统“一张图”。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等设立触摸屏,普及园区智能监控、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物联网等新型实用技术,加快系统建设成果转化,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省、市、县现代农业数据中心。以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为核心,统一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统筹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布式农业数据中心,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一站式服务、多部门联动、全覆盖应用的现代农业数据中心网络体系。

篇(7)

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对信息化的需求迫切

全国各地的农民,无论是东中西都对信息化的需求极为迫切;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年轻人更加注重对信息的求索。

信息的需求与传播方式,我们在研究中将其分为原始模式、传统模式、现代模式、网络模式,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这几种模式往往都同时存在。1、原始模式:该类型主要依靠人口舌相传,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包括手语),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模式,但是这种方式传播效率较低、信息可追溯性较差,传播过程中信息容易失真。2、传统模式:以文字为媒介的传播模式,其传播介质主要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纸质媒介,其特点是传播面积较广,传播效率较高,信息在传播的途中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失真性相对较小。3、现代模式: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广播、电视、电话的普及,信息传播速率更快,信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4、网络模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率大幅提高,信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是目前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模式。问卷调查表明信息化需求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电视、报纸书刊杂志等、科技人员推广、现代模式、传统模式与原始模式并存,而网络模式所占比例很小。

农业信息化的需求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市场供求信息全国和农产品价格信息。需求重点在区域间存在差异,在东部地区,农民除重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信息以外,更加重视市场供求信息和国家有关农业政策的信息;在中西部,第二位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信息,第三位是生产资料信息。

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等三方面。农村城镇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培训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金融税收信息化。

二、当前“三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国初步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市、区)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种植业、水产业、农垦等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核心的机群网络。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72%的县市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4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依靠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它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了农村信息员近11万人。

三、“三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限制性因素

尽管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远远赶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报告(2004年7月)显示:在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业上网用户仅占总数的2.3%;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工作人员仅占1.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涉农人员还没有接触网络。

“三农”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央、省、地、县、乡(镇)、村等不同层次信息化服务“三农”的差异问题;二是信息化的区域差异问题;三是“信息孤岛”与“网站雷同”问题;四是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的问题。

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机制不健全;二是体系不健全;三是投入不足;四是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五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六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四、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的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PS)等。概括而言,这些技术具有以下特征: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化。成功做法表现为:一是政府调整;二是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三是科研、教育和推广三结合;四是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

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为“三农”信息化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加强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进信息化进程建设。

五、依靠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模式与工作重点

(一)主要模式

1、区域模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类别的农业信息化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典型类型:农民网吧、农技“110”模式、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2、建设模式:不同投资主体的建设模式,包括国有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专业协会主导型、农民集体主导型、个人筹资型。

3、运营模式:根据不同的运营方式将信息化分为若干模式,主要包括无偿共享型、有偿共享型、交换共享型。

4、推广模式:根据信息推广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灾害预防系统建设、专家系统等。

(二)工作重点

根据对我国信息化服务“三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依靠信息化改善“三农”的工作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实用技术信息体系、生产资料信息体系、市场供求信息体系、农产品价格信息体系、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及继续教育体系,以及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信息化。

六、信息化保障措施及重大政策建议

“三农”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多方的因素,集合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同时由于农业是个弱质产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国家必须给予适当的扶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将信息化纳入城镇化、现代化与工业化战略。信息化不应是一个与其他战略相独立的概念,而要贯穿于各大战略落实的始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2、加强公共政策支持。国家应该继续给予更多的公共资源支持,解决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东中西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信息化推进的政策。

3、区域梯度推进。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依据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可以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首先推进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网络技术传播方式。

4、促进市场融资。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注意引导各类公司、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户投资信息服务事业。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版权所有

6、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方式的研究。根据农业信息的类型,将农业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确定不同级别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无偿共享、有偿共享、交换共享、知识产权形式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