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8:04: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音乐教育,调试功能
一、亚健康心理释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数量激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进一步凸显,有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心理偏常状态,但是又没有达到疾患程度,即心理亚健康状态,与常说常见的忧郁症、强迫症、心理障碍、精神疾患等有着很大的区别。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明,约有44%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亚健康心理状态中,因此亟须探索出有针对性的改善路径和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优化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表现和成因
从整体上来说,亚健康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一种长期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是灰色心理。这是当代大学生一种常见的偏常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事情缺乏兴趣、对行为缺少信心、遇到困难时首先选择逃避等,而且周期性情绪起伏较大。第二是学习焦虑。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会间歇性地头疼,由此也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如果这种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很容易引发更严重的问题。第三是情爱挫折。这是一种由于爱情遇到挫折后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消极状态。大学生情窦初开,但是心智发育水平有限,且缺少必要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很容易在恋爱中遇到挫折,并难以正确对待这种挫折,或消沉和忧虑,或激动和烦躁,有的甚至出现轻生念头。第四是人际交往。多数学生在求学时,经历的都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社会经验十分匮乏,更缺少人际交往的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生都遇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倾听和体谅他人;或者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无关紧要,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方面的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多数学生都有着较为宽裕的成长环境,且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关心,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强,难以独立生活,性格上任性、自私和狭隘等。一旦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就会出现悲观、过激的心理。其次是学校方面的原因。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努力后却因环境、方法等因素而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贫困生,他们因承受着巨大的经历压力和生活压力,也很容易出现自卑、悲观、失落等情绪。再次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设备的普及,也让高校早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很容易进入校园,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很多学生都长期接触互联网,互联网上各类信息良莠不齐,而学生则缺乏辨别和抵制的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到自己认为的理想状态,便将互联网作为新的寄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网络综合征、网络狂躁症等。最后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人生、社会等都缺乏正确认识,个人的物质、情感、理智心理未能得到良好协调,遇到一些波折后很容易冲动,给美好的校园生活蒙上了不和谐的阴影。
三、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调适的理论依据
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进行调适和干预,并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着深刻可行的理论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音乐本身具有调适情绪的重要作用。由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情绪,是各类心理现象和活动的最初表现。情绪的好坏程度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决定性影响。作为音乐来说,其本身就是情感、情绪的产物,自然也可以有效作用于欣赏者、学习者的情感和情绪。所以通过音乐教育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预防心理疾病是完全可行的。具体来说,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表情达意
任何时期和类型的音乐,都是带有特定内容、思想和情感的。换言之就是音乐作品是创作者情绪的外化。“大学生在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时,自然会与创作者、作品进行深入的互动,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陶冶、启示和润泽。”[1]如著名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一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有力、发人深省,有的人理解为命运在敲门,有的人认为这是贝多芬向命运发起挑战的号角。随后的旋律中,这个主题动机不断丰富和发展,始终充满着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动力。每一个学生听罢后,都觉得之前的沉闷和抑郁一扫而光,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正是对贝多芬和作品情意的最佳回应。
( 二) 诱发感染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如果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就表明学生的负面情绪较为严重,压倒了正面情绪。所以心理调适的一个重要方向就在于让正面情绪常伴大学生,充盈于大学生的全身。音乐正是对此最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当学生听到不同情感指向的作品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系列情感反应,获得多种类型的美感体验。比如在听到《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著名的流行歌曲时,自然会诱发学生奋进、坚韧、不服输等情绪体现,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心情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不良情绪自然也消弭于无形中。
( 三) 宣泄释放
前文中提到,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而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这些不良情绪,如果置之不理,任由发展,则容易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对待不良情绪的诸多方式中,利用音乐进行宣泄和释放就是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比如一些节奏欢快、旋律流畅的音乐,可以使寂寞和低沉的心情得到有效缓解,继而达到开阔心胸、爽朗精神的效果。一些节奏舒缓、旋律清新的轻音乐,则能够给人以安静平和之感,可以让大学生摆脱烦躁,神闲气定、安静平和地接人待物。所以很多时候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都是缓解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药方,如果可以对症下药,自然会药到病除。诚如毕达哥拉斯所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可以治疗人们的情绪和脾气,使它们归于和谐,让自己重获新生。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对音乐的情绪调适功能给予充分重视,将其作为音乐干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重要方式,改善和消弭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调适的实践依据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调适,不仅要分析可行性,更要看实际的效果。这一点最鲜明的体现就是音乐治疗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早在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音乐治疗就率先应用于当时的伤病员,为他们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情,并因良好的成效而迅速推广。”[2]20世纪80年代,音乐治疗学开始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其涉及多个专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包含通过音乐鉴赏引发想象和联想、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在音乐美的陶冶和润泽下,可以将那些痛苦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转化为一种悲剧式的审美体验,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也就是说,音乐治疗不同于普通的医学治疗,直接通过手术或药物作用于病痛,而是重在改变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不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感性获得人们的情感共鸣。目前,音乐治疗学的作用和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有着广泛运用。比如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音乐想象治疗法,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聆听相关的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然后再与学生就想象内容进行讨论,进而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音乐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消除学生的焦虑感、紧张感和烦躁感,引导学生释放压力、愉悦心情。所以从医学角度而言,音乐治疗学方兴未艾,正是音乐教育调适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重要的实践依据。
综上所述,大学生既是时代新人和民族的希望,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时代等综合环境的影响下,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和情绪波动,产生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和调适,则很容易陷入到亚健康心理状态中。音乐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引导,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表现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音乐教育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希望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让音乐教育成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一 大学女生常见不健康心理的根源
不健康心理是指经常出现的明显不符合健康心理标准的心理行为。人的心理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人格、智能等诸多方面。一般来讲,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的活动与发展是比较均衡、全面的,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其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异常。当前大学女生中比较常见的不健康心理主要有自卑、神经质、抑郁症等几种类型。上述不健康心理如果长期被忽视,则容易引起行为上的过错,甚至有可能损害大学女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因素
在大学生处于价值体系多元化的今天,社会的竞争机制使大学生面对来自社会现实的压力和激烈竞争。竞争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充分施展才能;另一方面,长期处于竞争的压力下,难免会使缺乏社会经验又渴望成功的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恐慌心理,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对于在校女大学生来说,传统上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歧视女性、重男轻女的落后的社会观念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进步而彻底消除,这种观念虽然不再在道德和法律上体现出来,但它会以潜意识的方式长期存在于部分人的思想中。因而在大学女生面对就业时也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有的单位以种种借口不愿意招收女生。有相当一部分女生因此承受了比男生更大的压力。她们对自己的能力不甚了解,对自己的前途不甚明了,对学习的态度也很难真正端正起来,对未来感到茫然无措。
2 学校因素
大学是学生独自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的起点,大到个人前途的设计,小到生活费用的安排,一切都要靠自己。在这里他们不但要学会学习,而且还要学会做人,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学会怎样处事,为适应将来的社会打好坚实基础。现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扩大,大多娇生惯养,没经历过挫折。而由于受传统家教观念的影响,大学女生在家庭中受到的溺爱和保护程度更高,致使她们脱离家长的呵护,独自来到学校之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精神上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加之在高中阶段每天从学校到家庭来回往返,单纯地读书、应考,很少接触社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社会成熟度与年龄的增长不成正比,很难正确认知、把握社会上事物的本质。有时这些不适应会使大学女生走向极端,出现不健康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3 家庭因素
进入大学前,女生大多在家中备受宠爱,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入大学校园,并为之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对她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事业期望过高。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遇到一点挫折就沮丧、埋怨、浮躁,适应生活的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父母的期望无形中给学生在心理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唯恐不能成才而辜负家长。一些本来很平常的挫折因此被他们在心理上放大,感到无法面对和承担。
4 主观因素
我国大学女生的年龄多数在18-24岁之间,她们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主要表现在性机能成熟,产生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心理,这本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由于目前我国整个社会性别教育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大部分青少年都缺乏理性对待情感的能力,有的学生因此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在感情问题上情绪起伏变化大,或表现幼稚、盲从,甚至误入歧途。有的大学女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造成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我出现矛盾冲突,由此产生迷惘、悲伤等消极情绪。有的大学女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不能立足现实。有的大学女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情感脆弱,当遇到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生活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时,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陷入悲观、空虚、苦闷当中。
二 大学女生几种常见不健康心理及其调试
1 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人对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没有信心,总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前途茫然失望。自卑是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是比较常见的不健康心理表现。进入大学之后,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大学女生开始较多地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未来的发展,注意与他人的关系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那些自尊心比较强而个性比较内向的女大学生,往往多愁善感、敏感而多疑。当她们在专业、能力、机遇、前途等方面不如他人时,就产生一种自己事事不如意、样样不如人的错误心理,有的人会因此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满足于平平庸庸的生活。当学习和工作上受到挫折时,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对某些有竞争性的活动,有的学生会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虚荣心理往往也是因自卑而起,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理情感。有虚荣心的女生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不正当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表现为过于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工作上没有踏实作风,而热衷于弄虚作假,哗众取宠。克服自卑的心理调适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确评价自己。要克服自卑就必须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因为缺乏自信心常常是自卑感产生的根源所在。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待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能如实地分析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能因为某方面的能力缺陷而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而短处也可以向反面转化,平时遇到困境时应该经常想想自己的长处,就会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2)正确表现自己。要消除自卑感,还要学会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力争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比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有些可能很不显眼,但也不要放弃,要在做的过程中争取成功。因为成功会消除心中的自卑、胆怯,会激励自己去征服更高的山峰。
(3)正确补偿自己。“盲人尤聪”是说眼睛失明了,但耳朵特别灵,这就是一种生理上的补偿。人的心理也一样具有补偿能力。例如有的人自叹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就巴不得看到别人失败,这就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消极心理补偿。我们所提倡的
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补偿。例如“勤能补拙”,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正确的方法只能是下苦功夫去努力。土地虽然贫瘠,但如果付出加倍的耕耘和汗水,同样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扬长避短”,一方面人总有内在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另一方面,人与外界联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一条路不通,还可以走其他路。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很深刻:“伟人的生命其实就是一部奋斗史。”读一下达尔文、济慈、康德、拜伦、培根、亚里士多德的传记,不难看出他们的优秀作品和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其个人性格中的某些缺陷造成的;亚历山大、拿破仑是因为身材矮小而立志要在军事上获得辉煌成就;苏格拉底、伏尔泰是因为外貌丑陋而转而钻研思考,结果在哲学领域大放光彩。因此,无论是生理的缺陷还是心理的不足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缺点,有时反而能够激励人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就。
2 神经质
心理上的神经质是指人的心理上的过度敏感。神经质的人总是不知不觉地把周围的一切事情和自己都联系在一起。表现为多疑、嫉妒,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总认为别人与自己过不去,遇事多往坏处想,而且经常借题发挥。这类人群太过专注于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不痛快,常常庸人自扰。其实人的一生既有快乐又有悲哀,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理想中的平静、舒适、安逸是不存在的。克服这种神经质心理的方式有:
(1)要加强与周围人的联系。通过与人接触交流,使心灵相通、情感相融。这样不仅能消除孤独,而且还会打消种种不必要的顾虑和疑虑。
(2)要胸怀宽阔,要以君子之心度他人之腹,凡事不要斤斤计较。
(3)不要过多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论。要明白,哪个人后无人议,被人议论是正常的,不必过分看重,更不应该为此背上沉重的负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了。
3 抑郁
抑郁即指人在感情上陷入持续的消沉状态。对一切都感到无聊,什么都不愿意去做,使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和学习之外,常常独自闷坐或徘徊,没有知心朋友,害怕社交活动,严重时会为此自责自罪,孤独厌世。主要表现有:饮食减退,感到疲乏不堪,充满倦意,心情低落、焦虑,兴趣减少或消失,精神运动迟滞,语言动作减少或缓慢,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绝望心理,甚至有自杀企图。抑郁情绪一经形成,就具有弥漫性和感染性,影响到大学女生学习、工作、交流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因此,对于出现抑郁的大学女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密切相关。大学女生在适度的学习压力下,可以提高思考能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2)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倾听学生的内心矛盾和焦虑,鼓励学生融入集体,分享快乐。通过交友把孤单感转成信赖感、安全感,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冲突得到缓解。
【关键词】 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A Study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QI Ping,GUI Lina,CAI Baohong
(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mac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This paper, by means of documentation, summarizes the studies of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atu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especially, the progress of the studies on their respective relationship in recent 6 years, which may supply some reference for its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正常基础上的良好状态”,从而为心理健康提出全面的要求,即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状态。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不仅与个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并且与生理状态也有间接联系。因此,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界定,还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目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3]为了全面了解近6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期刊网(CNKI)“篇名/主题词/摘要”模糊匹配检索,收集了近6年内(1999-2005)的46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在这些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主要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但也有少数使用其它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CPI-RC)等。大多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主要使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还有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等等。
二、研究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有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趋于外向和富有情感变化,更具依赖性。而男生则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果断性。他们往往更有魅力,更有维护团结的精神[4]。
在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中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合群,开朗,更加敢为,而世故性和紧张性的得分则更低[5,6]。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城市大学生偏外向,富有热情,而农村大学生偏内向,但更容易在专业上取得成就,更容易在新环境中成长。这说明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在某些方面受到地域的影响[7]。
学生本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与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乐群,外向,但不如低年级学生思维敏捷。高年级学生处世更为精明,冷静和理智,只是有时有些固执己见,低年级学生则更坦白,率真,具有更强创造力,只是尚显幼稚,自我控制力有待加强[8]。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心理问题。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约占16-30%。而大学生因失恋,学业压力,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而自杀的现象,更是让各大高校防不胜防[9]。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大学2年级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5年级再次升高。对于1年级的新生来讲,大学生活要比高中生活丰富精彩,新鲜轻松,主要面临对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的适应,心理问题相对较少;2年级是大学生重新调整自我的时期,经历1年的大学生活的磨合,需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新的人生坐标的确定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巨大失落感,挫折感,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3年级是比较稳定的时期,是他们进入专业课学习时期。进入高年级后,因面临就业,考研压力等,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所回升[8]。
一些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优于男生;女生恐怖因子得分要高于男生;男生敌对性,强迫性和偏执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10,11]
在对贫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非贫困生相比较,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和精神症状五个因子以及总均分和阳性症状均偏高。而城乡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也显示,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有较多的不适应,加之自卑感和自身交往能力不足等因素,其中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敢交往,不善交往或容易发生冲突,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经历着更多的矛盾与困惑[7]。
在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女[5,6]。
还有研究表明,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他们可能存在更深程度的焦虑,敌对和恐怖情绪[12]。
(三)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从整体看来,我国大学生中有不良人格特征和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13,14]。
有研究发现,人格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是一样的。低兴奋,低实验,高怀疑,低有恒,高紧张,低自律,高忧虑者遇到精神刺激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明不良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15,16]。
在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调查中发现,SCL-90和EPQ得分的相关分析表明,学生中情绪越不稳定和精神质越明显者,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越内向心理健康问题越突出。SCL-90对学生个性特征E分,N分的影响都较大,且EPQ的N分与SCL-90各项指标呈正相关。[17-19]
在对同一样本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大学四年级与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时比较,54.5%的大学生人格特征发生变化。同时人格特征的良性变化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者的比例从大一新生时的64.4%上升至毕业时的83.6%[20]。
三、研究不足
在这次文献资料查阅中,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以本校学生为样本所进行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这些研究所提出的建议对所在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样本的来源不同,也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混杂的样本必然导致研究结果的多样化。
这些文献中有些常模还是建立于80年代,如今已是21世纪,不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都已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急需建立和应用新的常模,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比如,西方的人格结构模型以及相应的人格测量工具能否直接用于中国人。最近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无论是因素的数量还是因素的内涵都与西方的理论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专门编制了《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从而填补了这一空白。
四、结 语
总之,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对于特殊专业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应该给予积极关注和高度重视。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对象是那些遭受了严重挫折和冷遇歧视的内向学生,以及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同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内向和情绪不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他们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时要及时帮助他们,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88-94.
[2]教育部.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2.
[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25.
[4]杨雪花.大学生个性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1,15(1):1-3.
[5]齐平,张瑛,项中,等.某药学院本科生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38-339.
[6]张艺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6): 110-113.
[7]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25(5):632.
[8]李晶,李波,周存良,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24(4):32-33.
[9]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2,(5).
[10]吕一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60-62.
[11]牛,陈春萍.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6):137-139.
[12]邓香兰,肖三蓉,李文虎.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18-19.
[13]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01-402.
[14]李志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69-71.
[15]邵晓顺,倪晓峰,邵晓枫.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126-127.
[16]范妮,肖丰,杨少文,等.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380-382.
[17]王安辉,孙长生,刘芳娥,等.军医大学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6):438.
[18]蔡太生,肖琳琳,向延娥,等.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91-92.
关键词:心理疏导;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非判断易从感情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有时很彷徨,有时很偏激,有时很迷惑,有时又很坚定、很明确,这是价值观形成过程的一个常见现象。这个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因此借助于心理疏导,可以正确地了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迷茫与失落的深层心理原因,探讨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帮助学生明确并澄清自己的价值观,端正态度,从而指导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一、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都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前提的,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也同样也需要以健康心理为前提。积极健康的心理必然会为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高尚的价值取向提供基础,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求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相反,消极地、被动的、扭曲的心理,是不可能使人的价值观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加强心理疏导,是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在面对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时,一些学生常常感到心理困惑。他们既为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成就而欢欣鼓舞,又为时代精神的颓废的价值取向偏离而忧心忡忡。他们既渴望公平正义,追求卓越梦想,又逃避不了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所以,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心理疏导问题,把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作为心理疏导的重要任务,给学生以心灵抚慰和情感的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分析
1、心理疏导有利于促进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高校价值观教育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很难与学生产生内心深处、特别是情感上的共鸣,教育效果也差强人意。而心理疏导能够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及价值取向的症结所在,能够从情感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动力发自于内心,这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助于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心理疏导是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疏导是一种心理沟通的技术和方法,主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心理困惑与思想意识形态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心理疏导技术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能够在“心灵沟通”、“对话交流”的温馨氛围中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3、心理疏导能够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心理依据。心理疏导是以心理学、心理教育的相关科学理论为依托,采取必要的疏导技术和沟通方法对大学生在人格、能力、性格等诸方面进行心理测量,能够疏导大学生的不良心理认知,强化情感和行为等德育心理,进而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症结所在,为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
三、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1、以大学“新生”心理普测数据作为加强学生价值观培育依据。对大学“新生”的健康心理普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最基础的方式。通过每年以UPI和SCL―90等心理量表对新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根据测试数据为学生尽快实现转变、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价值理想,培育健全人格提供必要的指导。
2、应积极利用学校校报、大学广播站等学校宣传栏向广大“在校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宣传;通过开展健康心理专题片展播、心理咨询、教育讲座等活动,帮助在校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消除对心理疏导的误解,为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
3、坚持对“毕业生”开展有关“就业和择业心理”等团体心理疏导、心理沙龙等活动。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与教育,摆脱原有对当前社会思潮和价值偏离的心理困扰,恢复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取向。
总之,新形势要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将心理疏导应用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将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让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1999。
[2]于钦明,崔国红。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3]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101
作者简介:
焦阳(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于钦明(1979-)男,黑龙江泰来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课题基金:
[1] 本文为201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155xs410
关键词:文学鉴赏 心理健康 心理成长 心理品质
引言
对现今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加,人际关系的紧张,很多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各个高校也陆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侧重于心理学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是极为不利的。文学鉴赏通过大学生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促进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通过文学鉴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可使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1]因此,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方面,使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文学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对于拥有几千年家国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则是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基础。文学鉴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进而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道德情操,促进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大学生在民族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面对中国近现代以来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根据大学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对具体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将其作为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为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缩小同西方的差距甚至超越西方重现中国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但仍有很多大学生不能理智地思考这种差距,并且固执地认为这种差距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从而对西方产生盲目的崇拜。中国的一切都不如西方,产品质量、生活质量甚至制度文化都不如西方。只要是中国同西方不同的地方,那必然是西方的好,中国的不好。
(二)文学鉴赏对民族自豪感形成的作用
文学鉴赏所适用的素材,很多都是中国历代先贤的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很多都包含着作者对祖国和民族的无限热爱。而对这些文学经典的鉴赏学习,可以帮助很多大学生克服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调节逢中必反的扭曲的不健康的民族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如通过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文学作品的鉴赏,大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多娇;从战国屈原的《九歌》《离骚》、南宋陆游的《示儿》等文学作品中,则能看到作者对于祖国沉沦、无力回天的无奈;而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等,则使大学生明白民族和自身命运的不可分割;而近现代更有无数为了中国之崛起而奋笔疾书的仁人志士,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可爱的祖国》、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大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更可见革命先烈们在远甚于现在的艰苦环境中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华民族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更可以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全方位了解到中华民族在其他具体方面的优秀表现,从而以自己作为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自豪,意识到现在的落后只不过是民族发展处于低潮期的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华夏民族必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回时代高峰。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奋斗。各国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对个人奋发进取、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和歌颂。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鉴赏,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发进取的健康心理状态,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
(一)大学生在自我发展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很多大学生看不到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努力奋斗的必要性,为了短期的享受而逃避刻苦学习的责任,从而不能在自我发展方面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而言,生活环境、人际交往有了较大的改变。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与以往也有着质的差别。学生心理上往往很大程度上还依靠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与大学自觉、主动学习的要求出现矛盾。要缓和这个矛盾,大学生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必然存在一个熟悉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挫折和阻碍,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合理地应对这些挫折迅速完成心理的成长,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而努力奋斗。部分大学生却由于这些挫折而产生畏难心理,甚至产生逃避的情绪,再加上外在监督的放松,不能正确面对这一环境的改变,最终形成怕苦畏难甚至贪图享受、得过且过的心理,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
(二)文学鉴赏对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的作用
在大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包含较多励志性的作品。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对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都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旋律之一。因此,对这些励志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在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上有着积极作用。典型的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对主人公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描写等,都会使大学生在对这些作品鉴赏的过程中深受感染,从而使其认识到困难的暂时性和相对性、努力学习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2]从书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责任意识,促进自我心理成长,完善成熟自己的价值观。
三、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作为社会群体组成部分的个体立足的基础,是健康心理的内涵。只有明白真情、诚信、尊重他人等品德的可贵,才能使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美德的赞美,同样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之中。通过文学作品鉴赏,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对其学习生活态度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唯利是图、冷漠势利。一些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决定自己行为的唯一取向是能否为其带来可见的短暂利益,而不在乎由此给他人带来的伤害,更看不到由此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或者长远利益带来的损害。
这些大学生决定自身行为的取向是短期的可见利益,在与同学、朋友乃至亲人交往时对友谊和亲情的珍惜意识薄弱,意识不到尊重他人从长远来说就是尊重自己,损害他人的利益长远来说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其在他人眼中的表现不仅势利刻薄,而且鼠目寸光。这些行为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人必然因为其势利冷漠的行为而只愿意同其进行短期的纯粹利益上的交往,不愿同其发展稳定的长期互惠互利的关系。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对其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文学鉴赏对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作用
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以利益计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这种利益计算必须建立在整体的社会利益而不是纯粹的个体利益的基础上。对于整体的社会发展来说,美德是无价的,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如一般所说的真情无价、诚信为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冷静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对这些美德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以这些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形成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3]如李白在《赠汪伦》一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对友情无价的歌颂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而与之相反,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在其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对犹太商人夏洛克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描写以及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吝啬鬼葛朗台的嘲讽,则使两者成为人们心目中受鄙视的典型。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会使大学生明白其中所歌颂的各种美德的可贵,而自觉避免成为夏洛克、葛朗台等反面的人物类型。优秀的作品充满着激情和创造力,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些优秀的作品,会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心理,陶冶情操,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结语
大学教育中的文学鉴赏,因为其涉及到的文学作品包含着古今中外文学家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蕴,因此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文学鉴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而且能促进其自我心理成长,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文学鉴赏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罗杰文.高职院校加强文学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就业 心理疏导与调整
就业工作是我国国计民生的重点,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和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贫困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值得我们关注。他们的就业过程会受到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和自身心理的制约,普遍存在就业不顺利情况,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在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心态的疏导和调整,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心理问题:状态与分析
从全局来看,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性强,敢闯敢干。从个体来看,他们经济负担沉重,就业压力大,一些心理素质差的贫困生受社会消费理念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或压抑感,造成“精神上的贫困”,很多人在就业时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负性变化,进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
(一)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自卑的前提是自尊,主要表现为敏感、失衡、情绪化。一是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容易心理失衡,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表现为敏感、不合群、缺乏合作精神,不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贫困大学生为了交学费而四处打工,为了申请助学贷款和公益性岗位而四处奔波,会对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同时因为没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社会经验不足,造成就业受挫。三是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从中学以来享受的教育资源远远不如城市发达地区的学生,造成他们综合素质、英语、计算机等实践技能不足,因此常常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而就业受挫更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情结,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这也是他们就业中必须克服的难题。
(二)盲目攀比和好高骛远心理
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极度渴望找到一个收入丰厚又稳定的工作,他们想要实现自己“十年苦读,一朝光宗耀祖”的愿望。一些人没有主见,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想要什么,对待就业也同样盲目攀比,在求职时对自身定位不准,不能客观的分析就业形势,非国企、事业单位、500强企业不去,而求职中的碰壁又会导致他们巨大的心理落差,最终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因此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焦虑、无助、恐惧和抑郁心理
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焦虑、恐惧、无助甚至抑郁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会随着求职期的临近而加重。他们一是担忧自己的家庭状况,比如父母失业家庭收入没有保障、父母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没有着落等;二是担忧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因为外出打工而受到影响,甚至影响毕业,同时担忧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突出,不能应对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三是即将毕业,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考研加重自己的求职砝码还是立即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就业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等等。他们犹豫彷徨,惴惴不安,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不愿意向别人倾诉,不愿意接受老师的开导和同学的帮助,无助感和对未来失败的恐惧长时间郁结在心理,他们焦虑、自怨自艾、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对就业产生了恐惧。这些不健康心理状态长时间得不得开导和释放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利,使他们消沉、颓废、沮丧、绝望,甚至产生过激行为,其后果相当严重。
(四)嫉妒心理
少数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常常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嫉妒心理。片面的认为一些同学顺利的找到了工作,是父母的能力、财力、关系决定的,不是靠真才实学得到的,而是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得的;而自己屡屡碰壁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没能力、没关系。他们嫉妒找到好工作的同学,觉得社会比较黑暗,对社会愤愤不平,把自己就业失败的原因完全归咎为政府和社会,产生“仇富”心态。[3]这种心理状态往往会使他们自暴自弃,走上歧途。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疏导与调整
(一)贫困大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一是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自信、自强,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困难,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只要鼓起勇气,勇敢面对困难就能改变命运。二是要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实事求是,在就业时扬长避短,给自己合适的定位。就业过程是学习和实践的开始,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尽自己所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要理性的看待就业形势和社会的消极方面。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要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做好参与竞争、适应竞争的准备。现阶段,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就业,要意识到党、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不要目光短浅、以偏概全,不要因为个别消极现象就对政府、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要相信公平正义是主流,更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就业。
(二)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疏导
面对就业,家长首先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要积极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正确对待就业时遇到的种种困难;发现他们有不健康心理的苗头要及时引导和调整,避免学生长时间处于焦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状态;在就业阶段要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不对学生有过高的期望值,不给学生增加无形的心理压力。
(三)发挥政府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主导作用
一是要完善就业政策,发挥就业促进法的法律效力,完善用人制度,规范录用程序,完善失业保障体系;二是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对给贫困生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多的企事业单位予以表彰或减免税费,建立挖潜增岗促进贫困生就业的竞争机制;三是继续加强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在提供求职补贴的同时,重点开展就业实习实训、就业和创业技能提升培训,提供公益性岗位;对自主创业的贫困生提供无息贷款,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四是鼓励贫困生考取适合自己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考试一次通过的学生,由政府承担其考试费用,为贫困生成功就业奠定基础。五是加强宣传力度,树立贫困生就业创业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深度挖掘典型的感人事迹;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发扬社会正气,树立良好就业风尚。
(四)发挥学校对贫困大学生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作用
一是学校就业指导教师要教育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科学评估自己的就业能力。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交流、团体辅导、一对一心理疏导等途径帮助贫困生从不良心理状态的泥潭中走出来,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荒废时间,不浪费青春,努力学习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真正在大学生活中学有所获。三是完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奖、免、贷、补”多措并举为贫困生排忧解难。适当提高贫困生奖学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舞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自立自强的信心。四是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发挥贫困大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勤工助学,自强自立[4],实现自救。五是强化贫困生就业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更多的举办网络招聘会和远程面试,省去学生奔波的时间和费用,减轻贫困生经济负担。让他们感到人间的美好和社会的关爱。
面对多变的就业形势,贫困大学生要摆正心态,科学定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以不变应万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相信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贫困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当代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应对,百度文库
,2012-3-24
[2]杨姝琛.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1):39-41
【关键词】 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互影响分析;大学生;症状自评 量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among C ollege Students. Peng Hujun, Wei Shut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 nce, Shangluo College, Shanluo 726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and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 or their m 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Methods With SCL-90, C SQ and SSRS, 75 6 students in 3 colleges in Shaanxi were surveyed. Results Co llege students hav e certa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rate of mental problems was 21.69%. Differ ence was shown between each factor score in SCL-90 of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and that of students from urban, and betwee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Transactiona l analysis; College students;SCL-90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调查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心理障碍已成 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1-4]。Pelleti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现代 人类疾病一半 以上与应激有关”。应激能否引起健康损害,与应激源的强度、社会支持、性格特征、应付 方式、个人认知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 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可以达到43.3% ,为普通人群的2倍[5,6]。尽管 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工具不同,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个体在遭受应激之后,某些心理中介因 素(个性、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等) 可以缓冲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冲击,但某些 因素却对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7]。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针 对性、实效性,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中介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方法,随机抽取陕西3所院校本科大学生810名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810份,收回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93.33%,其中,男生285名,女生471名,城 镇261名,农村495名,文科450名,理科306名,平均年龄为19.54±1.36岁。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8] 共有90个项目,1~5级评分法,以因子分≥3 分(中等 严重程度)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该量表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应付方式问卷[8] 该量表共有62个题目,包括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 想、退避、合理化6个因子。经肖计划等修订和应用,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 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 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经湖南师大肖水源等修订,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填写采用无 记名方式,但在问卷前设置了诸如性别、年龄、班级、城乡、文理科等被试信息,要求做出 独立的自我评定。
1.4 数据处理 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表2) 与全国常模[9]比较,其SCL―90各因 子分明显 高于全国常模,经检验,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值 均
以因子分≥3分(中等严重程度)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 次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等(检出率1.98%~11.11%);有一项或一项 以上≥3的症状人数共164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69%。在性别方面,除敌对、偏执、精神 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女生均高于男生,但男、女各因子中只有焦虑和恐怖差异有显著性( P值均
2.2 大学生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特点 大学生对各种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依次是解决问 题(0.72±0.21)、求助(0.55±0.23)、退避(0.44±0.20)、幻想(0.43±0.21)、合 理化(0.39±0.18)、自责(0.37±0.26)。经t检验,大学生在退避、合理化因 子上存在文理科差异(P<0.05),在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上存在城乡差异(P<0.0 5);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存在性别、文理科差异(P<0.01)。
2.3 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各因子分与SCL-90各因子分相关分析(见表3) SCL-90所 有因子及均分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有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有 显著负相关; SCL-90大部分因子及均分与客观支持有显著正相关,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 利用度有显著负相关。
2.4 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见表4) 以SCL-90均分 为因变量,分别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因子为自变量,确定显著性水平为α=0.05,对全体 被试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 支持的利用度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3 讨 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与我国常模相比,大学生心理状况较差,SCL―90因 子分男、女无性别差异,这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相同[10]。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 次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与国内相关研究略有不同[11]。 另外,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21.69%,高于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20.23%[12];来自农村的大学生SCL-90 各因子分均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文科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理科生,差异具有 显著性。究其原因,一是与学生对其前途的担忧程度有关。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就业率低, 就业压力大,因而对前途甚忧,心理空虚,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二是有关研究表明[ 13],家庭经济收入偏低,易导致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 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收入偏低,生活压力大,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三是由于文、理 科学生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理科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较外倾,在社会认知 能力、社会应对能力方面比较成熟,能较好地利用各种支持。文科学生相对于理科学生来说 ,自我意识较内倾,不善于社会应对和主动利用各种支持,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因此, 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科别、不同生源、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内容,做到 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总体上趋于成熟,采用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这是因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知识水平不断增长,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在应对 生活事件时采用积极的方式,显示趋于成熟。从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比较来看,来自城市与 农村的大学生他们的应对方式差异显著,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相对成熟,采用较为积 极的应对方式,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回避等应对方式,说明农村学生面对生 活事件时,可能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现实,这和以往的研 究结果[14]相同。另外,不同性别、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具 有显著性,这与有关研究结果[15]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男女、文科与理科大学 生之间对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利用水平不同产生的。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女性是弱势群体, 人们同情弱者,因此,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就更高一些。因此,要有目的提高大学生 应对应激的能力,引导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效使用应对方式,改善他们的社会支持,增强心 理防御能力,促进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应激与身心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分析表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解决问题、求助与SCL-90所有因子呈显著负 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SCL-90所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提示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应激强度,可以降低大学生心理 问题的发生率,帮助个体应对应激事件,从而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而消极的应对方式 则相反。这与张香云、肖水源等[16,17]研究的结果一致。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是自责、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及对支 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做事要求过高而难于实现,容易产 生自责心理,影响心理健康;解决问题能力越强,就越能及时化解矛盾和困难,心理就越健 康;遇事采用求助这一积极方式应对,心理就健康,采用幻想这一消极方式应对,就容易产 生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就越健康。因此,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 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改善他 们的社会支持,增强大学生的应对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预防心理疾患, 使其成为合格的人才。
4 参考文献
[1]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6
[2]俞少华,张亚林.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1 9-22
[3]彭虎军,魏书堂.新建本科院 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商洛学院学报,2007,21(4):66-68
[4]彭虎军,魏书堂.西部某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 生,2006,27(2):168
[5]Coyne JC, Downey GS. 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pathology: Stress, soc 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 Ann Rev Psychol,1991,42:401-425
[6]Folkman S, Lazarus RS. Dynamics of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 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 Pers Soc Psychol,1986,50:992-1003
[7]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316-328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增订版):31-131
[9]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 疾病杂志,1986,12(5):6-9
[10]郅利聪.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 07,15(2):145-147
[11]李作泉.二十一世纪人才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校医,1996,10(3):2 34
[12]郑延平,翁永振,李光琨,等.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三)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紧张的 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6):34-36
[1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源关系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21(1):1 7,19
[14]王艳芝,李彦牛,龚蓉.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2007,15(5):394-396
[15]陈玉梅,高和平.高职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 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