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气象灾害防治

气象灾害防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气象灾害防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气象灾害防治

篇(1)

为切实做好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感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根据任务分工,进一步明确责任,周密安排,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开发区)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要认真负责,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新局面。

二、协调联动,全面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

(一)建立事故灾害预警信息机制。各镇(街道、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及时向气象部门传送相关气象灾害信息,气象部门接到信息经核实无误后,按照预定流程,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进行。

(二)建立安全隐患联合排查机制。加强部门间的联合排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做到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以便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重大责任性事故的发生。

(三)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气象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以电话、传真、短信等方式,向各镇(街道、开发区)各相关部门通报预警信息。预警信息主要包括气象灾情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各镇(街道、开发区)各部门接到预警信息后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根据《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职责分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行动,尽全力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直至警报解除。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向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提出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气象部门要为事故抢险救援提供及时可靠的气象应急保障。

(四)建立气象灾害调查分析及灾情评估制度。气象灾害出现后,各镇(街道、开发区)各部门要认真开展调查分析、灾情评估工作。仔细查找应急处置工作和应急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处置能力。

三、落实责任,扎实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一)明确责任分工。为切实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各项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交换与共享,各相关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责任分工,扎实开展工作,确保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顺利开展。

国土局:负责提供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情况和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灾情信息。

民政局:负责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受灾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上报和工作。

水务局:负责提供全市重点防汛部位水文资料,地下水文变化和气象灾害引发的灾情信息。

气象局:负责向各部门提供天气预报、预警、森林火险预报、地质灾害预报等各类气象信息。

安监局:负责提供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相关情况。

篇(2)

摘要 以湖南省汉寿县1981―2013年气候资料为例,分析了洞庭湖区汉寿县冬季气候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结合当地主要农

>> 洞庭湖区中秋酥脆枣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分析及灾害防御对策 海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分析及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实际防御措施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刍议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嘉祥县冬春季节气象性灾害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气象灾害对密云县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建议 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区钉螺孳生与血吸虫传播途径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的评估及防御措施探究 气象灾害对电网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云浮主要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对莘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洞庭湖区水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不同时段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退田还湖的影响 黄骅市设施蔬菜生产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冬季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的防寒措施 浅析城市气象灾害的影响与防御措施 洞庭湖区棉花早衰及其应对措施 冬季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气象灾害术语和等级:DB.43/1234-2004[S/OL].[2015-06-15]..

[4] 邢光耀.雾霾天气下棚室黄瓜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措施[J].长江蔬菜,2013(15):55-56.

[5] 蔡淑红,凌涛.无公害蔬菜生产与无土栽培(日光温室)[M]1版.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3)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等活动。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趋利避害、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必要的气象基本建设和事业经费。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下简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服务水平。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规划与实施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第九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旅游等专业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

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范围,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确定。

第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农业、水利等部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体系和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

第十三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交通、公安、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建立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道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和水上作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四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气象变化对疾病、疫情、环境质量影响的气象预警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因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植物病虫害、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疫情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三章建设与保护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的构成,包括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以及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民航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所属的监测站点。

气象主管机构对监测网络的气象监测业务实行统一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强气象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预警信息与传播渠道。

新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大型桥梁和配置大型港口机械的港口等,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纳入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已投入使用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加装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无线电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第十九条依法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因不可抗力因素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修复。

第四章监测与预报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工作。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监测信息,并相互及时通报预报、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及时提供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通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根据可能造成气象灾害的监测信息和天气变化趋势,按照国家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

第二十三条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要求播发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补充、订正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公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在接到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第五章防灾与减灾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预警应急系统。

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气象灾害的性质和等级、组织指挥体系及有关部门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程序、应急保障和后期处置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工作。

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条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及时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危害程度,采取停工、停业、停课、交通管制等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业、学校等,应当及时动员并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

对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

第二十九条重大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气象台站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天气实况和变化趋势。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在大型水库、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区域,森林火灾频发区,干旱和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并适时组织作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业事业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所在单位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按规定的程序启动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有关措施、履行相关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和预报、预警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应当组织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未组织论证,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未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者未及时增播、插播重大灾害性天气补充、订正预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导致漏报、错报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出具虚假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

篇(4)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气象是现代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手段之一。当今农业正由传统的单一化向集约化转变,近年来,受全球大气变暖的影响,低温冻害、冰雹、旱涝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区,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服务工作。

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1.1干旱灾害

干旱在乎是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

1.2冷冻灾害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因为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由于不同地区作物的种类不同,在某个发育期对温度条件要求的差异,因此,冷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1.3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因大雨、暴雨引起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山洪暴发、淹没农田等灾害现象。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1.4台风灾害

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km・s-1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带。

1.5风雹灾害

风雹灾害是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发生的主要特点是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群发性明显、发生时间集中且发生频率高。

2、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现代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服务信息,但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水平还较低,无法完全普及网络、有线电视,造成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且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也无法保障。这样导致了农民未能获取及时性的气象信息,一旦遇到突发性、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每个农户,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2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就目前而言,三农气象宣传教育缺位,气象主管单位因管理、人力、财力关系没有将气象科学知识及时添加到农民培训内容中,也缺乏相关深入农村的气象宣传教育工作,导致农民欠缺气象科学知识,懂得气象科学知识的人严重欠缺。此外,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会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选择迁居到大城市中,因此,无法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更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严重降低了气象信息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

2.3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绝大部分气象单位只单纯提供粮食生产服务,但没更深入地提供经济作物、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行业等项目的服务;(2)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导致在为地方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关注的焦点是天气预报,尤其是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天气预报;(3)农业气象未能提供一个能够推广良好技术及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的专业指导。

3、加强气象服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3.1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3.2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3.3建立气象灾害评估体系

重点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工作,只有大力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前兆、发生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的基础,为政府预防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才能使政府掌握灾害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各种情况,在气象灾害防治和治理上,及时采取防灾抗灾救灾措施。

3.4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农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3.5培训的大力投入

农业在很长的时间一直被人们忽略,感觉好像已经退出了世界的大舞台,其实不是的,只不过太多方面吸引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对于现代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的农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生产方面的都有很大的不同,在人们的传统的误区中走出来,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我们生产活动中大大的提升了这一方面。对于我们农业工作者来说就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就是非常的严格,如何的关注天气的情况,对于一些设备的使用都是非常的苛刻的,只有拥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所以,要加大平时的专业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快更好的提高我们的综合的素质,要知道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好抄手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3.6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才能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作为气象灾害预防的重要部门,气象部门应与政府相关气象灾害预防部门,联合制作和气象灾害情况等预报,并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评估等,以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7科学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科学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和传播将会有效的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还存在预警信息政出多门、防御措施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政府进行完善和健全,只有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才能有效的形成气象灾害防治体系。

结束语

人之生息气候相随,天气之行人以拓运。党的十六大以来,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完善服务机制,完善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时效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由经验预报、定性预报上升到客观预报、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步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信息产品,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充分认识到它与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环保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经济建设中指挥生产、防灾救灾,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7,03:85-89.

[2]刘彤,闫天池.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经济损失[J].自然灾害学报,2011,02:90-95.

篇(5)

1贵州省气象防灾减灾现状

1.1防灾减灾

大自然在提供人类赖以生存条件的同时,也不断地制造多种灾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极端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逐渐加大,对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将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对灾害的防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业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国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2气象灾害基本势态与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灾害作为原生态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活动频繁以及危害严重的特点。气象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同时还会恶化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气象灾害在各类自然灾害中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占自然灾害比例的45%,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占88%,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例占71%。

1.3气象防灾减灾行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气象工作的关注度逐渐加大。小至有无风雨、阴晴冷暖,大至全球气候变化,年内旱涝趋势,而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则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受到贵州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各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不断规范气象防灾减灾法规,同时建立起了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使贵州省的综合防灾减灾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大幅度降低了气象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确保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2贵州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2.1干旱

贵州省的干旱主要有春旱、夏旱及秋冬干旱。其中,危害程度和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春旱,其次是夏旱,而秋冬旱造成的危害最小。春旱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包括黔西南州、六盘水、毕节西部,春旱出现的天数要高于60.0d;轻春旱区主要分布在遵义市东部、黔南州南部和东部、铜仁市西部等地区,多年的平均春旱日数不高于40.0d。贵州省夏旱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正好与春旱的分布相反,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东南州、铜仁市及遵义市南部,多年平均夏旱日数高于60.0d;而中等夏旱主要分布在毕节、贵阳市、遵义大部分地区等;轻夏旱主要集中在毕节和安顺大部分地区、黔南州西南部,多年夏旱平均天数为30.0~40.0d。在出现严重干旱的年份中,旱季往往会导致溪河断流,使人畜饮水出现困难。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贵州省由于自然水缺乏,导致农村、乡镇的缺水人口数达331万,缺水大牲畜达232万头,一些农村还出现了重度缺水的局面。

2.2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在贵州省农业发展中造成的影响也很大。例如,1991年出现在贵州省的倒春寒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造成遵义地区40%的农作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烂秧烂种。而雨凇、雪灾及霜冻也是贵州省常见的低温冷害形式。北方冷空气入侵到贵州之后很容易形成雨凇,人们常常将雨凇称为“凝冻”,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极大。贵州省在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是降雪,因出现降雪天气时的气温比较低,也可以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降雪如果和雨凇同时出现被人们称之为“雪凝”。霜冻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的习水县和黔东南南部地区,多年平均霜冻日数要高于30.0d,威宁县霜冻日数高达89.0d。霜冻灾害性天气对喜温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最大,是贵州省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2.3冰雹、大风

冰雹、大风是贵州省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冰雹主要出现在春季,是全年总降雹日数的75%。大多数年份的冰雹、大风天气会影响农作物的丰产丰收,尤其是重雹天气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更大。贵州省严重冰雹区主要集中出现在六盘水和毕节市。由于冰雹和大风天气出现的时间短,地域分布呈现出插画型和跳跃式分布,所造成的危害十分明显。贵州省春季多是夏粮成熟和秋凉作物幼苗生长期,如果在此阶段出现冰雹天气,将会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轻灾年份全省农田受灾面积达6000hm2,一般年份全省受灾面积达5.3万~13.0万hm2,重灾年份受灾面积超过13.0万hm2。

2.4暴雨洪涝

贵州省各地每年每月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降雨天气,每年的5-9月降水比较集中,此时的降水量是全年降水量的70%。贵州省暴雨洪涝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大,因降水强度大和降水时间集中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大范围和成片发生的特点,严重的暴雨洪涝会对农业基础设施和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贵州省西南部地区是暴雨范围大和频率高的地区,年平均暴雨天数高达5.1d,其次多暴雨地区集中在黔西南东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也是暴雨的多发区。

3农业防灾减灾对策

3.1加强重视,建立气象灾害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对于贵州省各级政府部门来说,要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各部门之间要明确分工。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积极纳入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及财政预算中来,由政府部门部署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起统一领导、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小组,组织好气象灾害的相关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做好大型农业生产设施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特点,不断调整种植结构。

3.2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贵州省基层气象部门可以在农村建立起长效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到农村教育体系中。通过在农村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使农村的人们熟练掌握气象灾害的成因和相关防御措施,一旦气象灾害来临,可以确保农民规范自身的行为,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另外,气象部门还要加大对从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工作,将应急系统建设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3.3多学科合作,深入开展气象灾害

防御科学研究在研究气象防灾减灾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学科,不断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预测能力,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指标,基于作物模型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等,对在气候模拟、遥感、网络、GIS等技术集成预警系统研制方面进行科技攻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4结语

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气象预警;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01-1

0 前言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较为复杂,各地区之间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差别较大,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自然灾害中有大部分都是都是由于气象条件所引起的,同时随着近年来全球气侯变化的影响,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各类气候灾害发生的强度明显增强,我国不管是在受灾人口数量还是受灾区域较前些年都有明显扩大的趋势,气象灾害的防御压力明显增加。因此,必须要要加强农业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及时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努力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是当前的主要工作。

1 我国农业气象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为了有效的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各级部门不断制定各类防范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农业气象预警机制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1.1 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产品有限

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类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水等各类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的建设需要通过多年的观察以及资料积累,通过对数据的观测得出可行性的建议,这需要农业、气象等部门紧密合作,而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技术的研究由于在时间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性,其开发与应用程度还远远不够,导致农业气象灾害服务的产品有限,难以有效的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1.2 农村地区气象预警机制渠道建设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预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农村地区在接受各类信息渠道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接受的信息单纯依靠电视等媒介,不能够实现全面接受媒介信息覆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送到农村地区的各个角落中,导致信息接收的不全面,在农忙、收获季节,气象预警信息很难及时的传送至田间、地头,使得气象信息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1.3 气象预警应急体系缺失

建国以来,我国不断的加大气象灾害法律法规建设,《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颁布,使我国农业气象预警与应急管理工作有了法律指引,但《条例》的颁布只是应急体系的第一步,使《条例》能够全面深入的贯彻实施才是重点,这才是气象部门近几年工作的重点。我国农村地区应急管理机制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预警信息建设与应急管理体系发展还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指挥、防御、应急和救援一体化建设还不健全,灾情传递速度不够及时,社会依法自觉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还较差。

2 农业气象预警机制的建设思考

针对当前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表现出的问题和不足,应当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增加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的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1 拓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

在当前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各级气象部门要不断的加大的研究力度,要对各类极端天气进行灾害预警预报技术的研究,要切实结合农村地区的发展的特点,根据农村地区干旱、洪涝、高温等农业气象灾害的发展规律,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的预测预报与评估系统,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气象服务的能力。要充分依托新技术加强农业与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开展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开展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研究,为农村地区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

2.2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

要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需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不然就会耽误最佳监测时机,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一定的影响。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不断的增强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的预防、监测和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气象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在第一时间传送至用户手中,以便用户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农业气象的各级管理部门,如气象、水利、农业等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建立农业灾害预警平台,针对农业生产布局和不同农作物的生产周期,及时各类的生产信息,做好防灾减灾处理工作。

2.3 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的科普宣传

农村居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类气象灾害知识能够传递至每个用户手中,使广大农民能够按照气象规律进行防灾减灾,提高农民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要通过编写各类指导生产手册,使农村居民能够及时了解各类农业生产信息,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 田家波.气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服务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

[2] 张倩.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0(06).

篇(7)

我国是农业大国之一,农业安全问题不可忽视。但由于区域气候条件不同,每年都有气象条件的变化,很容易引起农业气象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正常发展。文章分析了北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并由此提起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预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然而,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还不健全,无法有效抵御气象灾害,多依赖气象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它仍然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境内属于季风气候类型,地区降水和温度、湿度呈现年际变化,极端天气灾害,冰雹,干旱和洪涝灾害较为频繁地,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不利农业稳定生产和粮食收入的安全稳定。为了保证农业和粮食安全的稳定,通过尖端技术,对复杂多变的气象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精细的预警。

一、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

(一)基于小麦产量,评估冬小麦干旱是北方地区一个主要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了冬小麦的成长[1]。文章下面以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小麦为探讨对象,对干旱的气象灾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冬小麦减产的原因。干旱是北部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不利。我国北方冬小麦产量出现了大量的减产,主要是因为干旱引起的。相比光温波动,虽然局部大气环境和华北地区降水量波动较大,然而,中国北方的实际状况是:北方冬小麦通常需要进行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因为在温度发生了较大波动,不利于生产,这主要体现在冬季低温出现弱苗,越冬会对苗带来伤害,春季霜冻和灌浆期高温伤害等。

(二)评估冰雹给农业造成的影响冰雹是河南省在春末到夏季过渡期间经常发生的一种气象灾害,常常对夏粮收获、秋季生长和拔节期带来严重损害,经过非常剧烈和极强的冰雹后,对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将带来极大损失。特别是在作物将成熟或进入收获的季节,冰雹将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这对当地经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2005年,河南省的某些地区受到冰雹袭击。在此期间,受伤人数为35人,死亡人数为2例。最严重的是导致方圆0.28万hm2出现了绝产,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这个数值为1.3亿元人民币。这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生产。

(三)评估农业干旱和洪涝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气象灾害分布广泛,面积大,时间长,同时,由于防御能力有限,降低了防御功能,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我国是世界上洪涝和干旱多发的地区之一。因为不同的时空分布,降水量也是不同的,这就出现了南北降水量分布不均的格局,南涝北旱、北涝南旱。这也体现了先捞后焊和先旱后涝的特征。干旱和洪涝灾害是造成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一种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高频率,宽分布,大面积,连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表现为,干旱占62%,居第一位,洪水占24%,排第二位。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可靠的信息平台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在灾害到来之前,需要事先做好预测工作,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基于灾害时空分布的预警和评估,有条不紊都开展多元化的、全面的、主要的气象灾害。种植烟叶时,一般要对极端气象灾害如冰雹等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这就需要结合大气环流趋势和单站气象数据,向冰雹移动、方向、速度和对流程度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探讨,每一个烟叶种植区域都能熟悉冰雹损害范围和运动方向,开展多元化和系统性化的预防冰雹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冰雹这一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引入农作物低温灾害防御技术气象灾害发生后,需要利用农业气象信息数据库,开发和推广相应的制备技术,制备技术正在逐步形成和控制,以提高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降低成本,提高气象灾害预防技术的实际效果,构建抗低温和抗霜冻的全面防御系统,以减少低温和霜冻伤害,同时也可使用抗低温成熟制剂我们必须作出巨大努力,使用有机化学剂,结合其他防霜技术,逐步建立起一个实用的综合防灾技术体系,另外,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发抗冻和抗低温技术、抗寒冬小麦作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冷破坏,要给予充分的恢复,提高了区域灾害低温防治技术。

(三)森林防火技术我国许多地方开始使用防火林营造技术,利用发防火灭火的装备,为森林火灾防御提供了完善的技术体系,降低了森林火灾的发生率。另外,我国一些地方使用的封闭和持久的消防手枪,完全解决因割灌机对地形的要求和可以折叠技术难题,作为一种新技术,只需要通过手动控制,就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预防森林火灾。

三、结束语:

改革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收入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为此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为我国农业和粮食的稳定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大,研究气象灾害,对推进农作物的发展非常有利。文章针对北方地区的气象特征,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干旱、洪涝和冰雹等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防御措施,以期为北方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气象灾害的预防并将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以促使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胜花,郑同胜.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和防御技术研究进展[J].北京农业,2013,(21):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