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8:04: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畜牧业的起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包玉山教授于2003年8月出版了一部名为《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的专著,这是作者十几年潜心研究的精慎之作,也是畜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部力作。因为:
第一,弥纶群言,匡正旧说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本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两大主要文明形态。在中亚和北亚等地区游牧文明先于农耕文明,而在西南亚则相反。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断言:“在东大陆,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是从驯养供给乳和肉的动物开始的,而植物的种植,这里在这一时期似乎很久还不知道。……十分可能,谷物的种植在这里首先由牲畜饲料的需要所引起的,只是到了后来,才成为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在东方各国历史上,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互抗衡、相互共生30多个世纪,构成其社会经济史的主要内容。由于种种原因,游牧人的历史一般靠农耕人的记载而流传后世,而农耕人的记述往往厚己薄人,使后人对游牧文明产生诸多误解,甚至错觉。这种情况甚至连希罗多德和司马迁的著述都在所难免。近现代人中的游牧落后论、原始论、废除论、消失论等,或许与之有关吧。如果没有闪米特人、雅利安人、阿尔泰语系游牧人,东西方之间的交往至少在前工业社会时期是不大可能的。作者在导论部分中,通过对草原畜牧业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指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历史进步和发展的经济伦理标准的观点,做出了匡正旧说之贡献。
第二,精研一理,独抒己见
草畜矛盾是游牧畜牧业乃至草原畜牧业的基本矛盾。草原是能量的生产者、供给者,畜群是能量的消费者、需求者。供求矛盾分析,是历代经济学家分析经济问题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对游牧畜牧业的研究也不例外。其实,层出不穷的游牧民族内部纷争和他们所发动的接连不断的对外扩张战争之因,均可以用这种草畜矛盾去说明和解释。以往的一些史学家,把游牧民族描述为武力、暴力的象征。这表明,他们并不懂得马克思的一句至理名言:“暴力本身是个经济力量”之深刻涵义。游牧畜牧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争夺草场的战争、通商的要求,就会随之而来。本书第一部分即草原畜牧业的矛盾和特征部分,深刻地分析了游牧畜牧业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指出游牧民族的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他们注意保持人、草、畜三者之间的协调均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讲,游牧畜牧业有其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内核,“应天论”始终在游牧人思想观念中占统治地位。这可以从他们的宗教、习惯法、成文法中得到根据。“胜天论”者则视草原畜牧业为靠天养畜。如果我们把草原畜牧业的“靠天性”理解为顺应自然规律的一种行为的话,胜天论者之上述观点和批评就很难站得住脚了。本书精研一理之价值就在于此,独抒己见的分量也在于此。
一、畜牧业及产业化发展现状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省上确定的畜牧业生产重点县。近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稳定猪、鸡,增加*牛,发展奶牛”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了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实现了畜禽存栏量和肉类产量大幅增长。全县各类畜禽存栏量达61.8万头(只),其中*牛2.6万头,奶牛4.6万头,生猪12.5万头,羊4.1万只,笼养鸡38万只。肉类总产1.5万吨,蛋类总产0.21万吨,奶类总产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2.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67%。畜牧业呈现“区域养殖、规模经营、科学管理、规范饲养”的发展态势。
(一)、畜禽养殖呈现区域布局。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畜牧业养殖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带,即*兴路沿线的养猪带,*普路沿线的奶牛养殖带,*扶路沿线的养鸡带,北部地区肉牛、肉羊养殖带。
(二)、各类畜禽稳定增长。畜禽种类多,品种优良,特别是奶畜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县奶年养殖起源于八十年代,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走出了一条由农民零散饲养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路子。近几年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速度与总量的突破,形成了产业化格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目前,全县奶牛养殖已发展到12个乡镇178个专业村。奶牛存栏达4.6万头,其中产奶牛1.5万头,建成奶牛养殖小区(场)26个,建成机械化挤奶站42个,全县日产鲜奶180吨左右,年产鲜奶量达5万吨以上。成为银桥、光明、伊利等国内著名乳品加工企业的奶源基地,是闻名全省的“奶牛大县”和“奶源大县”。
(三)养殖基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同时在全县建立各类畜禽养殖基地254个,其中在*、*、*、*、*、*、*等乡镇,发展养猪专业村30个,存栏猪在20头以上的养殖户230户。在*、*、*、*、*、*、*、*等12个乡镇,发展奶牛养殖专业村178个。在*、*、*、*、*等乡镇发展存栏在20000只以上的专业村12个。在*、*、*、*、*、*等乡镇发展*牛专业村20个,肉羊专业村14个。
(四)、青贮饲料量逐年增加。我县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建立优质牧草基地2万亩,年产优质畜草8万吨,农作物秸秆充足,年产农作物秸秆70万吨,青贮饲草30万吨,为大力发展畜牧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和饲料基础。
(五)奶畜业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我县奶畜业的大力发展,近几年,我县以奶畜为主的畜牧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并且不断得到延伸。20*年我县成功引进了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县分公司乳品加工项目,一期生产线日加工鲜奶80吨,为全县的奶畜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带动作用。目前,该企业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由于龙头企业的拉动,不断拉长了奶畜产业链,仅3年时间,全县奶牛存栏迅速由2.8万头增加到了4.6万头,产奶牛由6000头增加到1.5万头,群众养殖观念也开始由“商品贩运型”转向“产奶增效型”,机械化挤奶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迅猛增加,仅去年以来就由13个猛增到现在的42个,目前无公害管道奶占全县奶量的60%以上,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小区+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在畜牧业发展中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典型带动、配套服务等措施,使全县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目前我县畜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多数群众饲养畜禽方式落后,仍然是一家一户利用庄基、房前屋后进行养殖,管理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标准化生产的组织推行,整体效益难以提高。
二是畜禽存栏量虽大,但集约化程度低。据统计,目前全县共建成奶牛养殖小区(场)26个,且规模小,饲养量少。奶牛进小区饲养量仅为2000多头,占不到全县奶牛存栏量的10%。笼养鸡尽管为一家一户规模养殖,但缺乏集中布局。*牛、生猪、肉羊规模养殖量少,制约着我县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
三是产业链还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我县*牛、奶牛、生猪、鸡养殖历史悠久,发展潜力巨大,且畜禽种类较多,存栏量大。但是目前全县仅有银桥乳品加工一家龙头企业,而生猪、肉牛、肉羊、鸡等畜禽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工还都是空白。畜禽产品的收购、深加工还需进一步加强,实现多层次增值。
四是畜禽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防疫力量薄弱。目前,我县县乡两级畜牧兽医防疫体制不够健全,缺员断层比较严重,业务人员严重缺乏,工作力量薄弱。乡镇站大多数人员无工资,无人干事,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导致防疫工作难度大,问题多。个别乡、村领导不重视、不配合。这与目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要求很不适应。给我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埋下不安全隐患。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要把畜牧产业做大做强,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畜牧产业扶持力度。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导产业。为了确保这一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继续支持畜牧产业。从信贷、土地、物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并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科学养畜的思想和疫病防治的自觉性。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也要紧密配合,协同工作,支持和保护畜牧业,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是引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除继续支持银桥乳品企业二期工程建设外,还要通过招商引资,再引进一些肉类、蛋类收购加工企业,拉动我县畜牧业产业链。积极培育和发展协会组织,开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为畜牧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做好一条龙服务。
华夏的文明人在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他们却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了古代文人的影响,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劣,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终于找到了另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全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由于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区域。这两个区域,用现在的话说,是两类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南部地区,水土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咸食畜肉衣其皮革”,“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作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公平的。
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产生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司马迁称赞北方许多地方是“畜牧为天下饶”,这里面就包含了对戎狄历史贡献的肯定。
古代汉族文人看不起戎狄的人,却盛赞戎狄的马。有名的“if”,就是指戎狄的骏马。《左传》记载:“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有“屈产之乘”,乘就是驷马。汉族文人忘了,马是人喂出来的,没有戎狄的养马技术,哪里来的北方良马。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做好了历史准备。如果说在中国北方,农畜混合经济是环境变化的推动力,而草原游牧经济的出现,则主要是人类畜牧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当对牲畜的控制能力增强、骑马的技术出现之后,人们就有条件彻底抛开农业,到新的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中,大规模开展游牧活动,并建立一种新的依托大规模游牧经济的社会组织。
高尔夫起源于15世纪或更早以前的苏格兰,苏格兰地区山多,气候湿润,多雾,极适牧草生长,因此畜牧业发达。相传当时牧羊人放牧时,用牧鞭玩游戏,将石子击入兔子窝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使用不同的球杆并按一定的规则击球的游戏。
2、高尔夫球场的组成
果岭:在洞口附近特别将草修剪的很短的区域。
发球台:是各洞最初发球的地方,以两个标钉连成一线为标示,在此线后方延伸两支球杆长度的范围内, 都是可以发球的区域。
球道:从发球台到果岭之间,铺有修剪过的草坪,草长度一般1、2cm,球道的宽度一般为30-70码。
长草区:位于球道两侧、发球台侧边、果岭侧边等。
障碍区:沙坑、水池、林带、河流等。
OB区:界外,不可打球之区域,用白色桩标示,也可用栏杆、围墙替代。
3、高尔夫的礼仪
打球时着装:有领的上衣和休闲西裤,穿有特制胶钉的高尔夫球鞋下场打球。
进入俱乐部会所的着装: 女士着装可以时尚化一些,但要有领子,不可穿群、短吊、连衣裙。男士可穿休闲运动或正装,不可穿背心、拖鞋等。
观看高尔夫球比赛时着装: 运动休闲和平底鞋。
②东亚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高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假说。一种是文化差异说,认为中国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于传宗接代的需要有早婚早育的传统;且对生儿子非常在意,通常要多生几个,因为一个儿子可能会中途夭折。另一种是宗教因素说,比如东亚的宗教都限制堕胎等。
③以上两种假说是从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解释的,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东部的人口密度大于中西部的人口密度,为什么汉族地区的人口密度大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等。如果是宗教的因素,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都信奉相同的宗教,应该有相似的人口密度。但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1999年孟加拉国平均每平方千米有981个人,而巴基斯坦只有175个人。
④我认为,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异主要与不同地区人的养人成本有关。养人成本越低的地方,通常人口密度就越高。中国的地理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西部地区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到东部沿海地区海拔则在几百米以下。这种地形条件受到太平洋季风的影响,使得中国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至10月。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温度两个重要条件。中国的5月到10月,正好是“雨热同期”,特别适合粮食尤其是高产水稻的种植。欧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但在欧洲文明起源的希腊、罗马等地,雨季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正是温度较低的时候。降雨与高温不同期,因此欧洲比较适合小麦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不同作物的单产有很大的不同。中国1952年农作物的单产,水稻是每亩161千克,小麦是49千克,玉米是90千克,高粱是79千克,小米是78千克,甘薯是126千克。水稻的单产,是小麦的3倍多。
⑤在中国这种适合种水稻的地区,同样的面积里粮食产量较多。以粮食作为计价单位来计算,养人成本较低,养人数量较多,人口密度就会较高,欧洲适合种植小麦和发展畜牧业,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较低,以粮食作为计价单位计算,养人成本较高,单位面积所能供养的人口就较少。同样地,孟加拉国适合生产水稻,人的生存成本相对较低,人口密度就特别高。巴基斯坦比较干旱,适合生产小麦,人口密度就比较低。
⑥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中国的人口总量为什么到明朝以后突然急剧膨胀,从几千万快速膨胀到三四亿。原因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和甘薯两种新的农作物引入中国。玉米的单产比小麦高出很多,按照以上的数据,小麦的单产是49千克,玉米是90千克,甘薯的单产更是达到126千克。它们的单产都低于水稻,但甘薯几乎在任何地区都能生长,原来不能生产粮食的地区也能够生产甘薯,这相当于一种技术变迁。粮食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人的生存成本随之下降,人口就一直不断地增长下去。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20期)
阅读训练
1.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③段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画线的“同样的道理”指的是 。
5.针对我国人口密度高的现象,国家采取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等措施。阅读本文后,你认为,要保证我国13亿人有饭吃、有衣穿,还应当注意什么?
关键词:氐族:起源;分布
“氐”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经有所出现了。在先秦的古籍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诗经.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对于这些史料记载中的“氐”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陈梦家和顾颉刚先生就在解释这些材料时把“氐”作为一个动词来解释。①张建昌先生,黄烈先生,李绍明先生等学者也认为这时的“氐”不是我们所说的氐族人,杨铭先生认为《殷武》中出现的“氐羌”是当时与殷王朝有关系的方国或者是部族,而与我们以后所说的氐人和羌人不同。[1]那么“氐族”的称呼是如何而来的呢?三国魏鱼豢的《魏略・西戎传》:“(氐人)自相号曰盍稚,各有王侯,多受中国封拜。”可见氐人自己并不叫自己为氐,氐人是其他民族的人对其的称呼。据历史学家们的考证,我们所说的“氐人”是秦人对生活在陇坻居民的称呼,意为 “在山地生活的人”。[2]“氐”初为秦人对生活在坻地的人的称呼,从“氐”这样的称呼可知,氐族这个民族是生活在山地的居民。
(一)
对于氐族的来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焦点,要探究氐族的起源问题只能借助于为数不多的文献资料和一些相关的考古材料,从中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也正是由于这些局限性,使得学者们在氐族起源的问题上就有了许多的争论。在现有的资料上,也不能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这里对学者们的相关观点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大致有这样的四种说法:一是氐、羌为同源随着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两个民族乃同源异流的情况。对于这样的观点是来自于对于古籍材料的解释,二是认为氐族起源于羌族为羌族的分支。杨建新,张建昌等学者就持种观点认为氐族人是羌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另一种有别于羌人的民族共同体。氐族人形成单一的民族,是由于有些羌人部落因为受到自然条件的变化和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离开原来所居住的高原地区迁于更能适合居住,生存的河谷地带,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活,并在不断的适应环境和应对挑战,在逐渐的与其他民族的频繁接触中,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和习惯,最终从羌族中分化出新的民族氐族,这也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解释为什么在古籍中往往把氐羌连用,是因为他们本是同源具有相同的文化习俗,随着发展和分化又出现了一些习惯的不同。[3]三是认为氐族起源于苗族,黄烈先生通过对考古材料和对文献的解读,认为苗族为氐族的重要来源。他通过在古文献中多次提到的三苗问题中,提出随着华夏族向南扩张,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氐族人和苗族都有相同的创始传说,与以服色为部落区分标志的共同特征、共同的农耕方式、氐族人地区留有苗的遗痕等方面来提出证据,论证他们的观点。[4]四是认为氐族和羌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近年来对中国古代氐族史的研究中就此观点的学者占多数,其中就有马长寿[5]、顾颉刚[6],杨铭等先生都认为氐、羌虽然同为西戎,关系十分的密切,在古代的历史记载中都常常以“氐羌”连用出现,但二族之间在地区分布,生活习惯,和民俗交往中仍有不少差别,两者在对于民族的定义上就存在着很多差异。因此在他们认为氐羌二族并非同族。氐族是一个经常被迫迁移的民族,他的起源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如此单一,单单从民族的异同上来判断民族的起源是否太过绝对,他的起源不是一张线形图或平面图,而是系统的、动态的、立体的。
(二)
1945年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县的附近发掘出了寺洼文化,时间大致为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7]学者们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研究,认为寺洼文化的居民就是古代氐人的先民。由此大多数学者如夏鼐先生,顾颉刚先生,马长寿先生,黄烈先生等都认为氐族的最初分布为甘肃东南部的白龙江流域,四川西北部的岷江流域,陕西西部地区。氐族东与汉族,西与羌族相领,但在汉武帝以前,氐族的聚居区相对来说是比较集中的。张建昌先生对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氐族的分布的记载进行了考证,认为司马迁所记载的族部只是在考察了西南地区后来说的“皆为氐类”而其他的地方却缺乏考察。[3]《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日氐道”。由此从含有氐的地名似乎可以看出氐族分布的大致轮廓汉置氐道县,作为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如甸氐道在今四川南坪县。刚氐道在今四川平武县东。渝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南坪、平武、松潘皆在武都南邻。可见秦汉时氐人分布于甘南即天水以南武都和川北一带的高原山区。江统著的《徒戎论》也这样说到“徒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各附本种,反其旧土。”《魏略.西戎传》记载:“武都、阴平之氐尚有一万余落。”可见氐族在经过不断的迁移之后,其原始的聚居中心任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再者《宋书》言:“略阳清水氐扬氏,秦汉以来世居陇右,为豪族。”略阳亦为氐人的重要聚居区。可见氐族尽管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迁徙但他们所分布的区域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至少在苻坚建立前秦之前,他们的分布中心任然是以甘肃,四川,陕西交界的区域为主。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寺洼文化的居民在西周的后期居住地出现了从山腰到山脚的一个转变。在西周的中后期,出现了持续的寒冷和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就恰好为寺洼居民演变成为氐族使其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由山腰转移到山脚提供了一个契机。氐族人民的传统聚居地陇山地区,为丘陵和低山草场相对丰富与寺洼文化的居民的畜牧业经济是相适应的,可是随着寒冷期的到来和干旱的持续影响,使得原有的草场开始退化,山上的植被开始遭到了破坏,牲畜也由于严峻的天气变化和食物的短缺,出现了大量的死亡,这对于以畜牧业为主的寺洼居民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古代人类在面对外来侵略和自然挑战时要么就是选择离开原来的聚居地,要么就是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这是被迫进行的,但无疑是适应环境的应战结果。寺洼文化的居民似乎两者皆有既改变了居住地点又改变了原因的生活方式。只是他们的迁移和变化程度较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着轻微的改变。从寺洼文化的考古遗迹可以看出,寺洼文化的遗址分布一般都处在山腰到山脚这一块区域,而山脚河谷地区的遗址发现数量较多。在气候环境的影响下,我们不难看出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寻找更好的生存空间,寺洼文化的居民开始从山间转移到山脚河谷地带地区这样一个趋势. 综上可以知道氐族的分布区域在甘肃,四川,陕西三省交界的山脚河谷地区。
氐族分布的区域为三省交界的区域,这里的地势险峻,山河相间,使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这也造成了在汉魏之前氐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铭.氐族的起源、形成及其与羌族的关系[J].巴渝文化,1989(1).
[2] 杨铭.西南民族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137
[3] 张建昌.氐族的兴衰及其活动范围[J].兰州大学学报,1982(4)
[4] 黄烈.有关氐族来源和形成的一些问题[J].历史研究,1965(2)
[5] 马长寿.氐与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9
水牛卵丘细胞和颗粒细胞单层对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及其胚胎发育的影响
高压静电解冻技术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安秦F_1代、和秦F_1代与秦川牛生长性能比较
夏南牛与夏洛来公牛品质的对比分析研究
安秦、和秦及和安秦杂交肉牛的产肉性能分析
“平凉红牛”肉用指数的相关研究
不同同期处理方法对威宁黄牛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研究
酵素菌青贮玉米秸秆饲喂肉牛的效果试验
BMY牛提前产犊试验
菠萝皮对乳用牛产奶量的影响
饲喂发酵啤酒糟对尼温一代奶水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利鲁牛生产性能测定报告(一报)
奶牛乳腺炎抗性候选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牛羊养殖小区规划建设原则及应该考虑的因素
玛曲县牦牛业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初探
关于和顺县种草养牛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水牛mtDNAD-loop区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
洋蓟饲料对牛肉品质影响的饲喂试验
精料补充料能量水平对摩杂一代奶水牛泌乳量以及奶质量的影响
饲喂不同日粮对西杂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添加复合预混料对奶牛抗氧化作用影响的试验研究
优质肉牛分割与加工技术应用研究
奶牛信息统计软件的研究与应用
利木赞牛改良民和县浅山地区黄牛的研究
饲料对种公牛品质的影响研究
不同体重的夏南牛育肥效果试验研究
PMSG诱导荷斯坦青年母牛试验研究
蚯蚓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
奶牛冷冻稀释液研究进展
抗疲劳功能食品研究进展
牦牛乳的开发利用刍议
天祝白牦牛保种模式探讨
投资奶牛养殖值得考虑的若干问题
论甘南州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
云南会泽县娜姑镇牛冻精改良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蹄变形奶牛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柠条饲喂泌乳牛试验
“母犊素”对黄牛性别影响的研究
延边黄牛卵母细胞去核方法的研究
荷斯坦牛重复超排的试验研究
导入外血对本地牦牛复壮的效果分析
氨化麦秸对肉牛育肥及胴体渗出液的影响
不同收获期玉米青贮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不同粗饲料与补饲水平对肉牛育肥效果试验
安格斯牛在大通地区生长发育观测初报
端粒及其研究进展
RFLP和PCR-RFLP标记与牦牛遗传育种研究
反式脂肪酸降低乳脂合成的机理
离子载体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牛冷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
张掖市黄牛改良工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