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

篇(1)

【关键词】 铁路工程;地质灾害;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由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新的环境地质工作,与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建设项目类型、规模不同,采取的方法与手段各异,特别是预测评估,不同类型或不同规模的建设工程其方法与内容差别很大。根据近几年对数十项道路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经验,以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为例,介绍本次评估工作内容和方法及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一、工程概况

二、地质环境条件

工程场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1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850~1700mm。工程沿线穿越金华江及瓯江两大水系。拟建铁路跨越浙中盆地区、浙南中低山区两个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复杂。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Ⅰ2)浙东南褶皱带(Ⅱ3)丽水-宁波隆起(Ⅲ7)和温州-临海拗陷(Ⅲ8),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山体基岩以白垩系沉积岩和侏罗系火山岩为主,局部出露侵入岩,地层岩性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属复杂类型。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评估级别和范围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类型,建设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属一级评估,评估区面积380km2。

(二)主要灾害类型

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裂缝、地面沉降及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本次调查发现滑坡地质灾害点12处,崩塌地质灾害点16处,采空区8处。

(三)现状评估内容与方法及结果

评估结果:①12处滑坡,现状稳定的9处,基本稳定2处,不稳定的1处;根据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11处,中等的1处;②16处崩塌,现状稳定的11处,基本稳定的3处;不稳定2处;③地面塌陷8处,现状稳定的8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评估内容

根据铁路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和工程建设本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将路线按分路堤、路堑、隧道、半填半挖、车站等工程类型进行评估。

篇(2)

[关键词]地理区域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防治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44-1

所谓地质灾害,指的是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所引发的一系列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裂缝、塌陷、崩塌以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因此, 对于这些自然灾害进行评估,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量化指标,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防治的目的。

1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方法和量化指标

1.1评估原则

在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时,首先要对其评估原则进行考虑,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1.1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的划分

在对其危险性程度进行划分时,将我国国土资源相关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文件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对其危害性级别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1.1.2坚持“就急、就重”的原则

在对某个地质区域的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时,要将危险性进行明确的登记和分区,注重就急不就缓、就种不就轻。

1.1.3坚持“区域相异、相似”的原则

在对地理区域性的相关的拟建工程的危害级别、程度进行考虑时,首先要对该地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解,对其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主要以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1.2评估方法

首先将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作为重要基础,然后通过对地理区域的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存在形式以及严重程度进行了解,最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解决。

1.3评估量化指标

在对地质灾害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估时,主要对灾害分布的长度、土方体积、灾害影响范围、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灾害种类以及灾害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然后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现状评估和综合评估。

2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2.1现状评估

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不仅要具备大量、全面、系统的地质专业知识,而且还要采取专业性强的评估方法,对其进行现状评估,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

(1)对地质灾害区域的水文、地质、地形、气象、岩体工程以及地震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了解。

(2)对地质灾害区域周围正在建设的工程和以往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只有在对所有的区域信息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估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现状评估。

2.2预测评估

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其主要的评估范围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以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对实际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后,具有足够的论证后,对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灾害周围半径不超过50米的区域设置施工项目。立足于建设工程角度,需要对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灾害和危险进行良好的控制和把握,进而对其灾害性进行评估。

2.3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指的是在实现预测评估与现状评估的互相结合的前提条件下,对地质灾害区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区域环境分布情况的差异性进行评估的一种方式。另外,在对区域内适应性进行评估之外,还要对区域级别进行划分,主要将级别分为适宜、适应性差、相对适宜三个级别;对其灾害危险程度进行划分,主要分为大、中、小三种程度。

3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后,针对其结果制定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所制定的灾害方案除了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之外,还要对灾害种类、灾害级别以及灾害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选择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严密性、可操作性的防治建议和措施。

3.2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针对出现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首先要采取避让措施,尽量绕开出现滑坡地质灾害周围的区域。如果不能完全避开滑坡地质灾害区域,那么就要对滑坡地质灾害的覆盖范围、规模以及种类进行考虑,然后确定具体的防治措施。例如通过采取设置挡土墙设施、建造排水系统以及更改滑坡体等防治措施。此外,尤其要注意,在进行深挖方工作时,最大程度的防止在滑坡体前缘位置进行该项工作。

3.3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对出现崩塌地质灾害的位置区域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有效的避免给以后工程建设的开展埋下安全事故隐患;其次,对于稳定性不强的后壁陡边坡进行治理,有效的防止崩塌灾害造成的重大威胁;最后,严格的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按照建设工程治理标准规范对其进行治理和防范。例如对于那些建设工程中切坡高度大、开挖量大的工程项目来说,要着重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关注。

3.4斜坡不稳定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在部分区域中,其沟谷比较深,进而会很大程度的出现高陡边坡。所以,在对该类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将路基段转变为高架桥以及侧移等方式,来有效的避开出现高陡边坡的现象。另外,如果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高陡边坡,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避让,那么可以采用控制开挖深度、加固以及设置安全坡比和坡型的方法,来有效的保证高陡边坡的稳定性。

4结语

总之,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建筑工程建设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如果人们没有引起对地域性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条件勘测的重视,那么很可能导致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留下安全事故隐患,进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来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张驰,辛晓玲.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10,01(11):82-83.

篇(3)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原则;防范

一、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估的概念

1、地质灾害的定义

就地质灾害而言,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因此,从上述地质灾害的定义中,可以明确以下两点:

(1)在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中即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为因素。有些人认为,有些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如采矿引起的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属人为灾害,不是地质灾害。其实单从定义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上述灾害肯定是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畴,属于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①必须是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的才能称其为地质灾害,假如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生的山体崩塌就不是。②地质灾害必须是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假如因施工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楼房倒塌,虽然也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但与地质作用无关,也就不是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地质灾害包括的灾种很多,那么在评估中到底应评估那些灾种呢?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对所要参与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做出了规定,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六种,并对相关概念作了详细的定义。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只需按要求做好这六大灾种的评估即可,切忌包罗万象、求全的思想,把一些并未要求的灾种全都罗列到报告中。如在湖北省荆门市丘陵山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高发区;在地下开采矿区、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区存在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是评估的重点。对于不属于地质灾害或虽然属于地质灾害但另有主管部门的某些灾害,不应纳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畴。如:地震灾害(地震局主管)、洪水灾害(防洪办主管)、水土流失灾害(水土保持部门主管)、地表水污染、大气污染(环保局主管)等。即使是对上述六大灾种的评估,也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

1、综合评估原则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原则是指我们在进行评估时需要根据地质灾害现存的危险性状况评估记录和预测评估结果,在结合评估环境地壳运行状况和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茶饮性,对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性评估。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范围、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确定的危险性范围指标。同时,我们还必须针对地质灾害评估对象已发生过的地质灾害情况对现在的评估进行综合考虑,最后得出各方面综合出来的结果。

2、分段评估原则

分段评估原则主要是指依据评估对象的不同地质环境差异、隐患地质灾害的不同类型、级别对评估对象进行分区、分段处理,进行分别对待,分成若干个区域进行分别评估。一般来讲,主要是按照导致灾害的原因的性质、灾害规模、承按灾害的对象等条件进行划分,也可以从灾害的稳定性、几率性、严重性进行划分,并按照评估段分别对评估对象进行适宜性评估,将灾害的级别评估到最精确。

3、分级评估原则

通过对建筑项目的重要性可以对地质灾害的级别或成都进行分类,这样很容易确定评估级别。但是在确定评估级别之前必须明确各个级别的不同含义及其划分依据。同时,必须考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程度,综合决定建筑用地的使用 j投资规模的确定。一级评估:指有允 的备案资料,论证充分,一般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且评估报告必须交由省级及其以上的国土资源厅(局)备案。二级评估是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和乙级的单位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报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档。同理,三级评估即为获得同样部门颁发的乙级或丙级的单位进行,评估结果同样是在有关部门进行存档。三者的区别在丁评估报告的详细、严密程度。

4、建设用地覆盖矿产评估特别对待原则

对于建设用地地下存在着矿产的地区应当进行分别对待。原因在于在矿产被开发、挖掘后会引起地面的下沉、塌陷等状况。况且一旦开采,地质灾害的危险级别将快速逐级上升。对于建筑用地地表损伤较严重的地区,应首先拟定计划对地表进行修复还原且一旦确定建筑用地,矿产的开采将必须严格控制甚至禁止。鉴于此类情况,也可以采取与矿产承办方进行协商确保开采后的地基不受到严重损伤,可采取预留地保护煤住的办法。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可能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的影响因素以及地质灾害的级别与范围的综合评估确定。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范工作要点

1、要根据实际的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一个全面的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这个方案一定要全面综合,也要突出防治的重点,并且根据相关的灾害种类、灾点的防治分级提出针对性较强、实效性较高、突出灾害分级层次的防治措施与建议。建立一个灾害防治标准与指导方针,以更好地引导日后的灾害防治实践工作。

2、几种具体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1)滑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要防治滑坡灾害,首先应该考虑采取避让的措施,如果实在无法绕避,就应该根据滑坡的类型、滑坡规模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采取设置截排水设施、设置支挡设施、更改滑坡体的几何形态等措施,并尽量不在滑坡体的前缘部分进行深挖方作业。

(2)崩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一方面,要对崩塌体或者有崩塌趋势的地方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其成为日后的灾害隐患。另一方面,还要对不稳定的后壁陡边坡进行治理,消除其的继发崩塌威胁。如果工程项目建设中包含有大量切坡高度较大的挖方工程,就要密切防范潜在的崩滑情况。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可以按照边坡的相关治理规范进行崩滑的防范。

(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可以通过在泥石流的沟谷种植固土草木的措施,防止水土的流失,还要通过预留一定的泄洪通道,并保持其畅通,减少其他施工设施对泄洪通道的影响等措施来减少泥石流的方式概率。在评估区域如果要进行桥梁的墩台施工的,就一定要通过增大桥梁的跨度等办法确保桥面的足够安全。

(4)不稳定斜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一些沟谷深切的区域,会出现较多的高陡边坡。进行工程建设时应该采取适当侧移、改路基段为高架桥等方法尽可能地避让如果还是不能避让的,就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控制好人工边坡开挖的深度、设置安全坡比和坡型、对较为完整或者新鲜岩面的坡面进行加固,以确保斜坡的稳定。

四、结束语

总之,在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中要贯彻“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灾害预防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规范施工流程和施工活动,做好工程用水的排泄工作,加强场地植被的种植和保护,做好灾害应急措施,从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篇(4)

二、年地质灾害趋势分析

从多年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来看,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除受特定的地质环境因素制约外,明显受制于暴雨的时空分布及强度,其次是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的地区,也常诱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公路沿线、采石场和已经出现灾情的地方,问题比较突出。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降雨量比往年有所增加,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确定上述10处地质灾害点作为全县重点防范区域,进行重点监测,时间以雨季为主,每年5至10月份为重点监测时间。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如在大规模的城镇建设、道路建设、矿山采掘中,出现的一些对山体边坡开挖与处理不当,滑坡体的切脚或切腰及废渣弃土随坡排放等问题,如遇暴雨,必将诱发不同程度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地质灾害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国土资源所、村委会和有关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监测,加强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上报。

三、重点防范期

雨季是地质灾害多发季节,5至9月份全县降雨比较集中,是强降雨多发时期,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地质灾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降雨的范围与强度,地质灾害多发区与暴雨中心的迭加地区是地质灾害的重点灾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地质灾害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潜在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治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本行业范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专题知识讲座,开展全民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减灾防灾意识,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

(二)健全机制,强化监测。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35号),建立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速报等责任制,严格坚持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国土资源所要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做好地质灾害发生区的监测预报工作,制定以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方案,健全群防群治体系,加强对公路沿线山体滑坡、采石场的巡回检查,与各灾害点监测人员签订责任状,发现灾害隐患,及时上报,切实整改,迅速消除隐患。

(三)规范管理,严格评估。要严格落实评估制度,有效减少人为因素产生地质灾害。工程建设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避免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等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好农村村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范管理,采矿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城镇建设等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由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避免不当的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而诱发地质灾害。要加强对矿山采空区地面、尾砂库(坝)及矸石堆的监控,防止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四)把握重点,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村要继续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落实监测、预警责任制,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将“防灾明白卡”发至受威胁的群众手中。要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灾害预报等制度。县教育部门要会同县国土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中小学校区(舍)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指导学校做好监测工作,发现险情,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县交通、建设、水利和旅游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各自领域内的防灾责任制。

五、奖励与惩罚

(一)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国土局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建议给予表彰与奖励。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国土局视其情节予以警告或者依规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县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活动的;

2、故意虚假的地质灾害预报信息造成损失的;

3、侵占、盗窃、毁损或者破坏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工程设施的;

4、阻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

5、不按防灾预案要求承担监测预防任务的;

6、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责任者不履行治理责任的;

篇(5)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评估对象;应对策略

1引言

我国关于地质灾害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日益扩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这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大。在此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优化措施的探索与实践,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

2评估目的与任务的概念与界定

关于地质灾害的评估目的,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指出,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项目(工程建设、规划发展、矿山建设等)的立项与用地审批,具体的评估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1)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确定项目的评估范围和评估工作级别;(2)结合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程度等,做出危险性现状评估;(3)结合项目规模、特点,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做出危险性预测评估;(4)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做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5)在此基础上,分析建设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3当前地质灾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够

政府有关部门把地质灾害评估作为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判定,足以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建设单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也不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只是把这项工作当作办理征地手续中的一个环节。甚至认为这项工作是一项“大麻烦”,费时费力,对地质灾害勘查单位的评估工作既不支持,也不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地质灾害勘查单位的工作人员开展评估工作的积极性。他们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写出的报告也是漏洞百出。即便是应付过去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指导作用也不大。

3.2工程实践中成果应用跟不上研究的进展

各级政府和广大地质工作者高度重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在具体建设场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实际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意义不大。

3.3评价方法仍需精细化

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的评估主要分为危险性大、中等和小三级。关于这三个等级的划分虽然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但最终还是要靠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得出结果。这样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偏重于定性分析,不能精细地评价出危险性分级和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4对评估对象的现场了解及工作程度不够

很多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人员认为地质灾害往往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削坡放坡、填土平整及基础施工等都会诱发地质灾害。所以,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片面注重建设征地范围内的地质调查。实际上,建设征地外的自然因素也极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尤其是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

4优化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并加强宣传地灾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让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采取地质灾害预防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这样在实际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过程中,便能得到有关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国土资源部门要通过正反两面的生动案例,提高部门、单位和个人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认识,促使其自觉执行建设用地地灾评估制度。

4.2对技术规范进行修订与完善

为提高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技术含量,必须加强有关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建议有关部门成立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制定一套全国通用的技术规范,为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统一指导,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

4.3深入了解评估对象及现场工作内容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对地质灾害的评估范围有着明确的规定“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评估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深入了解评估对象及现场工作内容,合理确定评估范围。同时,适当扩大评估范围,充分认识不同灾种从形成到成灾可能涉及的空间。

4.4组织培训、严格把关,实施规范化管理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评估队伍建设。首先,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不但要注重提高其技术水平,还应使其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要对从事评估业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杜绝资质不高的单位进入进入评估业,从整体上提升地质灾害危评估水平。

5结束语

我国地质灾害评估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强制执行的工程建设程序之一。大量实践证明,我国地质灾害评估日趋成熟、规范。针对当前地质灾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优化措施,重点攻克,提高地质灾害评估水平。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几点措施及建议,以期为广大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6)

一、组织领导

成立以糜飞松局长为组长,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五到位”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建设单位

溪口分局、大桥所、莼湖所、江口所、尚田所为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建设单位。

三、工作内容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到位

大力宣传“农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辖区内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认识到位。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村镇规划、建设工程和农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备案资料齐备,评估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到位。

(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到位

协助镇、街道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并熟练掌握相关工作内容。协助镇、街道组织相关干部和受灾害威胁群众学习预案,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到位

建立汛期巡查制度。协助上级部门或专业队伍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在调查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配合镇、街道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检查落实防灾预案、两卡发放和值班情况,并建立格式规范、内容详细的巡查日志,相关巡查责任人签字齐备,台账档案妥善保管。对巡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

(四)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

开展经常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及时向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监测员和易发区群众发送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讲。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及时建立标识牌。通过宣传培训,使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监测员做到职责明确,工作到位;使受灾害威胁群众清楚何处危险、何时避险、怎么避险。

(五)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时人员到位

建立汛期值班、灾情报告等制度,明确分工。通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讯录”,掌握辖区内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监测员的联系方式,并及时更新,确保紧急情况下联系到位。发生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时,反应迅速、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向上级部门和镇、街道作出报告,协助镇、街道撤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并协助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部署准备阶段(1-3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月底组织国土资源所长(分局长)赴宁海县学习“五到位”国土资源所建设工作经验;各国土资源所拟定创建方案,落实具体责任人;加强与镇、街道的沟通汇报,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

(二)组织实施阶段(4-6月)。按照“五到位”工作内容,逐项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台帐,格式规范,内容详实。协助镇、街道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适时开展演练;至少开展一次以上识灾、避灾知识的宣传培训,分发宣讲材料;建立汛期值班、灾情报告等制度,明确分工,配合镇、街道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对巡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讯录”,确保紧急情况下联系到位。

(三)检查考评阶段(7-8月)。7月份,各所(分局)对工作任务是否落实、资料是否齐全、台帐是否完善、记录是否规范详实等内容进行逐项自查,查漏补缺,进一步进行完善,并完成“五到位”工作总结。8月份,局组织考核组将对各所(分局)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并将合格单位报市局考评。

五、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五到位”建设工作,保证3个、力争5个所(分局)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达标所。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周密部署。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学习动员,充分认识“五到位”建设工作是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周密部署,拟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确保工作落实。

(二)狠抓落实,逐项推进。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逐项抓好落实。在评估到位方面,做到积极宣传,应评尽评,大胆探索后续监管;在预案到位方面,协助当地政府建立镇(街道)和单点预案体系,及时发放明白卡,开展应急演练;在巡查到位方面,积极配合专业调查,开展巡查,指导群测群防监测,做到巡查台帐与监测记录完整;在宣传到位方面,做到资料发放、防灾培训及时,现场警示清晰醒目;在人员到位方面,不断完善制度,健全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及时处置到位。

篇(7)

关键字 地质灾害; 易发区; 隐患点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18-02

1黔江区地理概况

黔江区行政区划范围,东经108°28′~108°56′,北纬29°4′~29°52′。黔江区属重庆市管辖,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位于渝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90公里,幅员面积达2398.7平方公里。

2引发黔江区地质灾害的原因

黔江区多年来经济建设中,引发地质灾害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以城镇建设、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等为主。

2.1城镇建设。黔江区城区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以基坑开挖、基坑排水为主,由于城区楼房、道路分布密集,受条件限制,深基坑开挖形成高陡的基坑壁,出现基坑涌水等现象,如果护坡、排水不当,将会产生崩塌、地面沉陷、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

2.2道路建设。黔江区十多年来大力发展交通设施:修建城区道路、通往重庆市的高速公路、贯彻境内的渝怀铁路,通往各区县的二级公路及通往各乡镇的道路。这些道路因为挖坡、削坡和填士,形成高10~30m、坡度3°~70°的高陡边坡。高陡边坡的临空面或坡体填土加载常引发斜坡、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或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沟谷填土则容易引起泥石流地质灾害。

2.3水利建设。自开展水利能源以来,黔江区修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灌溉防洪水利系统,这些水利工程大多没有防渗护坡措施,局部水利边坡高陡,水的渗透使水利边坡土体软化,常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2.4工业与民用建筑。黔江区农村工程建设大量挖坡、削坡和填土,形成高5~1 5m、坡度30~50。的高边坡,易引发滑坡、崩塌。

2.5矿产开发工程。黔江区境内有煤矿和采石场的开采。由于受不规范采矿行为的影响,矿区已出现有滑坡、崩塌(危岩)、地陷等地质灾害现象。

3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及分布特征

3.1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概况。根据《重庆市黔江区2012年地质灾害排查报告》查明我区现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530处,其中滑坡359处,危岩(崩塌)35处,不稳定斜(边)坡113处,地面塌陷23处,对5415户2200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部分公路、学校等基础设施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潜在经济损失约3亿元。有特大型地灾隐患点9个,大型地灾隐患11个,不稳定的重要地灾隐患点37个,必须搬迁避让影响区居民达5000余人。以滑坡、不稳定斜坡为主,地面塌陷、危岩次之。危害对象主要有旅游风景区、村庄、学校、农田、公路、厂矿等。

从排查的情况看,目前地质灾害点遍及全区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以黔江主城片区(城南、城北、城西)、石会片区、冯家片区、濯水片区、马喇片区、黄溪片区为区内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3.2地质灾害点分级管理现状。黔江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实行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现有的530处地质灾害点统一纳入群测群防点,但由于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及信息不畅通等,各级领导及相关街道镇乡、村、组人员对当地的地质灾害情况都还缺乏了解。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与预警系统尚待完善,一些隐患点的监测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量、防治经费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尚处于被动、应急、分散状态。各部门间还存在重复、交叉或相互推诿现象。

3.3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情况。根据有关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黔江区现已查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稳定性预测评估,从2007年到2012年我区搬迁避让地灾隐患区域群众2212户8002人,搬迁了西泡、南家坪、桃园三所小学,转移师生1210人。投入各类搬迁避让资金3408万元。在积极实施搬迁避让的同时,对一些危岩和重要基础设施、集镇、居民集聚区的滑坡隐患进行了必要的工程治理,从2007年以来共清炸危岩39处,治理滑坡10处,投入整治资金达6250万元。

4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4.1领导重视,科学管理。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大事,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与管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这一民心工程。

4.2强化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严格落实易发区内工程建设项目、城镇总体规划、集镇、村庄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备案制度,加强对评估成果审查的监督和备案,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率达100%。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本行政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评估以及评估成果中提出的防治措施、“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

4.3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避让灾情发生。在黔江区、集镇、农村、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及其他有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选址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4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住建等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黔江区实际情况,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新农村建设的选址、旧村改造、移民迁建及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灾害调查、论证和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费用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4.5治理建议。根据黔江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稳定性、危害程度、防治技术难度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实际情况,分别实施勘查治理、应急防治等工程。坚持因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对规模较大、稳定性差、危害严重且治理费用又远小于预期损失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勘查治理。

4.6搬迁建议。对交通不便、人居分散、偏远贫困,且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地质灾害治理投资大于搬迁的,应提倡搬迁避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搬迁避让应遵循避让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和宅基地复垦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在区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根据监测情况,逐年实施搬迁避让计划,以解除偏远农村人口遭受地质灾害危害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首先在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的区域选择试点组织实施,逐步推广。

4.7监测建议。黔江区地质灾害数量较多、分布较广,防治工作任务较繁重。对于绝大多数地质灾害点,只能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在专业队伍的指导下,适时进行监测,一旦遇险便搬迁避让。对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落实到人,统一监测,分级管理。对重特大隐患点还应做好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险情,及时启动。监测点按危险性、危害程度划分级别,分为区级、乡(镇)级,实行分级管理,下级对上级负责,明确职责,层层把关。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配备精确的监测仪器,改善监测手段及监测方法,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提高监测水平。

5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 ,在防治灾害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运作机制,总结经验教训。合理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变被动应急防治为主动预防,前瞻性地预防地质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效率,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适应构建和谐黔江区的要求,为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地质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