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关于新能源的专业

关于新能源的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关于新能源的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于新能源的专业

篇(1)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韩新月(1982-),女,河南商丘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何志霞(1976-),女,甘肃泾川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D200902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9-03

一、我国高校设立新能源专业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些国家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过,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成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我国新能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总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在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进行,它必将带来新的经济繁荣、新的社会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3]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专业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人才要有宽的知识面、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要求,进而要求高校做好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国外已有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专业,用于培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于2000年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2003年又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依托其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心也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此外,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都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美国的俄勒冈州科技学院于2005年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四年大学本科学位课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开办有关新能源的专业。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2010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江苏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担开设任务,已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招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生。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则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二、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对国内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新能源产业特点及企业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结合本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1.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因此,找准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确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尤为重要。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并结合新能源产业的特点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及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用专业知识及技能、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尽管自2010年以来国内陆续已有许多高校正式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资格。但总体来看,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孙根年有关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给出了系统思考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5]

由图1可以看出,在层次上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课程类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培养这一特定的功能。

3.教学组织与实施

基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结构,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教学组织上前五学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第二、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操作机会。第六、七学期组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核心课程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第八学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特色

1.以厚基础、宽平台、交叉学科为理念,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和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

课程建设时,首先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大学化学”、“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和“半导体物理”课程。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强调物理、化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减少“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和“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时数来弱化机械类课程。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本校本学院学科优势和特点,在热流体理论方面除了开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外,还开设了“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和“新能源利用中的热流体理论与技术”两门专业特色课程。目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强化特色,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2.强调实践教学及新能源工程训练

首先,增加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其次,增加了实习环节的学时数,把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变为第四学期末的一周认知实习和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先认知实习,后生产实习,使实习环节更为科学和合理。再次,还增加了项目设计,把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两周课程设计修订为第六学期末的两周课程设计和第七学期末的两周项目设计。目的是先开展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后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设置更为科学和合理。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增加了新能源工程训练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后,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指导老师在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中,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这个环节是在第七学期前完成,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明确的学分要求保证学业导师制的落实。指导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向学院推荐其保研,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前后的培养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最后,为了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及已有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新能源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新能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在课内及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要求基础上还增加大于等于六个学分的课外实践要求(社会实践、竞技活动)。

3.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

在课程设置时,除开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课程外,还增开了物理、化学方面的课以及“新能源材料”、“现代生物学导论”、“能源与环境”、“新能源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交叉。

4.重视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学校开设了全英文及双语课程,比如全英文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双语的“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质燃烧及混燃技术”课程。其次,借鉴国外新能源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了反映新能源领域前沿的“生命周期评价”课程。此外,还增设“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听取学院安排的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讲座7次以上。专题可以是合作企业、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也可以是本专业教师科研最新进展的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5.以太阳能为主,兼顾生物质能和风能,提供其他种类新能源的广泛选择的专业定位

首先,在太阳能方面,学校设置有“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课;在生物质能方面,开设有“现代生物学导论”和“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而在风能方面,设置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和“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专业课。其次,还提供了广泛的新能源相关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比如“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水力发电与水电站”、“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柴油制备及应用”、“生物质燃烧与混燃技术”、“能源工程管理”、和“能源经济学概论”等课程。

四、结束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非常新的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供参考。笔者相信江苏大学有能力、有信心建设好该专业,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

(1).

[2]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3]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

2010,(8).

篇(2)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开发过程;质量管理

0引言

我国由于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比较大。但是现阶段仍然是燃油汽车占据着汽车市场的主要地位,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是非常不利的,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地位就在不断的提高当中,可以说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潮流以及趋势,但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当中,在质量管理上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这些问题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各个主要的研发企业对此进行研究,尽量的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水平以及在质量管理的水平。

1新能源汽车开发过程质量管理现状

不得不说的是,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也非常的稳定,但是这也造成了对于环境的大量的污染,换句话来说就是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已经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并且通过一些政策和规划来减少对于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同时还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在汽车行业,燃油汽车的大量使用的确给环境带来了大量的空气污染,但是汽车是现代社会的刚需,人们日常的交通和出行都离不开汽车的帮助,因此对汽车进行改革升级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新能源汽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出现之后对于这一新产品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进行扶持,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也投入了很多的关注,希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能够顺利的进行,在国家和社会以及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之下新能源汽车的确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要明白的一点就是,相对于燃油汽车来说,新能源汽车的起步毕竟是比较远的,因此在社会当中还不能够改变燃油汽车占据重要地位的格局,并且新能源汽车在生产和研发等多个环节还不怎么成熟,在开发流程以及质量管理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在整个汽车行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以及管理都是各个企业在依据以往燃油汽车的经验在独立进行摸索,但是各个企业的实力以及相关的经验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说,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各个企业的研发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由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市场的一个新兴的产品,所以说对于汽车市场来说,新能源汽车的质量水平也就决定了整个汽车市场未来的走向,因此在整个汽车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质量管理的规程当中,新能源汽车的最初的设计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简单来说,这就是整个产品未来生产和再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时候,相关的管理方面必须制定一个科学而且严格的管理规划,保障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环节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

在新能源汽车进行规划设计的初期,对于汽车市场以及潜在用户的研究就是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在研究调查这一环节之后,就需要对其中比较具有针对性的意见纳入研发的要求当中,符合当下用户的需求是企业研发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对于汽车未来的销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新能源汽车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一个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还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之前或者是设计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及时的发现新能源汽车的潜在问题,当然最好还是尽量的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如果出现也要及时的进行解决,其次,相关的研发设计人员还需要及时的对产品的安全以及质量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是提高产品最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保证新能源汽车这一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存活下来。在之后的产品的开发阶段还是需要产品的用户以及研发的主要人员共同的参与进去,因为只有这样的研发模式才可以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符合产品用户的喜好,满足产品用户的要求,相关的研发人员也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之下找到最适合产品的研发方式,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各个方面的性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一产品需要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它的基本的要求,就是相对于燃油汽车要尽量的减少污染。

2新能源汽车开发流程的质量管理

2.1新能源汽车在产品策划阶段的质量管理问题

在新能源汽车进行相关的策划阶段的时候,主要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共同组成了产品的规划分析。

第一个阶段就是这一项目的预研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也是比较轻松的,简单来说就是对这一产业的市场背景以及相关的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对于企业来说,在进行一项新的产品的研发的时候就需要先对关于这一产品的市场进行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这有利于企业之后的产品规划,在汽车行业,这就是新能源汽车在研发之前需要进行的过程。接着就是可行性的分析,也就是市场用户的需求以及一些相关政策研究,还需要利用本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对这一产品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产品所需要的材料以及相关的技术工艺等等,都属于研发前的主要准备工作。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研发企业可以确定设计研究这一项目所要耗费的资金,因此就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研发计划,这一计划还需要确定产品的各个注意事项以及销售的相关事项。

在之后的项目的启动阶段,就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计划的确定,还有所要应用到的研发技术和车的型号大小等的布置,当然最终的结果是经过很多次的探讨试验之后才确定的,这样有利于研发出配置最好的汽车。

2.2新能源汽车在概念设计阶段的质量问题管理

一项新的汽车产品在概念设计阶段所要进行的工作是比较多的,这一环节所包括的工作不仅仅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研究,还有最重要的环保性能的研究,需要明确这些是否符合社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当然还有用户比较关心的汽车的动力问题以及性价比问题。除此以外,还有关于汽车的各个方面,比如说风阻系统以及轻量化的指标,这些内容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内容都不是简简单单由开发人员直接决定就可以的,对于这些指标的确定研究人员还是需要通过对国家指标的研究,之后两者相结合来确定的。在这一过程当中也会影响到一些别的指标的确定,比如说在设计执行的时候的电池和电机方面的布置上的问题,是要在保证其合理性的同时还需要尽量的满足其设计上的要求,对于相关理念上的要求也应该满足。

2.3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关问题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其相关的设计阶段主要包括的也只有两个部分,一个就是项目的批准,另一个就是项目工程的。

在项目的批准阶段,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所开发出来的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的性能的评估,还有相关的配置上的评估,经济性能上的评估。这一阶段需要重视的就是对于模型车的建造,包括整个车辆的外形以及各种配置和整体的造型等等,都是需要进行审批最终确定下来的。

在项目工程的阶段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完善汽车的各个方面,比如说项目的前期设计当中的完善,还有相关的性能和总体的设计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一些专业的人员多次进行评估以及讨论后才进行的工作,最后还是需要通过最终的评审之后才能够进行项目的。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能源汽车 节能减排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15-01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解决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跟进型,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在研究领域,新能源汽车技术也作为一个研究热点日益受到国内许多研究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各大汽车企业的重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研究中并已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果。与传统车辆相比,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差距不大,但是在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方面较滞后,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步。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府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度重视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已经通过了一系列的政策纲要初步构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多元化发展战略,为中国汽车工业朝向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些优势

目前我国每千人拥有汽车不足50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0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汽车需求量迅速上升,而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设施也日渐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将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飞速发展。国地域辽阔和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基于煤炭的燃料工业、基于生物的农业能源和基于天然气的各种气体燃料技术,则很容易实现交通能源的多样化,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另外,我国还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提供大量的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直接为汽车企业提供技研发支持。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专业人才不足,关键技术没有突破

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关键零部件和先进材料研发的科技人才和专业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国内的科研院所、企业普遍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要的核心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车型开发、试验验证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仍然很不完善。

2、基础设施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配套服务环境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完善的配套维修网络等跟进措施,后续保养不方便,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整合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攻关、示范推广也需要大量资金。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金筹措渠道非常有限,资金量远远满足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

三、如何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

(一)建立创新合作机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标准与手段

要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汽车企业、科研院所组成的创新合作机制。对关键部件进行技术攻关,对基础研究开展分工合作,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集中有限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检测标准与认证程序。

(二)协调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包括动力电池产业、高效电机制造业、电控技术和基础材料产业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与这些核心产业紧密结合、联合研发,才能形成价格、技术优势,具备产品竞争力。

(三)建立财税激励政策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

在财政政策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对于购买者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新能源汽车,形成消费示范效应等;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进口给予关税优惠;对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对购买者给予一定的购置税减让。

(四)完善售后服务系统、鼓励低碳型消费,拓展营销模式

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鼓励汽车低碳消费,同时拓展新的营销模式扩大销售量。

总之,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是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真正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产业化,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财税金融政策的有效支持,核心技术的提升和产品性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提高。相信随着上述各种资源的进一步良性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汽车工程,2006,(4).

[2]庄思思.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历程(2001年-2009年).中国新能源-2010,(7).

[3]段喜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中国汽车界,2010,(7).

篇(4)

【关键词】 地方高校;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与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化石燃料的紧缺与环境的恶化,关于新能源车辆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积极探索的焦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汽车产品将向安全、节能、环保方向迈进,“新能源汽车”成为业界关注重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机遇,尤其是电动汽车我国的研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不大。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十三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征求意见稿已早早发出,可见未来几年电动汽车产业仍然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目前,山东省拥有山东时风集团、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电动轿车生产企业。德州陵县新能源车产业园的落成,为德州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当前,国内新能源车辆专业刚刚起步,市场需求非常大,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的不足带来的必将是行业内动力不足、缺乏后劲的疲软状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专业的人才作为基础。怎样培养出具有高专业水平和具有相关能力素质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学院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作为地方院校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德州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质、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1、新能源汽车的专业定位

新能源汽车专业是车辆类专业和电工电子及机电类专业的融合和交叉专业,作为本科生的培养需要掌握汽车基础知识、机电传动控制、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比传统车辆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多,知识面更广。

通过调研相关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大致分以下几种:

(1) 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师资科研技术设备雄厚,教学环节中突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能力为突出点,主要培养开发设计及科研型人才。比如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等高校的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学生主要是从事设计开发及相关科研。

(2) 省级的一些重点院校,既有一定的开发平台又有师资力量,以培养产品开发设计人才为主要目标。比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东风汽车为依托,从事相关产品开发。

(3)地方院校师资相对较差,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应注重实践培养,以技术应用为主。德州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本院新能源汽车专业定位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院新能源汽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社会需要,可在相关新能源汽车公司、企业以及有关的研究与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部门从事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营销以及售后的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通过四年的培养大多数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具体问题。

3、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的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全面提高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才素质,就必须优化课程设置的组合,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跟上本专业的发展水平,使教学的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符。学生的培养采用“3+1”模式,就是学生用接近3个学年的时间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间还需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训,接受企业实际生产的锻炼,了解新能源车辆的生产过程,利用多于1个学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直接进入企业的相关部门和车间进行专业实习以及本科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学校指派教师同时企业派出技术人员,采用“双导师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成长发展进行指导。

学生应掌握新能源汽车方向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专业基础、专业素质与能力拓展知识。其中基础知识包括工程科学知识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以及力学等,工程技术知识包括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工程图学等机械电子类知识点。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工艺、新能源汽车设计、新能源汽车试验测试、汽车结构与有限元分析、汽车碰撞与安全等。知识拓展部分包含自动变速器技术、汽车车身艺术设计、专用车结构设计、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汽车法规与产业政策、汽车服务工程等课程。选修知识里面应重点掌握计算机技术在车辆工程学科中应用概况、常用车辆工程学科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车辆工程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车辆工程的应用等;同时选修知识还应包含汽车空气动力学概念、发动机流场、发动机热工转换、流体力学、热工基础、新能源汽车性能评价、分析方法、基本动力学过程、发动机原理、汽车振动基础等发动机与汽车流体的相关知识。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厚基础的同时加强了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向不同的侧重点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多种选择,增强竞争能力。

三、结语

地方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肩负着为区域经济提供相关行业发展所急需人才的重任。构建科学的全面的并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出与之相符的课程体系,一定能培养出大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能源车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雄健,熊维平.汽车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163-164.

[2] 范大胜.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研究[J].汽车维修,2011.11.

篇(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驱动因素;消费者行为

一、引言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通过以下4种方法实现节能减排:一是提高汽车技术。通过采用先进发动机、先进变速器、汽车整备轻量化等手段来降低汽车的燃油量;二是普及小排量汽车。通过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支持,鼓励小排量车的生产和使用,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三是使用柴油驱动汽车。当前的柴油车比同排量的汽油车油耗低25%,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大规模推广之前,柴油车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四是开发新能源车。动力系统从传统的全燃油发动机向混合动力燃油汽车过渡,并逐步发展至燃料电池汽车。我国的能源供应紧张现状、环保要求及刺激内需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汽车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经过最近10年的发展,各大合资,国有品牌均推出了自己的混合动力车型、燃料电池车型及纯电动车型,并实现了量产,由于消费者对混合动力车型、燃料电池车型及纯电动车型处于初步认知阶段,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些车型的销售状况不甚理想,这是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各大汽车企业深深顾虑所在。本文期望通过将国内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了解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特征及其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程度,通过SPSS17.0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了解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决策因子,通过对决策因子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提品市场分析,产品市场定位,产品生产、产品营销相关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二、问卷调查与样本信度检验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驱动因素的获取

大多数新能源汽车是在4S店销售出去,因此本调查立足于武汉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通过咨询武汉相关从业人员、部分新能源汽车车主及具有购买新能源汽车意向的客户,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作者收集整理出了28个反应业内人士及消费者心中的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驱动因素问答题,通过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28个条目进行增加与删除,最终确定了10个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驱动因素。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对35个条目进行评分,依次划分为完全同意、同意、说不清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5个量级,分值依次为5分到1分。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国家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主要有三项:一是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如在科技部主持的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中,要求优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机场等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加快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建设;二是在5个试点城市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加快此类产品在私人消费领域的普及速度;三是对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

在此背景下,为了得到相关数据,作者选择了调查武汉相关从业人员、部分新能源汽车车主及具有购买新能源汽车意向的客户,调查地点为龙阳大道武汉安利捷丰田、龙阳大道东风日产三环劲通、武汉市神龙鸿泰、武汉华星汉迪等4S店,调查时间为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辅之以访谈法。针对4S店销售顾问、新能源汽车车主及具有购买意向的客户发放问卷。实际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335份,有效率达95.7%,调查结果令人满意。

表1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驱动因素

调查的变量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10个影响因素的均值都大于3,其中“政府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因素均值最小为3.42,这说明参考相关结论总结出的因素确为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决策考虑的因素。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排首位,排第2位的是汽车使用成本,排第3位的是汽车质量可靠性,第4位是售后服务,第5位和第6位是使用便利和汽车品牌偏好影响(均值均为4.04)。也就是说消费者认为这6个因素比较重要。

(三)调查问卷信度检验

如表2所示,本调查应用SPSS17.0对所得的350份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其Cronback's α信度系数为0.763,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见表3)。因此,基于该问卷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基于数据得到的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表2 问卷信度检验

样本充足性检验系数KMO值为0.720,大于0.5的经验值,Bartlett球形检验值sig<0.01,可认为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3 可信度高低与Cronback's α系数对照表

(四)样本个体特征描述性统计

在获取的350个有效样本中,男性192位,女性158位,分别占比54.9%和45.1%;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年层面,年龄结构合理;被调查者大多为本科及以上,具备较高的教育层次;被调查者来自各行各业,样本分布均匀、被调查者收入集中在5~20万区间,属于拥有购车能力人群。样本的基本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调查样本基本数据

(五)驱动因素的变量选择与特征分析

在调查表中,进行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驱动因素调研的样本被要求按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一次打分,调查的变量统计特征如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前6个影响因素的均值均大于4,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4.81)成为调查者认为的驱动消费者购车的第一要素,排第2位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4.78),排第3位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可靠性(4.53),排第4位的是厂商售后服务(4.34),排第5位和第6位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汽车品牌偏好影响(均为4.04)。由此可见,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沉淀成本、使用成本、质量如何成为被调查者最为看重的因素。

共计有285位受访者(81.4%)认为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是驱动消费者购车行为的第一要素,主要源自现阶段汽车消费仍然属于消费支出中的重头项,占用消费者资金量较多,因此价格弹性较大;共计有273位受访者(78.0%)认为汽车使用成本也是影响消费者购车行为的重要因素,虽然新能源汽车在燃油经济性方面能够带来不错的表现,但是目前油价高企,燃油成本仍然是第二大汽车消费支出项;共计有222位受访者(63.3%)认为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可靠性也是影响其购车的重要因素,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技术的不成熟加大了机械的不可靠性,因此消费者对其可靠性秉持关切态度亦可理解。

表5 调查表的变量统计特征

(六)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驱动因子分析

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表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新能源汽车消费驱动因素方差贡献率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计算结果表明,前4个因子集中了10个原始因子67.828%,效果比较明显,可以充分反映出原始10个因子所包含的信息。通过旋转因子后载荷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旋转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驱动因子载荷

(1)在第一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政府相关优惠补贴政策(0.555),外观和内饰偏好(0.535)和汽车使用成本(0.442),其中政府相关优惠补贴政策调查得分均值为3.42,外观和内饰偏好调查得分均值为3.59,汽车使用成本调查得分均值为4.78,这里使用成本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被考虑的仅次于销售价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将第一因子命名为“使用消耗因子”。(2)在第二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周围购车人群对其影响(0.567),售后服务(0.431)和使用便利性(0.400),其中周围人群对其影响调查得分均值为3.73,售后服务调查得分均值为4.34,使用便利性调查得分均值为4.04,这里售后服务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被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将第二因子命名为“售后服务因子”。(3)在第三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汽车品牌偏好影响(0.507),销售价格(0.423)和政府相关优惠补贴政策(0.411),其中汽车品牌偏好影响调查得分均值为4.04,销售价格调查得分均值为4.81,政府相关优惠补贴政策调查得分均值为3.42,这里销售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考虑的第一要素,因此可将第三因子命名为“购买成本因子”。(4)在第四因子中,排前三位的驱动因子载荷分别是安全保护性(0.569),质量可靠性(0.439)和使用便利性(0.434),其中安全保护性的调查得分均值为3.87,质量可靠性的调查得分均值为4.53,使用便利性的调查得分均值为4.04,这里质量可靠性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将第四因子命名为“汽车质量因子”。由此可见,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4大方面:“使用消耗”、“售后服务”、“购买成本”和“汽车质量”问题,是决定消费者购车的核心因素。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从研究消费者行为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潜在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企业构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战略,建立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推广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问卷调查表得知,城市潜在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较高,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意义和节能减排功效持积极态度,购车决策能够为其带来减少油燃油费用、降低成本的作用,总体上都拥有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

2.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因素包括:汽车品牌偏好影响、周围购车人群对其影响、政府相关优惠补贴政策、销售价格、外观和内饰偏好、汽车使用成本、质量可靠性、使用便利性、安全保护性以及售后服务等10大因素,可以划分为使用消耗因子、售后服务因子、购买成本因子以及汽车质量因子,5个主要因子在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中占比67.828%。

(二)对策建议

1.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效率和效果并重。按照国务院2009年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中国的电动汽车产销目标是: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却显示,2011年国内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只有8368辆,销售新能源汽车8159辆。这个数据远远低于政府的规定目标。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完成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也已经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问题。2011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发改委就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就试点工作提出了评估与审核的意见措施,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落实到实处而不是喊喊口号。

2.加强和媒体的合作。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推动需要汽车专业媒体对技术革新、产品换代、性能指标数据等消费者关注的信息推介;需要加强与各大汽车门户的沟通,加强汽车专业论坛版块交流,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以及售后交流,答疑解惑;同时也需要借助时尚媒体,新闻媒体,娱乐媒体等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客户对产品的印象,表达出全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决心。

3.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以美日发展经过为鉴,应通过财税金融激励手段加速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如在财政政策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给予优惠商业贷款;对于购买者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加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强制性采购,形成消费示范效应等;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进口给予关税优惠,降低其生产成本;对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对购买者按其所购车辆的等效节能指标给予一定的购置税减让;在金融政策方面,鼓励、提倡逐步建立以政府信用、投融资实体为平台,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债券发行为手段的开发性金融信贷政策体系,解决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研发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J].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邵毅明,边耀璋.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J].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4]刘光富,胡冬雪.绿色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以新能源汽车为对象[J].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篇(6)

据了解,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高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而新设的。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其中,对于新能源产业,国家要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2011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将在南京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十所高校“生根发芽”。仅江苏就有3所高校设立了这个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提出来,可见其重要性,为什么这个产业会受到这么关注?新兴专业学什么?就业前景怎样?本文将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相关状况做个详细分析,为考生了解、有的放矢的报考服务。

发展前景

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蔡九菊教授认为,发展新能源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前景广阔,同时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一方面,发展新能源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中国经济走向低碳化。

目前,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水电、核电、太阳能和风能设施建设的同时,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估算,到2020年在风电领域的从业人员就将会有几十万,其中包括几万名专业人员。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在未来10年内,国家每年平均要开工建设5-8台以上的核电机组,预计每年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有数千人,而全国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量不超过500人。对于快速发展的太阳能产业而言,人才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专业培养目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在新能源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学生的修业年限为4年,对于完成培养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课程体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上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要求,既注重“厚基础”,突出基本理论与方法,又注重“宽方向”,丰富课程知识结构。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结构”的形成。

理论部分:在基础教育系列中重点强调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大学外语、原理等社会科学课群。在专业教育系列中重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础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实践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单独设立“能源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目的是充分利用学科的开放式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毕业生就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如河海大学主修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工程热力学、气象学、太阳能发电电气设备与系统、太阳能发电并网技术、项目及企业管理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培养太阳能利用工程系统设计、研究、运行、施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南京理工大学主要以新能源的能源转换过程、高效清洁能源利用与功率转换技术为核心,培养掌握上述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太阳能、风能电站和供电公司等电力部门提供后续人才及技术支持。南京理工大学对新能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已有25年的历史,包括太阳能、风能以及能效节能的可持续能源投资中,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待开发――能效和节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中国有广阔的空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缺口很大,目前学校在此方向培养的硕士生一入校就被用人单位盯上。

新闻链接

北大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成立

2011年3月2日上午10点,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研究中心将立足于国际政治研究,密切关注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国的新能源战略,为国内相关的部门和企业提供国际新能源合作方面的评估和咨询服务。中心致力于整合北京大学校内外国际关系领域和新能源战备与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联系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新能源企业,努力形成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研究平台,成为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新能源战略与国际合作的学术研究、资料信息、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咨询服务基地。

篇(7)

关键词:新能源;公交车;推广背景;挑战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060

1 新能源公交车辆推广运营的实施背景

1.1 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要求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是应对化石能源日渐枯竭的有效手段,既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需要,也是减排的需要,亦是汽车技术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以自主创新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实现节能减排和石油安全的目标,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及系列引导政策。2010年 10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新能源汽车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2012年4月,国务院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未来几年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目标。发展新能源汽车,实施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变革”,已成为国家战略。

1.2 河南省从政策和资金领域引导新能源汽车

河南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举措,培育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在河南率先发展低碳经济。嵩县作为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工程示范县市之一,明确到2015年推广使用的新能源汽车计划累计达到10万辆,并先后出台了购置补贴、技术标准、场站规划等配套政策。在此历史机遇下,嵩县公交公司围绕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科学发展这条主线,把发展新能源公交纳入到公司“一五一”战略规划,致力于为乘客提供低碳公交服务,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1.3 公交行业特点适合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目前,嵩县公交公司在新能源车辆的使用和管理已走在国内行业前列。运营规模已经处于国内同行的前列;服务范围覆盖在市内18条公交线路上;以现有公交场站为依托,已建成9处充电服务场站,初步形成规模一体化的新能源车充维服务网络。

2 推广新能源公交车面临诸多挑战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在国内外已有较长时间,但量产化和规模推广却始终举步维艰。深圳巴士集团推广新能源公交车辆的初期同样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新能源车辆运营成本高,公交企业难承重负。新能源公交车辆推广应用初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能源车辆购置价格高,综合成本较高。二是新能源公交车辆政策性补贴不明确、维保成本不确定。如何破解新能源公交使用的高成本难题,成为城市公交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电池续航能力仍然是瓶颈,是一个重要课题。大部分受访的新能源公交车车主都有相同的观点,从买前的质疑再到使用后好过预期,促使他们成为推广新能源车的主力军。在试驾现场,公交车驾驶员李某认真地比较各种车型的优劣。他最为关切的是,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桩站点铺设问题。李某就有过一次跨城经历,险些遭遇没电的尴尬:近期去过一趟郑州,等到了郑州后原本以为充电桩站点很好找,因为我装了很多搜充电桩的APP,结果去的第一个充电车位被传统汽车占了,第二个点导航到了是一片绿地。当时,电池电量就剩百分之十几,心里特别慌。因此,新能源车辆的充电续航问题是一个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三、新能源车辆安全技术保障问题。新能源车辆在技术可靠性方面与传统燃油车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表现为故障率明显高于传统燃油车辆,续航里程普遍不高,充电时间较长,营运效率相对较低。总而言之,新能源车辆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整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电控电机技术等新能源车辆技术性能表现的关键。目前,以动力电池为主的关键零部件技术还难以达到新能源车辆安全运行的要求。因此,缩短新能源车辆技术成熟周期,提高新能源车辆技术稳定性,保障新能源车辆运营安全,迫在眉睫。

3 新能源公交车辆推广应用与运营管理的措施

3.1 从政策层面支持新能源公交车

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未来综合竞争力休戚相关,产业的发展必将经历规划、示范性发展、成熟性推广等阶段。在成熟推广前,国家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税费补惠等方面给予大力补贴,作为一种产业,成熟发展与规模化应用必将以市场为主导,以商业运作为基础。基于这点,嵩县公交公司在示范推广新能源过程中,依托示范阶段的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商业运作模式,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多方合作体系,摸索出一套适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并具推广价值的商业模式,破解新能源汽车推广面临的难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产业链合作共赢。

3.2 从规划层面支持新能源客车

洛阳市对未来新能源车的应用作了规划,在公交领域,2016年到2019年,洛阳市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应达到55%、65%、75%和85%。计划到2020年,所有城区公交车更换成新能源汽车。在更新报废出租车或提供整车租赁服务时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在公车方面,要求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50%。相关部门还正在研究实施分时租赁新能源车的可行性,初步考虑以市本级三区为试点,规划建设60个分时租赁点和800辆租赁用车。

3.3 从建设座充电桩等技术方面支持

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推广重要一环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洛阳市采取了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方式,引进专业化运营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按照政策规定,在台州市区注册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主体,投资建设市区公交充电基础设施项目的,财政部门将按照实际投资额给予20%的补助。在多方利好下,洛阳市充电桩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市累计建设充电站21座,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的233%。其中,高速公路服务区集中式公共充电站10座。此外,还建成分散充电桩573个。按照布局,在2020年前,洛阳市将打造出布点均衡、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充电设施服务网络。目前新建的住宅配建停车位要求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新建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商场、宾馆、医院、办公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和社会公共停车场,具有充电设施的停车位应达到总停车位的10%以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