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子商务概论微课版

篇(1)

摘 要: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基础性课程,如何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改革,充分展现高校的教学特色,使高校成为培养电子商务类复合型人才的平台。该文阐述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变教学方式的方法,以期能推动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 教学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91-02

1 高校开展电子商务课程概况

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在2000年批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目前众多院校在经济、管理、贸易、金融、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电子商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型课程,融合了经济、管理、营销和计算机技术四大领域的内容,并涉及通讯、信息技术、物流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关联非常紧密的课程,所以,无论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与其他的课程有较大的区别。

2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迅速普及和无线网逐步覆盖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面面临着以下几种问题。

2.1 教材陈旧,理论课主导

由于新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和数据也在不断更新,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每年都会有一些改变,在实际授课中,使用的教材往往是几年前编写的,教材中的案例、数据等相对陈旧,新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而这些新的理论及数据在讲课时需要向学生补充,导致教学中实际讲授和教材不配套,并且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从多方面收集资料,掌握多方面理论动态及相关数据,增加了备课负担。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大多以理论为主,涉及的案例较少,对操作技能培养的内容基本没有,而课程设置里无论是商务策划、网上贸易等都需要上机操作,尽管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这种现象,并建立了电子商务实训室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所购买的一些模拟软件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当前电子商务模拟的需求,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操作,难以切身感受到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及变化,很难与现实中的电子商务相结合。

2.2 教学体系不合理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主要包含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支付、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五大模块,课程内容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宽泛,而在课程讲解时,每一章都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彼此的关联性很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前一次课听到的是关于营销的社会科学内容,下一次课听到的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自然科学内容,接着又要学习物流的相关知识,并且学生的文理功底不一,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陌生概念,没有办法分清楚课程的重难点,使得电子商务课程显得过于抽象。

2.3 师资队伍不完善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也应是全面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的师资构成主要是经济学科、管理学科、计算机学科出身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对某一模块的内容生疏,很难做到每个模块都讲得全面透彻。此外,高校教师往往与相关的企业交流合作有限,虽然理论知识丰厚,但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难以指导学生的实训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 教学方式改革方法

3.1 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现阶段,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模拟情境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授课时应充分结合三种方法的特长加以讲述。理论教学部分,以学术的语言概述本章的核心内容,以案例导入和任务设置讲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部分,以EC体验、同步训练、案例分析和综合训练为导向。

在理论课讲述时,以案例探讨引入,在案例讲解中引入理论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辩论和思考过程,真实而周知的案例更具有接受性,使学生更能接受所学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多种教学任务,让学生有目标有紧迫感地去学习和探索,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教学时,初级阶段学生接受到的是模拟训练,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有卖家、买家、物流承担者等角色,在不同的B2B、B2C和C2C模拟平台上,完成商品交易的流程,以熟悉和巩固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实际运营模式,实训时可以淘宝店铺为平台,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从店铺的申请开始,完成店铺的装饰、商品的上架和下架与说明、网店的推广等一系列的运营过程,全面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2 推广移动设备多元化学习平台,以赛促学/教创新化学习方式

学生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4G网络、WIFI无线网络在校园内的全面覆盖,为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设施。通过QQ、微博、微信等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教学工作平台,学生通过移动设备登录公众平台,可随时随地来观看课程介绍、课程视频等学习资料,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大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可以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前沿知识,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通过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这一过程,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参赛做规划、找资源、体验创业,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学会了与实际相结合。同时,指导教师接触到更多前沿技术和案例,把教学内容和参赛要求相结合,在常规教学中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还能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3.3 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有效的教师提升机制

电子商务专业对专任教师要求较高,除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业务拓展能力,因而,要鼓励教师到电子商务企业学习、接受培训、参加学术会议或在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实践指导能力,让教师走在行业前沿,具备行业敏锐的嗅觉能力,充分展现高校的教学特色、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另外,也可从企业、其他高校引进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和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顾问,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和实际操作指导,创建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

3.4 改变考核方式,构建完善的考评体系

长期以来,专业课程的考核一直采用笔试的考试模式,笔试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就电子商务课程而言,只采用笔试,难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需要进行考试制度的改变。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在考核中着重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效果而非注重考试结果,加强过程管理,也即是既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考核到操作技能,着重突出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考试。具体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学内容中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测验的情况及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度,来评判学生的综合成绩。

4 结语

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变化着,针对电子商务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不断更新。高校老师要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理论和模式,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校提供的硬件设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及适合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考试方法,争取在高校中所有专业都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

参考文献

[1] 陈静.“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改理念与实践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5):154-156.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2.210

作为当今的一个发展趋势,“互联网+流通”取得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因此,探讨“互联网+”视角下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开始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1“互联网+”给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1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之前,学生主要依赖纸质版贸易经济教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开始倾向于网络学习。譬如从网上搜寻课件和相关学习资料,传统贸易经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得到凸显。这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并与时俱进地补充相应案例。教师有必要协助学生对诸多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出逻辑主线,列出关键知识点。

1.2挤占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能够轻易地从网络搜寻跟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加重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现象。很多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打游戏、看电影。可以说,信息搜寻的便利性加强了学生分享知识、搜寻知识的能力,却挤占了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思考时间,极大地破坏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之贸易经济专业课程内容抽象,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互联网+”视角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特征分析

2.1熟悉互联网技术

以互联网科技为支撑的网络经济发展影响了贸易经济领域的各方面。“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商贸产业发展模式,既重塑了传统流通模式(线上线下模式,如苏宁云商),还创造了新的流通模式(纯线上模式,如聚美优品、一号店等)。“互联网+”还给商贸流通组织带来了深刻变革,导致原有流通组织的重构、消失,以及新的流通组织的诞生等。另外,和传统商业企业相比,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企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提高营利水平和工作效率,一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平台,来对企业采购、库存、销售和财务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为了拓展商品销售渠道和维护客户关系,还需要构建电子商务网站和运用电子支付工具。这意味着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首先需要对互联网技术有深入了解;其次要有很强的应用能力,以满足整个商业经济领域变革的需要。

2.2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放眼国际,通才教育越來越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才能,还应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统专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目前主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通过对各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高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不但能够在国内商贸政府部门、商贸流通企业、银行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和政策研究,还能够在国际贸易领域从事贸易与投资。总之,“互联网+”背景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必须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具有互联网商业变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互联网+”视角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足

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12月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9%。其中,网络零售、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百货店、专业店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5.3%、7.2%、8.1%、6.5%、2.3%和4.8%[1]。网络零售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上升。这意味着传统零售行业面临困境,熟悉网络信息技术,同时具备商贸流通专业理论和才能的复合型人才被大量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只注重对贸易经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移动平台、网络新媒体营销、物联网技术等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传统的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中关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涉及不多。

3.2其他贸易经济实践教学开展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关于贸易经济学的典型实训环节包括:带领学生参观一下企业、组织学生进行无明确目的的市场调研,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案例讨论,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很好的直观感受,学生并没有增加对贸易流通企业运作流程的了解。由学校牵头的校企合作项目多以企业到学校做报告、开讲座的形式展开,并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工作和学习,因此很难真正了解流通领域中企业和部门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开展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锻炼,掌握的理论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也很难得到培养。

4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经验借鉴——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

4.1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贸易经济专业研究的两个基本方向:电子商务与贸易现代化研究以及国际贸易实务与流通国际化研究。即认为互联网商业以及国际商务是当今商贸流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注重学生互联网商业和国际商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此相依托,在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补充了相关的信息化课程,凸显了学生既懂贸易理论,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其中,引入的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营销学”“互联网基础”“现代商业技术”“电子商务应用开发工具”“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POSMIS”等。

4.2教材和教学环境改革

围绕信息化改造,除了编写《流通产业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习题、参考答案以及参考书目外,还先后编写了《商业技术概论》,以及电子商务丛书《网络企业经营术》《网上技术快易通》,充实了传统贸易经济教学内容。从2000年开始,学校就成立了省级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和电子商务教学实验中心,以此开展实验和模拟教学。还专门组织团队研究相关课程实验软件和互联网应用产品,具体包括网络物流、商业MIS、网络安全等。另外,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在致力于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推广,形成集纸质教材、网络课件、网络环境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5“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5.1设置科学的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既需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又需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才能,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贸易理论课程和贸易实践课程。贸易经济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贸易的基本概念、原理、商业体制,以及商业企业的运行规律等,专业选修课程则讲述贸易经济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商业企业的具体运营模块、流程。贸易经济实践课程主要指与企业等合作展开的实践项目等。注意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的关系,主要突出贸易经济学科属性,关于销售技巧、商务谈判等知识不要过多涉及。注意传统商业和互联网商业内容的合理设置。

5.2结合互联网背景,进行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创新

互联网提供的多样化学习平台,降低了学生对传统课堂的依赖性,这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教师既需要列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还需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梳理出其中的发展主线。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教材、期刊等,还包括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因此,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聚焦课堂,贸经专任教师有必要拓宽教学内容。除了书本固有知识,教师还要适当补充多媒体、企业实战案例等教学素材。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解释,再借助互聯网延伸相关案例,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达到对知识点的运用自如,进而提升学习的能动性。

5.3深化校企合作项目,拓宽校外合作渠道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学校应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合作双方应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2],共同促进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要想实现新背景下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积极对接当地知名互联网企业,组织学生去考察实践,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并以此为依托展开科学研究,争取为企业研发定制更多个性化产品。同时定期组织师生进驻传统实体企业出谋划策,协助其发展线上商业,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另外,高校还应积极拓宽其他合作渠道,譬如加强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联系,提升学校师生的实战经验和科研水平。

5.4注重提升贸经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和规模

教师是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具体执行者,依据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标准,学校要加强对在校教师贸易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鼓励知识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者继续深造,使其把握本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定期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和在校内开展贸易经济研讨会、讲座,提升贸经专任教师综合素养。遵循“培养和引进”并重的举措,积极引进贸经方向高水平博士,提高学校在该方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层次。另外,结合“互联网+”,引进关于互联网商业领域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既可以给学生传授互联网商业理论,又能为学生去互联网商业企业实训提供资源,促进贸经专业学生与当今流行的互联网经济接轨。

参考文献: 

[1]任荣,弓志刚.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改革[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2):32-35.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人才培育

一、引言

在中国的教育界我们熟知“钱学森之问”,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也有发人深省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充分激发了行业的活力,释放出巨大效能。刚过去的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相应的人才培育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信息时代下,专业人才的培育应紧跟技术潮流,依托技术培养,融合技术发展,设立符合当前需求的培养目标。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伴随着信息化在会计应用领域的逐渐渗透,使得会计行业从过去的电算化逐步向信息化过度。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1]。目前,会计行业已从单一的实现会计核算业务向同时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发展;从简单依托会计学相关理论与电算化系统向以系统论指导下的信息化管理思想转变和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方向发展;从以单机处理为主向逐步在局域网甚至互联网环境下收集、处理、储存、传递和使用会计信息的方向发展[2]。正是由于近年来会计信息化的蓬勃发展,行业需求发生转变,成为院校里会计人才培育新一轮的风向标。近年来,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政府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与应用和财政部信息化法规的实施与应用等研究课题成为了会计行业的热门问题。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此指导下,深入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及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对会计信息化及其人才培养的研究中来,也慢慢认识到了未来会计信息化对所在单位发展而言是个必然。段楠对会计从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进行了研究,肯定了会计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3]。刘梅玲尝试采用发展体系视角和属性分类视角的混合型视角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4]。当然在认识到转变的过程中学者们也发现了目前会计行业的问题。高建英就发现会计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会计信息化人才却极其缺乏[5]。还有一些学者对人才培育进行了探索,夏冬艳就从人才培养对视角提出要设立培养目标,确立培养模式,提出教学改革意见的思路[6]。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前辈对会计信息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发现很多行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这些问题多从企业角度和行业现状出发,缺乏从院校角度,从人才培养源头的思考。目前院校会计人才教育模式转变依然是滞后的,跟不上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本文就从院校角度分析根源,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培育中出现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深刻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7]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亦是如此,分析其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1.人才培育导向不明。目前,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力量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会计专业出身,之后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极少有涉及信息化方向,他们虽然会计理论和实践知识丰富但是对于现如今企业中运用的先进信息化内容却不了解,计算机知识薄弱;一类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后期通过培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弊端与第一类相反;另一类是同时熟知会计、计算机、系统论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数量极少。这就造成了学院专业建设更多依托于教师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不是依靠于会计行业人才需求,使培养的人才能力水平各有侧重,不够完善。2.缺乏专业的会计信息化教师队伍。会计信息化是新型的边缘性学科,不但知识面广,并且操作性强。这要求教师应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而且对相关的软件有熟练的操作技巧、系统管理技能甚至是软件开发能力。但是现在符合条件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很少,教师大多是从现行教师队伍中选拔,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基本都是在摸索中教学,教学队伍跟不上学科发展和社会人才培育需求,严重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质量。3.会计信息化人才培育主要依托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和教学水平难以保证。目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多依赖于高职院校和水平一般的本科院校,生源较差,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相对欠缺。在一些像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些名列前茅的财经类院校中本科会计专业的电算化、信息化内容课程设置较少,且不被学生重视[8]。而高职院校和大多数的二本、三本院校的培养水平极其有限,毕业学生难以满足行业需求。4.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理顺,现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会计信息化教学在顶层设计上存在问题,会计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设置上却严重滞后,院校教育没有以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缺乏权威的教材和符合大众化的会计信息化软件是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会计信息化教育改革步伐跟不上会计信息化学科发展,教学内容大多仍以会计电算化为主。院校基本保证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经济法和税法等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技术基础、应用分析软件基础、会计软件开发与维护实例、ERP财务软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概论、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审计等内容的学习上缺乏引导,不受重视,很多也没有师资力量去支撑课程开设,此外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应对措施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育工作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大家也达到了这种共识。如今,高等教育已搭上信息化快车,随着技术手段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发挥了现代科技理念与高等教育结合的复合效应。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阶段性成果去改善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是当前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1.教育理念的信息化。转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育理念,将会计人才培育导向从依托导师的专业倾向转变成为依托现实的人才需求。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长期企业合作伙伴的反馈以及院校市场调研结果,指导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育工作。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的落后知识观念和教育观念逐渐被摈弃。教学不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传授知识,必须满足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对于会计信息化教育而言,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要加强课内模拟,在日常教育当中,重视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管理和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实践,建立长期的企业合作伙伴,上好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2.教育方式的信息化。现国内符合会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复合型专业教育力量很少,但伴随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一个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的全新学习方式正在兴起。随着微课、慕课(MOOC)、魔灯平台等的相继出现,给短缺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力量带来了新的解决方式[9]。以慕课教学为例,可邀请行业权威的复合型教育教学人才开设慕课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慕课方式开展学分互认,报名网上慕课课程的学生通过每次的课后练习和最终的网上考试来考察慕课学员的学习水平,最后由开课老师统一打分。这就有效解决了很多院校缺乏专业教学力量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形成竞争,督促院校相关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也给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提升的平台。教育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从多个方面改善了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3.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高校人才培育方面的表现就是当前人才市场中有许许多多的熟练会计电算化的人,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电算化已不能满足于会计实务的工作需求。在现代会计行业中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使学科建设紧紧跟上社会人才需求的步伐,从顶层设计上开始着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标准,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学科发展体系。组建以资深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会计学科专家和会计软件开发人员为主导的学科建设小组,编著具有权威性质的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教材,开发适合大众化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工具。笔者认为,不仅如此更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考虑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状况,科学预测其下一步发展趋势,发现人才培养的不足,前瞻性地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会计信息化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林青.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15.

[2]李铁岳.试论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J].黑龙江科学,2013,(09):201.

[3]段楠.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4]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5]高建英.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0):18-20.

[6]夏冬艳.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11:3.

[7]袁吉富.论全面深化改革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4):30-35.

[8]薛亦玉.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海峡科学,2011,0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