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农村建设战略

新农村建设战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农村建设战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农村建设战略

篇(1)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这与我国的各项产业的进步分不开,同时也是城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体现。因此,要求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农村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从农村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利用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此文以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为例,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剖析。

1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的问题

1.1 政策引用方面的失误

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在农产品、粮食的生产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然而吉林省的一些农村土地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协调、统筹规划的发展理念,使得农村土地的利用出现了浪费现象。仅仅追求GDP增长,对于土地本身的利用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1.2 土地投入减少

部分农民因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地养分降低,为追求高产重度利用而轻于养护,导致土壤的质量逐年下降,耕地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非常不平衡。

1.3 耕地非农化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兴建各类产业。虽然国家会征用耕地占用税,但是并不指对非农化产业对农用耕地起到相应的利益负担,进而造成了不少耕地转型成非农产业,再加上农村干部不具备长远的思维,造成农村耕地减少。

1.4 土地利用的违法现象

在部分农村出现未批先用,少批多用及农村宅基地扩建等现象,虽然国家各部门共同配合,齐心整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诸多用地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补办手续来逃避问题的,这也反映出土地管理部门中存在一些工作疏漏问题。

2 针对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耕地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要求在农村耕地方面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从而确保耕地总量不会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进而保护农民对于土地的经营权和承包权。对于耕地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由大改小,保证田地的水供应同时提高耕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实施科学积极的农业标准,使得在节约土地、节约水源、节约肥料、节约药物、节约种子方面做到最优,实现节约型农业;对于化肥的使用能够做到科学合理,一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对于土壤的养分进行科学调动;另一方面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对农村的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从节约、经济的角度为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农民合理建设家园。另外,从现有住房的基础上进行设施和房屋的改造,从而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保证农村建设的需要及农民生活提高的需求。对于农村产业用地尽量设在荒地、山坡地带,尽量减少此类用地对于耕地的占用。

2.2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的进度

农村土地市场化是通过市场作用达成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手段,推动土地制度改革能够使农村闲置土地及其他类型土地更好的得到利用,结合土地承包制度及土地承包永久化以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移买卖,对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效应。同时也能够稳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各个方面,对于吉林省的发展现状而言,这样的方式对于诸多出外务工而家中闲置的土地来讲就有了更多提供他人利用和改变的机会,进而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带来利好效果。

2.3 加强农村土地整理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和整理,对于一些零星的散地、道路、田地、沟塘等进行重新整理和布局,以使得农村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更加分明,农村的土地利用率也就更高,吉林省农村大多在冬季有大量的闲置未用土地,也存在多种土地浪费的现象,再如铁路栅栏圈掉原为耕种土地的现象,从这个层面能够发现,土地整理问题势在必行,而且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而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

2.4 建立农用地质量评估体系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存在多重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土地质量评估体系,农用地质量评估体系不单纯的只是土地的养分及矿物质含量评估,同时也包括土地的使用质量,利用一套科学合理的农用地质量评估方案制约农村用地的弊病和缺陷,从而实现农村用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可用性和科学性,为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提前做好规范化准备。同时结合质量评估体系对于农用地的各类补偿和处罚也有了明确的章程,才能真正的落实政策,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布局。

2.5 优化农用地结构,提高农业土地综合效益

在完善土地划分和布局的情况下,结合农村农业发展的不同情况对地块地势能够有效利用,结合土地投入的大小顺序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从专业化的角度和方向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

篇(2)

实施“转变”战略。重点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二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三要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四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五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转轨。六要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

实施“拓展”战略。重点是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水平。一要拓展农业功能。二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三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四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

实施“提升”战略。重点是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健全农业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三要提升农业政策法规支持保护能力。四要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五要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建设新农村,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优先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多方支持、形成合力。

2006年,要以“三增”为目标,以实施“三大战略”为重要举措,围绕大局,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启动实施“九大行动”。

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力争“十一五”粮食平均亩产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力求做到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

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2006年,选择黄淮海专用小麦等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重要目标,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

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

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一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二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三要建设乡村物业。四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篇(3)

1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20世纪末,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得以建立,“金农工程”的开展为电子商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近几年,随着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上网的农户少。根据调查,我国网名的人数达到1.11亿,但是多数是城市地区的有9168.6万[1]。县城人数是全国人数的42%,占了网民的82.6%;然而农村网民是1931.4万人,是全国网民58%的17%。从行业来看,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占2.3%,从职业来看,林、牧、农、渔、副等占1.2%。然而农民的素质低、上网少导致绝大多数人不能从正规渠道上获得信息,此外农业电子商务还存在以下问题。

1.1农村落后基础设施

现在国家虽然已经有了完善的农业商务信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在硬件方面投入还是非常紧张,在软件部分,因为农村环境相对不足,这样使得相关人员不愿去农村发展,导致农村发展比较缓慢[2]。

1.2农产品的局限程度

农产品的特点是保鲜不持久,容易变质,新鲜的农产品因为没有正规的检测手段和缺乏完善的标准制度,所以市场上有很多假产品在市场上出现。

1.3商务信息量少

虽然农业电子商务建设有一些成果,但是大部分信息都是一样的,这样就导致真正可以帮助农户在生产种植技术和销售方面的信息量更低。

1.4电子商务法律的不健全

目前,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牵扯出广告、客户信息、税收等相关问题,由于在我国对电子商务没有一个非常健全的制度去管理,致使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动增加了不少的阻力[3]。

2推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2.1转变农业生产模式

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农副产品的信息、产品的销售渠道、技术服务等越来越多的要求[4],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仍然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解决农产品的信息不对称、销售方式单一等问题,还能降低各种产品交易潜在风险,是转变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有利于农业产品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农副产品的交易成本费用,提高市场产品的竞争,使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更加发展完善。

2.2提高农业市场体系的发展

在我国现代农业市场中,农业市场是农产品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繁荣的农业市场,对新农村现代社会主义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中不仅涉及农业、种植、圈养等普通企业提供实时有效的市场信息,还吸引社会机构、行业协会、科研等机构的参与,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新农村的农业体系高速发展。因此,建立各种农业电子商务的网站,有利于农民各种农产品信息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额。

2.3统筹城乡农业发展以缩小城乡差距

近年来,在城乡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的影响下,导致严重的失调,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恰好可以缩小这样的差距。为了追求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效益及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公益性,我国相关部门提出大力支持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中吸引许多技术人才到农村为广大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现代文明带来的信息科技,同时利用农业电子商务缩小城乡鸿沟差距,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的发展,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完善。

2.4推进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

农业电子商务管理平台主要通过网络信息、电信运营等作用,依托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使农民领会到电子商务平台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建立农业电子行政事务系统,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达到农村政务的透明性、公平公正等[1]。

3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在新农村中作用

3.1有利于农产品的供销

目前,农户对农产品在市场上需求了解的不多,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形成滞后效应,所以在农副产品交易的同时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在建设新农村的前期,政府就应该把电子商务这一项目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去思考,电子商务的推动是离不开农民和管理者离不开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和思想上的一个转变,只要大家一起在思想上接受电子商务的观念,才能进一步对在新农村建设电子商务上有着更大的推动作用。

3.2促进劳动力的高效就业

在农村劳动力存在不连续供给的情况,特别是近年的价格上升,多数农民重操旧业,都是在劳动力方面很难供给。建设新农村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硬件设施的建设,因为要对新一代的农村居住着以后的生活提供便利,要解决在以后使用中遇到网络传输、速度等问题。

4农业电子商务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发展与措施

4.1提高新农村农业电子商务需求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滞后,农民对农业市场信息的需要力度低、需求信息较散,难以形成规模,而且对农业电子商务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低,影响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提高生产规模才能提高新农村农业电子商务的需求,带动新农村的发展,实现农业产量的增加和增收[2]。

4.2加大整合资源力度

目前,各地区都有不同的涉农隶属部门,在条块分割的影响下,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差,信息共享力度低,这些情况导致农业电子商务在实施信息采编中难度加深,影响农户信息知识的不全。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协调引导,加强各部门的合作意识,加强农业信息共享,降低收集信息的成本,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提高农业电子商务管理平台利用率。

4.3完善农村的电子商务管理

在新农村,农业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否有完善的体系关系到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第一,我国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吸引不同的企业、协会、机构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第二,充分利用各运营主体作用,加大投资力度,通过互联网、手机、广告、广播、书刊等媒介,农业信息;第三,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政策,使农业电子商务信息是真实有效的[3]。

4.4建立全面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制度

建立全面的电子商务人才团队,是开展农业电子商务体系的重要环节。第一,加强现有电子商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电子商务人才管理和电子商务建设同时进行,让他们进一步学习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产管理等知识[4];第二,加大各学校交流,设立相关的咨询平台,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第三,设立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及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去帮助指导农户,培养农业技术主力。

4.5设立安全的网上支付系统

农业电子商务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的一种商务活动,主要是信息共享交流,农产品的交易支付是唯一目的,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银行的介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4.6优化并组建物流体系

篇(4)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影响因素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中国的新农村应当是丰衣足食、健康向上、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社会。要完成这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实现建设新农村的远大理想,就必须突出这个“新”字,其主要任务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成立新组织、培育新风尚”。

长期以来,城市人鄙视农村人,更没人愿意去农村生活。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过去农村的穷、脏、乱、愚的状况,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应该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的公共服务来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不断加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说,新农村应该是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

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产业化经营拉动了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的同步增长。但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需要的资源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因素。

(一)农用资金紧缺是新农村建设巨大障碍

无论是新农业、新设施、新环境、还是新农民,任何一个方面都需要资金,没有资金,就不能建造新房舍、购建新设施、美化新环境、培育新农民。然而,而我国的很多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大多数都缺乏资金,乡镇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难以维持发放,各乡镇基本上都有负债,且有的数额很大,拿不出资金来搞新农村建设。可见,资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村教育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培育新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否则,就不会或不能较好地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手段,无法进行科技创新,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经济。在对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乡村只有村办小学,有初高中的村为数不多;农村没有图书室,农民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受到限制,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在抽查的1000位农民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9.5%,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18.5%,大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仅占2%。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学习意识。这样知识结构的现状,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三)农村交通问题制约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二是发展新产业。发展新产业一是要解决资金问题,二是要解决人才问题,三是要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个产业能否不断地发展,取决于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是否能够顺利地占领市场,要占领市场需要将大量的产品运往销售地。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公路建设较为落后,路况多数为砂石路,土路也占相当比例,道路翻浆问题仍较突出。即使该地区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也难以到达消费者手中,无法实现销售,农村哪里能获得发展的资金,因此,交通不便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

(四)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缺乏也构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绝大多数农民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少之又少,资源浪费严重,掠夺式经营现象还时有发生,节能意识、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淡薄,集约式的生产经营理念还没有形成。农民们缺乏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的思想意识,也暴露了他们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技术。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累更多的新农村建设资金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能源建设、通讯设施建设,还是文化、卫生事业等都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农村经济走出困境,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资金来源就有了保障,社会各项事业就有了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新农民,培育新农民主要靠教育。针对教育兴村的现状,要突出农村教育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韩国发展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要进一步突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建设新农村,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只有培育出众多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新生力量。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环境

让农民享用新设施,享受新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要发展农村电力和网络建设;要加快公共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疾病的防治;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使农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拥有宽敞的公路、清洁的能源、卫生清洁的水源、优美的生活环境。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的。组织农民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好各种资源;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科学使用水资源、肥料和农药;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文化延续及自然活力的维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影响因素众多,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着眼于本地区的实际,认真分析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只有找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路子才能扎实稳步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小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认识[J].科学决策,2007,(01).

[2]陈家付,陈晓,刘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校学报,2006(4).

[3]杨世华.新农村建设应优先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冯雷.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济南日报,2005-11-28.

篇(5)

关键词:乡镇政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路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关键转型期和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殊历史时期、面对“三农”工作呈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全面涵盖了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各领域内容,是新时期“三农”工作在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上的具体化。乡镇地方政府直接面向广大农村,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自身依然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诸多环节,面对呈现出的新问题,如何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再局限于形式、更加注重实效、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好又快的发展,成为一道新的历史课题。

作为乡镇政府来讲,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还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型,全面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型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新时期一项新的“伟大工程”。乡镇政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执行方、推动方,实现自身职能转型至关重要;本质上讲,乡镇政府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以一种更加自觉的行动贯彻好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中关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让乡镇政府自身的改革逐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多的是扮演一种服务型的角色。乡镇政府在实现自身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全面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乡镇政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

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型乡镇政府,必须要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本位思想,真正做到以农村建设为根本、以农民更好的发展为根本,不断创新服务于农村、农民的执政理念;真正做到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农业收入;坚持全心全意提高农村社会公共利益为奋斗目标;不断转变地方政府行为方式,划清市场与政府的合理界限,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法化、和规化。

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不断提高乡镇政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全面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回应型政府。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关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和进程,关系到乡镇政府在具体推动这一工程过程中所遇阻力的大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除了从符合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项利益之外,乡镇政府必须要积极从自身出发构建回应型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所谓的回应型的乡镇政府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出发,在推动新农村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需求以及提出的各项质疑、敏感问题作出及时的、正面的回应,而不是消极对待和听之任之。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回应型政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和现实需求,关系到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设回应型乡镇政府必须要全面坚持全心全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做违背人民群众意愿、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对人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现实困难和需求为切入点,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度,逐步减少政府服务的中间环节,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更好的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落脚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建设回应型乡镇政府必须要把广大农村群众放在一个重要的和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采取合法、有效的手段予以稳步推行,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到第一时间公正、合理解决,维护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三是乡镇政府必须要从新形势出发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在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务发生的重大的变化,与传统条件下的农村管理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就需要乡镇政府在新形势下,逐步摒弃和改变传统模式下乡镇政府对农村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入手,不断提高乡镇政府决策水平和服务效率,改变以往对农村工作管理的“全能型”政府模式;乡镇政府要逐步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减少传达环节、消减多层管理,切实以高效、有力的姿态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协调作用,避免出现多重管理、相互推诿的局面;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必须要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集中管理体系,加强领导、分工负责、权责明确、协调推进,避免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再度出现错位现象;与此同时,乡镇政府的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要跟上,不断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服务配套建设,提高乡镇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服务效率。

四是努力构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行政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乡镇行政文化;乡镇行政文化的建立,能够更好的发挥乡镇政府组织在推动这一工程中激励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乡镇政府在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行政文化过程中,要从建设之后的新农村社会效益出发,努力提高新农村社会效益,构建和形成更加有利于推动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行政习惯和优良行政行为;要从自身做起,逐步摒弃形式主义作风和作风的消极行政文化,积极构建一种维护群众利益、服务农村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积极行政文化。乡镇行政文化尽管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但乡镇行政文化的作用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行政文化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软实力对行政行为起着反作用,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软动力”。

五是不断创新完善乡镇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管理机制。社会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很重要,但是新农村建设之后的管理同样重要,如果新农村建设之后,乡镇政府对其管理不到位,对出现的新问题不能予以有效解决,那么不但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而且也会使得党和国家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不断创新完善乡镇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管理机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和完善乡镇政府在新农村管理的决策与执行机制,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按照民主、科学的原则对新农村管理中的各项事务予以决策;不断规范执行程序,让新农村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务都能够按照合法、正规的程序进行,让具体执行暴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新农村建设之后,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对推进适合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民权力不受侵害、农民利益不受损失;要让监督约束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杜绝借新农村建设出现的各种腐败行为,尤其是一些重大项目、一些与农民利益最为直接的项目。

篇(6)

关键词:寒地新农村 生态设计方法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间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新农村建设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生产资料、资金合理使用、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得以大力发展的广大地域。因此,新农村建设发展作为实施以上条件的基地是实施科学发展、保障民生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1]。

当前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本体”这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思想,并充分地体现在当前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作为寒地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更要适应寒地的建设特征、包括农村建筑与环境改善。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应该是获得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寒地新农村生态建设空间格局的营造及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2].因此,现代新农村的建设应该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首先在建筑形式上要符合当地环境的依托,既要有特色又要有一定的适用性;第二要能突出经济建设的目标;第三要能体现当地特色。寒地新农村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冰雪项目的发源地,适当的打造地方特色是提高文化建设和经济收入的首要来源,如“雪乡”利用冰雪资源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2.寒地新农村生态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寒地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性原则

寒地新农村建设应充分考虑生态建设的发展,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当地经济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如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房在境中、境中有房,尽可能的营造生态建设中的“生境”并形成可持续发展。寒地新农村生态设计的组成内容见下图1。

(1)生态规划阶段。农村由于自然环境好、尺度小、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具有很好的体现生态建设的天然条件。比如尺度小,相对于大城市综合设计和设施的处理要简单得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将新农村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需要在城镇规划外另外进行。

(2)新农村可持续生态建设。开展生态可持续建设目标是使新农村朝着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良性环境方向发展,而开展可持续新农村建设目的是要使得任何城乡的开发建设活动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要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开展生态新农村建设会推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学是开展可持续城乡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二者都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土地和资源节约等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

(3)实施生态工程。生态工程就是在物质和能量利用方面的各种实施活动。生态工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城乡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首先通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功能将新农村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持久特点的生态系统;其次通过将规划、建设和工程融为一体,寻求城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诸如土地利用、资源使用、自然保护和环境建设等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和途径;第三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尤其减少城乡系统对不可再生的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和依赖,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或者太阳能产品。

2.2 寒地新农村建设中的设计因素:

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要考虑传统设计中的功能性、空间划分、适用性以外,更要考虑这个设计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生态可持续性。比如气候影响、地形影响、植被因素、形象、文脉、能源与设施因素等[3]。只有对新农村的当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尊重其影响因素才能做出适合的生态设计来。

(1)冰雪资源的应用。寒地由于气候因素,一年中有4-6个月处于冬季,室外的景观单调、但冰雪资源雄厚,因此要利用其进行室外环境的塑造以达到景观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如“雪乡”每年利用冰雪资源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地形植被的利用。寒地多处于山地和平原地区,尤其是山地居多,要充分考虑其特有的地形特色,利用原有地形和当地乡土植被进行二次设计,既能体现原始风貌又能促进生态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

(3)当地文化的展示。寒地新农村具有很浓厚的乡土文化,这是寒地特有的文化形式,如有名的东北怪“窗户纸糊在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翻穿皮袄毛在外”等富有民族特色、意味深长的风土人情的文化形式是需要向外展示的。

3.寒地新农村生态设计成果

成果表达要求内容具体明确,又要避免琐细刚性;既要为规划部门的编写更详细的项目设计条件提供依据,又要给具体项目的设计留出充分的创作发挥的余地。寒地城乡生态设计过程见下图2。

4.结语

将生态的概念和原理运用于当今小城镇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普遍的应用价值。它一方面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方面,也为解决未来新农村环境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因此迈向生态的新农村建设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新方向,是将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建筑生产系统和决策规划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和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基本规律,根据新农村环境和资源状况,以低投人经济为基础,以生态平衡为特点,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优化组合基地功能结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同步协调发展的人类理想居住区模式。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44050)。

参考文献:

[1]王士兰、游宏滔.小城镇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7)

一、正确看待新农村规划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从它建设任务的长度来看,它要比小康社会还要长,伴随整个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的思想,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而且,新农村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规划,它不是一个村庄规划、不是单纯的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也不是某一项专业规划,新农村规划既包括战略性、总体性的规划,也包括很多战术性的规划,有具体性的整治或建设,是一个规划体系,新农村规划既要考虑县域的规划也要考虑村庄的规划,新农村规划虽然是综合的、全面性的规划,但是它的中心是以“三农”为重点,围绕一个“农”字,着重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重在农业、重在农民、重在村镇,一切是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色进行牢牢重点把握。同时,新农村规划是一个务实的、实践性强的规划,它搞的都是实事、有很多明确的工程项目,是可以操作十分到位的规划。

二、科学把握新农村规划的重点

一是要确定好发展定位。主要是发展的定位、功能的定位问题,有的是以旅游为主、有的是以特色农业为主、有的是以工业为主,我们必须通过规划更好地明确。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就是要抓支柱产业,要抓产业兴村、产业强村,要选准“一村一品”,选准能够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如果第一个不抓支柱产业而去抓别的,新农村建设就有可能抓偏了,因此,新农村规划首先要抓好产业的规划,做好产业的发展定位、产业的功能布局。

二是要明确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5年的近期规划,还是10年的长期规划,从县到乡镇都要制定好各自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计划,村一级也要通过民主的形式,形成每一个村的新农村建设的决议规划和计划。不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比较优势不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也不同,规划中应注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照搬硬套,脱离实际。确定目标既要可行,又要适当超前,可设置两个层次目标任务,一是确保完成的目标,二是通过努力可以争取完成的目标。

三是要明确两个重点。新农村的规划内容很多,千头万绪。作为政府,在新农村规划中更要着重于老百姓问题,一个重点就是要更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扶贫问题、帮扶问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的农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加大扶持投入;第二个重点是把新农村规划的重点放在改善农村的环境方面,重视农村环境的建设,以清垃圾、清路障、清河道污泥、改厕、改水、改路“三清三改”为重点,全面做好一个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支撑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