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业务应用管理

业务应用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业务应用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业务应用管理

篇(1)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就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使用技术等技术。在气象业务管理部门应用信息技术就能使业务管理感知业务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实现业务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成为可能。所以在基于知识和信息的全球化经济中,气象业务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正在影响着甚至改变了传统的气象业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处理方面的优势,结合气象业务信息产生、传输、加工、决策流程,让信息技术在气象管理部门应用方式多样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业务信息资料自动化的设计、生产系统,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资料生产率、信息资料产品质量;

(2)是业务处理系统,将基层业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烦琐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是管理信息系统将气象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强化统计、分析和报告的功能,满足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

(4)是地市级及以上业务信息系统和决策者与集体决策支持系统,提高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并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现代化、信息化、气象业务的方方面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业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气象业务管理信息软件将气象台站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综合信息管理,并且信息技术可以强化管理者的管理职能。

2目前气象业务管理现状

2.1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建设情况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将使综合气象观测和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以数据自动化采集、气象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机、卫星数据海量存储和卫星数据广播为代表的实时气象信息系统,资料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和传输时效显著提高。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业务包括地面观测和地基遥感系统、以气球和飞机等为观测平台的空基遥感系统、以低轨和高轨卫星为观测平台的天基遥感系统,由数据收集及分发、信息加工处理、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等组成的气象信息业务,以及由运行监控、维护维修、计量检定等组成的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也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化气象观测业务管理系统。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监测网络业务质量的管理、监督和检查,提高观测业务的内在质量。

2.2地市县两级气象台站业务管理目前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程度提高,计算机、宽带网络、信息技术业务化应用越来越广泛。地市县两级业务管理也利用计算机、宽带网络、信息技术,对气象台站基本信息、气象业务人员基本信息、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图片信息、各类业务质量考核信息、各类优秀业务人员信息等等进行管理,产生大量气象业务管理信息。目前各类气象台站业务管理信息存储以Excel、Word、Access、TXT文件和图片文件等格式为主。随着时间增长,各类气象业务信息文件越来越多。对个人、县级气象台站、地市级业务信息统计查询分析耗费时间较长,工作效率较低。如此众多的信息,缺乏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综合以上分析和实际需求,我们研发了《气象台站业务信息管理软件》,探索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气象观测业务管理系统,通过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促使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使业务管理走向现代化、规范化、系统化和信息化。

3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气象台站业务信息

3.1信息技术的切入点

为了将信息技术引入气象台站业务管理,我们把气象台站业务管理工作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类。所谓定性的工作主要是指业务管理制度制定、业务管理流程的设计、业务人员资源分析报告等,这些工作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创造性,需要经过深入的主观思考与判断才能完成。所谓定量的工作主要是指根据既定制度与流程完成对客观事务的处理,比如气象业务台站基本信息、业务质量考核信息、台站探测环境图片信息等,这类工作的特点是比较琐碎繁杂,但又是需要日常处理的重复性工作,往往占据了气象业务管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信息技术在气象台站业务管理中主要是作为工具来应用,它可以用来处理所有定量的问题,比如气象业务台站基本信息、业务质量考核信息、台站探测环境图片信息等等,并能够提供快捷便利的查询统计功能与报表输出功能,较之手工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气象业务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并能够动态直观的反映气象台站业务资源的状况,能够为气象业务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地市县两级业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一套合理而完善的气象台站业务信息管理软件还将为地市县两级管理者带来另外一个好处:由于数据库完整地记录了气象台站基本信息、气象业务人员基本信息、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图片信息、各类业务质量考核信息、各类优秀业务人员信息等各方面信息,系统将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同时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其他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接入服务(如人事管理部门、各级决策者),软件能够按照用户选择的不同的条件进行简单查询和复合查询。如各类气象业务质量基数、气象业务人员基本信息、气象台站基本信息,气象探测环境图片信息、气象业务优秀人员基本信息组合查询。当软件响应用户查询操作后,生成相关的数据表或图表,并可打印或保存成PDF、Word、Excel格式的电子文档。因此,信息技术在气象台站业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地市县两级管理达成如下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

3.2业务流程管理与信息技术的集成

从表面上看,业务流程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似乎是毫不相关,业务流程管理关注的是管理理论与思想,而信息系统则关注技术的实现手段,信息系统的实施未必一定要进行业务流程管理,同理,进行业务流程管理似乎也可以不采用信息系统。但是业务流程管理是一种以构造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业务管理考核绩效为目的的系统的、不断提升的方法。它能够理解定义、实现自动化,改善地市县管理业务。卓越的业务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提升气象业务信息化、现代化的强有力的手段,而信息技术又是实现业务流程管理的必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地市县业务管理要摆脱不规范的业务流程,发挥气象业务管理信息化带来的优势,就必须在气象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实现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管理的集成。业务流程管理与信息技术集成,并围绕业务管理的核心流程和主导业务开展信息化建设,是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必由之路。

4地市气象台站业务信息管理软件解决方案

气象台站业务信息管理软件采用C/S结构,客户端的界面和操作比较丰富,安全性能得到保证,响应用户操作较快。软件设计与安装运行依托现有气象通信网络,采用2010C#框架技术编程,结合COM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增强系统的可移植性。通过TCP/IP网络协议,利用数据库访问接口,快速便捷连接访问MicrosoftSQLServer2000数据库,帮助用户采集各类数据并及时安全上传存储到网络数据库。优化查询,高效分析用户数据,实时处理各类数据,为用户形成业务管理信息。

4.1采用三层C/S(Client/Serve)结构设计软件

从功能结构层次设计为三个层面:基础数据层、业务处理功能层和决策支持表示层。

4.1.1基础数据层基础数据层包含的是变动很小的静态数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业务人员属性数据,如姓名、性别、学历等;另一类是台站业务基本数据,如台站基本信息、台站业务信息等。基础数据在气象台站管理软件初始化的时候要用到,是整个气象台站管理软件正常运转的基础。

4.1.2处理功能层业务处理层是指对应于气象台站管理具体业务流程的系统功能,这些功能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产生与积累新数据,如新人员数据、质量考核数据、优秀人员考核数据、探测环境八方位图片信息、人员图片信息等。这些数据将成为管理者掌握台站业务基本状况、提高业务人员管理水平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主要数据来源。

4.1.3决策支持表示层决策支持表示层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就能快速获得所需信息:如台站业务分布状况、业务人员考核情况等。这不仅能提高气象台站业务的管理效率,而且便于业务管理者从总体把握气象台站业务情况基于上述结构的气象台站业务管理系统模型。

4.2软件特点

软件设计立足于目前地市业务管理部门日常对气象台站各类气象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基础上,按照业务管理流程,将综合管理日常需要的各类气象业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据库,并设计人机交互界面,把各类气象业务信息通过业务人员录入\验证并保存到数据库,完成业务信息有效存储,为以后台站信息分析应用打下基础。软件开发与使用就要方便用户对各类业务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加快查询速度、加强业务管理,使台站信息管理趋于信息化、自动化。

4.2.1数据库优化设计按照气象台站业务管理日常工作流程,将手工管理的气象台站气象业务众多信息,依照数据库管理模式,进行信息化处理,变换成能让计算机加工处理数字化信息。并根据信息分析,利用MicrosoftSQLServer2005建立数字化信息存储数据库。用于存储、处理和保护数据的核心服务。利用数据库引擎可控制访问权限并快速处理事务,从而满足业务管理信息化要求极高而且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应用需要。

4.2.2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信息录入功能扩展DataGridView控件,进行数据采集录入界面,方便用户操作,同时验证用户输入的数据,保证图数据一致性。使用DataGridView控件,可以显示和编辑来自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源的表格数据,软件为了提高用户人机交互操作方便,扩展了DataGrid-View控件,在其单元格内可选择输入数据,如区站号、台站名称、台站类型等。

4.2.3灵活、简单的数据查询功能软件能够按照用户选择的不同的条件进行简单查询和复合查询。如气象台站业务质量基数、人员基本信息不同时段,或不同监测站同时段组合查询。当软件响应用户查询操作后,生成相关的数据表或图表,并可打印或保存成Excel格式的电子文档。

4.2.4方便、实用的数据统计功能数据统计结果是管理层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本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能主要完成统计数值、图表分析等工作,包括简单统计、通用统计、常用统计、二维统计、单项统计及辅助决策几个模块。这部分可完成质量考核、台站业务信息工作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及辅助决策的要求。

4.2.5图表显示功能利用图表控件MSChart,把用户查询出来的质量考核信息、气象台站基本信息进行气象台站图形统计和报表图形显示。

4.2.6利用Surfer8制图功能绘制台站分布图气象台站分布图在程序中调用Surfer8制图功能,将符合条件的站点根据经纬度点加到所辖地区底图,形成符合查询条件的站点信息图(分为地面观测、生态观测、高空探测、大气成分监测等)。先将符合用户条件的台站经纬度从服务端数据库中查询出来,读写成Surfer8可识别数据文件,再调用Surfer8制图功能,先把边界底图画出来,把气象台站经纬度文件添加到底图中。形成台站任务图片。

5总结

篇(2)

[关键词] COBIT IT外包 风险管理

一、COBIT标准综述

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是美国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ISACA(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基于其原有的控制目标体系(Control Objectives),结合并改进现有的正在发展中的其他国际技术标准和工业标准而制定的控制目标体系,是国际上最先进、最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COBIT控制目标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信息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参考模型,它将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归纳为34个IT处理过程,并逐个提出指导意见。通过将COBIT应用到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环境,可以为管理人员、开发人员和审计人员来强化和评估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二、IT外包的风险分析

企业IT外包处于IT战略中的资源管理层面,是帮助企业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商业管理而非信息技术管理,进而更专注地追求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途径。尽管IT外包愈来愈普及,但外包失败的案例并未因此而减少。IT外包风险的表现就是外包失控。由于把部分或全部IT资源外包给企业外部的服务商,企业对服务商的管理就要比管理自己的IT部门复杂得多,时刻会面临失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风险一:IT外包可能会在服务的及时提供和服务的质量方面达不到预期效果。

风险二:企业对承包商的依赖度高反而降低了企业的灵活性,企业成本不降反升。

风险三:企业的商业机密可能会被泄露,知识产权可能会被盗用。

三、基于COBIT的IT外包风险管控体系

COBIT的控制目标主要是针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和运行控制,COBIT提出的控制目标可以应用到所有的信息系统。因此,它的控制目标对IT外包系统来说大部分是适用的,但因其业务特殊性,必须结合发包企业的具体环境和承包商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1.组织与规划

系统规划是IT外包项目建设的第一步,包括发包企业的战略目标、政策和约束、计划和指标分析;发包企业原有的建设目标、建设模式;企业信息的功能结构、组织、人员管理;IT外包的效益分析和实施计划。规划的好坏对IT外包项目的建设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要以优化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企业综合协调与服务的职能为总体目标。规划必须满足:规划本身应当明确无误而且易于理解,应当是一个可以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认同的概念。规划必须得到领导小组的认可;规划目标应当是可衡量的;规划必须建立在对内外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制定。

2.获取与实施

系统分析是在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系统分析的工作量非常大,所涉及的业务、人、数据和信息非常多。而且在实际情况中,企业信息化的需求难以一次确定,并且会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承包商对政府的具体业务业并不熟悉,常常会发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建模的错误。因此,完成的系统分析必须满足以下一致性、完整性、现实性和有效性这四方面的要求。然后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承包商外包方案的可行性,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实施规范。

3.服务与支持

发包企业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商业目标也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更新的,承包商要做好完善的数据跟踪,在可行范围内满足发包企业的需求,不断改进和修正开发计划中遇到的问题和缺憾。

4.审计

IT外包项目在发包企业实施以后,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系统中的信息成为政府最宝贵的资源。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内部建立信息系统审计组织,由内部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价,将结果报告给政府管理层。内部信息系统审计部门,从组织地位上来讲必须独立于政府的IT职能部门和最终用户部门。

构建基于COBIT的信息系统管理、控制与审计模型,将便于人们对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过程的理解与分析,指导人们建立相应的机制,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全部过程置于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之下。对信息系统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将帮助他们在通常不可预测的IT环境下平衡风险与投资。对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将通过管理、控制和审计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和一定的服务水平。对审计师而言,将帮助他们明确审计轨迹,使他们做出的鉴定和劝告更具说服力。

四、总结

通过构建基于COBIT标准的信息技术过程集,我们可以把对IT外包的风险管理细化到各个过程,构建过程的风险管理模型,从而化繁为简,使复杂的IT外包业务管理、控制和审计结构化。对IT外包拥有正确的风险管理思想为指导,能够促进健全的管理机制建立,便于技术与工具的应用,使风险管理过程更加规范化。

篇(3)

早期的专网主要服务于电力、石油、钢铁等相对封闭的行业,与政府运行关系不大。近年来,随着专网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专网运营政策的放开以及专网通信技术的突破,国内专网的网络规模及市场迅速壮大。特别的,基于TD-LTE的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专网系统在国内外多个城市的无线政务专网得到了应用,应用范围和业务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011年,北京市启动TD-LTE无线政务专网建设项目,拟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市的无线专网覆盖,改善民生,提高居住质量。北京市政务专网采用先进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无线通信技术,使用1.4G优质频率资源,现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网络性能和业务测试,得到了各方领导的高度肯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对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的工作进展及北京市BOT模式的成功经验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的成功经验,对全国其他省市申请公用频段进行无线接入的各种应用探究与探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2012年6月,天津市启动建设TD-LTE天津市无线政务网[1]。网络覆盖天津市区、滨海新区及天津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及郊县县城,计划分三期完成。按照规划,该网络将承载城市应急安全,多媒体数字集群通信、智慧城市等方面业务。2012年11月,郑州公安局采用TD-LTE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技术建设了其新一代公务无线网络。网络建成后,将为公安领域的TD-LTE业务发展提供更加专业的示范意义。在南京,国家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2013】276号函,正式批复同意南京市使用1447MHz-1467MHz频段建设基于TD-LTE技术的无线政务专网,此张专网为全国第一张大规模应用的TD-LTE(1.4G)城市专用网络,也是全球第一个宽带多媒体集群城域专网,目前该网已承载了南京市政府多个部委办局的政务应用,为城市运行管理做出了应有贡献[2]。

二、引入业务运营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业务运营管理系统概述

业务运营管理系统(BusinessOperationManagementSystem,简称BOMS)由两大系统构成,分别是业务管理系统(BusinessManagementSystem,简称BMS)和业务支撑网网管系统(OperationManagementSystem,简称OMS)[3][4]。BOMS系统包含客户管理、产品管理、资源管理、客户服务、营销管理、计费、帐务、结算、合作伙伴管理等功能,并可根据业务需要,实现与诸多相关外部系统的数据和业务交互,解决运营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和推广具体业务的问题,帮助运营企业形成强大的业务交付能力。

2.2专网运营当前瓶颈

当前,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来看,专网运营领域都已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可以预见专网运营其企业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但由于历史原因,专网运营尚且存在着将网络能力转变为具体服务交付能力的瓶颈[5][6]。其中最为突出的,亟待解决的瓶颈为,由于传统专网业务内容单一、竞争不激烈等特点,专网运营一直以来就缺乏有效的业务支持手段,比如:专网通信运营企业为了解用户对某种业务的喜好程度,除了向用户咨询外,还需通技术手段针对某一时间段、一部分专网终端上承载的特定业务的使用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但目前专网运营中恰恰缺乏这样的业务支持手段,无法对网元级业务进行有效管理。目前,随着专网通信运营企业对专网业务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用户实际工作中的对专网业务需求的不断加大,要求专网通信运营企业必须像公网运营商一样构建相应的业务支持系统,以此来解决如何经营、管理、提出和推广专网业务的问题。

2.3专网运营面临的竞争

专网通信领域在经历较长时间的沉寂之后迎来了喷井式的大发展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建设专网,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日益激烈的专网运营竞争,随着专网运营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保证专网通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得到持续发展,适应灵活有效的市场策略变化,促进专网通信各项业务的开展,支撑不断出现的新需求,需要不断地推进专网运营业务支持系统的建设和演进,以增强业务运营支撑的能力,可以预见,未来专网运营业务支持能力将成为专网运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7]-[9]。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是专网运营大发展的时代,专网运营迫切需要引入一种方法解决发展中业务支持方面的瓶颈,专网业务运营管理系统的引入是势在必行的。

三、专网通信业务运营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3.1整体架构设计

建立高效、科学的专网通信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必须要包含客户管理、产品管理、资源管理、客户服务、营销管理、计费、帐务、结算、合作伙伴管理等功能,并根据业务需要,实现与诸多相关外部系统的数据和业务交互。BOMS系统的技术与架构体系设计如下图1所示。由上图可知,BOMS系统是基于4G无线通信、互联网、软件等技术,用以支撑专网通信业务运营的核心系统。通过提供完整、统一的业务支撑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来满足专网通信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保证业务支撑水平的基本要求,并引导业务运营在BOMS支撑能力的范围内的进一步拓展。BOMS的核心组成部分为BMS和OMS:(1)BMS系统说明BMS系统支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前台业务流程以及计费、结算、帐务、服务开通等后台业务流程。BMS容灾系统是有机的组成部分,为BMS系统提供完善的数据保护和恢复机制。BMS容灾系统与生产系统互相关联、互为补充,共同确保业务的连续运行和服务的持续提供。(2)OMS系统说明OMS实现在业务支撑网生产运行过程中,对主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备份设备、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进行“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提供故障处理、配置数据处理、性能监控、稽核核心应用环节的业务流程和数据,并实现异常告警等功能。

3.2数据交互模式

数据交互设计如图2所示:各部分交互的数据主要为:1.与BMS系统交互的是:跨异地个人业务信息、话单类信息,订单及资料信息等;2.与核心网/业务网交互的是:用户信息(基本信息、订购信息)、业务局数据、话单类信息、资源信息、业务控制类信息等;3.与OMS系统交互的是:BMS提供用于监控使用的信息,同时获取OMS系统发出的控制信息;4.与外部系统交互的是:结算信息、三户信息、资费信息、客户接触信息、订单信息等。

四、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在专网运营中的应用

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在专网运营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南京市的应用中已初现成效。目前,南京市政务专网的配套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已上线试运行,运行状况良好。依托该套系统,南京市政务专网首先解决了在业务层面对各类基础业务数据精确化统计的重大问题,即无需登录到网络设备,即可在统一的BOMS操作界面上对专网业务进行定制化的业务量统计,这种统计在时间维度上可自定义选择统计时长,最小精确到秒,可根据业务的不同和终端的不同进行自定义的业务量统计,支持现网运行的各类终端,包括PTT终端、宽接终端、SIM卡终端等。图1BOMS系统的技术与架构体系具体包含如下:(1)PTT话务统计A、单个终端话务统计点呼:自定义时长内单个终端点呼(分别按主、被叫)时长统计;组呼:自定义时长内单个终端组呼(分别按主、被叫)时长统计;B、群组内终端话务统计自定义时长内群组全部或部分(自定义选取)终端点呼与组呼(分别按主、被叫)时长统计;C、自定义终端(群组间)话务统计选择若干非同一群组用户统计话务量,自定义时长,终端点呼与组呼(分别按主、被叫);(2)PS流量统计A、单个终端PS流量统计上行流量:自定义时长内单个终端上传流量统计;下行流量:自定义时长内单个终端下载流量统计;B、群组内终端流量统计自定义时长内群组全部或部分(自定义选取)终端(分别按上、下行)流量统计;该种统计方式目的为将整个群组内所有用户按总流量包的形式进行收费;C、自定义终端(群组间)流量统计选择若干非同一群组用户统计流量,自定义时长,终端点呼与组呼(分别按上、下行);(3)短/彩信数量统计A、单个终端短/彩信数目统计自定义时长内单个终端发送短/彩信条数进行统计;B、群组内终端短/彩信数目统计自定义时长内全部或部分(自定义选取)终端发送短/彩信条数进行统计;C、自定义终端(群组间)短/彩信条数统计选择若干非同一群组用户统计发送短/彩信条数,自定义时长;在以往的传统专网中,以上这些统计数据的提取非常复杂和困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网络设备中采集基础信息并予以重组,现在在专网BOMS的帮助下,运营者可以便捷得到这些与业务使用密切相关的各类数据。南京市政务专网以此为基础,深度挖掘专网用户需求,为南京市城管、公安提供了定制化的专网业务,如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公安移动图传、图像会说话等,短短1个月内就新增专网用户约3000余人及3500余部终端,以往光是为如此数量的业务用户开户就要花费数天时间,且随之而来的网络调整和用户数据配置更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次专网运营单位无需在网元级层面逐个添加用户信息和进行数据配置调整,而是在在业务运营管理系统支撑下,于24小时内完成了业务开户及网络相关数据的配置工作,切实为相关部门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南京市今年的防汛应急中,突发险情不断,局部受灾区域公网基本瘫痪,南京市政务专网发挥了重大作用,支撑着受灾区域的指挥调度,其中BOMS功不可没,根据突况和领导指挥要求,进行了100多人次的用户开户、分组、数据重配等操作,比起传统专网极大的提高了联动效率,在城市应急中起到了应有作用。同时,有了专网BOMS的助力,南京市政务专网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用户具体业务的准确使用数据,为公安、城管等专网用户提供了灵活多变商务模式,这解决了传统专网收费模式单一、缺乏计费手段的问题,打破了简单按终端数计费的落后模式,目前已有相当部分的业务费用是在一定的基础费用上根据业务类型和具体使用量来计取的,这一举措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使得专网用户业务使用费更加透明合理,专网业务的市场拓展更加有力和灵活,同时这对于专网运营单位来说也有利于更加清晰、便捷地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为进一步灵活、精确地满足用户需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生产监督;精细管理;归档追溯;油田基建;网络监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21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044- 03

1 传统基建监督工作模式存在的弊端

随着生产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技术监督部门不断加大对油田基建、计量、化清、修井等业务的监控力度。传统手工模式下,施工人员与监督部门通过手机、书面材料等形式沟通,信息存在延迟、遗漏等现象。部分历史施工信息由个人保管或者缺失详细记录,导致无法检索查询历史信息,不便于对整体监督信息的管理。

2 油田生产监督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

为了能够全面、有效地对各项生产业务进行流程化动态跟踪管理,我们针对业务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建立起相关数据模型,形成贴合业务管理现状的网络管理流程,并针对监督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抽取和集中显示,加强了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网络监控力度。同时,该系统的建立将分散的油田业务监督资料进行集中管理、备份与保存,加强了相关资料文档的可追溯性,规范采油生产单位数据源与数据台账,实现监督业务信息共享,将过去单一的信息管理模式改变为综合型的信息管理模式,实现各部门数据的有效连接,达到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建、信息共享的目的。

围绕油气田监督业务,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热化清监督日报。加强对热化清用量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通过有效监督,规范管理程序,确保热化清作业能按措施设计要求,3个重要指标(液量、温度、周期)符合设计要求,保证热化清作业质量,使油井不卡、不堵,减少修井占产时率,科学合理地减少作业井的材料费用和其他作业费用。

修井监督日报。加强对井下作业监督基础数据资料的管理,重点把好现场施工工序质量关,保障全年作业井次监督,关键、重点工序监督覆盖率达100%,质量记录资料覆盖率达100%。

仪表送检记录。加大仪器仪表校验送检力度,掌握协调计量器具配备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确保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转。确保及时更换损坏的仪表,确保分线计量数据准确,方便领导决策和管理。

基建监督信息平台。对现场施工实行精细化监督管理,从内外部监理委托开始,定期公布监督计划、监督日志以及平行、旁站施工监督检查记录、安全经验分享与承包商施工等信息,加强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3 油田生产监督业务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采用ASP语言,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及易维护性;系统使用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访问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采用 Oracle数据仓库技术,对数据库进行数据集成,通过数据抽取、转化、加载,建成一个完整的、一致的、归一化的采油数据仓库。建立了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实现了异构数据集成,实现了在同一平台上的数据与业务信息共享与。

3.1 系统特点

(1)适用性强。使用新疆油田公司统一编码格式,可快速生成新疆油田公司所需要的各类统计报表,同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系统基础数据实现分层管理,并提供多种查询方式。数据录入为用户提供了相关的数据编辑窗体。数据录入窗口具有多种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允许用户以多种方式进行数据筛选和排序。

(2)安全性强。 采用油田公司统一认证服务,对用户进行集中管理,保证数据安全。

3.2 基本设计概念

油田生产业务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是一套集数据采集、数据上传、报表制作及、文档与资料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访问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采用目前流行的多层开发模式进行信息;用户通过浏览器浏览系统数据库数据与文档,并可下载数据与文档;同时,在数据库开发方面,大量使用存储过程访问后台数据库并处理数据。

用户通过油田网络对数据进行收集、录入,数据库服务器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管理,应用服务器统一管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并通过油田网络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查询、。

4 油田生产监督业务管理系统功能概述

系统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基本模块:

(1)热化清作业监督日报模块,实现了化清用料的科学管理。

(2)修井监督日报模块,加强对修井过程的跟踪管理。

(3)基建监督信息平台,加强对项目施工进度及全过程跟踪管理。

(4)仪表送检记录模块,加强对仪表设备使用及检修情况管理。

建立了采油厂监督业务管理体系,实现了数据源点录入、集中管理、共享应用。

4.1 热化清作业监督日报模块

热化清监督日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对热化清用量的监督与管理,主要包含两个子节点:热化清计划用量信息录入;热化清实际用量信息查询。

为减少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录入,系统建立数据接口,与钻采工程系统实现数据交互,通过直接授权访问实现直接查询实际用量信息。以井号、施工日期为匹配关键字,从而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4.2 修井监督日报模块

修井监督日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加强修井过程工序的监督与管理,主要包含3个子节点:修井监督日报录入;井下作业监督日报查询;井下作业日报。

修井监督日报由修井监督以及修井队共同完成,修井监督负责记录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行为,修井队负责记录具体施工内容及详细数据。通过对现场监督情况、下步措施以及现场施工简况的记录,加强对监督信息以及施工信息两方面的管理,同时提供多种方式的分类查询汇总,加强对现场施工情况的管理。

4.3 基建监督信息平台

基建监督信息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加强基建施工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主要包含以下节点:

(1)工程项目录入、修改、查询。

(2)工程分项录入、修改、查询。

(3)周报信息录入情况统计。

(4)施工单位周报信息录入、修改、查询。

(5)监理单位周报信息录入、修改、查询。

(6)属地单位周报信息录入、修改、查询。

(7)技术监督部门周报信息录入、修改、查询。

系统从4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入手,详细记录了施工过程中各个岗位所监督管理的内容,为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提供依据。同时利用视图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领导决策者提供白板式的界面,简单直观地掌握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岗位所监督的具体内容。

4.4 仪表送检记录模块

仪表送检记录模块详细记录了仪表送检情况,为仪表设备管理人员掌握计量器具配备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确保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转,及时更换损坏的仪表。该功能主要包含以下3个节点:基层单位录入;审核单位录入;信息统计查询。

5 油田生产监督业务管理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创新点

5.1 横向拓宽了监督业务范围,覆盖了化清、修井、仪表、基建4个方面

系统将基建施工及修井的详细信息纳入管理范围,细化监督内容,规范管理程序,加强信息沟通,实现施工已监督内容有据可查。同时为确保计量仪表在用率、比对率达到100%以及化清用液的合理使用提供数据基础服务。

5.2 纵向递延了监督业务内容,实现了“3个及时”

将各项业务数据源点延伸至施工方,覆盖了基础施工方、监督方和监理方的每日工作信息,确保每日施工信息及时、准确入库,便于及时查询数据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5.3 建立了采油厂监督业务数据库,便于业务归档追溯

系统的建立为实现了数据及相关文档集中归档管理,统一备份保存,便于后期管理工作对某些问题进行追溯。

6 油田生产监督业务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该系统自投用以来,经历了3年的不断测试与完善,实现了施工行为与施工设备的有效监管,提升了油田基建、计量监管水平。加强了各类数据的信息监管工作,定期跟踪化清、仪表、工程施工状态及监督情况,对化清用量的合理性进行监管。确保每日的具体现场施工情况都处于监控状态下。

该系统实现了监督工作从源头抓起。保障现场施工“三及时”,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同时使监督部门了解所管辖单位的化清用料使用情况,实现监管实时化、动态化和科学化,规范现场施工行为,提高监督部门工作效率。

篇(5)

【关键词】PDCA循环;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运行保障水平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航事业也持续着迅猛发展的势头。航空公司总体数量在不断增加,地面运行保障业务领域不断进步发展,其中有大量人员在从事地面保障的运行支持和航务服务工作。如何能够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高效地完成各类地面保障工作,是当前各航空公司及地面服务公司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PDCA方法的理论基础,简要分析了影响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主要因素,在运行业务质量管理范畴内,试着分析如何使用质量管理方法中的PDCA循环方法,在各个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处理手段,不断提高运行保障质量,从而提高地面运行保障业务水平。

1 质量管理方法之PDCA

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LION(总结处理)四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又称“戴明环”。它的基本原理是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个设想,根据这个设想提出计划、确定目标、按计划目标和规定去执行、检查和总结,最后通过工作循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

2 影响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主要因素

2.1 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地面运行保障是一项多部门联合、多工种合作的工作体系。如在航空公司的航班运行保障过程中,运行控制人员及参与地面保障工作的人员,要正确履行职责并持续符合中国民用航空规章、规定和公司手册、运行规范、保障流程等。另外,目前地面服务市场巨大,地面服务公司鱼龙混杂,选择正规的地面服务公司,遵循合理的规章制度,使用正确的保障工作流程进行航务服务工作,成为确保地面运行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要素。

2.2 地面运行保障人员水平

参与组织、实施地面运行保障的人员一般来自多个部门不同业务领域,这就导致了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水平各不相同,特别是专业知识、资格资质、从业经验、能力素质等多方面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运行保障业务人员的选择也成为关键要素。

2.3 运行保障条件

目前,具有实力的航空公司或地面服务公司会采用FBO(Fixed Base Operator)即固定运营基地的运营模式,提供全面的地面保障服务。若飞行目的地没有本公司运营基地及地面服务公司,则需要航空公司在承接飞行活动的同时,进行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准备及实施。而飞行目的地的运行保障条件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及时通过多渠道进行沟通了解,必要时参与随机地面保障的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充分掌握当地保障设备、设施及实施保障工作的各部门具体情况,也是至关重要的。

3 PDCA循环的具体应用

PDCA循环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到公司战略目标的推进,小到一项业务流程的操作执行,都可以使用。以下举例对地面运行保障业务质量管理工作中一个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3.1 P阶段的应用

这一过程包括制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经、方法等。在制定目标体系的过程中,要详细了解地面运行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影响地面运行保障的主要因素,深入挖掘造成这些主要因素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组织、实施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公司或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地面运行保障质量控制标准。确定地面保障工作管理计划的总目标,根据影响因素,将总目标分解成各相关业务领域分目标,层层细分,明确具体计划,同时明确完成的进度要求及完成时限。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以及运行保障人员资质审定办法等,作为开展地面运行保障管理工作的前提,首先解决无章可循、无规可施、无法可用的问题。

3.2 D阶段的应用

这是地面运行保障管理的实施计划内容的阶段,也是PDCA循环法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应参考前一阶段制定的相关制度、办法及目标,结合影响地面运行保障管理工作的因素,具体开展地面运行保障人员水平提升管理工作内容。

首先对参与运行保障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可以将地面运行保障的基础工作流程,通过制作为电子课件、操作手册、使用指南等形式,发放至相关业务部门,也可采取集中学习、现场教学等方式,对业务岗位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根据关键岗位资质要求选择培养相关人员,使其符合地面运行保障工作的人员选派标准。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操作,通过配备导师、成立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使从业人员对工作内容快速上手,在工作中学习处理各类突发问题,培养沟通应变能力,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D阶段是地面运行保障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上述各操作环节均有相应的进度要求及时间限制,以保证目标按时按质量完成。

3.3 C阶段的应用

这是地面运行保障管理的检查、评估阶段,也是PDCA循环控制方法发挥作用的促进环节,主要指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及效果评估。

在实施地面运行保障人员水平提升管理过程中,检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执行进度时限,定时检查各环节的落实情况,并做好记录及备份;二是对完成情况进行指标分析及定量考核,可采用考试、比赛、绩效考核等手段,分析数据来体现;三是明确奖惩机制,可通过小组评比、选优示范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调动保障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主动推动自身水平提升;四是确定反馈形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如多部门协调,工学矛盾等,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利用明确的反馈渠道进行解决。

经过一系列的工作举措,需要采用多种测评方式对计划完成的效果、运行保障人员资质达标率、保障水平提升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估,从而发现目标实施过程中是否出现偏差,偏差程度如何,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个纠正偏差、改进方法的过程实际上又形成了下一个PDCA循环。

3.4 A阶段的应用

这是这是地面运行保障管理的改进阶段,也是PDCA循环控制方法促进运行保障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环节,主要是指对目标计划完成情况的总结改进及经验交流。

将地面运行保障人员水平提升管理分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措施、成功经验等进行固化处理,对人员进行辅导,形成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办法等,对已有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改,进一步提高管理基础。在相关业务领域内进行经验交流及推广,扩大有效操作范围,相互借鉴好的经验,成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同时将未解决或新发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进行解决。

4 结论

在地面运行保障业务管理中实际运用PDCA循环理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各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运行保障人员的积极参与。各方面力量在运用过程中努力完成自身的PDCA循环,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不断嵌入到PDCA循环的实践中,在积累业务工作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运行保障质量,从而提高地面运行保障水平。

总之,利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手段,实现优质、快速达到目标的目的,不断提高地面运行保障工作质量,实现地面运行保障业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M].2010-9-1.

篇(6)

关键词:创新;提高;费用核算;业务收发;客户管理;安全性与规范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计量技术机构的业务量也有了迅猛的增加,传统的计量业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计划计量业务管理模式的要求,需要用简捷、专业、高效、准确的管理模式来赢得顾客的信赖与认可。因此,要有效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促进计量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而提高业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不断的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计量业务工作实际,自主研发了一套计量管理系统,实现了计量业务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将费用核算、业务收发、客户管理三者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初步达到了规范、高效、统一、严格的目的,并在网络管理安全性与规范性做了探索,现就此做一简要介绍,希望对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同志有所帮助。

一、费用核算体系

二、业务收发模式

收发单具备了“收发单编号、单据类型、出证单位、是否合同?、联系人及电话、送检部门、加急状态、要求完工日期”等基本要素,从仪器的收发登记、管理、出证、发证、查询到出库都全部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减少和预防了各种人为因素造成质量事故,具有智能化证书编辑和模板调用功能,减少了证书录入的时间,实现了证书批量打印功能,可自动生成收发室与专业室的各种计量管理业务清单和标签;

三、客户管理模式

划分了客户维护、欠费客户、大客户、我的客户、业务深度分析共五个版板方面的内容,可以自动生成与客户的各种关系报表,与客户交流起来更加简单便捷;能够自动生成客户催检、存款等各项通知;可以自动进行计量机构内部的各种绩效考核评价;通过对历年业务分布的分析,对收入数据进行排序,很容易就找到“我们的大客户是谁?在哪里?”,可以得到目前工作的重点应该在哪些区域或者业务应该开拓的方向在什么区域等信息;实现了对总体业务的分析、监督,数据深层次因素的挖掘,角色的灵活定义及分派。

四、安全性与规范性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模式方面,业务管理系统为每个工作人员设置一个操作权限与密码,在不满足设置条件的状况下,网络系统会提示错误并拒绝该项操作,大大的保障了其安全性与规范性。

五、结束语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在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全年检测计量器具达三百万台件以上,业务收入居全国相关检测机构前列,这和该院主动适应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现代化环境、不断创新计量业务的管理方式、手段条件是分不开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电力调度;流程;调度业务;应用系统

引言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调度机构是电力企业管理生产运行的中枢部门,肩负着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网结构的日趋复杂,供电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电力调度机构需处理的业务也日益增长。如新投运方案审批、设备变更审批、检修停电计划申请等各种调度业务不断的增多,传统调度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电网的需要。传统调度管理方式主要采用人工操作模式,如手工开票、人工送审、电话通知等,这种工作方式易造成工作效率低、准确性差、职责不明确、耗时长等弊端,因此开发一套的电力调度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提高调度管理质量和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系统功能

白山电力调度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根据调度业务实际工作的需要,本着为切实服务基层、服务安全生产、服务管理工作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依赖原有办公平台,采用独立的数据存储,只需要分配独立的WEB地址,并且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内嵌于公司网站,实现调度业务流程审批管理,该系统需实现以下4点功能:

(1)调度业务流程管理全过程网络化,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人员劳动强度。

(2)提高调度业务流程管理的规范性、标准性,明确责任。

(3)对调度各部门信息集中处理,避免信息孤岛情况,同时信息资源按用户权限共享,保障信息安全。

(4)实时对调度业务流程审批进展进行浏览,为生产决策提供实时时效的信息。

2、系统设计方案

白山供电公司在企业内部局域网建立一个网络化应用系统,将日常调度业务审批融入到该调度流程管理系统中,提高调度办公效率。

2.1系统模式

该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前台采用JSP技术实现。该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

(1)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基础,实现调度业务流程网络化审批管理。

(2)系统采用高性能服务器,多台客户机通过网络与服务器相联。服务器端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

(3)数据库采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安装在服务器上,客户机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共享服务器上的数据。

(4)系统设置多级用户权限,数据按用户权限实现分级共享,保障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3]。

2.2系统结构

系统数据库安装在专用服务器上,数据库服务器为客户机处理信息和存储数据,各客户机通过局域网与服务器相连,共享存在服务器上的数据库数据。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3、系统的基本管理模块及主要功能

白山电力调度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根据白山调度生产实际工作的需求,围绕调度工作的重点,提供了包括新设备投运方案、设备变更、设备运行方式及参数变更、运行方式票等共9个子系统模块组成,全面覆盖了调度生产的流程管理业务,为生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使调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模块介绍:

3.1新设备投运方案审批

该模块流程由运行方式专工拟稿、调度所长签署审批意见、主管局长签署审批意见、抄送至部门负责人、下发至运行单位等环节组成,每个环节完成后才传送至下个环节。分别在调度所长,主管局长同意前,发现错误可以返回上一环节进行修改,同意后,便进行下一环节,最后直到抄送至相关运行单位。用户使用各自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后,系统将根据本人的权限情况,不同程度地开放其对新设备投运方案处理的功能。各级管理者能方便地通过管理系统对调度操作流程的进展情况进行查询,实现对调度工作的在线监督和指导。

3.2设备检修票审批

该模块流程由生产单位、检修计划专工、运行继保专责等主要部门或负责人完成。通过一系列审核修改和安全技术校验步骤,最后发至调度室,自动排版打印,形成检修票,然后归档保存(见图2)。各级用户完成对检修票审批的相应工作,设备检修票编号由系统生成,无法修改。

以上是该系统两种流程模块功能的简单介绍。调度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操作方便快捷,用户只需要根据系统提示,完成相应的内容填写和操作便可以进入下一流程环节。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