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篇(1)

各个乡镇\行政村已经建成移动营业点的基础上,有很多村实现了移动网络覆盖或弱覆盖,建设信息化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内容与目标

1完善移动通信话音网络。十一五期间全面实现自然村的移动电话村村通。目前我市行政村中。移动网络平均覆盖率为91.33%但仍有近个行政村没有实现覆盖。为推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由移动分公司在十一五期间投入近1.2亿元资金用于农村移动网络建设和优化,其中今年投入3600万元,年内实现行政村全面覆盖;明年投入2000万元实现自然村基本覆盖的目标。

2建设移动宽带互联网络。由移动分公司投入1000万元资金建设覆盖所有乡镇及大多数行政村的宽带互联网络。建设覆盖所有乡镇和经济较发达行政村的宽带互联网络,提供宽带互联网的接入能力,塑造移动信息化服务“三农”良好形象,为所在乡镇的政府机关、学校和中小企业提供移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十一五末力争让所有行政村实现宽带互联网覆盖。

3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挥主导优势,整合涉农部门、SP建立共同生长的为农服务产业生态圈。二是完善建设农业信息语音平台。由气象、农业等部门负责信息收集、整理、。通过移动短信平台和语音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农村政策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行情、农村气象信息、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专家咨询、农村村务服务等。实现“户户通手机短信”村村上手机农贸集市”乡乡进(江西)制造网站”

4优化农村移动通信服务网络。为满足农民的通信需求。由移动分公司今明两年继续投入200万元资金在重点乡镇建设六大亚营销中心、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站和“神州行亲情沟通墙—村务公告栏”

5实施农民“一户一机工程”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综合信息服务机”项目(一种新型的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无线接收实现“农信通”村务通”从今年起,力争使每年建成的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移动手机入户率达到85%以上,5年内使全市农村的移动手机入户率达到70%以上。

三、实施方法

1第一阶段:制定方案。由移动分公司完成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具体方案的制定工作。

2第二阶段:宣传发动。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加快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业务演示,使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

3第三阶段:整体实施。

年底建成“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信息通信保证工程”保证及满足全市年底以前建成的新农村示范点的通信和信息需求。

实现我市行政村无线信号全面覆盖。年底使全市农村自然村99%通上移动电话。完成全市尚未覆盖的个行政村的移动网络覆盖。

联合气象、农业等部门进一步完善以移动短信系统为主的信息承载平台建设和语音农经信息系统建设,由移动分公司牵头。并进行信息化产品的推广应用。

拥有互联网、短信群发互动系统,乡镇建设个“农经信息集散中心”示范点。提供各类三农信息。信息集散中心所涉及的办公用房由所在乡镇协助提供。

采取各种方式,由移动分公司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成“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站”实现信息服务站100%覆盖行政村。全市建成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开展“一户一机”工程。为村内有通信需求但仍未购置手机的农户免费或优惠提供一部手机(以户为单位)

4第四阶段:总结惩处。

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农村”活动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处,对“发挥移动通信优势。总结交流终验。由移动分公司筹措10万元奖金或相应奖品,全市开展“市(中国移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优胜奖评选活动”评选“市中国移动信息示范乡镇”市中国移动信息示范村”市中国移动信息致富能手”具体评选方法另行制订)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使发挥移动通讯优势加快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2)

一、充分认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市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柱和先导产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732亿元,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的61%,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等国家级产业园区相继落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移动电话用户505.5万户,宽带网用户88.7万户。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稳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对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任务,对照省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市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较弱;信息化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基础网络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步伐不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等。

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挑战的有效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省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信息化推进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市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自主创新,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围绕建设区域信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省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宏观规划与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3.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建立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转化机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加强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以用兴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形成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协调互动机制。

5.需求导向,服务民生。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引导大众信息需求和消费,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6.管理安全,稳定可靠。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成产业发达、设施先进、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信息中心城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800亿元,软件业700亿元,信息传输及其他信息服务业500亿元。基本建成多网融合、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移动电话普及率90%,家庭宽带普及率70%。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服务完善,信息消费市场繁荣,市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整合与共享。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打造省会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碳化硅材料、12英寸晶元芯片、LED外延片、光伏电池和电子市场等大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半导体产业基地和整机制造基地、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基地、自动控制和计算机设备产业基地、线路板和元器件产业基地、机电配套产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强计算机/服务器、汽车电子和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加快基础配套产业发展,培植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子、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新兴行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产业集群,再造*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优势。

2.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坚持自主研发和软件外包并举,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扎实推进“部省共建*软件城”项目,进一步完善齐鲁软件园软硬件环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抓好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完善软件服务外包绿色通道,建立国家级“中日IT桥梁工程师示范交流基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发包企业,建立境外接包网络,增强服务外包接单能力。加快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企业集聚和骨干企业培育,支持民族原创、健康向上的动漫游戏产品创作和研发,促进动漫衍生产品的综合开发,把*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强化基础软件研发,加快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步伐,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软件”整体品牌,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实现*市软件产业的新跨越。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等行业发展。

(二)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1.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以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电力、食品药品等行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信息产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积极吸纳、转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2.积极培育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各类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积极发展智能控制、精准农业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重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完善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建设一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特色网站,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开展互联网应用。

3.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融合提升。加大商贸流通业信息技术改造投入,构建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和网络及信息安全体系,发展以连锁经营、网上支付、集中配送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形态。加快推进金融、旅游、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

(三)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1.完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务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由安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中心、备份中心组成的网络支撑环境,形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善、安全保密的网络平台,为全市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加快宏观经济、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建设机关协同办公、公共服务、应急联动等公共应用系统。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

3.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整合各部门政务公开、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监察举报等对公服务系统和公益性信息资源,建成一站式公共服务门户网站。深化财税、审计、工商、质监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监管、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环境污染监控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四)扎实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

1.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建立市、区、街道三级数字城管信息网络,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和管理内容,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动态化水平。加强地理信息、城市规划、智能交通、国土房产等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与水平。以市政公用领域“一卡通”应用为突破口,建设“一卡通”信息交换平台、支付平台和服务网络,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整合防汛、防疫、地震等公共安全应急信息系统,加快城市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2.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步伐。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管理、服务和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3.加快信息化社区建设。按照“厅(便民服务厅)、屏(便民服务屏)、线(便民服务热线)、站(社区综合信息网站)”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缴费、购票、家政、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各类便民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构建社区政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实现社区政务信息服务“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完善社区信息服务工作机制,形成方便高效、运转协调的“一站式”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到2012年建成200个信息化示范社区。

(五)切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支撑和安全保障。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主城区信息管线的综合改造。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改造,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相结合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

2.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推行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健全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信息安全应急支援队伍,组织开展攻防演练,增强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

3.加强通信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线频率资源,提高无线电干扰查处能力,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健全城市应急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与协调机制,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推动无线基站等基础设施共享共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和组织机构,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等职责,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和市政府部门、单位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市公用信息平台的统一管理,促进市直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技术开发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信息化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增加。市政府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将已设立的1000万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变更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再予以适当增加。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和跨部门信息化重点业务系统、示范项目建设等。信息化专项资金由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管理,避免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切实保证投资效益。

(三)加强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推动“政企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着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外资项目,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信息产业国际化水平。

篇(3)

关键词:系统集成数据资源管理军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090-02

军事信息系统是军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运用和管理“数据资源”的系统。军事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是实现军队各要素一体化的基本途径,也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数据资源是军事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解决军队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促进各信息资源集成应用,其核心是数据资源管理,做好数据资源管理是实现一体化综合集成的关键,对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军军事信息系统集成中的数据资源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探讨如下。

1存在的问题

我军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全面,在军事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从数据资源管理方面来分析,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缺乏全军统一的标准

长期以来,我军各军兵种、各大单位在建设军事信息系统时基本是各自建设,不与外部互联互通,导致目前全军大多数信息系统都不能互相兼容,严重影响了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由于军队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各单位数据库软件使用也不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既没有建立全军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机构,也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

全军数据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开发标准与平台,信息系统的平台多样化,开发出来的系统数据共享性差,数据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应用系统多样化,且系统间的关联性差,数据口径指标体系多元化;缺少全军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和规范,缺少全军统一的数据安全标准;同时仅重视信息系统替代手工操作的功效,而忽视了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数据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数据梳理、加工、优化和更新措施不及时,很多数据停留在文字和表格层面上,这些情况导致了数据资源难以实现实时传输和实时控制,集成难度大,更难以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求。

1.2重硬件轻软件建设

在军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系统轻数据的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导致现有的信息系统缺少有效的数据支持,现有的信息系统工作效率和利用率都不高,数据资源管理成为我军信息系统建设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制约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近年来,我军自行开发的野战指挥系统、作战指挥中心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数据中心等项目,硬件档次越来越高,但是相应的数据资源应用软件并没有同步跟上,大量计算机主要用作办公、局域网上网等,并没有发挥出更多的作用,已建硬件设施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开发没有依托。目前我军使用的商用软件品牌众多、类型众多导致数据库互联互通受限,仅仅使用数据库的商用功能,并没有根据军事数据、军事信息等的储存特点开发更多具有军事特色的数据库功能,缺乏数据资源转换、共享和集成机制,也无法满足军事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

2相应的对策

数据资源管理的现状制约了我军信息系统整体效能的发挥,已经成为制约我军军事信息系统建设的短板。结合我军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现状,必须高度来重视数据资源管理的建设,做出相应的对策。

2.1 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加快信息系统整合

今后要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尽快统一全军数据资源存储标准以及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转换交流机制和标准,建立起部门之间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业务联动的运行机制,从系统标准上、体制机制上规范我军数据资源管理,解决不同系统间的兼容难题,推动军队管理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我军应该从几个方面加快信息系统整合。整合网络基础:在军队信息化网络建设上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和共享性的原则,建设集成、整合的全军统一的军事信息系统,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管理是军事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整合数据基础:统一的基础信息编码与标准是保障,开放的共享、共建数据资源建设模式是军事信息系统集成的核心;整合应用基础:本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对现有软件进行整合、升级,形成统一的、科学的业务应用系统,这是军事信息系统集成的关键;数据中心整合:在上述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中心。

2.2改变重硬偏软的认识,加快信息系统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最早期的单机应用阶段开始,经过基础网络化阶段,目前已进入应用普及阶段,并开始展开应用集成。在此阶段要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逐步深入推进软件建设,以此来提升军队信息化建设、服务及管理水平。

目前军队系统的办公软件越来越多样化,被装油料、财务工资、干部人事、公文处理等软件之外,协同办公、移动办公、内容管理、云计算平台等系统也开始逐步使用,军事信息系统的集成势在必行。要在军事信息系统集成的过程中真正做好数据资源建设,就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数据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真正重视数据资源管理工作。要加强跟数据资源管理相关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据传输及通信网络建设、数据存储设施建设等;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数据共享管理机制,加强数据安全建设、数据灾备中心建设等;更要加强数据共享环境建设,包括数据库软件、数据分发工具、数据处理工具、数据挖掘工具等建设。

3小结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革正火热进行中,我军必须借此机会,大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军队现代化服务,不断提升综合军事能力。数据资源管理工作作为军事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必须放在首要的位置来建设,以确保我军数据资源管理的建设能满足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和打赢现代化战争的需求。

[1]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曹雷.指挥信息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杨瑛.元数据标准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1,(02):79-82.

篇(4)

1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教师欠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理论知识。目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会操作电脑,制作PPT课件等最基本、简单的操作上。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效果和教育信息化、人本化的进程,因此,教师信息化首先要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使他们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并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从而改善其信息化知识结构,提高其信息化理论水平。(2)缺少信息资源库,教师缺乏利用信息工具的意识。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互联网”。然而,部分教师数十年“粉笔加黑板”、一本教案用多年已成习惯,许多学校的骨干教师年龄偏大,接受新观点和学习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在教师信息化过程中,容易引起对新技术本能的畏惧甚至抵触。这就需要各校作好教育和疏导工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勇敢参与并积极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工具处理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3)教师信息工具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拟的。要想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未来的教师应该既是单机的熟练用户,也要成为网络客户机以及网络服务器的熟练用户,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学习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锻炼和培养自己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开发个性化的网络课程,要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4)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有待改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信息化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基本能力,是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核心因素。实现教学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5)缺乏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评测机制。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而目前学校中缺少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评测的机制,以至于不能将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量化。

2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那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构建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教师教育信息化必须对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三者进行改革,构建具有应用属性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信息化应该立足于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其内容和结构上应体现应用型的基本属性。新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在传统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整合,进一步加入信息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从技术层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获取、加工、再创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课程可以从应用层面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改善教学环境,转变教学法,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2)加快信息化资源建设步伐。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学校应该自主开发了网络办公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了校本资源库、开展网络教学和校本网络教研等资源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3)建立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测评机制。在教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来进行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把培养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信息化水平测评标准,依此标准来衡量教师的信息化程度,严把测评关,测评合格的颁发证书,教师持证上岗。这样既能保证绝大多数教师积极接受信息化教育,又能规范信息化建设,使教师信息化教育有标准可依。

3结语

总之,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不断发展,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提高进行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形势及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通过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纪望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9):75-78

[2]李晓霞,王屹楠.区域教师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院改革与发展研究,2011,(2):13-15

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制约因素

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促进农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了农产品的供应,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并拓展了农业增长方式。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带来了阻碍。对此,需要提起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更加产业化和现代化。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各个领域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形势。,经济各方面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由传统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农业经济的效益与单位产出也获得了很大提升,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农业管理、农产品交换以及流通领域等都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减少了农产品信息化的成本,为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提供了一定指导。如此一来,农业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以及经营决策效益不断提升,为我国农业的平稳、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使农业经济管理满足市场变化需求

处于信息时代下,信息变化速度很快,也越来越复杂,促进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结合市场规律对资源进行配置,让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提升。不过这样一来,农业经济发展也遇到了缺信息、缺技术和缺服务的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农民尽快掌握农场品市场需求情况,有效共享信息资源,加快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农民种植农产品时可以获得稳定收入,确保农业经营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三)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充分应用科学技术,人才在其中又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往,低廉资本与劳动力是农产品的重要竞争力,不过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力、资金等成本日益增高,传统农产品生产具备的竞争力正逐步弱化。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还不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创造良好人力基础。同时,还要加快建设农村网络,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培养更多、更好的农业科技人才。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足够的资金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财政投入不够,不能让农业发展体系全部得到覆盖,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农业资本积累速度又不快,更让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就,导致很多有创新性的信息化项目难以正常开展。

(二)信息化设施不全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重点是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由于财政投入较少,农村集体经济还非常薄弱,很多信息设施设备配置不全。加之信息与网络成本较高,农民自身无法承受,网点覆盖范围有限,农民不能享受到便利、丰富的资源[1]。同时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不重视开发软件与信息化资源,造成信息资源内容较少、形式单一,缺乏时效性,严重打击了农民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村经济也不发达,因此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信息利用意识也不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素质偏低,学习和理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知识的能力不强,这样就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农民接受信息及时的程度,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有着关键性影响,但是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强,造成农产品销路得不到拓展,为信息化发展带来了限制。

(四)缺乏畅通的信息传播途径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形式也发展得更加多元化,农民在农业信息化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缺乏畅通的信息传播途径,农民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信息传输效果也不能得到提升。通常来说,农民主要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科技杂志等途径获得信息,不过获得的信息已经滞后,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与市场动态等。由于信息获取不及时、不全面,无法促进农村市场的开发,为集体经济的壮大造成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很难快速推进。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要求很大,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主要由政府出资,社会融资与农民自投占很小的比例[2]。政府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上增加资金投入,将其纳入到投资规划与布局之中,设置专项资金,并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进行投资。同时要设置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应鼓励并引导电信运营商投资,采取共建与合作等措施,和运营商加大合作力度,将其吸引进来投资,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外,要鼓励其他市场主体进行投资,鼓励互联网企业、龙头企业等进行投资,并加大扶持力度,从而建设一批信息服务站点,这样既可以开展商务运营,还能为农民提供有偿信息服务。

(二)加快信息创新,提升实效性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将时效性体现出来,方可吸引更多的农民,激发其运用信息化技术的热情。政府不仅要加快信息化硬件建设,还要对农村经济信息进行创新,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并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系统、电子化交易平台、智能化产品质量监控系统等,利用终端设备,可以对信息进行、汇集、展示和查询[3]。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对农产品进行批发与零售,确保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将灵活、便捷的信息服务提供给农民。并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多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并发挥出其服务功能。

(三)注重信息网络建设

要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要以县乡为单位开展网络建设,在全球卫星技术与地理定位技术的支撑下,可以获得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传播,让信息的分析、采集和处理可以顺利进行。因为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很强,网络媒体的覆盖范围也很广,所以需要重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合作与互动,让农村信息传播渠道更加畅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农民,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四)重视提升农民信息素养

要想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提升农民的信息素养,让农民可以真正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一是各地要安排技术骨干为农民授课,也可以组织农民进行参观学习,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例子进行宣传。二是政府要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将农民参与、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以竞赛的形式,增强人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三是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抓好培训工作,为农民提供学习信息化技术的机会,切实增强农民的信息素养,宣传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这样农民才能理解信息化的内容,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五)抓好人才培养与数据库建设工作

要培养更多信息化人才,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需要重视培养信息专业人才,提升对人才的待遇,避免流失专业性人才[4]。信息资源在农业信息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将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对数据库质量进行更新与扩展,使农业数据库涵盖农业相关领域信息资源,让广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要实时对数据进行更新,提升其时效性与快捷性,政府应抓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工作,在农业科研中增加资金投入,将各科研单位、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为农业数据库建设创造条件。

四、结语

总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很大,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能够确保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不断提升。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切实提高重视程度,合理采取有效的对策,让农业经济发展更加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6(7):54-55.

[2]吴培.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与解决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5(7):137-138.

[3]刘润平.清水河县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06-307.

篇(6)

关键词:人口信息化;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涉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域所有信息的科学技术革命,是新时期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上水平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文化上的根本性变化,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是这场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能够把大量的基础信息有效汇集起来,既可以对基层的管理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指导,又可以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通过信息化促进计划生育管理变革,是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提高对育龄群众的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人口信息化概念

我国的人口信息化从1985年开始设想,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被用来表述一种新兴的人口管理体系。所谓人口信息化,是在人口领域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人口信息资源,加速实现人口管理现代化的过程。

二、Q市人口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Q市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支撑手段,以省信息化建设思路为统领,以新WIS应用为核心,以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深化应用、注重服务,不断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夯实应用基础,构筑信息化高速公路

形成全覆盖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实施计生网络“村村通”工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将人口信息化建设列入专项经费预算,全市80%以上的村居实现专机专网,市、区、镇、村四级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信息化高速网络。

(二)深化业务应用,打造一流信息化平台

坚持“整合资源、深化应用、打造亮点、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构建人口综合业务应用和宏观决策支持平台。

1.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部门人口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在进一步完善民政、公安、教育、劳动等部门信息定期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生儿接生信息、出生医学证明信息、计划免疫等信息的资源共享。

2.初步建成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建立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整合新WIS、民政、公安等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全覆盖、真实、完整、准确、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实时掌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战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3.开发建设3G智能移动平台。利用3G移动网络和无线传输技术将WIS系统和移动办公系统整合到3G手持终端上,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偏远地区配备了移动办公平台,通过3G智能移动平台进行信息采集、考核调查和文件传输等,将其渗透到整个管理服务体系,提供全面、公开、实时的在线服务,智能化移动办公的方式,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手段方法的创新,增强了社会管理能力。

4.全面启用人口电子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将计划生育信息与电子地理信息相结合,研制出“全貌显示、户况定位、分类明晰、动静结合”的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人口信息的准确定位,楼院户况信息的直观显示,开辟了利用GIS信息引导开展人口服务管理的新途径。各级用户可以通过GIS系统直观地掌握辖区内楼座分布、人员分布、市场、驻街单位以及药具发放点分布等情况,为开展各项服务管理提供了内容全面、形象直观的信息引导工具。

三、信息化给计划生育带来的影响

信息化将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巨大的革,解决制约计划生育发展的瓶颈。

(一)信息化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用信息化手段替代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计帐卡管理,自动生成计划生育报表、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和人口形势资料,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因手工操作带来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运用信息化实现多方可视电话和电视电话会议,节约办公经费。加快信息化进程,能全面提升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综合治理、综合决策能力,更好地为育龄群众服务。

(二)信息化为计划生育打开了新的宣传窗口

信息化为计划生育工作开启了一扇新的宣传窗口,互联网上的计划生育网站,不仅增加了新的宣传途径,还扩大社会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在计划生育网站上开设一些隐私性较强的在线服务,如性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避孕药具、性保健品的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既保护了群众隐私,还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信息化推进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随着人口快速流动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成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计划生育工作“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问题在城市,稳定低生育水平、依法行政和利益导向等工作落实的难点在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焦点在市内四区和城乡结合部。抓住“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管理”三个重点,做好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是构建“和谐人口、诚信计生”,实现全市计划生育整体工作上水平的关键所在。电子政务的实践告诉我们,信息化是手段,是支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的全部问题,而改变传统“管”的思想,从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顶层设计,以服务为主导,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当前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难的问题,要加快人口管理政策的统筹和调整,去除在户籍制度上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制度,通过加大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来提高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信息化提高宏观决策水平

解决人口问题不仅涉及经济,还与社会、文化和政治息息相关。所以,计划生育决策至关重要。进人“十五”时期后,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问题开始逐渐显现,人口素质低问题、劳动人口就业问题、独生子女问题、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多重挑战。同时,在体制转型过程中,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将趋于隐蔽化、多元化、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政府决策必须建立在计划生育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宏观大局,使政府决策更加准确、更加规范科学。

(五)信息化是实现计划生育工作两个转变的要求

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转变,改变传统的计划生育工作形象,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管理水平、办公效率。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为计生宣传工作争取了主动性。同时,政府的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指明了政府部门能够提供的服务、获得服务的渠道。这些都会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促进勤政和廉政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能及时了解服务需求状况,并利用信息资源指导工作,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当前我们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正根据形势变化、政策调整,不断的前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更好地开展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添助力。

参考文献:

[1]汪玉凯.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十大预测[J].电子政务,2006(1/2):91-94.

[2]王进孝.关于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电子政务,2011(4).

篇(7)

一、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关系分析

物流管理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主要是在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交易平台上,根据相关规则,进行的一系列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包括众多的环节,而物流管理是其中尤为重要的环节,若是物流管理出现问题,产品无法到达消费者手中,或是延期到达,都会引发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消费者满意度,造成电子商务平台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使其整体电子商务系统遭到破坏。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物流管理的进步。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物流行业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人力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内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内部管理工作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促进了物流管理的进步。

二、电子商务发展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主要是依靠信息化技术而生存发展,在交易过程中,基于消费者对物流信息的需求,物流管理工作必须尽快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的共享,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加快了自身的信息化发展。第二个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升了物流管理效率。在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消费者逐渐增多,商品交易频次增加,对物流服务时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企业在这一情况下,必须提升物流管理效率,以缩短服务时间。第三个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明确了物流管理发展方向。电子商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消费者,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消费者也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物流管理工作更为注重自身的服务质量,并将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作为物流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三、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发展对策

1.争取政策支持

从以往经验来看,政府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例如部门重复建设、配合不协调等,而这些问题基本都能够运用政策进行解决。因此,物流管理工作应积极向国家和地区争取政策支持,尽可能的消除各地区之间物流存在的沟通障碍,实现物流一体化建设,以促进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国家也应加强对物流行业相关法律法律的建设,使其运作、发展有法可依,规范物流管理行为,充分发挥其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作用。

2.加快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也应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保证与电子商务发展始终保持相同步伐。同时,现今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物流速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物流管理必须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自身管理效率、服务效率的提升,以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实现物流配送管理的信息化,物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平台商家和消费者进行沟通,并运用信息技术远程控制物流配送中心的配送任务,及时向消费者传递物流信息。另一方面是实现物流组织的信息化,也就是在物流企业内部,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以提升管理效率,运用相应的管理软件,以减少物流管理中的计算、决策失误。

3.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支撑物流管理生存发展的基础力量,为实现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快速进步,还需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物流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应积极吸取专业素养较高、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才。对于物流企业现有从业人员,应为其安排定期培训,不断通过学习补充其专业知识。同时,物流管理工作涉及学科较为广泛,因而,在培训过程中,物流企业也应对从业人员其他学科知识进行适当补充,以实现整体物流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4.完善物流管理基础设施

物流基础设施也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物流企业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地投入,运用先进的设备提升物流运输效率、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引入前沿物流管理技术,及时更新物流管理设备,加强物流技术创新。目前,智能化是各领域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物流管理中,也应采用智能化技术,运用人工智能软件为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以提升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

5.发展第三方物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可以建设以第三方物流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体系。在物流管理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仓储、包装等功能,实现对物流配送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这种物流服务体系对于降低电子商务物流成本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要求较高,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和高效率的物流递送服务,因此,还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合的物流配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