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方法和途径

德育方法和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方法和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方法和途径

篇(1)

语文课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顺理成章的和义不容辞的,而且是得天独厚的。其之所以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主要在于:1.语文课堂的教学除了能力的培养外,还在于德育的渗透性,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审美体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2.作文教学的思想针对性,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理解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幼稚的思想逐步成熟;3.语文学科的空间非常广泛,我们应该开辟这个空间,提供自我教育的场所。故而,要探讨语文课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下面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抓住课堂教学,设计切实有效的德育教学目标,用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

任何一个健康的学校教育都应是德育、智育、美育并行不悖的教育,而语文教学更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形象性,使德育同智育、美育高度地融为一体,智育通过对知识的传授达到“真”,德育通过“理”的阐述达到“善”,而美育通过“情”的感染达到“美”。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先从书面语言感知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对课文的揣摩、感悟获得对作品所描绘的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再由对其中意义的阐释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善恶是非的道德评价,最后升华为弃恶扬善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道德感化的极致,同时也是文字审美过程的极致,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全过程。不难看出,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材料深层次的阐释理解是关键的中间环节。如果在教学中只传授给学生字、词、句、段,只是适应高考应试所需的知识点,不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情理的感染,学生很难理解语文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内涵,得不到美感和深化教育的目的,也因此会对课文内容失去信心,进而导致对语文课的厌倦。所以,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价值,势必就会削弱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使语文教学步入误区,与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相背离。

高中语文课本近年来改动较大,进行了大面积改革:删去以往陈旧、乏味的老课文,扩大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新课文,范围非常广,有马列主义经典作品、美文、小品文、散文、戏剧、小说,内容均反映了古今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刚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或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其思想意义是较为明显的,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对于文化遗产中一些既含进步性又打上封建烙印的典籍,如儒家的民本、博爱、成仁等思想,在大德育教育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进步性,又要让他们掌握其局限性,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我们应让学生看到《庄暴见孟子》中的“与民同乐”的王道主张,让学生了解古代思想家“爱民”、“民为本”的治国主张与我们现在所主张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有古代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完美性作品,可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精髓。

教师不仅要正确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优劣高下,还要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就是鉴别,比较就是评价,可让学生学习众多的优秀文化名人,像屈原、李白、杜甫、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宗旨要领,这些都能起到活跃学生思想,提高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的作用。

二、抓住作文教学,输灌德育教育素材,抵制各种各种不良思想的侵扰。

学生升入高中以后,由于阅读面的扩大,各种社会思潮像流水一样向单纯而缺乏准备的他们袭来,让经受不住考验的学生摸不着头脑,进而误入歧途,理想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懈怠。而作文正是学生思想的窗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作文中捕捉学生思想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抵制各种不良的思想倾向。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需要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德育(即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与之割裂,片面地追求学生较高的写作技巧,而应树立大语文观、大德育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的目的,注重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使之成为有作为的人。

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及高尚情操教育。

语文第二课堂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广阔天地,而且是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实现自我教育的广阔天地,而学生由接受教育进而“自我教育”,无疑是教育过程的一大飞跃,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

1.日记、周记。日记、周记不但是积累材料、训练语言、提高作文水平的好形式,而且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语文课这个优势,启发学生,鼓励学生。通过日记、周记将社会上发生的好的、坏的现象进行客观评价,让学生树立判断正误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德育教育的深化,歌颂什么、树立什么,不言而喻。

篇(2)

关键词 全科医学 见习生 德育教育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4-0012-03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of the general medicine trainees

ZHANG Qian, FEI Jie, ZHOU Hao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general medicine trainees is no excep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of the general medicine trainees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he trainees from medical technical college. Tutorial system, training standardization,development of self-study and experience teaching are the important methods to cultivate noble medical ethics of the students which make the trainees to become a good moral quality,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excellent technical skilled medical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general medicine; trainee;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method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坚持德育为先”放在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三个坚持”之首,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出对社会有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服务。

预防医学见习是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医高专”)全科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将预防医学观念和技能融入医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下一阶段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见习阶段注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良好品德具有意义深远。2011年起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上海“医高专”的教学基地,开展了全科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作者就免疫规划教研室对见习生的带教经历,对“医高专”见习生的德育教育讨论如下。

1 加强全科医学见习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1 卫生事业公益性质的必然要求

我国教育事业的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对包括全科医学生在内的人才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首要的人才素质,有了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医药高等学府,必须把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放在首位。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同样要求医护人员更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要有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职业道德。凡行医者首先应懂得医德无价的道理,医道乃人道与仁道,需始终坚持以济世救人为本,其仁爱之心与无私精神远远在物质金钱之上。行医者须抱定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高尚宗旨,不怀私欲,不分贵贱,竭诚为人疗疾祛病,使濒危者起死回生[2]。

1.2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德的作用

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明确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超越了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简单化认识,在医治疾病与促进健康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3]。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学界对整个社会承担的责任,更加注重医德情感,更加注重技术与人道主义的协调作用,并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认知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见习期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和重要环节,是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期,应增强医学见习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树立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培养对患者的爱心、耐心、细心以及责任心。

1.3 新医疗环境迫切要求加强医德教育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今医患之间缺失信任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存在不信任情绪,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将一些患者及家属视为潜在投诉者的心理客观存在,这种不信任甚至对立的医患关系是不正常的。为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沟通,进一步强调医德教育更显必要。

2 加强全科医学见习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2.1 带教导师制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带教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具有示范性。钟南山院士曾经说过:“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教师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模仿,教师的形象、言行举止和崇高使命感对学生的影响也许是一辈子的。在见习生的带教中,我们采用导师制,要求带教老师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优师带教制度、带教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仁慈善良的人格魅力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从中不但学会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为人风范,将老师作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2.2 德育培养规范化

全科医学见习生带教期间,我们将德育贯穿于实践和训练的始终。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明确规定知识、技能、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的教学要求,其中包括了医德医风的内容,针对具体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哪些是该做,哪些是不该做的。在出科考核中也增加了医德评估的内容,将见习生的服务态度,工作态度、治学态度列为考核内容、并在分值中占据一定比例,以提高见习生的道德素养。

2.3 多样化教学方法

德育教育是对人的思想灵魂的净化和提升,需要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全科医学见习生带教中应注重双向互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讲授制转向小组讨论制。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见习单位真实的榜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并适当组织一些现场参观和实际调查,使医学生在理论知识不断内化的基础上,人生观、价值观、态度、品质和行为发生根本的转变。

2.4 开展自我教学

全科医学是培养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其服务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4]。医高专见习带教可通过见习生换位思考,以角色扮演形式,从自身实用角度,真实体会、理解和感受如何为服务对象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并通过合作扮演培养医高专见习生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2.5 进行体验式教学

带领学生下农村社区基层,参加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验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感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通过定期的家庭访问,病人关怀,健康教育等,构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结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培养、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医德作为医学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医学生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服务于人的思想观念[5]。见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德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良好的医德医风容易在这个阶段的医学生中建立,为接下来的临床实习及以后工作中医德医风的成型和巩固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将德育教育贯穿到见习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而且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 高等教育学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0.

[2] 李艳. 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 28(5): 52-53.

[3] 曹佃省, 谢光荣. 健康概念及医学模式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J]. 医学与社会, 2008, 21(10): 4-5.

[4] 程瑞峰. 全科医学概论[J].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0-12.

篇(3)

关键词 公路养护 教学过程 德育渗透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重建设、轻养护”仍是现阶段公路管理中的一个弊端,这种弊端严重的影响了公路的长远发展,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德育教育是现阶段中职学校的一个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让德育不久久是一门基础课,而是专业课中的一种渗透,让学生立足就业的基础之上,对德育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从而为社会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德育渗透的机制和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就是说老师的职责是为学生传播知识、教书育人,从很早以前中国就以学堂作为先生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发展至今演变为学校,在课堂中达道教书育人的目的。德育渗透的机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的各要素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吸收,这种机制要求老师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充分领悟。在现阶段德育教育的开展在基础课中比较广泛,比如语文,近年来由于中职学生素质的变化,德育课应该在各行各业中渗透,以此来提高全民素质。

2公路养护技术专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2.1现阶段国内养护工作现状

公路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小到裂缝大到塌方,这些病害的原因总体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行车碾压的作用,三是养护不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车一组的增加,交通运输量增大,对公路网的需求量变大,伴随而来的还有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我国早期公路已经进入到大中修阶段,对施工人员技术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该专业进行德育渗透很有必要。

2.2中职学生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张,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完高中,将来能够考取一个好大学,很多中职学校都面临招生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参差不齐,涌进大批的“淘汰生”。学生存在很多不好的坏习惯,比如说:打架、斗殴、吸烟、喝酒、不尊重老师等等。就业以后,也会因为素质低,没责任心而被辞退。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迫在眉睫。

3公路养护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3.1采用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国内外典型案例,案例主要说明在养护工作中,从项目经理、总工乃至施工员,由于自身道德意识薄弱,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收取回扣、不按规定知道施工所引发后续一系列不好的后果,小到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大到出现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价值观念的结合来感染学生,通过同学们分享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德育在整个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不管是企业和个人德育是立身之本。

3.2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感染引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图片和视频,让施工工艺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事实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讲解每一部分知识时,把德育渗透到专业知识中,这样的话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强化思想上的认识,例如,裂缝的维修与养护中,虽然裂缝是小病害,但是不经过及时的养护维修,有可能发展成坑槽、松散、塌方等病害,作为工作人员如果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没有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3.3任务驱动和项目讨论法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组,老师向学生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任务分解,小组下达任务,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测评、互评、自评,把德育精神渗透到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达道知识和情感的共鸣。例如讲解裂缝养护维修中,可以进行知识讲解,根据裂缝的宽度分为三种,每个小组处理一种裂缝,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对裂缝进行维修和养护,包括材料的选购,施工工艺的选择,秉着质量为先的原则进行维修。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增加自信心。

篇(4)

1.1研究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非常琐碎,主要是将服务,教育、管理一体化,非常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团队。高校德育工作的骨干主要是高校的辅导员,但是,专职辅导员数量明显不足,使得高校德育工作受到影响。再者,研究生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不仅有学业上的压力,还有情感、生活、就业等方面压力,这更加大了研究生德育工作在高校开展的难度。

1.2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急切需求

首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很久以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本科生上,很多人认为研究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强,不需要在德育方面投入太多的精力,从而导致我国部分院校研究生德育工作重视不够。其次是德育的个性化以及生活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对于我国国情来说,研究生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知识群体,在寻找解决他们思想意识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方面都存在着理论空白和必要的实践。因此,必须得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引导,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还有就是如何在德育工作上做出创新性的工作以及培养方式的改革需求相当迫切。

2在校研究生兼任学生辅导员的好处

2.1补充辅导员的工作队伍

合理配置专职辅导员可以分担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精力,导师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研究生理论学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可以将先进的理论实践于研究生的工作当中。导师的合理分配以及分工,更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从而可以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专家化的发展。

2.2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容易被了解

高校兼职辅导员都是在读研究生的优秀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对工作的投入也非常的积极。兼职辅导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跟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这就使它们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需要,使得他们能很好的与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沟通起来更加顺畅,能最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实际工作中,兼职辅导员身兼两种身份,即管理人员和学生,这就有利于他们既能从学校管理的大原则出发,也能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去审视某一项规章制度的漏洞与不足,从而查漏补缺。如此,高校管理提倡的“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可以更好地落实。

2.3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读研究生兼任学生辅导员就已经具备了开展德育工作的首要条件,那就是了解和信任。想要很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先得到学生的信任,以及了解学生。在读研究生在这之前都已经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他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学生们的困惑。在读研究生兼任学生辅导员也能够清楚地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我国的德育工作的现状

现在,我国对于研究生德育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但是对于我国高校研究生德育实施的方法以及途径的研究是比较肤浅的。只能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些简单的论述,并看不到德育方面的专著。不过,在有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德育方面的观点,例如:《探索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对研究生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思考》《和谐社会视域下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这几本书中提到过关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途径和内容,它们这些书中提到了一些科研集体建设这一研究生德育的新途径,我们可以借鉴其在研究生道德培养方面的经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校研究生“三助”德育工作的研究是有很多的方面的,也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但是,高校在读研究生德育工作上的方法是极少的,应该进一步的探索。

4对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研究以及研究生德育的特殊性

4.1德育工作的研究

首先,对德育工作的定义、对象以及它的特点做出全面的了解,为了更好的对我国的在校研究生“三助”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出准备。其次,简述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进一步的解决和找到更好的途径。最后,探究我国在校研究生“三助”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并为现如今的在校研究生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从而促使在校研究生实施方法的多样化。

4.2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从广义和狭义上来说的,广义上的道德教育主要由思想、品德、政治、心理上的教育组成。广义上的道德教育就是对个体或群体进行一定意识形态教育的活动;狭义上的道德教育就是某种价值观的塑造。

4.3在校研究生的德育教育

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于道德教育是非常有计划的,并且帮助研究生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是研究生德育。培养人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依据研究生的品德形成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堂教育的活动将社会思想转化为研究生的个人的素质。

5研究生德育的途径

关于研究生的德育途径基本上是可以将“方法”与“途径”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生德育的途径主要指的是实施德育的方法以及落实德育内容的各种渠道的总的称呼。

5.1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

无论是文科研究生还是理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以及研究,研究生在系统的学习上解决了思想方面的难题,并且还树立了信心。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的途径。

5.2研究生导师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这是一直以来长久不变的真理。教书和育人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的书中都有提到,教师不仅仅要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也要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结合起来。像这种导师教书育人的文章在其他的地方一般是看不见的,只有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可能能够看到,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大多数的导师也都获得了教书育人的经验。

5.3研究生进行集体的科学研究

篇(5)

关健词:中国;美国;德育模式

1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审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无疑是几千年来教育发展史上1次最重要的教育变革。那场被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的教育变革,推动、促进了美国学校德育的根本变革、在德育模式的选择上,由于不断进行发展、完善,使美国学校德育在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美国是1个年轻的、经济发达,号称“自由乐土”和“民族熔炉”的多民族国家。[1](217)美国的现代学校德育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以前的美国学校德育从内容、方法、途径到管理措施仍然是德目主义模式占主导地位。至20世纪前50年,学校传统德育模式的功能明显下降,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哲学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德目主义受到了极大冲击,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倍受青睐。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至70年代,学校更加放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控制和管理,学校德育处于1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就成为导致60-70年代以来的学校德育危机的1个重要原因。之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加强学校道德教育。通过采取1系列的改革措施,美国学校德育实施体系就具有了既包含德目主义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义的特征,即在德育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点。

所谓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德育既开设相对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各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2](145)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德育体制结构的多元性。美国作为实行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在德育体制方面,因州而易,全国没有统1的德育内容和管理措施,有些州制定大纲,按大纲进行道德教育,有些州编制系统的德育教材,并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有些州既没有大纲也没有教材,不采取任何道德教育措施。但是美国最高法院利用司法体系直接裁决有关教育的事务,司法裁决的目的主要是要确立1种全国性的政策作为各州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以及各个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

相比之下,我国的德育模式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在德育实施体系方面,有全国统1的德育教学大纲,学校开设独立而又系统的德育课程,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编制德育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德育知识和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注重养成教育。所以,我国的德育模式为综合性德育模式。

第2.德育目标和内容具有多样性和统1性。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多样性与1致性的结合,是混合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其复杂的德育目标结构中追求两个基本目标的结合:1个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品质,另1个是培养学生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是价值观;而在德育内容方面,范围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政治教育、国家宪法、社区服务教育以及协调人际关系教育、自由、平等、人权、人的尊严等人文主义教育等。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内容结构中,都是围绕着两个基本内容即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而进行的,体现出1致性。所以说,在美国尽管赋予人们信仰和价值选择的自由,但从以上的现实状况中说明了美国不仅有比较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所反映的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非常明确和强烈的。

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德育有统1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国家教委于1988年和1992年,先后制定和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大纲》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分别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提出了统1的德育要求规定了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法律教育等要素为基本内容,构成了我国德育内容结构体系。我国德育是以为指导,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但是,由于我国综合德育模式是适应和项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德育教育的目标取向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学校德育呈现出“重大德”(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世界观),“轻小德”(道德品质、人生修养)。过分强调德育目标的同1性、整体性和先进性,忽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广泛性,这就使得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学的轨道。

第3.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综合性。混合德育模式在德育目标途径和方法方面吸收了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的积极因素,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径和间接性德育途径、潜隐性德育模式相结合。其中,课堂正面教育是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途径。在德育实施的方法维度上,1方面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给学生充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1方面又有教师的正面指导。同时,混合德育模式把注重传授道德知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他们更多地注重通过对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交往和环境影响等途径实施德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这是美国德育途径的基本特点。此外,美国德育途径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例如,美国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的中、小学校纷纷开设法制课和公民教育课,供中、小学生选修,学习美国行政管理和民主社会的准则。美国高等院校既开设专门的伦理道德课和公民学课程,也通过大学的核心课程—人文学科、专业课程—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以及全部教育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德育的层次性和各级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性问题。

我国的综合德育模式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作为德育实施体系的基本途径。讲究多渠道、全方位和综合性德育机制的有效运作,注重德育的课堂途径和课外途径并举。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2课”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第1课堂”—理论课教育相配合的是我国学校德育的课外途径,即“第2课堂”主要有:⑴少先队、党团组织活动;⑵营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⑶心理咨询;⑷自愿者活动、军训、社会调查、“3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也仍然存在着1些令人担扰的问题,特别表现在: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指导;⑵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与学生现有道德水平相联系;⑶普遍存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脱节,学科教育渗透不足;⑷过分强调德育的育人功能,忽视对学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认识、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培养。[4](89)。

第四.德育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混合德育模式的操作方法具有内容系列化、教育策略成体系、教学手段较先进的特征,它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例如,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的品德教育教程及其实施方案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颇有影响。它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接受水平,向教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教学安排、教学建议、实施办法以及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具体有:1.教师的态度;2.课堂讨论;3.不使用真实姓名4.利用各种角色扮演;5.小组活动制。

相比之下,我国在德育目标内容及具体德育方案的实施上,可操作性不强。我国许多地区,学校创造出许多有开发前景的德育方法,但有些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而难以被普遍接受并得以推广。

2、美国学校德育模式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从对美国学校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主要特点的介绍中,明显地看出其学校德育发展趋势:即德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趋于1致,而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内容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根据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呈现多样化。在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注重发挥德育综合目标因素、德育场的作用,注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桔合。因此,对于美国混合德育模式,我们必须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借鉴他们1些成功的经验,以促进我国德育实践和改革。

㈠确立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

由于我国德育目标、内容的确立在过去曾经追求“高、大、全”,对于大、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德育效果下降。因此,在我国德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国情、民族文化传统、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制定总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来充实德育的具体目标和阶段性内容,并相互衔接,建立较完备的操作系统,这是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㈡重视德育模式的研究,丰富德育模式,拓展德育途径和方法

美国学校混合德育模式的实践表明,多元丰富的、博采众长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取得实效、获得生机的有效保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的实施如果仍然沿着简单、生硬的方式来进行,势必会出现学生价值观的混乱而无法控制的局面,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丰富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改革单1的知情意行等德育模式1统天下的局面势在必行[5](93)。

同时,在德育实施的具体方法上,我国学校德育既要重视正面传授知识,重视行为规范的教育,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类情境中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3](90),春风化雨中得到道德升华。

㈢.促使德育与社会现实接轨,培养为社会实际服务意识

我国学校德育历来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1育人目标十分重视,相对来说,德育对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实际则重视不够。因而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德育有时却表现得苍白无力。实际上,德育立足于为社会实践服务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是1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务社会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学校德育应借鉴美国德育模式的成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意识、道德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有效地应付和面对多元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⑴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⑵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⑶李冬梅.中外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3,(3):90

篇(6)

高中班主任工作是重要而又特殊的德育途径。班主任作为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是各科任课老师的联系者。班主任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工作。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班主任与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加强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策略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的直接负责人和实施者,是各种德育途径落实和实施的主要组织者、协调者与实施者。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同时也是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的基本力量,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策略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2.1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协调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品德结构主要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这几个方面简称为知、情、意、行,高中班主任要想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必须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协调发展的规律。知,即道德认识。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是以一定的品德认识为必要条件的;情,即道德情操,是人们对行为、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等标准作出一定的判断后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时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德育的最终目的。一般而言,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这就要求高中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但是,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在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多端性,从某个因素开始,最终使得学生的品德达到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2.2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他们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材施教,首先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再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2.3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锻炼法以及自我修养法等等,班主任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譬如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可以采取说服法或榜样示范法。后进生虽然在班上为数不多,但他们的能量不小,破坏性很强,很容易成为班上的不稳定因素,他们喜欢“离群”,时常与老师、集体处于对立状态,所以班主任要做到全面认识和了解后进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全面做好班级德育工作。针对后进生思想和学业成绩较差,在学校和集体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爱护与关怀这一特性,可以采取陶冶方法,做到以情感人,做后进生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建立感情上的联系,用真诚的爱来感化他们;针对他们复杂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应多采取鼓励的方法,对他们做出的成绩做到及时表扬和奖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作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做好班级德育工作还要善于做好优秀生的培养工作、中等生的促进工作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从多个方面,运用多种方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2.4班主任要组织好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时生动活泼地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不管是课外活动还是校外活动,都很少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各种活动的选择与组织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爱好进行,即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自主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培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别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纪律性与责任感。

篇(7)

关键词 班主任 德育教育工作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在校学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更得需要相关责任人的关注和引导,但是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均出现了一种不良的错误倾向。高考制度的辐射影响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导致学校在进行学生选拔和评价时仍然以文化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主要依据,影响着中小学教学。教师只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不少初中学生不爱劳动,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的甚至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涉及到家长、教师的责任,但是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仍然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负责人和实施者,其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为此本文对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1当前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存在问题

1.1德育与学生的需要脱节

新的时展,导致新时期的学生出现新的问题,他们在对待这些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些是传统教育所没有遇到过的,但是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仍然按照传统的方法和思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一些过时的案例或讲一些假大空的观念,导致学生一听就反感,因为这些东西并没有和实际的生活有多大联系,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德育大打折扣。

1.2德育过程不合理

德育也是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如果出现学生犯错不管什么原因就是一味的批评、指责等粗暴的模式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在德育教育中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和尊重。这样的教育模式最终让学生不在沉默、顺从中改变,就在沉默中选择默默对抗,达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1.3德育途径和方式不当

虽然学校开设有德育课程,但是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应付现象比较明显,只是通过周会等时间进行定期的开展德育活动,同时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大多念一大堆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或者举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例子去说服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反而导致部分学生的反感。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没有考虑把父母的作用引入到平时的德育工作中,也是限制德育的途径选择。这种途径和方式的单一严重影响德育的效果。

2提升班主任从事德育教育工作收效的措施

2.1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

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不同的德育途径。在教育途径上可以选择说理教育、案例教育、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等多种途径,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班主任采用说理教育时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分清是非,指明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推心置腹的跟学生讲道理能让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主动改正,在说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固定的周会时间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偶发事件进行德育工作。

2.2德育工作中应寻找多途径的综合开展

班主任在从事德育工作时,虽然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也要考虑到班主任的时间、精力、方法都是有限的,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比如可以通过科任教师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目前新的课程教育改革强调任何科目都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因此要充分利用每门课程在道德教育上的作用,发挥科任教师的德育功能。比如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除了学校就是家庭,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实现对孩子的家校共管的联动模式,达到对孩子的教育功能。同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班主任对于一些暂时不能扭转思想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作用对其进行辅助引导教育,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独特性,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应该提出过严过高的要求,这样会造成班级失去活力。班主任应该制定基本的要求,每个学生只要认真做都能做到,同时就会给学生留下集体管理班集体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班主任不用一直盯着学生发现错误对其批评教育,通过班集体的讨论定制的规则是每个人都同意的在制定之初就要强制性,这样就保障每个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实现自治和互相监督的作用,能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也节省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量。

3结语

总之,德育问题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责任主体应针对现存的问题,采用因势利导、多途径的综合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措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