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8: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元素的分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元素;化合物
一、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表格,按照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路整理,即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毒性,相对分子质量等,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整理分类.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将化学知识整理成Excel表格形式,学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就添加到表格里,表格模板如图1所示.利用表格,可以利用Excel的分类筛选工具,将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物质整理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化学学习表格的制作,首先是化学学习的形式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都易懂,但是很难记忆,都是定性的知识,属于说明性的知识,而且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结合Office办公软件辅助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厌倦和枯燥.其次,用Excel表格整理化学知识,比起纸质的笔记本要可靠得多,电子表格不容易丢失,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将化学学习信息化,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最后,利用Excel文档的排序筛选工具,将学到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排序,相似性质的物质能够迅速整合到一起,对于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能明显地概
括出典型性质.例如,观察H2SO4,HCl,HNO3,CH3COOH这些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就可以总结归纳出酸的一般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其他酸,不至于完全陌生,起码可以说出一些基本性质,尤其是在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课本中未提到的物质,但却与课本里的化学物质拥有相似属性.
二、加强实验,加深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生动再现,如果没有关于CO2的实验,学习CO2的性质时,只是按照课本文字记忆,很容易忘记,对CO2的认识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相反,通过一系列实验,亲自去感受CO2的存在,亲眼观察CO2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自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种场景都会在学生脑海留下深深印象,这些实验画面都是与CO2的性质相关联,能帮助学生区分CO2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实验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脑都投入进去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触觉,嗅觉等发现实验现象,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化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多做习题,巩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习题是对知识很好的检测和应用,多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繁琐难记,而习题是对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习题能达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效率最大化.另外,习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习题,自我检测,自我改正,深入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元素化合物是筑起化学的最小微粒和最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学好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才能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要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鼓励动手操作,加强化学实验,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WTBZ]
[1]陈永红. 中学化学教学法初探——论中学元素化合物教学[J]. 遵义师专学报. 1996(1).
[2]邸来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3]石郦. 新课标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关键词:来源;复制;智慧;结构;影响
中图分类号:P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219-01
根据1962年耶里谢维奇编写的《原子与分子光谱》及由格伊特列文自英文编译过来的专著《光亮子理论》,该书于1956年出版以及1961年由索科洛夫编写的《金属的光学性质》,以及1961年由莫斯自英文编译的专著《半导体光学性质》等,具有不同吸收反射光频率的物质、介质来反射光吸收指数与窄光谱的区别在于窄光谱的波长与吸收介质中原子里电子的跳动频率完全一样,电子的跳动频率与窄光谱散射光的波长一致,于是从介质中吸收能量,对分散的原子如稀疏的气体而言,光的吸收谱波长是很窄的,从几十到几百A。金属原子的光谱居然与真空中稀疏气体的光谱一致,也就是与暗物质的光谱一致,从几十到几百A,固体、液体光谱有上千到上万A,分子的光谱从一个A到数千A,电子=暗物质+光子+热能。真空中中子释放出光与热,中子在中子星里是超导超液态和超低温的。光谱的吸收指数只与电子、原子跳动频率一致,与单位面积上被吸收的分子对应,随着光吸收的指数的增大,光谱吸收的波长也越来越宽。铁的导电性特别好,这证明铁原子中电子的复制势能和磁传导势能与被传导电子以及被传导电磁波的复制势能和电磁传导势能,达到几乎98%的接近,所以铁原子是由98%的电子和2%的光子被压缩形成的。铁还是最好的核聚变物质,在高达摄氏几百万度激光束的照射下,铁球中的铁原子可以全部分裂为超越了质子中子结构的电子和光子,这些电磁能和光能散射出和太阳中心一样高的,甚至更高的几乎一亿度的热能和光能。
在114种化学元素中,除了元素氢以外,所有剩余113种化学元素所能够释放的化学热量是完全由它们最的电子数额量,以及电子的层数这2点来决定的,也就是的电子层数越少,电子数量越少,则这些化学元素所释放的化学热量也就越巨大。所有化学元素最最稳定的电子数量是8个,少于这个数量数量要么吸收其它元素的电子,要么被其它元素吸收电子,如元素锂最外层有1个电子,碳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铝的最外层也有4个电子,此外镁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硫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如果把这些元素的物质与硝酸氨混合在一起,它们就是威力巨大的TNT炸药。这些就是我们过去300多年的时间里理解的物质和能量的关系。化学元素的电子层数越少,电子数量越少,它们所吸收的其它元素的电子数量越多,释放的化学热量越巨大。
在核聚变与核裂变的时候,元素所释放的核能热量是由元素最外层的电子数量,原子核所携带的电子层数,以及中子数量这3个方面来决定的。元素氢的电子层数是一个,而且只携带了一个电子,所以它在聚变的时候释放出特别巨大的热能,释放出所有114种元素中最巨大的热能,铀元素携带了所有元素中最多的中子,它释放出所有元素中最巨大的裂变热能。我们过去不知道什么是真空能,元素的真空能是由元素携带的电子层数,电子数量,中子数量来决定的。真空能越巨大,元素携带的电子层数,电子数量越稀少,真空能与热能成正比,与中子数量成正比,与,元素携带的电子层数,电子数量成反比。暗物质元素其实就在114种化学元素中,暗物质所释放的热能是由中子数量,元素电子层数的稀少程度,以及电子的稀少程度来决定的。这完全符合目前观察到的暗物质的电磁势能以及电磁传导势能都特别低的事实。在宇宙中真空能的制造是由恒星死亡后超新星爆发所形成的中子星来实现的,根据谷歌《维基百科全书》俄语和英语版本的归纳,中子星内部的温度在1011——1012K之间,也就是60亿度。
在宇宙中从来没有47亿年以上的石头,物质总是趋向虚无,恒星和物质全部趋向虚无后,居然再次出现恒星和物质,这是很有趣的事实。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中的地位
元素化合物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初中化学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或是由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组成,可见元素化合物不仅是化学的基础理念还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理论,并且初中化学的学习通常是从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的,再扩展到元素化合物的制取、鉴别等化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得到清晰、深入的理解才能学好初中化学.此外,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与人们的许多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联,而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总而言之,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上述提到的两个方面,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单一成为了我国中小学教学现状中最大且最常见的问题.化学作为知识内容丰富有趣的学科本应该是受到学生喜爱的,但是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问题的影响不仅促使学生降低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化学教学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还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用在化学知识的预习、复习和练习的时间较少,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但化学作为学生考试科目之一,关系着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因此教学模式单一、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现实需求,是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的运营都离不开化学,可见化学技术和化学用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化学知识理论的基础――元素化合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与元素化合物有关事物进行讲解可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复杂知识时产生的抵触心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化学知识,使学生对复杂多样的元素化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深层运用能力较弱,影响了学生的深入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法
1.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内容较多,且相互之间的相似度较高,易使学生对有关联的知识产生记忆混淆现象,对此,教师就应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时采用丰富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清晰的记忆,此外,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实验操作等丰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清晰的了解和深刻的记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结合实际,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因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就可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对相关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蕴含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可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了解、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发散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解中安排实验环节,并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更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时,教师就可结合实际生产中从铜矿中制取金属铜用到的铁的金属活泼型比铜高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先使铜矿在硫酸溶液中溶解,再加入铁就可将金属铜置换出来,同时教师也可安排相关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了解到铁的这一化学性质,采用类似的方法运用到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3.整理相关的知识,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
关键词:化学元素;不锈钢;合金元素;钢工艺
中图分类号:tj430.3 文献标识码:a
不锈钢是合金钢的典型代表,其在大气、酸碱等腐蚀性介质中呈现出钝态、耐腐蚀性强,不易生锈的特征,受到生产行业的认可。下面就来分析化学元素对不锈钢的影响。
1 不锈钢生产中常用元素及其影响
铬(cr),锰(mn),镍(ni),硅(si),硼(b),钨(w),钼(mo),钒(v),钛(ti)和稀土元素(re)等都是不锈钢的主要生产元素,在不锈钢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铬可以提高金属的抗腐蚀性能,改善抗氧化性,同时可以增加钢的热强性,提高钢的淬透性,使钢的强度、硬度与耐磨性得到改善。锰可以增加钢的强度,也是良好的脱氧剂与脱硫剂,但是其含量过高的话会降低钢的抗腐蚀性。镍能提高淬透性,保证了钢的塑形及韧性。除了这几种主要的材料之外,还包括许多其他的元素,例如碳,是钢的主要元素,其可以增加屈服点及抗拉强度,但是会使塑形与冲击性降低,如果碳的含量超过0.23%的话,钢的焊接性能会被破坏,所以合金钢中的碳含量一般不会超过0.2%。硅是炼钢中主要的还原剂和脱氧剂,硅可以提高钢的弹性,因此其是弹簧钢的主要材料。磷是钢中的有害因素,其会降低焊接性与塑形,但是同时也是合成钢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含量要控制在0.045%之内,优质钢要更低。与磷相同,硫也属于有害元素,使钢产生脆性,降低其韧性与延展性,在生产中可能会产生裂纹,因此在生产中要在0.055%之内,优质钢要更小,硫可以改善切削加工型。钼可以细化钢的晶粒,提高淬透性与热强性,在高温环境中保证足够的强度与抗蠕变能力,提高结构钢的机械性,抑制合金钢由于火引起的脆性。钛是钢的强脱氧剂,使钢的内部组织致密,细化晶粒力,降低冷脆性,改善焊接性。钒是钢的优质脱氧剂,改善其强度与韧性,钒与碳形成碳化物,提高在高温高压环境中的抗氢腐蚀能力。钨的熔点较高,属于价格昂贵的合金元素,与碳形成的碳化钨具有较高的硬度与耐磨性,在工具钢中加入钨,可以很高的改善红硬性与热强度,作切削工具及锻模具用。铌可以降低钢的过热敏感性及火脆性,改善强度,但是塑形与韧性会降低,在普通的合金钢中加入铌,可以提高抗腐蚀性能,改善焊接性。铜可以提高强度与韧性,尤其是可以很好的抵抗大气腐蚀,但是其在热加工中非常容易出现热脆,但铜含量小于0.50%对焊接性无影响。铝的应用频率也较高,属于常用脱氧剂,提高钢的冲击韧性,同时铝还具有抗氧化性与抗腐蚀性,与铬、硅同用,可以改善高温下的耐腐蚀能力,但是会对钢的热加工性能产生银锭影响,因此要控制好加入量。氮能提高钢的强度,低温韧性和焊接性,增加时效敏感性。除了这些常见元素,在合金钢中还会加入钴、硼等稀有金属,主要被应用于特殊钢的合成中。还有一些合成钢种会加入稀土元素,改善钢的形态、分布等进而达到改善钢的性能目的,提高耐磨性。
2 合金元素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2.1 可溶铁,起到固溶强化作用。在当前的技术手段下,所有的合金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几乎都可以溶于铁素体、奥氏体中形成固溶体,使钢的强度与硬度增加,但是塑形与韧性降低,使钢具有强韧性的良好配合。
2.2 形成碳化物,具有强化与硬化的作用。不同的元素与碳的作用不同,目前常用的合金元素分为非碳化物与碳化物形成元素两类。碳化物形成元素包括ti、nb、v、w、mo、cr、mn等,在钢中可以与碳结合形成碳化物,如:tic、vc、wc等,这些碳化物的硬度、熔点高,更加稳定,如果它们颗粒细小并在钢中均匀分布时,则显著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2.3 结构钢种珠光体增加,具有强化功能。在钢中加入合金元素,使fe-fe3c相图中的共析点左移,所以与碳含量相同的碳钢相比,亚共析成分的结构钢含碳量更接近于共析成分,组织中珠光体的数量,增加了合金钢的强度。
3 合金元素对钢工艺性能的影响
3.1 合金元素对热处理的影响
首先,对奥氏体化的影响。在加热过程中,在进行合金钢的处理
过程中,合金元素可以适当的增加温度与延长保温时间。合金钢种的合金渗碳体,合金碳化物稳定性高,于奥氏体不易融合。即使融入,扩散也相当的缓慢,所以合金钢的奥氏体花速度要慢于碳钢,为加速奥氏体化,要求将合金钢(锰钢除外)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和保温较长的时间。除了mn外,所有的合金元素都具有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效果,尤其是ti、v等强碳化物形成的合金碳化物稳定性高,残存在奥氏体晶界上,显著地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因此奥氏体化的晶粒一般比碳钢细。
其次,影响奥氏体转变。合金钢的淬透性更佳,降低淬火冷速,减小淬火变形,但是残余奥氏体增多。除co外,所有溶于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都会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减小,淬透性提高。这使合金钢运用较小的冷却速度就可以淬成马氏体组织,减小淬火变形。所以在制作大尺寸、形状复杂或者精度较高的零件多采用合金钢来制作。除co、al外,大多数合金元素都使m点降低,使合金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量比碳钢多,这将对零件的淬火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影响回火转变合金钢具有较好的耐火性,回火后强韧性配合较好,一些钢可以产生“二次硬化”。在进行回火的时候马氏体不容易被分解,抗软化能力较好,增加了钢的耐回火性,回火后有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合金严肃可以提高马氏体分解温度,对于含有较多cr、mo、w、v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当加热到500~600℃回火时,直接由马氏体中析出合金碳化物,这些碳化物颗粒细小,分布弥散,使钢的硬度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硬化”。但是有部分合金钢要避免“回火脆性”的出现。
3.2 影响焊接的性能。在焊接淬透性较好的合金钢过程中,在接头的位置常常会出现淬硬组织,使该处的脆性加大,导致焊接裂纹的出现;焊接时合金元素容易被形成的氧化物夹杂,使焊接的质量下降。例如在不锈钢焊接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夹杂cr2o3,会影响焊缝的质量,同时铬的损失,不锈钢的耐腐蚀性也会降低,因此高合金钢最好采用保护作用好的氩弧焊。
3.3 影响锻造性能。在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变形抗力增加,塑形变形的难度增加,合金钢锻造需要施加更大压力的吨位。同时,合金元素使钢的导热性降低,脆性增加,加大了合金钢锻造时遇锻后冷却中出现的变形、开裂倾向,所以在合金钢锻后要控制锻温度与冷却速度。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作为现代生产的主要原料,不锈钢是不可替代的,在合成不锈钢的过程中,化学元素重要性无可取代,作为生产部门,要善于利用不同的化学元素作用,提高合金钢的质量,促进我国不锈钢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丽平,刘伟,韩军雷,王润娇,赵会美.化学成分对亚稳态奥氏体不锈钢车体板材均匀变形及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j].铁道学报.2009(06).
关键词:初中化学 游戏化教学法 实践探究
1.游戏化教学法的意义
游戏化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将与课堂有关的知识内容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初中化学是一门十分具有趣味性的学科,神奇的化学实验、有趣的化学现象、性质各异的化学元素以及不同的化学方程式都会给学生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在此基础之上应用游戏教学法,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让学生们一面学习有趣的化学知识,一面在游戏之中加以记忆和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情趣,改善厌学情绪。
2.在初中化学课堂应用游戏化教学法的措施
化学与游戏所具有的共同点就是都具有相应的趣味性。教师只要将二者进行合理的结合就能全面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上来。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游戏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游戏安排的合理性。以下本论点将对课堂游戏进行分类探讨。
2.1卡片游戏法
初中化学涉及到许多基本化学知识的记忆与了解,尤其是化学元素。初中生需要掌握的化学元素约占元素周期表的三分之一,而每一个元素都有其相对应的英文符号。教师可以通过卡片游戏法,在课堂上进行卡片游戏,将班级同学进行合理分组,每个小组内进行元素与英文的匹配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们熟练了解化学元素。
2.2竞赛游戏法
竞赛游戏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自信系和学习成就感。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行化学方程式默写比赛、化学性质背诵比赛以及化学现象的总结比赛,让同学们在竞赛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把相关化学元素、性质、现象等化学知识编程口诀,定期举行口诀背诵比赛,加深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记忆。
2.3合作探究游戏法
初中化学涉及到很多有趣的化学实验,在进行化学实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们几个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情景教学法,将实验室还原成化学家的实验室,让学生们扮演实验室中的不同化学家,对于实验现象提出假设进行分析、做实验进行对比、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享。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3.应用游戏化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在应用游戏化教学法到初中教学课堂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相应的问题。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学习气氛浓郁并且安全的学习环境。关于游戏化教学法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本论点进行具体讲解。
3.1时刻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是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法过程中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因为初中化学不仅涉及到课堂教学,还有重要的实验教学内容。学生们在接触化学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者在游戏化程中稍有不慎,都会受到化学药品、化学试剂的伤害。因此,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应该检查实验室内的每项化学设施、用品是否安全。在学生们使用之前应该充分向学生们讲解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项。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对学生们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学生们在安全的环境下快乐的游戏,快乐的学习。
3.2坚持以学为主,游戏为辅
游戏教学法是为了在游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游戏兴趣,加深对于知识的记忆效果。教师们在初中教学课堂上应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初中的游戏教学法已经不同于小学的游戏教学模式。小学的游戏教学法是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游戏与学习的重要程度是相等的。而在初中的游戏教学法应用中,教师应该注重合理分配游戏与学习的比重,注重让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选取的游戏也应该以辅助教学为主。
[结束语]
通过以上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初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游戏化教学法的措施以及注意事项。初中是学生打好化学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相信随着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游戏化教学法会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会被研制出来,投入到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去,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做出贡献,为我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敏,彭豪,钱扬义:国内外中学化学教育游戏设计研究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 2011(06)
【2】王欢: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的结合[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3】吴良根:化学教学中实施竞赛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化学教学. 2007(01)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学科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0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01
在一次初中化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即兴演讲的环节中,评委老师出了一个大胆的命题:如果化学不再中考,你会如何教?选手们基本上是统一的回答,即如果化学不参加中考将会如何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实验,开展探究,联系实际和启迪思维。言外之意,中考束缚了他们化学教学的手脚。最近,在一个大规模初中化学新教材培训会上,一位资深教师向教材主编发问说,教材习题中“铁生锈”不应该算作化学性质,应该加一个“能”字或“会”字,即“铁能生锈”或“铁会生锈”。教材主编解释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并告诫初中化学不要教得这样死,也不要揪得这样细。这位教师还不依不饶地说,万一考到了是算错还是算对呢?绝大多数与会教师纷纷赞同这位教师的忧虑。
这两个事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即片面地放大了化学的中考功能,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功能。常常表现出教学的知识密密匝匝、面面俱到,不能使学生确立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稳固的核心概念;片面地加快教学进度,追求效率,即压缩知识形成的过程,拉长结果或结论的训练,压缩新授课课时,延长复习课长度等;只能看到显形的知识,不能看到知识背后的观念、思想与方法,知识抵达不到价值的层次。如此等等,初中化学教学很难上升到学科启蒙的高度。其主要原因:一是年级的特殊性。由于初中化学开设在初三,对化学学科的定位常常是中考学科而不是启蒙学科,中考成了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二是教师学科素养的制约。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长期囿于初中一年的化学教学上,教材中具体形态的知识不断清晰,而学科整体上的学科价值、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知识体系却不断模糊。
为此,笔者以为初中化学要回归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性质,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以下具体论述初中化学回归学科素养,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 回归学科兴趣——多一点实验和多一些情境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学科,兴趣理应是教学长期关注的基本目标,但是不少老师片面地追求进度和所谓的课堂效率,常常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兴趣缺乏设计和缺少耐心,使得教学远离了初中化学还是一门新学科的客观事实,化学学科兴趣的缺失成了化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尤其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重视实验。实验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虽然实验会增加教学成本,如教师准备的经历、课堂教学时间等,也增加了教师课堂组织管理的难度,而且有时候从知识的接受效率上来看,实验比不实验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实验可以产生很多教育附加值,如感知学科特点,增强学科兴趣,体会学科思想与方法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哺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教学中少一些题多一些情境。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学案或导学案中把知识转化为了题目,教学过程演化成了做题、讲题的过程,学生学习变得没有兴趣。课堂作为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多一些情境少一些题,因为情境是指向学生内在的,而题往往是固着在知识上外在指令于学生的。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的确需要的题尤其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题也要尽量设计为问题情境,避免生硬和简单化训练。
二、回归学科之基——凸显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
化学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之基,也是教学中处理化学学科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上多和少的关系的根本凭据。
1.要知道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内容范畴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化学反应、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元素的有限性的观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基本学科观念。
2.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点特别是对于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尤其关键。比如元素概念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上,学生一定会感到突然和抽象难懂。其实元素的本义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之意,而“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化学上对于元素的定义,即化学元素的定义,但它仍然服从于物质基本成分的元素本义。元素概念的教学可以沿着元素本义、化学元素和科学元素观的线索,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导入部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询组成千千万万的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在中国古代哲人们就提出了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即“五行学说“,其实这五行就是五种元素。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不科学的,到底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从元素的本义引出概念);第二部分是形成概念部分:近代化学家波义耳认为通过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成分就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这一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例如水电解中水分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不是元素,而其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分,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然后给出元素的化学定义即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并结合事例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确立物质组成和化学变化中科学的元素观念,以深化概念。出示地壳中、海水中、生物细胞中、月球中、来自外星球陨石中元素分布,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元素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成分。通过对具体反应的讨论,明确世界万物虽发生化学变化而元素是不变,从而升华和回归元素的概念。
3.就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进行有效的教学
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学科重要知识的教学进行较好而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问题突出,集中反映在把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当作静态的知识来教,采用的方式以说教和训练为主,不能上升到建立认识和确立观念的层次上。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如果通过简单的现象和科学事实告诉学生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很小、运动和有间隔,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强化,这样的教学就是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仅仅作为知识来教学。如果作为观念来教学,那就要让学生能确信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并能用以看待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就是要持有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基本观点。这样,以上的教学要作较大的改造,即通过生活中一杯水变少等现象引起学生关于物质构成的思考并显现学生已有的看法,随之提供一些典型现象和科学事实让学生假说、解释或获得科学证据,以不断检验和修正原有看法,从而初步形成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可见,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内生性的、建构性的,而不是外部的、强制性的。
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往往还需要逐步的、持续的教学过程来加以深化。还是上例,随后“分子、原子、离子、电离”的教学就是在认识广度和深度上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上的丰富,教学时要注意与之前形成的粒子观念相呼应,在阶段性复习时还要进一步总结提升。
三、 回归学科思想方法——观察、比较与分类、假说
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假说和模型是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实验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及,模型法在初中化学中体现不明显,这里就主要说明观察、分类和假说。
1.观察——科学探究的基本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功。无论什么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都把观察作为化学启蒙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重视,不但在教学前期没有明确观察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也不重视训练学生观察,使得学生缺乏观察的能力和耐心,以至实验课上学生常常是动手时热热闹闹而动脑时冷冷清清。化学教学中要通过明确实验目的来引起观察的动机;要通过清晰实验过程来明确观察的内容,观察的程序和观察的手段;要通过良好的教学组织让学生在实验中有充分观察的时间和安静观察的氛围,从而形成观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2.比较与分类——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逻辑方法
在化学研究中,由观察、实验获得的大量化学方面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比较和分类,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归纳、分析等逻辑思维与科学抽象,才有可能形成基本概念,提出各种化学假说,发展化学理论。因此,比较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方法。比较是区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可以在教学上进行很好的实践。如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原子与元素的比较,物质组成与构成的比较,碳的几种单质性质的比较,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二氧化碳与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比较,几种金属性质的比较,常见的酸、碱、盐性质的比较等等。分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初中化学既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了分类的方法,如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性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分类等等,而且在章节编排上也逐步体现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如第六单元标题是碳和碳的氧化物,第八单元标题是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十一单元常见的酸碱盐等。
3.假说——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而假说赋予探究魅力和促进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看,化学科学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假说和检验的过程,假说推动了化学新理论的形成。例如元素周期律发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假说和求证的过程:纽兰兹提出的“八音律”——门捷列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排列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同时预言了镓、钪、锗三种未知元素的存在——预言被证实,周期表的假说被人们接受——氩元素的发现修正了元素排列依据(即按原子序数排列),确立了元素周期表的现代形式。
基于假说对于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假说,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的魅力。其教学方式主要有:其一,渗透式地体现假说。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教学时,就可以适度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到假说的科学魅力;其二,围绕假说开展探究性教学。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以放在科学史的背景下,由拉瓦锡从“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的实验提出了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相等的假说切入,把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实验作为验证假说的角度展开教学,从而让整个教学因围绕假说而具有浓厚的探究性和科学人文性;其三,把假说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体验科学的本质。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中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提出物质构成的一些假说,然后用这种假说再去解释一些现象,从而确立粒子的观念。再如,核外电子排布中“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的教学,先通过观察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排布,提出稳定结构的假说,接着利用稳定结构的假说推测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活泼性,随后提供印证推测的客观事实,如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氟的化学性质比氧气更活泼,在低温和黑暗的情况下也能同很多物质反应,从而把假说变成“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认识。
四、回归学科基本技能的本质内涵——从怎么做到为什么这样做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用语书写、化学基本计算是初中化学学科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需要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来掌握,也需要通过内涵理解来体会。
1.有些技能可以进行理解性地教
例如,实验操作中的液体倾倒,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细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子上,为什么倾倒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为什么拿瓶子时标签要正对手心等等操作要求,这样理解性地教既使得教学深刻,而且又便于技能掌握。
2.有些技能要充分彰显其意义内涵,唤起技能学习的动机和领会技能所承载的价值
例如,化学式的书写,可以通过对“为什么用‘H2O’来表示水,而不用‘水’或‘water’”的讨论,来体会化学式是一种形式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符号,从而加深对化学式的理解和引起书写化学式的内在渴望。再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先讨论“如何定量说明2g蔗糖完全溶于8g水与5g蔗糖完全溶于20g水哪一杯更甜”,概括出一定量溶剂中比较溶质、一定量溶质中比较溶剂、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等基本思路,然后再从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这种思路中引出溶质质量分数及计算。这种从技能的意义背景切入让学生体会到技能本质内涵的教学既促进了技能的有效掌握又突出了学科价值。
3.有些技能的教学要从基本原理出发,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技能教学,首先并不要急于对列关系式及计算的基本格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2g氢气和8g氧气生成10g水”的深度辨析,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相互制衡的,即一种物质的质量确定其它物质的质量也就被确定,这就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理。体会到这一点,根据已知量列关系式也就不是一个问题。所以,技能教学不能单纯化和单一化,要从其内涵的角度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目标,让技能教学变得有效和厚重。
初三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点,虽然从学科整体上看内容容量和难度相对较低,但是从学科启蒙的地位上看教学要求很高,而且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学科素养是学科启蒙的主要内容,回归学科素养应该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 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化学卷 [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6-12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很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重金属,在排水污水、废物时没有达到环保标准,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护周围土壤,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处理中应用了化学固化方法,该方法价格成本低,处理方便,应用范围广。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治理;化学固化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22
1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
1.1 重金属污染导致的危害分析
重金属对土壤和水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在自然环境中,重金属是不能被降解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到植物内部,这样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很大影响[1],不仅如此,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如果人类误食了这些植物,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重金属危害性非常大,人体的微量元素含量都是有限的,如果超标,对人体是致命的伤害,人体中的蛋白质,核酸会和重金属发生作用,进而导致人体酶活性的下降,严重的情况还会消失,最终导致核酸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会出现基因突变的问题[2]。
1.2 分析当前土壤中的污染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得知,农业、工业、以及城市事故污染是重金属主要的污染来源。比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使用含有重金属的水体进行农作物的灌溉,或者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化肥农药,对周围的土壤都会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而在工业方面,比如选矿采矿,还有冶炼和锻造过程中,其操作的每一个过程都会产生重金属,在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废渣中,如果不能很好的过滤消毒处理,那么水体进入土壤中,也会有严重的重金属污染[3]。在这种重金属浓度严重超标的情况下,会对周围的空气,水体,以及土壤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在城市当中,污水处理厂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导致污水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就进行了排放,大量的污水引入生活用水中造成污染。
2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化学固化分析
2.1 分析重金属固化的原理
为了避免重金属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持续的污染,在应用化学固化方法中,先要向被污染的土壤中添加固化剂,土壤中的活性就会被改变,这样重金属和土壤中的移釉素会相互结合,在外在形式下出现一定的固化现象,为了保证土壤有记性,迁移性等,必须进行化学处理,恢复土壤的活性。化学固化作用后,土壤中的元素都有很大的改变,最终做到对污染土壤的修复。
2.2 沉淀在化学固化中的作用分析
在土壤中放入固化原料后,在不断溶解中产生一定的阴离子,这些阴离子和重金属相互结合,之后就开始出现重金属沉淀,生物有效性等都开始降低。最为常用的固化剂有石灰石,作用机理是将土壤中的pH提高,这样在其中重金属元素发生沉淀,重金属在土壤中其毒性会随时浸出,石灰石可以减少浸出量,这样重金属就会被固定,不会将污染范围继续扩大,控制污染的进一步恶化。
2.3 吸附在化学固化中的作用分析
通过应用化学固化方式,使用的化学元素作用在土壤层中后,这些固化材料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原理是吸附剂对吸附质的质点有很强的吸引作用,但是处理中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其中的沸石是主要的添加剂,经过科学人员的研究,沸石具有特殊的Si-O四面体结构,该结构吸附性非常好,在物理吸附作用下可以将 Pb 、Cd等重金属吸附到表面上,这样重金属就被固定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2.4 分析配位在其中的作用
在固化过程中,会出现配位问题,不同配位表现的情况也不同,黏土矿物中层和层利用分子之间的作用相结合,这样在实际应用中,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其金属离子可以进入到这些化学元素的内部,和层间元素结合,之后会和SiO元素发生晶间的配合,黏土矿物添加到污染土壤中后,就可以有效降低重金属生物性和迁移性,这样就对这些污染土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化学修复。除此之外,这些改良剂还能和重金属离子发生很好的配位作用,将 Pb,Cd等重金属吸收,控制其对土壤的污染。
3 总结
通过以上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化学固化研究,发现化学固化的作用非常大,其对重金属污染的处理非常强,效果非常好,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深入研究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推动我国对处理重金属污染的技术和水平,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朋成,黄占斌,唐可,等.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化学固化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4(1):158-161.
[2]刘云国,夏文斌,黄宝荣,等.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固化技术与萃取修复技术的应用及修复效果(英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4):129-135.
[3]景生鹏,黄占斌,景伟东.化学改良剂对矿区重金属Pb、Cd污染土壤治理的作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