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8: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调研时间安排
从20__年12月20日-20__年12月30日,各调研组利用1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实地调研,12月30日左右进行调研成果交流研讨。
二、分组及调研范围、方式、重点和课题
分成农村牧区、城镇社区、工商业、社会事业4个调研组,按调研调范围确定调研方式、重点和课题。
农村牧区调研组:
组 长:* (县委书记)
副组长:* (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政府副县长)
* (县委常委、党办主任、机关党工委书记)
*(人大副主任)
*(政协副主席)
成 员:*(水务局局长)
*(县委办副主任)
*(农牧业局局长)
*(林业局局长)
*(扶贫办主任)
*(围转办主任)
*(草监局局长)
*(统计局局长)
(一)调研范围。农区不低于200户,牧区不低于450户。
(二)调研方式。采取入户走访、个别访谈、实地查看、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参加苏木镇座谈会人员为:党政班子成员、本苏木镇两委、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部分典型农牧户(协会会员、合作社成员、联户经营户、农牧业大户、中小户)、苏木镇二级单位领导,原则上不少于40人;参加嘎查村座谈会人员为:“两委”班子成员、本嘎查村居住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嘎查村民小组组长、嘎查村民代表、部分典型农牧户、贫困户代表及部分已转移就业创业人员,原则上不少于20人。
(三)调研重点。
1、全县农牧民收入状况,特别是贫困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贫困程度及致贫原因;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涉农涉牧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解决农牧民政策性收入差异的建议。
2、农牧业结构调整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如何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加大投入、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防灾避灾农牧业;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何建立健全农牧业抗风险保障机制。
3、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在引导服务、转移培训、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建议。
4、清理非牧人员占用草场、征占地补偿、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等情况;土地草牧场流转后管护和利用方式等方面做法经验、政策措施及问题建议。
5、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和家族、宗派势力对农村牧区健康有序发展的不利影响。
(四)调研课题。
1、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2、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及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养牛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农牧业科技服务机构设置和职能发挥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7、农牧民增收方面的存在问题各研究分析;
8、农牧民家庭贷款和债务现状分析和应对的措施;
9、公路沿线和两个建制镇周边重点发展奶牛业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0、建设人工草地和高产饲料基地的有利因素和如何发展可靠的饲草料基地的建议;
11、农区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2、如何开拓流通渠道,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
13、农牧民集体和非正常上访的防范和化解;
14、加快发展节水避灾性设施种植业的必要性和如何发展的建议;
15、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的思路和建议,特别是如何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16、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思路对策;
17、实施公益林补偿机制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8、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19、北部沙区、中部丘陵、南部农区结构调整方面的群众意向及发展中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20、公路沿线和两个建制镇周边重点发挥奶牛业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城镇社区调研组:
组 长:*(人大主任)
副组长:*(县委副书记)
*(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人大副主任)
*(政府副县长)
*(政府副县长)
*(政协副主席)
成 员:*(人大办公室主任)
*(政府办副主任、法制办主任)
*(交通局局长)
(一)调研范围。明安图镇塔山社区、南山社区、奈曼山社区、北山社区、察汉淖社区、陶林社区及新区社区的所有城镇居民。
(二)调研方式。调研实施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入户走访、个别谈话、实地查看、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按照人群构成开展调研。
召开5个座谈会:一是关于城镇居民收支及居住情况的综合情况座谈会,人员30人左右,人员由苏木镇负责人,三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离退休代表,社区负责人代表及两新组织代表及其他需要参加人员构成;二是关于各社区建设座谈会(3个,每两个社区合开一个座谈会),人员30人左右,人员由“两委”班子成员,本社区党员代表、三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是关于城镇居民困难群体方面的座谈会,人员20左右,由下岗失业人员代表、低保对象代表、灵活就业人员及就业、社保、民政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
(三)调研重点。
1、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及其效果,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做法;
2、城镇居民的收支、居住情况;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状况;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情况;城镇居民消费情况;城镇居民就业创业情况;城镇居民对社会治安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城镇居民低保动态管理情况及建议意见。
3、社区“六级联动、互助共建”情况;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情况;社区“两委”班子建设情况;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
(四)调研课题。
1、明安图镇旧区拆迁改造中群众意愿、开发企业要求及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及对策有哪些;
2、如何做好明安图镇各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
3、如何加强明安图镇各社区班子建设;
4、当前我县城镇居民收入方式有本文来源:文秘站 哪些?其中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建议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居民收入;
5、如何改善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
6、社区“六级联动、互助共建”情况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7、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
8、当前我县城镇居民支出比例最大的是哪项支出;
9、当前我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如何?消费结构是否优化?消费水平是否提高?居民是否有短期和长期消费计划;
10、当前我县城镇居民对现有住房是否满意(包括结构、面积、地理位置等);
11、我县城镇居民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现状,对就业的岗位是否满意?对工资待遇是否满意?对今后的就业工作开展有哪些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和意见?是否满意政府当前采取的创业扶持政策?对今后的创业工作开展是否有合理建议意见;
12、我县城镇居民对当前我县实施的社保、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是否满意?对今后社保工作开展有哪些合理建议意见;
13、城镇居民弱势群体对我县当前的扶贫方式、扶贫范围、扶贫对象等方面工作是否满意,有哪些意见建议;
14、我县城镇居民对其他方面还有哪些意见建议。
工商业调研组:
组 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人大副主任)
*(政协副主席)
成 员:*(政府办主任)
*(发改局局长)
*(财政局局长)
*(国土局局长)
*(城建局局长)
*(经济局局长)
*(旅游局局长)
*(工业园区办主任)
(一)调研范围。全县企业、个体工商户 户。
(二)调研方式。采取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其中限上企业要全部召开座谈会。
(三)调研重点。
1、现有工商企业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明年重点推进的煤、油、铅锌、萤石、水泥、 石材项目,如期达到20__年既定目标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和办法,具体实施方案;
2、着实推进物流业发展,应重点抓的环节,以及具体方案;
3、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在引入、投资、税收等方面如何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4、目前全县软、硬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的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调研课题。
1、肉类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
2、完善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
2、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摆脱资金制约问题;
3、如何保障煤炭开采项目的顺利实施;
4、石油勘探开发的认识;
5、如何推进×××日处理20__吨铅锌选厂项目如期开工和投产达效;
6、萤石精粉采选、氢氟酸加工项目推进的措施和办法
7、如何搭建银企合作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8、绒毛加工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9、促成水泥项目落地的措施和办法;
10、×××酒厂现状及问题;
11、塑料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3、如何创新招商机制
14、全民创业、扩大投资群体的思路
社会事业调研组:
组 长:*(政协主席)
副组长:*(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人大副主任)
*(政协副主席)
*(政府副县长)
*(政府副县长)
成 员:*(政协办主任)
*(民政局局长)
*(计生局局长)
*(教育局局长)
*(卫生局局长)
*(社保局局长)
*(就业局局长)
(一)调研范围。全县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社保、就业、民政、计生及涉及民生等方面工作的部门、干部职工及全县广大群众。
(二)调研方式。调研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入户走访、个别谈话、实地查看、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按照部门职能、针对对象及服务人群开展调研。
教育方面:
卫生方面:
社保方面:
计生方面:调研对象是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已婚至49周岁之间的妇女);1个座谈会人员30人左右,人员由计生主管部门人员、社区计生工作人员、流动人口代表、社会群团组织负责人、企业建筑施工队负责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单位代表(公安、共商、民政、卫生、城建、人事等单位)等构成。
就业方面(3个座谈会):一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岗位征集和安置工作座谈会,人员20人左右,参加人员为县内各企业负责人、经济局、就业局有关人员;二是如何进一步强化培训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座谈会,分苏木镇召开座谈会,座谈人员30人左右,参加人员为农牧民代表、嘎查村领导座谈会;三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座谈会,人员30人左右,参加人员为县内个体工商户代表,就业局、工商局个体协会等相关人员。
民政方面:1个座谈会人员30人左右,参加人员由苏木镇有关人员,城镇低收入居民、农牧民代表,嘎查村社区干部,民政、扶贫、统计、经管站、监察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
(三)调研重点。
1、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及其效果,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做法;
2、加强我县教育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就业的培训模式情况;我县优抚对象及退伍军人安置就业工作情况;广大农牧民、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状况;关于加强转移农牧民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建议;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苏木镇文化站建设、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城乡低保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方面;
(四)调研课题。
1、提高我县教育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建议?
2、目前就业培训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难点?
3、目前就业培训模式是否使参加培训人员转得出、稳得住?
4、当前我县优抚对象及退伍军人安置就业工作情况及存在的困难?
5、广大农牧民、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状况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参保率?
6、农牧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7、农牧民对养老保险的认可度及有何期望?
8、如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控制流动人口非政策生育?
9、是否满意县委政府当前采取的创业扶持政策?对今后县委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有何建议?
10、我县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今后如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面?
11、对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群体有哪些意见建议?
12、我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意见?
13、关于我县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确定、家庭经济收入的核算方法及意见和建议?
14、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状况,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5、乌兰牧骑机制改革后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及下一步扩大队伍的建议?
16、如何进一步加强就业岗位征集和安置工作?
17、如何使农牧民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18、进一步加强全县 、维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具体要求
(一)各调研组要合理安排时间、路线,条件允许情况下,要尽可能多地走访调研地区和调研对象。车辆由调研组自行安排。
(二)调研组在调研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根据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宜,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开展工作;要细心体察民情民意,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本着“不给基层增加负担”的原则开展工作,轻车简从,深入到最困难的农牧户、居民家中调查摸底,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百姓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差,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重点关注的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原因,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63例,女性1336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64.1±15.5)岁。主要慢性疾病种类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肿瘤等。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6.7年,其中512例有手术史。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以及慢性病预防、控制不善的原因,再通过客观分析,总结出应对措施。
2 结 果
2.1 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①近三年中,农村居民部分慢性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城市,但其发病的升高幅度高于城市。如1998年与1993年的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居民在高血压、糖尿病方面的发病率升高了32%、53%,而农村地区则升高了36%、128%[2]。②患病年龄明显提前。研究中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病发脑卒中的年龄在35-54岁阶段明显多于过去10年,本组研究中,最小的脑卒中患者为36岁。③农村地区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农村慢性病预防、控制现状 因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村居民在知晓、预防、治疗慢性疾病的水平较低。本组研究显示,农村地区成年人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分别为22.8%、31.9%,治疗率仅为17.3%、21.0%,控制率只有4%、4.9%。
3 讨 论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比较严峻,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先进的疾病监测体系和专业的防治人才,因此,农村地区关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水平明显差于城市[3]。城市对于慢性的防治控制有着较好的做法,通过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以及管理,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参照了城市慢性疾病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地区的防控疾病模式。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村,对整个管辖地区进行一次慢性病的基线调查,并据调查资料制定一系列防治规划、干预方案、监测及评价等措施,形成全民性的慢性病防治体系[4]。
本组研究中,针对我县海河镇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客观地体现了当前苏北地区慢性病发病的基本特征及防控现状,及防治现状对此,可尝试制定出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防控对策:
3.1 除充分用好国家下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以获得充足的防治基金,同时,努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促进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实施,以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机会。
3.2 建立以村为单位,以医、护、防、村医为组成人员的慢性病防治责任健康团队,对辖区进行划分,实施片区负责制,尽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防治服务,严格落实疾病的发现、随访等环节管理,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对居民和患者进行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宣传册、座谈、电视广告等多种途径,实现慢性病健康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居民的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增强其保健意识[5]。
3.3 建立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监测体系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措施 利用已建网络,进一步强化对村级医生的计算机操作及综合业务能力的培训,实现县、镇、村三级网络防治、管理与考核,对患者的资料实现网络共享,同时,进一步规范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随访与管理,以方便对慢性病患者疾病信息的查询、监测等活动。
总的而言,上述提出的各项对策是否能够顺利在农村实施,并获得成效,需要在各级公共卫生及医疗机构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慢性病防治理论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疾病经济负担的宏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6(6):56-58.
[2] 李立明,吕筠.中国慢性病研究及防治实践的历史与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741-745.
[3] 井珊珊,尹爱田,孟庆跃.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32-34.
关键词:培训;就业;农民
按照万州区产业发展需要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我区近年来结合就业人员的就业愿望和技能状况,大力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定岗培训,促进技能提高等各种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注重短期培训、技术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
就业的前提是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就业。通过对本区部分企业、乡镇、社区、培训机构进行了调研,并结合万州区就业培训的实际情况,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万州区就业培训的现状及对策。
一、就业培训的现状
我区的就业培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通过调查发现,在培训工作的总体把握、培训机构设置、培训工种设置、培训补贴政策、培训组织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以下特点:
1、培训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全区共有培训机构30多个,从数量上显得小而多,多而杂,杂而乱。培训机构是否都完全具备条件,是否都具有独立的场所、独立的师资和独立的实习实训设备。
2、培训的工种设置跟不上发展需求。在专业工种的设置上存在一定时期的固化模式,在适应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出现新领域企业和工种后,没有很好地跟进,也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和超前量。
3、培训对象限制过死。各类培训的对象都规定了严格的区分和限制,不适应多种就业与发展需要,也不利于企业员工整体队伍素质的真正打造。如岗前培训、创业培训等都必须是某一特定人群,且有时机先后的限制,不利于培训效果和助推稳定就业。
4、培训对象综合素质较低。万州区农民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少,并且,他们也是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纯体力劳动,工资相对较低[1]。
二、改进就业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
进一步做好我区的就业培训工作,必须统筹考虑培训全局,并坚持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一)合理规划,统筹布局的原则
主要体现在专业工种设置,各培训机构工种的安排及第一、二、三产业工种的分布上。
(二)精简机构,优势集中的原则
机构不宜过多过杂,应严格按照资质和要求,确定必要的培训机构。
(三)打造品牌,工种定向的原则
按照培训机构的专业师资等优势,对接安排承训的工种,确保品牌工种具有成长的前提和条件,确保各企业招工培训、各乡镇创业培训具有明确的方向和渠道。
(四)政府搭桥,校企联姻的原则
形成校政企共管平台,通过以校为主,三方联动,理顺关系,畅通渠道,整合所有培训与就业等“一站式”服务资源与流程。
(五)不断建设,内涵发展的原则
既要注重培训具体任务的保质保量,又要从内涵建设上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机构骨干群。
(六)效率优先,补贴跟进的原则
全面体现培训对就业与稳定就业的实际作用,体现效率、效果。并根据培训高成本的出现和训前、训中、训后服务要求,提高培训补贴标准。
三、进一步做好就业培训的思路
针对我区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充分考虑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联动关系和就业与创业人员对实用技术的实际需求,做出富有成效的改革和调整措施。
(一)健全体制机制,构建校政企结合平台
组建由培训机构组成的就业培训促进会,由就业局培训科任理事长单位,选出常务理事长单位、理事单位,构建“培训机构自我管理+自我促进+相互交流”机制;合理规划培训类别,整合“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培训”等,优化培训的类别与体系架构。
(二)调整工种设置,拓宽社会工种需求面向
根据万州建设的实际,重新开展区内第一、二、三产业企业数量与规模、主导产业布局、企业用工调查预测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和规划发展的超前量。
(三)精简培训机构,合理布点促进优势集中
根据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特别检验是否真正有独立的办学场所,是否具有独立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否具有充足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否具有比较丰富的培训经验和信誉,对现有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评估招标,精简培训机构。并且,各类培训机构基于培训质量、培训价格、培训绩效等指标的竞争参与公共就业培训的生产,要让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性[2]。
(四)推进定单培训,构建“一站式”服务模式
要理性认清当前的培训实施情况与效果,分类做好训前、训中、训后工作。就业局要履行好“政”的职责,全面统筹培训全局,在训前可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对区内各企业用工信息、各乡镇求职和创业人员信息等情况建立信息库,进行综合信息处理,同时为各培训基地全面推行定单培训牵线搭桥,协调管理;各企业(乡镇)开出对专业工种的培训“菜单”和要求,履行解决就业或支持创业的承诺;各培训机构按照“菜单”进行认真“加工”,确保“产品”合格。通过以培训机构为主体,实施校企政三者之间的相互联动,为全面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进行初期尝试。
(五)分类区别对待,适当调升培训补贴标准
对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培训等,要分类区别对待,对其中一些培训类别应适当放宽培训对象、培训时机、就业率等方面的限制。对于创业培训,要体现培训与指导、培训与规划、培训与后期服务三个结合。在培训工种的补贴标准上应适当提高,以解决培训高成本的压力,确保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使培训出实效,出亮点。
本文通过对万州区就业培训现状及对策做出了一些探讨,目的是更好的做好万州区的就业培训工作,让更多的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收入,加快万州区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中国国情;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117 -04
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明显高于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预测显示,2015~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会增加一倍。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超17%。此后,我国将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这些说明,在21世纪,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的人口报告指出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点:首先,工作人口会因老龄化问题下降。其次,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加快。最后,老龄保障体系不完善。2016年国家将实行的全面二孩政策,正是政府对于人口老龄化危机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一、文献述评
(一)国内文献综述
马佳、蔡吉梅、宋曦玲、李小平(2014):中国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急需扩大。吴婷婷(2014):在中国建设集中性养老住宅具有一定可行性。孙海燕、夏立平(2013):我国的养老模式各有其特点和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老方式,满足高龄老人晚年的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马海燕(2014)提出以新农保模式为基础,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前瞻性理念。蔡吉梅,马佳(2014):不同养老模式下生活质量得分有差异,且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
(二)国外文献综述
1. 独居型方面
美国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其中独居型是一种普遍的养老方式。
2. 混住型方面
日本千叶县“新村”集合住宅日本千叶县“新村”集合住宅为混住型社区。
3. 新型的多代居模式方面
多代居模式在德国已经正式建造有500个有官方记载的多代居,仅柏林就有超过100个此类项目。
4. 社区照顾模式
英国的社区照顾分为“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种方式,具有鲜明的“英国特色”。
5. 政府的作为方面
新加坡政府于1995年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
二、当前人口老龄化下各种养老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其优点是:
一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二是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三是有利于解决困难家庭养老的后顾之忧。四是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
其缺点是:
但是,一方面,多重原因使儿女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好老人。另一方面, 老年人的需求在增加。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进行创新。
(二)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先把拥有产权的住房抵押给,然后定期从抵押机构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养老方式。
其优点是:
以房养老使产权价值得到极大发挥,也使得家庭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
其缺点是:
一是传统文化差异。二是房价走势未料阻碍模式预行。三是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是现实国情。四是政府扶持不足不利于模式实施。五是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正处改革阶段。
(三)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指在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养老。
其优点是:
(1)减少孤独。(2)生活有安全感。(3)减轻家庭养老压力。(4)提高老年生活质量。(5)提供专业化、高效的老龄服务,尤其是临终老人。
其缺点是:
(1)床位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2)微利甚至负债导致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四)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效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大致包括三类:(1)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成联盟,合作服务。(2)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3)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医养一体化经营型。
其优点是:
解决了老年人把医院当做养老院长期住院治疗的困难,也缓解了医疗资源的紧张。
(五)社区养老
社区型养老是指以居家养老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型养老模式。
其优点是:
它基于关注老年人的权力和尊严的新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状况,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意志,其最大优势在于使老年人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保持代际关系的完整。
三、假设提出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国家的持久繁荣离不开人才的不断输出,因此养老问题是国家发展中必须面临也必须妥善解决的。优秀的养老模式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性发展。同时,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也将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本文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年龄、学历、收入等因素与养老模式的选择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收入的影响很大。
假设2: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也会对养老模式的发展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先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确立自己养老方式的选择和希望父母得到的养老方式的相关性,再将四种养老方式和各种因素转换为0-1虚拟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因为个人的学历和收入水平可能会对养老观念产生影响,而养老机构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养老机构发展可能的影响因素可能反映了个人对养老问题的某些担忧或者期盼,同样可能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故本文选用这四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样本选择与检验
1.样本选择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的、精度要求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经费承受能力等推测,我们的样本选取应较广泛,因此我们选择通过在网上调查问卷,迅速地让更多的个体和不同群体接收到调查问卷并及时地获得反馈。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更方便高效地进行后台数据统计和分析。此次
2.相关性分析
将父母选择的养老方式和自己选择的养老方式,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表1所示:
由上图可知,希望让父母养老的方式和自己选择的养老方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存在明显相关性。从问卷看出,大多倾向于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尤其是希望自己的养老方式,其次是居家养老(和父母一起生活)。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274,同时显著性大于0.05。此时认为,年龄与养老问题的显著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因此可以判断两因素不具有关系。从问卷中发现,基本每个年龄段都对养老问题表示关心。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601,同时,显著性小于0.05。此时认为,年龄与养老问题的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月收入越高,能够越好的实现对父母的养老。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474,同时,显著性小于0.05。此时认为,家里月收入与选择父母的养老方式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从问卷中发现,家里收入不同父母的养老方式也相应的不同。
3. 回归分析
因为养老方式的选择无法量化,各种因素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将四种养老方式和各种因素转换为0-1虚拟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各种因素对于某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在数据处理上,因为本文中所用数据均为问题选项,无法获得年龄、学历和收入等准确信息,同时考虑数据样本量的限制,在回归中将选项转化为0-1虚拟变量。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记为“0”,40岁以上记为“1”;学历在本科以下记为“0”,示本科以上记为“1”;收入在5000元以下记为“0”,5000元以上记为“1”。
本文将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的选项“资金困难”“设备落后”“人员不足”三项记为“资金问题”;将“缺乏政策支持”和“缺乏公众支持”记为“外部支持”;将“内部制度不完善”记为“内部制度”;将“交通落后”“环境差”和“其他”记为“其他问题”。
本文将对未来养老机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选项“政府”和“法律环境”记为“政府层面”;将“公共支持”和“媒体”记为“社会意识”;将“养老机构自身”记为“养老机构”;将“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记为“其他因素”。
本文借鉴明瑟方程,设定如下方程形式对养老方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Yanglao=β0+β1age+β2edu+β3income+βX+u
其中yanglao为0-1变量,表示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选择,age表示年龄,edu表示自己的受教育程度, income表示家庭收入水平,X表示其他影响因素。
样本中父母养老方式中不含机构养老的样本,父母和自己养老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如下表5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只显著影响父母的养老方式,且对居家养老有正向影响,而对以房养老有负向影响。可能是随着父母的年龄增大,父母在生活中将遇到更多不便,偶尔看望父母并不能够解决日常问题,此时居家养老能够更方便的照顾父母。而自己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基于自己年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考虑,并不会受年龄的影响。
上表显示学历对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的选择都没有影响,可能是因为养老方式的选择更多的基于家庭条件、养老机构现状等现实因素的综合考虑,个人的学历会对思考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能改变现实因素,所以不能显著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
收入同时影响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选择,但收入增加,显著负影响自己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而不对父母的居家养老概率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收入较高时,与子女同住的养老方式存在较多不便,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子女可以采取其他养老方式而减少不便。而社区养老模式不仅可以避免子女同住造成的不便,更能通过社区平台,提供更加舒适的养老环境,所以在收入增加时,对父母和自己选择社区养老模式都有正向影响。
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即从被访者的角度来看待养老机构的存在哪些问题。如对养老机构存在的资金问题更加关注,说明自身可能不能完全承担养老机构的费用,也就有可能无法实现以房养老,即与以房养老的模式间存在负向关系。
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不只需要考虑当前情况,更需要综合对长远发展的考虑。在上表中,对养老机构本身的考虑并不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更多的问题存在于机构之外,关注机构本身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社会意识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会更多的引发对养老问题的思考,更加关注老年人。而传统来看,居家养老能够更好的关心老年人,这可能是为什么社会意识崛起会正向影响居家养老的概率。
四、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现实层面
面对白潮的席卷,空巢家庭的逐渐增加,未富先老的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上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改善,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出生率死亡率降低等因素,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并且,由于人口的迁移以及传统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家庭养老的模式正逐步改变。同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也逐渐提高,而目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又普遍偏低,现有的养老保障水平只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开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很容易产生养老金不足而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现象。
(二)养老资源利用率低
机构床位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有一些养老机构只是达到入住率的五六成,有的才二三成。社会福利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矛盾的现象:其一,老年人及其家庭有入住意愿,但未必最终选择入住;其二,虽然社会福利床位供给数量相对有限,但床位闲置率仍然很高。原因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偏爱,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担心等。一方面是供不应求,一方面是住不起、住不满,养老机构的这一对矛盾,使得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文化意识
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由于远离自己生活过的街区, 平时难以与亲人见面, 心理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和忧伤感。
五、相应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作用,统一规划,完善相应机制
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改变目前许多地方把社区养老工作仅仅归结为民政部门负责的福利事业甚至仅仅是救济事业的狭隘观念。统筹社会资源, 新建和改建一批老年人福利服务的设施和活动场所,同时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运行相关各方的职责要求,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设施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
参考欧美等国通过财税优惠补贴等措施,提高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来促进高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在完善养老模式过程中,需要政府制定养老的法律和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和维护老年人的权益,特别是养老服务网络,更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
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规范养老服务行为;坚持阳光、透明、公正的原则;定期进行反馈调查。
(二)注重精神养老,完善服务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成效
应当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重,全面推广精神关怀与心理咨询,加强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服务。同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要引入社会工作和老年护理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并组织定期专业培训;在教育工作中开设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推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实行持证上岗,规范队伍;制定衡量养老服务水平的评估体系;打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队伍,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
(三)保障资金的来源与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设置社区居家养老专项保障基金;社区方面,通过社会福利捐助、社会慈善捐赠以及个人捐赠等广泛筹集各类财物,积极用于养老建设;家庭方面,将老年人子女和亲友馈赠的财物,适当地用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开销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
(四)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学习西方国家,调动社会的力量,包括私人部门、志愿者、慈善机构,倡导学生群体积极开展敬老院、进社区关爱老人等活动;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老敬老、扶贫济危等优秀美德;完善社区志愿者、义工激励机制。只有将来自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多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养老事业才能继续发展。
总之,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现行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资源少且利用率低和人们的传统观念制约选择。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统一规划,把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发展专业队伍建设注重精神养老和对失能老人的照顾,保障资金的来源与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成效。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在完善监管体制的同时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队伍,为老年人提供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佳,蔡吉梅,宋曦玲,李小平.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8).
[2]吴婷婷. 日本“集中性养老住宅”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启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3]孙海燕,夏立平. 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商,2014,(34).
[4]马海燕.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前瞻[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03).
[5]蔡吉梅,马佳,张忆雄,杨晓苏,宋曦玲,邹焰,李小平.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1).
[6]梁普洋. 新加坡财政扶持养老模式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商,2014,(26).
[7]乔琦,蔡永洁. 非血缘关系的多代居――德国新型社会互助养老模式案例及启示[J]. 建筑学报,2014,(02).
[8]惠婷. 我国以房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2014.
[9]穆光宗. 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10]陈友华. 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 人口学刊, 2012,(04).
[11]颜琳. 论政府在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中的责任[J]. 济宁学院学报, 2012,(05).
[12]王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 当代经济管理, 2012,34(4).
作者简介:
吕似玮,女,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徐雯君,女,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董轩,男,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专业;
丁鹏飞,男,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专业;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31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forest pests in Xiangxi area, this paper suggested reforming preventive and controlling concept and mechanisms,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ecological regula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supervi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us improving control efficacy.
Key words: forest pests;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在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因此,为巩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造林绿化和绿色湘西建设成果,实施林业有害生物科学治理,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能力,减轻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实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林业资源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地处东经109°10′~110°22.5′E,北纬27°44.5′~29°38′,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2014年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用地面积116.08万hm2,占国土面积的75.08%,有林地面积87.94万hm2,森林覆盖率70.21%。按优势树种分:松类27.73万hm2,杉木19.45万hm2,阔叶树26.10万hm2,柏木6.67万hm2,形成了以松类、杉木、阔叶树和柏木为主的树种结构。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是湖南省的重要林区之一。
2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2008―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要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有松毛虫、松茸毒蛾、松梢螟、松褐天牛、松赤枯病、红黄半皮丝叶蜂、油茶毒蛾、油茶软腐病和油茶炭疽病等。危害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桤木、柏木、油茶等。危害面积共计11.75万hm2,其中虫害发生面积10.98万hm2,病害发生面积0.77万hm2,详见表1。
2.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2008―201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共计9 500 hm2,其中虫害防治面积9 000 hm2,病害防治面积500 hm2,详见表2。主要采取以下4种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即在林间施放白僵菌、苦参烟碱等生物制剂防治松毛虫、松毒蛾、红黄半皮丝叶蜂等;(2)化学防治,用于应急防治松毛虫、松毒蛾、松褐天牛、红黄半皮丝叶蜂等;(3)天敌防治,即在林间悬挂赤眼蜂卡、肿腿蜂卡等天敌昆虫卵卡防治松毛虫、松毒蛾等;(4)人工措施,通过清理择伐枯死木防治松褐天牛,砍除病枝防治油茶软腐病、油茶炭疽病、松梢螟等,详见表3。
2.3 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现状
2.3.1 组织机构建设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各级政府、林业部门间签订了双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负总责,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的任期目标。政府主要领导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2014年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9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7个,有森林植物检疫员38人,其中20人负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工作,18人从事检疫检查工作。其中,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凤凰县、国家县级示范站花垣县森防机构人员都只有2人。乡、村未设森防机构,没有专人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2.3.2 监测设施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有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个,国家县级示范站1个,州、县(市)级测报点5个,负责监测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松茸毒蛾、松梢螟、红黄半皮丝叶蜂、松褐天牛、油茶毒蛾、油茶软腐病、油茶炭疽病等。县市级监控点160个,监测面积为45.33万hm2左右,监测覆盖率为85%左右。
2.3.3 防治设施现状 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未纳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防治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森防站虽配备有中小型防治器械,但总量偏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各类防治器械100余台(套),日防治作业能力低下。各地日常防治作业均采用甩放爆竹药包及燃放灭虫弹等方式,防治工作安全性降低。
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近7年来发生趋势分析
3.1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形势严峻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常年发生面积13 333.3 hm2。从图1可以看出,马尾松毛虫发生呈周期性发展,2014年为猖獗周期年,2008―2013年为稳定期,虫情稳中有升。近年来,随着大面积人工纯林的逐渐成熟,且马尾松毛虫对引种的国外松的危害也逐渐加重,发生范围不断从虫源地向外扩散蔓延,发生区域和面积总体上将呈上升趋势,马尾松毛虫周期性高发规律将持续。作为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发生面积逐年呈小幅上升趋势;松茸毒蛾、油茶毒蛾和油茶炭疽病在松林、油茶林中连年持续发生,发生面积略显上升,将成为危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健康的潜在风险源;松梢螟和红黄半皮丝叶蜂经过长期治理,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较前几年有大幅度下降,目前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3.2 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时有发生
近年来,云斑天牛、油茶尺蛾在保靖县、永顺县、古丈县等地零星发生,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陆续在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等地发现松黄叶蜂、油茶象在国外松林与油茶林发生危害。思茅松毛虫仅2011、2014年在吉首市发生危害。若这些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造成严重灾害。
3.3 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形势严峻
2015年国家林业局第3号公告告示的全国松材线虫病疫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新增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形成合围之势,松材线虫病随时可能通过松木包装箱等传入。加之现今经济贸易活动日渐频繁,物流与日俱增,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和扩散的风险加剧。同时随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的深入实施,对绿化苗木的需求明显加大,客观上为各类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以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为核心,强化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现代林业、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要求来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在体制机制、防治理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仍不容小觑。
4.1 防治理念上“重造林轻管护”
与植树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林业部门根本未形成像重视植树造林那样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理念。在植树造林规划过程中,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忽视林木种苗产地检疫,造成树种单一,没有隔离屏障,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导致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快、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高及难以防控。轻管护还表现在重除治轻预防,如个别地方新闻媒体报道出来才重视;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才知道,甚至知道了还得等领导批复除治规划,出现“平时无人问、灾时忙一阵”的被动局面[2]。
4.2 防治体制上“基层力量薄弱”
一是防控经费投入总量少且不均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缺少松材线虫病和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专项防控经费,3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防治经费占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省级拨付防治投入的2/3,乡、村(街道办事处)基本没有防治经费投入。二是防治机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全州多数县级森防机构存在编制少、专职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新设立的经济开发区既无编制也无专职人员。部分县市森防人员流动性较大,转岗频繁,在岗的业务素质和执法素质偏低。同时,因林业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乡村级森防队伍形同虚设。总的来说,基层森防、检疫、执法的人员少,专业技术人才更少,较突出的是花垣、泸溪等个别县级森防站,测报、防治和检疫工作仅由1人负责,还得兼顾其他林业重点工作。三是防治药械等发展不平衡,防治设备主要集中在县(市),乡、村(街道办事处)基本没有。且防治器械老化或不足,先进的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设施不足,缺乏交通工具和应急装备,林业有害生物测报、检疫、防治等技术手段落后,因而延误了控制疫情的最佳防治时机,致使疫情扩散。四是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队伍尚未建立,体制尚未形成。
4.3 防治机制上“重行政轻法治”
一是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距依法监管存在差距。各级政府及部门对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认识不足,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监管等具体措施的落实,多采取“行政命令、行政动员”为主、法治手段为辅的方式进行,各级森防机构多沦为具体除治的主体单位,“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很难落实[3]。二是具体行政行为因缺乏具体的程序规范和统一的防治执法文书,亟待加强规范。
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针对当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峻形势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切实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蔓延,建议从生态调控、创新管理和依法监管等3个方面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理念和体制机制,提升防控能力。
5.1 科学治理,预防为主
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林分结构不合理、抵御病虫害能力低下是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提高森林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就必须实施科学治理,采取生态调控措施,即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稳定的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适应性为基础[4],依据区域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在病虫灾害形成过程中调控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群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有害生物种群调控在社会、经济、生态可接受的密度以下[5],以使森林生态系统低耗、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6]。
5.1.1 以树立健康森林为目的,强化源头管理
以培育和恢复森林健康为目标,积极推进森林健康新理念,促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是尽快实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提升工程,及时改造现有的松杉柏、桤木等人工纯林,尤其是重点生态区、风景名胜区、高速公路和河流两侧等区域的纯林进行疏伐、补植,逐步改造林分结构向异龄、混交、复层林转换,维系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二是营造林的规划设计与树种的选择应依托乡土优势树种,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注重针阔叶混交和条状、带状、近自然式混交,保证生物多样性,形成较多因子的生态系统,分散风险[7]。三是充分发挥森检机构在新造林绿化工作中的作用,把病虫害防控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的全过程,对未取得检疫手续的苗木用于造林绿化的不拨付造林款。同时,州、县两级森防检疫机构要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建立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联合防御体系,从源头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
5.1.2 以实现动态监测为目的,强化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是预防工作的前提,努力做到监测及时,测报准确。建议将村级测报员的补助经费列入州、县两级财政预算或从林木管护经费中拨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8]。县(市)级森防机构要积极开展日常调查并结合村级测报员报告,随时掌握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情况,通过简报、手机短信、电视和广播等有效形式,及时、准确短期预报、预警、虫情动态信息和简报,尤其要第一时间向同级政府分管领导汇报病虫动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除治,避免害虫吃光了树叶才知道。
5.1.3 以提高持续控灾为目的,强化生物调控
一是生物防治,即利用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或节肢动物及其代谢衍生物等来抑制或消灭病虫害,将其种群持续控制在较低的水平[9]。例如利用生物制剂白僵菌粉剂防治松梢螟、松毛虫等;利用肿腿蜂、赤眼蜂防治松褐天牛、松毒蛾等,以虫治虫。同时,通过悬挂人工鸟巢于风景名胜区、重点生态林区等区域的林间,招引益鸟开展以鸟治虫。二是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村庄、城镇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区域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三是加大防治新技术的推广,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强化与高等研究院所的交流协作,着力解决监测预报、生物防治、无公害防治、综合防治等技术难题[10]。
5.2 创新管理,强化基层
针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基层防治手段落后、防控力量薄弱等问题,建议加大对县乡村三级森防检疫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服务水平。
5.2.1 充实技术队伍,建立健全联防联治机制
强化县、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通过引进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绩效激励机制,稳定专业队伍。开展防治技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分级联动、各负其责的县乡村三级联防联治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作用。
5.2.2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
一是对森防经费实行科学动态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禁挤占和挪用防治专项资金,并建立定期审计制度。二是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的新体制,同时契合森林灾害综合保险制度和重点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逐步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资金的投入力度。三是引导和扶持林木经营者建立联防联治协作组织和社会化专业防治组织与队伍等,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形成社会化防治新格局[11]。四是严格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转变等、靠、要思想,提高林业经营主体自筹防治资金的投入比例[12],依法充分调动林农和地方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积极性,实现防治资金以林主及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
5.2.3 提升服务水平,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 目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初步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县(市、区)为一级网格,乡(镇、办)为二级网格,村(社区)为三级网格,每个网格都有网格长负责。建议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纳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安排基层测报员通过该体系上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情况,并协调除治工作[13]。按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要求,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防联治机制,做到主动防控林业生物灾害。同时,通过网格扩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新技术、新知识,为林农积极组织开展防治提供保障。
5.3 依法监管,强化责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必须不断建立健全森防法律法规体系,走法治化道路,把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从靠行政手段转变到依法管理、依法防治上来,实现森防检疫机构由具体除治向公共服务和执法监管的职能转变。
5.3.1 依法行政,明确权责 一是通过立法途径修改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明确政府、部门、经营者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突出规定违反强制性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和追究责任的办法,从而增强森防检疫机构对落实“除治代执行”制度、森林健康制度和“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度的强制性措施。二是各级森防检疫机构要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依法监督社会公众遵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依法处理,做到管理相对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森防检疫机构“法无授权不可为”[14]。三是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防治责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格局。
5.3.2 严格程序,规范执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执法不仅要遵守《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行政程序上还要遵守《行政强制法》和《行政处罚法》。对森防检疫执法工作中处罚的行为当事人,要重点收集病虫害调查资料(音像)、除治通知书(由当事人签字的回执)和向该当事人发出的预警通知书(也要有当事人签字的回执)等证据,形成客观的证据链条[15]。行政执法不仅要重视证据,而且要突出程序。建议各地积极开展法规制度建设,强化行业管理,稳步推进防治检疫机构职能向行业管理、行政执法、公共服务转变。
参考文献:
[1]丁筱慧,谢业霞.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7):174-175.
[2]谷秋芳,李慧杰,秦书行,等.浅谈郑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与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14,33(5):41-44.
[3]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206.
[4]李菁,骆有庆,石娟,等.浅议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策略[J].生态科学,2013,32(1):133-136.
[5]丁岩钦.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J].生态学报,1993,6(2):99-106.
[6]梁军,朱彦鹏,孙志强,等.森林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与病虫害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5):7-12.
[7]郝宗信,王爱群,聂林.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现状及防范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2):42-44.
[8]丁茂申.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9 (12):41.
[9]秦忠强.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18):235.
[10]王增辉.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16):253-253.
[11]关生.牡丹江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1 (6):101-103.
[12]蔡晓明.福州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与防控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11 (2):45-47.
[13]王焱,马凤林,周建民.上海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格化管理模式构想[C]//全国林业有害植物防控研讨会论文集, 珠海,2009.
关键词:江南市中心;河道评价模型;关键因子
Abstract:River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natural term which cities in JiangNan rely deeply on.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cities constructed beside rivers and their citizens seem to forget the rovers around them gradually. In order to arouse people’s memories toward rivers interweaved in the city center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scene, firstly we dispose negative conditions of city center rivers by analyzing five samples, and then bring those samples into determinant evaluation model to bring up the determinants. Based on the determinants we have got, we propose a theory called “tame a water by introducing people into it”, that is to say , ameliorate river condition by raising people’s engagement.
Key word: center of cities in JiangNan; determinant evaluation model; determinant
1.引言
自秦诞生繁华至今的江南一直以水闻名,城内城外的棋盘式水系纵横交错,当街浣衣,小桥流水成为无数江南人的回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时代迁徙,城市的河道也逐渐从本来的运输、商市、清洁等功能转向景观生态功能。主流河道在景观基础设施的改造下成为滨水景观,而数不清的支流却沦为市中心鸡肋式的水系,甚至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消失,面临被填埋的命运[1]。
面对如此命运,面对将历史厚重的市中心水系视而不见的城市和城市人群,我们不禁疑惑,造成江南市中心水系凭空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现有的解决方式是否合理?如若不合理,那亟待发现的解决方式又是什么?
关于合理地研究河道本身,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建立河道因子评价模型的手法。基于此,笔者搜集了近5年(2010-1014)的河道评价标准规范及论文共54篇。通过对论文的分析归纳最终形成适宜本研究河道因子评价模型的河道形态、可达度、视觉景观条件、区位条件、存在感[2-6]五大因子量化评价标;以及最常见具可行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专家指标权重法,叠加法与量化法[7-10]等因子评价方法。
为了达到最合理化的研究结论,笔者首先筛选出贯穿全文的5个代表性江南中心河道样本与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江南市中心水系的景观现状(以消极现状为主)进行分析,通过将样本河道套入评价模型,我们得出一系列基本因子,二次分析后得出最终的影响要素。而通过将最终影响要素套入现有的市中心河道解决方案,我们证明了现有方案的不合理性M而提出了本文的合理化的解决理论。其中在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部分使用了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佐以量化分析以及SD分析法。
2.代表性研究样本的选择
江南地区河道星罗棋布,为了高效合理地得出调研结论,我们决定选择5个最具代表性的河道样本贯穿全文的分析。结合引言以及对于“地理均好性”的考虑,我们提出了三个选择标尺:历史,河道区位与城市地理位置。
首先是历史。所选择的河道必须是具有历史文化性[11-13]。江南城市中心的河道大多由来已久,文化氛围浓厚,将其轻易填埋改道是有悖于历史道德的。但任其废弃更是有碍于城市景观。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以及错综复杂的河道结构的江南水系景观已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棘手处;其次是区位。所选择的河道必须位于市中心。依水建郭是古代选城择址的传统方法,这就使得如今的城区市中心的规划中避不开水系的干扰,许多细小支流在废弃后仍旧遗留在城区,成为了城市政府发展规划的棘手处;最后是城市地理位置。五个河道的城市应该均匀分布与江南地区的版图范围内,以体现均好性,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效果。
结合以上的选择要求,我们在江苏地区最终选择了常州采菱河、秦淮河青溪、苏州干将河、无锡梁溪河与扬州玉带河这五条河道。
3.江南中心河道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江南中心河道现状
首先是水质。样本河道的水质问题[14]有:1、水体富营养化,河内藻类横生,浓绿,恶绿,违背江南常景;2、水体直接被污染,生活用水、未处理雨水、交通污水、工业污染直接进入河道;3、生活垃圾大面积覆盖河面;其次是河岸。样本河道的护坡形式都是相似的。我们在江南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河道斜相切裹上简单的覆土,植上灌木乔木;有的直接以石质围河,下设行道供人行走河岸被植被隐藏在快速车道边;最后是护坡[15]。建国以来河水与人的分离过程完全体现在河岸的分离过程上。几十年建设中河岸向两侧推移并且架设了围栏,人为的加大了河面与行道面的高差,使道路脱离河面。
3.2江南中心河道成因分析
3.2.1 分析手法
首先将5条代表性河道样本引入因子评价模型中进行全方位的因子量化分析。其次量化后将单元们交叉比较,剔除个别要素,得到普遍性要素。最终将普遍性要素进行分类整理,得出最终的决定性因子。
3.2.2 因子评价模型
1)河道形态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得出江南市中心河道的代表形态(平均值法)。其中宽度为10米,深度为3米,岸道宽度为5米,岸道高差为5米。
2)可达度
测量单元都是1小时内以200米为计量的河道段;量化范围均为-3―3,参与性等级与河岸行道沟通中-3表示最少量,3表示最高量;河面与行道高差中-3表示7米,3表示0米。
3)区位条件
区位离河道越远则分数越高(毗邻、可视、不可视三种距离),分别对应得分1、2、3分,若河道区域内无该区位,则记为0分。在此分数上,再乘上四个区位的影响力分数,最后相加即为总分。
总得分能够表现周边区位条件对河道的影响力。
4)视觉景观条件
测量单元都是总长200米的河段,量化范围均为-3―3。在垃圾与污水两项中,-3表示大于等于10的级数,3表示无垃圾或排水口;河道治理中,-3表示两者都未治理,3表示治理均非常成功;河岸植被中,-3表示大于等于75%小于等于25%的概率,3表示50%的覆盖率。
5)存在感3-4分为存在感最低档,即存在感基本为0;1-3分为负分存在感档,即存在感强,但是负面情绪;4-7分为正分存在感档,即存在感强,但是正面情绪。
3.2.3 深度原因分析
我们将剔除与简化后的代表元素列出,包括区位、形态、视觉景观条件、可达度、存在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找出影响河道存在感的因子,结合因子评价模型的评价,我们将五大元素结合我们的目的进行进一步分类。
1)河道内核:包括区位与形态两个方面。这两个元素像是坐标轴显示出每条河道属于自身的语言和个性,生长历程。为了重唤历史景观,我们应该在不改变河道内核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2)河道修饰:包括视觉景观条件与可达度两个方面。成功的修饰可以分为几个等级,第一是非废弃,即视觉条件上不属于污染性景观;第二是观赏,即视觉条件优秀,但不可达也不能为人使用;第三是参与,即是人们可达的优秀景观。也是本文的最终诉求。
3)河道诉求:即存在感。存在感和我们重唤历史景观的目的不谋而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河道内核为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了设计控制和底线,河道修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式的出发点与主方向,河道诉求为我们的解决方式提出了最初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进行改造的影响河道存在感的因子即为“河道修饰”――视觉景观条件与可达度。
4.影响因子的确立
4.1 视觉景观条件
通过我们针对江南城市的走访调研,论文查阅[16-18],案例整理,发现目前大多数的市中心支流河道处理方法出发点都是改善视觉景观条件。处理方法可分为两类,河水治理和河岸治理。
4.1.1 河水治理――以扬州玉带河为例
扬州玉带河河水治理的主要方法是人工打捞河水内垃圾,控制周边污水排放。我们将该河道分为AB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原因在于AB两河道相接,都处于扬州市市中心,曾经都是城市中污染严重的河道,在同期都进行了河水治理。不同的是A段还进行了亲水改造,而B段则未做处理。
根据AB河道周边区位环境及污染程度对两个河道治理之前与之后进行打分,比较出两个河道在治理后的区别。其中,负分越多则表示污染越严重;正分越多则表示环境越好。污染量最少为0。
河水治理劣势有包括:1)无法改善河水自我清洁能力。简单的污水治理只是通人工将污水清洁,河水无法通过流动进行自我清洁,使得清洁的速度跟不上河水的污染速度;2)水体污染反复。污水治理不能够一次解决河道污染问题,生活垃圾、污水不断排入河道,造成污染反复出现;3)河岸污染得不到解决。铺满垃圾、架满排水管道的河岸则没有任何改善。河岸上的垃圾则会再次污染河水,使得污水处理效率低下;4)市民监督力度不够。河道与周边市民相互隔离,市民无法监督河道的污染情况,河道无法作为市民生活中的优质景观,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垃圾场”。
4.1.2河岸治理――以南京青溪为例
包括青溪在内的大部分江南城市护岸改造,大多选择将河水与岸贴面处进行砖石加固,至多岸坡上加围树池达到遮蔽绿化的目的。都是河岸退让的过程,如下图,伴随城市发展以及交通方式的变化,岸边逐渐退让并远离河水两旁设围栏。在A段,水质较为干净与此举有很大关系。B段后人流大于车流,水质较差,护岸改造难以彻底。
河岸治理劣势包括:1)水质状况糟糕。河岸改造之后,A段成效明显,但是B段水质仍旧浑浊不堪,河中依然有大量垃圾污物。我们将河道套用评价模型中的水质一项进行评价:
综合 A段: (-3)*1+(-2)*2+3+0=-4
B段: (-3)*2+(-2)*1+(-2)+(-1)=-11
可河岸改造的方式维护水体是有自身局限性。江南地区的水系大多亲人,社区功用多,护岸改造的方式在很多水系实地情况下是收效甚微的;2)河道存在感依旧低下。下表为青溪A B护岸治理后的情况对比:
观察数据可知虽然景观品质略有上升,但是水系的亲近感没有变化。其中B段的参与性等级是大于A段的,所以总体上看,未必护岸改造后A段的水系公用大于B段。所以河岸改造方式未能根本上解决河水景观问题;3)水体污染反复。从调研看,A段改造后,水体洁净大于从前,但是排除了部分生活垃圾的影响,许多其他因素仍在污染水质,所以后期对于水体的保护还是需要成本投入,并且仅以河岸改造,河体自身的洁污能力欠差,难以水质良性循环。
4.1.3 视觉景观条件总结
河水与河岸治理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但是都以一个共同的缺点:人无法与水系接触,产生亲近感,提升河道的存在感。河道治理不仅仅只从河水治理和护岸改造入手。若无人的参与,就真正改善喝水的景观问题,提高河道利用率,提升河道的存在感。
4.2 可达度
排除了视觉景观因子的影响,就只剩下可达度这一影响因子。可达度意味着增加人亲近河道本身的机会,也就是鼓励人们参与河道自身的活动。具体对于可达度如何提升存在感的研究会在《引人治水:一种基于公众可达性的江南市中心河道改造方案》中具体阐述。
5.结论
面对即将末路于城市街巷的江南支流水系,我们要做的是更新而不是遗弃。强硬的将其规避隐藏,效果会适得其反。每个城市都曾对这些河道做过决心不同的改造,文中已有赘述。可以看到手法大多重复而单调。无论是河水治理还是河岸改造都难以达到以往的河岸风景。
从历史关系上看,虽然河道与社会公用,河道与城址的关系都有过断层,有过分裂,但是河水与居民的关系却一直牵连。历史的客观规律就是:人的关注与参与热度,决定了水系河道的兴与衰。所以为了历史河道盛景的重现,为了水质可以持续、自然、健康、自发的流动,我们所采用的环城跑道使岸景还是亲水近水的河岸游憩走廊,都是对拉近人与河道的距离,提升人在河水的参与度所做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等领域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达到城市格局与智慧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镇服务体系与智慧应用体系优化匹配,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设施网络有机结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建设紧密融合,城市化与信息化互为动力,促进两者互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其内涵要求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匹配、相对接;其二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布局、特色等相互协调;其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结构等相融合,两者相互支撑;其四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谋划与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的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