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时间:2023-09-21 16:38: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战术意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内涵了解不够
篮球运动和篮球教学当中,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篮球战略意识和战术意识。具备良好的篮球战术意识是为了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综合实力和素质。这些才是篮球运动的基本保障。由于学生在篮球运动当中,对篮球战术的意识模糊,还不够重视,所以造成他们对篮球战术意识的内涵还不能够全面认识。所以篮球效益在篮球运动当中偏低。然而作为篮球教学的教师来讲,应该首先明确篮球战术意识的具体内涵,让学生深刻了解篮球意识的内涵。学生对篮球意识的内涵掌握了,老师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做技术指导。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对篮球战术的意识不够重视,这样就引起学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模糊。甚至老师本身对篮球战术意识还存在模糊情况,直接导师学生在这方面欠缺,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2.大学生对篮球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现今,在我国高校当中,篮球专业的理论课程教授得还是比较少,还存在知识性的不足。篮球作为一门教学课程,更多的是以一门选修的课程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当中。在老师的实际教学当中也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在学校里面,很多学生对篮球的专业理论课程了解得不多,其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他们对这个课程认识度还存在不足。很多学生对篮球的专业课程还存在着学不学都一样的认识,认为学不学没有什么差距。对于篮球这项运动和课程,极少有学生将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以至于很多学校本身对篮球课程不重视,有很多学校的老师甚至抱有应付教授体育课的情况。抱着这样的心态进行篮球课程的教学,让战术意识在篮球当中就更难培养了。
3.大学生篮球运动思维落后
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判断能力都具备,但是他们对篮球运动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身体和技术的初级阶段。而在篮球比赛当中,观众更看重的是比赛的身体技术以及比赛当中的激烈程度,对战术意识并不是非常重视。这样一来,很容易让比赛中根据情况做出的分析和把握失去重要性。另外,在篮球比赛当中,学生也不容易把握和发现对方阵型中的战术发生什么变化。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篮球的运动思维比较落后,不够超前。对于良好的观察能力不够具备,同时也不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在战术意识当中,良好的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战术意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所以高校在篮球教学的具体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对战术意识进行培养。
二、篮球体育教育中提高战术意识的途径
1.提高学生对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东西的时候,兴趣是昀主要的动力,兴趣也可以称之为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想在篮球这门课程当中能够让战术意识融入到教学当中,就应该把篮球的理论知识放在首位。并且要不断提高学生对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于篮球战术上的培养,应该是具备大量的篮球理论基础之上。而从现在的学校教学情况而言,很多学生在篮球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愿意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而如果想提高篮球战术意识,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应该全面引导学生学习篮球理论基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战术意识。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篮球的基本规律,熟悉了篮球这门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对战术的意识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篮球中的战术意识,应该客观地去认识和把握。只有客观认识战术意识,才能够在篮球比赛过程当中能够具有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才能对篮球比赛起到帮助作用。
2.加强战术的规范训练
对于战术的训练应该规范化,因为规范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学生对于篮球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老师应该让学生配合实战进行训练。让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并且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战术的重要作用。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他们能够全面扎实地掌握篮球的基本动作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的战术意识必须通过这些基本功才可以发挥和体现出来。所以在实际的篮球训练当中,老师应该注意怎样提高他们的战术意识,让学生怎样把所学的基本功运动到战术当中,能够真正将战术意识与具体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篮球意识打下基础,起到相应的作用。
3.加强思维观察能力训练
思维观察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战术意识的提高。在战术意识当中,思维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的运动中,更是以篮球的实际特点为依据,只有在篮球的运动训练当中不断强化战术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战术意识,让这种训练成为一种模式化的专业训练。在篮球的教学及训练当中,老师应该有计划地把战术思维模式有目的地加入进去,让学生在比赛当中学习战术意识,让学生在比赛当中感受战术意识的重要性。在比赛当中教学还能让学生根据战略布局进行分析,能够在分析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术意识。在比赛过程当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所指导的观察能力判断对方的战术布局等。根据对方布局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应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篮球比赛当中取得胜利。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13
1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困境
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的教学人群为“90后”,其思想以及行为特点是个性张扬、信息创新以及缺乏实践能力等,在加上生物教学其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以及需要背诵等现状,导致高中生对于学习高中生物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其教学效率。
1.1 生物理论基础差
高中生物教学,相对于语数外的教学而言,其教学知识不具备一定的循序渐进型,而是属于一种学习知识的累积型,即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过程中,基础型的知识教学仅仅在初一初二两个学年,而其他的基础知识则需要学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平时学习与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的累积,使其在高中生物学习阶段,能够拥有高中生物入门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主动学习与学好生物知识。结合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并未使生物教学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形成一个学习体系,加上本身理论知识的乏味,从而导致高中生生物理论基础较差。例如:在《基因的本质》一章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懂DNA的缩小以及基础概念,正是高中生生物理论基础差的表现。
1.2 学习兴趣缺失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学习方式、创新思维、学习兴趣等有着一定的完善度,对于如何学习、认识以及分析生物知识有着明确体现。针对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基于其理论知识的乏味、难记以及理解难等特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表现为:不认真听课与记录笔记、生物实验小组参与不足等现象,从而使得生物教学课堂低效化。然而,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学习兴趣不浓厚的现象,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以及学生体现,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生物理论知识基础差;②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难记以及理解较难;③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偏差;④教师教学手段不够多元化。
综上所述,高中生自身水平、生物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足,对于高中生学习生物兴趣有着不小的影响,从而使得现阶段高中生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缺失化。
2 构建“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生物高效课堂”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其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课堂。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刻地认清自身教学职能的转变,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更好地为学生的教与学服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加紧对于学生学业知识的指导与帮助,尤其是“学困生”的教学上,更应当注重因材施教,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小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常识问题,如: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哪些事物上?光合作用与人的呼吸作用是不是相反?就针对一些“学困生”让其进行正确解答,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从学习方面,教师应当构建与规划一些学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丰富多彩的生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
2.2 生物高效课堂实施办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主要以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为引导,从而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大纲。
2.2.1 精心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对于教师的职能要求,其中关键一点:强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每一堂课的精心教学设计,从而为课堂高效打下基础。教师应当深入学习与贯彻教学大纲以及《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把握正确化的教学目标,能够归纳、总结与分析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水平,熟悉教材,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可设计单元整组整体性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选定效率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课堂高校的前提。
2.2.2 “疑”的留白设计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而教学课堂从留白开始就是从思考开始。在《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善于设“疑”,即教师设计疑问或者学生发现疑问,其过程必须利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去告诫、引导或者启迪学生去参与“疑”的留白。通过给予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其形成一个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优化其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其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习精神。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教师进行设疑:①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哪些生物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②你们还能够说出哪些食品中含蛋白质比较多?③有些食品,如切面、面包等要添加氨基酸,为什么?④你知道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有什么重要作用吗?利用留白思考去解决上述问题,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从而引入进入学习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高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合作学习应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吴晓端.河源市农村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D].广州大学,2012.
[3]黎永红.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提高生物学习效率[J].中学生物教学,2010,(5).
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搞好钳工技能的实际训练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以理论基础知识的领悟为前提的,中职学生钳工技能的掌握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只有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才有可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训练中,否则一切都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钳工技能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的难点、重点知识,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在有意识的着重强调重难点知识,那么就不难让学生学好并掌握钳工技能这门课程。以锉削课题为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亲自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并仔细观察学生锉刀的握法、站立的姿势、操作的用力点、锉削方法等,而锉刀能否端平更是一个需要反复操练、观察、纠偏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的操练姿势当然浑然不觉,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予以指导并纠正其不合规范之处。当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相差太大而无法亲自辅导每一个学生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既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或者是伙伴的形式相互指导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训练资源、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形成团结互助的学习小组使得学生共同进步。[4]
(二)搞好师生关系是提高中职学生
钳工技能训练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常见也最微妙难以处理的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进步,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就是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程度达到最高境界,以教师的信仰为自己的信仰。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为自己的问题,以学生的烦恼为自己的烦恼,尊重理解学生的感情,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学生当然会真诚的希望与教师交流沟通自己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之处,把自己的学习弱点暴露出来,那么教师就可以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辅导和帮助,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特殊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的去了解其内心世界,观察其生活学习习惯,在做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主动与学生沟通,而且教师必须把握一点就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种种青春期的问题都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而教师有必要去积极的开导学生使其明白怎样处理青春期问题是比较明智的选择,而不是训斥、责备学生,毕竟教师也经历过青春期,指导学生解决青春期遇到的问题是其为人师表的责任。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必须放低姿态,以师长、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师的身份来与学生沟通,如果自己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误会学生一定要真诚的对学生道歉,否则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就很难弥补这份师生感情。只有教师对学生坦诚相待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5]
(三)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以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问题中职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是因为其正处于青年期的人生转折点,对于自己需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乏味的学习过程并不能够为中职学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相反,由于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教学手段的落后性以及教学训练过程的辛苦性很容易使得学生身心俱疲,自然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中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思想死角予以清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对于掌握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某些特殊行业领域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及扶持力度等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克服其自卑心理;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中职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在社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绩,通过成功案例的介绍使得学生找到奋斗的动力和对于未来的光明憧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思想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思想教育先行的教学理念,提高广大学生对于钳工操作技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以求提高学生对于操作技能训练的认可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四)组织一线教师编撰教材以提高
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中职学生钳工技能训练课程枯燥乏味是造成学生学业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直以来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都是以锉刀、丝锥、钢直尺等简单的操练工具为主,并不能够调动学生练习使用这些工具的积极性,对于这些工具的应用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广大的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编写适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的校本教材。教师自编教材不啻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启发性、提示性和诱导性的思维模式并且结合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以使得学生可以有兴趣的参与到钳工技能的训练中来。广大的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也有一定的研究,由一线教师执笔编撰更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它将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某些中职院校率先采用教师编撰的校本教材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同学从牛头刨床、爬梯的组装中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机械原理,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学习效果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钳工技能不再是一项只需要体力不需要脑力的简单劳动,而是一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要求颇高的具有创造意义的高级劳动。
(五)结语
关键词:地理教育;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地关系的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为了积极主动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国内外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对地理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一、高中地理教育的发展动态
当代地理教育目的在教育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基础上表现出全面、综合化趋势。其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内容、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让学生发展地理空间,还让学生参与中间设计与发展,他们认为"今天的学生,将来的公民,应该能用地理知识来指导行动",因此空间结构成了地理教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教育目的的全面综合化还表现在知识、能力与思想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上。正因为此,具备"生态保护责任行为"便成了地理教程的另一基本目标,因此,学校应教孩子学会如何尽可能帮助保护大自然,可见其思想教育乃至行为教育都已纳入地理教育的目的之内。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根基有所削弱
很多地理教学的发展目标过分重视所谓"短平快"需求,学术基础不够清晰,发展方向显得混乱,地理学的根基有所削弱。一些学校的地理教育定位不够恰当,过多地注意了应用方向和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对基础科学方向和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重视不够。
(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地理学论题和方法都呈多样化趋势,这既是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优势的发展结果,也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关键在于驾驭这种多样性而不是被其淹没,这就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和不同地区的高中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但目前高中地理教育结构体系比较单一,课程结构在很多高中趋同,培养目标也趋同,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三)课程体系尚待革新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学课程远未反映出当代国际地理学的发展,与国际地理学思想和方法上出现的"人本的科学地理学"和"科学的人本地理学"及多样化趋势相隔膜,对当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科学前沿、当前国际地理学主要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的成果反映不足。目前的课程设置重视应用,理论基础有所削弱。近年来,为迎合眼前的社会需求,学校课程设置加强应用取向,应用方向也呈现多元化,除出现了不够规范的问题外,理论基础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所削弱,地理学基础课程、野外调查、实验室训练等方面显著削弱。
(四)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尤其在全球变化、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生态急剧发展和变化的当前,新的地理学思想、方法、认识、观点、发现层出不穷。大学地理教育本应及时将这些新进展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但由于多种原因(譬如教师对科研前沿的陌生,对教学的投入不够),目前大学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普遍不足或滞后,教材的更新也相对较慢。
(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实验、实习和实践的经费严重不足,且分配不均衡,办地理学类专业的众多高中,有相当数量不具备必要的实验、实习和实践条件,学生的实习和实验机会较少,影响地理教学水平。近年来开始建设一些实习基地,但分布不均衡。
三、关于高中地理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理教学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是培养新世纪人才重要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密切注视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注重地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重视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环境教育是实现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地理教学要注重全面完成地理教育任务
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发展趋势看,地理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必须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研究教材,设计出具有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地理教育任务。
(三)地理教学要注重更新充实教学活动内容
当今世界处于高度信息化时期,新领域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地理教学作为学生获知的重要渠道,应充分发挥好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的作用,打好必修课的主体攻坚战,用选修课全面介绍地理学科发展动态,讲解新理论新知识,以及必修课以外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用课外活动形式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基本技能,更新充实教材内容。
(四)地理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重视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充分利用摄像、摄影、录像、幻灯、投影等现代媒体,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激情和兴趣爱好,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高职;商品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23002
1研究背景
商品学课程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经管类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掌握研究商品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由于所涉及知识和生活密切相关,为了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将实践教学的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必要。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造就一批能与国际接轨,既懂专业,有商品知识,又能熟练地将理论运用到具体实际中去的人才。
2高职商品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2.1高职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能够与科技和生产操作人员正常交流,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指导操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
(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教学要求上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即可,而应该强调本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技能都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培养的人才在实践能力上要比本科生强,理论基础的功底要比中专生扎实。总之,培养的人才既不是“本科压缩型”,也不是“简单操作型”,而是“高层次应用型”。
(3)实践教学内容必须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应将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合理确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第二,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穿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实践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三,在主要课程之后安排一次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个单一的问题。第四,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随时随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
2.2商品学学科特点
(1)实践性。首先,商品学理论来源于客观的商品学实践;其次,商品学理论最终将在实践中运用。商品学中很多理论只有学生进行实践,才能很好地理解。商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能满足商品化社会的技术开发、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开源节流等时代需求,发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在创建实践性教学体系过程中,商品学教学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能为实现改革课程结构、开发实践教学、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应用人才的教育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2)复杂性。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众多,更新换代快,使得商品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这也决定了商品学的复杂性。一个中型零售企业要经营上万个商品品种,一个大型企业要经营十万个左右的品种。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备的商品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3)综合性。商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美学、物理学、化学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4)前沿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纲要。商品流通需要一直不断地变化发展,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品学能够从理论与实践角度不断更新研究领域,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体现学科前沿性。例如商品、资源与环境问题是近几年出版教材的新课题,从资源特征、环境保护、生命周期、绿色革命等现实出发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只有具备足够的商品学知识,才能紧密关注商品经营和流通的变化,以适应时代潮流。
2.3高职高专商品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没有及时更新高职教育观念、全面推广“以职业活动行为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的理念,而是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难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2)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课程结构难以体现商品学学科专业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课程设计尚未与“设定职业岗位、培养职业能力、设计情境活动、适应生产环境”相对应。
(3)教学过程: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指导思想,教学方案是以组织完整学科为标准学案,教学过程是以传授理论基础为主线的商品知识,实践教学是以验证商品质量特性为主要目的。
(4)学习过程:学生被动学习,抽象思维,理论观点照本宣科,实践课程生搬硬套,跟着教师思路走,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如商品分类及分类体系、商品成分、结构与性能、商品包装与养护等知识点会使学生听之无味、去之可惜,从而缺乏对商品的整体认识。
3高职商品学实践教学思路与方法
3.1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商品学教学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商品的检验首先是感官的检验,如果这种能力达不到要求,商品的检验结果将会收到很大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商品遍布任何一个角落。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随时随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而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地实际操作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需求的必备能力,否则在学生地求职过程中将会受到很大地影响。感官检验是要通过现象推断本质,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商品地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执行的标准代号和品牌等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观察能力地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要靠学生在实验实训环节精心设计,结合实际地课题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对问题进行解决。
我国各地商场和超市商品极为丰富,给商品学地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某些实训项目上可以借用这些社会资源。安排学生在某些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多种类别的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对商品进行鉴别,也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一次很好的社会锻炼。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地对商品的感官检验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商品学的积极性,又可以节约学校的实验实训费用。
一些高职院校自己建立了实训中心,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便利和丰富的实训条件,真正让学生的动眼动手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2注重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实验前预习。实验前预习是实验课的准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关系着实验课的成败。因此,在实验课前,应向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告诉学生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备。
(2)实验前准备。实验前准备工作可以由教师来做,如各种纺织纤维的准备等;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材料的选取、试剂的配制等;学生也可对整个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重新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且也使其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实验目的。(3)实验过程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时刻观察每位学生的操作,及时掌握课堂动态。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 ,学生按组分别讲解各自的实验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应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能够体现出学生对商品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对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待实验的态度等。
(5)实验报告的批阅。教师通过批阅实验报告,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实验过程中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对学生的建议进行分析,最后对整个实验活动进行归纳总结。
3.3与真实业务结合起来设计课题,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商品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大胆探索用于创新的能力。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否则任何工作将会裹足不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和实际的业务结合起来。比如购买一些食品通过感官检验和理化检验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可以讲明要求,具体方案如何设计要给同学们足够的空间。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是单纯只会做些机械劳动,而是通过设计最优方案达到最佳效果。
4高职商品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首先是职业素质需求。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要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就业是学生、家长和学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为了学生不要让“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情况发生,同时也是为了学校未来的发展,学校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加强。
关键词:CDIO;操作系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6-4
CDIO作为当前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是由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共同倡导和建立的一整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这种模式不仅要求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更注重在培养团队和创新能力,倡导“做中学”;培养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能很好地进行沟通与创新的综合性人才。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目前计算机教育的必修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实现技术和运行机制。其内容涉及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死锁、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接口、安全等方面。当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重概念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本文探讨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介绍
CDIO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强调“做中学”(Learn by doing)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learning)让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合作地学习。
2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很难理解,感觉枯燥,没有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很难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影响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将不仅对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还涉及计算机专业的其它课程,及将来的就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3 基于CDIO的教学改革实践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改革是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剖析再重新组合,基于CDIO模式,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不断完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并加入一些案例分析和改革实践环节。使学生不仅理解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学会其工作原理及应用,通过案例与实践,使学生对操作系统能有实质性的应用,不再对这门课感到抽象,而是乐于学习,善于研究,学有所获。
3.1 CDIO层次
根据CDIO能力大纲,主要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工程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高级工程基础知识。
第二层次:个人专业能力与素质,包括工程推理和问题解决,实验与知识发现,系统思维,个人技能和素质,专业能力和素质。
第三层次: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包括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外语交流。
第四层次: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外部和社会环境,包括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企业和商业环境,构思和工程系统,设计,实现,运作。
3.2 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层次
基于CDIO的层次模式,在教学中把操作系统实验也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分成三个层次:验证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
验证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
“验证实验”是第一层次,主要是对操作系统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验证。学生只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基本可以完成此阶段的实验。验证实验包括:
(1)进程管理实验:掌握Linux进程并发执行的原理,熟悉Linux系统中进程之间通信的基本原理。
(2)物理内存管理实验:掌握物理内存的管理方法,理解页表的建立,段页式内存地址转换机制。
(3)文件系统实验:能够了解对文件系统实现过程,掌握文件系统的使用。
(4)内核线程管理实验:了解内核线程创建,执行及内核线程切换的基本调度过程。
“改进实验”是第二层次,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上,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并能独立创新地提出改进方案。改进实验包括:
(1)消息的发送与接收:熟悉消息传送机理,编程实现消息的发送与接收。
(2)调度管理实验:理解调度管理机制,实现一个调度算法来替换默认的调度算法“设计实验”是在前述实验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的能力和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设计实验包括。
(1)死锁避免的算法:了解死锁避免的原理。研究银行家算法的实现方法。
(2)虚拟内存管理:通过模拟实现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几种基本页面置换算法,了解虚拟存储技术的特点。
通过对操作系统实验进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4 结束语
在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将CDIO模式引进到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中,是适应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提升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邱剑锋,谢娟,汪继文.基于CDIO模式的操作系统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05):97-98.
[2]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5):78-87.
[3]邢丽莉,张兵,周海全.“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01):46.
[4]吴大亲,么文学.CDIO理念在Linux操作系统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03):34.
[4]张璇,李彤.结合 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4):155-157.
[5]郭皎,鄢沛,应宏.基于CDIO的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2):155-157.
作者简介:胡惠娟(1975-),女,江西宜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