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27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

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活动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目前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有关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政治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就高校而言,为了主动适应和调整人才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的适应面。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式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下面结合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总体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基本框架

(1)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指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

具体的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1)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一般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常见的方式两种:一种是情景模拟,指设计某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营销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另一种是案例分析讨论。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交流,教师总结。(2)现场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3)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4)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细化总体目标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在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基础上,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具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对学生实现就业所必备的能力进行分解,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划分,据此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总目标细化为基于各环节、分阶段培养各种技能的子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2.制定严格的程序规范和标准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实践等多门学科,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程序规范和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例如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一线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编写适用的实践教学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课表、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课程软件等,数据资料要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档保存。

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不断完善和强化对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确保该体系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落实到每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必要时进行调整,将不足之处和遗留问题置于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监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改进、优化各教学环节管理过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因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前期的检查结果未必明确,后期的奖惩环节又没有依据。该体系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感觉器”的作用,即是确认初始目标是否实现或是否需要更新,从而驱动“控制器”作出相应调整,保持系统的稳定。

评估体系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综合式四种。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对整个过程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实地检查,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有关日常教学情况的详细记录,以便相关部门进行抽查;成果式评估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成果来检验其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确保成绩的真实性,还可以与一定形式的答辩相结合。取证式评估要强化实验教学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验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可折合为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综合式评估是指学生实践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纪律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

四、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1.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经费,除了学费和政府、学校拨款外,还可以寻求企业赞助,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如为目标企业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员工培训等;其次,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定期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添置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短期模拟操作培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第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对口单位和部门签订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很多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深度不够,不能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因此,为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学历教育、培训、兼职等途径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并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更多教师积极进行心智模式的转变,开展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建立适应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设法从外面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总之,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使师资队伍尽快从整体上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转变。

五、结论

总之,为了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努力方向,而主要途径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实效性,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华东:深入思考教学改革中的基本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07

篇(2)

关键词: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1.问题的提出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增长趋势,社会尤其对拥有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上未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生专业特长分散,对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仅泛泛了解,深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专业课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偏重理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应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且采用教材创新不多,人才培养仍然采用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三是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部分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四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强,而本科层次教学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头脑里缺乏系统思维模式,不知如何将所学课程总结归纳为整体的知识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索工商管理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强调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学生自身能力、兴趣等因素,寻找、确定、规划实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内涵,探索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就业指导等实践,更多地与市场衔接。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开设比例;教学计划上,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增强计划的实践性,使教学计划与市场人才需求及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相结合,体现教学计划服务市场需求;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参与,采用兴趣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专业实践的课程比重,并设置创新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把握专业特点,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和提高。

2.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2.1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

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明确从知识水平到专业能力的详细要求,突出管理知识实践与应用的理念,这一模式内容包括:专业平台建设、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

2.1.1专业平台建设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依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市场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实训突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体系,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保障等。在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实践课程比重、设立企业研发中心、ERP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措施,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学院提供的综合实验室平台,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会其中,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2.1.2专业认知指导

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入学专业讲解、生产管理场地参观、专业座谈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及能力要求,明确工商管理专业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专业的综合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

2.1.3职业适应能力培养

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以工商管理专业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实践、早进入岗位工作角色,使他们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工作要求。职业能力培养包括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指导机构建立等。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保障。

2.1.4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实体现市场的核心地位和就业的导向性作用,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只在毕业年级开展,作为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即学生一入学,就业指导工作就开始跟进并贯穿整个大学。

2.2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实施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与各课程分散实践教学、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课程实训、岗位实践、毕业实习三环节体验,均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的应用性,突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学生的工商管理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在实践和毕业实习中受到检验。

篇(3)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越来越受到青睐。虽然经过教学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也取得些许进步,教学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但在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与一些实践教学问题。文章就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工商管理 专业实践教学 现状 问题 解决措施

一、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应以培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层次为主。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一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能在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从事工商事务处理工作,在社区、物业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与现状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对于职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各专业的针对性比其他大学的同等专业要强一些。其中,工商管理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它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达到两方面的要求,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工商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第一,学校不仅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学生学习范围,还要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学生要能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锻炼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企业越来越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对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是时展的要求,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

三、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彰显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为主旨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之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适应本专业的技能方向和相关岗位的共同核心能力要求的原则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按照适应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原则设置,以“必需、实用”为度,突破学科的系统性禁锢,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设,强调针对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实战性。

四、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众所周知,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学生学的也主要是专业技术和以技术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学生只有亲身参加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多属于理论知识,在课外缺少相关的实践活动锻炼。在课堂上,教师基本都运用“嵌入式”的理论教学方法,直接将知识理论硬生生地塞给学生,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也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缺少实践,导致对理论知识根本不能熟练掌握。虽然教师在理论知识讲授中会附带讲一些实际案例,但远不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印象深刻。目前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一)主要实行理论“嵌入式”的教育

这种“嵌入式”教育方式只存在短期的效应,只能在学生的记忆中短暂停留,也只在短期内会有作用,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长期发展却不会有多大的作用。由于学生缺少实践操作,对于理论知识印象不深刻,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少。

(二)开设课程太多,学生对专业定位模糊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校会开设很多公开课、选修课和公共课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方方面面的内容。虽说“术业有专攻”,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专业内容是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例如管理学、营销学、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等,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对学生适应各行各业都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课程的多样烦琐,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感到模糊,忽视自己的专业学习,还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三)考核制度不科学,还需完善

目前中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卷面考核为主,通过卷面成绩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卷面设计多以理知识考核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忽视,为了应付考试而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也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了提高班级的平均成绩,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上。

五、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一)加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改变“嵌入式”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教师要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不能单单传授理论知识。开展模拟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将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分开来,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专业内容,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熟练学习,再加上其他学科的辅助,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改进考核制度。对卷面设计要科学,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单独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问题,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活动,在平时多训练,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以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六.结束语

针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人才的社会需求,确立“职业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其未来岗位晋升的能力需求相融合。对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解,分为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针对员工岗位晋升所需能力对学生进行递进式的能力培养,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学生毕业时既拥有工商行政管理事务知识又具备实战经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篇(4)

【关键词】中职工商管理 专业实践教学 现状 问题 解决措施

一、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与现状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对于职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各专业的针对性比其他大学的同等专业要强一些。其中,工商管理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它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达到两方面的要求,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工商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第一,学校不仅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学生学习范围,还要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学生要能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锻炼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企业越来越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对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是时展的要求,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

二、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众所周知,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学生学的也主要是专业技术和以技术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学生只有亲身参加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多属于理论知识,在课外缺少相关的实践活动锻炼。在课堂上,教师基本都运用“嵌入式”的理论教学方法,直接将知识理论硬生生地塞给学生,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也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缺少实践,导致对理论知识根本不能熟练掌握。虽然教师在理论知识讲授中会附带讲一些实际案例,但远不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印象深刻。目前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一)主要实行理论“嵌入式”的教育

这种“嵌入式”教育方式只存在短期的效应,只能在学生的记忆中短暂停留,也只在短期内会有作用,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长期发展却不会有多大的作用。由于学生缺少实践操作,对于理论知识印象不深刻,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少。

(二)开设课程太多,学生对专业定位模糊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校会开设很多公开课、选修课和公共课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方方面面的内容。虽说“术业有专攻”,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专业内容是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例如管理学、营销学、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等,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对学生适应各行各业都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课程的多样烦琐,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感到模糊,忽视自己的专业学习,还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三)考核制度不科学,还需完善

目前中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卷面考核为主,通过卷面成绩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卷面设计多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忽视,为了应付考试而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也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了提高班级的平均成绩,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上。

三、中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一)加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改变“嵌入式”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教师要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不能单单传授理论知识。开展模拟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将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分开来,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专业内容,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熟练学习,再加上其他学科的辅助,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改进考核制度。对卷面设计要科学,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单独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问题,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活动,在平时多训练,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以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篇(5)

关键词: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市场需求;教育目标与特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3302

1 当前理论界关于取消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观点

近年来,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学习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 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1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

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

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

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

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

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

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 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

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

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

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

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

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

图1 工商管理学科的体系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

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 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

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 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首先,市场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专多能”的“通才”上。

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因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无用论”所认为的,应该大力发展“会计”、“营销”、“报关”等“实用专业”以“取代”工商管理专业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如何解决市场对于“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引进要求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化”转变――即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其次,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之树易枯竭,而现实之花常青”,大学里是没法培养出企业家的。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若只注重理论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方法的实践技能。

一方面,要在学生一、二年级完成基础专业学习后,积极引导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并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同时,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展企业界与学院的良性互动关系,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最后,高校应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例如可以引进反映企业运作的仿真模拟软件的学习,如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动态建模(IRP)和人力资源测评系统等。实验以及实验教学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力地缩短学生知识运用与实际工作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企业需求中高层管理者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人才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做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这就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中层管理者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去向不够明确,定位不够清晰。绝大多数的学生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但学校并不明确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造成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于市场经济环境的了解不准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不合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实践性较差。课程内容设置上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关联性较少,应用性的指导较弱。工商管理专业教材的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度不高,人才缺乏实践的基础。绝大多数的人才对于理论的掌握由于缺乏实践,人才在遇到问题时运用理论的能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高校参考国外的工商管理的经验和理论,结合当前市场环境编排课程内容。但其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升级转型的需要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抛开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而言,课程设置中应该积极地融入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关联性不强,课程基础为后续课程更新不足,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逐渐的得不到深化。然而由于后续更新课程滞后,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的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的关联性不足,缺乏专业特色和教学的特长。

3.课程实践教学匮乏

课程实践教学匮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倾向于理论化,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而且没有形成实践与理论体系化教学。专业的理论成果和理论教学的测试较多,相对的实践教学的测试较少,实践的观念还没有深入到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中。加之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力度不足,实践教学成为一种虚设,硬件设施的滞后,使得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难以开展。绝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其实践能力不强,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必然受到影响。就是对于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缺乏实践经验,致其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较少。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存在的问题的修正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也就是说高校校对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反的对于理论教学的评估较多。

4.缺乏创新培养能力

缺乏创新培养能力。高校培养的学生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导致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的经验,缺乏创造力,人才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实践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人才在实际的解决工商管理的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不足。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强化硬件设施的投入

强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培养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学校加大图书硬件设施的投入,引进相关的书籍、数据,人才通过广泛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来源,创新资料的查询。并加大对工商管理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创造更好的硬件设施保障,工商管理学生的不断的加大投入,学生实践的力度,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实践课程,提供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

2.优化高校师资结构

优化高校师资结构。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丰富自身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边缘化建设,鼓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广泛的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并将融会贯通的知识传授于学生。并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工商管理相关内容的交流与会谈,了解前沿的信息,帮助中青年教师加速提高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不断的强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与社会环境的接轨,丰富教学内容从教材理论到实践经验的修订,满足实践的需求,尽量保持教材内容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通力合作,促进教师与实践内容的融合,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

3.构建校企合作体系

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转变高校的教学观念,拓展办学思路,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建设,不断的增强高校办学的能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训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人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实践的体验,并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要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方案的制定。监督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为其解决高校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改革高校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应用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激发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制定严格的高校人才培养指标。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评估制度,对于高校输送人才的质量进行评价,关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去向,构建科学严谨的就业反馈机制。进而促进高校按照工商管理社会需求的质量监控进行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实现与经济发展成功对接。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1.创新是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

创新是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次可以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以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培养能够支持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构建开放型的专业调节系统优势。创新高校教育模式,培养工商管理的高端人才,走人才可持续发展道路、创新道路。实施人才的战略化、品牌化经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实践型人才的良好对接。

2.特色化培养之旅

特色化培养之旅。以经济的发展特色为核心,对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载体,体现经济发展的方向,体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遵循发展需求驱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课程的设置,培养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发展市场化战略。增强校企的深度合作,以企业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建立双方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加深对于专业的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面临着挑战。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高校对管理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的方法,以及实践的设备基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滞后,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投入以及特色化办学的能力不足。

参考文献:

[1]刘丽娟.从劳动经济学视角解析我国“民工荒”现象[D].北京交通大学,2006.

[2]小燕.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大学,2008.

[3]丁胜.奥肯定律在中国适用性的探索[D].安徽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起步晚,综合实力弱,缺乏管理经验,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更为严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观念较为保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实践较弱,因此,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寻出一条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中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作为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底子较差,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缺乏积极性,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者应该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走向,在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应具有前瞻性,积极开拓社会紧缺的而在公办高校又没有的实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新方向,以形成能够满足当前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特色专业方向体系。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中小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所需要的分析决策能力、组织沟通能力,以及职能层所需要的创新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能适应中小型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基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民办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旨在优化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搭建优质课程、特色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特色实践课程等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适应与引领未来能力,从而使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毕业生综合素质更加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1.切实建立基层岗位的参与式认识实习。对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宽泛,管理类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涉及到,而且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进入企业后,面对的是企业操作层的日常工作,比的是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对业务的理解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沟通、协调能力;只有当条件成熟时,经过一定时间的实际工作锻炼,企业才会从内部提拔优秀者进入中层管理人员。因此,应当让学生们从思想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安排学生到基层岗位进行参与式认识实习,让学生们从基层做起,从点滴做起,比如办公室的文员、产品的销售工作等;不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岗位以学生参观和咨询为主;总的实习时间至少应当有一个月。为了更好的组织学生进行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学院经济管理系制定了学生实训手册和实习工作实施细则,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真正的学到东西,把自己在书本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真正成为一个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经济管理系依托学院的资源,尝试在校内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习平台,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实习。通过这种模拟实习的平台,把企业真正的“搬进”学校,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掌握企业运作的规律,熟悉企业运作的流程,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学院购置了《因纳特工商管理综合实训软件》,这个软件为更好的模拟企业实际场景,使学生有一种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为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该模拟实习平台从业务流程安排、工作岗位设置到企业情景设计,都非常贴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突出模拟实习的高度仿真性。通过该软件的实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特点实行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方式。经济管理系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特点,实行了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大三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由系里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这种指导方式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有计划地安排实习时间,明确专题调查的主题,从而使实习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充实。同时,这样还可以克服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和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耘.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2]杨艳,罗如学.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企业导报,2010/04